〈回家〉——給雙連埤的孩子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陳怡慈〈宜蘭分會副分會長、雙連埤兒童營志工,自然名:母老虎〉
圖/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兒童營活動記錄

2024.09.10

  守護需要認同,沒有人的認同和投入,再多的努力都是曲高和寡的獨唱。兒童營隊的舉辦,是想藉由教育的途徑,在孩子心中種下種子,希望種子能夠發芽、長成同理的小苗,在茁壯後能夠理解土地所經歷的事物,把大地當成自家人。

  兒童營隊該是什麼樣貌?地點在雙連埤,對象是弱勢兒童的營隊又該有什麼內容呢?或是說,荒野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主辦的兒童營隊,該有什麼樣的核心價值呢?

  第一年舉辦時,以過往的營隊經驗和專職們討論出以戲劇做為開場,把參與活動的兒童當成想要開發雙連埤的各路人馬,安排了「濕地的美麗與哀愁」、「生態系的活動課程」、「溪流大冒險」……等課程,希望用豐富的內容,讓孩子玩得開心,最後能用同理的角度,討論出心目中未來的雙連埤。這樣的課程執行了三次,孩子在最後的反饋中,也能表達出對雙連埤珍惜之意,儘管心中覺得這是很不賴的課程,在檢討時,卻總覺得少了什麼靈魂。

  一來,帶隊的志工來來去去,年輕有活力,陪伴孩子綽綽有餘,但他們對這片土地的認同呢?二來,學員總是沒寫完的手冊,是執行團隊滿滿的期盼和心血,但沒有真正享受過,怎麼會喜歡,進而寫的完呢?三來,當時我們遇到了雙連埤生態教室搬遷的困境。

  搬到山下後,到了營期籌備時,沒有人因為沒了教室而喊停,好像四季更迭,時序就是該籌備了。

  山下的第一年我們以員山地區為舞台,課程中,把孩子的角色從開發商替換成水滴,從粗坑溪出發,在雙連埤環湖,到山下的埤塘探險,讓孩子從水的角度,認識低海拔湖泊生態系。在這一年我們也發現因為經濟、時間成本的弱勢,弱勢家庭傾向把孩子安排在安親班等安全的環境中,大自然的不可控,對他們都是一種風險。

  在幾年的努力之後,有了一批兒童營的志工粉絲,有的是長期合作的志工伙伴,親子團的志工,也有的是因為探訪這片豐富低海拔湖泊生態系而結緣的實習生、大學生。其實粉絲的形成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儘管營隊的主人翁是兒童,但帶領營隊的工作人員才是核心。把參與的志工也當成主人翁,所有在營期帶領的活動及課程,在行前營如實的玩過一遍,在去年,連庶務組的大姐也玩得像個孩子,志工像家人一樣的相處,在營期結束時各奔東西,來年又相聚。

  習慣雙連埤,像呼吸一樣。家本該就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存在吧!

  辦營隊,只是為了工作任務、消化預算嗎?來的志工、小孩只是因為填補漫長的假期嗎?呼應繪本「童年的那個埤塘」內容,埤塘一直是生命記憶中的重要一角,所以,近期兩屆營隊努力的目標都是讓孩子、志工來到雙連埤就像是回到老家。

  早上去溪裡玩水,下午跟阿公、鄰居長輩聊天,在湖邊把大自然當成遊樂園,吹著蘆笛,採下葉子來當食器,和朋友出發去探險,是一個多麼美好的畫面呀!用五官感受水生植物的奧妙,摸摸它,畫下它的樣子,晚上再由哥哥姐姐帶著去拜訪夜間好朋友。唯有真的感受過、相處過的經驗才是踏實的。

  在夏日回一趟阿公家,一定是早就寫在你的行事曆了吧!這二年營期都正撞颱風來訪,但風吹不走我們對想回家的渴望,決心把營隊營造成像家一樣的日常,那麼營隊就可以生出彈性而不失精彩。你也想要在暑假有美好的老家可以回嗎?那麼,有空一定要來雙連埤一探究竟。

 

 

 

附加檔案大小
雙連埤pdf2.68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