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大地的孩子——記7月2日至3日的荒野營隊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賴佳琳(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自然名:蝴蝶姊姊)、圖/熊帆生、彭智明

七月的第一個禮拜,蟬鳴叫的時節,孩子們開始了一年之中最漫長的假日,荒野也趁此機會辦理了兩天的暑期營隊,以日常生活中最為平凡的食物做為中心,廣召花蓮的學子參與,簡單的教育就此展開。

依循老師的指示,孩子們必須用最為莊嚴的心情,走進教育中心,一切都是如此的肅靜無聲,必須完全安靜,沒有人細語。水柳樹高舉枝幹,擺動的樹葉為孩子提供庇蔭,整隊列齊,孩子們閉上眼睛,在這不到一公頃的土地上,所有的聲音,鳥叫蛙鳴,彼此銜接又交錯在孩子的耳邊顫動著,緩慢的正能量在孩子的心中騷動不已,當走在落葉深厚推疊的土壤上,一個平凡的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像君臨天下的國王。

這裡的孩子走進教育中心,脫去了世俗的名字,以自然的稱呼取名,每個人都是自然裡的一株小草、小花,或者是一隻奔跑的獵豹。這些孩子都有不同的社經背景,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行走過不同的路途,雖然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裡,但又同時匯流到此處,彼此在對方生命中掀起波瀾,兩天的日子很短,但卻足以在生命中留下短暫又幸福的時光。

為了能讓孩子更能準確的認識食物,荒野的志工夥伴們在彎曲的水柳枝幹、野薑花枝葉、落葉堆、木椅等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地方,藏了許多的食物字卡(食物字卡是用回收的紙箱簡單裁剪而成,每一張紙片多為三到五公分的長方形,寫上食物名稱),讓孩子以一個獵人的身分,穿梭於山林,以獵人的視角,用心去尋找食物,去感觸風吹草動的千思萬緒。充分的陽光直洩而下。

小隊中最為年長的隊長指揮著隊員,將生雞蛋橫放進玻璃瓶中,用衣服剪碎的黑布包裹住小玻璃瓶罐,綑以膠帶,確定牢固之後,再整個放進大塑膠罐密封,一切準備就緒,希望能將太陽保留在這個小小的瓶子中,把生雞蛋煮熟,但在那之前必須先尋找太陽的位置。

「東邊?東邊在哪裡?」孩子們用手朝四個方向胡亂指著,讓老師不禁莞爾。看啊,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是答案。

在收割的田地上背對自己的影子,孩子們絞盡腦汁運用各種方法固定著太陽爐,用力踩斷收割後的稻梗,造出一個放置的平面,用田埂的泥土塊固定鋁箔紙,把裝有生雞蛋的瓶子置於鋁箔中間,瓶子的溫度從33 度開始,朝向40 度邁進,沒有瓦斯,太陽就是我們炊煮的能量。

聞到了水薄荷的香味了嗎?我們站在一個距離水邊最近的位置,十個孩子用水柳和水薄荷建起了營地,我們是一個共同的群體。太陽在旋轉的枝葉間閃閃發光,孩子群聚在一起,對準方向,用放大鏡聚焦一個圓點在報紙的黑墨跡上,青草香蔓延的過程中,無數個小黑洞在報紙上排列,每一個都是戰績,每一個都是記錄,當看見緩緩升起的炊煙,與之而升的是喜悅的歡呼聲。

而火存在的唯一條件,就是燃燒。用火滾起黑糖水,女孩們用鬆餅粉和水調和比例,倒地鈴挖出一湯勺的麵糊,放進平底鍋中,大火把瓶底鍋弄得嘶嘶作響,但海豚的嘴能控制風的強度和火的高度,用力吹起了火苗,黑豹左手鍋鏟,右手握著鍋把,以不輸餐廳的大主廚的姿態煎起了鬆餅,翻面、微焦、再翻面,完成後驕傲地放進玫瑰和蓮花手持的盤子。我們都不知道,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夠如此獨立,從無到有,以自己的力量完成豐盛的午餐。

至此,這些活動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多少印跡呢?

教育本身就像是一粒細石擲進廣而深的水面,激起的漣漪在擴散蔓延的同時,也有波紋回流到我們之中,希望這些波瀾能無止盡地向外網羅而不消失,然後擴散到每個孩子的心裡激盪出另一波的潮水奔騰。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90期第14~15頁9.43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