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遞
【新聞稿】環團揭中油新四輕千億投資重大財務不確定性 籲立委嚴守1,062億公帑
發稿時間 : 2025 年 11月26日 立法院審查年度預算之際,綠色和平聯同看守台灣協會與荒野保護協會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立委拒絕國營事業中油公司提出的「煉化轉型產業升級投資計畫可行性研究報告」,亦即新四輕擴建案所需高達1,062億元的預算,並要求政府重新檢視該計畫的財務基礎。 整理環團的重點訴求如下: 獲利建立在塑膠氾濫上無視全球減塑政策。 中油無視臺灣乙烯產能已過剩仍計畫大幅擴產。 明顯高估未來銷售價格與銷貨收入。 減碳承諾就像空頭支票,缺發實證數據 。 更新後碳排量將大幅增加。 嚴重衝擊「塑膠再生」產業生存 荒野保護協會於記者會中完整發言內容 長期以來,荒野保護協會致力於淨灘與減塑教育,深感減塑政策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訴求。我們遺憾地發現,當民間努力在末端減少廢棄物時,政府卻計畫投入 1,062 億鉅資,在源頭擴增塑膠原物料產能。 針對中油新四輕案,我們認為此案在市場需求與政策一致性上均存在重大風險,這不僅是對納稅義務人的不負責,更使垃圾問題難解與加重衝擊生態,並阻礙政府的淨零政策。 國人過去普遍認知中油的任務是「穩定內需」,但新四輕的《可行性評估報告書》卻揭露了一個違背中油初衷的事實:這座廠的產能規劃充滿了風險。 報告書第 3-19 頁指出乙烯去化的不確定性,有可能需依賴外銷,若下游產業無法配合,將直接出口乙烯至東北亞填補缺口,這暴露了新四輕缺乏穩固的內需基礎。既然報告書坦承「下游需求充滿不確定性」,中油憑什麼拿納稅人的錢,去賭一個連自家下游廠商都不敢承諾的未來?這種內需不明的盲目擴張,最終極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只能被迫將原料降價外銷,變相補貼國外買家。 開發案與「減塑政策」背道而馳,獲利建立在塑膠氾濫上。報告書第3-29頁可以看到,擴廠理由包含宅經濟(食品外賣及線上購物)導致包裝材料需求增加,預測環境部推動的「網購包裝減量」政策將成為空談 。同時預設減塑失敗! 中油於「減塑、限塑影響分析」章節預設全球限塑成效有限,塑膠再生料、生質塑膠成本過高難以普及,並認定一次性塑膠將持續增長以支撐其石化產品需求。因此這是一個「賭全球減塑失敗」的開發案。 最後,雖然報告宣稱更新後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會降低,並提及引進新技術與碳捕捉(CCUS),但僅有文字敘述,缺乏細緻的估算說明與數據佐證,減碳承諾就像空頭支票,缺發實證數據 。 目前COP30《全球氣候行動議程》的首要目標就是「轉型脫離化石燃料」;同時,正在談判中的《全球塑膠公約》,核心更是「從源頭減少塑膠生產」。 新四輕一旦興建,將把台灣「鎖死」在未來數十年的化石燃料依賴中。當國際資金轉向永續金融,台灣卻逆勢操作,投資一個註定被國際公約淘汰的末日產業。 荒野保護協會呼籲立法院謹慎審查此案預算,避免中油進行高風險投資。這筆鉅款不應投入高污染的石化業擴張,我們需要的是讓產業真正脫胎換骨的綠色投資,而不是一座讓我們在國際減碳賽局中,永遠抬不起頭的新四輕。 記者會新聞稿 立法院審查今、明年度預算之際,綠色和平今(26)日聯同看守台灣協會與荒野保護協會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立委拒絕國營事業中油公司提出的「煉化轉型產業升級投資計畫可行性研究報告」,亦即新四輕擴建案所需高達1,062億元的預算,並要求政府重新檢視該計畫的財務基礎。 綠色和平比對中油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與相關公開資訊【1】後指出,此案存在三大風險:(一)中油無視臺灣乙烯產能已過剩仍計畫大幅擴產、(二)明顯高估未來銷售價格與銷貨收入、(三)更新後碳排量將大幅增加。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潘冠維表示:「近年乙烯產能已呈現過剩,但中油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對乙烯的預估售價明顯過高,銷貨收入亦與實際產能不符。中油高估新四輕財務預測的行為,令人質疑是在粉飾財務可行性,不僅誤導立委及相關部會的判斷,更削弱社會大眾對國營事業的基本信任。呼籲立委務必謹慎,擋下這項高達1,062億元的鉅額投資案。」 綠色和平強調,乙烯是塑膠製品的上游原料,擴大乙烯產能意味著生產更多塑膠、消耗更多化石燃料,也將使空污與碳排進一步惡化。根據石化工業同業公會資料,臺灣目前乙烯總產能約400萬噸/年,但2022至2024年的實際產量僅為332萬噸、268萬噸、260萬噸,2024年的產能利用率更僅約65%,等於全臺逾三分之一的產能處於閒置狀態。 中油卻計畫在高雄林園新建年產100萬噸乙烯的新四輕,使四輕現有35萬噸的產能一次增加近三倍,等同以產業升級之名,行擴張產能之實。在產能已嚴重過剩的市場現況下,中油仍要花費公帑擴大乙烯產能,與產業趨勢背道而馳。 ▲ 圖/「環團揭中油新四輕千億投資重大財務不確定性 籲立委嚴守1,062億公帑」記者會 (綠色和平提供) 此外,中油估計2030年至2039年間乙烯的內銷價格平均為每噸49,845元,但根據中油自編決算書,2015年至2024年實際銷售予下游廠商的平均售價為每噸29,322元,前者較後者高出約70%【2】。此外,中油對2040年至2044年的乙烯銷貨收入,計算下來更高估了達170%,這是財務預測重大邏輯失誤,反映出計算錯誤,或是資訊不透明【3】。 潘冠維說:「中油新四輕開發案的預期收入明顯有灌水之嫌,若行政院與立法院依據這份被美化的財務評估通過此案,將使中油已連年虧損的財務狀況更加嚴峻。」 綠色和平進一步指出,中油自行推估新四輕更新後的碳排放量將升至每年160萬噸,較更新前增加93萬噸,不僅明顯違背高雄市政府要求林園廠(含三輕、四輕)於2030年較2005年減少68萬噸碳排的既定目標,也與臺灣的淨零路徑規劃相牴觸。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副執行長許博任也表示,當前石化業正面臨長期產能過剩的危機,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皆已推動縮減產能的結構調整政策;此時四輕若寄望以大幅擴張產能來推動更新,恐怕是逆勢而為且不切實際。他建議應以不增加產能為前提,加速推動四輕的減污、減排與工安改善等更新方案,較為務實,也更容易獲得社會及融資方支持。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近年中國陸續擴增七大石化工業區,加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相繼投入,石化產業已成為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泛用塑膠及其他石化產品的供給遠遠大於需求,業界陷入低價血拼,利潤微薄甚至虧損,同時也使塑膠再生市場受到嚴重衝擊。由於再生料品質通常低於原生料,除非政府或品牌指定使用再生料,否則再生料價格不可能高於原生料,往往更低,導致從事廢塑膠再利用的業者收入大幅下降。 他指出,廢塑膠來源端能接受的處理費也有限,若費率過高,產源往往選擇將廢塑膠送進焚化爐處理,使再利用業者難以維持營運,不僅面臨關廠潮,廠房自燃等事件亦時有所聞。 謝和霖強調,如今若推動新四輕並使乙烯產能擴增三倍,等於把本可用於低碳轉型的龐大資源投入到這片已殺到「流血見骨」的紅海市場,不僅違逆國際公約所要求的減塑與減碳潮流,也忽視當前國際貿易的險峻局勢,實屬不智之舉。政府應與業界溝通,削減氾濫的一次用塑膠製品生產與消費,同時積極推動循環經濟,以小而美的資源循環規模滿足內需,這才是石化產業應努力追求的真正「藍海」。 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專員黃嘉瑩也表示,荒野保護協會長期投入淨灘及減塑環境教育,深感減塑政策不能僅停留在道德訴求。我們擔憂,中油新四輕案將持續造成原生塑膠供過於求,低廉成本長期衝擊循環經濟,使垃圾問題難以解決、加劇生態衝擊,並阻礙政府推動的淨零政策。 她指出,此案的營收推估更預設一次性塑膠持續成長,不但與減塑政策背道而馳,其減碳承諾亦缺乏數據佐證。荒野保護協會呼籲政府與立委,應將千億預算轉向支持石化產業的公正轉型,讓減塑政策從產業端真正落實。 對於外界關注的員工就業與工安議題,綠色和平表示,居民與員工安全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也認同高值化、安全及減碳轉型的方向。然而,確保工安的關鍵在於完善的維護與管理;中油若在產能明顯過剩的情況下仍堅持新建工廠、擴張產能,並不能真正提升工安水準,更不利員工長期而穩定的職涯發展。 綜合市場供需、財務評估、產能規劃、環境風險與員工保障等面向,民間團體認為此案缺乏充分且合理的依據。綠色和平呼籲中油立即終止此計畫,並特別呼籲經濟委員會及高雄區域立委,應從監督預算、守護高雄永續發展的角度,積極關注此案。 附註: 【1】綠色和平交叉比對石油化學工業年報、台塑石化年報、中油院核預算書、法定預算書、自編決算書及審定決算書等資料。 【2】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第7-4頁與第7-5頁,中油估計2030年至2039年間乙烯(C2H4)的內銷價格落在每噸48,000至52,000元之間,平均售價為每噸49,845元;但根據中油自編決算書,中油2015至2024年實際銷售給下游客戶的乙烯價格僅介於每噸20,000至34,000元,平均售價為每噸29,322元,前者較後者高出約70%。 【3】若以可行性研究報告第7-5頁中2040年至2044年的預測乙烯售價,乘以100萬噸計算該五年期間每年的乙烯銷貨收入,再與第7-7頁中中油預測的乙烯銷貨收入相比,並不一致,後者較前者高出170%。
【新聞稿】富邦人壽、荒野保護協會全台推進川廢調查 攜手五週年首進東部流域 兼顧複查看見公私協力促動垃圾減量、熱點改善成效
發稿時間 : 2025 年 11月26日 根據環境部統計,去年台灣平均每人的每日廢棄物產生量已達1.37公斤,確保垃圾受到妥善處理、避免汙染自然環境更顯當務之急,為守護與人類健康生活密不可分的潔淨河川及海洋資源,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已連續第五年攜手推動「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今年同步前進宜蘭蘭陽溪調查、新竹頭前溪複查及大台北淡水河年檢,實現踏查關懷台灣東部、橫跨三縣市重要流域目標,調查結果也凸顯多年的專案深耕及公私協力投入,不僅帶動河川保育觀念於各地紮根,更促進垃圾減量、熱點改善等實際成效。 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世岳表示,水資源潔淨為攸關生態環境及人類健康的重要課題,富邦人壽自2021年起與荒野保護協會共同關注川廢議題至今,已將關懷腳步踏進全台第六條重要流域,今年能首度前進宜蘭地區執行調查,並兼顧新竹及大台北流域的定期複查追蹤,仰賴熱心服務的在地同仁們投身志工行動,及大專院校、鄰里民眾與公部門力量的串聯,感謝第一、二、十河川分署及眾多地方政府單位的支持,使川廢議題在公私協力下持續共創改善成果。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表示,感謝有富邦人壽長期共同耕耘川廢調查計畫,及公部門用清運及維護行動給予回應,已持續清除熱點區段河川廢棄物,為不斷讓河川保育關懷力量遍布各地,今年執行蘭陽溪、頭前溪、淡水河流域踏查工作,總計招募培訓近100位公民科學家,除有企業志工及廣大民眾一起守護這片土地,長期參與計畫的明志科大師生亦是每年經驗傳承及參與投入的重要力量,很高興數據結果印證乾淨的河、藍色的海不再只是願景,在逐步努力下的成果,將是人人同享的未來。 ▲ 圖/透過串聯富邦人壽在地同仁與荒野志工、明志科大及海洋科大師生、新北水巡隊的力量, 2025年共同完成宜蘭蘭陽溪調查、新竹頭前溪複查及大台北淡水河年檢,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 台北市工務局水利工程處亦發表對策回應。 (後排左五:台北市工務局水利工程處謝樹隆副處長、後排右四: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陳萬成副處長、 後排左二:明志科大劉祖華校長) 宜蘭蘭陽溪調查:河岸相對乾淨仍藏隱蔽垃圾 重點式清運能移除80%垃圾 宜蘭蘭陽溪流域的出海口為水鳥保育區,上游河段若發生污染將對這片珍貴自然資源造成傷害,也更突顯透過川廢調查解析垃圾分布熱點、數量及種類的重要性,今年透過執行河岸段(包含宜蘭河、蘭陽溪、羅東溪、冬山河)及出海口全長152公里踏查,總計發現 307,972公升垃圾,以每袋14公升垃圾換算,河岸段平均每公里81袋垃圾汙染程度為C級(稍髒)相對乾淨,顯見在地居民環保意識及公部門維護成效佳,然而海岸段平均每公里384袋垃圾汙染程度達D級 (髒亂),尤其漁業活動廢棄物問題須被多加留意。 另經統計分析垃圾熱點有八成垃圾集中21.8%的河段,分布集中於「冬山河出海口」、「冬山河上游」及「羅東溪上游」等河段,即使非人口密集生活區域,仍見不少塑膠瓶罐容器、塑膠袋(含食品包裝袋)散落,並有惡意棄置成袋垃圾、衣物與家俱等傾倒堆積,甚至發現過往漁業活動、營建工程所留廢棄物藏匿,公部門若能重點式清運將能有效移除大部分垃圾。 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分署分署長董志剛表示,作為重要民生水源的蘭陽溪,同時擁有豐富的鳥類生態,本分署每年針對蘭陽溪、宜蘭河及羅東溪水系,均有開口合約廠商進行維護管理工作。今年川廢調查不僅是對整體流域的健康檢查,更使許多垃圾藏匿點位被勘查現蹤,相信接續能據此規劃出更有效率的清運方案,讓蘭陽溪持續以更加乾淨友善的面貌,迎接過冬候鳥及過境鳥類。 ▲ 圖/「冬山河出海口」、「冬山河上游」及「羅東溪上游」為熱點河段 新竹頭前溪複查:流域垃圾總量減幅高達63% 跨機關協調清運效果顯著 隨著2022年新竹頭前溪首查發現川廢熱點集中交通樞紐、觀光熱區等問題,並獲第二河川分署積極回應及展開跨機關協調推動清運後,時隔三年為掌握川廢改善現況,今年複查推進河岸段(包含油羅溪、上坪溪、頭前溪、舊港橋下、豆子埔溪、鳳山溪)及出海口全長205公里範圍,發現流域垃圾總量降至507,850公升、減幅高達63%,以每袋14公升垃圾換算,海岸段垃圾總量減少64,387袋,對整體改善成效貢獻卓著,而河岸段垃圾密度亦大幅下降,從平均每公里312.4袋降至203.3袋,證明近年整治維護已見效果。 而觀察河岸段的垃圾分布變化,上坪溪左岸、頭前溪左右岸的垃圾減量程度最高,合計共減量8,872袋垃圾,且三年前公布垃圾熱點清理率達75%,然而也出現新的垃圾熱點集中分布「頭前溪出海口(舊港大橋下)」、「國道三號橋下」及「鳳山溪右岸」情況,需要政府單位持續投入熱點監督與維護管制。另從垃圾類型來看,河岸段的一次性飲食塑膠廢棄物比例仍逾六成,包括塑膠瓶罐容器佔25%、塑膠袋(含食品包裝袋)佔18%、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佔12%,普及源頭減塑、環保生活仍是重要的努力目標。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分署分署長楊人傑表示,新竹頭前溪首查結果於三年前公布時,本分署隨即邀集相關機關成立川廢跨域平台,展開垃圾熱區盤點、分工清運作業及源頭遏止措施等,今年謝謝荒野保護協會、富邦人壽再度集結民間力量前來複查檢驗,很高興這次繳出進步的成績單,後續也將持續追蹤今年調查的新熱點,相信此行動將激勵在地民眾更加重視家鄉河川及關懷水環境。 ▲ 圖/比對2022年的調查,發現有新的垃圾熱點出現,分別是 「頭前溪出海口(舊港大橋下)」、「國道三號橋下」及「鳳山溪右岸」 大台北淡水河年檢:去年公布熱點清理率69.2% 擴大調查範圍再發現新熱點 淡水河流域作為大台北民眾最重要的親水休憩廊帶,為防範人類生活不經意棄置或堆積垃圾破壞水環境,今年再由明志科技大學與海洋科技大學師生、新北水巡隊及各界民眾共同執行連續第三年的年檢,並將調查範圍擴大為河岸段全長353.5公里(包含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淡水河、大窠溪、南勢溪,並加入鶯歌溪、瓦窯溝、十八份坑溪、公司田溪),總計發現339,955公升垃圾,以每袋14公升垃圾換算,平均每公里78.7袋垃圾汙染程度維持C級(稍髒),佔近六成的一次性飲食塑膠廢棄物亦是主要垃圾類型,反映塑膠為跨流域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而持續觀察垃圾熱點變化,也發現去年公布主要熱點清理率達69.2%,其中新店溪左岸垃圾減量88.6%、大窠溪垃圾減量80.7%等最為亮眼,但發現成袋垃圾及大型家俱被廣泛棄置於新店溪右岸、大窠溪右岸、南勢溪、鶯歌溪、瓦窯溝及十八份坑溪等近居住區支流,並有隱蔽大型垃圾汙染大漢溪右岸及北勢溪,且每年調查提出的垃圾熱點「關渡大橋」、「蘆洲區」及「社子島」仍須持續強化清運及監督維管。 第十河川分署近年進行河道整理及紅樹林清疏時已將蘆洲河段堆積垃圾清除,再加上新北市環保局持續導入在地水巡隊力量、並與明志科大師生一同辦理多場淨溪守護流域,同時新北市高灘管理處協助強化淡水河沿岸垃圾清理、台北市水利工程處大力投入水岸空間環境營造等均功不可沒,讓潔流目標持續藉由公公串聯、公私協力實質創造改變。 ▲ 圖/去年公布主要熱點清理率以新店溪左岸垃圾減量88.6%、大窠溪垃圾減量80.7%等最為亮眼, 但發現成袋垃圾及大型家俱被廣泛棄置於新店溪右岸、大窠溪右岸、南勢溪、鶯歌溪、 瓦窯溝及十八份坑溪等近居住區支流 為倡議全民一起加入保育河川的行列,今年更打造「藍色星球-守護溪望‧河你一起」年度紀錄片,並首度邀請志工們結合熱情活力的舞蹈,展現宜蘭蘭陽溪調查、新竹頭前溪複查及大台北淡水河年檢的過程及成果,期盼引領更多民眾一起從愛護河川開始守護美麗地球家園。 【媒體曝光】 聯合新聞網 河川廢棄物調查公私協力促進垃圾減量、垃圾熱點改善 - 聯合新聞網 公視晚間新聞 蘭陽溪河川廢棄物調查平均每公里有81袋垃圾|20251125 – YouTube 自由時報 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頭前溪垃圾減量63% - 生活- 自由時報電子報 中央社 環團蘭陽溪川廢調查冬山河上游、出海口多塑膠瓶| 生活 工商時報 環團公布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頭前溪、淡水河爆新垃圾熱點 - 風傳媒 河川廢棄物最新調查出爐垃圾減量有效改善但有更多「垃圾熱點」需清除 台灣醒報 頭前溪垃圾減量有成宜蘭海岸尚待清理 客家電視台 河廢調查 蘭陽溪流域發現逾30萬公升垃圾 MSN 環團蘭陽溪川廢調查 冬山河上游、出海口多塑膠瓶 東森新聞 富邦人壽守護「溪」望 川廢調查首度挺進蘭陽溪流域 Yahoo新聞 環團蘭陽溪川廢調查 冬山河上游、出海口多塑膠瓶
【新聞稿】一起為地球降溫,居家節能,我能你也能!
發稿時間 : 2025 年 11月19日 文 /吳珈綾〈台北分會氣候變遷節能講師,自然名:水流〉 荒野保護協會與工研院合作,推動民生用電的節能行動,11月15日(六)早上十點半於臺北市榮星花園公園噴水池廣場舉辦「居家節能,我能你也能」成果展暨節能手法分享會圓滿落幕,當天來自全國各地的節能志工,從活動中分享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節能,許多在地不少鄰里市民好朋友們也帶著家中小朋友來闖關,跟著節能熊阿光一起展開大冒險,計有150位節能行動家闖關勝出! 今年成果展的攤位闖關活動,以節能熊阿光的冒險旅程為主軸,邀請全民一起來幫助北極熊阿光找到回家的路。在全球暖化加劇、極端天氣頻仍的壓力下,地球住民飽受氣候災害衝擊,北極熊阿光也因棲地縮減無奈流浪,展開了失冰大冒險,找尋全台節能夥伴一起來幫忙,荒野全台各地10個志工團體響應此號召齊聚一堂,在冒險的路上,人人都是阿光,加上來到現場闖關完勝的節能行動家及親友群,共齊聚400位阿光,一起為地球降溫 。 ▲ 圖/節能熊阿光與節能溫度計(荒野志工 攝) ▲ 圖/幫地球降溫(荒野志工 攝) 從戲劇與遊戲 引導學習節能知識 今年成果展的精采舞台及攤位亮點有由荒野志工共創的節能行動劇《北極熊的奇幻漂流》,演出北極熊流浪到台灣的故事,終場表演北極熊、其他動物及人類攜手走向快樂天堂的舞曲;腹語師小強與好夥伴「大呆」,帶領大小朋友妙探動物們的節能秘密;遠自金門而來的風師爺節能志工隊,帶來具有金門地方特色的博餅節能遊戲超有趣;台南土城國小的節能小志工,以展現兒童世代活力的「節電阿光師」活動,讓民眾PK挑戰線上節能知識。除了好玩有用的攤位活動,當天同時舉辦螢火蟲復育生態生態導覽活動,不少民眾驚呼,原來在擁擠的台北市也有這麼美好的純淨自然,只要用心守護,螢火蟲也可以留在我們的身邊。 當日活動吸引許多家長們帶著小孩參加攤位活動闖關成功,在最後闖關儀式區,親子奮力腳踩發電腳踏車,有阿嬤牽著孫子玩到意猶未盡,嚷著要明年來玩;今年也特別將節能標章製作成超大節能溫度計,希望帶著民眾一起為地球降溫,不少民眾將節能溫度計的指針從紅色下拉到藍色地球的舒適溫,身心一鬆,與節能溫度計大合照時,臉上露出大大的滿足與喜悅笑容,令人深深感受到節能行動與人們的連結,在帶著大小朋友們走回安心日常的感動。為地球降溫加分,在歡笑裡一起節能、為未來的生活降一點溫,攜手同行,以節能行動照亮彼此回家的路。 ▲ 圖/腳踩發電腳踏車發電 從減碳緩解氣候問題 生活實踐刻不容緩 適逢「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自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貝倫舉行,促使世界各國採取積極有效的碳減排措施。我們相信,當愈來愈多人願意發聲、願意改變,從個人生活建立節能習慣,讓節能行動涓滴成河,「氣候調適護未來」不只是口號,而是人們能真實依靠的未來日常。 ▲ 圖/焦點儀式
【新聞稿 】2025居家節能成果展:居家節能,我能你也能
一起為地球降溫,居家節能,我能你也能! 發稿時間 : 2025 年 11 月 14日 12:00 發稿單位:荒野保護協會 前日適逢鳳凰颱風災害,提醒著我們台灣面對颱風及地震兩大天然災害,必須更積極打造因應氣候危機的韌性,需要系統性的思維與對策,將可永續利用的環境留給未來的世世代代。故而在防災救災的同時,如何讓公民具備避災減災的素養,也是不能停歇的大事。 荒野保護協會與工研院合作,推動民生用電的節能行動,11月15日(日)早上十點半將於臺北市榮星花園公園噴水池廣場舉辦「居家節能,我能你也能」成果展暨節能手法分享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節能志工,從活動中分享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節能。邀請市民朋友呼朋引伴來參與,跟著節能熊阿光一起展開大冒險,一起成為節能行動家。 成果展的攤位闖關活動,以節能熊阿光的冒險旅程為主軸,邀請全民一起來幫助北極熊阿光找到回家的路。在全球暖化加劇、極端天氣頻仍的壓力下,地球住民飽受氣候災害衝擊,北極熊阿光也因棲地縮減無奈流浪,展開了失冰大冒險,希望找尋全台節能夥伴一起來幫忙。民眾只要參加攤位活動闖關成功,就可以為地球降溫加分,希望匯集大家的力量,將溫度計的指針下拉到安全的地方。冒險的路上,人人都是阿光,攜手同行,以節能行動照亮彼此回家的路。* 今年成果展的精采亮點還有由荒野志工共創的節能行動劇《北極熊的奇幻漂流》,演出北極熊流浪到台灣的故事,終場表演北極熊、其他動物及人類攜手走向快樂天堂的舞曲;遠自金門而來的風師爺節能志工隊,準備了具有金門地方特色的博餅節能遊戲;台南土城國小的節能小志工,以展現兒童世代活力的「節電阿光師」活動,讓民眾PK挑戰線上節能知識。除了好玩有用的攤位活動,當天同時舉辦螢火蟲復育生態生態導覽活動,讓更多人知道,原來在擁擠的台北市,只要用心守護,螢火蟲也可以留在我們的身邊。 募集各地阿光,一起擴大節能影響力,展開地球守護行動! 荒野保護協會自2012年開始與工研院綠能所合作,並肩推動社會大眾的節能教育,年年持續創新,未曾間斷。我們以「人人都可以是節能行動家」的理念出發,在全國培育在地的節能志工,透過專題講座、工作坊、攤位推廣、行動劇演出等一場又一場的活動,傳播具體可行的聰明用電手法。今年希望透過闖關,募集各地阿光,一起擴大節能影響力! 一起讓節能行動涓滴成光 現今氣候變遷日益嚴重,地表溫度逐年升高,適逢「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30)自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貝倫(Belém)舉行,促使世界各國採取積極有效的碳減排措施。峰會閉幕時,預計有43個國家與歐盟領袖將共同簽署《貝倫宣言:消除飢餓、貧困與以人為本的氣候行動》,承諾強化以人為中心的調適行動。我們相信,當愈來愈多人願意發聲、願意改變,從個人生活建立節能習慣,讓節能行動涓滴成河,「氣候調適護未來」不只是口號,而是人們能真實依靠的未來日常。 【活動地點】臺北市榮星花園公園噴水池廣場 【活動時間】上午10:30~下午15:30 【開 幕 式】上午10:30 【活動詳情】https://www.sow.org.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13820 【新聞聯絡人】荒野保護協會 吳珈綾 0919-089362
荒野四號地新竹揭牌! 圈地守護生態,從荒廢柑橘園蛻變守護在地物種的環教基地
發稿日期:114年11月11日 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9日於新竹橫山鄉舉行「荒野四號地-蔗廍林」的揭牌儀式,邀請參與合資購地的會員夥伴見證這塊土地蛻變的過程與成果,現場新竹志工分享了自己揉製的客家麻糬,還有精心醃成的洛神花蜜餞與清香魚腥草茶給大家品嘗,最後也藉著園區導覽讓大家深入認識四號地。 友善土地的共識 讓橫山柑橘園與荒野相會 荒野四號地-蔗廍林(原名橫山柑橘園)位在新竹縣橫山鄉,包含林地與農地,總面積約1.2公頃,目前規劃分為森林回復區、環境教育區與水生池區。過去,因為前人疏於管理的情況下,原本的柑橘園荒廢多年,儘管後續許多人表示有意願承租,但地主陳先生希望能採自然的方式讓這塊地恢復生機,也因此牽起了跟荒野的緣分。 荒野從2021年開始以零元租金接受地主陳先生委託管理。三年來,清除滿滿覆蓋的強勢外來種小花蔓澤蘭,水池清淤與種植布袋蓮淨化原本的水質,展開物種調查,手作步道,尋找取得與蒐集水源的方法,並且發展成推行環境教育的基地。除此之外,也保留原有的柑橘樹,延續地主夫婦對這片土地的柑橘園記憶。 從託管到集資購地 每份努力功不可沒 經歷四年的維護,荒野志工看見這片荒廢的蔗廍林逐漸恢復為自然森林的潛力,起心動念買下這塊土地。然而,因為協會法人的身份,無法購買農業用地,因此志工們發起募集地主,以共同持有的方式招募600坪農牧地認購。 最終,在志工與專職積極邀請及推廣之下,三個月後共獲得397位地主支持認購。2025年,向地主陳先生買下蔗廍林,並設定農育權給荒野保護協會,正式成為「荒野四號地」。 擁有397位新地主的四號地,在土地轉移的行政事務上並不是那麼容易。揭牌儀式前,荒野新竹分會長張正敏(筆筒樹)透過簡報向參與者們秀出土地買賣契約書,上面滿滿排列397人印章的畫面引起現場的大家忍不住大笑,透過契約書畫面也帶出當初專職與志工對帳、清點土地權狀的身影。 新生的四號地 展現多元環教與自然的生機蓬勃 在擁有了土地實質管理權的今後,荒野志工將延續挹注豐沛的動能與實力。除了持續監測調查,及改善基礎設施,在這塊迷人的淺山地區,也將有豐富多元的里山環境自然體驗活動,與工作假期內容,帶領更多企業、民眾和學生參與愛護生態環境的志工行列,共同維護良好自然環境。 現在的四號地,有許多珍貴的淺山生物在此活動。自動相機捕捉了野兔、山羌、保育類食蟹獴的身影;水質改善後的水生池,利用水王孫、水鱉、萍蓬草等水生植物,讓屬於三級保育類的金線蛙自在生活;而存續在四號地中的柑橘果樹,也獲得「綠色保育產品」的有機認證。 當天早上陽光和煦,在解說志工的帶領下,我們漫步於淺山之間。一路上,不僅看見了生態的蓬勃生命力,更深深體會到,眼前這份美好,是志工們長久以來以行動一點一滴積聚而來的成果。展望未來,四號地的成長與蛻變,讓人充滿期待與希望。
荒野保護協會呼籲聲明稿:慎評沙崙開發
荒野保護協會呼籲:慎評沙崙開發 珍惜草鴞棲地、生態保育刻不容緩 2025.09.26 公告 ▲居住在南沙崙的草鴞 攝/五角龍 沙崙農場是台南重要的生態熱點,也是草鴞等多樣物種的棲地。長期以來,荒野保護協會持續守護沙崙農場棲地,參與台南鳥會年度數鳥活動,協助友善耕作農友舉辦賞鳥活動,讓生態與農業共存。然而,近期市府推動開發面積合計超過 600 公頃的「生態科學園區」與「沙崙健康園區」,已占整個農場三分之二,恐對區域生物多樣性造成難以彌補的衝擊。 荒野保護協會與友團要求政府暫停相關開發程序,重新啟動以科學證據為基礎、資訊透明、納入公民監督的嚴謹評估。在提出具體、有效的生態保育對策,並就選址爭議與社會達成共識前,沙崙農場不應進行任何形式的大規模開發。 我們並非反對科學園區或產業用地開發,但眾多生物在此棲息,除了一級保育類鳥種草鴞之外,包含環頸雉,黑翅鳶、紅隼、短耳鴞及燕鴴等,卻缺乏事先的敏感物種評估及生物多樣性監測,這才是核心問題。草鴞需要的不僅是繁殖地,更包含覓食與活動範圍。僅避開「熱點」不足以保障其生存,必須保留緩衝區,確保棲地連續性與完整性。 ▲居住在南沙崙的草鴞 攝/五角龍 協會呼籲,應以可監管、可評估的實際保育行動取代形式化的「找地種草」補償。若市府真正重視永續發展,就應展現對棲地與物種保護的誠意與努力,而非停留在口號上。 荒野保護協會將持續關注沙崙農場生態,並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守護這片珍貴棲地。
從海岸到山林 台灣保時捷攜手荒野保護協會 守護台灣自然之美
(本新聞稿轉載自udn聯合新聞網 — 發燒車訊) 2025.9.23 ▲從海岸到山林:台灣保時捷攜手荒野保護協會守護台灣自然之美。 圖/Porsche 提供 台灣保時捷攜手荒野保護協會(SOW),將環境守護的行動從海洋拓展至山林,為企業社會責任(CSR)揭開全新篇章。今年的「世界清潔家庭日」以生態步道維護、生態調查與原生物種保護為核心,延續台灣保時捷「Dream Together 夢工程」計畫,推動環境與社會的永續發展。 ▲邁入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的第六年,台灣保時捷續透過 Dream Together 夢工程計畫推展環境永續。 圖/Porsche 提供 台灣地理環境獨特,山海相依,孕育出擁抱山林的文化。然而,許多登山步道鋪設水泥或塑膠木,破壞了自然景觀並加劇生態壓力。面對此一問題,荒野保護協會秉持「手作步道」的理念—這種源自美國與日本的生態工法,主張運用樹木、土、石等在地自然素材修復步道,減少大型機具和非天然或外來材料的影響,同時提升大眾對守護永續山林的認知。 ▲志工們在大崙尾山步道以自然素材修復步道,為未來的保育工作奠定基礎。 圖/Porsche 提供 本次活動辦在外雙溪的大崙尾山,此處匯聚亞熱帶闊葉林、暖溫帶闊葉林與熱帶植被三大森林型態,且為重要集水保育區而具有特殊意義。考量環境承載量分別在翠山步道與大崙尾山步道進行不同活動。翠山步道因其多樣的森林生態及戶外教育價值而聞名,但近年來步道旁長有強勢的外來種植物,因此帶領參與者清除有害外來種並進行生態調查;而大崙尾山步道則協助以自然素材修復步道,為未來的保育工作奠定基礎,傳遞「遊憩、教育與保護應同步推進,才能守護山林世代永續」的理念。 ▲志工們在大崙尾山步道以自然素材修復步道,為未來的保育工作奠定基礎。 圖/Porsche 提供 台灣保時捷總裁 Christian Nater 表示:「世界清潔家庭日已成為台灣保時捷企業文化的重要一環。我們攜手荒野保護協會,行動足跡遍及海岸、海洋、濕地,直至今日走進山林。每一步都展現出我們不僅限於金錢捐助,而是實際投入人力守護台灣的自然資產。這正是 Dream Together 的精神,將願景化為行動,為下一代創造永續未來。」 ▲志工們在大崙尾山步道以自然素材修復步道,為未來的保育工作奠定基礎。 圖/Porsche 提供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認為:「與台灣保時捷的合作讓更多人貼近自然,同時瞭解其所遭逢的挑戰。從移除外來物種,到推廣自然步道的手作精神與進行生態調查,這些行動展現了保育與教育如何並行,進而創造深遠影響。」 ▲翠山步道近年來步道旁長有強勢的外來種植物,因此帶領參與者清除有害外來種並進行生態調查。 圖/Porsche 提供 邁入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的第六年,台灣保時捷續透過 Dream Together 夢工程計畫推展環境永續。從海洋維護到山林復育,本計畫不僅強化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意識,也深化人群、社區與自然間的連結,彰顯其身為永續企業公民的角色。 ▲翠山步道近年來步道旁長有強勢的外來種植物,因此帶領參與者清除有害外來種並使用iNaturalist進行生態調查。 圖/Porsche 提供
林初埤生態浮島工作坊展現跨域合作
荒野保護協會 攜手在地力量 林初埤生態浮島工作坊展現跨域合作 2025.09.20 生態浮島展現跨域合作 由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黎明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及天雷營造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於今(20)日在林初埤舉辦「生態浮島工作坊」,為傳統埤塘管理注入新的生態思維。 本次活動吸引非常多位在地民眾與志工熱情參與,大家透過親手搭建生態浮島的實作體驗,進一步了解傳統蓄水如何與生態保育、環境教育相互結合。 傳統埤塘的挑戰與解方 林初埤屬內政部公告之國家級重要濕地,卻長期面臨外來種植物與魚類入侵的威脅。例如吳郭魚大量啃食原生水生植物,使得水域生物多樣性下降;傳統埤塘為了滯洪、蓄水增加水深,使原生植物生長不易。 在此背景下,人工生態浮島提供了兼顧「蓄水需求」與「生態保育」的最佳方案,不僅能成為水生植物的新棲地,還能讓埤塘重獲生態平衡。 工作坊亮點:從學習到實作 活動當天,首先於大竹國小展開前導課程,荒野保護協會講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領民眾認識人工生態浮島與台灣本土水生植物。生態浮島上的植栽,不僅為多種生物提供棲息地,更透過根系發揮「天然清潔工」的功能,有助於水質過濾與淨化。 隨後,參與者在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的指導下,完成三座生態浮島的搭建。浮島主體由竹材製成,栽植了多種適應南部氣候的原生水生草本植物,並特別栽種台灣原生木本植物如水柳、水茄冬,兼具固碳與生態價值。 孩子們與家長一同捲起袖子動手參與,不僅認識了家鄉的水域環境,也在心中萌生守護自然的使命感。 生態保育的未來展望 目前在宜蘭鴛鴦湖、雙連埤等重要濕地,都已見到人工生態浮島的顯著成效,全台各地的案例亦顯示其能創造棲地、淨化水質、改善景觀。 荒野保護協會表示,希望透過這次林初埤的行動,能號召更多單位投入推廣人工生態浮島,共同展開跨域合作,推動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與景觀改善。同時,也期待能引導在地居民持續關心嘉南埤圳濕地,攜手守護這片珍貴的生態園地。 關於荒野保護協會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於 1995 年,是以推廣自然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及公民參與為核心的非營利組織。透過全台各地分會與志工的力量,協會長期致力於推廣環境守護行動,期盼與社會各界共同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未來。 新聞聯絡人 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 江小姐/06-2607259/staffs-tn@wilderness.tw
【公告】第十一屆理監事、會員代表名單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第十一屆理監事、會員代表名單公告 【理事會27名】 理事長 李騏廷 常務理事 葉信雄、游永滄、廖梅雅、陳憲政、宋明光、馬欽祥、林君蘭、林力行 理事 藍培菁、張正敏、賴素燕、童瑞華、曾彥翔、林維正、鍾秀綢、蘇俊榮、余俊良、蕭千金 、郭益昌、莊麗華、謝國發、陳德鴻、林玉貞、王清憲、姚綺娟、許銘坤 【監事會9名】 監事主席 宋家元 常務監事 陳俊霖、張國賓 監事 柯典一、蔡曉琪、鍾榕榕、廖建翊、周毓誠、凌千惠 【會員代表100名】 台北分會 藍培菁、宋明光、陳憲政、林君蘭、蕭千金、賴素燕、粘水溪、鍾璧先、陳鳴誼 、游安君、卓昕岑、莊燿鴻、莊麗華、卜心蓓、林玉貞、黃香萍、張品中、劉 亞汶、羅經國、謝佩娟、劉碧鵑、張恩芬、唐丁水、周玲朱、劉乃瑋、潘美玲 、張傑靈、辛蕙雯、廖伯仁、廖建翊、游雅媚、陳朝嘉、孫淑玲、戴臆珊 桃園分會 孫義雄、姚綺娟、吳青發、游廷煒、花敏煌、郭益昌、陳松榆 新竹分會 張正敏、鄧雲棟、羅玉芳、陳梅芳、王盈欽、王尹萱、羅千益、蘇展弘、羅 葳 、吳承恩、梁富生、郭秋月、劉源双、陳秀瓊、吳億麟 台中分會 游永滄、謝國發、王瑜鈞、王清憲、呂姮儒、蔡昇倫、洪正清、王耀慶、錢建 文、陳繼翔、吳自強、羅忠良、劉曉帆 雲林分會 廖梅雅 嘉義分會 許銘坤、劉淑敏、詹喬偉 台南分會 曾彥翔、黃嘉隆、黃郁翔、朱培昇、徐亞平、李俊賢、羅晴文、鄧維鑫、簡亦 汝、張麗玉 高雄分會 姜慧菁、温佑勳、林其昌、陳惠美、王如蕙、陳君瑜、胡嘉蓁、楊愉粧、郭明 誠、王沛帆 台東分會 蘇俊榮、黃正擁 花蓮分會 陳柏翰、鍾秀綢 宜蘭分會 葉信雄、湯譜生、陳怡慈
荒野保護協會對「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的看法
荒野保護協會對「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的看法 2025.09.12 環境部於 2025 年 9 月 9 日下午 2 點舉辦「中華民國(臺灣)2035 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座談會,說明我國提出的 2035 年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廣邀各界參與討論。此次會議的召開,源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2023 年全球盤點的決議,各締約方必須在 2025 年前提交新的減碳目標(NDC3.0),並符合巴黎協定所要求「清晰、透明、可理解」的揭露原則。 荒野保護協會作為長期關注臺灣氣候行動的民間團體,受邀出席會議並提出以下三點意見: 一、2035 減碳路徑須更積極,展現國際公信力 當我們向世界宣告「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時,這不僅是國內的減量數字,更是臺灣對全球氣候行動的正式承諾。這份承諾的公信力,取決於我們規劃的減碳路徑是否合理、務實且具備足夠的企圖心。 與基準年相比,國家溫室氣體2035年淨排放量的目標是減少 36% 至 40%,然而,檢視整體減碳速度規劃,卻呈現出「前緩後急」的不合理安排: ○2023–2030 年: 平均每年減碳 8.8 MtCO2e(持續衝刺) ○2030–2035 年: 平均每年僅減碳 5.8 MtCO2e(放慢步伐) ○2035–2050 年: 平均每年須減碳 11.0 MtCO2e(全力狂奔) 這樣的規劃,就像是先慢慢走,最後才要挑戰一段陡下坡式的「玩命衝刺」。這將使國際社會懷疑臺灣是否真的有能力完成最後的艱鉅任務,削弱我們減碳承諾的可信度。 荒野保護協會建議,應設定更積極的 2035 年目標,把困難的工作及早展開,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後代子孫。更高的目標才能讓 2050 淨零的路徑更平順務實,也能展現臺灣是「有決心、也有行動力」的國際夥伴。 ▲2050淨零目標曲線圖 二、以碳稅取代碳費,建立完整的碳定價制度 臺灣將於2025年啟動碳費徵收,為我國的碳定價踏出第一步。然而,面對國際趨勢與國內產業的長遠發展,我們需要一個更全面、更具公信力的制度。財政部已完成碳稅接軌碳費的可行性研究,其報告中的「以碳稅取代碳費」方案指出「以統收統支之碳稅政策取代碳費政策,不僅能反映各式能源使用之外部成本, 達到節能減碳目的。倘若政府能妥善規劃運用碳稅收入,用以支援經濟弱勢族群及進行綠色財政改革亦能有效減緩對經濟及物價之負面影響 。」同時報告中也表示,現行之貨物稅存因當初徵稅之時空背景不在,因此需檢視部分貨物稅稅目之合理性問題,並建議「碳稅可利用貨物稅現有徵收管道,使稽徵便利度和行政成本負擔較小。」基於此研究成果,荒野保護協會建議政府立即啟動接軌碳稅的設計與相關立法。 根據「碳稅接軌碳費併同檢討貨物稅稅制可行性研究」報告,以碳稅完整取代碳費方案內容,整理及建議修改如下: ●課徵方式:進行綠色財政改革(即廢除橡膠輪胎、平板玻璃、電器等項目的貨物稅),以外加法對汽油、柴油等油品、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及煤炭等化石能源課徵碳稅,稅率定為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新臺幣500元,並同步停止課徵碳費。 ●稅收規劃:為提高政治可行性並回應環境需求,建議將碳稅稅收用於支援經濟弱勢族群、補助及獎勵低碳及負排放技術之研發、以及購買碳移除的成果以移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存量等環境永續項目。 ●依據2016-2023年資料估算淨收入: 碳稅年收入:預估稅收約新臺幣439.71億元。 貨物稅損失:廢除橡膠輪胎、平板玻璃、電器等貨物稅,稅收損失約98.39億元。 預估淨收入:扣除貨物稅損失後,每年淨收入約為新臺幣341.32億元。 以碳稅取代碳費制度除了提升國際形象、提供財政收入、激勵企業創新之外,更可藉此機會廢除不合時宜的貨物稅,以確保社會公平。如此不但回應台灣當前的經濟挑戰,也與環境永續和全球趨勢緊密結合,為台灣開闢一條兼顧減碳與經濟轉型的新路徑。 三、不要過度依賴未成熟技術,須設定能源總量管制 台灣設定的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高度依賴氫能、海洋能以及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然而,這些技術尚未大規模商業化,成本也居高不下,整體風險極高,這代表目前的減碳目標是建立在對未來技術發展的樂觀預期之上。 鑑於前瞻技術的風險,政府應採取更務實的根本性政策。由於臺灣的土地與資源有限,除了滿足民生必需的能源與電力外,對於產業的能源與電力需求也應設定上限。若無能源與電力供給的總量上限,產業的無限制擴張不僅會帶來能源與電力需求的壓力,土地與環境也將持續承受廠房擴建及廢棄物處理的開發壓力。 雖然總統在2025年1月23日「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上公布了「國家減碳新目標」,明確提出2035年電力供應應低於3500億度電。但我們要追問:此電力需求的評估依據是什麼?由公布的簡報來看,僅說明針對電力需求將「加強深度節能、高碳排產業轉型、抑低電力需求」。但事實上,新設科學園區與產業用地的規劃仍在持續推進,AI、資料中心等高耗電產業也仍獲得政府支持。這意味著,若缺乏產業發展與用電需求的結構性調整,所謂的電力上限恐怕只會停留在紙面上的目標,難以真正落實減碳。 與其將國家的減碳成敗寄望於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科技,不如現在就建立一個務實的能源與電力總量管制框架。因此,荒野保護協會建議政府不能僅止於管制單一能源大戶,而應在國家層級規劃整體的能源與電力供應上限,以此引導既有產業朝向高值化、穩定持平的方向永續經營,而非無止盡的擴張產業以及相關用地需求。這不僅能為產業轉型提供明確的長期信號,更能從根本上保護臺灣有限的土地與環境資源,確保國家的永續發展。 ▲中華民國(臺灣)2035 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座談會現場 荒野保護協會的三大呼籲 臺灣的減碳承諾,不能只是「最後衝刺」的空頭支票,而應該是從現在就展現決心的務實規劃。 我們呼籲政府: 1. 訂定更積極的 2035 減碳目標; 2. 立即啓動碳稅制度設計及相關立法; 3. 落實能源與電力總量管制作為。 荒野保護協會將持續監督並推動更具責任感的氣候政策,期盼臺灣能真正邁向 2050 淨零,並在國際社會中展現一個負責任的行動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