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遞

【公告】第十一屆理監事、會員代表名單

2025-09-12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第十一屆理監事、會員代表名單公告   【理事會27名】   理事長 李騏廷   常務理事 葉信雄、游永滄、廖梅雅、陳憲政、宋明光、馬欽祥、林君蘭、林力行   理事 藍培菁、張正敏、賴素燕、童瑞華、曾彥翔、林維正、鍾秀綢、蘇俊榮、余俊良、蕭千金 、郭益昌、莊麗華、謝國發、陳德鴻、林玉貞、王清憲、姚綺娟、許銘坤   【監事會9名】   監事主席 宋家元   常務監事 陳俊霖、張國賓   監事 柯典一、蔡曉琪、鍾榕榕、廖建翊、周毓誠、凌千惠   【會員代表100名】   台北分會 藍培菁、宋明光、陳憲政、林君蘭、蕭千金、賴素燕、粘水溪、鍾璧先、陳鳴誼 、游安君、卓昕岑、莊燿鴻、莊麗華、卜心蓓、林玉貞、黃香萍、張品中、劉 亞汶、羅經國、謝佩娟、劉碧鵑、張恩芬、唐丁水、周玲朱、劉乃瑋、潘美玲 、張傑靈、辛蕙雯、廖伯仁、廖建翊、游雅媚、陳朝嘉、孫淑玲、戴臆珊   桃園分會 孫義雄、姚綺娟、吳青發、游廷煒、花敏煌、郭益昌、陳松榆   新竹分會 張正敏、鄧雲棟、羅玉芳、陳梅芳、王盈欽、王尹萱、羅千益、蘇展弘、羅 葳 、吳承恩、梁富生、郭秋月、劉源双、陳秀瓊、吳億麟   台中分會 游永滄、謝國發、王瑜鈞、王清憲、呂姮儒、蔡昇倫、洪正清、王耀慶、錢建 文、陳繼翔、吳自強、羅忠良、劉曉帆   雲林分會 廖梅雅   嘉義分會 許銘坤、劉淑敏、詹喬偉   台南分會 曾彥翔、黃嘉隆、黃郁翔、朱培昇、徐亞平、李俊賢、羅晴文、鄧維鑫、簡亦 汝、張麗玉   高雄分會 姜慧菁、温佑勳、林其昌、陳惠美、王如蕙、陳君瑜、胡嘉蓁、楊愉粧、郭明 誠、王沛帆   台東分會 蘇俊榮、黃正擁   花蓮分會 陳柏翰、鍾秀綢   宜蘭分會 葉信雄、湯譜生、陳怡慈

荒野保護協會對「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的看法

2025-09-12

荒野保護協會對「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的看法 2025.09.12 環境部於 2025 年 9 月 9 日下午 2 點舉辦「中華民國(臺灣)2035 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座談會,說明我國提出的 2035 年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廣邀各界參與討論。此次會議的召開,源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2023 年全球盤點的決議,各締約方必須在 2025 年前提交新的減碳目標(NDC3.0),並符合巴黎協定所要求「清晰、透明、可理解」的揭露原則。 荒野保護協會作為長期關注臺灣氣候行動的民間團體,受邀出席會議並提出以下三點意見: 一、2035 減碳路徑須更積極,展現國際公信力 當我們向世界宣告「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時,這不僅是國內的減量數字,更是臺灣對全球氣候行動的正式承諾。這份承諾的公信力,取決於我們規劃的減碳路徑是否合理、務實且具備足夠的企圖心。 與基準年相比,國家溫室氣體2035年淨排放量的目標是減少 36% 至 40%,然而,檢視整體減碳速度規劃,卻呈現出「前緩後急」的不合理安排: ○2023–2030 年: 平均每年減碳 8.8 MtCO2e(持續衝刺) ○2030–2035 年: 平均每年僅減碳 5.8 MtCO2e(放慢步伐) ○2035–2050 年: 平均每年須減碳 11.0 MtCO2e(全力狂奔)   這樣的規劃,就像是先慢慢走,最後才要挑戰一段陡下坡式的「玩命衝刺」。這將使國際社會懷疑臺灣是否真的有能力完成最後的艱鉅任務,削弱我們減碳承諾的可信度。 荒野保護協會建議,應設定更積極的 2035 年目標,把困難的工作及早展開,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後代子孫。更高的目標才能讓 2050 淨零的路徑更平順務實,也能展現臺灣是「有決心、也有行動力」的國際夥伴。 ▲2050淨零目標曲線圖   二、以碳稅取代碳費,建立完整的碳定價制度 臺灣將於2025年啟動碳費徵收,為我國的碳定價踏出第一步。然而,面對國際趨勢與國內產業的長遠發展,我們需要一個更全面、更具公信力的制度。財政部已完成碳稅接軌碳費的可行性研究,其報告中的「以碳稅取代碳費」方案指出「以統收統支之碳稅政策取代碳費政策,不僅能反映各式能源使用之外部成本, 達到節能減碳目的。倘若政府能妥善規劃運用碳稅收入,用以支援經濟弱勢族群及進行綠色財政改革亦能有效減緩對經濟及物價之負面影響 。」同時報告中也表示,現行之貨物稅存因當初徵稅之時空背景不在,因此需檢視部分貨物稅稅目之合理性問題,並建議「碳稅可利用貨物稅現有徵收管道,使稽徵便利度和行政成本負擔較小。」基於此研究成果,荒野保護協會建議政府立即啟動接軌碳稅的設計與相關立法。 根據「碳稅接軌碳費併同檢討貨物稅稅制可行性研究」報告,以碳稅完整取代碳費方案內容,整理及建議修改如下: ●課徵方式:進行綠色財政改革(即廢除橡膠輪胎、平板玻璃、電器等項目的貨物稅),以外加法對汽油、柴油等油品、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及煤炭等化石能源課徵碳稅,稅率定為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新臺幣500元,並同步停止課徵碳費。 ●稅收規劃:為提高政治可行性並回應環境需求,建議將碳稅稅收用於支援經濟弱勢族群、補助及獎勵低碳及負排放技術之研發、以及購買碳移除的成果以移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存量等環境永續項目。   ●依據2016-2023年資料估算淨收入: 碳稅年收入:預估稅收約新臺幣439.71億元。 貨物稅損失:廢除橡膠輪胎、平板玻璃、電器等貨物稅,稅收損失約98.39億元。 預估淨收入:扣除貨物稅損失後,每年淨收入約為新臺幣341.32億元。 以碳稅取代碳費制度除了提升國際形象、提供財政收入、激勵企業創新之外,更可藉此機會廢除不合時宜的貨物稅,以確保社會公平。如此不但回應台灣當前的經濟挑戰,也與環境永續和全球趨勢緊密結合,為台灣開闢一條兼顧減碳與經濟轉型的新路徑。 三、不要過度依賴未成熟技術,須設定能源總量管制 台灣設定的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高度依賴氫能、海洋能以及碳捕捉與封存等前瞻技術。然而,這些技術尚未大規模商業化,成本也居高不下,整體風險極高,這代表目前的減碳目標是建立在對未來技術發展的樂觀預期之上。 鑑於前瞻技術的風險,政府應採取更務實的根本性政策。由於臺灣的土地與資源有限,除了滿足民生必需的能源與電力外,對於產業的能源與電力需求也應設定上限。若無能源與電力供給的總量上限,產業的無限制擴張不僅會帶來能源與電力需求的壓力,土地與環境也將持續承受廠房擴建及廢棄物處理的開發壓力。 雖然總統在2025年1月23日「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上公布了「國家減碳新目標」,明確提出2035年電力供應應低於3500億度電。但我們要追問:此電力需求的評估依據是什麼?由公布的簡報來看,僅說明針對電力需求將「加強深度節能、高碳排產業轉型、抑低電力需求」。但事實上,新設科學園區與產業用地的規劃仍在持續推進,AI、資料中心等高耗電產業也仍獲得政府支持。這意味著,若缺乏產業發展與用電需求的結構性調整,所謂的電力上限恐怕只會停留在紙面上的目標,難以真正落實減碳。 與其將國家的減碳成敗寄望於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科技,不如現在就建立一個務實的能源與電力總量管制框架。因此,荒野保護協會建議政府不能僅止於管制單一能源大戶,而應在國家層級規劃整體的能源與電力供應上限,以此引導既有產業朝向高值化、穩定持平的方向永續經營,而非無止盡的擴張產業以及相關用地需求。這不僅能為產業轉型提供明確的長期信號,更能從根本上保護臺灣有限的土地與環境資源,確保國家的永續發展。 ▲中華民國(臺灣)2035 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座談會現場   荒野保護協會的三大呼籲 臺灣的減碳承諾,不能只是「最後衝刺」的空頭支票,而應該是從現在就展現決心的務實規劃。 我們呼籲政府: 1. 訂定更積極的 2035 減碳目標; 2. 立即啓動碳稅制度設計及相關立法; 3. 落實能源與電力總量管制作為。   荒野保護協會將持續監督並推動更具責任感的氣候政策,期盼臺灣能真正邁向 2050 淨零,並在國際社會中展現一個負責任的行動者。  

「五十二甲濕地藝術節」~聚陽實業攜手荒野保護協會共創在地永續

2025-09-08

圖 / 荒野保護協會、Harys Candra、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 文 / 李水蓮   ▲「五十二甲濕地藝術節」主打節目《大水新娘》的實境演出計畫,透過藝術與行動支持濕地生態教育與地方文化創生。圖/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聚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秉持永續發展的精神與理念,長期投入環境守護與傳統文化留存,攜手荒野保護協會於宜蘭五十二甲支持自然農法推動已逾十年,近年來從環境面擴大至社會面,發展出在地創生計畫,持續進行人文歷史資產的保存與環境教育的推動。自2024年首次支持荒野保護協會辦理「五十二甲濕地藝術節」,今年擴大舉辦第二屆,主打節目《大水新娘》的實境演出計畫,更是透過藝術與行動支持濕地生態教育與地方文化創生。   ▲ 透過荒野保護協會的生態回聲劇團帶領,演出一段段五十二甲濕地的故事,每一刻都讓人重新體會環境與文化間的緊密連結。圖/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位於宜蘭冬山的五十二甲濕地,是天然的洪泛區與候鳥棲息地,亦是百年港口聚落—利澤簡的歷史舞台。「濕地藝術節」以《大水新娘》為主軸,結合鴨母船迎娶、爆尪淨新娘儀式與吃桌劇場,打造沉浸式的環境劇場,讓參與者穿越時空,走入水與人共生的記憶場域。     ▲   聚陽實業希望透過不斷深耕,與在地居民對話、互動進而了解,讓宜蘭五十二甲的生態得以永續、文化得以傳承。圖/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聚陽實業表示:「五十二甲濕地不只是自然資產,更是人文情感的載體。透過支持這樣具有文化深度與永續精神的藝術行動,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看見環境教育的溫度與力量。」   藝術節現場,來自各地的參與者化身主婚人、伴娘、伴郎,親身參與這場融合自然與傳統的婚禮實境秀。透過荒野保護協會的生態回聲劇團帶領,演出一段段五十二甲濕地的故事,每一刻都讓人重新體會環境與文化間的緊密連結。這場復刻百年歷史的傳統劇場,不僅打破了表演與觀眾的界線,更啟動了在地居民與外來訪客之間的共感與共創。   作為時尚服飾產業的永續實踐者,聚陽實業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自然保育與地方創生議題。聚陽深信,企業的影響力不僅來自經濟層面,更應延伸至社會與生態的共好。希望透過不斷深耕,與在地居民對話、互動進而了解,讓宜蘭五十二甲的生態得以永續、文化得以傳承。       ▲「寶特魚魚-製偶工作坊」活動,將於9月20日上午在宜蘭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舉行。圖/Harys Candra、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   接下來,2025濕地藝術節將持續推出「寶特魚魚-製偶工作坊」活動,將於9月20日上午在宜蘭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舉行。本活動由聚陽實業支持荒野保護協會與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共同主辦,邀請來自峇厘島的駐村藝術家 Harys Candra 親自指導,帶領大小朋友將回收寶特瓶改造成會「游動」的小魚偶。歡迎大家和聚陽實業及荒野保護協會一同參與,不僅能體驗偶戲創作的樂趣,更能從中發現廢棄物再生的可能性,激發環保與藝術的創意火花!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DOOkVE    

生態浮島跨域合作簽署,攜手共創永續水域環境!

2025-09-04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偕同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黎明工程顧問公司與天雷營造公司,辦理跨域合作簽署儀式 因應氣候變遷與濕地生態保育,為促進水域生態保育與環境永續,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於9月2日於本處禮堂舉辦「守護濕地林初埤跨域合作簽署儀式」。本次合作由黎明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天雷營造有限公司及在地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共同參與,攜手推動保育林初埤生態環境,期望透過跨域合作模式,落實濕地生物多樣性、環境永續之目標,打造兼具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與景觀美化的永續水環境林初埤。 生態浮島為一種以漂浮基質承載水生植物的綠色工法, 不僅能淨化水質、提供多樣性物種如鳥類、兩棲類、魚蝦類等棲息環境,同時浮島綠意景觀也兼具教育與觀光價值,已成為國際間生態復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劉處長表示,面對極端氣候與環境挑戰,本處責無旁貸, 透過公、私領域的跨域合作,提升生態環境的韌性,才能兼顧生態保育與社會發展間的平衡。此次簽署,不僅象徵合作夥伴間的共識,更是公私協力的實踐,未來將持續應用於更多水域場域。 簽署儀式上,共同參與的單位也指出,生態浮島將作為環境教育的重要教材,讓民眾能實地參與生態觀察與保育行動,進一步提升社會對於永續發展的認識。 本次合作期盼結合民間企業及非政府組織(NGO)團體的專業與在地居民的守護力量,共同推動建立生態復育、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新典範,讓城市水域不僅是美麗風景,更成為多樣生命共存共榮的永續家園。  

網站使用指引

2025-08-01

  帳號登入提示 舊版網站登入,可使用原來舊站的帳號密碼,帳號為【E-MAIL或網站帳號】,若您需要更新註冊的E-MAIL,敬請聯繫秘書處,密碼如果遺忘,請在登入頁面點選忘記密碼,即可依步驟指示重設密碼。 若您已於114/05/03~114/08/04間在新版網站新註冊荒野之友,可先於舊站登入頁面【註冊新帳號】,系統即會自動比對整併您的相關個資。如有疑問敬請聯繫秘書處。

【募得款使得情形報告】多元環境教育支持棲地守護計畫–多元守護・珍愛生物多樣性

2025-07-31

  【募得款使得情形報告】多元環境教育支持棲地守護計畫–多元守護・珍愛生物多樣性 活動編號 111000587 團體名稱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活動名稱 多元環境教育支持棲地守護計畫-多元守護‧珍愛生物多樣性 許可文號 衛部救字第1111364441號 勸募活動期間 准予勸募活動期間112/01/01至112/12/31 財物使用期間 勸募活動財物使用期間112/01/01至114/06/30   勸募活動期間收入(A) 勸募活動所得 87,990,972元 利息 438,721元 合計 88,429,693元    勸募活動期間支出 項目 募得款支應(B) 自籌支應 合計 必要支出- 活動及媒體宣傳費用 538,037元 0元 538,037元 必要支出- 人事費 3,526,968元 0元 3,526,968元 必要支出- 辦公費用、雜支 304,363元 14,759元 319,122元 一、環境教育 51,903,261元 687,885元 52,591,146元 二、棲地守護 24,739,859元 0元 24,739,859元 三、社會關懷 7,180,000元 2,484,423元 9,664,423元 合計 88,429,693元 3,187,067元 91,616,760元    勸募活動期間收支報告 勸募活動期間收入(A) 88,429,693元 勸募活動期間支出 募得款支應(B) 88,429,693元 自籌支應 3,187,067元 賸餘財物金額(A-B) 0元    

荒野打開環境教育麥克風! 串聯食力媒體與志工,全國食育調查展現成果

2025-07-31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出席擔任頒獎嘉賓頒發五星城市獎項給予台北市副市長張溫德(《食力》編輯部提供)   「食育力城市大調查」頒獎典禮,於7月18日(五)在華山舉行。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代表出席,頒發獎項給獲獎縣市之一的台北市受獎人,副市長張溫德,表彰北市在推動環境教育上的貢獻。   荒野參與調查指標設計,評比縣市食育成效   荒野保護協會行銷推廣部規劃參與由《食力》媒體主辦的第五屆「食育力城市大調查」。這項調查橫跨全台22個縣市,聚焦「農業與環境、教育與文化、健康與營養、食安與衛生」四大面向,評比各地政府在食育政策上的推動成果與實際影響。   今年的調查不僅擴增至 81 項客觀指標,更首次納入縣市居民、家長、營養師與教師等利害關係人的主觀回饋,透過「60% 客觀數據 + 40% 問卷回饋」的綜合評比方式,更加完整地呈現政策落實的真實樣貌。   因應本會長期推廣兒童環境教育及「餐桌零廢棄」等食農教育相關推廣,故協助規劃於《食力》第五屆「食育力城市大調查」五星城市中,於「教育與文化」項目新增「荒野保護協會兒童環境教育推廣之學校數」。由本會兒童環境教育組志工協助提供各縣市資訊,以利評選。   《食力》副總編輯林玉婷說明本次評選的指標項目   跨界合作展現環境教育影響力   此次大調查由荒野保護協會、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國教行動聯盟、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等單位共同合作,協助蒐集農業與環境面向的相關資料與實務經驗。這樣的跨界合作與異業結盟,不僅彰顯荒野在環境教育的專業角色,也展現異業資源整合的宣傳力量,讓理念能透過媒體擴散,進一步影響政策與社會關注。   根據調查的結果顯示,共有六個縣市勇奪五星評價,包括宜蘭縣、新北市、嘉義縣、桃園市、台北市、花蓮縣。《食力》指出,本屆為歷年來首次有三個六都城市同時擠入五星級距之中,代表「系統治理」與「市民有感」之間正逐漸搭起橋樑。   農業部肯定地方推動力   農業部主任秘書林家榮代表中央主管機關出席頒獎典禮給予獲獎縣市勉勵,林家榮表示,食農教育是農業政策的根基,而在推動食農教育上,地方政府的執行力與創新力是關鍵點,林家榮強調,未來農業部將持續與地方政府共同推動食農教育,讓每座城市都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食農步調。   荒野志工共創食育影響力   能夠參與這項全國性的食農教育指標調查,是對荒野多年投入環境教育工作的肯定。也要由衷感謝一路參與協助的志工夥伴,正因為有志工的投入與支持,讓荒野的聲音能夠被更多人聽見與看見,並在公共平台上發揮影響力,推動正向改變。   「2025食育力五星城市頒獎典禮」圓滿落幕,獲獎縣市也盼持續推動食農教育。  

濕地文化✕藝術實境秀《大水新娘》重現利澤簡的百年記憶

2025-07-31

五十二甲濕地藝術季|鴨母船迎親✕爆尪淨新娘✕沉浸式喜宴     宜蘭冬山利澤簡,曾是蘭陽平原最繁華的港口聚落,因為與大水爭地的生活,也沉澱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今,這段歷史化為創意行動——「五十二甲濕地藝術季」再度登場,主打節目《大水新娘》沉浸式實境秀,以鴨母船迎娶儀式、無形文化資產「爆尪淨新娘」、吃桌劇場等多重體驗,重新喚醒濕地與人之間的深層連結。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表示,五十二甲濕地位於冬山河舊河道,是天然洪泛區,孕育出豐富濕地生態,亦是冬候鳥重要棲地。這片土地不僅承載著環境的生命力,也保留了宜蘭利澤簡聚落的歷史軌跡與族群記憶。   本次藝術季延續過去「與環境共舞」的策展理念,承襲利澤廣惠宮的傳統文化,並與台灣地理永續再生發展協會合作鴨母船迎娶隊伍,融合在地故事與民俗信仰,讓參與者穿越時空,走入百年前的大水傳說之中。     荒野保護協會指出,「大水新娘」不只是一次文化再現,也是對地方認同與自然感知的實驗場。從紅冠水雞啼聲到風箱樹、穗花棋盤腳的綻放,每個細節都來自五十二甲濕地的日常。參與者不只是觀眾,更成為劇場的一份子,隨著劇情沉浸在濕地的生態、河道的浪漫與村民的韌性之中。   執行團隊強調,《大水新娘》不單是一場藝術表演,更是一次文化與生態教育的融合實踐。期望透過實境秀、傳統儀式與環境美學的串聯,重新啟動利澤簡村落的地方能量,也讓濕地教育從課堂走入生活、從觀賞轉為共創。   「我們不是為了觀光人潮,而是讓村民與參與者在劇場中找到新的情感座標。」主辦單位如此強調。從攝影師阿賢的尋愛旅程,到參與者化身主婚人、伴郎、伴娘的互動式演出,《大水新娘》開啟了一場屬於五十二甲的環境藝術行動,亦是地方記憶的重新開展。     ✨ 重磅登場!大水新娘|沉浸式喜宴實境秀 ✨   1.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GNrRqy 2. 活動日期:2025年7月26日(六) 3. 活動時間:14:30~18:30 4. 活動地點:五十二甲濕地成興大池 5. 聯絡電話:(03)969-9358 陳先生 6. 交通方式: (1) 大眾運輸路線 ➡ 搭乘火車或客運至 羅東火車站 ➡ 出站後步行約 3 分鐘至 羅東轉運站 ➡ 搭乘【綠21 或 綠21A 公車】(???? 平日每 60 分鐘一班、假日每 30~40 分鐘一班) ➡ 於 「利澤老街站」下車 ➡ 步行約 10 分鐘即可抵達活動地點:????五十二甲濕地・成興大池 (2) 搭乘計程車 ➡ 自羅東火車站「後站」出口,現場有計程車排班 ➡ 搭乘約 10 分鐘直達五十二甲濕地.成興大池(建議共乘或事先約定時間,節省等待) (3) 自行開車/共乘 ???? 導航請設定目的地為:「五十二甲濕地 成興大池」 ???? 請配合主辦現場交通指引,注意停車與濕地保護區限制  

又到燕子來訪的季節 7/26五股濕地夏日賞燕季開跑

2025-07-31

以下內容轉載自:新北市政府   【新北市訊】迎接一年一度燕子來訪,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與荒野保護協會自7/26(六)至8/10(日)止,舉辦「2025五股濕地夏日賞燕季」活動,6場免費生態導覽活動,邀請大家報名體驗,歡迎市民朋友一起來共襄盛舉。   高灘處黃裕斌處長表示,位於新北大都會公園的五股濕地有廣大面積的蘆葦叢,是夏季燕群夜晚棲息的場所,沒有過多的人工建設,水與蘆葦自然形成的阻隔,已成為北台灣燕群南飛渡冬前的最大聚集點,每年7至8月的黃昏時刻,民眾可就近觀察燕群生態的盛況,歡迎大家在暑假期間帶著孩子一同體驗濕地生態之美。   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長游晨薇表示,燕子每年3~4月從東南亞等地飛來台灣,牠們會在屋簷下或橋下築巢、孵蛋、餵養雛鳥。五股濕地是一座天然的「昆蟲餐廳」,豐富充足的昆蟲資源,周邊的蘆葦叢成為牠們覓食與暫時聚集的重要地點。到了夏末秋初,牠們又集結離開,展開長途的南飛之旅。隔年春天,牠們再度飛回熟悉的家,這樣的「年年往返」就是燕子的遷徙。   五股濕地常見的燕子有:家燕、洋燕、棕沙燕、赤腰燕等4種,以家燕的數量居多,每年7月至8月,燕群會於傍晚時分從四面八方往五股濕地聚集,成千上萬的燕群在廣大的蘆葦叢上空升降、盤旋、俯衝,形成五股濕地夏季最壯觀的景象,隨著天色漸暗,燕子們才逐漸停棲在蘆葦叢上過夜。   「五股濕地夏日賞燕季」已開放報名,報名網址: https://www.sow.org.tw/events/detail?id=312,活動場次為: 7/26(六)、7/27(日)、8/2(六)、8/3(日)、8/9(六)及8/10(日),共6場免費生態導覽活動,每場250位名額,活動從晚間5時起至7時,全程由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解說並引領大家認識燕子及濕地生態。   高灘處表示,台灣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系,每一片濕地、每一隻候鳥,都是大自然的贈禮。高灘地提醒您,觀賞燕子屬於自然生態活動,請穿著輕便衣物和運動鞋,並攜帶飲水、雨具、防蚊及防曬用品,賞燕時保持隱密與安靜,勿發出強光、巨大聲響驚嚇到燕群、讓牠們能自在地覓食與休息,一同維護自然的美景。   「夏日賞燕季」活動資訊 1. 報名網址:https://www.sow.org.tw/events/detail?id=312 2. 賞燕活動場次:7/26(六)、7/27(日)、8/2(六)、8/3(日)、8/9(六)及8/10(日) ,共6場。 3. 集合地點:新北市五股區成蘆橋下荒野保護協會五股濕地教育中心(貨櫃屋) 4. 停車資訊:Google map 五股濕地停車場https://goo.gl/maps/AnhGBkfEmgaXP4TW7 5. 交通資訊: ※ 捷運:搭乘捷運蘆洲線到蘆洲站從1號出口出來 → 沿三民路直行至堤防 → 過越堤階梯經成蘆橋下 → 越過中央紅綠燈口即達解說中心集合 ※ 開車: (1) 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五股交流道下 → 直行新五路 → 右轉中興路 → 左轉疏洪一路(限高2.5m,大型巴士不能通過)即達停車場 (2) 平面道路:過百齡橋 → 重陽橋 → 下橋後為集賢路 → 右轉三信路 → 左轉環河北路 → 前行至2號越堤道越堤 → 疏洪1路左轉即達停車場 (3) 台64線:請下五股交流道 → 1號越堤道右轉進入疏洪道即為成蘆大橋下方 → 抵達停車場     新聞稿內容詳洽: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 專員洪銀龍 聯絡電話:(02)8969-9596#209 新聞聯絡人: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 吳佩璇 聯絡電話:(02)8969-9596#208

荒野保護協會推動棲地守護 - 2號地 正式揭牌

2025-07-31

荒地圈護再加1!   荒野保護協會 推動棲地守護 - 圈護野地為環境留住生機     1.77公頃林地化身荒野2號地 入山調查已紀錄逾450以上物種!   荒野保護協會再度取得一座位於汐止山區,面積約1.77公頃的林地,並擁有實際管理權、命名為「荒野2號地」。該「山坡地保護區」由南亞公司捐贈,同時也是荒野首筆由企業捐贈而獲得的自然棲地。荒野一直期望能透過各種管道來獲得土地的實質管理權,例如「購買、長期租借、接受委託或捐贈的方式」,將具有保育潛力的土地,依棲地需求的不同進行適度修復管理,盡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減少人為干預,讓自然恢復其原始的生機,幫台灣保留自然的野地。   因農業發展條例限制私「社團法人」持有農地,以及購置土地的資源有限,因此荒野直到2018年才購得第一筆自有林地(宜蘭冬山鄉-荒野1號地)。多年來,志工持續於1號地進行生態觀察紀錄與環境教育,並累積多筆保育類動物出沒的影像紀錄。   而「荒野2號地」位於汐止大尖山系,經實地探勘確認後,該地人為開發使用已停止多年、路徑不明,遊客不易抵達,已逐漸恢復為淺山次生森林。荒野自2022年獲贈土地以來,志工夥伴便啟動生態資源普查工作,截至2025年6月25日,在有限的人力及時間下已累積超過2,095多筆紀錄,彙整統計出至少453種物種,而山羌、山豬、穿山甲等野生動物的活動痕跡明顯,顯示本地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極具保護價值。   共創永續未來:邀請社會大眾持續支持守護自然   荒野台北分會長游晨薇表示:「我們期許未來能擁有更多值得被受護的野地,為臺灣保留更多大自然,不僅是推動環境教育,更是對這片土地負責的承諾,還給生命萬物一個安全的家,守護臺灣的生物多樣性與永續未來。」   進行土地圈護就是為了減少人為對自然環境的干擾,讓自然恢復生機,因此不會對外開放參觀或設置任何建物及設施。而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荒野2號地」的生態與守護行動的價值,也已規劃進行2號地相關影像紀錄,呈現調查畫面與生態影像紀錄,期望藉由影像來說故事,讓民眾也能一窺這塊「圈護地」不為人知的樣貌,也體認到保留自然野地的重要性。   捐贈單位南亞公司資深經理王泳森亦出席揭牌儀式,與荒野夥伴一同見證這塊土地的新開始,表示「我們相信,這塊土地的價值遠超過眼前所見,將它交由荒野保護協會守護,是最適合的選擇。」臺灣獨特的地理與生態條件,因開發壓力使許多自然棲地快速消失,生物面臨威脅。所幸在大眾與企業持續關注支持下,越來越多珍貴棲地得以守護。未來荒野保護協會將持續迎來更多共同促成的圈護土地,誠摯邀請社會各界一同為臺灣留下更多自然棲地,讓大自然永續傳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