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

家戶水污費萬萬不可從水污法中刪除

2017-12-13

圖、文/臺南分會環境培力組組長  張讚合(自然名:河烏)         台灣的水污染防治費從104年5月1日開始分三階段開徵,其中的家戶水污費放在最後的第三階段,也就是明年(107)1月1日要開始徵收。今年5月31日環保署預告修正『水污染防治法修正草案』,並沒有說要刪除家戶水污費,9月6日第一次公聽會也沒有提及這件事。立法院卻在10月23日一讀通過刪除家戶水污費。11月16日環保署就水污法修正案舉行第二次公聽會,公文中特別註明立法院一讀通過的條文不再討論。我認為茲事體大,立院一讀通過的條文並不是定案,仍然還有機會挽救,因此我還是到環保署公聽會上表達反對刪除家戶水污費的立場。        家戶水污費至少有四項重大的作用:        一、實現節約用水:由於台灣的自來水水價過度低廉,造成國民普遍不知珍惜水資源。環保團體通常都支持調高水價,當然目標不是提高水公司的營業利潤,而是藉由調高水價達到全民節水的目的。但是這個目的其實可以用另一個方法達到,就是隨水費徵收家戶水污染防治費。不是每度一元這樣的徵收,而是每度五元以上,這樣才是有感的徵收,這樣讓水污費成為自來水使用費的一部分,才可以讓民眾切實感受水資源的珍貴,從而實現節約用水。這樣做比任何節約用水的宣導還有效。        二、加速下水道建設,解決河川污染:我們的污水下水道建設長期以來嚴重落後,可以說已經成了國際間的笑柄,嚴重影響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內政部營建署五期的下水道建設計畫都因經費嚴重不穩定而牛步化。家戶水污費的徵收可以直接作為下水道建設的經費,讓下水道建設可以有較快的進展,早日脫離水污染大國的惡名。尤其水庫集水區的下水道與污水處理,對水庫水質的維護與全民飲用水的安全關係重大。        三、再生水可以順利推動:在水資源日益嚴峻的時代,再生水成了一條可以選擇的生路,再生水既解決水資源問題,也同時解決水污染問題。但是再生水要發展起來,卻必得仰賴下水道建設的普及化。因此,用家戶水污費提高下水道建設,同時也就促成了再生水的可能性。        四、水污費與下水道使用費公平徵收:已經實現下水道系統接管的用戶,如果徵收下水道使用費,常讓人感覺是對下水道納管戶的懲罰,讓民眾抗拒下水道建設納管。如果可以對尚未納管者徵收水污費,自然就可以順理成章對納管者徵收下水道使用費,大家一體公平合理。從而也就可以促進大眾對下水道系統的接受度,加速下水道建設,解決河川污染的重大問題。        基於這四項重大作用,家戶水污費像是一把金鑰匙,可以同時打開水資源浪費與水環境污染這兩道妨礙國家競爭力的枷鎖。也許這裡面最大的問題是:家戶水污費的徵收,雖然成就了水利署與營建署,卻是辛苦了環保署。由於環保署已經在七月間對外表明家戶水污費徵收『正當性恐有疑慮』,打算『暫緩明年初開徵,甚至考慮未來都不再收家戶水污費』,因此很有理由懷疑環保署不願承擔水污費徵收的任務,在水污法修正案進入行政院會討論以前,就先透過立法委員提案的方式讓家戶水污費胎死腹中。        水污費除了隨水費徵收,沒有其他方法,而水費卻是水利署主管的。由於水污費徵收所發揮的作用主要也在水利署主管的業務上,因此11月21日我到台中參加社大全促會主辦的『與署長有約』座談會時,建議水利署承擔家戶水污費徵收的重任。水利署把這項重任承擔下來,初期徵收的收入可以優先用在水庫集水區的下水道與污水處理。這樣做可以確保水庫水質乾淨,相信可以得到全民的理解。國家是大家的,政府是一體的,無論是環保署或水利署承擔,都是為國家、為全民做事,只要部會間捨棄本位主義,相信家戶水污費徵收不是難事。       如果立法院最後真的三讀通過刪除家戶水污費,將來就永遠不可能起死回生。呼籲大家重視這個問題,讓這個作用重大的家戶水污費,不要就此胎死腹中。如果徵收的工作還沒準備好,可以延後實施,但萬萬不應該從水污染防治法的法律位階中整個刪除掉。

國土計畫不宜規避對都市計畫的指導—對國土計畫草案的建言

2017-10-20

圖、文/台南分會環境培力組組長 張讚合(自然名:河烏) 前言        民國104年12月18日立法院通過國土計畫法後,經總統公佈,行政院宣布自105年5月1日開始施行。按照國土計畫法所訂定的時程,內政部必須在本法實施後的兩年內,公告實施全國國土計畫,各縣市政府則必須在此後的兩年內公告實施各縣市的國土計畫。在這個『國在山河破』的時代,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團體莫不對國土計畫的內容充滿期待。        內政部於今年8月公佈『全國國土計畫(草案)』,並在八、九月間於全台各地舉辦十幾場說明會。我以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副分會長身份,參加其中在台南成功大學舉行的兩場。對於內政部長官為國辛勞,讓全國國土計畫的規劃任務可以順利進行,表達萬分感謝。但是作為一個兼具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性質的公民團體,我們仍然得就我們發現到的問題,向內政部提出建議。 『中央國土計畫、地方都市計畫』的可能性        國土計畫法第15條規定:全轄區都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的縣市,可以不必擬訂國土計畫。當初這個規定是怎樣訂出來的,恐怕已經無法追究。目前已經公佈的國土計畫草案中,明確表明台北市、嘉義市、金門縣、連江縣四個縣市,因全轄區都已實施都市計畫,可以不必提報國土計畫。既然如此,其他縣市群起效法的可能性不能說不存在,內政部恐怕也沒有權利拒絕。因此,極有可能演變成中央制定全國國土計畫,各縣市卻只有縣市的都市計畫,沒有縣市的國土計畫。        我個人不反對用都市計畫來進行國土保育,台北水源特定區就是用都市計畫進行水資源保育成功的案例。只要都市計畫做得很好,日後國土計畫演變成『中央國土計畫,地方都市計畫』,似乎不見得是壞事。但是,雖然有台北水源特定區的成功案例,都市計畫法及其各地施行細則對國土保育的關注程度畢竟不足;而國土計畫法對國土保育確實已經具備完整的內涵,如果能將國土計畫的制度設計加在都市計畫上,國土計畫的精神就可以藉由都市計畫來體現。 國土計畫的國土功能分區是國土計畫的核心        國土計畫法第20條國土功能分區分成四大類:國土保育地區、海洋資源地區、農業發展地區與城鄉發展地區,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國土保育地區』與『農業發展地區』。國土保育地區按照環境敏感程度分成第一類與第二類,另外還可以作出『其他必要之分類』。農業發展地區也按照農地生產資源條件分成第一類與與第二類,同樣的還可以作出『其他必要之分類』。對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團體來說,盯緊這四大類的分區分類,將是責無旁貸的重任。功能分區原則定好之後,各縣市必須在縣市國土計畫公告之後的兩年內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到那時候國土計畫才算真正完成,而區域計畫法也要到那時候才不再適用。        至於都市計畫,國土計畫之實施並沒有要廢除都市計畫。按照國土計畫法,國土計畫法指導都市計畫,都市計畫遵循國土計畫,但是都市計畫地區的土地使用管制仍然依據都市計畫法,不是依據國土計畫法。這一點弄清楚以後,就可以明白我在下文所提的問題。 全國國土計畫草案似乎規避對都市計畫的指導作用        全國國土計畫草案的國土功能分區中,將『實施都市計畫地區保護或保育相關分區』放在『國土保育地區』的『第四類』(第三類是實施國家公園計畫地區);將『實施都市計畫農業區』放在『農業發展地區』的『第五類』。由於都市計畫地區的土地管制是依據都市計畫法而非國土計畫法,如果今後真的演變出『中央國土計畫,地方都市計畫』的情況,那麼過去這麼多年來國土計畫法中辛苦建構的『國土保育地區第一類、第二類』以及『農業發展地區第一類、第二類』,都將化成泡影。過去長時期國土計畫法從倡議、催生、立法到計畫研擬的種種努力,都會變成非常荒謬。 國土計畫對都市計畫的指導作用不宜規避        按照國土計畫法,國土計畫指導都市計畫,都市計畫遵循國土計畫,國土計畫不宜規避對都市計畫的指導作用。國土計畫法與都市計畫法的中央主管機關都是內政部,負責的機關都是營建署。都市計畫法台灣省施行細則更是由內政部直接訂定,各直轄市施行細則也都在內政部管控下訂定。既然如此,同一個內政部營建署,設法將國土計畫的精神、內涵加到都市計畫上面,應該不是一件困難之事。最簡單的做法也許是將都市計畫法施行細則中的『保護區』與『農業區』,按照國土計畫進行分類,尤其是第一類與第二類。簡單說就是藉由修正都市計畫施行細則,將細則中過度簡化的『保護區』與『農業區』,按照國土計畫法的精神,重新進行分類,尤其是『國土保育地區第一類、第二類』與『農業發展地區第一類、第二類』。把國土計畫的精神加在都市計畫上,可以發揮國土計畫對都市計畫的指導作用。這樣國土計畫就不必另設所謂的『國土保育地區第四類』或『農業發展地區第五類』,國土計畫『國土保育地區』與『農業發展地區』的制度設計,就可以完整保留下來。就算『中央國土計畫,地方都市計畫』真的成為現實,也不必擔心國土計畫白忙一場。

愛地球,一直以來的課題

2017-07-10

圖、文/李安禪〈臺北分會棲地守護部專員 自然名:安山岩〉 從校園愛地球        進入荒野協會之前,擔任國小的衛生組長,每日的工作是教導孩童愛護環境、節能減碳;帶著孩子體驗自然、認識植物,在快樂的教學中,讓他們從小養成綠色生活的習慣。        回憶起來依舊會心一笑,當時怎麼有那麼多的鬼點子可以結合環境知識,豐富於教學呢!園遊會安排蝙蝠俠跟超人現身說法,教導孩子「愛地球做環保」,英雄一出馬全場為之瘋狂,讓他們印象深刻!社團成果發表請來卡通神奇寶貝主角──小智,騎著神奇寶貝從海洋現身,成果展結合海洋教育並穿插許多有趣的節目讓孩童徜徉在大海中為這學期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現在的孩子如此幸福,每一個細節都有大人們精心策畫的教育意涵,身在其中雖然很累,卻非常地充實與快樂!在學校下課就吵死人的環境中,看著那些孩子不顧一切地瘋、盡情地玩、大吼大叫發洩。與孩子在一起的生活累歸累,但也跟著感染到他們的快樂活力。        有次諾羅病毒猖獗,早晨朝會跟孩子宣導飯前便後洗手的重要、衛生習慣等等,告誡發燒一定要請假在家的同時,順便分享地球發燒的故事:「地球其實跟人體一樣,當體溫升高1度2度,可能就痛苦的臥病在床了!當有一個物種消失就能破壞整個複雜系統的平衡,何況地球升溫影響物種棲地,導致更大規模的浩劫。」隨著教學經驗豐富,越來越了解如何hold住孩子,但教學內容似乎比以前無趣,每天跟著電子書教學、看影片打發時間既輕鬆又安全,望著自然課本思考如此基本的東西到底如何豐富有趣地表現給孩子們呢?        因緣際會,每日的公文書處理中,看到荒野的兒教推廣,申請後才體會到,荒野式的教育實在好玩,好玩的自然體驗遊戲如此多,動植物的故事可以說得跟童話般迷人,孩子們在遊戲中體驗水資源的不足,兩堂課的成果勝過平時制式的宣導萬倍!那一日,我也跟孩子一樣玩得很快樂。 冰川帶來的信息        進入荒野後看到有著共同初衷的夥伴一同努力,那種感覺很棒,大眾都知道節能減碳的口號,但走入夜市檢討生活,真的有落實環保嗎?一直以來,我們被更多更好的享受包圍著,喊喊簡單的環保口號就心安了。異常氣候、冰河溶化,地球岌岌可危但此刻的她─地球,又是甚麼樣子呢?        為了親眼所見去了趟阿拉斯加,在最後的淨土,看冰河、品美食、滿天的星斗,真心覺得我們的星球好美啊!船開到了冰川前面讓我們盡情拍照、感受那份冷冽,短短一小時的就看到多次的冰川崩落,那聲音猶如砲擊,轟隆轟隆十分震撼!冰川遼闊廣大,以現在融化的速度大概幾千年後地球的冰川也不會融完,但只要融化了少部分就足以讓海平面上升許多。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慾望而使地球的氣候改變,一根煙囪、一台汽車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與整個地球的大氣相比很微小,不足以影響地球,但一排工廠的煙囪,全人類開車產生的二氧化碳量,足以使大多數的冰川慢慢退縮。近年的超級颱風、異常氣候、冰河溶化、空氣污染、珊瑚白化、物種消失、海平面上升等全球環境問題,讓我們體會到以往追求的經濟成長,勢必危及自然環境與人類的平衡。     「過去我們以為只有戰亂,才會導致生離死別;只有外族侵略,國才會破家才會亡。但氣候變遷取代了戰爭,原來國破家亡不須以砲火為前提。發動戰爭的是地球,來自極地與高山的冰川。」在阿拉斯加學府冰河國家公園,冰川崩落聲音不絕於耳,讓人回憶起服役時大砲射擊猶如戰爭的恐怖,看著冰川,開始相信這句危言聳聽的話,原來,這個星球包容我們這麼多,包容到都生病了,正用氣候變遷跟生態改變向我們求救中......誠心希望我們可以改變,畢竟沒有甚麼比戰爭還可怕;沒有甚麼比地球毀滅更恐怖!

荒野保護協會榮獲第5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殊榮

2017-06-08

新聞全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一年一度環境教育界最高榮耀名單公布!環保署於106年6月5日在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舉辦「第5屆國家環境教育獎頒獎典禮」,由署長李應元頒發6大獎項鼓勵及表彰獲獎者,共同分享得獎者榮耀光芒。        近年來,環保署致力於基層環境教育扎根,為了鼓勵全民參與並獎勵有功人士及團體對環境教育的貢獻,已連續舉辦5屆國家環境教育獎,深獲全國環境教育深耕人士讚譽。李署長特別於頒獎典禮上,對於入圍的個人及團體表達最高敬意與謝意,他說,這些入圍者都是經過初賽、複賽及決賽層層關卡脫穎而出的佼佼者,他們所推動的環境教育事蹟,值得各界學習與效法。 第5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六大組獲獎者名單

規劃與管制:揮開看不見的手,營造一場運動(下)

2017-04-18

文∕楊逸婷(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 氣候變遷能源倡議組志工)        接下來,作者開始說明化石燃料整個產業,為什麼會和氣候變遷運動有極大的衝突。加拿大的亞伯達油砂,開採造成了棲地的破壞等生態環境的衝擊。而用來運送這些原油的「基石超大油管(Keystone XL pipeline)」,也有類似的問題,但在整個等待和抗議此計畫的過程中,作者認清了一個事實。「要國家領導人拒絕化石燃料工業,真的是天殺的困難!」   我們如果想要將龐大的碳庫保存在地底下,就必須要求政府開始嚴格限制化石燃料工業,還要放下對政治人物的幻想和期待(氣候運動人士都曾努力想方法讓歐巴馬當選),重新調整戰略! 市場解決方案及失靈的政府        所以我們理解到,對現在的政治及經濟體系來說,很難出現足以解決氣候問題的政策。自由市場讓政治階層普遍認為,「政府不該告訴大型企業該怎麼做,即使危害的是公共健康和福祉(也就是我們的家是否還適合居住)。」,最後往往傾向採取放鬆的管制。當然,我們承認市場的力量讓科技創新,譬如讓太陽能發電更有效率,但同時也會驅使新科技去取得難以開採的化石燃料,引發更糟的後果。        化石燃料企業也絕對有龐大的資金可以進行賄賂,在美國,和2008年相比,2012年的競選活動資金和政治獻金,上升了87%;英國和加拿大的公部門與化石燃料產業關係非常密切。也顯示了立法會因為金錢的力量,將氣候變遷拉向更無法解決的情況。說服政治人物支持改革或許很困難,但是唯一比失去獻金更讓政治人物害怕的,就是「輸掉選舉」,這也是我們人民能最有效影響政治的方式!   經濟結構所導致的企業求生本能        在開採和精鍊非傳統能源的整個過程,會發現都設定了非常長期的計畫年限,這顯示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石化產業在賭,往後的25年到40年,各國政府都不會認真看待排放減量的問題。「只允許成長」的經濟結構,迫使產業只能不斷追求新的碳蘊藏,就是為了要讓公司保持平穩或成長。但是如果把他們所擁有的碳蘊藏量來計算,竟然是整個星球能再吸收的五倍多!這證明了我們根本無法一邊想著減少碳排放,一邊又讓獲利龐大的產業繼續這樣生存下去,所以他們才會想盡各種方法地否認氣候變遷。 團結所有分歧的議題和運動        書中有一段話:「氣候正義的戰鬥不只是對抗有史以來最大的生態危機,這是為了新經濟、新能源系統、新民主、地球以及人類彼此的新關係而戰鬥。」說明了氣候變遷並不只是單一的環境問題,提醒環保人士長久以來,習慣塑造「沒有其它的議題比環保更為重要」的態度,會窄化了氣候行動。所以主流的環境運動不能忽視其他的議題(移民系統、住宅問題、土地徵收、貧窮…等),我們需要更寬廣的光譜形成聯盟,建立出足夠有力的群眾運動。        氣候變遷串連了不同的世代,因為過去的行動,不只影響這我們這一代,還有未來的世代。人類一直以來被文明至上的思考制約,認為「人類有義務也有能力制宰這個自然世界」,現在我們必須思考將來的行動,該如何建立新的政治和未來。  

空污啊!空污!

2017-02-03

文∕楊政穎(台中分會親子團台中三團複式團長與鄉土關懷小組組長,自然名:聖甲蟲)、圖∕台灣空氣行動聯盟     「真正重要的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小王子>聖.修伯里        以前一早起床看見外面一層濃濃的霧,當太陽出來後,霧並沒有散去,這樣的場面,總讓人有詩情畫意的浪漫情懷!後來~就如同楚門世界的場景,才知原來我一直活在外面世界的假象!2015年11月28日在台中的反空污大遊行-因為中科擴廠要將大肚山52多公頃的林地砍除而發起,也因為這次的遊行,讓我開始注意我們的空氣品質不好,原來我們一直將有毒物質吸入體內而不自知,接著同年的12月28日參加台北的反空污遊行,對於空污有著更多的瞭解與擔憂。        為什麼要關心空氣呢?因為只要活著就要呼吸!        然而在中南部,現在要吸一口乾淨的空氣變的如此之難!尤其是在冬季,因為沉降氣流與地形的關係使得空氣中的污染無法散去,而空氣污染中又以PM2.5危害更甚!WHO在2013年已將PM2.5列為一級致癌物,它的可怕之處不但是因為顆粒小(頭髮直徑的1/28),所以眼睛看不見,同時它本身形狀不一,能夾帶著重金屬或戴奧辛等物質,讓它本身的毒性增強,現在台灣或國外不斷有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它對我們身體的危害是從頭到腳全面性的傷害;如肺部、心血管疾病…等等,對於正在發育的小孩影響更大。        喜歡戶外享受大自然的我們或許以為只要不在都市裏就沒有關係,但研究發現空污的影響在1000~2000公尺以下的高度,所以即使在山中也有可能吸入PM2.5,而我們也不可能天天往山裏跑。它雖然看不見,但卻是存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吸的每一口空氣裏!        這些空污有三成是境外移入,其餘是我們台灣境內產生,因此要改善空氣品質就要從改變我們的生活環境開始。我們都知道大台北地區的空氣比中南部好,但這是為什麼呢?台中與台北都是盆地地形,如果汽機車是主要的污染,那台北的空氣應該要比台中差,但結果卻是相反,由此判斷更多的空污其實是藉由其他來管道而來。歷史資料指出台北在二、三十年前空氣是相當的糟糕,後來因為當時政府將工廠移出台北,加上大眾運輸規畫普及,民眾使用率高,空氣品質開始變好!        但要政府願意真正改善空氣品質,需要公民一次次的覺醒,不斷展現出人民的力量。我們其實都知道空氣不好,但唯有行動,站出來讓政府看見,改變才有可能!        近來看到一則笑話:「帶太太去北京?」。聽說,在哈爾濱下雪的時候,一定要約上自己心愛的人出去走走;因為,走著走著兩人就一起白了頭了。廣州就不一樣了,這裡只會下雨,兩人走著走著,腦子就進水了。在北京,就更不一樣了,這地方有霧霾,兩人走著走著,另一半就不見了。此消息一出,聽說全中國各地的男士都想帶老婆來北京走走…。這笑話讓人好笑又心酸!呼吸是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果連吸一口乾淨的空氣,都變成一種奢求,那我們還能期待留下什麼樣的環境給孩子呢?        所以為了爭口好空氣,讓我們一起站出來:219反空污‧找藍天大遊行   台中場 https://goo.gl/1rGB9w 高雄場 https://goo.gl/g7dZv1 團體響應報名表單 https://goo.gl/vmkVOo

規劃與管制:揮開看不見的手,營造一場運動(上)

2017-01-17

文/楊逸婷(荒野保護協會 氣候變遷能源倡議組志工) 這一章節,可以了解自由市場意識形態,是如何持續箝制氣候行動的可能機會。但因為提及的內容太多,故分成兩次討論。作者提到我們其實已經錯失了,原先有可能實現大規模轉型的時機:2009年,全世界面臨金融危機,也是歐巴馬上任的第一年,總統和其政黨,正好有掌握1銀行、2汽車公司、3刺激經濟方案1的機會,可以將環境整合到經濟內的時候,如果利用1的資金借貸協助產業轉型、2則可以大幅改革成合作事業(這種分散所有權的方式也能對抗財富不平等的情形2)、3建造大眾運輸和智慧輸電系統,可惜最後失敗了3。即使未來有類似的機會再出現,我們非常需要政府不怕提出大膽且長期的經濟計畫,也需要有能推動民眾去要求實現如此願景的社會運動。 規劃工作機會 已經有不少政府(印度、加拿大)開始了解到,「在地購買」或「在地雇用」的政策十分合理。只是當氣候危機的產業轉型,也會有無法生存下去的產業及失去工作的工人,此時就會有強力的反彈和阻礙,但是若能徵召這樣的人成為綠色轉型的積極參與者4,那麼進展的速度就會非常快速。另外從氣候和經濟觀點來看,再生能源所能創造出來的工作機會,也是多過化石燃料產業。這不僅能對抗氣候變遷,也能把勞工和窮人的利益擺在最前頭,處理大量工作消失的慘況。不過,這類型的工作並無法讓市場自己創造出來,唯有透過縝密的政策和計畫,特別是需要拿回能源和鐵路的控制權5。 電力規劃 這部分一開始,探討了能源轉型中,可能會遇到的「過渡燃料」(大家普遍認為,相較於煤和石油,天然氣似乎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得確保此過渡能源並不會影響再生能源市場(便宜的天然氣傷害了美國風力市場),如果少了可靠的轉型計畫,單只將能源讓政府收歸國有,那更可能使得決策者沉溺於賺取輕鬆的石油獲利,最後也不利再生能源發展。 比較好的模式是新型態的公共事業(合作社或共有財),以德國、丹麥為例,基於國家全面保證收購再生能源計畫,鼓勵了許多小型、非企業型態的參與者,政治權力和財富不再集中,也創造了新的工作機會。而這樣的權力分散式能源攸關氣候運動能否真正成功,一定要有當地的投入或利益分享。書中舉了希臘的例子,指出關鍵在於提供人民目前欠缺的,為自己打造更美好生活的「工具」和「權力」,必須意識到現實中的「當人們要為食物以及有能源來溫暖他們家而奮鬥時,很難理解永續的概念」、「不是宣揚氣候變遷襲擊希臘時會發生什麼事,而是現在發生了什麼事,還有如何改善我們的經濟和社會,成為比較平等和公平的體制」。 而作者還認為有一個最為關鍵的是「農耕」,提到所謂的「生態農法」(生態農業Agro-ecology),是盡量維持品種多樣性,保持土壤健康的同時產出自然的食物,還有對於氣候的益處6,「科學界承認生態農法對於糧食生產、減少貧窮和氣候變遷有正面影響,這正是資源有限的世界所需要的。」,生態農法在飢餓地區,尤其是不利農耕的環境下,比起使用化學肥料更能提高產量。 其實值得思考的是,有許多人認為開發中國家,需要的是「綠色革命」(將工業化農業引進),但其實飢餓不是關於周遭食物的數量,而是有能力負擔和掌控那些食物。所以如果能將生態農法結合在一起,並以民主的方式掌控糧食系統,不僅能生產較多糧食,也能透過分配讓每個人都得到。 關於德國奇蹟 值得特別提出來討論的是,德國的排放量實際上比前一年提高,雖然再生能源蓬勃發展,溫室氣體卻沒有相應大幅下降,這告訴我們,單單根據誘因和市場機制擬定的經濟計畫,有其關鍵性的局限。其實最理想的方式應該要先淘汰化石燃料,然後停止建造新的核能設備,最後再讓核能全面退場。 但我們得意識到,就是因為廢核,才會讓我們創造出對再生能源的需求,也造成轉型的契機,目前德國許多能源專家相信,同時淘汰核能和化石燃料是可以達成的,但首先必須要採行正確的政策。 德國必須願意對煤工業採取強硬的態度,但煤工業的遊說團有龐大的政治勢力,原先政府希望仰賴碳交易的微弱市場機制,能對煤工業施加負面壓力,可惜當碳市場的價格崩落時,這項政策等於是宣布失敗。 碳排升高是因為沒有人告訴德國電力公司不要燒煤,如果能將燒煤的電力賣到其他國家獲利,那德國政府依然會持續燒煤(即使國內消耗的絕大多數電力都來自再生能源),結論就是,我們需要嚴格的規定出,禁止開採和燒煤。                                       待續 附註1 銀行虛弱不振(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汽車製造商(三大汽車製造商其中兩家因經營不善落入政府手中)《2009年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書中的刺激經濟方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縮寫:ARRA 附註2 例如2001年的阿根廷經歷經濟危機後,有幾百家工廠改由工人協力經營,創造財富的能力可以逐漸擴散到工人身上,權力和財富不再集中。 附註3 接受紓困的銀行依然我行我素,儘管起因就是他們本身的管理錯誤,將整個經濟置於險境。刺激經濟方案雖然顯著地支持了風力、太陽能和綠色創新,然而基礎建設的最大宗是國家公路系統,導致了碳排放更加嚴重。汽車工業也沒有實現合作社的經營方式,只是單純地縮小生產線(裁員),來因應問題,導致工作機會減少。 附註4 例如在多倫多,原來的汽車工人轉到「Silfab」太陽能工廠工作。| 附註5 例如德國城市或鄉鎮,取回發電控制權轉為再生能源,而且任何獲利都不會流向股東。另外,英國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不分黨派的選民,一致支持能源和鐵路收歸國有(即便是保守派也大多贊成)。 附註6 1、把碳封存在土壤裡。2、迴避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肥料。3、運送到市場的過程,使用的碳較少。

野鳥數量下降與精耕農業有關,公民科學調查與荒野資料庫

2017-01-17

文、圖/李建安 (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工作委員會委員 自然名:小彎嘴) 2016年11月底,看到了一篇由布拉格電台採訪捷克鳥類學家的錄音稿,標題是「寂靜春天場景來臨,來自捷克鳥類學家的警告」。 http://www.radio.cz/en/section/in-focus/silent-spring-scenario-warning-from-czech-ornithologist 這則採訪錄音,主要是提到2015年捷克的鳥類總數下降了6%,且農田裡的物種也下降了30%以上。鳥類的數目字下降,很值得注意,但更嚴重的是,數量減少的不是瀕危鳥類,而是一般常見、數量眾多的鳥類。這個下降的趨勢,其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多年來的捷克的精耕農業 (使用大量肥料及大量藥物及措施,來追求極致農穫的農耕方式)。 看到這裡,我想到了我們台灣的農業,不論是不是有機或友善的農業,大多數似乎也是用精耕的農業經營方式。雖然目前大家對於農藥的使用,已經開始有了覺醒,且採取了些管理、管制的措施,但對於這種耗費大量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及環境資源)來成就的精耕農法,還是非常熱衷,且並沒有花多少精神去理會這個農法,會不會影響到其他跟我們一同建構生活環境的在地生物。或許還有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不用化學肥料,改用有機肥料,對環境生態造成影響的負面影響是一樣的。主要的重點在於,我們使用了大量的肥料,在多麼侷限的農耕土地上呀,就為了多收穫一些成果,為了這些成果,消耗了許多的環境或生物資源呀。 不使用化肥,使用大量有機肥,地力一樣會被破壞,一樣引起失衡,因營養大量爆發生物,而導致的環境失衡,就是農友常說的,地力流失,像吸乾一樣下降、下跌。許多生物還是沒法在這些精耕過的乾癟土地上生活,就因為都被我們人類用精耕的方式把生活資源給消耗了。所以,目前大家崇尚的、推動的、支持的各種友善農法,是如何的友善週邊生物?我們支持的、遍地開花的里山田,是不是還是一種精耕的里山呢?大家在熱烈支持的同時,是應該好好的尋思及反思一下了。 這則訪問的末了,記者詢問了學者,這些鳥類數目下降的研究資料,是從何而得的? 受訪的學者提到,除了學有專精的研究者之外,也特別慶幸有那些喜愛鳥、會分辨鳥類的公民科學家們,才能這麼容易地得到這麼多且廣的資料,才能知道這麼重要的趨勢資訊。 因此,我也要對那些已經投身公民科學的業餘人士表示敬佩,且告訴他們,不必在某些自傲學者面前低頭自愧,因為沒有你們努力的收集這些看似簡單粗糙、全面性的資料,很難成就這種大尺度、大環境趨勢的研究。少了各位,這些傢伙很難成就些什麼,有時候真為他們的態度汗顏。當然,現在也已經有許多學者對各位的能量及熱心甚為認可,也積極一同合作,相信各位舉手之勞的資訊收集,將流溢出美好的成果,對環境有重大的助益。 荒野保護協會在2017年,也會有新的荒野生態資料庫上線,其中的個人自然筆記簿,歡迎大家使用及提供使用後修正建議。期望夥伴們在野地觀察及體驗的同時,將當地看到且觀察到的生態、生物資源記錄且上傳。這個自然筆記簿,除了可以記錄、回顧自己的野外觀察紀錄,也可以在討論區分享及詢問物種的名稱。最重要的是每個人的資料會在這個資料庫集中匯集、保存,與所有人分享,且對於我們一直想要守護的各個荒野地,將會是重要的守護依據資料。 以前常聽到「凡走過,必留下足跡。」這句話,我們這些荒野夥伴,如果能記錄下每個因緣邂逅的棲地生物,或棲地生物的瞬間影像,我們就可以對這個地方做到初步的守護,馬上成為守護保育的一員,而這句話對夥伴而言,就可以改為「凡荒野走過,必得到守護」,期待大家一起加入,守護荒野、守護大地。

礦下有人!啟動礦業改革,政策環評不能少

2016-10-14

  今天(10/14)下午環保署第303次環評大會,將會審查亞泥西部復礦的羅慶仁與羅慶江案的專案小組兩案併審送二階的建議。然而,儘管環保署在新政府520就任後,李應元署長曾在第一次主持的環評大會後承諾,新政府已透過內閣跨部會協商,著手推動水泥採礦的政策環評,並將修訂《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未來要將所有礦業展延都將納入環評,地球公民基金會卻在日前收到了經濟部對於亞泥西部復礦案的函文,指出經濟部認為「尚無需就礦業開發進行政策環評」,簡單以一紙公文,不但打臉新政府,輕易推翻了環保署與林全內閣的政策方向,更澆熄了礦場周遭居民企盼數十年的礦業制度改革的一線曙光。   今天除了關西鎮金山里、玉山里的居民外,在礦場及水泥廠最密集的宜蘭員山、南澳、花蓮和平、富世、支亞干、清水、台東石雨傘、成功等地,都有族人或居民代表北上,要求行政院給出交代,呼籲政院承諾監督經濟部礦務局進行政策環評,並修訂土地開發與環評相關法規。這是台灣礦場受害社區與部落的首次串聯行動,只要礦業制度改革無法落實,這不會是最後一次! 礦業開發制度對民眾的迫害不分族群   立委高潞・以用・巴魕剌指出,不管是爆破、開挖導致的地表裸露、大量粉塵,對空氣、水質的影響,還有廢土堆置可能造成的滑動走山、土石流…等風險,對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特別是在氣候變遷的情況下,坡地災害影響的範圍日益擴大、像最近的風災和豪大雨,已為花東地區帶來非常嚴重的災害。而水泥業造成的空污、暖化與資源耗費,更會對國人健康與權益造成的損害。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濟部礦務局竟如此罔顧事實,霸道地不顧環保署的專業意見,片面表示不做礦業政策環評了。礦業開發與水泥產業應該且必須做整體的環境成本與風險評估,並據以決定未來的國土政策。蔡英文總統在520就職演說強調要追求永續發展的新經濟模式,林全內閣不能放任經濟部礦務局持續暴走,繼續賤賣國土。   比對目前台灣礦場區位和原民會傳統領域調查結果,超過八成的現役礦場位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卻從未踐行原基法21、22條原住民族知情同意權和自然資源管理權,完全漠視並剝奪原住民族的權利。因此,高潞委員認為,無論從環保或原住民族權益保障的角度來看,整體礦業法的改革勢在必行,礦業開發與展限的過程,必須嚴格把關,並尊重當地居民的意願。她強烈要求政府在完成礦業、水泥業政策環評、檢討礦業法和環評制度、落實部落知情同意權以前,都必須暫緩開發案的進行。     個案?通案?  居民血淚照妖鏡 制度作惡全現形   關西金山里居民羅政宏說,雖然身處在亞泥西部復礦的風尖浪頭上,卻是在一口氣拜訪了幾個宜花東礦場邊社區、部落的朋友們,他才深深體會到,金山里的遭遇不是個案,每個礦場旁聚落的命運都是那麼相似。礦業公司在居民完全不知情下拿到礦權、在礦業法的護航下搶走土地,讓居民與族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亞泥1960年在關西開採後,直接間接至少逼走了金山里近30戶人家,在花蓮的富世村,則是直接趕走了50戶左右的人家。但都一樣,從來沒有哪個單位有通知過居民、遑論商量,居民卻得面對這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礦場,搶地、爆破、水源破壞、污染。亞泥甚至在金山里堆出35公頃,高出原海拔250公尺以上的四份子捨石場。礦場不但讓其他產業都迅速地沒落,以前里上要是有人不順從配合,要被請去警備部「喝茶」、被打;現在居民要出來抗爭,則是受著地方勢力各種明著暗著的威脅恐嚇。2003年後因為水泥產業東移,至少亞泥不能再炸山。但誰知新竹縣的礦業保留區在亞泥、邱鏡淳縣長及礦務局神不知鬼不覺地解禁了。要不是因為礦權曾經中斷,亞泥復礦還需環評,否則按照現行礦業制度,金山里會跟宜蘭花蓮的許多部落一樣,等到重機械開上山了,才知道我們家後面300公尺處要挖礦了!水泥明明供給過剩,到底為什麼要再增加礦場?為什麼西部復礦不用政策環評?更何況,這礦場一開下去,緊接著的就是亞泥橫山廠重啟大量生產!   持續以「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對抗花蓮亞泥新城山礦場22年的田姐,田春綢女士,和同樣來自富世村的鄭文泉,以可樂與玻士岸部落的親身經歷,說明礦業開發制度的不合理。可樂與玻士岸部落的原保地,自1973年亞泥以詐騙與偽造而來的拋棄同意書,開闢新城山礦場以來,已被亞泥佔用了43年。當時,近50戶的族人從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亞泥礦場)被趕了下來、沒有地方居住,門牌只能掛在樹幹上;到後來,田姊組織「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的22年,在博仲法律事務所、蠻野心足協會的協助下,投入法律訴訟的10多年來,太魯閣族人在跟亞泥對抗的路途上屢戰屢敗,屢敗但屢戰,直到去年包括鄭文泉的母親徐阿金在內的兩位第一代耕作權人,才終於取得了土地所有權狀。但是!!就算拿回土地所有權,亞泥仍在礦業法的霸權下,可以完全無需我們同意地繼續使用我們的土地。土地,是部落族人的、資源,是大家共有的,但亞泥竟可以在從未經過環評、沒有土地所有人同意下,離聚落不過500公尺處持續開採40多年,國家公園、各政府機關都拿他們沒辦法。直到今年,都還有碎石從礦場飛出,砸死族人所養的雞、威脅部落的安全!且按照現行制度,就算亞泥明年底礦權到期,它還是可以輕鬆地展限,不經環評繼續再占用土地20年!這樣的制度,合理嗎?不需檢討嗎?蔡總統代表國家跟原住民族道歉(當天田姊還有被邀請進到總統府見證這一切),都是假的嗎?!太魯閣族有一句話:「Dxgal o dara rudan , Dgiyaq o ririh mswayi」,漢語的意思是「土地是血,山林是家」。我們希望跟大家的努力下,促成礦業制度改革,讓族人重新掌握生命的根源,回到家的溫暖懷抱。   花蓮和中吾谷子部落社區發展協會的楊玉樓理事長則指出,吾谷子部落位在和平水泥專區,在歷經當年撕裂地方情感的徵收後,20多年來,和平一直是全台灣礦場跟水泥廠最密集的地方。部落中央的馬路充斥疾速奔馳的砂石車、我們的天空總是霧茫茫、家家戶戶長久靠買瓶裝水來煮食之外,我們部落的人到台泥的礦場工作,都是外包的臨時工,不只危險缺乏保障,日薪還只有700元。但傷害最重的,還是礦場持續的爆破對周遭山體的影響。   吾谷子部落就在台泥的礦場正下方,四年前年蘇拉颱風帶來的嚴重土石流,直接衝進和中與和仁部落,帶來嚴重的財產損失,在和仁更造成傷亡,是50年代以來唯一的一次。當時土石流衝進來時,族人根本無法從家門口逃生,只能想辦法上到二樓從窗口爬上屋頂,才保住了性命。現在每遇到颱風和豪雨,吾谷子部落就得撤離,蘇花改的路線也因此做了變更。這兩年再加上蘇花改的工程,族人常常半夜都會聽到大石頭從山上滾落的聲音。在這樣的情況下,台泥金昌居然還要再擴大礦場,從150公頃變成250公頃!這礦場就在部落的頭頂上,距離才1公里,但部落完全不知道,連之前的開工說明會,他們都只到相對安全和平部落去說明,完全沒有通知吾谷子跟和仁,我們要求台泥要來跟我們直接面對面說明,保證部落的安全,但至今都沒有得到回應。吾谷子的環境已不如從前,一年一年都不一樣,已是高風險不安全的地方,在這樣的地區為什麼還是能以一個九年前的環評來擴大開採,這樣的制度實在讓人無法理解! 實質爭議無法釐清,經濟部實同為虎作倀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員郭淑玲表示,經濟部說,因為現在水泥生產以內需為主,外銷為輔,產能不得擴張,且大理石礦石採取總量管制,所以不需要就礦業開發進行政策環評。但經濟部所謂的「大理石礦石開採總量管制」措施,是在每年的10-11月會商有關機關,依據國內建設需求訂定水泥生產量上限,換算成大理石礦開採總量上限後,再分配各礦場,並逐年調降水泥外銷比率,預計在民國114年降至20%。換句話說,這種所謂的總量管制,不等同於每年開採量的下降,還是要看國內需求,如果需求高,仍然會加高生產量,就會有更多山林水土遭殃,除此之外縱使經濟部達成20%的外銷率,代表仍有20%是挖台灣的山蓋外國的樓,經濟部用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拒絕做礦業政策環評,實不可取!   依據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第2條規定,礦業開發政策有影響環境之虞,就該進行政策環評。礦產開發屬於消耗性經濟,危及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萬達鑛業開發範圍內有文資法指定為自然紀念物的台灣水青岡、潤泰水泥在水源涵養保安林、亞泥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特別景觀區採礦、關西亞泥距離聚落不到300公尺,開採導致居民房屋龜裂、早期爆破飛石更曾砸死居民。凡此種種,再再顯示我國因為欠缺上位的礦業開發政策環評,才會導致不合理、不適宜甚至不合法的礦場開發案一再發生,因此,依據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相關規定,經濟部責無旁貸,必須立即進行礦業開發政策環評。 礦業開發制度,非改不可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吳其融指出,礦務局主導的台灣礦業開發,根本還停留在18世紀的殖民思維,完全忽視人民活在土地上的事實,不但開發前未主動事先通知居民,相關資訊的公開更是付之闕如,至今礦業用地、新舊個案資料以及開挖進度,都只能藏在礦務局自己的大黑櫃子裡,除了目前那不到15%曾經過環評或區委會審查的現役礦場,沒有任何NGO或居民看得到。   這其中凸顯的問題,除了礦業資訊公開的需求,其實是礦業的蠻橫獨大。本來現行制度下,在台灣一定類型規模和區位的開發案,就必須進行環評與土地開發許可的審查。經濟部主導的礦業法和各法規的後門條款卻架空了這些制度,使礦場展限無須環評、森林採礦無須經區委會審查。經濟部總是想讓各個礦場躲過環評,但我們經濟的發展,不該建築在對少數人的迫害之上,更不該建築在對所有人的傷害之上。   也因為如此,日後進行的礦業環評,一定得把相關的產業鏈納入。譬如石礦業與水泥業的緊密關聯,政策環評就絕對需要把石礦業及下游的水泥業,所產生的人民居住威脅、環境代價以及耗水、耗電程度一併釐清。台灣每生產一噸水泥需要耗電22.8~147.9度電,差距能高到將近七倍之多,主因就是我們到現在都沒有在計算評估這些成本與風險,並據之擬定上位政策,促使水泥產業設法提昇、更新製程。政策環評更得盤點公佈至今礦業到底使用了哪些土地,其中又有多少土地環境不宜繼續開採,需要積極投入復育的。 我們的共同訴求   綜合以上的說明,台灣礦業開發制度的問題癥結所在:實質面上,礦業、水泥業環境成本與風險缺乏評估,導致指導發展上位政策的空缺。程序面上,其他機關的權責與功能被架空,缺乏足以制衡礦業暴走獨大的機制。此外,漠視原住民族在其傳統領域的自然資源權力與所有周遭居民都該擁有的知情參與權、土地所有人的知情同意權。長期不被監督下,基礎資訊匱乏,專業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狀況,盼今日行政院能針對我們提出的訴求做出具體回應,我們共同訴求如下: 立即啟動礦業、水泥業政策環評 落實與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查及礦權展限的個案環評 踐行原基法保障之原住民族土地自然資源權與知情同意權 全面檢討修正礦業法,清點刪除各目的事業法的採礦後門條款 新舊礦區、礦業用地資料與個案進度全面上網公開   居民與團體發言後,行政院本派出交通資源環境資源處副處長吳振昌、礦務局副局長周國棟、與環保署的代表出面,礦務局與行政院的代表卻只表示一切還需要再研議,引起團體與居民的激憤與撻伐,指出礦務局說謊、而經濟部與行政院無能、缺乏基本判斷能力。最後,行政院交通資源環境處處長陳盈蓉出面承諾,行政院將即刻介入環保署與經濟部的協商會議,並於年底前回覆是否啟動礦業政策環評。   發起團體:關西鎮金山里、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支亞干部落、吾谷子社區發展協會、惜根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林淑芬立委國會辦公室、高潞・以用・巴魕剌立委國會辦公室、南澳青年聯盟、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勞工陣線、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基地營自然探索團隊、原住民族青年陣線、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協會、大比大家庭關懷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高雄市教師會、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高雄市柴山會、台灣生態學會、台灣護樹協會、台灣護樹團體聯盟、台灣永續聯盟、高雄市大崗山人文協會、桃園在地聯盟參加聯署、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人民民主陣線士林工作站、捍衛苗栗青年聯盟、反南鐵東移全線自救聯合會、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淨竹文教基金會、桃園在地聯盟參加聯署、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西海岸保育聯盟、彰化醫界聯盟、社團法人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永社、台灣生態登山學校、冒險精靈、登山補給站…(陸續增加中)   新聞連絡人: 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組專員   潘正正 0932-209226 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組專員   吳其融 0909-179416  

熊快樂農場缺工 荒野志工來幫忙

2016-03-15

報導媒體:自由時報 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今天前往西屯「熊快樂農場」擔任一日志工,成員帶著小朋友協助農場進行綠美化整理,要讓農場儘速能開始耕作,不但開放給一般民眾認養,種出的蔬菜也會送給弱勢家庭。 熊肯作團隊在往台中都會公園的都會園路成立熊肯作文創園區,並在園區內設有木工坊,由於該處有很多空地,去年12月,團隊在園區對面,承租了200坪的空地,開墾成為「熊快樂農場」,將種植無毒蔬菜,除了供給給團隊志工,更要送給附近的弱勢家庭。 不過,由於熊肯作團隊的志工並不多,農場雖只有200坪,但因人力不足,只能慢慢的整理,要等到蔬菜長成,不知要等何年。而一向樂愛大自然的荒野保護協會,得知」熊快樂農場」需要志工,而其所種植的蔬菜更會送給弱勢家庭,今天號召成員組成親子團隊,一同來到農場進行綠美化的整理。 協會的秘書「人蔘」表示,荒野是由熱愛這塊土地、熱愛大自然的同好所組成,成員都以植物來取名,就是要為這塊土地而奉獻,得知農場缺志工來整理,便與團隊的創辦人熊英芝聯繫,一同與鄰居一起來整理,今天約20多人,下一次將號召更多的人來協助整理。 熊英芝表示,近1、2年台灣爆發食安,讓人食不安心,因此決定開闢快樂農場,種植無毒蔬菜,開放民眾認養,並且要親自照顧,而長成的蔬菜,將有大部份會送給弱勢家庭,減少其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