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

嘉義蘭潭入夜驚喜 螢光蕈雨後冒出頭

2015-09-01

報導媒體:聯合新聞網 連日降雨,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在嘉義市蘭潭後山公園,發現有綠色精靈、鬼火之稱的夜間發光植物「螢光蕈」大量出現。荒野協會會長李冰丹前晚帶會員觀察,沿途發現2、300朵螢光蕈,是荒野有記錄以來未曾觀察過的現象。 「螢光蕈是環境指標物種,大量出現說明環境未受汙染破壞!」,李冰丹說,蘭潭後山湖底近年未受人為干擾,加上入夏颱風降雨多,濕度夠,適合螢光蕈生長,入夜變成美麗亮點。 「哇!好美,沿途都是見綠色精靈」,李冰丹帶10多名會員、親子拿手電筒、穿長褲雨鞋,前晚到蘭潭後山觀察,看到大批螢光蕈出現驚喜,還發現青竹絲毒蛇、青蛇、白木耳、鼻涕果及青山蝸牛,讓大家開心直說「不虛此行!」。 荒野長期駐守觀察,發現螢光蕈從新樂園棲地沿潭畔步道蔓延,螢光蕈大都雨後出現,螢光蕈長約2公分,早期常被誤認為鬼火,又稱夜光茸,一朵朵小白菇夜間發出綠色螢光,發光部位在傘帽底下,就像將星星踩在腳下,乍看下像螢火蟲,因體內酵素化學作用產生光源,生長後僅存活3天,螢光蕈極挑剔生長環境,汙染或人為干擾就難出現。

檳榔葉、檜木邊料變餐具 社企打造「新食器時代」

2015-08-27

報導媒體:環境資訊中心 餐具的製造成分,能連同廚餘直接當作堆肥嗎?答案就在戶外常見的一草一木。在台灣,有人善用檳榔葉鞘、麵包樹葉及檜木建材邊料製作食器,替代用完即丟的免洗餐具,由於取材大地,用完亦可回歸大地,在吃飯之餘也懷有體貼地球心意。 8月15日在花蓮縣鳳林鎮「菸樓迷路.百鬼夜行祭」,上千民眾湧入北林社區共襄盛舉,現場攤販有各式美食惹人垂延三尺。為減少餐後造成的垃圾量,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今年特別邀請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副會長吳永斌、社會企業「葉食台灣」創辦人王馨曼現身教導民眾,自己的餐具自己做。 遊客體驗手作餐具  垃圾減量從社區觀光做起 這場「菸樓迷路.百鬼夜行祭」是農曆鬼月的重頭戲,來自各地的民眾一起變裝成各路鬼怪,創意十足。舉辦至今邁入第四年,已是鳳林年度的大型活動。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美玲表示,雖然樂見傳統文化透過創意行銷為社區帶來觀光,但卻總是留下大量垃圾,造成環境負擔,也失去活動敬天愛物的宗旨。 去年六月鳳林鎮成為「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認證的全球第一座位於台灣的「國際慢城」,李美玲表示,為建立鳳林對外界的良好形象、強化大眾環保意識,今年活動從垃圾減量著手,希望為環境盡一份心力。除了鼓勵民眾自備環保餐具、現場提供餐具租借服務,今年更邀請民眾體驗手作餐具的樂趣。 許多體驗民眾都是第一次動手做,手感陌生,做起來容易「打結」,但吳永斌、王馨曼都在一旁給予細心解說與指導。來自桃園的遊客林奕衡說,一般人多認為種植檳榔樹會造成水土流失,是無用的作物,從未想過原來檳榔葉鞘可以做成碗。來自香港的遊客徐雪晴則指出,生活在都市的人太依賴工業製品,從未思考可以利用天然資源,創造同樣具有實用功能的物品,而不會破壞環境。 使用免洗餐具  生態旅遊徒勞無功 檳榔葉鞘碗是阿美族人傳統石頭火鍋容器的素材,耐高溫且不怕漏水,相當堅固。在花蓮馬太鞍濕地從事生態旅遊多年的吳永斌指出,夏季正值檳榔落葉期,沿路都可撿拾檳榔葉鞘,若妥善保存,可以製成碗,剩餘的材料還可另製成湯匙,物盡其用。 吳永斌的本業是一名室內裝潢師傅,三年前他發現可以將用不到的檜木建材邊料重複使用,經過一番削磨,就可以做成一雙筷子。 吳永斌表示,走訪過許多社區、部落,當地居民招待外地人多半習慣使用免洗餐具,他指出,這樣的行為將在外人心中留下負面印象,見到他們沒有用心愛護環境,會認為他們缺乏環保觀念,再度造訪的意願就會不高,減損外界對這裡的觀感。 因此每當有民眾造訪馬太鞍濕地,他都會在用餐前指導大家製作這組餐具,他說,生態旅遊若不能做到這點,一切生態解說與宣導都是徒勞無功。 食安問題找出路  盼帶動飲食小革命 東台灣各地常見的麵包樹,葉片闊大而表面光滑,而八月間盛產的肉質肥大的複合球果「巴吉魯」,更是居民的家常菜,但卻鮮少有人知道它的葉子也是大有用途的。王馨曼表示,一片麵包樹葉其實相當堅韌,足以讓我們在一頓飯的時間使用而不會破裂,用畢後還可以直接當作堆肥,回歸大地。 王馨曼曾走訪東南亞國家,發現當地居民家常、小吃攤販使用樹葉作為食器盛裝食物的現象相當普遍,這種與免洗碗筷同為「一次性餐具」,但用畢後卻不污染環境,甚至還可以當作堆肥,滋養土壤。有鑒於台灣人使用免洗餐具情形已甚氾濫,她開始省思:「台灣是否能在現行的免洗餐具以外,發展無毒永續的食器類型?」 2014年10月,她成立社會企業「葉食台灣」,希望找尋台灣在地葉片,產製成健康而不傷害大地的一次性餐具,不只提高葉片附加價值提高農業收益,也盼望為免洗餐具造成廢棄物與化學殘留的食安問題找出路,讓台灣人不再過度仰賴工業製品,而能從食器開始,觸摸土地。 她說,林業資源豐富的後山便是極佳起始點,未來將與北林社區長期合作,除了作為材料供應面,也希望在社區掀起飲食小革命。 環保非一蹴可幾  部份攤商、民眾仍貪用免洗餐具     為今年「菸樓迷路.百鬼夜行祭」大力倡導垃圾減量、資源再生的李美玲,活動前更在社區舉辦工作坊,在吳永斌、王馨曼的指導下,社區居民學習運用檳榔鞘、麵包樹葉及檜木建材邊料製成簡易食器,預備今年活動所需餐具之際,親手體驗自然帶來的美好經驗。 當天便有社區婦女「學以致用」,不只販賣客家肉粽,還用葉子盛裝滷豆干,方便遊客拿著吃,又不會產生垃圾污染環境,讓李美玲忍不住豎起大拇指「按讚」。 然而,活動當天現場可見不少攤販仍提供民眾塑膠杯、免洗碗筷,民眾為求方便也不願拿出自備的餐具,或是向社區租借餐具,因此當晚垃圾量還是非常可觀。 「環保理念果然不是舉辦一次活動或宣導就可以達成的。」李美玲說,今年成效確實不如預期,主辦團隊也有反省執行不彰,沒有嚴格要求攤商與民眾。她表示,明年將不再邀請未依規定不主動提供免洗餐具的攤商。經檢討,未來只要社區有舉辦大型活動,都會備足環保餐具供大家使用。

溼地管理因地制宜 新竹香山溼地清除紅樹林

2015-08-27

報導媒體:聯合新聞網 新竹香山濕地紅樹林部分將清除 環團批 新竹市政府將編1千3百萬元清除香山濕地中段紅樹林,樹黨與新竹市淨竹文教基金會昨天批評此舉開倒車,並指香山招潮蟹、貝類數量減少與環境汙染及人為入侵有關,應妥慎考量。 台灣招潮蟹是香山濕地特色物種。 圖/新竹市府 分享市府產發處指出,香山濕地紅樹林最初是私人大量栽植,經自然擴散,已大規模強勢蔓延,不只影響香山濕地生物多樣性及河川排水,也增生小黑蚊(台灣鋏蠓),市府計畫清除濕地中段約56公頃紅樹林。 產發處強調,紅樹林需要管理,不是任其蔓生,會作此舉是從保育、改善河川排水與環境多樣性等思維角度,並經專家學者調查、討論才做決策。 樹黨與淨竹基金會代表指出,紅樹林是聯合國積極保育的濱海植物,具護岸、供候鳥越冬中繼等優點,「台灣濕地保育聯盟」近年舉辦多場保護紅樹林活動,竹市卻背道而馳。香山濕地招潮蟹減少主因與環境汙染、民眾吉普車直驅沙灘、垃圾等有關,不能歸罪紅樹林。 分享產發處指出,減除紅樹林計畫已請鳥會及中研院、竹教大專家研究試驗多年,確認清除紅樹林能增加濕地生物多樣性,許多過去離開的鳥類、底棲生物,都回來了。 香山濕地最珍貴的底棲生物,是5億年的孓遺物種。 圖/新竹市府 同是生物學家的產發處副處長洪明仕也說,台中高美濕地、彰化海岸線都展開清紅樹林工作,夏威夷、紐、澳等國,也有類似案例,任何策略都需因地制宜。 他說,2007到2014年間,中央包括:農委會、內政部營建署,都補助竹市進行分區紅樹林清除計畫,這次大規模清除目的,在一次阻絕紅樹林擴張,避免沙泥底質的香山濕地被強勢紅樹林吞沒。 住海邊的大庄里長陳德川說,每年五月開始,大庄、浸水、美山等里民都擔憂小黑蚊攻擊,「兩腳紅豆冰」司空見慣,「還有人被叮到住院」,一定要解決。   看問題/生態保育 不是放任它長 活在地球有五億年的孓遺物種:鴨嘴海豆芽,是香山濕地最珍貴的底棲生物,也是台灣西海岸最宜居、數量密度最高的地方,不過,荒野協會與學者專家長期觀察發現,紅樹林已逐步趨近牠們的生存區。 「不出十年,如果任由紅樹林蔓生,牠們未來去留,讓人憂心。」長期研究香山濕地的新竹教育大學教授楊樹森說。 同樣的,台灣特有種「台灣招潮蟹」,北台灣僅存數量最多的地方也在香山濕地,其他如魟魚、黑面琵鷺及稀珍候鳥,近幾年也不斷在香山濕地發現蹤跡。 香山濕地原本並無紅樹林,1997年開始人為栽植;此區的紅樹林以海茄苳為主,楊樹森說,它是擴張性非常強的樹種,從早年0.1公頃蔓生到99年調查107公頃,目前到300多公頃,甚至危及牡蠣養殖區,也影響到河口排洪。 香山濕地屬於新竹市濱海生野生動物保護區,經營管理的核心是「無脊椎生物、候鳥,以及環境教育」,楊樹森長期觀察發現,紅樹林蔓生,已大量減少底棲生物存續,候鳥亦相對減少,另外,擴張到內陸河口,影響排水,加上紅樹林堆積了垃圾,蚊蠅增生,也影響周邊居民生活,這樣的發展,與保護區管理核心嚴重相悖。 生態保育就如核電一樣,需擇其優先順序,權宜為之;大量清紅樹林新竹非先例,國外夏威夷、紐、澳等國已有案例,台灣高美濕地與彰化海濱也進行,任何策略,因地制宜才是生命共好原則。   延伸閱讀:香山溼地紅樹林的隱憂

紀錄片【夢想海洋】千人首映愛海洋.群眾集資活動開跑

2015-08-06

紀錄片「夢想海洋」千人首映愛海洋.群眾集資活動開跑 體現電影中:眾人一起完成夢想的快樂! 划獨木舟環遊世界甘有可能?   電影「夢想海洋」為台灣首部躍上大銀幕的海洋主題紀錄片,籌備三年、耗資千萬,由資深電影人葉如芬監製、新銳導演王威翔執導。「夢想海洋」旨在鼓勵愛海、親海,紀錄了一生貢獻海洋研究的「拖鞋教授」蘇達貞,領著一群來自各行各業懷抱海洋夢想的年輕人,準備以自製改造獨木舟挑戰帆遊世界。「夢想海洋」系列活動,透過擴散、下鄉的深耕行動,根植親海教育,藉由「夢想海洋」讓年輕人與下一代跳脫對海的恐懼,大方地擁抱海洋,擁抱四面環海的台灣,鼓勵用身體感觸海的溫度,親海進而能夠愛護海洋。在台灣有一群人,每天用行動表示對海洋的愛護與照顧,希望這次透過「夢想海洋」,能對海洋環境盡一份心力。將千人首映眾人集資所得全數用在首映費用並捐款給十大公益團體,並藉由串聯親海團體,傳達擁抱海洋的快樂力量。電影「夢想海洋」由華聯國際發行,今年9月18日,一同划向偉大航道! 蘇達貞教授說:「大部份人從陸地上看台灣,卻說不出這個島到底是什麼樣子?台灣四面環海,台灣人卻從小就灌輸懼怕海洋的觀念,對於海上活動更是非常陌生,我的初衷僅是希望更多人關注海洋,也因此有了『夢想海洋』計畫。」夢想海洋將在9/16(三)晚上全台舉行千人電影首映會,透過群募貝果平台,希望藉由眾人力量集資,將募得資金全數用在首映之用並捐款給十大公益團體。捐贈單位為:財團法人花蓮縣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SOW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中華民國水上救生總會、中華民國海洋運動推廣協會、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海洋公民基金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花蓮縣海洋生態保育協會、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海員漁民權益保護協會,首映集資也特別準備限量贈品T-shirt、電影書、酷卡組、簽名海報回饋。 透過紀錄片「夢想海洋」希望傳達「海,不是禁錮,而是通往世界的道路」。台灣是個海島國家,但大家似乎都忘了,我們的祖先,曾經用獨木舟征服過太平洋!大部份人都擁有環遊世界的夢想,蘇達貞教授也是,只是他用的是獨木舟不是飛機也不是船。儘管常常被鄰居朋友笑是瘋子,不要再做傻事,但他仍然不放棄。「夢想海洋」紀錄片拍攝緣起,來自2009年的夏天,蘇達貞教授帶著一群學生划獨木舟環島轟動一時;2014年他展開更遠大的夢想計劃「DIY帆遊世界」!「夢想海洋」千人首映愛海洋系列募資活動於7/31開始至8/31,詳情活動可上網查詢。電影「夢想海洋」由華聯國際發行,今年9月18日,一同划向偉大航道! 劇情大綱: 當你決定出發 這片海阻擋得了你嗎? 蘇達貞,海洋學者,一雙拖鞋行遍天下,為了推廣親海愛海教育,將畢生積蓄全數信託成立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夢想打造一艘小船環遊世界。他以實際行動親近海洋,計劃從台灣出發到日本沖繩,轉往關島、夏威夷…一路划到舊金山!本片真實紀錄蘇教授如何帶領16位年輕人,從訓練到準備啟航沖繩島的首發尋夢歷程。但想當個海上背包客的願望,在台灣這個島國卻充滿爭議與挑戰!當全世界都看衰,他們能成就最壯闊的海洋之夢嗎? 臉書專頁: 夢想海洋 華聯國際 媒體聯絡人: 陳宇宇 0952-027-819  eddie.chen@hualienmedia.com 余姿嫻 0919-077-903  fish.yu@hualienmedia.com 賴潔如 0911-599-538  july.lai@hualienmedia.com 媒體報導: 自由時報-獨木舟環遊世界 《夢想海洋》獻愛心 中央社-夢想海洋 紀錄拖鞋教授獨木舟環島 Yes娛樂-紀錄片【夢想海洋】千人首映愛海洋‧群眾集資活動開跑 ETtoday-用獨木舟環遊世界!《夢想海洋》千人首映集資活動開跑 蕃新聞-紀錄片【夢想海洋】千人首映愛海洋 群眾集資活動開跑 WOWnews-紀錄片【夢想海洋】千人首映愛海洋 群眾集資活動開跑 1111特惠王-紀錄片【夢想海洋】千人首映愛海洋 群眾集資活動開跑 今日報-【夢想海洋】千人首映愛海洋 群眾集資開跑 PChome-紀錄片【夢想海洋】千人首映愛海洋 群眾集資活動開跑 聚星幫-紀錄片【夢想海洋】千人首映愛海洋‧群眾集資活動開跑 anmfrog-紀錄片【夢想海洋】千人首映愛海洋‧群眾集資活動開跑 maga-share-紀錄片【夢想海洋】千人首映愛海洋群眾集資活動開跑 新浪娛樂-紀錄片【夢想海洋】千人首映愛海洋 群眾集資活動開跑  

省電該怎麼做?「節能綠活圖」工作坊教撇步

2015-08-06

報導媒體:自由時報 夏天用電量屢創新高,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細節可以省電,台東廢核、反核廢聯盟今天舉辦「節能綠活圖」工作坊,台東荒野保護協會節能講師黃建榮指出,省電並非只是省下多少錢,還同樣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愛護地球,黃建榮說,根據去年統計,台東縣服務業用電成長7%、公家機關也增加4%,顯然台東節電仍有很大的空間。 黃建榮進一步說,把生活周遭漫不經心的浪費省下來,比如台東水質較硬,石灰質超過攝氏55度就會在電熱棒上結晶,影響電熱水器的使用效益,建議台東夏天電熱水器溫度設定不須超過攝氏55度,屋頂、戶外都增設遮陽措施,可有效節電,也不會這麼熱。 黃建榮表示,若有意願參與「節能綠活圖」工作坊的社區、團體,可以向荒野保護協會提出申請,大家一起來省電。

「環境信託」國外已百年歷史 台灣風氣未開

2015-08-04

報導媒體:中時電子報 新竹自然谷環境信託後「脫胎換骨」,但為何沒有跟進者?專家表示,台灣人認為保護森林、大自然是政府的事,加上對「永久」的想像力弱,他們會捐錢去「救苦救難」,但將土地環境信託以永續保護山林的觀念還不普遍。 國外推動環境信託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英國彼得兔及日本龍貓森林都是成功的案例。在台灣,《信託法》1996年公布後,環境信託有了法源依據,但到目前為止,新竹自然谷是第一、也是唯一的案例。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祕書長孫秀如說,台灣社會及政治變化非常快,國人比較習慣去面對立即發生的事,譬如有災難時,捐錢去救災。在這個情況下,台灣人對「永久」的想像力弱,會質疑「有哪個團體能永久經營、保護一塊土地?」 「信託的是夢想」,孫秀如表示,當民眾將一塊土地環境信託後,土地就不再屬於原地主、而是屬於社會大眾,受託單位需依合約精神保護環境,中途不能變賣土地,確保委託人欲達成的信託目的可以被永續執行。 孫秀如表示,依國內法令,農地及原住民保留地不能環境信託給不是從事相關領域的法人機構,林地等則可以。台灣環境信託的風氣未開,目前僅有自然谷一例。 「即使有人要將土地環境信託,也不知要交給誰。」荒野保護協會祕書長李建安說,國內有能力成為環境信託案件受託者的,僅荒野保護協會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極少數機構,致使信託風氣不易打開。 李建安表示,根據法令,土地一旦環境信託後,就屬於社會大眾,其中涉及委託者、受託機構及社會大眾三方,比較複雜,推動起來困難。國外許多成功案例,都是繞過環境信託法律,由民眾將土地委託某個機構依合約精神代管,只有雙方關係,比較容易執行。

杉原棕櫚案暫緩 環署:待海岸管理法釐清

2015-07-30

報導媒體:新頭殼 期望環保署暫緩審查「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300多位關心東海岸發展的民團、東海岸原住民與居民,29日前往環保署嚴正呼籲,並派10名代表進入環評大會表達意見。環評大會於此案審查開始前,因考量民意而先討論程序問題,最後考量此案與海岸管理法相關規定,有待內政部公告子法後才能釐清,因此決定暫緩審查。 開發地點位於台東都蘭杉原灣的「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面積達26公頃,房間數達550間,屬於目前東海岸欲開發案中最大型的案件。此外,爭議不斷的美麗灣渡假村,也是位於杉原灣,民團擔心此案的通過,不僅將破壞東海岸的現有生態、人文、生活環境,也可能引發東部大型開發案的骨牌效應。 民團因此以海岸管理法下週才要公布「劃定海岸地區範圍」為由,建議環保署29日召開的環評大會暫緩預計要審查的「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一案,等到規範完整、程序釐清,再重新啟動審議。 在環評大會召開前,包括: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東海岸山海共生工作室等環保相關團體、台權會與原民團體,以及綠黨、社民黨的多位立委參選人,鄰近杉原灣的都蘭、加路蘭、馬蘭、刺桐部落原住民,甚至是部落耆老們,也到場發聲。逾300人聚集在環保署大樓前,共同表達反對「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以及其他東海岸大型開發案的心聲。 特別北上的都蘭部落耆老巴奈‧達力功指出,近來東海岸的BOT案、開發案層出不窮,他們一定要來傳達部落的想法。這些開發案逐漸推擠到他們的生存空間,目前已經被推往更深山的地方,最後以一個誠摯的鞠躬,希望大家幫忙,不要讓阿美族被消滅。 環保署環評大會進行杉原棕櫚一案審查前,有環委考量海岸管理法將於下週公布施行細則,因而向主席提出程序問題。經過內部會議討論後,環評大會決議暫緩審查,因為此案屬海岸管理法的哪個海岸區位,有待內政部下週公布「劃定海岸地區範圍」後釐清。並請交通部觀光局洽內政部釐清海岸管理法規定後,再提環境評估委員會討論。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於會後表示,感謝有各界的幫忙聲援,成功讓這次的審查暫緩,但既然只是「暫緩」,就表示還有下一次,他們會更加努力,不讓這個開發案通過,破壞東海岸。   漂浪島嶼:山頭上的棕櫚渡假村 報導媒體:蘋果日報 台東杉原灣上最大的開發案來了! 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在台十一線公路的山坡上,山坡下緊鄰海岸上的美麗灣渡假村,它的開發面積高達25.7公頃,足足是6公頃美麗灣渡假村的四倍大,更驚人是開發的31筆土地中,13筆土地是國有土地,約佔總開發面積的三分之一,並且在土地使用分區上,90%是農牧用地,0.37%是丙種建地,竟然能在絕大部分山坡地,蓋上一座有擁有7公頃面積500間旅館的超大型渡假村。 以私人土地加上租借國有地,並且在小建地上,變更開發農牧用地,一直是台灣諸多山區濱海渡假村慣用的開發手法,竅門在此,違法也在此。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的開發業者,就是以上述方式,收購私人土地,租借國有土地,並且在2003年通過環評,然後就放著等開發,想開發時,再來以環評差異分析,來補審過關。 2013年,在拆除美麗灣的高度爭議中,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重新提出第五次差異分析審查,計畫重啟開發,當時環保署審查現場,當時環評委員提出三項主要爭議。 第一、挖掘山坡上的二處滯洪池,沒人知道這種滯洪池以後會變游泳池或景觀湖泊,但是讓人擔心在山坡上蓄積龐大水體,無異為山坡下的部落帶來威脅。 第二、整體開發工程浩大,土地開挖裸露,縱使分期進行,但是工地污水依舊可能進入杉原灣,甚至在興建營運後,事業廢水如何處理,在杉原灣海域內高達110種珊瑚種類,加上全台首次發現的貝式耳紋珊瑚,到時又是面臨浩劫。 第三、整個開發區分布有遺址,調查並不確實,甚至專業的考古審查委員也提出,如果是業者用「零碎散佈」來形容遺址分布,那不會降低遺址的重要性,反而要考慮是不是曾有土石流威脅,才會讓遺址「零碎散佈」。 參與審查的環保團體與地方居民,不斷指控開發業者提供的資料,完全沒提到灣區面對整體開發的壓力,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不能個案審查,要調查清楚所有開發案下,杉原灣會受到什麼破壞。 原本以為這種八十幾年就存在的老酒新瓶開發案,在山坡上開發26公頃,在現今重視環保的年代,應該是一進審查就被否決,沒想到竟然是以爭議過大,資料不足,並且須加強溝通等理由,要求業者補件再審。當時審查受挫的業者,還滿心不甘,甚至想以援引美麗灣的例子,表示到山區開發,都是政府規劃的問題,觀光局劃定風景特定區,他們依法來開發,面對抗爭,十分無奈,一切變成政府挖坑給業者跳。 但是,嘴說跳坑的業者也不是省油的燈,就在一邊喊冤,一邊重審中,開發的區域卻開始整地動工,當場被環保團體抓包,也被開罰。這又是開發業者慣用的手法,以水保整地不算開發興建為由,偷跑起步,一旦被抓就是表示水土保持的開發執照已申請,不開發會過期,於是只好先動工。如果硬拗不過,就被罰款,對於數億開發案,幾十萬、幾百萬罰款,其實不痛不癢,重要是已經破壞環境,那些憂慮的生態、遺址,都已經造成難以恢復的結果。 當山下還在爭執環境保護,開發區域卻是樹也砍了!地也剷了!溝也挖了!就差打地基蓋房子,仿如強渡開發已成,就等補環差通過。2015年3月,環保署再審差異分析,以加強溝通為由,再補送遺址調查、污水回收等資料,環評差異分析有條件通過,再送交環評大會議決。環境團體強調,業者開發偷跑,已經違反環評程序,並且海岸法通過,保護區域即將劃定,在此時都不應急著通過環差,而是必須等海岸法保護區域明確後,全面重新審查。 回顧審查過程,開發業者一直強調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不在海岸線上,但是整個開發案本質上就是山坡地開發,關係到私人地為何能併入國有地開發?以及農牧用地為何能變更開發?為何能在緊鄰海岸的山頭,通過如此大面積高強度的開發? 同時,在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開發案審查時,還有另一件1 1公頃的台東都蘭灣黃金海休閒度假村,也正在重作差異分析,再加上尚未浮現的「那魯灣濱海大飯店」、「杉原遊艇港」等等開發案,一個杉原灣的自然灣區,至少就有五個飯店園區,總計1500間以上房間,未來的杉原灣,不只是墾丁化,而是圍城化,以人工建物築起金權長城,包圍自然海岸。 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開發案,將在29日進行環評大會的審查,那不只關係生態的破壞,更是考驗對永續旅遊的態度,為何要把飯店、渡假村蓋到海岸第一排、山頭最高點,不能像國外般,蓋在規劃指定的休憩區域,飯店業者公平競爭,再進入自然地區旅遊。一旦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開發案的通過,也意味著台灣仍然延續著過去搶佔、獨佔景區的開發思維,遺忘向自然謙虛,讓環境永續,讓旅遊可長可久。 美麗灣開發案,讓社會驚覺東部的美麗與脆弱,任何一件開發案都會引發社會關注,甚至長期的抵抗,堅持環境保護的信念。常常在審查會上,看見開發業者以訝異與嫌惡的眼神,看待護土的居民與團體,他們應該瞭解,時代變了!不是古老環評過關,上下關係喬好,一切就能開發破壞。因為部落青年覺醒了!環境團體聚集了!東部不再是予取予求的悲傷處所。

新竹市自然生態新亮點 溪埔子、柯子湖人工溼地公園

2015-07-28

報導媒體:大成報 新竹市府打造頭前溪溪埔子及柯子湖人工溼地公園成為自然生態新亮點 新竹市環境保護局26日在頭前溪溪埔子人工溼地舉辦溪埔子及柯子湖人工溼地公園生態體驗活動,由市長林智堅主持,並邀請議員、里長、水環境巡守隊與民眾來體驗,藉由荒野保護協會導覽,透過賞鳥及生態觀察等活動,一同體驗人工溼地建構出的豐富自然生態。  當初決定設置人工溼地,主要是考量本市土地開發度高,計畫區內之土地利用類型以集合住宅大樓居多,所產生的家庭生活廢水,而且公共污水下水道系統接管進度比較緩慢,新竹市政府為維護頭前溪水質及營造河岸溼地公園之親水環境,向環保署爭取經費於頭前溪施做兩處人工溼地水質淨化工程,將溪埔子及柯子湖排水系統水質淨化後排入頭前溪,亦同時改善頭前溪部分河段雜草充斥和髒亂的現象。  人工溼地的功能相當廣泛,包括提供生物棲地、淨化水質、滯洪防災、補注地下水、提供水生動植物營養來源、改變微氣候、環境教育、提供休憩空間等。溼地生態公園不僅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體系,同時具有深度之人文產業活動,以做為推動永續生態旅遊的後盾。透過結合社區與生態資源,以深度旅遊做為目標,以永續發展與經營模式,發揮頭前溪人工溼地之深度旅遊價值。希望經由認知、學習與體驗,進而產生對溼地環境之認同及關懷,同時藉此提升民眾自然美學之素養。  目前溪埔子溼地植生已漸茂密,因生態池中陸島棲地形成,已聚集鳥類如雁鴨科水鳥族群、燕子、夜鷺、大捲尾及白鷺鷥等,且逐漸形成之溼地生態系統,也已經有水鳥棲息。生態池中的魚類群聚數量逐漸增加,民眾可於溼地木棧橋觀賞水鳥燕群及夜鷺捕魚。民眾在跑步、散步或進行遊憩活動時,除了避免打擾溼地內之鳥類外,並勿撈捕、垂釣池內魚類,對於植栽也請民眾小心呵護,環保局提醒民眾注意自身安全,尤其是帶有幼小孩童到溼地或夜間生態教育活動時更要注意安全,並請民眾勿接近各淨化池池邊,避免發生危險。  溼地公園將有效減少頭前溪污染  溪埔子及柯子湖兩處溼地公園是目前本市首座兼具水質淨化及休閒遊憩複合式公園,分別收集溪埔子大排及柯子湖溪排水上游段廢水。這一段河段橫跨新竹都市計畫區,因為區域內的土地開發度高,以集合住宅大樓居多,所產生的家庭生活廢水,未來可以經過溼地公園各生態池淨化後,再排入頭前溪。  先前由於公共污水下水道系統接管進度比較緩慢,市政府及環保局為了維護河川的水質,向環保署爭取補助經費,展開這兩處建置人工溼地水質淨化工程,除了可以淨化水質之外,進而改善頭前溪高灘地雜草充斥和髒亂的現象。大片水域面積更可減少沿岸揚塵影響民眾的健康,也將帶來水生動植物的棲息環境,創造美好的水資源生態區。  溼地公園營運及維護成本低,做為親水廊道發展基礎  兩處人工溼地原則上不需要用馬達抽水,而是自然引進排水系統的水,不但可減少使用操作電力費用,同時兼具水質再淨化的效果,以節能低碳的做法呈現水質污染改善的成果。  頭前溪上游與新竹縣交界的自行車道已設置完成,這兩處溼地公園可以做為親水廊道發展的基礎,配合沿岸自行車道延伸,結合新竹縣市頭前溪岸幾處公園綠地,打造出親水遊憩空間。  溼地公園讓民眾進行生態體驗並成為遊憩教育的新亮點  近來民眾假日騎自行車或開車經由快速道路途經溼地工程,被溼地水域生態景觀吸引,目前已進行溼地功能測試,讓民眾進行生態體驗、遊憩、賞鳥及生態觀察等活動。  未來將透過設置戶外生態教室,發展自然教學,提供完整生態教育資訊,也會結合社區觀光資源,讓頭前溪畔豐富自然生態成為巿民遊憩及教育的新亮點。  人工溼地配置與視覺景觀延伸,將人工溼地上下游處的景觀透過自行車道等串聯,改善以前雜亂之用地現況,規劃整體生態廊道,提供民眾包含生態、親水、休閒與環境教育等多功能溼地及完整的親水廊道。兩處人工溼地是市民日常散步、騎車及休閒的生態遊憩場所,成為新竹市頭前溪畔新亮點。    報導媒體:自由時報 溪埔子溼地 頭前溪畔新亮點 新竹市溪埔子溼地,植生已漸茂密,生態池中陸島棲地形成,吸引燕子、夜鷺、大捲尾及白鷺鷥等鳥類棲息,生態池中的魚類群聚數量也逐漸增加,市府表示,將把人工溼地上、下游處的景觀,透過自行車道串聯,規劃整體生態廊道,提供生態、親水、休閒與環境教育等多功能空間,打造新竹市頭前溪畔新亮點。 新竹市環保局昨天在溪埔子人工溼地,舉辦生態體驗活動,邀請市議員、里長、環境巡守隊與民眾體驗,由荒野保護協會導覽,市長林智堅也到場,透過望遠鏡賞鳥及觀察溼地水生植物生態。 林智堅表示,新竹市土地開發度高,計畫區內的土地利用類型,以集合住宅大樓居多,產生大量家庭生活廢水,且公共污水下水道系統接管進度比較緩慢,市府為淨化頭前溪的水質及營造河岸親水環境,向環保署爭取經費,在頭前溪施做溪埔子、柯子湖兩處人工溼地,頭前溪畔雜草叢生和髒亂現象也獲得改善。 林智堅說,人工溼地的功能,除提供生物棲地、淨化水質,還可滯洪防災、補注地下水、提供水生動、植物營養來源與做為環境教育及休憩的空間等。豐富的自然生態體系,並可與人文、產業、社區結合,推動生態旅遊。 溪埔子人工溼地設有木棧橋,供民眾近距離觀賞動、植物生態,市府提醒散步、遊憩時,避免打擾溼地內的鳥類,並勿撈捕、垂釣生態池內的魚類與破壞植栽,接近池邊也要注意安全。

打造親民環保行動 荒野20年點亮守護棲地微光

2015-07-27

報導媒體:環境資訊中心 荒野保護協會是國內知名環保組織,1995年由知名自然生態作家徐仁修、李偉文發起,20年來持續耕耘棲地守護與環境教育。25日,荒野保護協會於台北舉辦「2015 棲地守護研討會」,邀請生態與環境相關學者專家從宏觀視野談保育理念,由協會成員從在地實例看棲地守護,理論與實務間滾動並思考未來。理事長賴榮孝接受本報專訪,談協會20年來的經營策略及期許。 從「荒野」出發 走向人群 20年耕耘,荒野保護協會的所守護的棲地從宜蘭雙連埤、台北淡水河濕地、花蓮馬太鞍濕地、嘉義諸羅樹蛙棲地、新竹油羅田友善農耕、到近年推動的都會公園等,活動範圍從農村到都市,從濕地到森林,範圍並不限在傳統定義的「荒野」。 賴榮孝說:「協會創業之初,有人問徐老師(徐仁修)什麼叫『荒野』,一開始的解釋是『沒有經過人為干擾的地方就叫荒野』。實際推動後才發現,在台灣不容易找到這樣的『荒野』,即便在深山,也有原住民的活動。所以後來修正為『只要願意回到自然的狀態,將人為的干預降到最低,就是荒野』。」 荒野保護協會以棲地守護為宗旨,但賴榮孝認為,棲地守護不能只是圍起來守護,應該跟社區民眾站在一起,與在地對話討論,這也是荒野保護協會在棲地守護上的挑戰與心得。 建立最低門檻行動 讓環保更親民 台灣有不少環保團體,經營策略相異,有些從法案面出發,有些重視實務面參與,也有團體企圖挑戰翻轉體制。賴榮孝認為,荒野的策略在建立環境行動的最低門檻。 賴榮孝解釋,雖然20年來,環保在台灣幾乎是普世價值,但最大問題不在概念,而是缺乏行動。2300萬民眾中,願意行動者不到5%。荒野要創造更多參與行動的機會。不管是節電或是淨灘,皆透過教育方式,接觸更多人。他說:「我們不去製造敵人,跟政府企業跟所有人都是夥伴關係,只要對方願意給機會、時間、舞台,我就跟你交朋友。」 也因此,荒野保護協會在環境教育方面多所著墨,透過自然教育觸及不同年齡層與不同群體,範圍也不局限在棲地,節電、海洋、氣候變遷等議題都有荒野人的身影。 志工參與 成就荒野 荒野保護協會一路走來,愈見茁壯,全台11個縣市成立分會,60幾個地點,會員人數高達1萬8千人,在環保團體中,是相當大的規模。賴榮孝認為,這些成就要歸功於志工。而讓志工有參與感、成就感,並有實質貢獻,也正是荒野成功之處。 荒野的定位是志工團體,經過訓練的志工擔任多數工作。但賴榮孝不諱言,無法留住每個人,就像生物多樣性一樣,人也是多樣性的,無論是會員或是志工,都有不少人中途離開,能留下的約只有1/3。 針對人才培育難度高,賴榮孝指出,比起需長期投注心力的棲地守護,淨灘志工雖累,但時間短,反而容易。然而這兩個路線的經營,都需要不斷討論與修正。 走入棲地 與在地社區合作守護 2014年,荒野保護協會啟動了「定點生態調查」計劃,未來將每年定期同步生態調查,以建立台灣的長期生態資料庫,做為棲地守護的科學基礎。 對人類來說,20歲已是成年人,但在大自然光譜裡,20年只是個開始。談到荒野的未來,賴榮孝以宜蘭雙連埤為例,原先對濕地不夠了解,保育工作受到地方抵抗,還曾歷經人為惡意破壞,至今水草復育程度還不到1/10,12年的努力,在近兩年才見到一些成果。 即便如此,賴榮孝也認為,這件事開啟對話跟討論的機會,讓協會了解水田的重要性,也了解跟在地民眾站在一起的重要性。他表示,生態保育絕不能環保團體自己做就好。 賴榮孝說,守護保護區是政府該做的,民間團體要把力量放在保護非保護區,未來要努力的範圍很大,需要更多人的加入。

小琉球鄉海龜保育藝術作品28日跨海展開幕

2015-07-27

報導媒體:中央通訊社 屏東首見的海龜保育淨灘廢棄物藝術創作,將於本月28日在同是致力海龜研究保育及環境教育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內展出,這次的活動是由屏東縣政府環保局、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荒野保護協會、琉球鄉公所、許多關注小琉球海洋的夥伴及海生館共同舉辦,內容包括海生館1樓銅雕區之海洋廢棄物危害認識的科教活動,以及自小琉球鄉海龜保育藝術作品的跨海展。 屆時除了透過在陽光、大海比鄰的小琉球學子們、他們童言童語所表達對海洋的祝福之外,同時也會有來自紐約的R.A.R.E藝術工作室(環境藝術工作室, R.A.R.E - Rare Animals Really Endangered)及與本次世界海龜日系列活動紀錄片的導演林佑學,共同在現場分享這段來自小琉球與各地熱愛大海與生態的朋友「聚」在一起的故事。 小琉球四面環海,海洋生物多樣性豐富,每年均有上千隻綠蠵龜在此孵化,迎向新生。R.A.R.E藝術工作室自104年5月23日起,在屏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荒野保護協會、琉球鄉公所及許多關注小琉球海洋夥伴的共同組織及策劃下,以淨灘的方式來撿拾海洋廢棄物,並共同運用來進行海龜圖騰的集體創作,在豔陽、藍天、碧海及沙灘下宣誓保護海洋的決心,而為104年世界海龜日活動揭開了序幕,除此之外,從5月28日至6月2日R.A.R.E藝術工作室亦帶領琉球鄉各國中、小學以海龜、海洋瀕危生物為題,用色彩與創作揮灑出對永續海洋的期待。 本次活動主辦單位屏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魯臺營表示,屏東縣擁有長達近乎170公里的海岸線,也是台灣最美麗的熱帶海洋,海洋與民生息息相關,推動海洋環境教育,保護永續海洋屏東縣不遺餘力,本次活動感謝海生館、R.A.R.E藝術工作室、教師產業工會、荒野保護協會、琉球鄉公所,以及一群熱愛生態的朋友們共同攜手合作,相關成果自即日起在海生館展出,也歡迎暑假期間,來自各地的民眾扶老攜幼能前往海生館共同欣賞藝術和環境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