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快報375期】

分享感動力,匯聚行動力

2024.05.10

  每次向新進受訓的夥伴們分享心得時,我常常會提到我自己在加入荒野保護協會成為解說員之後,經歷觀察而後感動再到實踐的過程。回想當年,一開始參加解說培訓的起心動念,是基於在工作中得到為農委會製作電子圖鑑的機會,進而引發對自然生態的好奇,想要更進一步去了解。可是,在參加培訓後,真正引起我興趣的反而不是自然生態,而是一群奇特的、非主流的,又不計較利害得失的荒野人。老實說,在加入荒野之前,我只在社福領域看過如此無私之人,從沒想過還有人可以為生態、環境這般付出。

  最初成為荒野人時,內心還有一點不確定感,不確定組織的特性為何?不確定荒野適不適合自己?持續了大概有五年左右,我除了觀察自然生態之外,最常觀察的是荒野的夥伴、前輩們的言行。而後,因為不斷看到、聽到發生在荒野的許多有趣和感人的故事而有所觸動。當時的那份感動,也是促成我決定留在荒野與大家一起努力的源頭。一路以來,荒野人的故事實在太多,難以一一細數,且現在對許多事件的記憶也已經模糊不清了。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夥伴們所流下的汗水、淚水都轉化成感動的印象,逐步累積,構築成心中「急人於難、不求榮名」的荒野遊俠形象。而荒野之所以能夠得到社會的信任與期待,也正是因為夥伴們共同建立且努力維護的這個品牌形象。

  因為自己被感動,所以也想分享這一份感動給其他人,讓大家知道自然的美好值得珍惜;讓大家知道有這樣一個團體值得參與。荒野人的環境教育推廣一直以來都不是以傳遞知識做為第一考量,更多時候我們是在「分享感動」,分享自己為何熱愛自然、分享自己有趣的自然體驗,期待透過分享,帶領更多朋友入門關心自然生態、關心環境議題。高深的專業知識需要時間累積,難以一蹴而就。但是,只要你願意分享,體驗與感動都是唾手可得的材料。當整個社會關心環境的人群基礎越來越大,我們所擔心的環境開發與破壞,就越有機會被抑制,結果也會越符合我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