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快報381期】

從風倒木事件反思

2024.11.08

  前幾日康芮颱風來襲,在各地造成不小災情。回想過去幾次颱風,台北幾乎感受不到特別強大的風雨,尤其是在風勢上,感受更是薄弱。然而這次卻可以明顯地感覺風勢遠遠超過近幾年所發生的任何一次颱風,康芮確實狠狠地讓台北人重溫了一次風強雨驟的情境。

  根據報導,這次風災光是台北市就有超過2,000棵樹木被吹倒,造成不小的損失。很不巧,我們在週四晚上也接到協會圍牆被鄰地的倒木壓垮的訊息。週五早上到現場時,發現除了我們的圍牆被壓垮之外,同時還壓著兩輛汽車,也阻斷了馬路通行。而後續的移除作業及現場復原,還要拖上一段時間處理,也算是一場無妄之災。隨著各地路樹傾倒的報導而來的是網路上對於應否修剪樹木的爭論。然而,這類爭論通常雙方各執一詞,難分勝負也很難說服彼此,最後不了了之,而旁觀者對於孰是孰非也只能採取自由心證,不會有明確的結論。荒野做為環境團體,無疑會站在反對不當修剪的一邊。然而,反對不當修剪是不是等於反對修剪?又或者對於明顯有問題的樹木也不能採取行動?這恐怕是另一個需要被討論的問題。就拿這次壓壞協會圍牆的榕樹為例,在現場可以清楚看到其生長的位置在人行道邊緣且完全被水泥及柏油包圍。這導致樹穴很小,也使根系顯得薄弱,然而樹幹卻很粗壯,且因為一面緊鄰房屋而朝單向傾斜生長。可以想像,它因為無法承受自身重量而倒下是遲早的事情,颱風只是湊巧推了一把。事實上,這棵樹幾年前曾經因為浮根妨礙通行,遭到民眾陳情而面臨移除,後來有愛樹人為其請命,最後只以移除浮根來結案。從結果來看,一棵有明顯問題的樹木,當初若完成移除或是移植,這次的災損將不會發生,屋主也不會面臨被求償的窘境。當然,事後諸葛無濟於事,卻也值得大家一起思考。

  對於議題,我個人不喜歡基本教義派也不喜歡一刀切的二分法思維。產生爭議時,藉由換位思考來找到正反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或許會比正面衝突更能有效的解決爭議。不論是面對環境議題或是夥伴間的相處,我始終覺得「把事情做圓會比把事情做完更好」,然而,這一題沒有標準答案,要請大家自行尋求解答。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