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謝偉賢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黃鈺茹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麻雀>
圖、影片/劉揚德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不鹿>
 

豐富小明童年時光的雙連埤(謝偉賢暱稱:小明)
他小時候走過溪邊走過田埂,拿著桶子就在水溝摸蜆抓魚,到了暑假竹圍上的象鼻蟲抓下來火烤一番再加點鹽,就像餅乾一樣,還有那乾淨冰涼山泉水,是市區飲用水喝不到的甘甜。雙連埤裝載了許多童年記憶,也是動植物的天堂,這裡有著全國1/3的水生植物是國家重要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可見雙連埤的豐富生態,然而過去人為不當的開發,驚動了埤塘的居住者造成許多動植物在此減少甚至消失,這也是本會在雙連埤進行棲地守護的主要原因,期望有朝一日能讓動植物們再回到雙連埤這片美麗的大地。

雙連埤的生態危機也是農作轉機

周圍農田的生態是整體環境改變的重要關鍵。一般農田慣行農法、合理用藥是在常見不過的耕種模式,對環境來說卻無形之中產生影響,舉例來說,要去除佈滿雜草的田地,最省時省力的方法就是除草劑,試想耐命的雜草都不敵除草劑了,地上的微生物菌、蚯蚓等昆蟲又如何耐得住除草劑呢?一旦下雨農藥隨著雨水流入地下和埤塘又影響多少生物呢?長久下來地力將不堪損耗而漸漸失去原有的生態。原本從事生態活動工作的小明三年前在地方聚會中經友人介紹而開始接觸到「友善農法」,以不用除草劑、不用化肥、不用農藥的原則栽種,減少土地的破壞與影響,讓喜愛自然生態的他決定工作之餘先在山下試種,經過兩年的嘗試,他堅定地覺得友善農法一定是可改善農作與環境的方式,於是去年十月和本會契作,同時準備切換工作返回雙連埤做全職農夫,在農作的過程兼顧自然環境的守護。

考驗耐心與毅力的友善耕作
俗話說「萬事起頭難」但對家裡有務農背景的他來說農耕並不難,困難的是轉型友善耕作的過程。除了長輩質疑之外,還有產值的問題,當地農友生產一定要有利潤,但剛實行友善的階段,很難達到跟慣行一樣的產能,那要農友如何轉型耕作呢?另外還有令人頭痛的病蟲害,不僅產量降低,還需比別人多花2到3倍的時間用物理或有機方法來提升植株健康,相當費時費力,因此找尋適合該地介質和環境的作物相當重要,看到田間豐富的植栽,有胡蘿蔔、玉米筍、萵苣等等,每一個都像小孩般被悉心照料著,他說:「花多少時間照顧,作物自然地回饋給你多少,希望有一天能做出成果來讓別人看到,並增加種植的面積。」

然而目前市場上漂亮又便宜的蔬果是許多消費者採購的首選,友善農產品的接受度面臨市場的考驗,這些勞心勞力栽種的友善蔬果,需要消費者的認同與支持,若有好的通路或穩定的客源一定能讓友善農夫更有動力生產,未來若有生產規模就有機會推廣給附近農友,讓其他人也開始轉型友善耕作。

期許未來農友遍地開花
 走到田間看到他笑容滿面地介紹著一畦又一畦的蔬菜,當場還挖了胡蘿蔔現場生食,沒有胡蘿蔔令人害怕的味道,反而是香甜清脆的口感,讓現場所有人無不驚訝地懷疑這是胡蘿蔔嗎?小明堅定說:「食物本身的原味就該這樣,友善農法應該被更多人知道。」我們看到他的堅持和對未來的期許,相信再過幾年會看到田間豐收的成果與豐富的生態,同時他也期望累積足夠的經驗後能以講者的身分,將友善農法分享給其他農友,「一個人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希望未來能有其他農友加入,大家共同創造生態、生產和生活兼具的雙連埤。

附加檔案大小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謝偉賢5.81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