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影展動起來 在地連結 實際行動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洪行麗(荒野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圖/荒野保護協會

「地球影展」是荒野保護協會今年的「地球倡議」系列活動之一。活動期間,荒野各地分會播放一系列以臺灣本土生態為主題的紀錄片,並由志工夥伴進行影片導讀及分享。

影展看什麼?做什麼?

不同於一般大眾熟知的藝文影展,「地球影展」的核心價值並不在於影片欣賞這件事,而是觀賞完影片,參與者的後續行動和與荒野之間的互動。荒野希望透過影片點出環境的問題所在,並引發討論。影片結束後,負責導讀的夥伴會向民眾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式,邀請大家以實際行動一起為環境付出。

事實上,荒野去年也曾在地球倡議活動期間推出地球影展。當時播放的影片還包含了由臺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所引進的國際生態紀錄片。然而,影片中雄偉壯闊的自然景觀,雖然容易勾起大家對環境議題的熱情,但一想到自己能針對該議題做點什麼的時候,太宏觀或離生活太遙遠的題材,反而會讓人看了以後不知從何著手,難以產生後續的行動。

地球影展最重要的價值不在於影片有多精彩、畫面有多壯觀,而是與在地情感的連結。也許來觀賞的是一位老農,他只是想知道家門前的青蛙最近為什麼變少了;是一位在地青年,因為關心社區環境、又覺得荒野親切,就這麼來了。逐漸融化的冰山和被獵捕的鯨豚似乎與一般民眾的生活有些距離。

因此,今年的地球影展全部的影片皆從臺灣出發,播映由林務局出資拍攝的紀錄片,內容與臺灣本土的生態息息相關。此外,各分會所播放的影片皆由分會自行挑選,一定都是在地志工先看過、能令他們產生共鳴的影片才會播放。配合著當地夥伴所關心的議題,被分會選中的影片即代表該地志工能量的所在。例如臺北分會播放「戀戀火金姑」一片,即是配合臺北分會推行的公園生態化和螢火蟲復育計劃。

這也是為什麼荒野的地球影展特別強調影片前後的導讀與分享。民眾看完了影片,透過志工的說明,不但能更深刻瞭解影片與自己生活周遭環境的相關性,在感動的當下、正熱血沸騰想為環境做點什麼事的時候,志工也能馬上告訴大家可以怎麼做,或荒野目前有哪些相關計劃可以投入。這麼一來,影展就能達到鼓勵民眾用自身行動去創造改變的目標。

倡議活動緣起

4 月22 日是個具象徵意義的倡議節日,那就是國際知名的「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提醒世人環境保護的重要。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也隱含相似的精神,藉由關燈動作,提醒大眾珍惜資源、正視氣候變遷的問題。

早在2008 年,荒野就已開始辦理類似的關燈活動,配合本土的節氣,活動訂在夏至當日,是為「夏至關燈」。當WWF 喊出「關燈一小時」後,荒野便將調整「夏至關燈」活動日期,配合國際性的「地球一小時」,與盛行於世界各地的口號結合,在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六持續舉辦此一活動至今。

但「關燈六十分鐘後我們還能做什麼?」以此一想法出發,「60+」的概念油然而生。與日期相近的地球日串連起來,荒野將每年的上半年規劃為「地球倡議」的活動日期。

一般常見的環保倡議活動,如關燈、路跑、園遊會等,這些荒野也曾辦理過。但除了引發環保意識地抬頭外,荒野更希望所舉辦的活動不只是象徵,而是能帶動實際、更大更長遠的改變。因為燈關了又開,馬拉松過了終點線就結束,人們聽說了生態的失衡和污染,然後呢?

因此二月到五月期間,荒野推出的系列活動,如「地球影展」、「棲地講堂」、「種綠走讀」等等,除了激發民眾多思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外,也會提供民眾多個可以改變、發揮行動的管道。長達半年的地球倡議活動就是地球日精神的延伸,也是實現象徵意義的開始。

推動影展困難與用意

透過倡議活動,荒野希望能吸引更多人關心環境議題、參與棲地保育的工作,也就是實現協會重要的核心價值——「棲地守護」。

之所以想舉辦「地球影展」,除了因為放影片是各分會都容易辦理的活動、能讓臺灣各地的夥伴就近參與之外,也希望能吸引不同的族群接觸荒野。不同於棲地工作或自然專題講座,觀看影片是相較而言較輕鬆的活動,影像也容易讓人留下印象。荒野希望提供多元豐富的活動,讓各式各樣的人都能夠參與,如知性的人可以聆聽演講,好動的人適合參加工作假期,喜歡電影的夥伴就可以來參加地球影展!

更多資訊

想要看到改變就要有所行動,荒野歡迎夥伴們一起到棲地為我們的環境做友善的事情!只要到荒野保護協會的官網,在活動查詢的欄位輸入「2016 地球影展」關鍵字,即可查詢各地分會地球影展資訊。

  • 更多地球倡議活動資訊:http://earthevent.sow.org.tw
  • 更多林務局的影音資訊:http://media.forest.gov.tw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86期第8~9頁894.52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