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都蘭山
我們正在做的事:
永續山林
台東荒野尚未有認養的棲地,但志工夥伴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熱情的實踐著友善土地的理念,以友善環境的方式進行耕種、關心農業政策、關心城市綠地與空間規畫、紀錄家園環境的變化、在荒野活動中向大眾傳達自然的價值等等實際行動;台東的山海養育著我們,給予我們不需金錢的心靈滿足,我們會持續全力以赴,表答我們對這片土地的感謝與敬意。
文、圖/施炳霖(台東分會解說組組長,自然名:牛樟)口述、莊詠婷(台東分會秘書,自然名:天空)整理
選擇都蘭山做為台東荒野的觀察點,是因為其具有特殊的「植被壓縮」現象。離太平洋很近的海岸山脈,突地拔起一千公尺,地勢陡峭,東北季風吹拂帶來的水氣及低溫,使植物相混合低中高海拔,且各帶相關海拔高度明顯與臺灣中部不同。原初都蘭山的登山口在水往上流附近,那條路非常陡,現在從郡界進去的步道為林務局所開闢,是適合一般大眾的平緩路線。
每一次觀察都是很有趣的,雖然我對有些植物有知識上的基本了解,但實際上,山的結構和特性有很多很多值得挖掘的。在觀察中可以體會到很多新東西,比如:不同的植物的子房的構造、質感是像草、或像皮革、或有毛等等微細的構造…。很多人以為月桃的葉子很光滑,但有一次我們摸到了川上氏月桃的背面有絨毛,如果沒有親身體會就不會知道;在某一個天時地利的時候,我們遇見許多冒出頭的菇蕈,並看見她們噴出小小白煙,正在釋放孢子囊;盾型單葉假脈蕨讓人家覺得這東西看起來像苔蘚,但仔細看原來他是蕨類,有孢子囊群;而連珠蕨在都蘭山的某一段非常多,卻在台灣其他地方是少見的。
目前已經累積了許多照片和紀錄,之後將計劃進行系統化的整理,建置網路資料庫,讓大家更方便查詢,也了解在地生態的豐富與美。
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特性和生存模式,就如同人類社會一樣,這樣互相扣連的多樣性共同構成了環境的平衡,解說的目的,也是想告訴大家自然背後運作的道理。例如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魚。森林可以留下水,而枯枝落葉落到水中可以讓藻類生長,魚兒就有食物。更重要的是,想傳達給大眾知曉自然保育的觀念,應是合理的運用自然資源,就像我們不能永遠都進口別人的木材,必須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土地和萬物共生共存!
【台東在地棲地守護相關文章】
附加檔案 | 大小 |
---|---|
201404_263_p16.pdf | 268.91 K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