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陪伴——遇見烏來小飛鼠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圖/(劉亞汶,烏來飛鼠團團長,自然名:山胡椒)

從生態心理志工到長期陪伴

曾在《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中讀到溫德爾.貝瑞的一段話:「當我們的孩子不再試著閱讀自然這部巨著,不再親身體驗或創造性的互動於這個四季流轉的星球,他們不知道水來自何方又流向何處,我們從此不再調和人類的慶典及天地的禮拜。」

烏來的原住民孩子,在科技文明電視、網際網路、手機等進入部落之後,似乎與自然的連結也不再像過去那麼深,然而泰雅文化的根及泰雅族的社會規範gaga 卻是大自然中孕育出來的智慧,如此在時間的洪流中逐漸淡去,著實令人覺得可惜。

因此,希望藉著生態心理學的視角,帶領原住民學童領會自己部落的自然環境與文化,喚醒孩子與山林間密不可分的情感,學習崇敬每一個大地蘊育的生命,保存泰雅祖先的傳統祭儀與規範。

我們的志工團隊

堅強的團隊由荒野生態心理志工所組成,再加上三名學校教師(山之家族)構成。在飛鼠團共識營中,我們共同討論出飛鼠團榮譽制度、活動課程節奏及小隊運作模式,希望在經費允許的狀況下,增加辦理活動次數,讓志工與學員能多增加與孩子互動的機會,以達到長期陪伴的效果。

烏來飛鼠團的活動

第一次相見歡活動,烏來飛鼠團全員正式到齊,透過探索教育的歷程凝聚團隊共識及互助合作的精神,讓志工與學員間建立了良好的互動經驗,自此生態心理志工與烏來國中小的小朋友展開了一段自然尋根與文化尋根的旅程。

接著在一系列的活動中,讓學員透過草木皆兵、照相機、恐怖箱等活動開啟感官體驗,重新認識學校場域中的自然萬物,並引導孩子在自然場域中進行各種形式的自然、詩詞、藝術創作;二天一夜的雙連埤之行,孩子們首度參與夜間觀察,與許多生物進行第一次接觸,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小飛鼠們更積極參與環境行動,投入九月的國際淨灘日,烏來飛鼠團在臺北挖仔尾海灘為海洋環境盡一份心力。

在文化傳承方面,帶領孩子至福山村的卡拉模基文化營,在部落耆老的指導下,認識烏來泰雅人的遷徙過程及狩獵文化,學習陷阱製作、傳統射箭等技藝。

在陪伴中看見孩子的成長

八月的蘇迪勒風災讓烏來的自然環境受創,道路交通及通訊中斷,飛鼠團的志工夥伴們,在交通恢復之後,親自到每個小飛鼠的家中進行探訪,給予溫暖與支持,同時給家長加油打氣。

經過將近一年的耕耘,孩子與輔導員們逐漸建立起團隊默契,開始願意主動分享生活點滴,大孩子開始願意主動協助更小的孩子,原本未進入狀況的也逐漸地跟上團體的腳步,這點點滴滴讓我們看見孩子的成長。

烏來飛鼠團未來展望

我們希望透過長期陪伴,增加部落孩子們的生命能量,建立生命的成功經驗,相信自己有能力為部落做一件可以改變的事。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從決心開始發生;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下定決心,讓種子發芽。「Lokah yabit 飛鼠團加油!」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83期第13頁812.95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