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遞

源頭減塑再進化!荒野提倡沒塑去旅行,我會自己帶
發稿日期:112年10月24日 台灣推行源頭減塑政策已超過20年,從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吸管的減量到今年(2023)由環境部公告的「一次用旅宿用品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公告生效後,預估一年可減少4.6億以上的小瓶裝旅宿用品用量。荒野保護協會與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於今日(24日)舉行「沒塑去旅行」記者會,邀請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王嶽斌副署長、交通部觀光署旅宿組曹逸書組長、洄瀾窩葉集豪共同創辦人以及雲朗觀光集團盛治仁總經理聯合推廣旅行廢棄物減量,盼能夠提升民眾與業者認知,一同為旅行廢棄物減量目標努力。 ▴ 荒野保護協會與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聯合呼籲旅客出門自備盥洗用品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表示,疫情趨緩後國內旅遊開始蓬勃,旅途中一次性盥洗用品的使用需求也隨之增加,今年是荒野「沒塑去旅行」倡議活動的起跑年,邀請民眾從改變旅遊習慣開始,旅遊時選擇友善環境的環保房或是可以自備盥洗用品,包含洗髮精、潤髮乳、沐浴乳、洗面乳、牙刷、牙膏......等,旅宿業者則以達到全面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為目標,期盼業者與民眾都能夠自發性響應源頭減塑,一起為更乾淨永續的海洋盡一份心力。 ▴ 荒野於淨灘時發現的旅宿廢品 蠻野自2017年參與「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從行政機關遠的法制著手,推動限塑政策進程,透過修訂旅館業環保標章標準,進而降低對海岸及海洋生物的威脅。理事長陳憲政進一步強調過去限用吸管和塑膠袋政策已見效,期待大家日常生活落實「減塑」,進而達到「無塑」的願景。 資源循環署王嶽斌副署長說明,因應國際減塑趨勢而訂定的「一次用旅宿用品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是參考歐美及日韓等國家的作法,對象包含旅宿業及露營地、休旅車營地進行規範,並希望透過向民眾溝通「以大代小」、「鼓勵自備」的概念來達到源頭減量。觀光署旅宿組曹逸書組長則表示《星級旅館評鑑作業要點》會進行滾動式檢討與修正,並與資源循環署聯合行銷「不使用一次用旅宿用品」的觀念,輔導業者及早因應政策實施的進程。 今年全台響應「沒塑去旅行」倡議的旅宿業者提供上千間環保房(不提供一次性盥洗用品的房型),其中來自花蓮的洄瀾窩自2019年起,開始於全館全面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並於2021年與花蓮旅館公會成員共計150多家飯店共同宣誓,要讓花蓮成為台灣第一個全數旅館都不主動提供一次用旅宿用品的縣市。雲朗觀光集團盛治仁總經理表示,多數的環保措施既不方便也不便宜,但是應該做、值得做的事,雲朗觀光集團還是會堅持做下去。 荒野保護協會提倡「沒塑去旅行,我會自己帶」,盼於2025年配合政策、攜手業者共同提供大眾一個永續旅遊選擇,實行「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及SDG 17多元夥伴關係三大目標,從源頭減少旅行廢棄物的產生,降低垃圾破壞環境的機會。

限塑政治社會氛圍已成熟 環團籲全面禁購物用塑膠袋 搭配全面實施隨袋徵收+兩袋合一
發稿日期:112年10月23日 看守台灣協會於10月23日召開記者會,公佈去年一份關於民眾「購物用塑膠提袋的使用習慣、以及政策意向」問卷調查結果,指出在接受問卷調查的民眾中,有將近九成八支持全面禁用一次用的購物用塑膠袋;若全面限用,對於不得免費提供的塑膠袋,近八成接受每個售價2元以上,且有九成三支持塑膠袋收費應使用於垃圾減量措施或垃圾費,而非進入商家口袋。根據這份問卷調查結果,看守台灣協會連同荒野保護協會、主婦聯盟台中分會、綠色和平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環保團體,提出全面禁用一次用購物袋搭配全面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兩袋合一的機制,可同時達到減少所有材質的一次用購物袋用量、污染者付費、垃圾費反映成本的三種政策目標,呼籲環境部能儘速參採這份依據民意研擬的政策倡議。 傳統市場、小吃攤販、早餐店與餐廳 是購物用塑膠袋主要來源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林奕均表示,這份問卷總計得到1393位民眾回應,其中將近一半住在雙北,其他則大略分佈在各縣市,看守台灣協會認為這樣的回應數和縣市分佈已具備一定程度的民意基礎。從問卷結果中,可發現有高達91%民眾的塑膠袋主要來自「傳統市場、小吃攤販、早餐店或餐廳」,這些都是尚未受到塑膠袋限用政策管制的場所,另外也有民眾透過自填的「其他」選項,指出外送與網購,也是塑膠袋重大來源。這結果應頗符合大家直覺,也突顯擴大政策管制對象的必要性。 林奕均進一步指出,另一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71.6%的民眾,會因為帶回家的塑膠袋「沾有髒污,清洗麻煩」而把它們直接丟掉;由此可看出將「傳統市場、小吃攤販、有店面的餐飲業(包括早餐店)」納入管制對象、禁止他們免費提供塑膠袋、是非常重要的下一步:因為這些場所產出的塑膠袋容易髒污,是目前廢棄塑膠袋的最大來源。 九成八民眾支持 加上限塑國際潮流 環境部可跨大步全面禁用塑膠袋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認為,所謂民以食為天,這些提供民眾食物或餐飲服務的場所,是民眾日常生活中最常消費的地方,若能把這四大場所納入管制,幾乎就等同全面管制了;這看來好像太過躁進,但在接受這份問卷調查的民眾中,其實有高達九成八支持全面禁用。 而且2018年當時的環保署就已經宣稱「2025全面限用、2030全面禁用」塑膠袋等四大品項的限塑政策目標;六年過去,期間許多國家紛紛展開各種限塑措施,聯合國正在制定塑膠公約,還有2050淨零碳排的全球共識,加上這份問卷調查顯示的九成八支持全面禁用塑膠袋的民意,在在顯示限塑已是國際潮流,限塑的政治社會氛圍已相當成熟,不若2002年初次提出限塑政策時還引起許多小店家反彈;政府可跨大步,全面禁用,否則再過一年多即是2025年,2030年也已不遠,如何達到當初限塑政策目標? 全面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兩袋合一 是全面禁用塑膠袋的最佳配套 林奕均補充說,從問卷結果中,雖然絕大多數民眾支持全面禁用,但也有近一半民眾提醒指出,必須要有配套。而經過仔細分析,認為最好的配套是全面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兩袋合一。這是因為問卷調查結果呈現出一個十分明顯的現象:民眾會把塑膠袋帶回家,原因除了忘了自備袋子外,另一個重要心態就是反正家裡也需要有袋子用;而帶回家後,有將近80%會拿來當垃圾袋用。有趣的是,在已經長年實行垃圾專用袋的雙北來說,還是有大約75%會當垃圾袋用,推測可能是拿了兩用袋。也就是因為民眾的這個習慣,讓看守台灣協會推測民眾對於兩袋合一搭配全面禁用塑膠袋政策的配合度應該會很高,當然這個政策需要以垃圾費隨袋徵收為基礎。 而這樣的政策配套,可發揮奇妙效果,讓購物用塑膠袋的全面禁用,實質上等同於全面限用,畢竟兩用袋是隨袋徵收垃圾費的必要物品,不會也不能禁用,卻可用作購物袋;這既能滿足超過一半以上要求全面禁用「所有材質」一次用購物袋的需求,也能滿足近一半民眾希望有配套、九成三民眾希望塑膠袋收費應使用於垃圾減量措施或納入垃圾費而非進入商家口袋的要求。更奇妙的是,透過這樣的政策配套,可解開垃圾隨袋徵收難以邁出雙北的困境。 專用垃圾袋/兩用袋價格太低還倒貼 隨袋徵收難邁出雙北 主婦聯盟台中分會會長耿明誼指出,雖然隨袋徵收在雙北已實施多年,早就證明民眾接受度與配合度高,又可讓民眾隨排出的垃圾量支付垃圾費,符合污染者付費的公平正義原則,還可發揮垃圾減量與促進回收的效果;然而,成也雙北、敗也雙北,雙北每公升專用垃圾袋/兩用袋0.36元的定價,讓其他縣市舉步不前,因為基於這超低費率的垃圾費收入,只能反映5-10%左右的垃圾清除處理成本,而且不但垃圾費收入會因此減少,廚餘與資源回收的工作量反而增多,還要增加專用袋或兩用袋的袋子製作、配銷支出(袋子製作配銷成本並未包含在垃圾費中,等於是由眾多納稅人補貼,不符合公平正義)。因此財力不如雙北雄厚的其他縣市,才會以各種理由(比如會有民眾為省袋子支出而亂丟垃圾)推託垃圾費隨袋徵收的實施。 目前,台中市已經宣示要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主婦聯盟台中分會也在協助市府與民眾溝通政策。我們在推動過程中,碰到最多的反對意見是來自於對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不夠了解,最大的癥結點在於過去收取垃圾處理費大多是隨著自來水費徵收,民眾付費無感,甚至很多民眾都不知道自己丟垃圾是需要付費的,若能詳細說明垃圾處理的收費方式差異,他們通常會轉而支持,因此隨袋徵收實施,阻力不在民眾,而在縣市政府心裡盤算覺得划不來。 環境部握良方 垃圾費公式新增中央指定垃圾管理基本費 可一石四鳥 面對隨袋徵收推動困境,其實解方就在環境部手中。謝和霖解釋說:首先,依據廢清法24條授權,供各縣市政府依循來計算垃圾費的費率公式及規劃徵收方式的「垃圾費徵收辦法」(正式名稱是《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徵收辦法》),是由環境部訂定。環境部只要於該辦法中廢除隨水費或按戶徵收方式,規定垃圾費只能採隨量徵收,再於垃圾費計算公式中,納入可視為垃圾清除、處理業務之管理成本一部分的「垃圾管理基本費」,費率由環境部於該徵收辦法中直接指定,使其等同於要用來抑制塑膠袋使用量的數額。如此環境部可透過這管理基本費之費率的訂定,宏觀調控各縣市垃圾費反映成本的比例及民眾使用專用垃圾袋/兩用袋的數量。 至於「垃圾管理基本費」的費率,初步應訂在什麼價位?根據這份民調,目前有近四成民眾總是忘了帶袋子,表示用來抑制塑膠袋使用量的數額應提高,才能提醒更多民眾出門購物要自備袋子;而近八成民眾可接受每個袋子兩塊錢以上。但雙北兩用袋有小型(2.8公升)、中型(5.6公升)、大型(13.9公升)三種不同規格,這用來抑制袋子使用量的「垃圾管理基本費」,也應與袋子大小成正比才合理。故若以小型袋的「垃圾管理基本費」為每個袋子兩塊錢來計算,則這基本費的費率相當於每公升袋子0.7元。 商品包裝袋不消失 下階段減量回收重點 不過,民眾拿回家的塑膠袋,除了購物提袋之外,也包括商品包裝袋,比如單一材質、可回收再生的蔬果袋以及通常為複合材質、難以回收再生的冷凍食品氣密袋。這些包裝袋不在購物用塑膠袋的禁用範疇內,不會跟著消失,雖不易全面禁用,但仍應想辦法透過裸賣或重複填充策略使之減量,或透過材質標示及單純化提昇其回收可行性;因此用來促進塑膠袋減量或回收的相關措施,仍不可或缺。 林奕均指出,根據這問卷結果顯示,願意配合塑膠袋回收再用或再生措施(如袋袋相傳以及乾淨塑膠袋的分類回收)的民眾非常多,都有超過80%,不過其中將近一半是「在方便的情況下」才願意做,例如「有空」、「塑膠袋不須特別處理」或是「清潔隊有在收的話願意配合」,這表示需要政府介入,普及回收站或共享點等方便回收再用或再生的基礎設施。 買袋錢成垃圾費一部分 應多用於垃圾源頭減量 另外對於塑膠袋收費的用途,大多數人認為應用於「給自備購物袋打折優惠」跟「鼓勵商家轉型無塑零廢」,其次為「減少塑膠垃圾」或「納入垃圾費中」,這幾個方式都能將污染者付出的代價,用於改變消費行為與商業模式,減少垃圾產生,打造零廢棄的未來。不過,若要如前述提案,讓買袋錢成為垃圾費一部分,並隨著隨袋徵收機制回到政府手中,那各地方政府得要把收來的垃圾費,更多地用在不須設置昂貴硬體設施的源頭減量策略,才能滿足民眾期待,千萬不要像現在這樣,重度投注於末端處理,或用於只有短暫效應、放煙火式的大型活動。 從問卷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多數民眾對於塑膠袋減量、回收或甚至是完全禁用基本上是支持的,但是有將近一半的民眾認為要有配套措施,而環團重申,全面禁用一次用購物袋,搭配全面實施隨袋徵收+兩袋合一的政策,會是非常有機會成功的塑膠袋退場機制。 塑膠袋限用政策停滯六年 應跟上國際、立法告別塑膠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徐聖惠指出,環境部2017年起擴大至十四類場所限用塑膠袋,卻仍缺少傳統市場、餐飲服務場所等,直至目前為止已經停滯六年沒有更進一步動作,應加快速度與力道。徐聖惠強調,法規指引是一次性塑膠淘汰的重要工具,環境部正研擬的《資源循環促進法》預計明年公布草案,應同步推動「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轉用重複使用」入法,並結合公私部門的推廣工作,讓重複使用(如循環杯)成為有效解決塑膠污染的替代方案。

【聯合聲明】能轉盟針對部份媒體近期報導內容之澄清
【聯合聲明】能轉盟針對部份媒體近期報導內容之澄清 1. 能轉盟已於9月15日退出「淨零臺灣氣候對話」論壇主辦單位。 2. 能轉盟及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兩者為各自獨立之單位。 原訂於10月底舉辦之「淨零臺灣氣候對話」論壇活動,原預計邀集三黨候選人針對氣候政策進行發表與討論。此活動由國際氣候發展智庫發起籌備、綠色和平協辦,能源轉型推動聯盟(能轉盟)應前述團體邀請擔任共同主辦單位,但由於對於論壇進行方式有不同意見,能轉盟已於9月15日退出「淨零臺灣氣候對話」論壇主辦單位,未參與任何與籌備規劃相關工作。 10月14日能轉盟從國際氣候發展智庫之聲明得知,賴清德團隊自始至終都未曾答應出席活動,但其他候選人團隊卻刻意放大誤解,展開政治口水戰的攻防,讓辯論在未開始前就已模糊焦點,實為遺憾。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作為長期推動能源治理研究與倡議的民間團體,期盼有更多正向、本於事實的政策溝通討論,而非造成誤解的政治操作,讓台灣的淨零轉型能夠更加穩健地往前推動。 特別澄清:近期有媒體於報導中刊登「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是多個關心氣候能源的公民團體,所組成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這是錯誤資訊,國際氣候發展智庫並非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一員,兩者為各自獨立之單位。 2023.10.17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 聲明

荒野保護協會淨海行動,呼籲「海洋保育法」應盡速通過!
荒野保護協會淨海行動,呼籲「海洋保育法」應盡速通過! 發稿日期:112年9月14日 海洋危機:從匱乏到汙染 海洋,這片生命的搖籃,如今正面臨從陸地廢棄物所引發的汙染、過度捕撈、全球暖化引發的生態劣化等危機。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警告,每年有1,400萬噸塑膠進入海洋,占80%的海洋廢棄物。此外,聯合國環境署(UNEP)也發現每年約64萬噸漁具因錯誤使用而被遺棄,此舉不僅增加漁業成本,更對海洋生物造成威脅。 ▴2023年荒野保護協會淨海及淨灘海洋廢棄物前14名統計圖 荒野保護協會攜手保時捷,推進潛水淨海新風潮 近年,海保署積極推廣「淨海愛海」觀念,呼籲社會正視台灣從岸上到海下的海洋垃圾問題。然而,僅憑撿拾廢棄物並非根本解決方法,若整體法令和觀念仍固守於「你丟我撿」的框架,淨灘行動每年都恐將成為表面功夫。 自2008年起,荒野保護協會持續舉辦活動,讓民眾能實地感受海岸垃圾的情況,進而關注並期待從源頭減少廢棄物。而隨著國內潛水運動的盛行及環保意識的提升,「潛水淨海」漸成新趨勢。但由於海下的清理工作比岸上風險更高,參與者的安全成了首要考量。荒野保護協會近期再次發起水下淨海行動,在台灣保時捷的協助下,邀得有20年淨海經驗的陳玄州擔任主教練,教練與志工形成「潛伴」協同清理海中垃圾,同時岸上團隊也致力於海岸垃圾的清運。此外,未來活動中將有解說員引領遊客,提供海洋環境教育。 ▴淨海人員移除纏繞在珊瑚礁上的廢棄漁網(台灣保時捷提供) ▴岸上及水下人員同步清除海洋廢棄物 海廢主要源自民生與漁業廢棄物 儘管今年面對多次颱風侵襲,仍成功舉辦了三場淨海行動,共動員115名人員、移除1,148公斤的海洋廢棄物,檢視今年「淨灘淨海」的廢棄物種類,發現仍多是「民生及漁具用品」;民生用品主要為一次性拋棄式物品,如塑膠袋、免洗餐具和外帶飲料杯;而漁具多為廢棄水管、箱網、漁網、鉛粒等。 台灣珍視其海洋資源,民間熱衷於淨海行動,顯示了對海洋的關愛及對國家政策的支持。然而,真正解決海洋垃圾問題需要政府參與。政府應加強執行力度,如推動「源頭減量」觀念、落實減塑政策、促進《海洋保育法》的立法,並設立海洋保護區。同時,需監管汙水排放,保護海洋生態和資源。為了改善漁業管理制度和保護海洋生態,政府更應在各個層面強化其執行策略,確保海洋資源得以永續利用,讓台灣周邊的海域能恢復原本的生態狀況。 ▴整理海洋廢棄物時拯救纏繞在廢棄漁網中的蝦蟹 小故事:阿勇,一位比你我更愛這片海的法國廚師 「阿勇」是個很在地化的稱呼,卻是不折不扣的法國人兼台灣女婿,更是本計畫的發起人物,今年也實際參與淨海演練。由於喜愛海洋活動,空閒時間常與朋友邀約親海,進而自發性地移除海廢,略盡微薄心力疼惜台灣海洋。故因緣際會下媒合到本計劃,才有今日的荒野淨海行動。 ▴本案發起人-阿勇(左一)揹著廢棄漁網上岸 ▴2023年荒野保護協會淨海與淨灘成果大合照(台灣保時捷提供) 【新聞連絡人】 永續發展部專員/吳居貞 電話:02-2307-1568 #34 郵件:janywu@wilderness.tw

【人才招募】高雄分會-分會秘書職務代理人
【人才招募】高雄分會-分會秘書職務代理人 壹、需求及條件 1. 認同荒野保護協會之理念。 2. 熟悉Word、Excel、PPT及Google雲端工具,擅長資料整理。 3. 有時間管理、獨立工作能力,並對高度變動保持彈性。 4. 樂於與人互動、團隊合作,擁有良好溝通協調能力,表達能力佳。 5. 具備責任感、勇於接受挑戰與願意學習新知及新技能。 6. 具駕照及自備交通工具。 貳、工作內容 1. 處理分會行政業務(會員服務、總務、財務、庶務)。 2. 分會社群媒體經營管理。 3. 協助分會志工群組之發展,如環境教育推廣、培訓課程、專案洽談與專案管理、時程管控、經費核銷等事務。 4. 規劃、執行分會環境教育、倡議活動與自然保育等活動。 5. 溝通及執行總會交辦業務。 6. 臨時交辦任務。 參、工作代理期間 112年9月-113年8月 肆、待遇與福利 1. 上班時間:視業務需求須排早、晚班,上班地點:高雄市前金區文武一街88、90號(必要時依業務需要公出)。 2. 採雙週變形工時,若有活動於週六日上班,需另擇週間工作日補休。 3. 享勞健保,員工團體保險。 4. 薪資: 新台幣$28,000 - $32,000元。 5. 經主管同意,得免費參與本會研習與培訓課程。 請備齊履歷與自傳,寄至以下信箱:HR@wilderness.tw,主旨請註明:「姓名」應徵「高雄分會秘書職務代理人」。 履歷建議 請說明「可開始上班時間」、「最高學歷」、「工作經歷」(含工作期間、工作單位、職稱、職務內容)、「電腦技能」、「與人互動經驗」、「非營利組織經驗 」、「執行專案成果或相關作品」等,我們將於書面文件篩選後,通知面試。 聯絡資訊 高雄分會 Email:HR@wilderness.tw 電話:(07)3227526 荒野高雄分會 許小姐 地址:高雄市前金區文武一街88、90號

【人才招募】台北分會-專職秘書
【人才招募】台北分會-專職秘書 壹、需求及條件 1. 認同荒野保護協會之理念。 2. 熟悉Word、Excel、PPT及Google雲端工具、擅長資料整理。 3. 有時間管理、獨立工作能力,並對高度變動保持彈性。 4. 個性親切活潑,擁有良好溝通協調能力,表達能力佳。 貳、工作內容 1. 處理分會行政業務事務(會員服務、財務、庶務)。 2. 協助分會志工群組之發展,如環境教育推廣、培訓課程、專案洽談與專案管理、時程管控、經費核銷等事務。 3. 規劃與辦理分會環境教育、倡議活動與自然保育等相關事務。 4. 溝通及執行全會性倡議活動與業務。 5. 其他配合協會辦理工作事項。 參、加分條件 1. 以非營利組織為長期工作規劃。 2. 有社會運動或非營利組織經驗。 3. 可獨立製作簡報、對外提案。 4. 積極、自主性高、主動溝通。 肆、待遇與福利 1. 上班時間:視業務需求須排早、晚班,上班地點:台北市中正區詔安街204號1F。 2. 採雙週變形工時,若有活動於週六日上班,需另擇週間工作日補休。 3. 享勞健保,員工團體保險。 4. 薪資: 新台幣$30,000 - $34,000元。 5. 經主管同意,得免費參與本會研習與培訓課程。 請備齊履歷與自傳,寄至以下信箱:HR@wilderness.tw,主旨請註明:「姓名」應徵「台北分會秘書」。 履歷建議 請說明「可開始上班時間」、「與人互動經驗」、「非營利組織經驗 」、「執行專案成果或相關作品」、「希望待遇」等,我們將於書面文件篩選後,通知面試。 聯絡資訊 台北分會 Email:HR@wilderness.tw 電話: (02) 2307-1317 #22 荒野台北分會 徐小姐 地址:100-066台北市詔安街204號1F

【2022募得款使用情形報告】多元環境教育支持棲地守護計畫
:: 2022 多元環境教育支持棲地守護計畫 募得款使用情形報告 :: 團體名稱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活動名稱 多元環境教育支持棲地守護計畫 備查方式 線上申請 目的 為達到環境守護的目的,本會以「 環境教育」 為方式, 讓民眾重新與環境恢復連結,再藉由參與「 實際參與」來體認台灣生態的美麗與哀愁, 感受人與自然的利害關係,最終使更多人自願選擇以愛惜環境的方式來愛自己與愛眾生, 讓生命得以存續。 * 活動代號 110000557 期間 准予勸募活動期間 111/01/01 至 111/12/31 募款活動財物使用期間 111/01/01 至 112/06/30止 許可文號 衛部救字第1101364241號函 :: 募款活動期間所得 :: *111/12/31 勸募所得 49,552,805元 *111/12/31 利息收入 57,642元 合計 49,610,447元 :: 募款活動期間支出 :: 項目 明細說明 合計 必要支出- 活動及媒體宣傳費用 活動執行、媒體報導、場地租金、宣傳設計、影片製作及佈置等費用 783,632元 必要支出- 人事費 辦理勸募活動人員。相關支應項目-薪資-勞健保、勞退,約聘用8人。8人*32000元*12月 3,041,176元 必要支出- 辦公費用、雜支 行政費、捐款收據印刷費、收據郵資、郵寄費、影印、水電、郵電、器材等零星支出 255,701元 (一)台北雙溪生態調查與友善親水計畫 (1) 完成4場友善親水及自然體驗活動。 (2) 完成7場雙溪流域不同區段生態調查。 (3) 完成雙溪河主河段水質檢測乙式。 (4) 報告撰寫與數據公開。 192,845 元 (二)北北基自然體驗推廣計畫 (1) 辦理40場自然體驗活動。 (2) 辦理2梯次自然觀察班。 (3) 辦理3堂志工培訓精進課程。 854,416元 (三)大台北地區兒童環境教育計畫 (1) 辦理40場自然體驗活動。 (2) 辦理2梯次自然觀察班。 (3) 辦理3堂志工培訓精進課程。 215,026元 (四)大台北地區氣候變遷議題推廣計畫 (1) 對外辦理氣候變遷講座/工作坊36場。 (2) 能源場所參訪活動5場。 175,568元 (五)馬崗潮間帶守護計畫 (1) 辦理潮間帶生態調查培訓1梯次(4堂課)。 (2) 進行潮間帶物種普查作業24場。 (3) 製作互動式潮間帶導覽摺頁200份。 (4) 辦理潮間帶生態導覽6場。 (5) 公布成果報告書1份。 200,427元 (六)雙連埤環境教育推廣(宜蘭) (1) 發展可外出推廣的教案乙式。 (2) 製作「雙連埤保育推廣影片」一部約10-15分鐘。 (3) 辦理「雙連埤濕地保育研習營」2場次。 (4) 辦理「雙連埤保育志工培訓」一梯次長期。 447,932 元 (七)世界在改變-在地紮根計畫(花蓮) (1) 人力培訓1場次。 (2) 推廣演講40場次。 495,961元 (八)永續生活的綠色生活地圖計劃(台北) (1) 完成一套實體桌遊遊戲。 (2) 辦理推廣講座20場次。 430,271元 (九)植物外來種移除暨多元再利用工作坊 (1) 辦理志工培訓1場。 (2) 辦理外來種移除多元再利用工作坊4場。 (3) 辦理成果展1場次。 418,086元 (十)守護天然河溪生態 (1) 志工培訓3場次。 (2) 志工進階訓3場次。 (3) 參與溪流相關會議及現勘50次。 (4) 定期踏查(含設備維護修繕、雜支)40次。 633,490元 (十一)食蟲植物(新竹) (1) 編撰「臺灣的食蟲植物分布與蓮花寺濕地」乙書(1000本)。 (2) 辦理「食蟲植物」教育巡迴特展 10 場。 (3) 辦理「食蟲植物」推廣演講10場。 (4) 完成全國食蟲植物「原棲地分布」調查乙式。 (5) 辦理「蓮花寺濕地食蟲工作假期」24場次。 1,362,269元 (十二)大山背棲地兩棲生物守護計畫(新竹) (1) 辦理「兩棲守護志工培訓及進階訓」各1場。 (2) 辦理「大山背兩棲類調查」4次(一季一次)。 (3) 梭德氏赤蛙繁殖季監測31次。 (4) 兩棲保育訊息市集推廣4次。 (5) 棲地維護工作假期5場。 144,574元 (十三)兒童環境教育(新竹) (1) 辦理兒童環境教育志工培訓1場次。 626,960元 (十四)油羅田友善耕種基地(新竹) (1) 辦理食農志工課程「菜菜子班」1梯次。 (2) 進行「獨居蜂生態觀察與實作」課程8次 (3) 辦理園區工作假期活動10場次。 (4) 辦理「農事體驗」活動4場次。 (5) 辦理野草應用班共4場次。 (6) 辦理5個學程的「農村學堂」。 (7) 與在地團體合作師生「食農教育」1梯次 (8) 辦理青草茶共學班1梯次。 1,091,702元 (十五)與荒野趴趴走環境教育推廣(新竹) (1) 與荒野趴趴走環境教育推廣10場。 135,240元 (十六)氣候變遷之在地推廣計畫 (1) 辦理「生態城市樹木調查體驗活動」20場。 (2) 辦理「生活節能推廣活動」20場。 (3) 辦理「餐桌糧食推廣活動」5場。 444,022元 (十七)台東市知本溪口北岸沖積扇棲地保育與推廣教育計畫 (1) 辦理「環頸雉繁殖季調查和定期鳥類調查」乙式(每季一次、共5次)。 (2) 辦理「知本溪口灘地鳥類繁殖期迴避人為干擾宣傳」活動4場次。 (3) 生態調查與分析方法培訓工作坊4場次。 (4) 辦理「知本濕地水下物種調查乙式(一季一次)。 457,697元 (十八)綠能發展vs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提升計劃 (1) 辦理「綠能發展vs環社檢核深化工作坊」4場次。 (2) 辦理「環社檢核擴大適用研討會」1場次 (3) 辦理「漁電共生環社檢核論壇」1場次 (4) 舉辦「環社檢核光電案場參訪」3場 (5) 舉辦「綠能快篩-環社檢核認知工作坊」20場次 1,063,416元 (十九)綠能發展VS公民電廠綠領人才培力暨推廣計畫 (1) 舉辦「公民電廠推動實務研討會」2場次。 (2) 舉辦「公民電廠綠領人才培力工作坊」3場次。 (3) 辦理「公民電廠實地參訪」,累積實務經驗3場次。 (4) 辦理「公民電廠設置實務工作坊」15場次。 1,285,144元 (二十)2022全國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推廣計劃 (1) 辦理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招募說明會」2場。 (2) 辦理「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2梯次。 (3) 辦理【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實地見習實習】10場。 (4) 辦理【全國兒童教育推廣講師研習】1場。 (5) 辦理【親子電影】8場 643,401元 (二十一)生態城市--生態實境解密教案開發 (1) 教育訓練5場。 (2) 遊戲劇本與道具設計製作一組。 (3) 辦理實境解密活動2場。 (4) 舉辦推廣活動3場 647,738元 (二十二)引進美國環境教育系統-地球導覽員(Earth Guide)課程至台灣計畫 (1) 引進「Earth Guide」一日工作坊課程及兩日講師資格認證課程各1套。 (2) 辦理講師培訓1場。 (3) 辦理一日工作坊 2場。 1,832,150元 (二十三)2022全國公園生態化倡議 (1) 完成公園導覽6場。 (2) 完成辦理志工培訓1場。 (3) 經營FB粉絲專頁、活動宣傳、網站維護一式。 (4) 新增四座公園的生態調查。 (5) 提出兩座公園的改善建議。 (6) 完成公園生態化相關影像紀錄與影片製作一式。 3,349,286元 (二十四)雙連埤不同土地利用之植群相研究 (1) 購買農航所圖資一套。 (2) 完成植群調查年度調查(共40樣方)。 (3) 完成植群生長狀況判釋數化乙式。 202,500元 (二十五)食蟲植物推廣教育及保育研究計畫(花蓮) (1) 辦理推廣演講30場次。 (2) 課程開發一套。 (3) 以公民科學方式進行「食蟲植物普查」7場次。 (4) 完成「食蟲植物生理生長特性及養分利用研究」乙式。 (5) 完成「全台食蟲植物普查」資料彙整乙式。 969,171元 (二十六)2022第八屆環境行動論壇 (1) 分區初選3場。 (2) 全國決選1場。 1,093,094元 (二十七)2022管理取代用藥-非農地禁用除草劑推廣計畫畫 (1) 網站應用推廣宣導場次15場。 (2) 野草應用營隊8場。 (3) 野草應用推廣講座8場。 (4) 製作宣傳海報乙式。 132,870元 (二十八)2022淡水河岸互花米草清除 (1) 辦理 10場互花米草移除作業。 (2) 完成4場(一季一次)監測調查工作。 (3) 試驗不同移除方法與對照。 52,010元 (二十九)2022溪流守護推廣教育計畫 (1) 開發「溪流教育實境體驗教案」乙式。 (2) 辦理「溪流教育實境教案」體驗活動5場。 (3) 開發「校園溪流教育教案」乙式。 (4) 辦理校園溪流教育推廣演講30場。 (5) 辦理筏子溪棲地守護志工培訓1梯次 (6) 辦理筏子溪「常態淨溪」行動24場。 (7) 開發「筏子溪遊溪趣」輕旅行教案既帶領員訓練乙式 (8) 辦理「筏子溪遊溪趣」輕旅行體驗活動20場 (9) 辦理筏子溪溪流環境調查12場。 (10) 輔導「高中社團」進行筏子溪守護(高中社團培育計畫1年)8次。 (11) 筏子溪棲地營造與監測-工作假期4場。 (12) 筏子溪棲地監測及效益分析(12次) (13) 參與公共工程會議現勘40場。 (14) 辦理全國溪流教育推廣小組志工培訓3梯次。 (15) 辦理全國溪流教育推廣小組志工進階課程「公民科學工作坊」2梯次。 (調查) (16) 辦理全國溪流教育推廣小組志工增能課程1梯次。 2,079,515元 (三十)五十二甲濕地守護計畫 (1) 五十二甲濕地鳥類資源普查12次。 (2) 辦理五十二甲濕地志工培訓課程1梯次。 (3) 辦理環境教育活動6場次。 (4) 拍攝五十二甲濕地守護推廣影片1部。 349,755元 (三十一)高雄河溪自然解方工作坊 (1) 手作護岸工作坊1場。 (2) 工程施作1件。 299,613元 (三十二)新竹地區淺山土地認養圈護計畫 (1) 辦理棲地守護志工培訓及進階訓各1梯次。 (2) 執行棲地巡護4次。 (3) 辦理棲地維護工作假期4次。 (4) 辦理生物調查體驗活動1場。 (5) 園區民生設施建置1式(廁所) 619,535元 (三十三)桃生返鄉計畫(守護桃園原生植物原生棲地) (1) 棲地調查巡護4次。 (2) 棲地維護工作假期6場。 (3) 生物調查體驗活動4場。 145,554元 (三十四)溪海創生三生合一計畫(桃園) (1) 辦理新屋石滬自然體驗5場次。 (2) 辦理蘆竹坑子溪農業區自然體驗4場次。 (3) 溪海三生環境永續的故事收集、記錄整理。 (4) 發行溪海三生環境永續的故事書紙本250本及電子書 601,498元 (三十五)偏偏讀書趣捐書計畫 (1) 書目採購並募集民眾支持。 (2) 盤點受贈單位意願、統計書目及數量並完成配送作業乙式。 285,920元 (三十六)地球影展 (1) 取得8~12部自然生態影片播放授權。 (2) 製作影展媒體宣傳乙式。 (3) 辦理影展導讀講師培訓8~12場。 (4) 辦理實體或線上自然生態影展與導讀講座50場。 672,700元 (三十七)永續指標數位資訊平台 (1) 進行資料收集與彙整功能需求。 (2) 建構資訊平台軟硬體環境。 (3) 進行資料庫網站架構程式編寫與調整。 (4) 資訊平台美編設計與調整。 3,306,071元 (三十八)2022海岸行腳宣導及監測計畫 (1) 辦理海岸行腳推廣演講3場次。 (2) 辦理海岸影像紀錄及監測乙式。 275,349元 (三十九)2022山林行腳 (1) 山區公路周邊監測調查3場次。 (2) 友善耕種交流3次。 (3) 山區垃圾熱點移除活動3場次。 769,922元 (四十)2022珍愛台灣生態體驗遊戲推廣 (1) 辦理珍愛台灣遊戲書體驗講座5場。 (2) 辦理珍愛台灣體驗營3場。 (3) 辦理珍愛台灣生態體驗遊戲工作坊1場。 (4) 辦理體驗教育增能課程3堂。 289,895元 (四十一)2022地熱發展認知推廣計劃 (1) 辦理「地熱論壇」3場次。 (2) 辦理「線上地熱課程」12場次。 676,037元 (四十二)2022台南偏鄉兒童長期陪伴計畫 (1) 辦理「兒童環境走讀活動」營隊1梯次(共5場活動)。 (2) 辦理「淨溪活動」1場次。 (3) 繪製「綠色生活地圖」3份。 71,952元 (四十三)人工巢箱架設及志工監測計畫(台南) (1) 巢箱製作35個。 (2) 志工培訓1場次。 (3) 生態調查監測乙式(共24次)。 (4) 對外推廣4場次。 684,725元 (四十四)珍愛水資源—防疫皂得住 (1) 辦理水資源教育訓練1場。 (2) 辦理石門水庫深度探訪體驗活動10場。 (3) 辦理水力發電廠及自來水廠深度探訪體驗活動10場。 (4) 辦理手工皂製作工作坊10場。 1,207,806元 (四十五)「荒野帶你看自然」系列影片拍攝計畫 (1) 拍攝大台北地區自然生態影片5支。 (2) 完成大台北地區自然生態5支影片後製與社群媒體上架。 (3) 水雲國小成果紀錄影片製作1部。 (4) 清水小校成果紀錄影片製作1部。 2,133,250元 (四十六)2022環境教育基地營運維護計畫 (1) 建立生態調查資源地圖1式。 (2) 辦理願景劇本撰寫工作坊4場次。 (3) 園區維護一式。 (4) 硬體建置一式。 (5) 軟體建置一式。 (6) 工作假期與環教活動15場次。 (7) 志工培訓課程1梯次。 5,392,581元 (四十七)台中定點勝興組手繪定點解說手冊及導覽實境遊戲製作 (1) 製作並出版手繪定點解說手冊1式。 (2) 發展導覽實境解謎遊戲1套。 368,570元 (四十八)2022公民科學家線上增能系列課程 (1) 規畫辦理環境教育與保育線上教育訓練課程150堂。 (2) 錄製與製作以上教育訓練中合適課程影片共計20部。 909,593元 (四十九)「在地鄉親在地走」環境教育推廣計畫(新竹) (1) 辦理新竹在地深度環境推廣活動15場。 371,326元 (五十)「環境關懷主題解說牌」無聲環境教育推廣計畫(新竹) (1) 設置飛龍古道物種解說牌20面。 142,553元 (五十一)2022青少年生態科學探索營計劃 (1) 辦理青少年生態科學探索營4梯次。 (2) 辦理青少年生態科學探索營工人培訓1梯次。 (3) 辦理青少年生態科學探索營講師【培訓】1梯次。 873,693元 (五十二)台北公園生態化計畫 (1) 辦理環境教育解說導覽活動8場及工作假期8場。 (2) 進行生態公園復育區水域生態化營造。 (3) 辦理自然生態公園專家學者會議1場。 (4) 永春陂濕地生態公園報告撰寫與資料彙整1式。 265,692元 (五十三)2022數位4T計畫宣傳 (1) 辦理數位化志工培訓1梯次。 (2)「早安荒野」podcast專訪12場。 297,523元 (五十四)大甲藺草重生復育計畫 (1) 舉辦「大甲藺草重生復育與記錄工作坊」12場。 (2) 開發「藺草及食農體驗」之教案1套。 (3) 辦理「農事體驗小學堂」12場。 (4) 完成大甲藺草重生復育重要種植數據及推廣報告乙式。 297,523元 (五十五)推動環境教育響綠生活(桃園) (1) 辦理推廣志工培訓2梯次。 (2) 辦理解說志工培訓1梯次。 (3) 辦理鄉土關懷活動4次。 (4) 辦理自然體驗活動12次。 (5) 辦理環境教育、綠生活推廣講座+4場週週見,合計88場。 909,371元 (五十六)詩詞記自然~東山區崁頭山自然生態 (1) 辦理崁頭山自然生態導覽8梯次。 (2) 製作出版:詩詞記自然~東山區崁頭山自然生態,導覽專書200本。 (3) 辦理導覽專書成果發表會1場。 851,093元 (五十七)四斑細蟌調查與洲美環教教育計畫 (1) 完成6場「棲地營造維護工作假期」。 (2) 完成四斑細蟌分布普查6次。 (3) 完成四斑細蟌繪本電子或實體書設計。 (4) 完成6場次講座或工作坊。 356,834元 (五十八)2022國際淨灘行動 (1) 於全台11分會辦理12場次大型國際淨灘行動。 (2) 進行淨灘ICC表數據彙整分析(提供國內外使用)及持續針對「海灘安全」分級進行ICC表調整及數據收集。 402,218元 合計 49,850,699元

荒野公告|荒野官網系統移轉公告
各位荒野之友好! 協會官網運作逾10年,為了提供您更友善的使用經驗、更安全的使用環境,荒野官網將於今年(112年)年底更換新系統,並且將於今年(112年)9月開始陸續將原系統中各位的資料移轉至新系統。 系統正式轉換前,有以下事項要請您務必注意: ❶ 在目前官網中已註冊者之資料將直接移轉。 ❷ 在目前官網中尚未註冊者,建議8月4日前至荒野官網註冊帳號。 ❸ 若您不願意讓您的個資被自動移轉至新系統,請填寫以下表單,我們將不會移轉您的資料。 不同意移轉請填寫 ⟶ 此表單

【聯合聲明丨2023第20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
有關4月23日報載之「連二年見不到蔡總統,環團:對政府不是好事」一文中,針對其內文錯誤,第20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共同主辦團體提出澄清如下: 一、今年建言議題為81案,非報導中所稱56案。 二、本屆會議四大訴求如下: 1.環保署應升格環境保護部,組織架構納入水、土、林業務。 2.增加海域和陸域保護面積,並盡速通過海洋保育法。 3.支持基隆護海公投,反對四接。 4.加速推動淨零碳排,並盡速進行碳稅立法;碳費及碳稅徵收應符合公平正義。 非此報導中所稱「終止土地掠奪、慎推能源轉型、制定合理水價、管控清廢棄物」四項。 另針對4月27日報載之「聯合報社論/環團被蔡政府當免洗筷,還在等皇恩浩蕩?」一文,我們提出說明如下: 一、 本會議延續20年,經各方努力,與府方、中央行政部門維持平等之溝通機制與管道,並有默契於地球日或環境日附近與總統見面,提出建言;此舉體現民主國家「主權在民」的精神,並且呼應聯合國所倡議「公私協力」落實永續發展的作法,絕非報導所揶揄之用過即棄之免洗筷,也並非所謂期望皇恩浩蕩。 二、 誠如上述所提四大訴求,本屆會議早已正式提出「支持基隆護海公投,反對四接」之共同訴求,並公開於社群平台,非報導中所稱之環團未置一詞。 環團拜會總統所提出之建言,雖然過程中並非所有議題都有共識,但府方自2020年起責成主管機關,開始有系統交付主責機關列管追蹤並定期與環團開會,環團同意處理結果後,才會解除列管,多年來民間團體共累計提出高達214項建言,已有151項解除列管,證明每一年與總統直接見面對話有其重要性。我們因此也強烈呼籲,下一屆總統候選人都應該允諾延續這項重要工作! 我們樂見媒體關心「全國NGOs環境會議」,然而有相關媒體的報導及社論,其中錯誤之資訊、偏頗之陳述,將誤導社會大眾對本會議及參與的環保團體的信任,並影響民間與政府的互動關係,徒增民間與政府之間的溝通障礙,實非全民之福。對此,我們感到非常遺憾,並提出本聲明,希冀媒體更正相關錯誤報導,並於官網及社群公告周知,以正視聽。 - 【聯合聲明】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惜根台灣協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生態學會、關懷生命協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 2023年5月2日

【新聞稿】2023第20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20耕耘 環境永續
全國NGOs環境會議 會後新聞稿 2023第20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20耕耘 環境永續 2023第20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今 (7) 日於台北客家文化中心盛大舉辦,本屆會議由12個民間團體合辦,立法委員陳椒華、洪申翰、陳琬惠、吳怡玎蒞臨大會,分享其在立委任內所關注的環境法案與其進度;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也發表專題演講,強調全球暖化,已經降臨。即使各國致力達到2050淨零碳排、控制全球升溫在1.5度,留下的也僅是一個不理想的世界。台灣的決策者應該立即覺醒並必須尋找不一樣的發展模式,實踐永續。 本屆主辦單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葉國樑會長表示,本屆會議於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間,共辦理4場「分區議題盤點會議」,蒐集全台各地環境議題;再由籌備委員會彙整歸納為10種類別(能源減碳、循環經濟、公害污染、棲地保育、水資源政策、農牧政策、原住民環境議題、海洋議題、動物保護、國土計畫與土地問題),於2023年2月至3月進行「議題討論會議」。環盟表示,環境議題種類的廣泛,顯明政府亟需破除部會本位主義,用跨部會思維及資源來共同面對環境議題。 每年大會皆會頒發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表彰在環境運動付出多年的前輩。本屆得主為楊貴英女士、黃提源教授及吳文通先生。楊貴英女士為福隆人,在核四廠興建的壓力下,她不屈不撓守護著福隆沙灘,在許多反核場合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是促成核四封存的地方重要要角。吳文通先生擔任「鹽寮反核自救會」會長長達十年,親身經歷貢寮1003事件的他,在核四公投中持續帶領跨世代民間團體共同倡議,身影令人敬佩。吳文通表示,環保團體應該要組織更大的結盟才能保護台灣、共同對抗環境真正的敵人。黃提源教授則在社會仍存白色恐怖氛圍的背景下,與眾多教授們起身踏入反公害運動,是曾逼使新竹李長榮化工遷廠的重要人士。 因適逢第20屆,大會特邀歷屆環保終身成就獎得主共襄與會。10位歷屆得主林聖崇、施信民、徐仁修、陳椒華、黃安調、張豐年、徐世榮、陳曼麗齊聚一堂,象徵環境運動的傳承,也期望有更多年輕世代站出來共同捍衛環境。 第19屆成就獎得主的前立法委員陳曼麗表示,環境會議20年來她都沒有缺席,第一次參加跟著環團辦理全國環境會議,每個團體都不是太大,但大家集結起來,力量非常驚人。走入第20屆,很開心大家還齊聚一堂,希望代代相傳,年輕人一起來努力。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也是第14屆得主的施信民表示,全國NGOs環境會議作為環保團體匯集環境議題與總統對話的平台,累積的經驗相當豐富。也會有人覺得政府牛步,但社會改革或環境改善皆是不容易的。未來要繼續面對,有更多的環境問題需要處理,期待有更多朋友加入我們,未來繼續保有這等精神,群策群力,打造永續美麗的台灣。 今年大會也選出今年度環境議題,「環保署應升格環境保護部,組織架構納入水、土、林業務」、「應盡速通過海洋保育法」、「淨零碳排,增加海域及陸域的保護面積,支持基隆護海公投,反對四接」、「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通過,政府應課徵碳稅而非碳費」共四項。 資深環團志工陳秉亨表示,對於國土狹小卻又多地震與颱風的台灣的永續治理,民間認為水患治理、國土復育要一條鞭,因此對環保署升格有相當期待。但目前進行中的政府組織再造,與過去相較,缺乏前瞻性、整合性,幾乎是原部會就地升格、擴編,恐怕無法發揮功效,呼籲環保署應升格環境保護部,並納入水、土、林業務。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陳憲政理事長表示,全球90%漁業過度捕撈,聯合國宣示2030年保護全世界30%海洋。台灣雖已通過《海洋基本法》,但海洋三法仍未立法,目前政府著重海洋產業法展條例,顯示政府僅重視經濟開發,海洋欠缺整合性調查與整合性保育。另外,對於基隆市政府護海公投,陳憲政表示,天然氣是高碳排化石燃料,蓋好頂多使用20年,現在不斷投資包含五接、六接、七接,工程經費動輒幾百億,應該投資在其他更永續的再生能源替代方案,否則無法排碳也耗費大量資金。 荒野保護協會陳雍慧理事表示,今年1月10日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但仍有四大未竟事項:缺乏減排的短中期階段性目標、缺乏氣候會報與獨立管考的氣候變遷委員會、僅採行碳費不採碳稅、現行碳費徵收機制不當。以上皆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勞民傷財,呼籲政府應拿出淨零決心,積極修正。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何宗勲理事長表示,回顧環境會議20年足履,2004年辦理第一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至今年第二十屆,共經歷了與三位總統對話,從2006年同意建言舉辦「國家永續發展會議」,雖當時的建言並無實質列管,再經歷2014年建言責成研考會列管並每季公布及促成2015年的全國能源會議。2016年請行政院函覆建言各部會答覆情況、2017年請立法院永續會協助建言溝通、2019年責成環保署列管所有建言內容,同年實施「總統接見全國非政府組織(NGOs)環境會議環保團體建言之溝通作業流程及獎勵原則」。環保團體與公部門從對立的抗爭,轉為透過對話理解彼此觀點的差異,找出共同的期待並分階段將議題調整成擬定短期可以解決的策略與方案,逐步取得社會共識,加以改善。 為持續推進環保政策倡議、促進更多新血投入,今年大會特別規劃環境會議宣言、2024總統立委選舉策略、監督地方環境保護、評鑑立委環保等四個討論小組,匯集所有參與者對政策及倡議的見解,並於大會尾聲產生本年度環境會議大會宣言。大會宣言點名「環保署應升格環境保護部,組織架構納入水、土、林業務」、「應盡速通過海洋保育法」、「淨零碳排,增加海域及陸域的保護面積,支持基隆護海公投,反對四接」、「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通過,政府應課徵碳稅而非碳費」為急切需要社會各界及政府正視的環境議題。 全國NGOs環境大會呼籲,我們正站在關乎人類存續的轉捩點。環境保護乃經濟發展的基礎,政府的環境治理、動物福利、生態保育等政策應與歐美先進國家並進,共同打造永續的台灣。 新聞聯絡人 林學淵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副秘書長,0936-333747,tepuorg@gmail.com 何宗勳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理事長,0920-329493,hehe7749@gmail.com 大會宣言全文:https://reurl.cc/2W3VyX 會後新聞稿及活動照片:https://reurl.cc/b7el3d 2023第20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共同主辦單位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惜根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生態學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關懷生命協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共12個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