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快報377期】

做好準備,迎向三十

2024.07.10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至今已經29年,對於明年荒野30周年的紀念活動,夥伴們陸續展開一系列的討論,期望能在明年好好地展現荒野30年來的努力與成果,一起回憶過往的酸甜苦辣。另外,荒野的榮譽理事長李偉文醫師也在Facebook上成立「荒野老相片老故事」粉絲專頁,分享創會以來的許多精彩故事與照片,很值得所有荒野人共同去品味一下早年的傳奇與趣事。

  在閱讀偉文的照片及故事時,自己也逐一回憶起2003年加入荒野保護協會後的點點滴滴。當年受訓結訓後選擇定點時,受到「阿孝老師的眼淚」(荒野傳奇故事之一)所感動,而選擇了剛創立的五股組。五股組當時號稱定點面積最大(人均10公頃)、活動場次最多(最高一年150場),組內夥伴的假日時間,可以說不是在五股就是在前往五股的路上。在如此高強度的活動場次下,五股組的夥伴人數並沒有因此減少,反而越發興旺起來,從辛苦中找到奉獻的成就感與樂趣,這正是所有荒野人所擁有的精神。不止五股組,放眼全國各群組都是如此。我自己常常感受到,荒野最成功的點在於志工分享與貢獻的精神,這一點,在偉文所分享的照片裡,大家應該不難發現。草創初期,協會資源不多,為了推動會務,除了時間之外,夥伴們也不吝嗇從自己的口袋中掏出資源來貢獻給協會。來自各行各業的夥伴或出錢或出人力,或者捐出家裡的設備,又或者貢獻自己的專業技術等等,既然自己拿出來的都這麼多了,更不可能有車馬費、誤餐費一類的補助。偉文自己都說,這樣的作法對志工很苛刻,然而荒野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不計較的志工和一群把自己當志工的專職,才能成就今天的規模。

  荒野的腳步即將來到第30年,以人的角度來看也到了而立之年,我們需要更多縝密的思考,做好準備,讓荒野在不失精神傳承的前提下,同時還能趕上世代的觀念與技術更迭。過去資源不充足的年代,能造就今天的荒野,在資源相對充足的現在,我們又該型塑什麼樣的荒野?這一題值得大家一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