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無塑海洋

無塑海洋

無塑海洋

臺灣四面環海,沿海居民也以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及便利的生活圈為傲。但近海漁業面臨枯竭、海漂垃圾汙染海域、海岸周邊生態系也遭到巨大變動,經數年淨灘資料統計,海洋廢棄物中,80%左右為生物無法分解的「一次性塑膠產品」,廢棄物中有漁業及水產養殖用具如保麗龍浮具、漁網、釣魚線、浮標、水產養殖的用具…,還有民生方面的塑膠袋、塑膠吸管、塑膠瓶罐、塑膠蓋,也有醫療廢棄物如塑膠針筒、軟管等。細細觀察海灘細沙,更可發現塑膠廢棄物經過日照與海水沖刷後,已裂解為難以分離及撿起的塑膠微粒。 根據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塑膠廢棄物及塑膠微粒已成為海洋生物誤食的對象,也是海洋生物致死原因之一。因此,維持藍海清潔及海洋生物棲地健康,並阻止塑膠垃圾進入海洋,是必要的環境守護手段。 綜觀海洋廢棄物的問題,除了塑膠材質本身難以分解之外,廢棄物數量過大也是造成物質流入海洋的主要原因。因此除了推動源頭減塑,也應透過釜底抽薪的方式是推動零廢棄的生活:推動資源循環的環保政策、推動自備容器購物、推動生活用品的重複利用及循環經濟等,以達成無塑海洋的重要面向,期望終有一天能重回清淨藍海的樣貌。

守著沙灘守護東方環頸鴴

2012-10-05

定點觀察 定點觀察站的設立是荒野長期守護棲地的第一步,我們規劃每個會員都能接受自然觀察的訓練打開親近自然的任督二脈。如果有時間和願意付出,則可以接受解說員訓練,解說員結訓後,如了擔任解說導覽任務,每個解說員都要選定一個自然野地作為長期觀察的點。目前在全台已有超過五十個定點觀察站,透過定期定點的觀察紀錄,不僅僅可以增長自然知識,了解大自然的脈動,長期累積的生態紀錄將會是台灣最完整的基礎資料。   15年前我選擇挖子尾作定期觀察點,每個月至少一次觀察,從生態門外漢開始學習認識螃蟹和鳥類,從最常見的清白招潮蟹、網紋招潮蟹,逐步認識北方呼喚招潮蟹、雙扇股窗蟹、相手蟹、斯氏沙蟹、角眼沙蟹……,當看到如千軍萬馬般在沙灘上移動的可愛和尚蟹,我就深深愛上挖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