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無塑海洋

無塑海洋

無塑海洋

臺灣四面環海,沿海居民也以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及便利的生活圈為傲。但近海漁業面臨枯竭、海漂垃圾汙染海域、海岸周邊生態系也遭到巨大變動,經數年淨灘資料統計,海洋廢棄物中,80%左右為生物無法分解的「一次性塑膠產品」,廢棄物中有漁業及水產養殖用具如保麗龍浮具、漁網、釣魚線、浮標、水產養殖的用具…,還有民生方面的塑膠袋、塑膠吸管、塑膠瓶罐、塑膠蓋,也有醫療廢棄物如塑膠針筒、軟管等。細細觀察海灘細沙,更可發現塑膠廢棄物經過日照與海水沖刷後,已裂解為難以分離及撿起的塑膠微粒。 根據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塑膠廢棄物及塑膠微粒已成為海洋生物誤食的對象,也是海洋生物致死原因之一。因此,維持藍海清潔及海洋生物棲地健康,並阻止塑膠垃圾進入海洋,是必要的環境守護手段。 綜觀海洋廢棄物的問題,除了塑膠材質本身難以分解之外,廢棄物數量過大也是造成物質流入海洋的主要原因。因此除了推動源頭減塑,也應透過釜底抽薪的方式是推動零廢棄的生活:推動資源循環的環保政策、推動自備容器購物、推動生活用品的重複利用及循環經濟等,以達成無塑海洋的重要面向,期望終有一天能重回清淨藍海的樣貌。

#9月無塑生活 一起加油!

2017-06-22

#9月無塑生活 一、活動說明: 9月是國際淨灘行動(ICC)的月份,許多單位團體都會在此時進行海洋廢棄物的監測。為了將淨灘的風潮與熱度延續到全民的日常生活中,荒野保護協會今年策畫與發起「#9月無塑生活 」活動。   二、活動目標: 比較#9月無塑生活響應民眾之生活廢棄物減量成果與實體淨灘海洋廢棄物成果,透過網路串聯與新聞曝光,宣導淨灘只是一時,無塑海洋可從每位公民的日常生活做起。   三、個人響應方式: 於臉書宣傳號召,在2017年9月中至少一天拍下自己的減塑四寶(環保餐具、環保水壺、購物袋、便當盒之一即可)寫上#9月無塑生活,並上傳臉書+標註好友,同時po文當天三餐飲食應自備重複使用之容器與餐具,避免製造各種一次性飲食包裝垃圾。若事先拍照或事前上傳亦無妨,將一併納入統計。   四、團體響應方式: 熱切邀請國內推廣環境保育、無塑生活、零廢棄、淨灘等社團或組織共同發布以下基本的活動po文(內容可自行增修)。同時邀請響應單位將臉書po文截圖寄至oceanday@wilderness.tw(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倡議小組),將成為此活動之響應單位。   五、FB基本文案 (淺藍字體)   #9月無塑生活 @好友1 @好友2 @好友3 @好友4 ... 快拍下你/妳的減塑四寶,跟我一起無塑愛海洋! 與我們一起參與「#9月無塑生活」,讓不能到現場淨灘的朋友們也能為無塑生活許下承諾。一起為在海灘上撿拾垃圾的夥伴加油;也為無塑生活旅途上的自己加油。 活動說明:https://goo.gl/gvAVR7 活動期間:2017/9/1 - 9/30 活動辦法:拍下你的減塑四寶〈環保餐具、環保水壺、購物袋、便當盒,其中之一即可〉,上傳臉書複製全文並設定公開,tag你的4位好友一起響應。   六、響應示意圖與說明: *為了方便大家看到po文後即時拍照響應,沒有盛裝食物的容器也可以拍喔~當然裝了更好。   七、共同發起單位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寶島淨鄉團、Greenpeace 綠色和平、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環境友善種子、看守台灣、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即拾、減塑慢行、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福智淨塑、中華鯨豚協會   八、響應單位 搞乜東東、興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QC館、My Glück、Truegrasses  

化有限成為無限 紀綠島清除外來種活動

2017-05-11

圖、文/張恩惠〈臺中分會志工 自然名:木棉〉 “世界地球日”,參與了綠島清除外來種的活動。             天候不佳,沒有燦爛的藍天白雲,雨淅淅瀝瀝的時下時停,溫度瞬間的降了好幾度,最最狼狽的是騎著摩托車被風吹的抖動,太久沒騎機車,格外戰戰兢兢,偏偏雨還來攪局,好想在我深度的近視鏡片上裝雨刷唷!        兩天的行程裡,我們參觀了當地居民們移除多線南蜥所設的陷阱;種下原本綠島數量極多的百合;標記了適合寄居蟹做為新家的殼,野放在合適處,好讓寄居蟹換新家,不再弔詭的背著瓶蓋、螺絲蓋…當殼。        離開前,我們在一片美麗的礁石沙灘上淨灘,期許這片沙灘永遠只有自然物。這樣的遊程沒有刺激的跳港,沒有美麗的浮潛,工作之餘也懶散無力的沒去泡湯,在離島前才快速的環島了一圈。但這次的旅行卻讓人深刻的感動!        感動的是在地力量的深刻與持續,自2008年以來已將外來種多線南蜥清除了近2000隻,已清除了九成多,這成效驚人,以前參與或聽聞的眾多外來種清除,不論是大城濕地的紅樹林、屏東半島的銀合歡、高美濕地的互花迷草、台灣四處的斑腿樹蛙…,從未有過這樣的高成效。原因除了綠島是個封閉的小島,同時找到合適的方法外,也得歸功這群在地的志工能持續不斷的努力,這群大部分都是長者的志工的確令人感佩!        而寄居蟹新殼的募集則是外部力量的匯聚,透過網路的分享,匯集了四面八方的行動,甚至有遠至日本的收集,這樣多方愛的匯聚好溫暖!        而這些所有行動中的一位核心,也是這趟公益旅行中的帶領者“山豬”,更是這趟旅程中的絕對亮點,幽默風趣的解說,豐富的內涵,隨性瀟灑的外型,都是他最佳解說員的一部分顯現而已,最令我感動的其實是感受到他的真誠、真摯,對綠島這個小島,對台東、台灣…乃至於對整個地球環境。       身為“荒野人”,我們能做的其實很有限,但聚集這些“有限”我們期許它能成為“無限”的力量!

守護水鳥繁殖與夏日海灘活動

2017-05-08

守護水鳥繁殖與夏日海灘活動-以東方環頸鴴為例 文/謝祥彥〈棲地守護部主任 自然名:雁子〉 圖/東方環頸鴴調查小組 2017-05-08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5年起開始舉辦淨灘活動,同時也於2006年開始關注挖仔尾溼地的夏季水鳥繁殖,這兩者其實都是在替環境做好事,保護海洋生物及水鳥繁殖,替後代子孫留下美好環境,但我們期許自己做得更好。        近年本會的年度倡議調整為上半年為地球倡議,主要辦理Earth Hour關燈一小時、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移除外來種行動,下半年為海洋倡議主要辦理海洋影展、國際淨灘活動,也是希望在擴大民眾參與的同時,也守護到我們週遭的生物。   據研究每年的3-7月海岸的沙灘環境會有東方環頸鴴、小環頸鴴、高翹鴴、小燕鷗(保育類)、燕鴴(保育類)等水鳥繁殖,以挖仔尾的東方環頸鴴為例,親鳥會在沙灘上找尋適合的位置進行築巢配對,牠們需要較寛廣的視野避免遭受天敵的捕食,所以通常是直接在沙灘上下蛋,在夏天的沙灘上沒有遮避物,親鳥為了保護蛋不被烤熟往往要來回水邊用羽毛沾水幫蛋降溫,而如果有人或流浪狗過於靠近親鳥會有擬傷行為將敵人引開。在這時如果有大型的淨灘活動,人潮洶湧就可能會導致親鳥無法回巢造成繁殖失敗,我們就曾在某次大型淨灘活動後看到原本3顆蛋的巢,蛋數突然變為6顆,明顯是人為移動的案例。        本會2016年在挖仔尾溼地的調查共記錄到東方環頸鴴繁殖153巢,應為北台灣最大的繁殖地,以4-6月是繁殖的高峰期(4月記錄到54巢、5月36巢、6月43巢),記錄到的153巢中共有118巢成功孵化,26巢因為天候、捕食或人為干擾等原因失敗,繁殖成功率為81.9%,是繁殖成功率很高的一年,主要可能的因素為2016年努力減少繁殖期的淨灘次數與較少的颱風干擾所致。感謝每週一次辛勤調查守護的東方環頸鴴調查小組志工們。   事實上在沙灘上繁殖的鳥類只要有適合牠的環境,即使是狹小的沙灘都可能會進行繁殖,本會也並非要求在夏季所有人都禁止到沙灘活動,僅是提醒民眾夏季進行親水活動儘量去熱門的遊憩景點,減少至沙灘上邊角的地方,如果聽到有水鳥警戒的叫聲請小心腳步,更不要為了貪圖方便或尋求刺激將吉普車、四輪傳動車等機動車輛開至沙灘上飆沙、甩尾取樂,留一空間讓這些水鳥們完成他們的繁衍工作。針對公部門相關主管機關及民間友團則建議每年3-6月(南部3-5月、北部4-6月)應該減少大型淨灘活動、勿使用大型機具清理海灘、設置車阻避免機動車輛進入飆沙玩樂。   本會已於2010年起調整到9月配合國際淨灘日安排全台大型淨灘活動,搭配ICC表格記錄沙灘垃圾種類及數量,蒐集資料後進行環境教育及政策遊說,致力於源頭減量及宣導民眾調整生活型態,減少使用一次性垃圾。除了能持續推動海洋保育外亦能降低對夏季水鳥繁殖的干擾。   今年本會收到環保署要求各地環保局於4/22同步辦理大型淨灘活動的消息,一方面覺得公部門重視海洋廢棄物問題是很好的事,另一方面也擔心正在繁殖的鳥爸媽們的處境,所幸確認各地淨灘地點並未在目前了解的繁殖熱區裡,但我們還是行文懇請環保署今年淨灘時注意水鳥繁殖的狀況降低干擾,未來調整大型淨灘活動舉辦月份,並呼籲相關公部門及民間友團延後大型淨灘活動的日期,4月地球日我們一起來淨山、清理外來種吧。

重新看見海洋

2017-04-18

文:陳怡穎〈桃園親子一團團員  自然名:蘋果姊姊〉 圖:花敏煌〈桃園親子團桃一團團員 自然名:暗光鳥〉/ 尤獻隆〈桃園親子團桃一團團員 自然名:椪柑〉 / 陳怡穎〈桃園親子一團團員  自然名:蘋果姊姊〉                我一直自認為自己還算環保,家中的垃圾確實分類,保特瓶、紙類、塑膠罐、鋁罐、玻璃、紙類一律回收。去參加研討會時,我記得帶自己的杯子、家裡沒人的地方一定關燈、家中冷氣設定28度、撕擦手紙不超過10公分長、身上常常帶個購物袋…等等。但是聽完推廣講師薰衣草(本名:巫珮瑄)的重新認識海洋演講以後,才驚覺自己其實做的太少。而身為人類,對海洋及地球生物造成的傷害又太大。        在演講的前半段,講師非常有技巧地使用了親子團照片連結了對海洋生物的介紹。當我看著一張張可愛小臉觀察潮間帶,認識濕地上特有生物的照片的時候,讓身為媽媽的我開始幻想我家小人有一天也將踏上這樣的旅程,用小手去摸摸看,好奇地問:「這是什麼阿?」。心裡也讚嘆著,原來台灣海洋這麼美,這麼得天獨厚,擁有這麼多特殊的物種,講師薰衣草真厲害,認識這麼多生物的名字。        當歐巴桑我暗自檢討自己只認識「盤子」裡的東西,像是烏賊、透抽之類,應該要多讀點書的時候,薰衣草話鋒一轉,說起了溼地遭人為破壞或開發而減少、桃園特有藻礁因開發而死亡、美麗珊瑚礁因為海水溫度上升而白化、在綠島溫馴的海鰻「平平」和「安安」被吃掉了!漁工割下鯊魚鰭後將還活著的鯊魚推下海中任其自生自滅!        每一張照片都觸目驚心,讓身為人類的我自省,是否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雖然我不是排放高溫污水造成珊瑚死亡的企業,不吃奇怪的海鮮,也沒參與破壞溼地的開發工程,但這些海洋受的傷真的與我無關嗎?        而演講的高潮,也是最強而有力的一擊,是中途島信天翁的紀錄片,搭配淒美的音樂,訴說著海洋洋流將垃圾帶到了千里之遠的中途島,島上信天翁幼鳥吃下塑膠後,痛苦地死亡。死去鳥兒肚中滿滿的塑膠垃圾,深深震撼了我!        我以為垃圾都好好地埋在在垃圾掩埋場,我以為動物誤吃了幾次後,生物本能會促使它不再吃垃圾,我以為海洋裡難免有些垃圾,但沒想到整個中途島全部被垃圾所覆蓋!這些誇張的景象一度讓我以為這是虛構影片!但薰衣草像是聽到我心底聲音似地說明:這是真真實實發生過的事。想到自己身為人類的一份子,無論怎麼說都已經有意或無意地造成其他物種的傷害,讓我對信天翁滿是愧疚。        最後,薰衣草播放了彭佳慧的MV〈還地球幸福的笑臉〉,MV播畢,在場的每一位伙伴都紅了眼眶,身為對海洋吃乾抹淨的人類,感覺既抱歉又不捨。是的,人們從海洋中獲得許多資源,魚和蝦快被吃光、珊瑚白化、物種滅絕,還留給海洋一堆幾百年才會分解的塑膠垃圾。為了還給海洋該有的蔚藍與純淨,我們都該從自身做起,「減塑」要趁早。        那麼,到底我們可以做什麼?講師提供了許多實際的作法,減少使用塑膠袋及一次性用品、餐具。其實,我之前也聽過類似的方法,但卻做的不夠,說到底就是一個字「懶」,但現在我知道,多一個人的改變,就是改變。昨天在外吃飯,看到店員使用紙杯,我趕緊拿出我的保溫杯說:裝這裡。今天,我帶著玻璃樂扣去買便當,老闆娘聽到我是為了減少餐盒使用後,笑著說,這樣很好。        在聽推廣演講之前,我以為我什麼都沒做(人不是我殺的,誤…),也改變不了已經發生的生態浩劫,但聽完「重新認識海洋」的演講之後,我對我自己說:「改變從自己開始」。

減塑日記

2017-04-18

圖、文/陳君瑜(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高雄三團小蟻團 小蟻:平安龜、大蟻:魚媽、章魚) 減塑,絕對不是喊一天的口號!        一家三口今年加入荒野親子高三團,7/9-10第一次團集會,受到石狗公的震撼教育,沒有任何藉口、沒有什麼議題更重要了。7/11拿起了手邊的回收紙簡單畫格子,開始減塑生活,每日詳實記錄與互相提醒,到現在已經紀錄了半年的本戶每日一次性塑膠使用數量。家庭生活中多了一件共同的、重要的事。根本上,就是一種“生活習慣”的改變;把不方便視為理所當然,也就比較能持續與安然處之。        除了隨身帶著筷子、湯匙、不用吸管;在外用餐,尋找不用一次性用品的早餐店、餐館。(之前曾經到台南工作,為了找一間沒有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店,走了快20分鐘;也曾經,有店家要求我外帶去便利商店吃,我就跟她說:那算了我不吃了!)若真的誤闖,就開口問老闆、請求老闆並回應老闆懷疑的眼神(這件事情對章魚比較困難,但是為了減塑,章魚爸最近進步了,他會主動跟早餐店老闆緩慢地用他想了很久的台詞解釋說:漢堡不要醬(因為就沒有裝塑膠袋的必要)、不要塑膠袋、直接裝在盤子上、飲料不要用塑膠杯、不要吸管…。        那個「零塑」的早晨,一家三口分吃著一個沒有醬的漢堡,竟然覺得異常美味!)。一家三口努力在沒有吸管的狀態下用各種可能的方法飲用飲料,有時看來還真呆。有時候,很想來一杯冰冰涼涼的,就一起吞吞口水,想說回家喝水好了。買菜背了一堆保鮮盒去菜市場,買東西也盡量用環保盒具和環保袋,若忘了帶就寧願不買。將減塑刻在心上,就不會忘記。而習慣改變了也就比較能安然處之。 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塑膠用量呢? 其一:買菜        食材包裝真的是一個很難解決的難題。阿嬤去菜市場、我們去全聯或台糖量販,雖然背了環保袋和幾個環保盒,但是食材、魚、肉的既有包裝,都是很可怕的一次性塑膠。對買菜的家庭主婦真的很難,到了超市發現什麼都不能買。除非都外食,才能看不到塑膠袋,若要自己煮,反而很難買到裸菜、裸肉等食材。我們家又是很少外食的家庭,早餐晚餐都是。買麵包,現在許多的店家麵包也都包裝好,只能盡量自己做麵包,這個部分我尚未找到解套的方式...。 其二:零食        我們家的章魚和平安龜都是很容易肚子餓的,平安龜現在已經慢慢習慣零食從小餅乾改吃水果,而且會主動拒絕別人給她的餅乾與飲料(因為有塑膠包裝與吸管)。但是章魚在辦公室,還是需要小餅乾解決(最近找到方法,裝一大瓶堅果給章魚充飢)。別人送的禮盒裡也是許多小塑膠包裝,只能盡量跟朋友說:對不起,不要送我們了。 其三:電子零件        不論是實體商店還是網路商店,塑膠包裝都很多,我都會+N..... ,如圖2可見到。11月魚媽辦了半天的科學電路課程,塑膠量就暴增了,不過這是魚媽的工作所以也是很頭大。        習慣可以慢慢改變,我們一家三口確實有在執行,把減塑放在心裡,慢慢調整習慣與找尋買東西的方法和可以配合的店家。真的非常非常希望整個社會的氛圍、政府的作為與大眾的觀念,也可以朝這個方向前進。        看著別人手上拿一堆塑膠袋、飲料杯卻無感,看著每天霧濛濛的天空,心中會有一點孤單與無奈,心裡也還有許多抱歉!抱歉的是,我們這一代和上一代,享受了許多便利好處後,把世界搞得這麼糟糕。然後,現在要求下一代不要享受這些便利,要減塑。還好我們家的平安龜很溫和不抱怨~很愛海龜~很愛地球~她是我們家最堅持的,是平安龜的認真與不妥協帶領我們一家人~謝謝妳,平安龜!        加入荒野,除了減塑之外,還有低碳、不吃牛肉、不買含棕櫚油的食物,我們都開始在生活中進行改變了。 謝謝荒野,讓我們有這個改變的機會。 方便生活=塑膠無限、地球無望 減塑生活=身體力行、刻在心上 減塑,不是喊一天的口號!是永續的生活態度。 接著呢?我們會繼續往第七個月、第十七個月邁進。一起為地球加油~

為地球貢獻一份心力___減塑行動

2017-04-18

文、表圖/凌宇震(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高雄三團奔鹿團育成會導引員,自然名 : 斑鳩) 源起        身為荒野保護協會一員必然看過紀錄片”塑誰殺了信天翁”。太平洋上中途島是信天翁重要繁殖地,雛鳥要順利存活成長除了避開天敵侵擾外,最重要就是食物充足。但是洋流牽引了太平洋裡塑膠垃圾集結到此,卻成了信天翁的噩夢。因牠覓食的天性看見海面有食物的動靜大口一咬、先吞再說,殊不知吞下多少塑膠垃圾,反芻給幼鳥食用在無法消化情況下,幼小生命無奈斷絕,而不少成鳥亦同難逃劫數。是誰殺了信天翁?答案是人類使用過度、任意丟棄的文明產物--塑膠。        荒野親子團高三團105年度育成會會長石狗公在年度第一次團集會即邀請所有團員夥伴由自身做起落實減塑生活,實踐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量,於焉愛護地球的一群人減塑行動元年啟動! 發想        減塑生活方案如何執行?很簡單,是以家庭為單位記錄每日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量連續記錄6個月後依總和數量取得每日平均數為基準,後續6個月的每日使用量必須低於上半年的每日平均數至少減1個量。自105年7月開始,每6個月的統計成果將分別在106年1月、6月團集會發表。 例如 7月全月使用98件/31天=3.16件;8月3.5件、9月4件........再平均出6個月累計平均數。  例如平均數是3件,那下半年要達到平均數是2件... 不然就是  總計量/184天=每日平均數   執行        每天,夥伴們為著平時工作及日常生活忙碌著,同時也撥空投入親子團團務籌畫不少時間,那麼減塑行動的紀錄是否造成負擔?紀錄情形是否持續呢?近105年12月底開始請同團夥伴回報記錄數據但回饋速度不如預期,隱約可知這行動執行狀況可能被忽略了。為促進效果,也建議夥伴即使未記錄也能提出一個數作為標的而為下半年落實減塑的目標。        生活上減塑從何著手呢?除了使用環保餐具、攜帶環保袋或容器、既有塑膠袋重複多次外,還有什麼方式能運用呢?生活減塑方便嗎?一般習慣能修正嗎?或許還有另類的減塑方法!或者執行上障礙重重使得心有餘而力不足!那麼來個問卷調查問問夥伴各種減塑方法的執行率如何?又遇到怎樣的困難呢?而後能集思廣益尋求改善方式。 後記        在短短2周時間帶點強迫、緊迫釘人的方式的催促夥伴回饋數據及填報問卷,至此總算在106年1月團集會前彙整完成(如圖三)而能順利公開發表成果。        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各種減塑行為執行率普遍落在50%至80%之間;每日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量以2~4個為最。蓋可顯示普遍夥伴們均身體力行減塑行動,如此成果自認值得欣慰,亦顯見參與荒野保護協會的夥伴們,經由活動演練、經驗分享或環境體驗、耳濡目染而能內化自然、習慣的願為地球環境貢獻一份即使微薄但務實之力。感謝大家願意一同努力!        另關於問卷調查係模擬類似教案的方式之試作,重點如下: 1.選定一個主題或期望目標 2.透過觀察、調查,收集資料、統計分析。 3.分析後歸納重點、類別而發現問題、瑕疵或比對原計畫能改善或擴增的議題 4.將議題檢討出可行方案而為後續行動依據並執行。

當我們的海洋塑膠回來復仇

2016-12-10

口述/ Dr. Won Joon Shim(韓國海洋科技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韓國科技大學教授)文字記錄、圖/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2016年9月Dr. Shim 受邀於「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分享海洋微塑膠問題及有關此議題的嚴重性,期望藉此提升眾人對海洋廢棄物的關注,特別是其中的塑膠、這些我們自己製造的塑膠。 歡迎進入塑膠時代 各位在國小時就學過人類在史前的文化可以分成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但你我這一代,是什麼時代呢?比較全球鋼鐵與塑膠的產量,如果以重量相比,鋼鐵的年產量一直重於塑膠,但若是把重量轉換成體積,塑膠約在1989 年已超越鋼鐵。同樣的,聚酯纖維的產量已經超過棉與羊毛等天然纖維,我們已經正式進入「塑膠時代」。 全球一年約製造25 億公噸固體廢棄物,其中兩億七千多萬噸為塑膠,許多塑膠在陸地上被處理或回收,但每年仍有800 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大約等同於鮪類年捕撈量。菸蒂、食物包裝或容器、瓶蓋、餐具、塑膠飲料瓶與塑膠袋是國際淨灘行動25 年來所記錄到最多的廢棄物,這些被設計單次使用的塑膠只被短暫的使用五分鐘,充其量兩小時之後,在海中將存在數百年之久。臺灣的海洋廢棄物數據顯示免洗餐具佔了相當高的比例(21%),我昨晚在臺灣的夜市發現了原因,本地外帶食物非常普遍,但衍生的廢棄卻沒有正確處置,相比之下韓國外帶食物不如臺灣流行,所以免洗餐具在海洋廢棄物中的比例少於1%。 特別的是,漁業浮球是韓國與臺灣共同存在且普遍的汙染物質,分別佔整體海洋廢棄物數量的7%(韓國,佔總量第四)與10%(臺灣,佔總量第三)。以上都是大型海洋廢棄物(macrodebris)數據,如果進一步分析更細小的塑膠碎片,保麗龍碎片約佔了臺灣海灘上廢棄物的三分之一。臺灣與韓國許多牡蠣養殖業興盛的海岸地區,都面臨同樣的保麗龍汙染情形,嚴重時沙灘會被覆蓋成一片白色。若觀察全球塑膠廢棄物入海洋的情形,各開發中國家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其中東亞與西北太平洋又是汙染最為嚴重的區域。 海洋塑膠廢棄物的影響 塑膠入海後最廣為人知的影響就是對海洋生物的衝擊,可分成纏繞與食入,纏繞常發生在海鳥、海洋哺乳類與海龜身上,或是信天翁、海鷗或鯨豚也常誤食塑膠垃圾。2012 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所發布的報告顯示受到海洋廢棄物影響的海洋哺乳類、魚類、海鳥與海龜的物種數都不斷增加。聯合國公布每年塑膠廢棄物對海洋生態造成130 億美金的經濟損失。海廢造成民眾的負面觀感,會趕跑遊客、衝擊旅遊業。2011 年一場嚴重的海洋廢棄物事件造成韓國南方巨濟島(Geoje Island)旅遊業2,900 萬至3,700 萬美金的損失。每年海廢在慶尚南道Gyungnam Province 造成4,600 萬美金漁業收入的損失,而清除復原更需要每年額外花費7,300 萬美金。 過去關於海廢對船隻航行的損失較少被報導,一份研究顯示韓國9% 的船舶意外肇因於螺旋槳纏繞。另一份針對海軍艦艇的最新研究則顯示,韓國海軍一年需要處理397 起螺旋槳纏繞事件,平均每艘艦艇每年會遭遇2.3 起事件。 微塑膠到底有多小? 近年海洋微塑膠的議題逐漸受到關注,微塑膠包含初級微塑膠(Primary microplastics):例如塑膠原料顆粒(樹酯粒)或是個人清潔用品中的塑膠柔珠;以及次級微塑膠(Secondary microplastics):如各種塑膠用品風化分裂後形成的顆粒、碎片或纖維。當海中的塑膠由大到小漸漸碎裂,從數量、生物接觸程度(Bioavailability)、影響生物種類、毒性、偵測難度、清除難度都隨著塑膠體積變小而增加。微塑膠已被證實在地表無所不在,除了被魚類與浮游動物等小型海洋生物攝入,塑膠表面吸附海中或本身在製程中添加的化學物質,也被證實可轉移至攝入塑膠的生物體內。 韓國的案例:保麗龍與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讓我們舉個粒子,告訴你微塑膠的數量可能有多驚人。在韓國,養殖業慣用保麗龍浮球的體積是62 公升,每粒浮球在海中可以破碎風化成760 萬片2.5 釐米的碎片、76 億片數微米的碎片、或是7.6X10的18次方個奈米尺度的碎片,而每年牡蠣、淡菜(貽貝)與海鞘養殖業會淘汰300 萬顆舊浮球,部分沙灘每一平方公尺內,小於1 公厘的保麗龍碎片可能接近10 萬片,可以想見問題有多嚴重。不僅野生的淡菜體內可發現微塑膠與數微米的保麗龍粒子,一種經常被添加在保麗龍中的溴化阻燃劑(HBCDs,六溴環十二烷,是已知的內分泌干擾物質),也在淡菜的體內被發現。我們比較生長在保麗龍、高密度聚乙烯(HDPE)、金屬與岩石表面的淡菜體內的HBCDs 濃度,發現生長在保麗龍表面的個體體內濃度最高,顯示了毒性化合物的轉移。 這就是為什麼我的題目是:當我們的海洋塑膠回來復仇。因為這些都不是別人的塑膠,而是我們人類自己所生產使用的。我喜歡用「我們吞下肚的就是我們所丟棄的(What you eat is what you throw away)」,來解釋這個問題。 改善塑膠汙染的關鍵:開始行動 雖然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威脅還有待更完整的研究,但我們應該採取行動了。面對海洋廢棄物的衝擊,身為一個科學家,我的角色是科研發展與提供環境監測的數據,而教育宣導、國際合作、清理移除與源頭減量同樣重要。各種行動方案與策略已經紛紛出爐,例如克服社會與經濟上的障礙,創造減量、重複使用與回收的塑膠循環經濟體系,或是透過社會科學上的措施與修法,提升民眾對於塑膠汙染的意識。但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來自於每個人的行動與改變。 以韓國養殖業的保麗龍汙染為例,起初保麗龍對於社會經濟的影響似乎利大於弊,例如政府對傳統產業的保護心態、保麗龍優異的浮力、低成本、與方便的可操作性;相較之下浮球碎片汙染似乎僅造成視覺上觀感不佳,讓各方既得利益者與政府並不想改變。 但是當科學監測、風化實驗、生物攝入與有毒物質轉移等負面影響漸漸在科學期刊上被發表後,我們看到許多正面的改善,例如政府獎勵替代性浮球的研發;補貼業者改用替代性的浮球的部分成本(40%);增加廢棄浮球的回收率(由10% 提升為30%);並將在2017 年限制浮球中的溴化阻燃劑含量。所以,在此呼籲大家,共同合作,開始採取行動!  

乘著海漂垃圾去旅行——日本海洋廢棄物高峰會

2016-12-10

文/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海岸線是人類腳步的終點,卻是人造廢棄物旅行的起點,各種海漂垃圾離開祖國領土、穿越公海、突破另一國的海防重圍,在異鄉搶灘上岸。海洋廢棄物與溫室氣體、霾害有相似的跨國境特性,也讓國際交流格外重要。日本為臺灣的鄰國之一,由六千八百多個大小島嶼組成,若由海廢議題切入,觀察日本的地理特性,人口密度高且集中於海岸、河川短且急、東西岸發展不均,且與臺灣同樣位於黑潮與中國沿岸流的路徑上,讓雙方面臨相似的海廢議題。一年一度海洋廢棄物高峰會(Umigomi Summit)在日本海洋廢棄物議題的推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筆者有幸參加第13與14屆會議(2015-2016),分享所見之特色NGO與案例供臺灣借鏡。 JEAN(Japan Environmental Action Network) JEAN為日本全國性之社團法人,自1990年將國際淨灘行動(ICC)引入日本推廣;2003年舉辦首屆「島嶼廢棄物高峰會」,邀集深受海廢困擾的離島代表與會,並在第四屆發展成全國性的「海洋廢棄物高峰會」,每年在不同地區與在地政府共同主辦;2006年開始凝聚地方訴求進行國會遊說;2009年成功推動專法「海岸漂流物處理推進法」,新法釐清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責,並提供地方政府更多縱向與橫向溝通的指引與調查、移除的經費,NGO與學術單位則獲得更多的資源投注在教育推廣與科學研究。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與海嘯發生後,廢棄物漂流至夏威夷、阿拉斯加、加拿大與美國本土西岸,促成日本政府與美加兩國NGO的交流與合作。廿多年來,透過ICC與海廢高峰會,JEAN扮演跨領域與跨地域組織串聯的平台,與日本上百個關心海洋廢棄物的草根團體、地方政府與學者專家建立穩固的夥伴關係。 Gulf of Alaska Keeper(GoAK) 阿拉斯加海岸線蜿蜒崎嶇、島嶼眾多、交通不便,許多無人海灣在歷史上可能從未有被清理過,每天卻不斷迎接與堆積北太平洋環流系統由東亞各國輸送而至的廢棄物。GoAK便是以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灣為據點,志在守護全世界最偏遠同時最脆弱的海岸。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與異常巨量的海廢堆積,讓GoAK的淨灘活動除了人力,還需要電鋸(鋸斷漂流木以清理卡住的海廢)、橡皮艇、工作平台船、拖船與直升機,因為每次任務所費不貲,志工們的自我要求是單日最少清理25個太空包(約25立方公尺),13年來已在1,400哩的海岸線上移除150萬磅的廢棄物。2015至2016年受日本政府資助91.1萬美金清理51萬磅海嘯產生的廢棄物。面對許多質疑末端清掃不如源頭減量的聲音,創辦人ChrisPallister向筆者表示他也知道問題在製造端與使用端,但就像有人吃完飯把碗盤堆積在水槽不清洗,總要有人出來收拾人類捅出的爛攤子,而他們就是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移除大量海廢,恢復天然的海岸。 在地守護的力量:琴引浜 京都府京丹後市的琴引浜在特殊的地質與海浪的淘洗下,沙粒含有高比例石英顆粒,步行在沙灘上可以聽到腳下發出「啾啾」的聲響,因此被稱為「唱歌的沙」。伴隨海景溫泉、手染和服與特色民宿,琴引浜成為夏季熱門觀光村落,但任何雜質與汙染都曾經讓沙灘停止歌唱。30年前在社區耆老的號召下,居民組成淨灘志工隊,定期清理各地的海漂垃圾,另一隊植樹志工則致力維護海岸的松樹林,避免水土流失汙染沙灘。1997年一場嚴重的船隻漏油事件讓沙灘蒙塵,清除後志工們發起了第一屆「赤腳音樂會」,口號是「你撿的垃圾就是門票!」,記取歷史的教訓與潔淨沙灘的美好。而為了避免菸灰混入沙礫讓「唱歌的沙」走調,琴引浜於2001年成為全日本第一個禁菸沙灘。 海廢與地方民生經濟議題的結合 兩屆會議均獲得地方政府長崎縣五島市與三重縣伊勢市與在地NGO的完善行政支援。本屆會議尾聲時在伊勢灣內的答志島上舉辦淨灘,除了兩百多位島民與鄰近縣市民眾熱情參加,省長、市長與民意代表亦出席淨灘後座談會,均表示海廢對觀光與漁業的重大衝擊,而為了應對鄰近縣市河川流出的垃圾,也組成跨縣市的工作小組共商對策。會議訊息也即時在地方報紙與電視新聞曝光。 中央政府權責劃分與參與度,官民合作緊密臺灣海洋廢棄物問題在中央機關環保署內的業務權責可簡單區分為環管處(海岸垃圾)與水保處(水下垃圾),而日本則是在環境省>水・大氣環保局>水環境課>海洋環境室之中,設置海洋廢棄物業務承辦人,負責整體海洋廢棄物(包含海岸、海面與水下)相關事務。兩屆會議中,來自環境省官房審議官(應相當與我國環保署參事)與海洋廢棄物承辦人,除了業務報告,也積極融入社區淨灘活動與小組討論之中,顯示對議題的重視。 會場中展示各地方政府環境部(相當於我國縣市環保局)海廢調查、移除成果與教育文宣,也可看見各地河川、海岸清掃志工隊伍的細緻分工。在日本河川廢棄物也是重要議題,許多河川流域都有社區發起的定期清掃活動,顯示環境守護由下而上的草根力量。 議題認知與過度包裝問題 相較與臺灣環團的生活減塑、盤點塑膠足跡與零廢棄等源頭減量訴求,許多日本團體僅強調「參加淨灘的人就不會再亂丟垃圾」。兩屆淨灘結束後,地主單位均提供民眾多層包裝的塑膠盒餐與鋁箔包飲料,雖然現場志工用心協助垃圾分類,但仍產出不小於淨灘成果的可觀廢棄物。相較於臺灣許多環保團體與公部門積極倡議在會議活動與辦公室鼓勵自備環保餐具與減少一次性廢棄物,自備餐具的民眾仍相當少見,亦可能與傳統飲食文化或衛生習慣有關。  

在親子團與大海之母相遇——從親海到愛海

2016-11-08

文/林千地(荒野臺南親子團一團奔鹿團草原鹿,自然名:非洲象) 清晨初光,白色的光芒慢慢的映入眼前,小鹿值星官徐易廷(自然名:葉翅螳螂)帶領我們在觀汐平臺的「綠色隧道」裡晨跑,清晨的微風在黃槿林輕撫著我們的臉龐,也吹走心中湧起的緊張感。我們彼此有說有笑、自在地跑著,就像一群奔放的鹿群! 接下來,團長李淨榆(自然名:仙丹)帶領我們漫步在海邊,我們一邊走一邊看著海浪的潮起潮落,聽著海風跟我們說的小祕密。我們以靜默的方式與大海之母打聲招呼:「我們今天要來打掃海灘,希望活動順利進行,讓大海更加乾淨!」 這次由我擔任小組長,所帶領的民眾是宏遠紡織的員工,我先介紹如何進行ICC 國際淨灘和海灘塑膠微粒篩檢,並說明我們這組負責撿拾的垃圾類型是塑膠瓶蓋和塑膠瓶,民眾們就按部就班開始進行淨灘活動。在這裡我要給參加的民眾、我的隊友和我自己一個大大的掌聲,他們的認真態度讓我感到難以望其項背。我想這應該是需要我們心中努力地想表達愛海的心意,和他們也強烈地想為大海做一件好事,兩者兼具才能造就的成果吧! 淨灘結束後,我們引導民眾進行淨灘後的生活反思,如下: 淨灘時看見哪些垃圾? 它從那裡來? 我生活上可以做什麼改變? 牙刷。 飯店用完丟棄。 下一次去飯店時,自己攜帶牙刷。 生活中如何減少或不用一次性塑膠? 出門消費或用餐要自備環保餐具和環保袋。買東西前應該要先想是「需要」還是「想要」,再來消費。 塑膠微粒的旅行? 塑膠製品→ 被海水拍打→形成塑膠碎片→被海水拍打→形成塑膠微粒→小魚吃了塑膠微粒→大魚吃小魚→人吃大魚。 今天的淨灘結束了,耳邊傳來一首熟悉的歌,「大海啊!大海啊!是我成長的地方……」,我回想四年來在荒野親子團曾經參與過的各項海洋守護活動。 四年前,我進入了荒野臺南親子團一團炫蜂團。當時我只是一位天真年幼的小學生,並不知道大自然發生了什麼事,也不知道什麼是淨灘,更不知道海洋面臨的問題,甚至連環境議題是甚麼都不知道,只知道要去撿垃圾,也不知道海灘上有這麼多垃圾和塑膠微粒。親子團團集會的活動,讓我用心、用眼、用五官感受,為什麼我們今年撿了這麼多垃圾,明年卻依然有這麼多垃圾在海灘呢?這樣的海灘是大家想要的嗎? 當我加入南一奔鹿的大家庭。我也慢慢的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海洋守護活動:暑假時,我加入了荒野臺南分會的「少年影片導讀志工」,剛好第一次導讀的影片就是海洋影片。當時我負責導讀了「太陽之北」與「深夜之後」這兩部影片。 其中「太陽之北」描述了兩位年輕人在挪威度過冬天,從事他們最喜歡的衝浪活動。這兩位年輕人在當地撿了滿滿的垃圾,但那可是一個無人海灘,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垃圾?其實是因為全球有許多的海流,會帶著垃圾環遊世界。因此當你在海邊丟下一個垃圾時,其實在全球都有機會看到這一個垃圾。 而「深夜之後」是一群為海洋永續發展而努力的人;有無毒養蝦業者、不賣底拖網大小通抓的魚店老闆、依據魚類生長季節設計菜單的廚師。看到這些人守護海洋的方式,不禁讓我思考:即使食用海鮮,我們是否也有方法可以讓海洋永續發展?如果一直吃稀有的魚,有一天牠可能已經不再是「稀有」,而是變成「沒有」。影片結尾的一句話讓我十分感動:「親海,愛海,你自然就會去保護她!」 在荒野親近海洋的經驗有許多,例如:參加「徒步海洋達人」——段成龍叔叔(自然名:白楊樹)的親海小旅行,當一群小孩看到那一大片的海洋時,就立刻脫下鞋子,奔向大自然的懷抱,我想這就是所謂親海,思海,愛海;在奔鹿團集會,導引員張榮哲叔叔(自然名:蜘蛛)設計了一個青春夜行的活動,我們從鹽水溪下游走到出海口,再走到鹿耳門,這個活動讓我們看見,河流與大海之間的連結及相關的環境議題(消波塊、遺棄的蚵棚和許多垃圾……)。 四年過去了,我從親海到了解海洋,從行動到帶領引導反思。參加了這麼多海洋守護活動,下一步要做什麼?現在雖然還不知道,但是我永遠知道,我一定是朝著「親海、愛海、思海」,讓海洋更加美麗的角度去努力的!

2016永續海洋行動呼籲

2016-10-07

文、圖/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 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臺灣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於2016年9月3至4日圓滿落幕,荒野保護協會受邀於大會發表專題演講《超越你丟我撿?潔淨海洋的挑戰與機會》,與會之產官學民各方代表也通過「2016永續海洋行動呼籲(2016 Call for Actions on Sustainable Ocean)」,為臺灣的海洋事務發展提出37個政策方向和具體行動。本期荒野快報節錄其中與協會關注之海洋議題相關的兩大政策面向中的12項建議,特別是海洋廢棄物與塑膠汙染在本次大會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   整合事權,潔淨海洋環境 (1) 以區域的觀點,整合海洋環保事權,由環保署統籌規劃,訂定〈海漂垃圾處理方案〉,協調整合交通部、內政部、農委會、海巡署等機關,加速推動潔淨海洋之整合事務與具體作為。 (2) 結合相關部會、地方政府與民間力量,籌措適當經費,研究設置「海洋廢棄物專案辦公室」,釐清海域污染之來源、組成與影響,訂定海域廢棄物清理標準作業程序,以及海域各類廢棄物處理與回收再利用辦法,使廢棄物成為資源。 (3) 儘速制定與公布限塑政策,加強民眾宣導,訂定有效辦法,以提高塑膠袋使用費用、限制民眾使用塑膠產品,並加速抑制塑膠微粒之海洋污染。 (4) 參酌國際海運或港口的相關公約規定,研究制定《水域清潔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或增修《海洋污染防治法》,以減少臺灣海域及港口之污染。 (5) 由交通部協助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推廣工業港、漁港轉型為「綠色港灣」,並建立船舶型式、動力及電力系統、能源效率、燃料淨化、岸電使用、管理及設備操作等綠色船舶規範,以及國際通用的船舶綠色產品標準。 整合規劃,建立海域秩序 (6) 建議行政院確訂與公布預定進程,加速整合相關人力與資源,以宏觀格局,依法成立「海洋委員會」及海巡署、海洋保育署、國家海洋研究院等附屬機關(構);或儘速邀集相關部會研商,積極立法,推動設立「海洋部」,以建立我國功能完善的海洋事務主管機關,從而引導國家海洋永續發展。 (7) 將「海域空間規劃與管理(Marine Spati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列為海洋與海岸管理政策的主要內涵,並以生態系統及永續發展為基礎,釐訂整合性海域空間永續發展推動策略,作為不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海域空間規劃利用之指導原則。 (8) 編列充裕預算,積極進行整體性、長期性海域資源調查,建立科學用海之生態與環境基礎資料,作為《國土計畫法》、《海岸管理法》及未來海洋資源地區與海域空間規劃管理之依據。 (9) 儘速研究制定《海域管理法》,依據海洋自然與人文屬性之基礎調查,進行「海域功能區劃」,建立海域多元使用之新秩序;並由行政院建立海域多目標使用整合協調之平台與競合處理之機制,優先解決海上風場與漁業、生態保育及海洋環境保護間之衝突。 (10) 海洋及其資源為國家所有,人民依法取得使用權,惟政府應建立民眾與權益關係人參與機制,維護既有合法權益、傳統漁業及原住民傳統用海,促進海域永續利用與管理,建立共存共榮之友善海洋環境。藉由國內外海岸管理案例,致力宣導海洋保育之重要性,踐行資訊公開原則,並加強與地方政府及權益關係人之溝通,以落實《海岸管理法》的保育、防災及永續利用之目標。 (11) 海洋能源包括風力、潮汐、海流和溫差等,其開發涉及繁複法令和不同機關,相關部會應研商簡化其開發申請與審議之行政流程,並研究解決未來《國土計畫法》、《海岸管理法》、《環境影響評估法》及海床鋪設電纜等審議作業之重疊性。 建議 (12) 依據本次研討會專家意見及國際趨勢,我們建議政府相關機關應重視下列議題,擬定推動計畫,組織國內研究群組,並加強國際合作,作為臺灣邁向國際合作、共同解決區域問題的重點計畫:一、氣候變遷與海洋酸化之研究(Study on climate change and ocean acidification); 二、塑膠廢棄物之抑制(Control of plastic waste); 三、海洋能源及離岸風場之發展(Development of ocean energy and offshore wind farm); 四、水下文化資產之保存(Preserva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五、海洋保護區網絡之建構(Establishment of MPA network);六、永續漁業之合作(Collaboration for sustainable fisheries)。 (2016年9月4日「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所有與會者一致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