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瑪夏國中山林之美 螢火記

我們正在做的事: 

圖、文/邱韻璇〈高雄分會解說組組長 自然名:小米〉

      這一歲多的布農族孩子Salizan,在山林微風、鳥聲及爸爸的講課聲陪伴下安然入睡。49個那瑪夏的孩子,靜靜地坐在泥土地上,聽著布農族長輩敘述著山裡各種常見植物的辨識與用法。偶有嬉鬧或討論的聲音,但對這小寶寶來說,似乎一點兒也沒有影響。

       我尤愛在月光、點點螢火、孩子們雜沓的腳步與細語陪伴之下,漫步下山。穿過星點螢火,流連在步道上許久,總希望這步道可以再長些,與螢火的相處便能更久。這是荒野高雄分會與那瑪夏國中合辦的第五年重見山林之美活動,志工們從一早便帶著國中二年級的孩子們,從熱身開始,再進入自然觀察基礎體驗,接著徒步約3.5公里前往山區中的活動地點-悟洞。

       其實每次的課程,我都不那麼確定孩子們是否真的學會了基礎的植物辨識、了解了山林資源的特殊與重要性,因為國二的他們,總是嬉鬧多於專注,聊天多於聽講。帶隊的志工老師們,也只能自己使出十八般武藝,吸引他們的注意,帶著他們簡單辨識當天需要學會的民俗植物。

       路途中,孩子們最常問的一句話便是...「老師,還有多遠?」「快到了,再兩個彎...快到了,再五分鐘~」是標準的騙上山答案。但偶爾也會有幾個孩子,似乎有那麼一點兒興趣探索自然,願意靠近觀察,動手觸摸,或撿拾地上的種子等。自然中的新鮮事物,慢慢地出現在他們的眼前。

       當他們精力充沛的在山中四處奔走尋找目標物種達成任務時,早上心不干情不願認識的植物們,突然變成了他們熟悉的朋友;耳聽著他們邊奔跑邊討論的聲音,老師們坐在闖關處等待,但也帶了那麼一點兒懷疑,目標植物找的回來嗎?

       也愛看孩子們與部落長輩的互動,尤其是當部落長輩看不下他們笨拙地用葛藤綁著木柴時,默默地走進蹲下,動手示範教學,這時,似乎可以看到兩代之間技能的傳遞與知識的交會。

       對於自己所走的環境教育這一條路,近來出現許多質疑,到底環境教育做了些甚麼?影響了甚麼?改變了甚麼?自己又在這一個領域裡,扮演甚麼樣的角色?看著小一藍熟睡的臉龐,耳聽Dahu Ismahasan Islituan敘述著布農族對於某些植物的傳統用法;看著日落後在山裡閃爍的螢火蟲,邊聽孩子們嘹亮的歌聲唱著布農族的螢火蟲之歌,我好像找回了些甚麼,那個快要消失的熱情火種,似乎,隨著星點螢火緩慢地四處飛舞。

朋友貼了這麼一段話:

「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卡爾·雅斯貝爾斯。推動,需要風的協助,是否能讓我們成為彼此的風,持續地推著雲前行?

附加檔案大小
299_p18-19_0526.pdf4.81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