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溪而來-年會籌備活動心得
圖、文/李致慧〈荒野29週年年會台南分會活動籌備志工,自然名:山嵐〉
2024.12.10
人類活動的痕跡與地理水文交織出的故事,涓涓滴滴綿延成每一個我們。水與溪流,在人類活動區域、在都市中,卻成為一種必須被整治、被掩蓋的存在。
在台南400「從溪而來」的特展中,我看到穿越嘉南廣衾平原的六大溪流,以及流經舊府城內的德慶溪、福安坑溪等,這些身上刻劃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痕跡、大大小小的台南區母親之河,使我莫名想認識與親近祂們。而目前南區夥伴們以及社區大學吳老師近三年來持續關注的:在台南市區內僅存部分自然河道的「竹溪」,以及祂穿越而過,從荷蘭時期就存在的哈赫拿爾bosch;現在是自然演替的一片次生林。這是能夠在離住家不遠,讓夥伴們持續關注河流在工業化之下與人類文化演變中,可近性最好的一片棲地。
今年從八月底,接下分會長交付的任務,我與夥伴們前前後後探勘了十數次,因為此次的腳踏車走讀,不僅有交通上安全的問題,亦希望在短短三個小時的時間,能讓外地來或本地有興趣的荒野朋友們,因此能更認識竹溪並願意關注後續守護的活動。這對於在親子團畢業之後甚少主持活動的我,有了不同的挑戰。
當我們認識了在三百多年前明鄭、清領時期,於竹溪旁流域興建的台南四大古寺當中的佛寺:法華寺、竹溪禪寺,以及歷史記載的南湖競技(台灣龍舟活動最早的起源)、或是近代在溪流旁經營的牧場、日治時代尚留存月見溪河岸旁的臺榭、以及交流左右岸的橋墩,聽著文人們對著美景心有所觸發而生的詠歎曲時,我們還能夠有機會想像:不被高樓擋住的月圓夜色,映照在曾經緩緩流動的竹溪河面時,古人的感動嗎?我們能期待在未來,親近此段未加蓋的部分竹溪流域,能夠有更豐富的生態多樣性,不管是水鳥、魚蝦或是孩子們,在竹溪旁開心的親水玩耍,吟唱出屬於我們這年代的詩歌嗎?
此次活動,我們到訪了因為台南鐵路地下化,即將可能被拆除的鐵線橋、從民國年代就著名的「竹溪煙雨」美景、生態水環境計畫下,造景優美且新穎的月見橋,也更認識了礫間水質淨化廠對於恢復水域自然生態的重要性。而在今年十月中甫開放的哈赫拿爾森林園區,景觀平台能眺望竹溪的自然河道,在滯洪池整治與自然渠水道中的水生植物區,也能看到人們在復育消逝的濕地或自然水道的努力。竹溪目前的水質仍有汙染源注入,跟外來種的問題(此次參與夥伴親眼見到綠鬣蜥、流浪狗、泰國鱧與吳郭魚等帶來的環境負荷)。有夥伴在行程結束後分享,此次的腳踏車之旅,在愜意中能認識更多竹溪的美麗與哀愁,也願意後續的追蹤與支持。聽到這些,就是主辦人最開心的時刻了。
活動結束了,有優點也有一些考慮不甚周到的地方。首先,當日因為台南市區舉辦各式活動,原先跟ubike公司預約的腳踏車定點處數量不足,還好在夥伴支援下,馬上到下一個點借到足夠的腳踏車。另外,準備了許多資料,雖然使用google表單與現場夥伴互動,但我想,之後需多加強工作人員的共識與準備工作,才能介紹較為完整而不零碎。最後的回饋表單,也可以有更好的設計。優點方面,我們在活動開始之前,建立了一個社群,可以讓參與者互相交流,以及在活動後互相分享照片與資訊。也已經收到了願意後續追蹤關心竹溪的一些夥伴留下願意持續參與的訊息了。
希望水與人的生活,在這個被隔出了許多面向的漠然的社會,能夠持續的往親水與生物多樣性與本土性的方向前進與改善。也歡迎各位再次來台南認識竹溪與哈赫拿爾森林這片擁有悠久歷史與優美林相的水域環境!
附加檔案 | 大小 |
---|---|
從溪而來.pdf | 4.8 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