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 找回無塑河川 督促源頭減廢
台北廣播電台——欣亞的三點不漏
邀請荒野海洋專員徐筱珺分享近期發佈的2024川廢調查結果
Q:為什麼有「川廢快篩」這項調查?
A:荒野保護協會自2004年,從淨灘開始,帶領民眾親近海洋,約莫在2018、2019時發現收集數據也非常重要,期望透過收集數據可以讓民眾知道環境遇到的問題。而在2020年開始,意識到河川廢棄物的問題對海洋十分密切,進而展開第一條淡水河流域,河川廢棄物調查計畫。
Q:河川的範圍很廣,如何調查一個範圍的河川廢棄物?
A:因為希望能在川廢快篩中盤點整條流域的垃圾,故需要先進行工作坊的培訓,培育公民科學家,以騎腳踏車及步行的方式統計目測到的垃圾。
Q:根據資料顯示,2024複查結果是河川廢棄物有減量的,普查跟複查的時間上差異多大呢?
A:從2020年到2024總共完成了五條流域,在盤點的區間,發現疫情期間可能因為外食,所以垃圾數量增加。在疫情趨緩的2023、2024年,荒野積極與學校合作,也公布數據給公部門,進而研究在數據公布的情況下,隔年的垃圾量是否會增減?現在與新北環保局合作,水巡隊也常常巡視河川,了解整條流域的狀況垃圾量到底多還是少。
Q:今年複查的河川包括雲林北港溪、台中烏溪、淡水河,主要發現的垃圾會是什麼類型?
A:塑膠類的東西一定最多,畢竟使用塑膠,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密不可分,並且河川離城市非常近,所以可以看到三條河川的垃圾類型還是包含很多食品容器;比較不一樣的是,調查多年發現河川其實也常常看到成袋的家戶垃圾!因為很多調查點位垃圾車較難抵達,或不一定有清運點位,所以產生這樣的現象,例如複查雲林北港溪第三年,其實最大量遺棄的就是成袋垃圾。
Q:在川廢快篩的執行上,有民眾可以執行的配套措施嗎?
A:我們在每個人不同的定位上都可以做能力所及的事情,雖然好像有點老套,但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的確都是在為未來做的改變,不管是飲料杯或是餐具,如果可以把自備變成一個習慣,一定可以有良好的影響,進而達到源頭減廢的理想。
2024川廢快篩計畫詳細報告
今年「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計畫推進三條流域,包含雲林北港溪、台中烏溪複查,及大台北淡水河持續追蹤,動員超過150名志工,以及富邦人壽、明志科技大學、實踐大學、新北市水巡隊的加入,共同完成本年度的調查。
北港溪進行226.5公里的踏查,發現超過92萬公升垃圾。河岸段汙染程度為D級(髒亂),在虎尾溪與雲林溪交界處有大量成袋垃圾和大型建築廢棄物及焚燒痕跡,常見垃圾類型包括塑膠瓶罐、塑膠袋及成袋垃圾。海岸段受到紅樹林地形和潮汐影響,大量廢棄物聚集,成為最嚴重的熱點,汙染程度達E級(超髒),此外,由於當地養殖業盛行,漁業相關的廢棄物佔比高達50%。
烏溪複查發現垃圾總量較三年前減少40%。其中,烏溪右岸透過政府的清運及管制,垃圾量從每公里1670.2袋降至67.4袋,減幅超過90%。然而,今年熱點移至中上游「大坑」和「草湖」地區,隱蔽的河道邊藏有大量成袋垃圾、大型家具和建築廢棄物。垃圾種類以塑膠袋、塑膠瓶罐及飲料杯/餐具為主,顯示疫情後民眾在源頭減廢和生活習慣仍需更多努力。
淡水河在2023年熱點公佈後河岸垃圾清理比率高達58.3%,今年調查深入更多支流,發現新店溪左岸(近永福橋與福和橋)與大窠溪為熱點,一次性飲食塑膠垃圾佔六成,相關政策配套成為改善川廢汙染關鍵。
為讓全民認識川廢調查,今年首度打造主題曲《藍色星球》,期盼透過輕快曲風及歌詞意涵,讓大家更容易認識川廢調查,也更重視環境中廢棄物的問題。
附加檔案 | 大小 |
---|---|
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 找回無塑河川 督促源頭減 | 2.25 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