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走讀

我們正在做的事: 

「竹溪煙雨」曾是府城十二勝景之ㄧ,日人則稱其「月見溪」,惟長年都市發展下,昔日清秀佳人變得蓬頭垢面、命運多舛,自健康路法華橋以上全是終年不見天日的水泥箱涵,出了涵洞又被整治得奇形怪狀、面目全非。

文、圖/張健常〈台北分會第九解解說員,自然名: 朽木〉

      台南市府「竹溪水環境改善計畫第二次審查會議」簡報資料末頁的計畫願景寫了幾句話:「每一個幸福的城市,都擁有一條美麗的河流,伴隨著城市的發展,河川代表著城市的形象,也帶給市民重要的成長回憶」。真是寫得太好了,但跟隨荒野台南分會培力組長河烏老師實際走訪竹溪一遭,卻徹底顛覆我們對「美麗的河流」既有的想像。

      促成此次竹溪探勘的走讀活動,源自年初一篇媒體投書(如附圖),我對竹溪正在進行的工程十分不以為然,河烏老師見報遂起心動念,想邀約培力的野溪小組實際走訪,親自體會這條蜿蜒於城市的小溪,正在發生的故事。

      上午9點約在巴克禮紀念公園,這是我在台南荒野曾創立的一個定點,自然對周遭景物再熟悉不過,而公園邊陲角落,有十餘株落羽松環繞、魚蝦悠遊的夢湖,咸信是竹溪的源頭了。早在1652年由荷蘭人繪製的十七世紀安平圖,便有竹溪的蹤影,直至乾隆十二年(西元1747)的台灣縣圖,更可見上游的兩處支流,早年的夢湖範圍頗大,自現今文化中心生態池向南延伸至台糖附近生產路一帶渾然天成,對照今地圖,竹溪自此向北流去,在崇明路308巷附近由虎尾寮沿崇學路西南向匯集的小支流,穿過林森路,在府連路260巷處轉向西南方,繞經法華寺東側後至健康路法華橋下出了涵洞終得以見天,接續徘徊於體育公園、竹溪寺一帶,再流過南區的公墓區,接下遊的日新溪後奔流出海,短短還不到十公里,卻承載太多家庭廢水、歷史的鄉愁或遺緒,像是歷盡滄桑、年華消逝的老嫗。

      參酌簡報內容有關竹溪歷年補助項目,標註「流域周邊景觀改善計畫」的便有七筆,加上93年環保署的人工濕地計畫、99年的竹溪悠遊綠網計畫與102年「築夢之溪」親水綠廊營造計畫等等,就已投入新台幣717,250,000元,加上目前正執行的「前瞻建設」的「水環境改善計畫」第一期河岸邊坡綠化工程等已核定的102,000,000元,申請中的第二期竹溪流域周邊空間景觀改善計畫等工程119,000,000元,與未來第三期竹溪橋改建工程246,000,000元,前前後後共砸下11億8千多萬公帑到這條悲慘的小溪流,身為台南人的您感到驕傲還是可恥?

      其中第二期工程範圍的第二項是「哈赫拿爾森林及周邊水岸改善計畫」,哈赫拿爾是荷蘭語,原意是茂密的森林,站在竹溪橋一側向西眺望,尚可見未經怪手摧殘的原始林相,有翩翩飛舞的鳳蝶正忙著產卵,有小啄木攀在枝頭靈活跳躍,也有攀木蜥蜴在落葉堆裡機警地搜尋牠的獵物,森林裡的自然韻律與400年前的紅毛人應所見略同,想像著樹林深處還藏著一群梅花鹿正低頭吃著嫩葉;你又能想像:代表公權力的怪手就快要輾壓進來,開發不知所云的「環境改善工程」。

      我在溪畔掏出手機給大家看一張約20年前的竹溪舊照,兩岸是茂密的植被,溪水穿梭於滿滿的綠意盎然,但眼前這幕光景,卻是嚴重的外力正在徹底改變一條溪流在人們腦海中的印象,河岸邊是筆直的「連續壁」做擋土牆,河岸底層鋪上外地運來的巨大石塊,上頭再以黑色格狀尼龍網覆上沙土,最上層再種植草皮,也許完工後還有五光十色的光雕夜景,打造美輪美奐的城市光廊,但是失去河川生命力的小溪,只能算是公共藝術造景,剛好有不怎麼乾淨的水流過而已。

      離開國民路上的金湯橋,續來到火葬場旁,這裡是南區著名的夜總會,路邊貼了多年來自賴市長到黃市長的遷葬補助公文,竹溪至此又吸納了不少先民亡魂的「屍水」,還不只死人而已,我們在橋上見河裡卡著腐爛多時的死豬一頭,死狗一隻,蒼蠅群舞不忍卒睹,「狂風」見義勇為,撥了電話請環保局派員處理,這是路見不平的荒野人當下唯一能做的事。

      人們都喜歡舒適乾淨、整齊清潔的環境,改善環境同時,如能兼顧歷史文化與情感的連結,又能營造野生動植物友善的棲息場域,應是最理想的局面,公共工程如只是為花錢而花錢,甚至淪為選舉綁樁的工具,則是禍害人間,或許未來的颱風會幫忙做個總驗收,但留下來的爛攤子,還是在地居民得共同承受。

      「竹溪煙雨」曾是府城十二勝景之ㄧ,日人則稱其「月見溪」,惟長年都市發展下,昔日清秀佳人變得蓬頭垢面、命運多舛,自健康路法華橋以上全是終年不見天日的水泥箱涵,出了涵洞又被整治得奇形怪狀、面目全非。囿於時間有限只能車腳並用走馬看花,約下午兩點半在中華西路的安工二橋結束行程。最後要感謝河烏老師夫婦準備的資料與點心,老夥伴黑琵、野溪小組長薄荷、五角龍、左手香與12解珊瑚等人共襄盛舉,繼續為家鄉的河川一起努力。

 

附加檔案大小
320_dan_ye_12-13.pdf1.42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