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川廢快篩

         

 

自古人類文明總是離不開河川,享受著大自然孕育的水及食物,而在傳統社會中河川、溝渠更是婦女洗衣、孩童嬉戲的地方,而那首「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更是陪伴你我童年耳熟能詳的兒歌。時間來到現今社會,是否您也一樣,記憶中的那條小河如今卻成了我們厭惡的臭水溝呢? 到底是什麼改變了它? 讓眾人不願再親近呢?

一旦河川成了臭水溝,除了有礙視覺、嗅覺之外也表示河川水質已經不佳,再加上少數民眾有意無意的行為,許多遭棄置的垃圾日積月累的累積於河道上,由於不易發現與清除,勢必許多河川早已累積驚人的數量。然而許多河川貫穿城市連接海洋,垃圾勢必總有一天順著水流進入海洋。然而河川垃圾會有多少流進海洋? 哪裡又是堆積最多的地方?只要提出實際的數字與佐證相片,就可以提供政府進行「有效率的移除」及提醒大眾關注河川,一起守護河川。

荒野於2019年正式啟動「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期望讓「數字」來幫忙河川來說話。為此舉辦了「河川廢棄物快篩技術工作坊」,邀請日本學者來台分享,在淡水河畔進行調查實務上的交流並研擬出適合台灣的快篩調查方式。

本計畫預計從台灣21條主要溪流開始,相繼於各縣市培訓專業的調查員,以志工的能量來獲得各河川的垃圾總量及種類並用影像紀錄河段的狀況,期望未來結合民眾,企業與公部門的力量共同辦理活動帶領民眾認識河川與清除垃圾,此外公部門亦可藉由公開資料有效的將最多垃圾的河段進行清除,並推動由公部門成立「河川治理會議平台」,開放公民參與河川治理政策,讓大家一起守護河川,保護海洋。

 

【講師介紹】

藤枝 繁

FUJIEDA Shigeru

鹿兒島大學綜合科學系特任教授、海漂著物學會秘書長

投入海洋廢棄物研究二十餘年,發表論文近70篇。

 

2007年以一年時間獨立調查瀨戶內海13條主要河川(1,092公里),盤點39噸河川廢棄物,並進一步模擬整體垃圾入海量達3000噸。

原田 禎夫

HARADA Sadao

大阪商業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京都府非營利組織「Project保津川」理事長

長期投入河川廢棄物與減塑議題,致力守護京都龜岡市的古老航道-保津川,推動社區淨川與河川廢棄物監測計畫,促成日本第一個塑膠袋付費購買的城市。

 

曾受邀至聯合國與G20峰會演講。

 

 

【調查員培訓】

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工作坊,室內外密集訓練課程,首次交流川廢調查方式邀請兩位日本學者來台分享,其中鹿兒島大學的藤枝繁教授曾獨自調查瀨戶內海13條大河的垃圾分佈;大阪商業大學的原田禎夫教授則是將藤枝教授開發的調查手法轉化成在地公民的科學調查與守護行動。

課程中分享日本川廢調查經歷、說明及成果,並帶入台灣河川垃圾現況及分享其他縣市流域調查成果,帶領調查員於室內操作台灣版調查方式將數據標準一致化後,以街道為視為流域進行戶外調查,隔日則以實際選定一段河岸進行演練,集中的技術課程能確保未來調查數據具備科學上一致性。

 

 

【川廢快篩調查】

經培訓的25位調查員,於河川主流及支流規劃連續帶狀調查點位,經過團隊討論與測試,由2-3人一小組,以騎乘單車及步行的方式,於河川流域沿線調查。採用連續不間段的普查(census),每500公尺記錄一筆數據,過程中以新北台北14公升垃圾專用袋為計算單位,快速篩選的方式記錄河堤內肉眼可見的之人造垃圾現存量體資訊、優勢垃圾類別與數項環境地理資訊,並完成該縣市流域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

 

 

【未來展望】

完成全台21條主要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

 

【數據成果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