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臺灣雖然面積不大,但因層峰疊翠,高山不少,河流也常在高山起源,沿著山邊流動,將養分及調節因子隨著河流輸送入城市及海洋,山林裡,棲息著許多臺灣的珍奇寶貝,有各式動物、各式植物及其他小型的真菌及藻類等,每個生物都是這個島嶼的珍藏,也是世世代代臺灣人民的珍寶,守護島嶼上的每個珍寶,讓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能與這些生物共享這片土地,「永續」是重要的目標。臺灣生態多樣性高,從高山、城市到海洋,每一種生態系統都具有它的獨特與重要性,也是各式各樣生物的棲息地,守護自然環境,除了守護生物棲息的家園外,也具有調節氣候、淨化空氣及水源、涵養水源及防洪保水等重要作用。因此守護臺灣的自然環境及居住其間的動植物就是荒野保護協會重要的任務之一。環境守護是一個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認識臺灣及守護臺灣的珍寶,讓居住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團體都可以是環境保護的參與者,成為一個長期關心及實際守護臺灣的行動者。

【連署】保護知本濕地人文生態,反對不當光電破壞

2018-10-03

【連署訴求】 1. 反對在知本濕地設立大面積光電廠。 2. 宜設立「知本濕地人文生態園區」,創造觀光新亮點。 3. 先做人文生態調查,提出保育對策,在尊重部落意願下重新細部規劃。 【連署源起】 一、 臺東打算開發全國「最大的」太陽光電廠,將破壞生態豐富的知本濕地 臺東縣政府將在知本溪口北側濕地與草原設置161公頃光電專區,即是捷地爾「知本綜合遊樂區開發計畫」範圍內。 161公頃相當於322個足球場,是全國最大的光電廠。 但這裡是東海岸最大的草澤濕地,涵蓋水澤、灌木、草原、樹林、沙灘和河口等多樣性棲地,是候鳥從台灣東部遷徙時的重要休息站,被國際鳥盟認定為「重要野鳥棲地」(IBA-TW040)。歷來鳥種記錄高達185種,保育鳥類就有42種,是臺東縣境內鳥種數量最多的地方。 二、 縣府未取得部落同意,便自行招商 知本濕地也是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傳統領域,17 世紀在此與荷蘭人相遇,首次接觸到火繩槍及認識煙草。但臺東縣政府在未取得部落的諮商同意權之前,便自行招商出租土地,已違反原基法第21條諮商同意權。 三、不是反對綠能,是反對不當開發 臺東最重要的資產,就是多樣性的生態環境與多元的部落人文,如能設立「知本濕地人文生態園區」,在尊重部落主權下由部落與政府共管,不僅能實現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也將為臺東創造觀光新亮點。敬邀您連署支持並分享轉發,本連署結果將送交臺東縣長候選人。 ◆ 發起單位:荒野保護協會臺東分會、臺東縣野鳥學會 ◆ 想了解更多知本濕地與光電相關訊息,請至「守護知本濕地」臉書粉絲頁:https://goo.gl/yzExGo  

五股濕地生態園區埃及聖䴉繁殖初探與後續發展

2018-09-04

目前尚無科學上的數據可證明埃及聖䴉對臺灣生態的影響,但覓食與活動空間的競爭所衍生的取代和排擠現象已是事實,已有多筆記錄埃及聖䴉驅趕鷺鷥科成鳥和捕食幼鳥的資料。

還給孩子一片赤腳奔跑的海灘

2018-09-02

本會自2004年開始投入台灣的淨灘活動開始,近年來的成效包括:用國際淨灘行動紀錄表(ICC)紀錄所清除的海廢種類、發起「愛海小旅行」的海廢監測平台,其中彙整各方ICC紀錄的資訊,發現每年臺灣的海廢前五名都圍繞在一次性的塑膠製品上。

2018荒野有愛 護蛙10年

2018-08-08

幫青蛙過馬路,只是手段,目的是要喚醒人類對土地與自然的尊重,如果棲地不破壞,何需幫青蛙過馬路?

百年果樹森林保衛戰 -揭開北屯小肺神秘面紗-

2018-07-09

文/徐宛鈴〈臺中分會 解說大坑組組長,自然名:小茄苳〉、圖/台灣護樹協會 「就地保留樹木、我要食物森林」萬人連署運動:https://goo.gl/forms/ZwXhscZcSKYSyeVB3           常常從臺中市區路經北屯路,前往潭子或大坑口,視野角落有一處紅磚牆,上方是不見底的一團綠,總是引起我很大的疑問,是廢棄了所以綠樹成蔭?這麼一大塊地卻沒人管理?究竟是誰的地?這片倖存的茂盛森林,還能存在多久?       這樣的樣貌維持了好多年,直到今年(2018)二月無意間翻閱臺中市政府社會住宅宣傳手冊,看到一處規劃興建在北屯區東山段,也不知道是哪裡,直到與一位阿姨聊天之中,才赫然發現原來是要蓋在這片神秘森林所在地,也就是中廣電台北屯機房舊址。       擔心這片森林即將消失,我們便開始尋找在地夥伴、護樹團體與生態學者楊國禎老師一起進行田野調查。這處茂密森林,主要由老欉荔枝樹所組成,共有47棵,同時也有其他果樹,如芒果、龍眼、檸檬、蓮霧、楊桃、芭樂、小果桑等,簡直就是一個吃不完的水果森林。加上其他喬木如茄苳、苦楝、榕樹、火焰木、樹青、九芎等,共有88棵大樹,由於閒置十多年,已然成為市中心難得一見的森林自然演化生態系,堪稱「北屯小肺」。其中大部分樹木皆非常粗壯,為了解這片森林的歷史,我們查閱了「臺中歷史百年地圖」,發現1959年舊航照地圖即有這片果樹存在,證明至少有60年歷史,又進一步訪問了曾於此處工作的老員工表示,從日治時代接收之時,便已種有荔枝樹,之後中廣電台又陸續栽植,原本可是一大片擁有上百棵的荔枝園,曾有以三、四台3.5噸卡車載滿荔枝送到臺北總部的盛況,後來因開發一一砍除,剩下如今最後這片森林。依據「臺中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第三條,樹齡超過50年者即符合受保護樹木列管條件,而我們也於五月中正式提報給農業局審理。           要在此處規劃開發的社會住宅,是林佳龍市長「4年5000戶、8年10000戶」的政治承諾,屬於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住宅工程發展處推動的業務,已與國有財產署簽下50年租約取得土地。得知為在地政府所屬公共工程,心中著實放心不少,因為身為市民至少還能有權力去監督,並進而提出意見。 然而,卻也因此發現兩個重大問題: 此計畫程序上資訊公開與公民參與嚴重不足。此案規劃進行已久,但身為在地居民的我們竟然都不知情,基地周圍也不見任何告示,沒有舉辦說明會或公聽會,這樣的規劃極不尊重在地,也早已引起周圍居民不安,曾於去年底尋求議員協助、提出召開說明會要求,但至今臺中市政府仍未規畫舉辦。 此社宅規劃於年底前興建331戶並開挖地下室停車場三層,只能原地保留10棵,55棵移至大里,14棵先移出去後再移回,也就是說這片果樹森林將大部分被毀掉,臺中市政府卻回應「會種更多樹,十幾年後也會綠樹成蔭」,這樣要如何取代六十年以上、承自日治時代的老樹、十幾年來未受干擾的森林生態系?        這片百年果樹森林,只要經過低度人為管理,便能就地成為「食物森林」,空曠處開放給附近居民、學生來種植蔬菜,不但能讓在地居民實現都市裡食農食果的幸福,更能成為訴說臺中在地歷史生態的果樹森林景點,成為年底花卉博覽會最精采豐厚的一站! 社會住宅是人為建設,還有許多公有地可以易地興建,但是果樹森林為在地百年成就,當老樹還在集體貢獻氧氣、涼風與果實之際,請讓他們繼續陪伴我們,並延續造福下一代吧! FB搜尋:「搶救百年荔枝森林」  

2018年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成果報告及展望

2018-07-09

圖、文/謝祥彥(棲地守護部主任,自然名:雁子)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23年以來,關心的棲地約有70處,在多數的棲地中解說員志工們佔有很重要的角色,除了帶領民眾接觸大自然,持續的定點觀察記錄也是重要的荒野資產。隨著時間的流轉,許多物種因記錄消失未留下身影、一些盛極一時的解說定點因缺少傳承而落沒,關鍵時刻需要提出物種名錄證據時也無法提供,甚為可惜。協會早年曾推動棲地普查、棲地白皮書製作,但因要求資料繁雜、缺乏整合工具而失敗,一直到2014年以公民科學家的概念建構網站、手機輸入介面後,使志工觀察後易上傳紀錄,逐步推動至今累積下諸多珍貴的資料。 調查記錄的用途       每年4月荒野在全臺灣關注的棲地,會同步進行自然觀察記錄,累積的資料可用於下述用途: 棲地守護       每年調查後成果進行物種名錄彙整,提供給各地棲地使用,物種名錄中記載該棲地特有物種、珍貴稀有的保育類,期望提供工程開發前列入評估訊息,降低對該棲地原有物種生態影響。荒野透過調查來的物種名錄,曾經在「五股溼地遊艇碼頭、高爾夫球練習場開發案」發揮阻止不當的開發的功效。 物種保育       2010年挖仔尾溼地進行生態調查時,即發現未曾記錄過的蛙類,後來確認發現是目前氾濫成災的外來物種斑腿樹蛙。斑腿樹蛙的入侵,雖有楊懿如老師團隊持續進行移除,其蹤跡已於2017年從臺北跨越到宜蘭,全臺僅3個縣巿目前沒有發現的紀錄。[註1]針對外來物種的出現,唯有透過持續的觀察記錄,才能早期發現進而控制(2008年紅嘴藍鵲移除計劃成功)。目前已無法控制但仍局限於部份地區的入侵種如斑腿樹蛙、沙氏變色蜥、綠鬣蜥等,應謹慎防範,如發現入侵到新區域應儘早進行圍堵移除;布袋蓮、小花蔓澤蘭等已全面入侵的物種則應持續監控移除,避免過度泛濫而導致棲地多樣性消失。       另外據中央研究院Taibnet臺灣物種名錄資料,目前臺灣共有59,561種生物[註2],估計全臺應該至少有15萬到20萬種生物,表示應該還有很多物種尚未被發現。像是在宜蘭雙連埤發現的新種水蛭,就是因為在地志工的持續記錄,拍下照片後所發現的驚喜。 環境教育用途       一場豐富的解說活動,如能涵蓋當地、當季特色的種物種資料及在地故事,並運用各棲地特有生態進行,便能輕易的藉由切合現場的環境教案,分享在地的生態特色。透過持續的觀察及記錄,掌握棲地的物種最新的變化,便能調整其解說方向始其更貼近現狀。荒野未來將結合親子團的力量,發展調查活動教案,透過課程及活動的引導,進行物種記錄及認識。 2018年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成果       根據統計調查數據,2018年共有40個棲地、436人次參與調查,回報有效資料共計6,878筆(可查詢到學名的物種),顯示今年的調查到的物種數量較去年有小幅的成長,參與人數及棲地數則沒有明顯的增加。       今年記錄總筆數最多的是新竹飛龍步道組,共記錄回報各類群209科484種生物。總筆數前五名分別為新竹大坪組178種460種、新竹油羅田157科386種、彰化十八彎古道組167科373種及嘉義蘭潭後山127科368種。       在珍稀物種記錄上,臺東知本濕地為第一名,共記錄遊隼、黃鸝2種I級保育類;環頸雉、烏頭翁、鳯頭蒼鷹、大冠鷲4種II級保育類、彰化十八彎古道所調查到的林鵰為I級,其餘還有4種II級、1種III級的物種、臺北五股濕地調查到的黑面琵鷺為I級物種,另有發現2種II級、1種III級的物種。此二處分列為第二、三名。       記錄到的36種保育類中,有5種I級保育類(法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19種II級保育類(法定珍貴稀有野生物)及12種III級保育類(法定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另有19處棲地皆有記錄到大冠鷲(II級),是最常見的保育類生物之一。[註3]       今年各類群物種記錄較去年減少,各棲地回報有效資料數,較去年增加570筆。值得一提的是,新竹飛龍步道組設定菇蕈類為記錄目標,共記錄到30種菇蕈類。 特殊記錄 荒野1號地       今年(2018)2月28日荒野保護協會購買下第一塊土地,命名為「荒野1號地」。該地位於宜蘭縣冬山鄉武荖坑附近,面積為1760.67平方公尺,此處地目為林地,早期種植茶葉,後來荒廢至今。該地有臺電保線道經過,雖然部份路徑陡峭但仍能到達,故宜蘭分會將此地及附近區域設定為定期觀察點,將持續進行生態記錄。今年也記錄到80種生物,其中有17種特有種及2種保育類(山羌、大冠鷲)。 知本濕地       臺東分會於4月29日辦理「與環頸雉相遇大調查」活動,進行6條「穿越線」的調查,本次調查共目視記錄到11隻環頸雉(9公,2母),聽音記錄到70次環頸雉的叫聲,合計81筆以上資料。顯示知本溼地生態的豐富度及特殊性,已凌駕於本濕地設置光電廠的效益。應可要求主管機關設立適當的生態保留區與足夠的生態廊道,給野生動物棲息。 未來展望       荒野於每年4月進行的同步自然觀察活動至今已持續5年,今年將增加於10月份進行秋季同步自然觀察活動,未來將於每年春、秋兩季分別記錄不同季節出現的物種,未來也希望能推廣至解說以外的群組,讓更多的伙伴,甚至民眾都可以參與,一起記錄下更多物種,進一步針對特殊物種的進行分佈調查,像是今年的臺灣食蟲植物棲地調查[註4]。       荒野棲地資料庫在檢討使用狀況後,將由舊系統轉為使用INaturalist系統[註5],該系統於2017年起由國家地理學院及加洲科學院聯合倡議,邀請一般民眾記錄自然生態。本系統操作介面簡單,依據物種照片相似程度及附近的物種記錄來協助基本辨識,並能自動帶出拍攝日期及座標,大幅簡化輸入時間,協助鑑定的機制與個人資料統計功能也十分完善,最重要的是可參與世界性的同步調查活動,讓全世界的人看到臺灣的美好,例如:City Nature Challenge 2018活動,在今年4月27日至4月30日間同步在全世界63個城巿舉行,4天當中回報了430,479筆資料,17,329人次參與,記錄了18,351個物種[註6]。而原本的系統將規劃轉型為關注議題或事件記錄平臺 [註7]。       最後期望能夠邀請對物種記錄、資料建立有興趣的伙伴,成立工作小組共同參與討論及推動,建立教學課程及活動教案至各分會、群組進行分享,讓更多伙伴學會操作方式,讓更多的人透過簡單的記錄就能對土地有所貢獻,在過程中體驗臺灣生態的奧秘及美好。 【註】 1、環境資訊協會:【愛知目標】七年走過四階段 入侵種斑腿樹蛙控制的不歸路http://e-info.org.tw/node/212258 2、中央研究院,臺灣物種名錄 http://taibnet.sinica.edu.tw/ 3、2018/06/25行政會農委會依「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由於本次活動於四月舉行,為了維護活動公平故保育類名錄仍以調整前的分級為計算標準,新的保育類名錄將於下次活動調整使用。https://www.forest.gov.tw/forest-news/0062487 4、荒野保護協會臺灣食蟲植物棲地調查https://www.inaturalist.org/projects/c5443384-bd34-4502-a83b-2fcd1bca22f7 5、荒野保護協會荒野棲地大調查示範網站 https://www.inaturalist.org/projects/a9c3e8de-3da5-4a56-80f4-e761b51f95f4 6、INaturalist, Nature Challenge 2018, https://www.inaturalist.org/projects/city-nature-challenge-2018 7、荒野保護協會荒野自然觀察記錄網 https://qs.sow.org.tw/  附錄:2018年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活動得獎名單

【理事長的話-快報311期】用「減法」的思維來對待生態環境

2018-07-06

衣服髒了,把髒洗掉,又是一件乾淨舒服的衣服。 地板積了灰塵,將灰塵掃去,地板又重新乾淨清爽。 用過的碗盤,有些食物屑沾黏,清水洗去,又是乾淨的餐具。 心靈空間,有了許多雜事堆積,心靜一靜,心湖會重新清澈。 面對臺灣的生態問題,是否也可以用減法的方式來思維? 面對臺灣的過度開發及超限利用,是否用減法可以讓生態及環境恢復生機? 走在大山背的鄉道上, 道路兩側有許多的號誌看板, 因大山背空氣濕度不低,看板上總會有許多藻類黏附生長。 電線杆上,也總是有許多的廣告或指示標誌, 某年的世界地球日, 號召一群聯華電子的企業志工, 在大山背進行著減法的環境清潔動作, 拿起刷子刷看板、清除電線杆上的廣告、撿除地板上垃圾, 活動結束後,看板字跡重新清楚再現,大山背顯現乾淨清爽面貌。 面對臺灣的公園綠地、河川高灘地、野溪河道、海岸環境, 總是有許多的水泥工程、消波塊護岸、罐頭玩具、高空步道的設施, 但這些設施總是阻斷生態連續性、石沉大海或熱鬧過後乏人問津。 是否也可以用減法工程的思維來恢復其自然生機呢? 例如減少水泥化工程增加綠地面積及透水性。 例如維持原本天然河岸或海岸,讓河與周邊生態更加連接,讓海有個緩衝帶。 若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或是生態系穩定度的思維討論公共工程, 公園就是都會區的降溫綠地、生物天堂、人類的休閒、靜心及心靈成長好地方。 河川就是連接山脈與海的重要橋樑,也是生物棲息、喝水及廊道的重要位置。 河川也就成為城市降溫、人們遊憩及天然食物的養育場。 減法,削去蒙塵及堆積的雜物,可以重新展現原本的美好。 減法工程,看似沒有新的作為,卻是撤去原先破壞環境的好做法。 減法真的是減嗎?或許有時候減去A卻是成長了B。 大自然會自己修復自己,或許減法工程的思維,可以讓許多生態恢復多樣性面貌。

我有一個棲地夢

2018-06-06

正在學習觀察生物或關懷自然的人,如果心中有「棲地」,他也會跟我一樣有夢——期待棲地物種能更豐富,也期許自己對自然環境的觀察與了解會更細膩。

走我們的路,聽見海哭的聲音

2018-06-06

文/歐陽光輝〈臺中分會親子一團奔鹿團導引員,自然名:咖啡〉、圖/方正璽〈臺中分會親子一團小蟻團團長,自然名:大冠鷲) 2016年起中一奔鹿團開始在寒暑假期間,以步行的方式走讀台灣的海岸線,用開啟五種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的方式感受海岸的變化。        今年寒假一開始導引團隊與十三位小鹿便展開為期五天的東海岸走讀之旅。行走在南迴公路上,看見被消波塊占據了一大段的海岸線,上演著”產地直送自產自銷”的戲碼,面對這樣的現象,每個人也都有著不同的觀點。從經濟層面上看來,減少了許多的運輸成本;站在勞工立場來看,消波塊的製造是家中重要的收入來源。換位思考後雖有更不一樣的思維,但是大多數的人還是憂心美麗的海岸線會被這些消波塊所取代。        走過阿塱壹古道時,耳邊響起藍田石與海水交織的自然樂章相當的悅耳,不過也因為周遭漁港興建的關係造成海岸線逐漸的消退。走在這一段不易通過的海岸線時更是格外珍惜,大家也發揮團隊的精神,遇到有人卡關時給予援助,克服困難挑戰時,更有人落下感動的淚水。        走在海岸線上面除了漂流木以外,還佈滿許多廢棄物有隨洋流而來的舶來品,也有從海裡沖上岸的生物遺骸,世上排名第三毒的僧帽水母在沙灘上也出現,所以更是要抱持著謙卑與審慎的心與自然共處。        在申請進入保護區裡我們走過最美與最髒的路段,看到了平常人所不易看見的景色,雖然海洋廢棄物非常的多,我們淨灘的速度也遠不及堆積的速度,不過可以為這片土地盡一分心力,大家還是非常的開心。當小鹿們受傷時,夥伴會給予消毒包紮,落隊時耐心等候,看著當年一路從小蟻到小蜂,現在是小鹿即將要步入翔鷹階段的你們真的令人刮目相看。        每一天的路程都是步行大約兩萬多步左右,五天下來也在東海岸上留下了十萬多步的足跡,我相信我們所建立下的情感也會讓人久久無法忘懷,謝謝大鹿們願意完全的信任導引團隊,也要為小鹿們感到驕傲你們做到了,最後還要謝謝自已的家人當我們的後盾,因為我知道當我在與小鹿同行的當下自己的孩子們也被親子團內的夥伴細心的照料著,愛會一直流傳下去的。  

走讀海岸線〈臺東-屏東段〉

2018-06-06

我們這群人就這樣拉起一個超大的漁網群。那天的晚餐,格外的好吃,因為那是大家用汗水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