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臺灣雖然面積不大,但因層峰疊翠,高山不少,河流也常在高山起源,沿著山邊流動,將養分及調節因子隨著河流輸送入城市及海洋,山林裡,棲息著許多臺灣的珍奇寶貝,有各式動物、各式植物及其他小型的真菌及藻類等,每個生物都是這個島嶼的珍藏,也是世世代代臺灣人民的珍寶,守護島嶼上的每個珍寶,讓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能與這些生物共享這片土地,「永續」是重要的目標。臺灣生態多樣性高,從高山、城市到海洋,每一種生態系統都具有它的獨特與重要性,也是各式各樣生物的棲息地,守護自然環境,除了守護生物棲息的家園外,也具有調節氣候、淨化空氣及水源、涵養水源及防洪保水等重要作用。因此守護臺灣的自然環境及居住其間的動植物就是荒野保護協會重要的任務之一。環境守護是一個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認識臺灣及守護臺灣的珍寶,讓居住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團體都可以是環境保護的參與者,成為一個長期關心及實際守護臺灣的行動者。

在萬里工作日,遇見童年的自己

2017-10-20

文/陳嘉蒨(台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山風)、圖/陳嘉蒨(台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山風)、李安禪(台北分會專職,自然名:安山岩)        每個月第二個星期六,是萬里工作日。        我與一群來自不同行業,卻同樣對溼地工作有熱情的年輕夥伴們,在前往萬里溼地的路上。途中努力回想著出發前輔導員「安禪」所說的注意事項,但蜿蜒的山路上美麗的風景頻頻讓我分心。約莫20分鐘的車程,一轉眼已抵達目的地。        甫下車,迎接我們的即是赫赫有名的溼地守護者德鴻老師。親切的與我們打招呼後,馬上反身繼續工作。雖然大家是第一次來到萬里溼地,但卻很快的進入狀況,換好工作服裝後便立刻跟著老師開始動手做。        進入溼地工作前,德鴻老師先為我們做簡單解說。雖然內容是嚴肅的保護濕地植物的重要性與千辛萬苦的過程,但老師幽默風趣又生動的講演中常引得我們哈哈大笑,聽完不由得打心底佩服起老師為溼地付出的精神。        由於我們一行人都是門外漢,所以在萬里溼地只是做些簡易的勞動,幫忙除除草,挖泥土,搬運石頭….但夥伴們都說:平日總是埋首於辦公桌與課業,這可是一種既新鮮又難得的體驗。        中午的休息時間,安禪帶領我們到離溼地不遠的瑪鋉溪邊野餐。一到溪邊,所有的夥伴們都不約而同的發出讚嘆聲。潺潺的流水聲與蟲鳴鳥叫聲宛如一首美妙的交響樂、大石頭上隨你恣意躺臥、陰涼的樹蔭下,吹來徐徐的微風……果然如行前他對我們所形容的,這裡,是最棒的大自然五星級餐廳。 夥伴們在如此美好的氛圍下,紛紛在飯後的聊天中分享心中的感受。 在這裡,遇見童年的自己        有人說:徒手拔草時,就像正在拔自己心中的雜草一樣,得到許多正能量。有人說:認識了許多罕見的動植物與昆蟲,增加許多知識。也有人說:勞動流汗的同時,不僅像做運動,也獲得淨化心靈的喜悅。更有人說:在玩土玩水的過程中,像回到了童年時光一般。        是啊!我也有如此感受。可以用雙手撫觸大地,俯身即聞到青草泥土的味道,近距離聽見流水的聲響,感覺大地的脈動。看見各種動植物細微的變化,彷彿打開了閉塞已久的感官,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在這裡,就好像與童年的自己相遇,喚醒了遙遠的記憶,療癒了疲憊的心靈。        在野地裡的時光彷彿過的比較快,午後接續未完的工作,接著便開始收拾工具,整理好行裝準備離開,結束了這一次的志工任務。回程中,檢視相機裡拍攝的影像,回味著與夥伴們在溼地時的歡樂時光。        離開溼地前,大家的感想都是覺得意猶未盡,想再多多了解自然生態,好為棲地維護盡一份心力。想起當工作結束,德鴻老師與我們道別時,夥伴們都用崇拜的眼光目送他離去。那時,我的腦海便浮上這麼一段文字~~ 德鴻老師的背影,彷彿是塊磁鐵,吸引著人想追隨他的腳步,一起為大自然盡一份心力。

野溪踏查-美濃雙溪

2017-10-20

圖、文/張瓊娥 (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自然名:綠繡眼)        我不是高雄人。        自從男朋友畢業後到高雄等他當兵,不小心找到工作,不小心結婚卻沒有再搬回台北,不小心生了一個小孩,陪她走訪高雄,後來又不小心生了另一個小孩,陪她加入荒野親子團,認識高雄、認識環境。高雄的每一條溪,都是新面孔、新朋友。沒有一條溪擁有我兒時的記憶。整個台灣也找不到一條溪,擁有我兒時的記憶。我的童年沒有溪,即使我擁有雲林縣的籍貫,也真的在雲林長大。溪水,離我很遠!        我是住在海島的旱鴨子。從來沒有近水的記憶。如果有人要去玩水,我聯想到的是電視上的宣導:水邊危險,請勿戲水。我是個聽話的好學生,所以我從不近水。等到長大之後,這變成一種遺憾。我不像海島上的人。也不像雲林人。也不像鄉下人。我不夠認識自己的家鄉。        美濃雙溪,是我第一條踏查的野溪。        謝謝所有野溪伙伴的陪伴,如果沒有你們,我絕對不可能在這麼大的太陽底下,流著一身汗,走在如此多固床工的溪流之間。一點都不清涼也不浪漫也沒有玩到水。但有大家的一路同在,我們很清楚我們為什麼在毒辣的太陽底下踩著溪底的石頭前進!我們的伙伴之中,有對植物瞭若指掌如數家珍的植物人,有耐走耐旱的而且擁有赤子之心的真正赤子,有氣質優雅的上班族,有即將進入醫院服務的未來醫生,有隨身帶開山刀的爸爸,有等待發掘的璞玉,也有已經發出光芒的和氏璧(誰?)!        我不知道當時認工作的時候到底是那條電路出了問題,竟然認了一個工程組的組長。我連堤防、固床工、攔砂壩、蛇籠都傻傻分不清楚,只知道有水泥和沒水泥的區別。每一次要開會都覺得像是準備要赴死一樣的鼓起勇氣就死。踏查的那一天,我趁隙去路邊問了正在聊天的當地老伯,想知道他們對這一段雙溪工程(我們去的前一日,該溪段的水泥固床補強工程才剛剛完成)的看法如何?意外的,我發現他們覺得這些工程都是政府的德政。而且,如果颱風或大雨沖走原來的水泥之後,沒有人馬上來補上水泥,他們覺得政府就是置居民的身家安全於事外,里長很快就可以感受到當地民眾的壓力。        老伯的反應太一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以為有人會懷念小時候在溪裡捉魚捉蝦的兒時記趣,我以為有人會為自己的兒孫沒有機會親近原來的大自然的恩賜而遺憾,我以為溪床與路面那兩公尺半的距離會讓他們歎息。但是,其實,老伯沒有遺憾也沒有歎息。老伯喜愛水泥,以水泥為正常。        我不知道其他地區的老伯怎麼看野溪工程,我們鐵定要繼續問下去!

五二呷米的故事

2017-10-02

     「五二呷米」來自宜蘭縣五十二甲溼地,早期原為冬山河舊河道,位處低窪,大雨颱風時經常積水,帶來許多有機質及微量元素,因此擁有相當良好的水田環境與溼地生態,每年冬天吸引大量的候鳥棲息。2009年內政部公告此處為「國家重要溼地」,引起農民及地主疑慮,憂心權益受損。長年以守護棲地為目標的荒野保護協會,當時已經在五十二甲溼地進行生態調查計畫,發現此地生態豐富,據調查記錄有170種以上的鳥類,還發現了珍稀的百年風箱老樹與穗花棋盤腳的原始棲地。        然而人類也是生態系的一環,不能將生活與生產排除於生態之外,因此以里山為目標,倡議人與自然共存共榮,希望以無化肥無農藥、友善環境的農法,維持自然棲地的生物多樣性,又能兼顧農民生活。        從2009到2014年,我們費盡心力找尋願意出租農地的地主,還得找出願意以友善農法耕作、理解棲地的重要性、不擔心被質疑被嘲笑的農民。歷經五年的努力,終於在2014年起開始承租「五十二甲溼地」,以「五二呷米,哇愛呷米」為品牌,推廣吃飯顧棲地的綠色三生(生態、生產、生活)計畫並持續至今。          五二呷米的農耕方式是以半年友善農耕,種出安心的好米讓人食用;另外半年休耕,維持無汙染的健康棲地,提供候鳥生活。因此,每年夏天的稻浪過後,接著便是水天一色的水鳥天堂。五十二甲溼地原生物種豐富多樣,170種以上的水鳥,包含高翹鴴、花嘴鴨、小水鴨、魚鷹、彩鷸、黑面琵鷺、紅冠水雞等。        成千近萬穿著粉紅絲襪的長腿美女「高蹺鴴」,在一望無際的水田中,優雅地一邊跳著華爾滋,一邊享受五十二甲溼地豐盛的鮮美饗宴;「小水鴨」們也遠從北方來到五十二甲溼地,公鳥換上了華麗的禮服,跳起熱情的舞步向母鳥表達他們的愛情,在風光明媚的五十二甲大舞池中,找到了相守相惜的伴侶,等待明年春天攜手飛向幸福未來;帶著黑色大飯匙的「黑面琵鷺」,來到五十二甲大飯店,盡情地吃到飽、酒足肚皮撐的度過充實飽滿的快樂寒假。          這塊屬於水鳥天堂的風光水土-五十二甲溼地,一期一會的滋味,需要透過友善農耕的推廣,也來撐起萬物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的夢想之路。「一方風土養一方人,半畝水塘留千只鳥」,自然棲地滋養了萬物,也餵養你我的身心。這是你的田,也是牠的家,更是我們共享的溼地。       這是荒野保護協會在守護棲地嶄新的一頁,當自然棲地與農地重疊時,我們以友善土地的方式,不使用農藥、化肥,同時兼顧生態的農法耕種。雖然目前租借到的土地有限,但我們期許五十二甲溼地能成為示範點,將來能影響更多農民改變,讓土地更健康。       每個人都是匯聚成海的力量之一,不怕慢只怕停下腳步,人與自然共存的美好理想,需要你我共同來支持,一起來耕耘夢想。       夢想力量大,吃飯顧棲地-「五二呷米,哇愛呷米」  2019年五二呷米開始預購囉!點我認購  

走讀筏子溪之看見

2017-09-20

『台中分會鄉土關懷小組:筏子溪小旅行』 圖/楊政穎(鄉土關懷小組組長 自然名:聖甲蟲)、顏士致(鄉土關懷小組組員 自然名:水蛭)        荒野台中鄉土關懷小組原本預計在8/19、20辦理環境培力工作坊, 但因未達開課人數而取消,同時覺得已經有人報名,還是要有些行動,於是就舉辦8/20的筏子溪小旅行,本文為參與夥伴之分享! 走讀筏子溪之看見 文/錢妙秋(台中親子三團 自然名:梧桐)        「筏子溪位於台中盆地的西側,屬於烏溪水系,主流長度21.25公里,流域面積132.6平方公里。昔日經常有人在此垂釣,以竹筏為水上往來之交通工具,而竹筏的台語稱為”排仔”,排意即筏,故以『筏子溪』為名。」這是維基百科對於筏子溪的介紹。如果你要詢問關於筏子溪的其他訊息?對於已居住南屯區多年的我,竟然能解說的內容也僅和前述介紹文字差異不大。        從開始居住南屯後,時常開車經過知高橋、虹揚橋,偶爾搭公車時也會經過東海橋。來回通過橋上,筏子溪是再熟悉不過的名字。每每經過橋上,總也透過車窗,看見筏子溪。這樣的「看見」,以為的懂得,其實並不瞭解。        終於有機會,這個週日跟著荒野台中分會鄉土關懷小組的夥伴來了一段筏子溪小旅行,先到永春東路以南處,看見台中市水利局刻正在進行的筏子溪景觀環境營造工程,從工地南側進入,我們走進溪流旁,鄉土關懷小組夥伴也開始介紹筏子溪的古往今來,一起參加旅行的夥伴也跟著聊起自己孩提時和筏子溪的連結,不禁感嘆溪流已改變了樣貌。        面對著河畔站立,在左手旁的風景是綠意盎然,還見到有人採了水蕹菜從河邊走上來;右手旁的河岸邊因工程的進行清除植被,已不見綠意,盡是一片黃土。夥伴說明該景觀工程是台中市政府把筏子溪定位為迎賓河,作為歡迎進入台中市的意象,目前的「迎賓廊道」工程由烏日高鐵站至永春東路,似乎企圖讓人們以另一種方式「親近」溪流。只是,親近溪流難道只有這個方式?                河堤的建立,美其名是為了提高居住安全性,卻也阻隔了我們和溪流的距離。即使沿著河堤居住,我們卻鮮少跨過河堤接近溪流。台中市部分河川的整治,採用一路鋪水泥到溪流旁,看似讓民眾容易親近,卻破壞它原有的自然樣貌,這是人們想要親近溪流的原意嗎?還是能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可以親近溪流,也保住溪流原有的樣貌?        隨後我們往北行,由五權西路的河堤進入,往下走近溪流。在夏日豔陽下,走在溪流裡,雙腳格外舒服。倒是長滿青苔的石頭,還是得穿著雨鞋安全些。往前走到知高橋下,知高橋及便橋上的車流不斷,尤其行駛過便橋的車輛發出隆隆聲響……。啊!那是以前的我正在經過,經過溪流卻從不曾親近溪流。此時此刻的我,雙腳站立在筏子溪裡,感受溪水的清涼,聽著流水的淙淙聲音,看見溪流裡的生物,我第一次意識到晴空下的筏子溪,是如此美麗。        小旅行結束之前,大夥在河堤的涼亭下聊聊今天走讀筏子溪之看見。鄉土關懷小組夥伴的夥伴提到,知高橋到東海橋這段筏子溪整治屬於另一工程,公部門希望這段工程之規畫納入環保團體及在地居民等各方意見。因此台中鄉土關懷小組希望透過帶著大夥去親近溪流、瞭解溪流,藉以提出對溪流更多的想像,在接下來參與公部門議題討論時,我們才有能力提出對環境友善的提案。經過夥伴的說明,也為我解答在親近筏子溪之後,可以有的行動。        小旅行結束後驅車離開,車行才拐幾個彎,已經到家。想起剛剛夥伴分享自己從小至今輾轉居住過許多城市,但親近大甲溪生活的那段快樂日子,讓他難忘不已,甚至別人問起「你是哪裡人?」時,總是會跳出大甲溪旁之居住鄉鎮。突然驚覺,總是回答自己是南投人的我,居住台中的日子已經超過在南投的日子了!關於身旁之筏子溪,在親近之後,我才開始認識……。 .............................................................................................................................................................. 筏子溪! 文/黃瓅瑩〈台中親子二團 自然名:西瓜皮〉        筏子溪!筏子溪!很常聽到這條溪名,卻從來不知道原來近在咫尺啊!終於在因緣際會下與她相遇,原來這是一條這麼充滿生命力的河流。來台中已經第九年了,第一次這麼近距離接觸筏子溪,走在河川裡,溪水是清澈的,可看到許多小魚游來游去,兩旁孕育植被,感受到大自然就在我身邊。原本以為這是一條奄奄一息,堆積許多垃圾並發著臭味的溪,真是誤會它了。沿著溪的兩旁蓋著高高堤岸與馬路,方便了來來往往的人們,卻明顯阻隔人跟河流的距離,就算想走到溪邊也不知從何處下去。        感謝聖甲蟲的帶領與介紹,讓我對台中的溪流多一份了解與疼惜,也很感謝能讓我帶著孩子,雖然孩子還不能了解,但她們也一定會記得曾經走過筏子溪,所帶給她們的感受。 .............................................................................................................................................................. 筏子溪小旅行 文/黃瓊瑤〈台中親子三團 自然名:銀樺樹〉        參加筏子溪的小旅行,聽著聖甲蟲和雞屎藤栩栩如生地描述小時在這條溪流上玩耍的種種,彷彿時光倒流,好玩的情景歷歷在目,也開始跟著與這條河流有了情感的連結,更讓我想起小時候曾經和三五好友在溪邊遊玩的景緻,是這麼的愜意、快樂。         當大家脫下鞋子,捲起褲管,走進清澈的溪流中時,腳下踩著厚厚的青苔,溪流因我們的擾動而引出陣陣驚慌竄逃而往上游的小魚群,心中莞爾想難道國父也是這樣看到力争上游的魚群的嗎!        走讀的過程中意外發現溪流邊有一潭自成一格的自然生態池,水蛭說如果颱風一來,這些就會被隨之消失。心中不禁感嘆大自然看似無情,卻也無有情,原來大自然是最偉大的無為而治者,其生滅自有其一定的規則可循。也訝異於在這都市叢林中竟還有這樣的世外桃源。        聖甲蟲向我們述說者這筏子溪正面臨著河流整治命運,因此希望能為她争取用更自然的方式保持這裡的生態。過程中讓我從一個門外漢進一步了解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這段距離是要多少人不斷努力溝通奔走才能搭起的橋樑,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覺醒,想好好保護我們的環境,守護地球越來越少的淨土,這座橋就會搭得越快。        而如果能在孩子心中盡早埋下與大自然連結的情感,有一天他成為一位有能力的決策者時,這顆覺醒的種子或許會帶領他做出有智慧的決定,相信這座飛越現在與未來時空交會的橋,便會真正縮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美濃雙溪踏查

2017-09-20

圖/文 孫勻廷(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 自然名:雪山)        美濃,是近幾年來我出野外比較常跑的地方,位於郊區的小鎮,民風純樸且和諧安寧,也有不少的景點與小山可供民眾遊憩,其實想想,小時候來這裡的回憶也有不少呢,直到成年後,回歸自然的念頭又把我拉回了綠意之中…。                    本次踏查的地點是「美濃雙溪」,其實之前就有來過幾次,但一直都沒有下到附近的河流去做生態觀察 (之前是在雙溪母樹林中觀察植物),也可能是剛好都遇上枯水期,動植物的數量並不多,而本次的時機點正好是雨季開始後,讓我看到了更多生物的出現 (有些隱藏在其中,要仔細找),而「觀察入微」正是生態組中重要的能力之一,觀察河流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加上持續的資料閱讀、彙整,才能有效說明人為因素對河流造成的可能衝擊,雖然目前還沒辦法以「測量數據」呈現,但仍可做為未來努力的目標!更要謝謝夥伴當天的配合、努力,不論是拍照還是紀錄,大家依分配各司其職,讓探查的過程更加順利 (若只有少數人做loading可是很重的),而於結束後的探討、分析也能發現大家對河流的不同見解,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從不同面向切入也能發現更多事情,有更多思考的空間。        自從加入「野溪小組」以來,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而當初會加入這個團隊,即是希望能對「河流生態」有更多的認識,也讓我理解到,做「環境保護」這行並不是只有物種辨識這麼單純,其中的「生態意義與關連」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不僅僅從生態的方面去探討,人為的行為影響更需要去評估考量,守護迫在眉睫。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心力來搶救台灣的河流,一旦破壞干擾,要回復成原本的樣貌可說是相當困難;此外,有時也會發現,即使操作「生態工法」的工程,也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衝擊:完全的樣貌改變、人工構造物的進入,不但破壞了自然美感,且目標(功能)無法有效達成,更可能降低民眾親近溪流的意願,或許還有更多的解決之道,找到人類與自然的平衡點,這是我們值得去思考的,而非不斷的花費大量的公帑在永續工程上。        人類會想要親自河流,在幾次的調查中都能觀察到這樣的現象 (野營、烤肉、戲水),在過程中我也享受著這樣的氣氛,即是支持我出野外的動力之一,但長久下來,不斷看到的人為干擾、工程,不但「煞風景」之外,總覺得皆被冠上了「人類的美感」。台灣的溪流很美,在親身接觸後,不只是情感的流露,更是體現出了其價值與重要性,我常常在想,人類對土地的情感、回憶,難道就要一次次毀在工程的手上嗎?直至那時,當我們只能在書籍與照片中追憶時,已是為時已晚,或許,溪流的印象在下一代已變得完全不一樣,孩子甚至連親近原始自然的選擇都沒有,我想,除了課堂上的「環境教育」之外,我們進一步能做的是守護這些棲地,讓他們得以留存,並站出來為他們發聲,「把理論與經驗轉化為實際行動」,這正是「台灣」在面對環境議題的重要關鍵!

沙氏變色蜥在新竹

2017-09-12

文/朱珮綺(新竹分會執行秘書)、圖/朱珮綺、古禮烘(新竹分會執行秘書)        這幾年偶爾會看到沙氏變色蜥的新聞,但臺灣早在西元2000年就記錄到沙氏變色蜥的蹤跡,發現地點位在嘉義水上鄉。十多年來,沙氏變色蜥在嘉義三界埔的族群數量推估已有268萬隻,且近兩年成長愈2.5倍。除了嘉義,2006年在花蓮、2014年在新竹也發現沙氏變色蜥的蹤跡。目前推測可能是隨著苗木進口來到臺灣。        沙氏變色蜥原產於古巴和巴哈馬群島,因體型小、動作快、善於躲藏,且性成熟僅需一年、一年可生產多次等特性,成功入侵某個地區後,即可建立穩定的族群,並開始向外擴散。美國佛州、墨西哥、關島、夏威夷等地早在西元1800年便發現沙氏變色蜥的入侵,且有捕食原生的綠變色蜥、相互競爭資源等情形,使得綠變色蜥族群有減少的趨勢。        荒野新竹分會自2014年接獲沙氏變色蜥的通報後,隔(2015)年新竹市政府便委託新竹分會協助移除。為了讓移除不單單只是移除,分會規劃辦理志工培訓課程,邀請東華大學的龔文斌博士為大家介紹外來種的危害與防治、沙氏變色蜥的生態習性以及移除方式,帶受訓志工走訪高峰植物園與何家園一帶,評估沙氏變色蜥可能出沒的區域。同年又辦理3場移除外來種工作假期,由培訓志工擔任解說領隊,邀請民眾與企業一同來認識沙氏變色蜥並協助移除。2015年統計共發現沙氏變色蜥11隻次,移除4隻。        考量到期望能對沙氏變色蜥進行長期族群監測,2016年新竹分會規劃以沙氏變色蜥族群調查為主,推廣教育為輔,並邀請協助嘉義地區監測調查沙氏變色蜥的真理大學莊孟憲老師進行指導,讓志工學習如何進行族群調查與紀錄的方式。調查期間選擇在沙氏變色蜥活動較為活躍的春夏季節,2016年4-9月間共進行12次族群調查工作,其中每個月各進行1次日間調查與1次夜間調查,每次調查2小時,除了紀錄沙氏變色蜥的數量(若捕捉到會一併移除),若發現斯文豪氏攀木蜥蜴也一併紀錄數量。此外,亦辦理1場移除外來種工作假期,邀請民眾一同來認識沙氏變色蜥並參與移除工作。2016年共發現沙氏變色蜥38隻次,移除10隻,至於本土物種-斯文豪氏攀木蜥蜴則計有162隻次。        2017年延續去年度的調查,同樣規劃在4-9月間進行12次族群調查工作,每個月各進行1次日間調查與1次夜間調查,紀錄沙氏變色蜥的數量與進行移除工作。然而在4-6月期間調查發現,沙氏變色蜥白天的活動範圍與躲藏地點跟去年相比更加隱密,常棲息在茂密的灌木枝條間,難以用橡皮筋彈射,也無法徒手捕捉,因此志工們討論決定自7月份開始,每個月的兩次調查工作都改為夜間進行。2017年4-8月統計共發現沙氏變色蜥52隻次,移除27隻,斯文豪氏攀木蜥蜴則計有81隻次。        根據這三年在新竹的觀察,沙氏變色蜥數量明顯有變多的趨勢,雖然牠對人類與農作物沒有太大危害,但其繁衍速度相當驚人,極可能會與本土物種競爭資源,造成乞丐趕廟公的情況,對本土物種的影響不容小覷,若未積極移除,一旦擴散到其他區域,將更難以根除。        因此,如何讓更多志工與民眾理解移除外來種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進而願意付出行動參與移除外來種活動,將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也期待未來的某一天,沙氏變色蜥能正式從新竹外來種名單中移除。

走讀曾文溪母親河

2017-08-11

文/林明光〈台南分會曾文溪走讀小組志工 自然名:花蝴蝶〉 圖/陳宗格〈台南分會曾文溪走讀小組志工 自然名:野馬〉、許雅婷〈台南分會曾文溪走讀小組志工 自然名:雪鴞〉、李儷倩〈台南分會曾文溪走讀小組志工 自然名:海星〉        曾文溪源頭於阿里山脈海拔2609公尺的東水山,主流全長138.5公里,流域面積1,176.7平方公里。流經嘉義縣阿里山鄉、大埔鄉與台南市楠西區、玉井區、大內區、山上區、善化區、官田區、麻豆區、安定區、西港區,在七股區與安南區間流入臺灣海峽。其支流有後堀溪、菜寮溪、官田溪、塔乃庫溪(達娜伊谷)等等。大埔鄉以上(曾文水庫東北側)為上游,大埔鄉與山上區之間為中游,山上區以下(大內區與嘉南平原)為下游。荒野台南分會舉辦「走讀曾文溪」系列活動,將曾文溪分成十二段,自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每月以一天的時間實際了解曾文溪及其相關環境議題,思考荒野在這些議題中該有的立場與選擇。我們從曾文溪出海口周邊的「曾文溪三角洲」開始,逐步往上游推進;最後在東水山的特富野古道完成整個走讀行程。 曾文溪下游        2016年4月至6月,我們走訪大內橋以下的曾文溪下游。曾文溪在史上頻頻改道, 1823年以前,現在的七股區與安南區絕大部分地方都在「台江內海」內,那時的曾文溪是從現在的將軍溪(以前稱「漚汪溪」)出海。1823年的大洪水造成台江內海淤積浮覆,也迫使曾文溪第一次大改道,因而主流由鹿耳門溪出海,尚有南分流即是流入鹽水溪排水的「曾文溪排水」。自1911年後,曾文溪主流從現在的曾文溪口出海。每次河道變遷,都會造成重大災難,因此曾文溪就被稱為「青瞑蛇」。長期擺盪的過程中形成了曾文溪三角洲,今台江內海也只剩下七股潟湖與四草湖。因此,我們的第一次走讀,就以這個「曾文溪三角洲」作為走讀的範圍。        國姓大橋河口段曾經年輸沙量達2818萬公噸多,上游受到河水沖擊至下游堆積出廣大的平原,曾有每年向西延伸35公尺的記錄。曾文水庫興建後,人為因素干擾土砂沿河道運行出海,如今出海處周邊沙洲有嚴重侵蝕的困擾。興築海堤、堆置消波塊,是我保護海岸的唯一選擇嗎?目前海中的消波塊為十幾年前的海岸線,海岸線被侵蝕倒退,國聖燈塔後移,防風林也經不起海水持續湧入掏空沙灘。清理水庫淤積,以填補海岸流失,似乎言之成理,只是如何做到?        麻豆古港文化園區倒風故事館、麻豆水堀頭遺址,為數百年前舊麻豆港古碼頭所在地,昔日為往來台灣府城的內陸港埠,目前尚保留部分古碼頭遺跡原貌,因而我們能夠遙想當年碼頭貿易商船往來頻繁的昔日風華。一旁的倒風故事館建築外觀像一艘船,傾斜的外觀與亮麗的紅磚,在傳奇色彩濃厚的古航道旁點綴出一絲童趣。「倒風內海」因為八掌溪、急水溪等溪流的氾濫淤塞,終致水路運輸功能喪失,最後陸浮為平原。而今也只能由這僅存的遺跡緬懷歷史了。        政府原本有意在善化的曾文溪南邊開發人工湖,採取平地水庫的概念,利用豐水期曾文溪中下游河道多餘水量,進行水源調蓄運用,如能審慎評估人工湖對河川上下游的影響,做好河川流域整體砂土管理,藉此人工湖輔助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的蓄水功能,此計畫對整體水資源的運用或許是個好方案。        西港區的檨仔林聚落可以說是曾文溪下游河道擺蕩的樞紐。昔日荷蘭人在曾文溪畔栽植三重之八卦形檨仔樹(芒果樹),檨仔林聚落先民傍水而居,卻也飽受「青瞑蛇」曾文溪水患之苦。1933年曾文溪治水工事施工,原聚落的住民被迫遷村。烈日下,曾文溪河床內的檨仔林舊庄頭所在地,早已不復見舊時果樹枝葉繁盛的景象。治水工事持續到1938年才完成。日人為紀念這個治水工事,就在堤防設置曾文溪治水工程紀念碑。        安南區境內曾文溪南岸的新吉工業區,是台南市政府開發的工業區,由於生態保育及廢水排放問題,此開發案有許多爭議,雖然市府承諾工業區污水將採高標零排放,全面回收再利用,但目前似無數據佐證可達到零排放標準。市府也在工業區內劃設4.28公頃環頸雉保護用地,期盼市府公權力可以監督達成允諾。        渡子頭村落因應八八風災時水淹一樓高而起造的閘門,有如一座城牆聳立在大馬路上,以防患未然,村中處處立有高度表,似銅牆般的閘門對久久一次,甚至不可能再如八八風災時產生的水患,或許可以保護渡仔頭,但阻止不了年輕人離去的腳步。究竟人該讓位給河道,還是人可以無窮盡地跟河流爭地,渡子頭的高牆值得參訪者省思。 曾文溪中游        2016年7月至11月,我們走訪曾文溪中游。曾文溪中游地區除了曾文溪主流之外,還包括了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玉峰堰、南化水庫與鏡面水庫等重要的水利設施。        烏山頭水庫以灌溉農田為主並發電,還是自來水的主要原水之一,如今烏山頭水庫為曾文水庫的重要支撐者,協調曾文水庫的儲水,更是嘉南地區重要淡水資源來處。烏山頭水庫主要水源來自曾文水庫之放流水,於曾文溪東口堰攔引經3.1公里烏山嶺隧道送至西口堰調節後,再由喇叭口溢流管自由溢流入庫,供應臺南地區公共給水與嘉南大圳灌溉用水之需。烏山頭水庫大壩是八田與一採用特殊的「半水力沖淤式工法」完成的,迄今已有86年歷史,歷經921地震、八八風災仍屹立不搖。烏山頭水庫究竟應該繼續以農業灌溉為優先,還是應該逐步移轉支持工業建設(尤其南科)?        南化水庫位於曾文溪支流之後堀溪中游,於民國83年7月完工正式營運,為供應自來水之單一目標水庫,其水源除南化水庫集水區流量外,另包括旗山溪甲仙堰越域引水量。水庫蓄水面積約104平方公里,满水位標高180公尺,原設計庫容量15,805萬立方公尺,民國98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來襲,南化水庫上游集水區邊坡崩塌嚴重,水庫淤積惡化。至105年9月測量有效庫容量僅剩9,689萬立方公尺。        玉峰攔河堰位於菜寮溪匯入曾文溪匯流口下游410公尺處,這裡有山上淨水場的取水口,經由山上淨水場每天供應台南4.5萬噸民生用水,因此玉峰堰為台南的重要水源,其集水區劃設為「曾文溪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這個保護區對維護曾文溪河川水質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常遭地方政客強烈要求解編。荒野台南分會為了維護保護區免遭解編,作了很多努力。        由玉井玉豐大橋旁的鄉間小路進入曾文溪河床,可以看到遭流水侵蝕導致整個基岩(玉井頁岩)裸露,岩層中有許多化石。在此地曾文溪被西烏山嶺山脈阻擋,溪水侵蝕山脈形成兩支「牛魔角」矗立在溪岸,可觀賞美麗的壺穴地形。玉井的噍吧哖紀念館則正展示玉井 噍吧哖事件的英勇事蹟。 曾文溪上游        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我們來到曾文溪上游。首先參訪台灣第一大水庫曾文水庫。南水局派出一位傑出的解說員,為我們作了長達六個小時的實地參訪與解說,讓大家可以充分了解這個水庫在水資源利用上的重要性、水庫工程的艱鉅及其當前面臨的難題。它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淤積,原設計總容量7.4億立方公尺,現在的有效容量恐怕只剩下4.6億。除了一直在進行的陸挖、抽砂,還有改善永久河道放水道用來作為排砂道、新建的防淤隧道,乃至計劃中的繞庫排砂。有沒有可能建造軌道車或流籠,將水庫淤砂直接運送至海邊填補海岸流失?        在水庫上游的大埔情人公園,我們看到了仰慕已久的保育類山麻雀,這是水庫當局最引以為傲的保育成果,常常可以聽到水庫當局講述他們如何為了守護山麻雀而改變工程規劃。曾文溪上游在大埔拱橋下方匯入曾文水庫。大埔拱橋為伸臂式無橋墩的跨徑式橋樑,俗稱「無腳橋」,在橋上可觀賞曾文溪切割兩側山壁所形成的溪谷景觀。大埔攔砂壩寬20多公尺,深度近10公尺,是曾文溪進入水庫前最後一座攔砂壩,下游處是草蘭溪匯入曾文溪處,為曾文越域引水隧道規劃出口(引荖濃溪溪水),八八風災之後已經終止計畫。攔砂壩有沒有負面作用?曾文越域引水還值得繼續做下去嗎?        在茶山部落,當地開元農場許場主為我們解說當地的水文地理。據他表示,身為茶山當地居民,經過長期的觀察,於100年時提出申請書建議水資局不要再做攔砂壩,因為只會讓泥砂回堵造成攔砂壩上邊的河床抬升,並且暴雨來時造成更大災難,應該改成作護岸及固床工。茶山大橋於101年4月完成,橋樑採大跨徑不落墩方式氣派壯觀,卻是花費2億元的蚊子橋。        我們的最後一站是東水山,曾文溪的源流處。本來的計畫是登上東水山,但因當天雨勢太大,為顧及安全,只走了東水山山腰間的特富野古道。特富野古道上的涓涓細流,可以說都是曾文溪的源流!步道上各種喬木、灌木、草本、地被、附生、寄生植物、菌類等,構成豐富且複雜的林相,形成多樣性的生態。這些層層疊疊可以分流雨水,減少雨水對土壤的衝擊,這是大自然的智慧。我們只要讓山林自然復育,讓嚴重影響山林水土保持的不當開發與種植(如山葵)走出活水源頭的山區,原始物種自有其應對機制。 尾聲        十二次長時間的走讀活動,不太可能在一篇短文中盡述,還好我們有好幾位夥伴很認真地記錄他們的走讀經過與心得,放在台南環境培力組的FB社團裡面。期許自己透過這次走讀活動,對這條美麗的溪流能有更透徹的了解,也能有實質的守護。參與走讀讓我更親近土地,品味歷史,也開始嘗試去審思一些環境議題。感謝安排行程、導引的夥伴們。在今年5月至7月間,我們還要繼續辦理對外的分享活動,讓更多朋友分享到我們的心得與喜悅。

羅木斯溪踏查

2017-08-11

文、圖/邱凱斌〈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 自然名:黑面琵鷺〉        高雄野溪小組第三次踏查任務,這次有七位夥伴一起行動;搭夥伴牛角的便車,同車夥伴還有海龜;天氣晴朗,加上因為前兩次調查有事無法出席,所以今天特別興奮。        到了目的地,從停車場出發走在溪流旁的馬路上,走沒幾步就看到溪流中的水泥建物把下游的溪水截斷,判斷這個水泥建物應該是攔沙壩,但被淤沙填滿後變成了淺灘,看起來就好像是為了讓遊客玩水而設置的。接著又經過了大型的階梯狀水泥建物,階梯連結了道路到溪床,不曉得它的功能是什麼?階梯底層有個三角錐,一起調查的平安龜邊玩邊把不屬於溪水的三角錐撿到路旁。        進入步道範圍後,就幾乎沒有什麼人工建物了;雖然整個步道也算是改變了整個自然的環境,不過步道是沿著溪邊建設,感覺對溪邊的環境影響較小一些。一路上跟著夥伴雪山記錄辨識植物及講解,從步道往下看的水流都蠻清澈乾淨,也可以看到民眾在溪裡野餐、玩水;不知不覺的就到了步道的終點。享用完午餐後,小組夥伴一同至美麗的瀑布下觀察週邊的生態,回程的路途中,找了一條路往下切至溪裡,大家換上雨鞋,往上游走一段,溪水很冰涼,途中也有記錄到魚、蝦、蟹。        一路上心情都還不錯,難得有這麼一條還算天然的溪,直到遇到了一群在溪邊打牌的人,他們身旁的溪水散布了許許多多的撲克牌,我跟牛角發現後沒有特別講什麼,直到海龜來之後好言好氣的提醒他們,但是他們也無動於衷,臨走前我們主動撿了撲克牌,那群民眾看到之後,可能是心理慚愧,所以也一起來撿了牌,算是把對溪流的傷害降低了。        會後的討論,我問了大家在走的過程中要觀察什麼重點,因為我在探查的時候其實不太知道要看什麼,大家給我的回覆是現在還在初期,所以就多多收集資料、看到什麼就記下來,有記錄之後才有籌碼拿出來跟別人談判。可能現在還在太初始的階段,所以很多東西或是制度需要建立,就等待時間慢慢讓整個小組茁壯起來吧!

領角鴞掛網記

2017-07-10

圖、文/莊維倢〈高雄分會解說員 自然名:大冠鷲〉        早上06點50,電話響起,「有一隻鳥掛網了,你要不要來看看?照片傳給你了!」揉揉惺忪睡眼打開一看,哇!是領角鴞!讓我跳起床,趕緊盥洗換裝!        這隻可憐的領角鴞是誤中了鄰居養雞場上原本要防鳳頭蒼鷹的的網子。鄰居說,鷹很聰明,會自己掙脫,這是第一次有貓頭鷹掛網呢!一臉驚恐的領角鴞,眼睛睜得大大的。鄰居努力把纏身的網子剪掉,還被其銳利的爪子抓傷好幾次,所幸領角鴞沒有任何受傷。        解下後,我們將牠放在地上,或許是太過於驚嚇到全身沒力,雙腿軟弱無法站立,無法飛翔,翅膀也收不攏,還會倒栽蔥躺在地上,真是可憐的小傢伙。致電有長期研究及救援貓頭鷹經驗的曾翌碩老師,明白處理的方法,就先用紙箱裝著讓牠靜置,休息一下,黃昏再野放。觀察身體狀況及腳是否能站,若不能站過中午就請農業局來收,不用等到黃昏。        安靜黑暗的環境有助於領角鴞休息,但因為仍處於戒備中,只要稍打開箱子,就會發出上下啄嘴喙的警戒價價聲,頭也會晃動繞圈,老師說:「這是領角鴞表達牠很威,左右搖頭在定位算距離準備攻擊。至於『價價』聲,翻成白話文就是他媽的滾遠一點!」哇!我們這群聽不懂鳥話的學到一課。我盡量減少干擾牠的機會,放置教室後方。很神奇的感覺,一邊上課,一邊想著,竟然有隻貓頭鷹就在離我很近的地方呢!雖然我很愛貓頭鷹,也在野外看過幾次,但這麼近距離的接觸實在是生平第一遭,朋友說牠遇上我很幸運,對我而言,真正幸運的是我!我會努力協助牠的(握拳)。        多希望黃昏快來,讓領角鴞回到自由的野外,也擔心著天氣,希望不要下雨。為什麼不白天野放,因為貓頭鷹是夜間活動的,白天野放是放死啊!明白動物的習性,給予適當的處置非常重要。        晚上7點左右,我請我姊陪我去野放,打開箱子牠卻不飛,只是張大眼睛流露害怕神情。我把牠弄出箱子放在地上,我的頭燈還來不急追蹤牠轉瞬即飛走,但擔心牠沒飛遠,我在草叢及附近樹梢來回巡視,都未見著其身影。心中高興地想著牠應該飛走了,準備回家,但心中隱隱不安,還是檢查第二次較保險,又更仔細搜尋草叢及樹梢,想不到,竟然在草叢裡看見已軟腳、翅膀打開、睜大眼睛帶著驚恐神情的領角鴞!就在那時,山丘上突然有聲響,往前一照,兩顆亮亮的眼睛,有一隻狗站在山丘上望著我們,並低吼了幾聲,我最怕狗了呀!只好趕緊想辦法再把領角鴞弄回箱子裡迅速離開現場。        回家後致電曾翌碩老師告知狀況,老師說因為緊張太久需要給予充分的時間才會飛走,建議我找棵樹讓牠站上去,避免野貓野狗來騷擾,並等待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讓其緩和戒備一天的緊張心情,之後再查看是否仍在,若已離開應該就沒問題。        我決定在附近的學校找棵樹野放,因為牠會用嘴喙及腳爪攻擊,因此費了一番功夫才抓住牠放到樹上,但很快就跌落地上倒栽蔥,總共試了兩次都失敗,決定不放樹幹上,找個修剪好的樹冠平台放,一開始是趴著翅膀打開,大約過了半小時後,雙腳漸漸有力,感覺已使用腳稍微站立,身體有挺立一些,大約又過15分鐘,翅膀已能收攏,而我也終於能體會野外研究的辛苦,我已經在戶外餵了一小時的蚊子,而牠還沒飛走,學校的警衛先生因為等保全設定所以叫我先回家,他會幫我確認牠是否有飛走。依依不捨地先離開,大約10點左右,警衛先生來電說牠已不在,而且檢查過四周草叢也確認不在。        呼!從第一眼見到牠直至野放飛翔後卸下心中擔憂,已經過了15小時,那可愛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我心上,很可惜牠一直很戒備,無法展現自然的一面,希望牠不要再中網了,能自由自在地生活,這是我最大的希望! 有關救援領角鴞的疑問 Q1:為何要用紙箱? A:因為籠子有可能讓鳥在驚嚇掙扎中使翅膀受損。 Q2:為何不能餵食? A:不是餵了牠就會吃呀!在野外沒看過的東西牠不會吃,例如雞肉、肉條等。猛禽1天沒東西吃很正常,不是每天都捉得到獵物;也千萬別餵水,嗆傷變肺炎更麻煩。 Q3:為何要靜置? A:領角鴞是害羞膽小的動物,一直看牠只會緊張、死更快,給予安靜的環境非常重要。 Q4:為何要晚上野放? A:因為貓頭鷹是夜間活動的,白天野放是找死啊! Q5:野放需要在原地嗎? A:不用一定非選擇在發現地的現場野放,周圍1公里合適安全的位置野放也可以,因為鳥類會飛行,所以一定的活動範圍內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也可放在樹枝上,避免野貓野狗來騷擾,並等待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讓其緩和之後飛走。 Q6:養雞場的雞是誰吃的? A:主要是鳳頭蒼鷹吃的,領角鴞不吃雞,牠吃老鼠的,重點是加強籠舍安全,不然死了一隻鳳頭,還有其他鳳頭會來光顧喪命。 Q7:可以養貓頭鷹嗎? A:台灣12種貓頭鷹全部都是保育類,禁止飼養,一般人也無能力飼養及照顧,請接洽救援單位來帶走。

跨越心中的水泥牆 520愛地球活動

2017-07-10

圖、文/謝侑儒〈臺北分會棲地組志工 自然名:綠繡眼〉        520是個聽起來很特別的日子,是總統的就職日,是新人結婚的黃道吉日,你也可以選擇在這天與大自然來個親密接觸,成為你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的日子。        今年的520,富邦金控為響應荒野保護協會地球日倡議,舉辦了溼地體驗志工日,員工們攜家帶眷來當志工,將近200位企業夥伴共襄盛舉。上午的室內課程,先透過互動和凝聚活動拉近夥伴們之間的距離,並讓大家認識溼地、瞭解溼地的變遷以及所面臨的困境。準備充足後,下午便前往五股溼地進行當日主要的棲地工作「移除強勢外來物種」。企業夥伴以小組行動,分別清除小花蔓澤蘭和布袋蓮。雖然當日天氣高溫悶熱,夥伴們仍殺紅了眼,無論大人小孩都非常賣力的清除目標外來物種,毫不手軟,直到活動時間結束,才在荒野領隊志工的催促下停止手邊動作,而清除的成果也十分驚人!透過實際的參與,企業夥伴能夠親眼看見溼地的美,瞭解外來入侵物種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藉由夥伴們的努力,也幫助溼地原生動植物在外來入侵物種的壓迫中獲得喘息的空間,更讓大家覺得十分有意義,最後夥伴們帶著充實愉快的回憶賦歸,圓滿的完成了一天的愛地球活動。        事實上,一般民眾參與棲地工作有著很重大的意義,因為這群人平時可能很少接觸大自然,不僅僅是去郊外踏踏青看看風景而已,而是真正的「碰觸大自然」的感覺對他們而言十分陌生。過去在民眾參與棲地工作的活動中,曾經觀察到有趣的現象:一開始集合前往工作地點的路上,帶領民眾的荒野志工,都會對五股溼地的環境、常見動物植進行簡單導覽,可能會帶大家看看泥地上的招潮蟹,停棲在草地上的黃頭鷺,或是要大家伸手摸摸蘆葦的葉子,通常民眾都會規規矩矩的走在隊伍裡,看到小生物時發出驚嘆,但要他們靠近、伸出手去摸,許多人會顯得猶豫。不過,在接下來實際進行了棲地工作,例如在草叢裡穿梭了一個早上或一個下午,親手拔除了一堆小花蔓澤蘭,或者在湖邊瘋狂掃除了一大片布袋蓮之後,回程時常常發現民眾會很自然的脫隊、走來走去觀察周遭的動植物,甚至東摸摸西摸摸,似乎產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其實,與大自然接觸是真的可以很單純也很自然的。      《三隻小豬》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童話,故事中,豬大哥搭了茅草屋,豬二哥蓋了小木屋,豬小弟建造了水泥磚瓦房,茅草屋和木頭屋都被大野狼吹倒了,最後水泥磚瓦房保護了大家,從此以後大家都住在水泥磚瓦房裡過著安逸的生活。的確,水泥磚瓦房提供人們安全的居所,隔絕外界危險,人們因此可以安居樂業,象徵著文明與進步。然而,水泥牆同時也隔離了人類與大自然,當生活的空間被越來越多的水泥牆、水泥地包圍,人們漸漸遺忘當初與這片土地是多麼親近,忘記一直以來是如何仰賴這片土地而生存,以為自己被保護得很好,但其實我們正漸漸失去與自然萬物共存共榮的能力。取而代之的,便是對大自然的破壞,因為對土地失去情感與連結,人們變得茫然而失去方向感,開始追求許多虛幻而不切實際的事物,不在乎過程中傷害了曾經賴以為生的這片土地,為了獲得更多,卻更加空虛,人類,迷失了自己…。        我們想做的,就是幫助人們找回與大自然的連結,喚起人類對土地的情感。使鮮少踏出水泥地的兒童,有機會走出戶外與泥土地親密接觸;讓被俗世紛纋圍困在水泥牆裡的大人,回憶起童年時光在大樹下稻田間自由奔跑玩耍再熟悉不過的感覺。我們希望你跨越的,不只是你居住的水泥牆,更是你心中的水泥牆;我們要帶領你進入自然的世界,盡情的碰觸、放肆的感受,讓泥巴沾上了腳,湖水浸溼了身體,陽光曬上你的臉,還有微風輕拂,樹葉掠過髮稍,草地刺刺的感覺,淡淡的泥土味和青草香,赫然發現周圍有許多過往不曾注意的小花、小昆蟲,天空中不知名的鳥兒振翅著,還能聽到牠們的鳴唱聲…這是很好的開始,你可以學習認識他們,如此一來你將會發現更多好玩的事;又或者,單純欣賞他們獨特的美麗姿態也可以,親近大自然原本就是這麼簡單、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        真正實際接觸後,才會產生情感與連結,對大自然不再陌生,你也不會再像過去一樣視而不見,你將會開始珍惜、愛護他們,瞭解環境與生物受到的忽視與傷害,想為他們做些什麼,不再置身事外,因為你知道他們有多需要你的幫助,這就是你想守護的事物。在付出與改變的過程中,或許需要動腦思考,更必須常常身體勞動,但心裡總能感到充實及滿足,因為大自然從不吝於給予;而你再也不需到處尋找生命的意義,因為答案就在陽光裡、在花香裡、在鳥鳴裡、在毛毛蟲長大變蝴蝶的過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