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臺灣雖然面積不大,但因層峰疊翠,高山不少,河流也常在高山起源,沿著山邊流動,將養分及調節因子隨著河流輸送入城市及海洋,山林裡,棲息著許多臺灣的珍奇寶貝,有各式動物、各式植物及其他小型的真菌及藻類等,每個生物都是這個島嶼的珍藏,也是世世代代臺灣人民的珍寶,守護島嶼上的每個珍寶,讓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能與這些生物共享這片土地,「永續」是重要的目標。臺灣生態多樣性高,從高山、城市到海洋,每一種生態系統都具有它的獨特與重要性,也是各式各樣生物的棲息地,守護自然環境,除了守護生物棲息的家園外,也具有調節氣候、淨化空氣及水源、涵養水源及防洪保水等重要作用。因此守護臺灣的自然環境及居住其間的動植物就是荒野保護協會重要的任務之一。環境守護是一個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認識臺灣及守護臺灣的珍寶,讓居住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團體都可以是環境保護的參與者,成為一個長期關心及實際守護臺灣的行動者。

那一天,我們在五股遇見生機

2017-07-10

圖、文/盧德瑜〈臺北分會親子團北二奔鹿團 自然名:小毛氈苔〉        陸化、外來入侵、垃圾成堆,五股,看似已無可救藥了。但今天,我們在這裡遇見了生機。十月,雖然不是炎炎夏日,但潮溼的悶熱氣息,依舊是使在五股溼地埋頭苦幹的我們,汗流浹背。        大片的小花蔓澤蘭,在原野上放肆,以一天長24公分的速度,稱霸五股。牠們像織毛線襪般,長成一頂一頂的帽子,蓋在原生種植物上,吸取了大部分的陽光,使其死亡。它糾纏不清的繞在其他野草上,而我們清理著像打不死的蟑螂般的入侵種藤蔓,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但望著滿滿的五大袋小花蔓澤蘭,還是有一種奇妙的成就感,就好像是看見了無數的原生種植物,拋開了小花蔓澤蘭的束縛,自由自在的伸展著枝葉,迎向燦爛的陽光。        休息時,望著那滿山遍野的蘆葦,雖不是外來種,也不令人作嘔,但就我們來講,它長在這裡,實在是沒什麼用處。一般來講,它可以當公園綠化的小幫手,也具有改善土壤的能力,不過在五股,他造成的不只「綠化」,還同時帶來了「陸化」的反效果。長得太密的蘆葦叢,會使水無法進入。於是那一塊溼地,變成像陸地一般,使生物無法棲息。如不處理,溼地有可能因此消失。       下午,我們圍在一處爛泥成堆的小池子旁,它乍看之下似乎噁心,但卻充滿了大自然的氣息。「這裡可以給即將到來的候鳥棲息,」解說員說道,「但要挖寬一點,才有足夠的地方給牠們棲息、覓食。」踏入爛泥坑,我們拿著笨重的鋤頭,挖起一堆成塊的泥土及叫不出名字的雜草,一小片一小片地拓寬。接著再把「泥」水淋漓的土塊拖上草地,反著敲打在地上,這樣雜草就長不出來了。        雖然我們累得精疲力竭,但,我們仍是盡了一個小鹿可以做的事。這塊土地在向我們求救,所以,我們決定做的更多。在五股,外來種正肆虐著,溼地正陸化著,志工正忙碌著。我們希望每一個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都能重視這個問題。        幫助五股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最直接的是去五股溼地做工作假期。請上荒野的官網查詢、報名工作假期喲!

尖石大橋-宇老鞍部的春響樂章

2017-06-15

文/陳春蕊(新竹分會頭前溪組解說員)、Fly(新竹分會頭前溪組解說員)、圖/新竹分會頭前溪組解說員   荒野世界地球日物種調查,新竹分會頭前溪組在糙葉金錦香的帶領下,我們一早從內灣來到尖石錦屏,開始了調查的行程,Fly將今天要調查的路段分成嘉興、錦屏公園、青蛙石、那羅、道下、下宇老、上宇老及宇老鞍部。   夥伴們單眼相機、傻瓜相機、望遠鏡、電池齊備,先依植物與昆蟲類別,分組負責拍攝。在旁邊的我,邊聽著Fly唸大部分我陌生的花、草、樹與蟲蝶名,一邊奮筆急書的忙著紀錄。   在錦屏,從熟悉的柳杉、構樹、鳳尾蕨等,到不熟悉的天胡荽、臺灣及己、萎蕤,來到那羅的亨利氏伊立基藤、羽葉天南星、爵床、絞股藍、槭葉石葦、薄葉細辛等…眾多陌生而拗口的植物與昆蟲名,還好有夥伴們的提示,重溫了許多不記得的國語字彙。   由錦屏來到青蛙石清爽怡人的四月天裡,蒼翠山崖、潺潺溪流碰撞岩石 ,使得空氣清涼而飽含水氣,忍不住深深的吸一口氣。溪邊岩壁上一片火紅的金毛杜鵑,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蕨類、藤蔓與喬木的枝椏間,或長新芽、或含苞、或盛開,這個靜瑟山谷中植物、鳥獸、蟲蟻,正悄悄默默的交織演奏著熱鬧而精采的春之生命樂章。          車沿著山路往下宇老方向前行,在一處山泉汨汨細流的山坳,Fly請我們下車往上看,哇!在一片綠叢中,一撮淡白粉紫色點綴了橘黃斑點的臺灣鳶尾,薄薄的花瓣正朵朵盛開在山壁上。往上開了數個轉彎的溝渠地上,喜見綠葉襯托中,潔白如嫁紗蕾絲典雅的臺灣附地草。在一片小喬木中,驚艷於朵朵鮮橘紅色,向下垂掛如耳飾精緻的阿里山五味子。   也還記得山溝邊,淡紫典雅的川上氏菫菜、白花點點的喜岩菫菜,長在樹枝間清麗的臺灣梵尼蘭 ,沿路白花盛開的烏皮九芎、大葉溲疏、破布烏、華八仙與如紅莓般果實的硃砂根。還有更多不及備載的植物與蟲、蝶所帶來的驚嘆,回顧這山林中的花朵身影,仍飽滿而鮮活的印記在腦海中,滋養而喜悅!   佩服糙葉金錦香如活字典般的帶我們觀樹、賞花,熟知哪類樹與哪種花住在哪裡,專業、勤學、好奇的頭前溪組夥伴們,謝謝你們!感謝有幸參與這次豐盛美好的調查之行。 附件:調查表資料 調查者 糙葉金錦香 日期 2017.04.19 天氣 晴時多雲 記錄者 鼠麴草 時間(起迄) 09:00~16:00 溫度   共同觀察者 軍艦鳥、臺灣犬、冠羽畫眉、臺灣肖楠、小草 調查地點 頭前溪上游支流那羅溪流域,尖石大橋~宇老(竹60線0~20K) 路段分區: 海拔高度 A.嘉興:尖石大橋~嘉興二號橋。 280~310 B.錦屏公園:嘉興二號橋~錦屏大橋。 310~400 C.青蛙石:錦屏大橋~錦屏二橋。 400~520 D.那羅:錦屏二橋~安可商店。 520~610 E.道下:安可商店~金財商店。 610~880 F.下宇老:金財商店~景觀護欄髮夾彎。 880~1200 G.上宇老:景觀護欄髮夾彎~單行道路口。 1200~1380 H.宇老鞍部 (單行道路口~宇老景觀臺)。 1380~1450          這一次頭前溪組的世界地球日物種同步調查,選定頭前溪上游的支流那羅溪流域為主要調查範圍,剛好竹60線鄉道就是沿著那羅溪畔修築,因而竹60線鄉道也成為這次調查的主要路線。從0K尖石大橋開始,到20K宇老景觀臺,海拔共爬升了將近1200公尺。考慮距離與海拔,又將其分成八個區段來做記錄。        本次調查以記錄植物為主,也順便記錄沿途看到、拍到的各種動物。本次調查共記錄到植物133科433種,各類群動物80種。

荒野夥伴動起來-台北分會解說花園新城組活動記

2017-06-15

文/呂佩莉(台北分會花園新城組解說員 自然名:日日春)、圖/許成全(台北分會花園新城組解說員 自然名:聖伯納)、顧劍玉(台北分會花園新城組解說員 自然名:無花果)、余珮謹(台北分會花園新城組解說員 自然名:小溪)         4/23日,雨後天青,心情格外輕快,花園新城組(以下簡稱花新組)夥伴精神抖擻,正準備展開2017年的荒野全台同步自然觀察活動。「棲地守護」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宗旨,2015年出版的《荒野棲地守護綠皮書》是我們20幾年來努力的見證。希望將棲地的保護與長期的棲地物種調查做成資料庫,以作為環境監測的數據和政府部門將來施政的參考。 桐花步道齊步走-物種調查睜亮眼        今年選擇桐花步道做物種調查,參與的夥伴有蓮霧、水鴨腳、小溪、蕙蘭、無花果、聖伯納和日日春。可是,一到集合地點:圓環,就止步不前,原來是圓環樓梯旁,柚子樹上的鳳蝶卵和幼蟲超吸睛,我們被黏住久久,直到所有成員都拍到滿意,才速速離去,因為耽擱太久了。         一到桐花步道,眾人七嘴八舌,指這指那的,只見無花果低著頭,振筆直書寫紀錄單,花新物種真是豐富啊!欣賞有趣的抱壁蟑螂(哈哼花) ,水鴨腳在蕨葉背部,發現穿著橘紅黑圓點衣裳的美麗「總角紅星天牛」,讚嘆聲不絕於耳;喀喀相機聲此起彼落,天哪!忘情中,時間似乎又停止了。又有人在催促!舉步維艱下,依依不捨往前。走著走著,看著外來種小花蔓澤蘭囂張地邪笑,借助風力、動物和無性繁殖,放肆蔓延寶島,大夥兒氣不過,動手將它連根拔除。        桐花步道有的喬木英俊聳立,即使伸長脖子,極目望去,還是無法認清。轉角處,有棵大樹,由地上的落葉判斷,大夥兒確認是葉片帶有電線走火味的香楠,粗壯軀幹,板根支撐基部,看來有年紀了。終於走了一半路,有隻水蛭在路旁的葉上張牙舞爪,等候美食經過,好吸飽這可憐者的血,大夥兒精明地紛紛走避,看來牠得挨餓了。第一次發現的蘭科植物,經小溪查證是雍容小巧的「芳線柱蘭」,在小徑旁自開自謝, 不與他花爭競。                   穿山甲、食蛇龜戀戀花園新城            今年剛發現的穿山甲洞穴是花新組最興奮的大事。民國40-60年代,台灣皮革需求量高,穿山甲炙手可熱。據說一隻可賣一千多元,鱗甲也被磨粉,製成中藥販售。經過此浩劫,穿山甲數量驟減。穿山甲重回花園新城,代表著棲地環境的改善與人們對保育的重視。另外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是台灣原生種「食蛇龜」也現蹤桐花步道!由於價格看俏,走私中國數量驚人。雖然『動物保護法』對於保育類野生動物有嚴格規定,然徒法不足以自行,唯有全民共識,才能拯救它們於瀕危。生物多樣性、基因多樣性,讓不同種類的生命,能夠共同存在於地球上,以維持生態平衡。        本次調查物種共計有238種,包含植物、鳥類、哺乳動物、蜘蛛、蛙類、蝸牛和水蛭等。時間在問與答、上網與公布正確答案之間流逝,匆匆下山,已是午后。每次在花新相聚,總不知時間為何物?夥伴們心靈貼近地共處和學習天地萬物,團體歸屬感的幸福,讓人像蝴蝶戀著花蜜,不願離開…。

用腳步踏出土地的永續─大坪組六寮棲地調查初體驗

2017-06-15

文/許文卉〈新竹分會大坪組解說員 自然名:地瓜葉〉 圖/張代中〈新竹分會大坪組解說員 自然名:蝙蝠〉、林開基〈新竹分會大坪組解說員 自然名:落花生〉、王鈺奩〈新竹分會大坪組解說員 自然名:太陽〉 轉動世界地球,啟動大坪棲調        代表世界和平的地球日活動,自1970年起轉動至今,已邁入第48個年頭,全球各地紛紛以各種環境保護運動相呼應。重視荒地守護的荒野保護協會,自2014年啟動棲地資料庫計畫,從身旁的棲地開始關注,普查棲地物種,累積珍貴生態記錄。       位於參山國家風景區的六寮,擁有豐富生態步道群,新竹分會在此設立大坪組為關注棲地。區域內有石子溪連貫水濂洞及水濂橋步道,六寮溪則流經六寮古道,沿途壺穴、岩洞、一線天、峽谷……等特殊地質景觀,歷史悠久,彌足珍貴。蘊育精采多元物種,猛禽、溪澗鳥、藤蔓、蕨類、真菌、昆蟲、蜘蛛….等各類生物,彩繪著六寮美麗的自然畫布。        2017年4月23日,大坪組在六寮進行物種調查,初試啼聲響應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活動,夥伴們行腳走遍步道,相約觀察精采生態,記錄多樣生物,享受自然美景,深耕樸實土地,勤耘夥伴情誼。 兵分三路─普草、奇花、八腳怪        節氣穀雨多水,地球日當天細雨綿綿,大山背夥伴冒雨調查,淋雨記錄,好不辛苦!翌日的六寮,陽光普照,天朗氣清,感謝護蛙班夥伴拖著疲累身軀,依舊前來支援大坪組的第一次棲地物種調查。        參與調查的夥伴共14人,分3小隊,由組長桂竹領隊走藤坪、水濂洞及水濂橋三條步道。另一隊由副組長蝙蝠帶領,走六寮古道。調查方式為地毯式普查,自然達人蝙蝠、木樨和蜥蜴負責尋找奇花異草;洋菜、太陽、山茶花與桂竹彙集常見普花小草;攀木蜥蜴、海鯨鯊、大葉楠及黃雀承擔搜尋昆蟲蜘蛛;枯木和地瓜葉則協助文字記錄。又蜘蛛高手徐醫師與家人自組一隊,漫步獅山古道,記錄蝶蛾蟲跡等物種百態。        豔陽高照,聆聽分工之後,大夥帶上枯木為夥伴們準備的客家菜包,以作為行動糧午餐。9點30分於無憂樹前分道揚鑣,直到下午3點回到遊客中心彙整照片,協同辨識、討論物種並分享所見聽聞,回饋調查點滴。 六寮物種多樣,棲調成果豐碩 大坪組因為過去沒有累積物種紀錄,必須從零開始建立資料庫。今年的棲地調查,決定多花些時間進行全面性的辨識。本次觀察成績斐然,共記錄植物(含真菌類)314種、昆蟲237種、蜘蛛52種及其他生物27種,合計630種。其中包含特有種巒大雀梅藤、台灣雅楠、台灣何首烏、台北樹蛙與台灣藍鵲。查調收穫滿滿,碩果累累。        副組長蝙蝠領隊尋訪六寮古道,記錄過程中巧遇蛾蠟蟬,嬰兒般的小臉逗樂了夥伴們,邂逅三爪假鬼筆更是讓大夥驚奇連連,呼朋引伴前來觀察拍照。另一團隊由組長桂竹帶領,走訪水濂橋步道,大夥駐足欣賞氣質出眾的梵尼蘭,讚嘆幽靜綻放雅緻。辨識高手蜥蜴和山茶花還發現有著特殊光澤的柔弱黑條蠅虎,在和熙日光照射下,極富層次的淺藍到深藍,令夥伴們驚豔不已。        步道雖不長,但持續奔波於記錄拍照之間,到了下午大家略顯疲憊,飢腸轆轆。於是放鬆心情漫步徜徉自然天地間,隨著萬物吐納調整呼吸,放慢腳步踏出林道節奏,感受土地的呵護。酣暢淋漓之際如同平常愜意定觀。 攜手保育棲地,守護永續大坪        認真專注調查一整天,滿載而歸的筆記和照片,透過討論確認物種名稱,直到後續數日不懈怠地上傳資料庫,任務總算達成。學習過程中,大家領悟到,在自然觀察這個學無止境的領域,人們是多麼渺小無知,才疏學淺。然而基於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土地的情感,我們只能更努力求知解惑,拼命發問,用力查詢,才能更接近那深不可測的未知世界。        踩踏土地,一步一腳印,賞心悅目的美,讚嘆聲下引發出對環境的關愛,讓人不由自主描繪起心中夢田綠地,受求知慾望折磨的解說員們,持續將將熱忱轉化為守護棲地的行動。這一瞬間,我懂了!原來,這就是大地媽媽深沈的教導!        大坪組深耕六寮步道群,對內舉辦進修課程,邀請生態達人帶領解說員向大自然深入學習。並定期定點主動自然觀察,培訓生態保育志工。對外開放體驗活動,引導大眾親近自然,激發熱愛土地情懷,推廣環境教育。與荒野攜手保育六寮棲地,守護永續大坪!

2016 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成果報告(2016/7-2017/4)

2017-06-06

壹、成果摘要: 一、生態調查紀錄部份: 嘗試進行比較完整的科學性調查的先前作業,每月固定第一週週末進行鳥類調查,第二週週末進行夜間蛙類調查。 2016年12月開始嘗試利用EBIRD進行紀錄並上傳;2017年3月11日邀請莊孟憲老師指導,正式成立生態調查小組。確定科研調查提前於2017年四月啟動,並訂定短、中、長期調查目標,短期以農場為範圍,中期將擴大至溪口鄉三疊溪沿線,長期將進行嘉義縣棲地調查。 二、棲地改善工作:       完全使用手作方式處理竹林翻耕,並保留一排舊竹林讓今年諸羅樹蛙有較隱密的活動空間。 三、農事體驗活動: 本年度2016/7-2017/4共計有254人次的農事體驗活動。 四、媒體報導: 中正E報 http://enews.ccu.edu.tw/?q=node%2F3508 TVBS  http://change.tvbs.com.tw/review/article/303008 五、困境: 因處轉型期加上病蟲害、颱風影響,農場經營管理模式需要有突破。 六、因應方式: 進行樣線劃定及定期生態調查、改善園區作物管理策略、完備園區工作紀錄。 七、結論與展望       比較明顯的效益是當地社區對協會保育行動的認同,幾乎每個村民都清楚知道諸羅紀農場的存在以及認同保育行動,有當地村民就反映因為諸羅紀農場的存在,經常有大小朋友來這裡活動,為村莊帶來活力氣息。甚至鄉級和縣級地方政府都讚許本會的行動,並選擇到農場來辦理相關生態保育活動。       更具體的生態成果是在溪口鄉疊溪村周遭適合諸羅樹蛙生存的農地,都有諸羅樹蛙棲息,夏季夜晚走出戶外,就可以聽到諸羅樹蛙的鳴唱聲。 貳、計畫及成果說明: 一、計畫源起       根據研究調查諸羅樹蛙主要棲息環境都與農墾地有關,如竹林、荔枝園、芒果園、鳳梨園、芋頭田、甘蔗園、芭樂園、柑桔園、檳榔園、香蕉園及水稻田等棲地。       諸羅樹蛙所面臨的危機有:1.棲地碎裂化。2.棲地污染。3.開發造成棲地破壞。4.耕作型態改變。5.氣候變遷影響等。而其中農作型態改變,對諸羅樹蛙棲地品質影響頗大,再加上近幾年由於筍農年齡老化、竹筍產地價格不振,竹林改種情形嚴重,諸羅樹蛙面臨的危機與日俱增。       又根據調查的資料顯示,大部分的諸羅樹蛙棲地都分布在台3線和台1線中間地帶,本計畫範圍是少數位於台1線西側的棲地。本農地以友善農耕之方式契作,並搭配生態調查與棲地環境改善工作,以保育此一珍貴棲地,進而達到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之目標。 二、計畫位置及範圍 本計畫執行地點位於嘉義縣溪口鄉三疊溪諸羅紀農場 三、計畫目標 實質圈護(監護權和管理權)農田生物棲地,達到生態、生活和生產三生共贏目標 (一)生態:多樣性的水田和林木生態(諸羅樹蛙、虎皮蛙、金線蛙、中國樹蟾、澤蛙…重現) (二)生活:優質、健康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樂趣 (三)生產:無毒安全的農作物、促進當地特色產業發展 四、計畫內容  主要工作項目如下: (一)竹林諸羅樹蛙生態調查 (二)無毒竹筍、芭樂契作生產 (三)果園轉型自然無毒農法評估與觀摩(專家指導+農地觀摩) (四)竹林棲地改善復育 (五)農事體驗工作假期 五、計畫執行成果 (一)生態保育工作 1.生態調查紀錄       諸羅樹蛙棲地計畫第三年執行期間,從2016年7月開始,每月第一周周末早上進行鳥類調查,第二周周末夜間進行蛙類調查;2016年12月開始嘗試利用EBIRD進行紀錄並上傳;2017年3月11日邀請莊孟憲老師指導,正式成立生態調查小組,並進行後續相關科學研究策略討論。       確定科研調查將提前於2017 年四月啟動,每月第三周周末進行生態調查,並訂定短、中、長期調查目標,短期以農場為範圍,中期將擴大至溪口鄉三疊溪沿線,長期將進行嘉義縣棲地調查。       4月份調查日期為0415周六,下午進行樣區劃定,晚上進行調查,調查資料也將上傳至楊懿如老師的全台蛙類調查資料庫。調查資料如下: 2016年 7/2鳥類調查:白頭翁4 樹鵲3 家燕2 紅鳩1 綠繡眼3 紅嘴黑鵯2 粉紅鸚嘴2 棕扇尾鶯1 7/10蛙調:諸羅樹蛙14 8/6鳥類調查,共紀錄了白頭翁14綠繡眼19黑枕藍鶲2白腰文鳥1黃頭鷺1八哥9紅鳩3棕扇尾鶯3樹鵲1大捲尾2家燕5鵪鶉2 8/13蛙調:黑眶蟾蜍12 澤蛙8 中國樹蟾1 諸羅樹蛙22(母蛙5) 拉都希氏赤蛙1 盤古蟾蜍2 布氏樹蛙卵泡1 9 月因為颱風影響,鳥調和蛙調都暫停一次 10/1鳥類調查黑冠麻鷺*2  白頭翁*21 紅鳩*2  綠繡眼*8 紅尾伯勞*2 夜鷺*1 家燕*3 10月蛙調暫停 11/5鳥調黑枕藍鶲*1、紅尾伯勞*2 白頭翁*16 八哥*3 家燕*34 綠繡眼*3 紅鳩*4 小白鷺*2 黑冠麻鷺*1 大捲尾*1 鴿子*1 11/12蛙調:黑眶蟾蜍18 澤蛙19 12/3 鳥調:黑冠麻鷺 1  白頭翁 10  綠繡眼 8  紅尾伯勞 3 白尾八哥 1  黃頭鷺 1  珠頸鳩 1  灰鶺鴒 1 樹鵲 1   紅嘴黑鵯 1 12/10蛙調: 12隻澤蛙及6隻黑眶蟾蜍 2017年 1/7日鳥類調查,黑枕藍鶲 3,白頭翁 18,綠繡眼 5,紅鳩 1,家燕 11,樹鵲 1,紅嘴黑鵯 4,麻雀 11,野鴿子 2。 1/21日蛙調澤蛙3隻 2/4日鳥類調查粉紅鶯嘴、小彎嘴畫眉、黑冠麻鷺、黑枕藍鶲、紅鳩、麻雀、白頭翁、紅尾伯勞、家燕、灰頭鷦鶯、黃鶺鴒、八哥等十二種 2月蛙調未實施 3/4日鳥類調查紀錄紅嘴黑鵯*1 灰頭鷦鶯*2 小彎嘴畫眉*3 八哥*1 白頭翁*18 家燕*4 黑枕藍鶲*4 紅尾伯勞*2 紅鳩*1 3/11日蛙調,諸羅樹蛙1隻,貢德氏赤蛙1隻,澤蛙2隻,黑眶蟾蜍21隻 4/7日鳥調黑冠麻鷺 紅鳩 小啄木 白頭翁 紅嘴黑鵯 棕扇尾鶯 灰頭鷦鶯 粉紅鶯嘴 綠繡眼 八哥等十種 2.棲地改善工作 (1)筍園翻耕兩年都遇到颱風毀壞部分幼苗,原本2017年完成翻耕,為了讓諸羅樹蛙有著比較濃密的棲息環境,最後決定保留一排綠殼麻竹筍,其餘仍採手作方式處理。 (2)配合竹林翻耕和芭樂園疏株,營造一處堆肥場,一方面可以增加暫時性水域,一方面可以作為教育使用。 3.病蟲害之防治       諸羅紀農場芭樂園的病蟲害防治,仍未找到合適有效的方式,將透過參訪學習防治方法與經驗,希望仍以生物防治法、生物酵素或改善土壤等方式控制,繼續維持可以讓眾多生物一起在此安身立命、永續生存的棲息環境,這也是諸羅紀農場經營的核心價值與目標。 4.專家指導及協會幹部考察 (1)本計畫執行期間,真理大學莊孟憲老師、原生植物協會理事長陳世揚老師,以及諸羅樹蛙發現者陳玉松老師,都曾蒞臨諸羅紀農場指導,給予許多寶貴意見。 (2)本會劉月梅理事長、常務理事柯典一、陳江河、藍培菁,以及常務監事陳俊霖親自到農場視察並提供經營管理建議。 (二)農事體驗工作假期與相關活動成果        本棲地守護計畫中包含捐款者可以到農場進行體驗活動,其後包含台北、新竹、台中親子團都陸續安排農場做為團集會活動的場域,還有中正大學的學生也把農場做為體驗學習的機會。本年度2016/7-2017/4共計有254人次的農事體驗活動。       詳細活動紀錄: 8/2野薑花和茉莉帶著孩子們(共5位)到諸羅紀農場 8/3陳玉松老師和兒子到農場參訪 09/11日日春來嘉義打工換宿三天 10/10荒野夥伴雀鯛和雀鯛太太、微風和微風媽媽還是依約到農場來進行農事體驗 10/30嘉義縣政府環保局舉辦【嘉愛溪寶地 蛙愛諸羅紀】的活動中,帶領五十位朋友在諸羅紀農場進行農事體驗活動 12/31荒野北三團小葉欖仁等一行十餘人在2016年最後一天造訪諸羅紀農場 1/22日竹三團小鹿20 人到農場探訪 2/11日6位五股濕地夥伴探訪農場 2/25日中二團夥伴15位探訪農場 北三團畢業蜂七位+五位導引員探訪農場 2/27日13位台北親子團夥伴探訪農場 3/19日台中親子團在農場辦理蜂蟻團集會120人 諸羅樹蛙發現者陳玉松老師父子到農場關心指導 (三)農產品生產成果        本年度計畫執行期間,農場生產無毒的新鮮竹筍多回饋給捐款者,營養安全的芭樂,今年因為轉型期加上蟲害、園區管理等因素,產量下滑,除了提供參與農事體驗者,全部的捐款者都收到兩箱以上的農場品。 (四)遭遇困境       2016年9月梅姬颱風來襲,颱風中心經過農場,導致翻耕的部分竹苗徹底枯死,且正值芭樂第一期開花時節,所以芭樂園受損嚴重。另外,嘉南平原進入乾季後,正是介殼蟲大發生時期,雖然嘗試各中生物防治方法,都不見其效。農場面臨最大的自然農法的挑戰,介殼蟲幾乎涵蓋整個芭樂園,甚至植株都岌岌可危。       因處轉型期加上病蟲害、颱風影響,農場經營管理模式需要有突破。 (五)因應與調整       面臨強颱摧毀的竹苗,必須等到2017年新的幼苗成熟,才能補栽種。芭樂園的部分,為了顧及芭樂植株的健康,芭樂的修剪將採部分修剪的方式,以便將植株強化。       另外,亦嘗試進行樣線劃定及定期生態調查、改善園區作物管理策略、完備園區工作紀錄。 六、結論與展望       「諸羅樹蛙保育計畫」是荒野保護協會持續嘗試以生態保育為目的進行之友善農耕操作,希望實質圈護(監護權和管理權)農田生物棲地,進而達到生態、生活和生產「三生共贏」目標。綜合這一年來的計畫執行成果,可以得知,在諸羅紀農場裡,無論是生態、生活和生產方面皆獲得許多階段性的成果。       其中比較明顯的效益是當地社區對協會保育行動的認同,幾乎每個村民都清楚知道諸羅紀農場的存在以及認同保育行動,有當地村民就反應因為諸羅紀農場的存在,經常有大小朋友來這裡活動,為村莊帶來活力氣息。甚至鄉級和縣級地方政府都讚許本會的行動,並選擇到農場來辦理相關生態保育活動。       更具體的生態成果是在溪口鄉疊溪村周遭適合諸羅樹蛙生存的農地,都有諸羅樹蛙棲息,夏季夜晚走出戶外,就可以聽到諸羅樹蛙的鳴唱聲。       另一方面,從操作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可以改進或加強之處,例如在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多樣性棲地改善營造,以及常態性的棲地守護調查人力培育與活動辦理等,這些都是未來我們持續進行保育計畫時的努力目標。       展望未來,我們希望「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的持續執行可以為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長遠良性的影響,並能逐漸擴大影響範圍,增加友善農耕之操作面積,同時可以兼顧農業生產經濟價值,與優質且健康的農村生活。下年度將增加農場教育性質的環境營造,期待可以讓諸羅紀農場成為荒野的一個教育中心。 如果您有意願成為本計畫的股東,歡迎加入2017 諸羅樹蛙保育計劃!!

螢螢有事的四月天

2017-05-11

文、圖/陳欩融〈棲地守護部專員 自然名:超人〉        四月是個說不上該算涼爽還是悶熱的月份,就像月初的榮星討論群組才因遲遲等不到螢火蟲的出現而稍顯消沉冷卻的氛圍,卻又能因四月中由巡守夥伴發現、通報到的今年首隻螢火蟲而熱切了起來。那晚我剛從小7走出來,人雖不在現場,卻可以從那晚連續收到又響又震的LINE訊間,感受到現場這群榮星巡守志工們的驚喜與振奮情緒,或許有更多人是用「火金姑」這個具草土味的別名來認識螢火蟲、甚至懷憶起自己曾有的田野童年時光。        螢火蟲其實就是一類泛指身上多了發光器構造的鞘翅目昆蟲,目前全世界所記錄的2000種螢種類中,台灣約佔其中的70種,所占種類不高,但若以物種密度換算來看,台灣島上物種多樣的特質還是可顯見。        牠們的生命歷程裡包括了「卵期」(平均約20天)、「幼蟲期」(平均約達半年至一年)、「蛹期」(平均約需一周左右)及「成蟲期」(平均約十天左右)等四個階段,因也經歷了像毛蟲蛻蝶的蛹期階段,螢火蟲同樣歸屬為完全變態的昆蟲。台灣野外常見的螢火蟲約莫於每年四月出現、五月的族群數量達到相對高峰,這段成螢活動的高峰期裡,牠們常喜歡挑個晴而無月的傍晚(每晚螢況約在六到七點間達高峰,八點後又將明顯消退),就這樣,不靠聲音,也不依賴身上的顏色或氣味,在暗夜裡用著只有對方能讀懂的微光頻率及波長的特殊交信方式(但我十分確信,我們在群組LINE上卻是用音效跟震波來感知的來傳遞彼此的第一手驚喜訊息的 ^_^),既低調卻又大方放閃地完成繁衍族群的任務,直到盛夏六、七月天,才會再次以卵的型態,將生命週期兜成一個完整循環的圓,若隱蟄伏似地為來年另場全新的螢火蟲季做準備。        在超過一半生命期的幼成蟲期間裡,依各自所選的棲地條件,可再分為:        一、終生生活於陸域環境的陸棲型(如台灣窗螢、邊褐黑螢等)。        二、可生活於水域及陸域地帶的半水棲型(如鹿野氏紅翅螢等)。        三、幼蟲期得完全生活在水域環境裡的水棲型螢火蟲。        第三類水棲型的螢火蟲在台灣70種的螢火蟲家族裡只有3種,包括了黃緣螢(Aquatica ficta Olivier)、黃胸黑翅螢(Aquatica hydrophila)及條背螢(Luciola substriata Gorham),如木柵公園內所觀察到的螢火蟲便是其中的黃緣螢及黃胸黑翅螢兩種,而榮星公園就屬黃緣螢了。        但不管牠們是生活在哪種環境又或不同公園裡,多半的螢火蟲都屬於忠誠的食肉主義者,特別是當牠們正處「轉大蟲」的幼蟲時期,更是需要像蝸牛、蚯蚓、螺類等軟體動物做為豐富的蛋白質來源,雖說牠們是無肉不歡,可進食時又不像熱炒店裡,大口飲酒、大聲交談配著一盤螺肉佐蒜香九層塔的粗漢那般的豪邁吃飲,反而比紳士還斯文、還有耐心的悠閒狀態。可見牠們很有技巧地將自己的頭鑽透螺類們用來禦敵避險時的殼版縫裡,再將消化液緩緩注入螺體內,慢條斯理地「吮吸」著已經半消化為肉糜的流質螺肉,這全套過程完全不見食肉者進食時的粗暴與聲響,卻處處流露著美食評論家的心思與優雅。        然而,在自然界裡食物鏈的規則裡,獵者也恆為被獵食的一方,就算捕食技巧再細緻,終還是會成為另一更高層天敵者的營養補給品,包括蜘蛛、魚蝦與蛙類或為同屬肉食性的昆蟲,如椿象、水蠆(蜻蜓的幼蟲)及寄生蜂等,要成為任何一點夜裡的熠熠螢光,挑戰其實不小。        而即使天敵不少、牠們的生存危機卻怎麼也比上「人類活動對原棲地的破壞」這個單一環境因子來得嚴重而顯著──都市裡水泥建物的擴張而造成棲地破碎、夜間光害的增加改變牠們的生活習性、民眾有心或無意地捕捉、甚至在牠們的棲域裡放養栽植強勢的動植物,都會讓這種夜裡會飛的「光」黯淡不少。        為了減緩造成牠們生存壓力的人為因素,也試圖重溫台北市市民對舊時田村晚風伴螢舞的恬適記憶,早至2014年初,臺北市政府公園處便結合荒野保護協會(更多的緣起與初衷可詳參第297期荒野快報)、文山社區大學及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等三個分別在志工凝聚與動員及學術研究領域裡各有所長的非政府團體,默默耕耘起市中心內的三座都會公園─中山區的榮星公園、文山區的木柵公園及大安區的大安森林公園等做為推展公園生態化的示範起點,歷經環境評估、動員整地再到完工後的棲地維護與監測等階段,而為營造出適合螢火蟲的生存環境,在地的巡守及守護志工群們更會隨時留意棲地劣化的問題,如巡查池域內是否有穩定的水文狀況及供螢火蟲生存的永續食源,並實際參與強勢動植物種的監控、宣導民眾不要放養、栽植強勢的動植物種的觀念,像現在正值螢火蟲發生的高峰時期,志工群們還會自發性地安排輪班表,就地對前來的賞螢民眾解說螢火蟲的生態知識與賞螢守則,讓這初夏的公園裡不僅有螢光點點,更有寓教於樂汲取養分的機會。        在這買完東西走出小7的微熱初夜裡,手機LINE訊息依舊熱絡地又響又震,我人雖沒在現場,但卻知道夥伴們關注那塊棲地的心,仍會像夜裡顯得特別顯眼的螢光點點,守護著甚麼似地成為一盞盞抬起頭就看得見的招牌燈箱,在這座早已習慣熬夜了的台北城市裡,還靜靜地亮著24小時不打烊的光。        註:荒野關注的另一顆都會綠寶石─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直到四月下旬才由志工通報第一波螢火蟲,雖在榮星、木柵跟大安森林三處公園裡出現的時點最晚,但富陽公園擁有豐富的生態條件,接下來的螢況應該也精采可期。

認識淡水河,認識自己——淡水河棲地志工培訓心得

2017-04-18

文/何冠盈(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自然名:紫嘯鶇) 圖/謝侑儒(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自然名:綠繡眼) 圖/王唯任(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      「溪流的聲音,就像我們內在的聲音,順著溪流的聲音,你們將到達目的地。」泰郎老師的聲音還猶言在耳,但我早已被同伴的聲響給吸引走。一路蒙眼溯溪的過程裡,我都在追逐著同伴的聲音。就像我的一生都在尋求父母、老師、朋友的認同,想得到別人的肯定。這是淡水河棲地志工的期中旅行,我得到最大的收穫。原來我一直依賴著別人的肯定過活,我怎麼都沒有聽到內在的聲音與直覺?就這樣原本只是單純的想為地球做一件事,卻踏上了探索自我的旅程。        我探索著我與自然的關係。棲地的工作非常直接地與大自然產生緊密的連結。雖然我也曾抗拒、害怕。但在和夥伴為水鳥營造一個家、或是尋找四斑細蟌的過程裡,我用雙手打造出內心的理想,我感受到我的意志力在強化中。我感受到大自然給我更多的反饋。常在工作結束後,我的內心是滿滿地,充滿著更多的理想與熱忱。這些為我的日常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與意志力。我珍惜著假日與大自然接觸連結的機會,因為大自然給我更多美好的回饋。        我探索著我與人的關係。藉由這樣的一個培訓活動,主動去和一群人相識,一起工作,一起去旅行。我是何冠盈。不是誰的媽媽。在這裡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了解到還有一群人,和我有相同的理念,其實你一點也不孤單。而且,還有許多年輕的小朋友,大學都還沒畢業,充滿熱忱地加入這個團隊。和他們聊天常讓我更有活力,且對未來深具信心。        我探索著我與物質的關係。在做完兩個星期的「綠生活記錄」後,我好像能更退一步來看待我與物質的關係。在進行購買前,我常會事先計劃,帶好環保盒。我也會尋求其他可以替代的方式。或是就不購買。今天因我的計劃性消費,能為地球省下一小部份的資源,是我生活中的小確幸。就這樣,我喜歡這樣簡樸的生活。       真的很感謝這段培訓期間,夥伴們的陪伴,隊輔們精心設計的活動,第一銀行對這樣環保活動的贊助,和家人的支持。沒有大家的支持,我是不可能經歷這場美麗的探索。

荒野守護的四斑細蟌 讓您知道!

2017-04-18

文、圖∕黃俊選〈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生態淡水河棲地專職 自然名:蜻蛉〉        四斑細蟌(Mortonagrion hirosei Asahina,1972)在五股溼地被發現,已經過十年了。牠是被國際自然保育組織(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簡稱IUCN)的近危物種(Near Threatened species),該保護現狀比較低,但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瀕危或滅絕等危險。IUCN需常對此範圍內的物種級別進行重新評估,以確保其危險狀況。觀看五股溼地的環境變化,包括潮水量無法補足、棲地逐漸陸化及破碎,以及人造廢棄物的丟棄及相關汙染。        恐怕不只是這塊牠賴以生存的家,更是許多棲息在此的萬物,共同面臨的問題。以全球四斑細蟌分佈來看,不只在台灣,還有中國廣東、日本、韓國、香港等處,卻不一定有在做長期監測及生態保育工作。所以牠的棲息狀況,更是一大擔憂。近年來,台灣除了五股溼地有四斑細蟌以外,陸續在磺港溪口也被發現。不過其數量卻不見穩定成長,反而在下降。        台灣學術及研究單位對台灣四斑細蟌之研究甚少,長期監測僅能仰賴民間團體如荒野保護協會等志工,其留存資料多半零碎或未經整理。於2015年荒野當時的理事長 賴榮孝(自然名:菩提樹)、台北分會長張菁砡(自然名:鯨魚)、副分會長兼主任秘書游晨薇(自然名:海洋)之建議下,首次動員志工及前輩開始整理龐大資料,主以荒野保護協會名義,與國立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合作,於第六屆台灣濕地生態研討會中,進行學術發表。        期間,協會也與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林業試驗所等研究單位,共同擬定相關保育計畫,如生活史研究等。2017年初,我們也於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上,與特生中心發表於磺港溪口,採以標放法估算四斑細蟌族群數量之學術發表。從2015年起,我們不僅整理十年資料,找到對其生態保育的目標,也與學術及研究單位共同合作,學習相關技術,研擬相關規劃。期待未來,我們可以守護更多像四斑細蟌一樣的近危物種。

大山背梭德氏赤蛙產卵點調查(下)

2017-04-18

文、圖表∕莊銘豐(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後研究、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專家顧問) 在前一期跟大家分享了梭德氏赤蛙產卵點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現在要跟大家分享可能會影響產卵點選擇的環境因子,以及可能影響卵團孵化成功的環境因子。 產卵點環境因子的選擇 為了瞭解成蛙挑選產卵地點的可能依據,我們測量了產卵點的幾項環境因子,並隨機在往上游或下游一公尺處做為參考點,來比較產卵點和參考點之間的環境因子是否有所差異。在2015年測量了包括離岸距離、水深、水溫、酸鹼度、溶氧以及電導度,2016年測量了離岸距離、水深、水溫、酸鹼度、電導度、總溶解固體以及鹽度。結果如表一及表二所示: 表一、2015年產卵點以及參考點之環境因子之數值與比較。 2015年 產卵點 參考點 Paired-t test   mean±sd min-max N mean±sd min-max N t p 最近岸距離 (cm) 162±149 0-576 176           水深 (cm) 7.2±5.79 0.5-31 170 11.25±11.11 0.5-45 146 6.0 <0.001 水溫 (°C) 22.89±1.28 20.9-27.1 170 22.88±1.04 20.1-25.3 170 -0.1 0.884 pH 8.62±0.28 7.82-9.8 170 8.65±0.27 8-9.7 170 1.0 0.340 溶氧 (mg/L) 4.98±2.17 1-9.65 170 5.08±2.74 0.2-9.65 170 0.7 0.511 電導度 (ms) 0.23±0.03 0.15-0.41 170 0.22±0.02 0.15-0.26 170 -0.2 0.825 表二、2016年產卵點以及參考點之環境因子之數值與比較。 2016年   產卵點 參考點 Wilcoxon Matched Pairs Test   N mean±sd min-max mean±sd min-max Z P 最近岸距離(cm) 189 240±165 1-553         水深 (cm) 189 5.6±3.2 1.2-19 10.6±5.6 1.2-39 10.87 0.000 水溫 (°C ) 189 22.9±1.7 19.8-28.1 22.8±1.4 19.8-26.2 0.93 0.354 酸鹼度 (pH) 189 8.1±0.2 7.2-9.7 8.1±0.1 7.2-8.5 0.88 0.380 電導度 (μs) 189 218±26 94-298 218±26 98-300 1.60 0.109 總溶解固體 (ppm) 189 146±18 61-201 145±18 65-200 1.74 0.082 鹽度 (ppm) 189 110±14 46-152 110±13 49-150 1.54 0.124   從2015及2016產卵點以及鄰近參考點所調查的環境因子來看,只有水深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產卵點的水深顯著比參考點淺,其餘環境因子包括水溫、酸鹼值、溶氧、電導度等都無法在資料中看出成蛙對這些物理因子是否有偏好。成蛙選擇水淺處產卵推測有一些好處,可能包括水流較緩避免卵被沖走以及避免魚類接近吃掉卵等益處,但也容易面臨到乾涸的危機,在2015年調查中就發現有一區域十幾窩的卵團在隔次調查中已經乾涸,所有發育中的卵及小蝌蚪皆無法存活。   卵團孵化失敗原因 在2016年我們追蹤了所有的189窩卵團,發現共有23窩卵團在後續的觀察沒有成功孵化成蝌蚪,整體孵化成功率為87.83%,整體的卵團孵化成功與否無法證實與所測量環境因子有關(表三)。分析卵團的失敗原因,在自然狀態下有4窩被水沖走消失、4窩未受精、1窩乾涸、1窩被螃蟹掠食(圖七)。但觀察結果發現有13窩死亡卵團是發生在距離排水管較近的且為廢水流經的區域(圖七、圖八)。 圖七、卵團孵化失敗之原因。在自然狀態下有4窩被水沖走消失、4窩未受精、1窩乾涸、1窩被螃蟹掠食,但有更多的卵團(13窩)是發生在距離排水管較近的且為廢水流經的區域遭受汙染而死亡。   圖八、被汙染的卵團。在調查區段可2及可3因為有汙水排水管,在距離排水管較近的且為廢水流經的區域往往造成範圍內的卵團死亡,圖中的卵團(位於可3區段,編號164)在表層可見到有幾隻已發育但死亡的蝌蚪胚胎,卵團內大部分的卵甚至尚未發育即死亡。 表三、卵團孵化成功或失敗與產卵點環境因子之關係。   DF Wald Stat P Intercept 1 0.04 0.844 最近岸距離 1 3.34 0.068 水深 1 1.15 0.283 水溫 1 0.30 0.586 酸鹼度 1 0.16 0.688 電導度 1 1.27 0.259 總溶解固體 1 <0.01 0.954 鹽度 1 1.10 0.295   安全到達溪流後就安全了嗎? 卵團調查時實地一步步踏過溪床,發現青蛙除了移動到溪流過程中會遭遇到困難,在溪流中也有不同的問題在等著青蛙面對: (1)溪流水流湍急且秋季水位下降快:調查中有多種跡象皆顯示當溪流的水流速太快時會使成蛙無法繁殖,第一點是今年度及去年有降下大雨後的一段時間皆無法在溪流中找到卵團,可能是成蛙無法穩定停留於溪流中所致;第二點是成蛙選擇水淺處繁殖,應該是因為水淺處有緩和流速。另外也發現水位如果降低太快,也會造成產下的卵有乾涸的危機(圖九)。 圖九、因水位降低而乾涸的卵團。 (2)河川遭受汙染:在2016年的卵團死亡率調查發現,卵團孵化失敗最主要的原因竟然是人類所造成的,在排放事業廢水的影響下,廢水剛進入溪流所流經之處的卵團悉數死亡,青蛙即使找到平緩處產卵仍無法順利孵化。相同地點在2014/11/9還發生過魚蝦死亡事件(圖十),該廢水排出地點的下游處曾造成魚蝦死亡,對該地的來說此排水管是其中一個危險的汙染來源。 圖十、2014年的魚蝦死亡事件。 讓青蛙的生活在未來更安全 兩棲類因為是使能量在不同消費階層及水域陸域間流動的角色,加上通透性皮膚可反應水域及陸域的環境品質,是相當好的環境指標物種,而保育地區性蛙類族群也能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有所貢獻。護蛙活動幫助了青蛙安全地從森林移動到繁殖的溪流水域,但在溪流中其實還有許多困難及挑戰需要成蛙一一克服,透過持續對當地族群在的關注,我們也可以幫助這些青蛙,不僅是保護他們過馬路,使他們安全地產卵並降低人為活動(這裡指汙水排放)對卵存活的影響也是需要關注的。護蛙活動在荒野夥伴的默默付出以及努力之下,儼然已經是宣導環境保育極佳的活動,不僅能直接降低路殺的風險,也使參與的民眾了解蛙類生態及面臨的生存問題。人有很強的影響環境及地貌的能力,但卻也影響了萬物的生存,能力強大更應該要了解如何與萬物和平共處:跳吧,梭德,跳吧,跳進每個人心中。(全文完)

大山背梭德氏赤蛙產卵點調查(上)

2017-03-18

從大山背護蛙過馬路開始 道路的出現其實對動物造成不少影響,像是棲地破碎化的影響以及道路死亡。在2008年荒野新竹的夥伴發現,在大山背地區的梭德氏赤蛙在繁殖季移動到溪流繁殖時,許多個體在道路上遭車輛輾斃,於是展開護蛙活動並發展至今。活動一邊保護青蛙過馬路的同時也向大眾宣導梭德氏赤蛙所面臨的問題,並開始關心除了過馬路以外這些青蛙們是否有安穩地傳宗接代。於是從2013年開始進行牠們產卵的資料收集,隔年開始測量產卵點的環境因子,希望能知道青蛙下溪流後產卵的時空分布以及對產卵地點的選擇。 蛙卵調查 我們依道路上護蛙所劃分區段有臨靠河道的區域進行卵團調查,以3-4天調查一次的頻度地毯式搜索河道中的卵團,找到卵團後會記錄下所需的資訊(圖一),其中有幾個重要記錄項目: 1. 固定地點的標準水溫及水深(從2014年開始) 2. 卵團所在地點的環境因子(從2014年開始,位置、最近岸距離、水深、水溫、酸鹼值、溶氧量、電導度等) 3. 鄰近有水參考點的環境因子(從2015年開始) 4. 卵孵化成功與否的追蹤(從2016年開始)。 從2014-2016這三年,分別調查到83、176以及189窩卵團。 產卵的日子 大致上從10月初開始就有成蛙出現,而卵團則到10月中才有發現(圖二)。結果發現當地族群至少有兩次繁殖高峰,分別出現在10/17-10/24以及11/2-11/12這兩個時段,前兩年第一次高峰卵團數量較多,2016年則是第二次高峰的卵團較多(圖二),所以兩次高峰哪一次數量較多並不一定。 從每次調查的標準水深以及水溫來看,調查期間的水溫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水深則是逐漸降低(圖三),卵團的出現數量在統計上並沒有與水溫或水深變化之間有相關性。但這三年調查下來,發現產卵總是在溪流水位降低之後才開始(圖四),推測在溪流水位降低之前的湍急水流會不利青蛙產卵,這可能解釋為什麼卵團並沒有在青蛙出現後立即出現。 產卵的區段 調查結果顯示梭德氏赤蛙的產卵位置分布並不平均,但主要集中在E3-F1以及可2-可3這兩個區段,且每年各位置的卵團比例並不同(圖五),推測是河床的年間變化所造成。值得注意的是,唯一沒有發現卵團的地方是D3-E1這一段,該段溪流的行水區狹窄且水流相當集中湍急(圖六),這應是造成青蛙無法在該區段產卵的主要原因。(下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