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濕地送行者」­生態舞蹈工作坊

文/林芳如〈宜蘭分會親子團志工,自然名:樹懶〉

2024.10.10

  總希望在繁忙的育兒生活中能找到自我的時間,但媽媽的身分卻無法說丟就丟。如果有機會能夠加入一種讓自己投入,並跟著女兒一起進行的活動,那不是很棒嗎?帶著這樣的念頭,就傻傻地報名了生態舞蹈工作坊。

  一提到「舞蹈」,腦海中出現的就是在舞台演出。搭配著音樂經過彩排與長期的訓練成就出來的一種表演形式,但當場地移到了路邊、濕地與蓮花田,舞蹈似乎就變得距離我們更近些了。

 

  工作坊中我們模擬穗花棋盤腳以及岩石的形態,也跟隨著指令用肢體動作展現蛇、蛙、鳥各種生物活動的樣貌,練習時壓根不知道自已在幹嘛,只覺得很有趣,能與大家一起合作、瞎跳。

  但實際進入到展演現場,屏息等待在蓮花田中時,我們也成為了這場舞蹈的演出者!隨著音樂響起,在扮演師公的舞者陳福榮帶領下,緩步為逝去的自然資源與曾經的大地而送行。

  藝術的解讀取決於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但能不顧他人眼光沉浸在路邊與田間,隨性的伸展肢體,加入送行的行列,都讓先前所有的混亂與瞎跳都成為一種藝術展現。

  舞者間在彼此的眼神交流以及師公引導下,一起看向扮演濕地女神的舞者陳怡靜,站在鴨母船中的女神舞出了對純淨自然的嚮往。生態舞蹈突破了刻板的框架,少了舞台燈光卻多了自然光。陽光映照在濕地水面的那瞬間畫面令人肅然起敬。當我們緩慢踏入濕地水中的一刻,舞蹈與玩樂的界線也就此變得模糊。

  一直以來,生活在台灣的西部,我看到的是夕陽、是落日、是太陽消失在地平線的那端,但在這裡我發現原來小時候口中說的太陽下山就是這副模樣。

  藝術家Kerri Ferrara與小花聯手打造出的地景藝術「水鳥造型母鴨與小鴨船」將歷史與未來重新詮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見的就會有所不同,五十二甲濕地的美不只是在生物在環境,更是在每位用心為土地付出的你我心中!

 

附加檔案大小
380_dan_ye_-11.pdf1.29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