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濕地之上,我學會傾聽

記2025第二屆五十二甲濕地藝術季

2025.09.10

文/湯普生〈宜蘭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南湖大山〉
圖/《大水新娘》攝影官群組

  這已經是我第 N 次踏上五十二甲的土地。但是,這次不是以自然觀察者的眼光,而是以一個被土地喚起記憶與情感的行者,走進這場深深織入時間與水文的藝術季。

  2025 年大暑,《第二屆五十二甲濕地藝術季──濕地奇緣:大水新娘》靜靜展開。風沒說話,濕氣卻像詩,沿著田埂與水圳溢開。從村落裡傳出的,不只是活動的管樂聲與腳步聲,更有一種像祖母低語般的文化呢喃——講著大水新娘的故事,講著一場場在水上迎娶與祈願的儀式。

傳說裡的新娘,牽起我們與土地的情感
  7 月 26 日這一天,天空厚重,一整週已有三個颱風在太平洋上徘徊不去,風雨如約又忽來忽去。然而午後的成興大池,仍迎來一艘緩緩駛出的鴨母船。船上沒有貨物,載著的是娶路雞、迎親的親人,一如往昔的婚禮行列,在水道上緩緩前行,也載著村人對平安與豐收的願望。
  在過去的五十二甲,村人會以「鴨母船迎親」的形式,在水上迎娶大水新娘,並舉行「爆尪淨新娘」的儀式:用鞭炮聲為新娘淨身驅邪,亦是為新人祈福,驅除災厄。這些儀式並不只是戲劇演出,而是真實活過、信過、傳承著的文化實踐。

  今年的藝術作品中,有一件便以「嫁妝」為題。以竹編與稻草組成的鴨母船浮舟,靜靜泊在濕地邊,以蓮葉粉紗飾著小鴨造型的浮舟,像是在等待出嫁的時辰。那一刻,我幾乎以為自己回到了那個只有風、潮、與信仰交織的年代。

地方故事,從土地裡長出來的文化厚度

  五十二甲不只是濕地名稱,更是一種人與水共生的生活記憶。村落裡的圳道、田岸、灌溉系統,是歲月雕出的紋理。從「大利澤簡」這個地名開始,便蘊含著水與人共處的智慧。這裡的人懂得潮起潮落,懂得與水搏感情。

  在藝術季的走讀活動裡,我聽見一位阿嬤說:「我卡早嘛是坐船嫁來遮的」這句話裡,有歷史,也有文化的厚度。那不是課本上的詞語,而是從舌尖滲出的記憶。

  然而這記憶之路,並不容易走。今年的藝術季籌備之時,三個颱風先後生成、盤旋,路徑未明。每一場演出與行動,都要與天氣搏感情。布置場地、搭起展棚、準備「沉浸式吃桌劇場」,都在風雨之間反覆調整。藝術家撐著傘裝置作品,總舖師撩起袖子準備菜色,小孩在積水的田埂邊奔跑採蓮。那不是困境,而是土地回應我們的考驗。


 

為這片土地的人,集起一股溫柔的力量

  這場藝術季的實現,不是偶然,而是許多人的堅持與守護。

  從籌劃之初,在聚揚實業的企業贊助下,荒野保護協會便與地方藝術行動團隊攜手合作,動員志工深入田間、協助布展與導覽,記錄每一次排練與裝置的誕生,也守護濕地生態的底線。他們穿著雨鞋、揹著鏟子,有時是裝作品的幫手,有時是說故事的聲音,有時只是靜靜在一旁,確保水鳥與稻田能繼續安穩共存。

  而這片土地的村民,也不是旁觀者。從傳統辦桌的總舖師們燉煮「濕地吃桌」的菜餚、宜蘭縣台灣地理永續再生發展協會安排撐桿的耋老和鴨母船,青年協助影片攝影與文史紀錄,還有爺爺奶奶們打開記憶之門,講述爆尪、鴨母船的真實過往,每一個人都是藝術的一部分。

  更特別的是,地方信仰也成為藝術季的重要支柱。廣惠宮、永安宮等廟宇也協助調動神轎、婚轎文物與指導儀式流程,讓這場藝術行動不只是創作,更是一場承襲信仰的「在地劇場」。

  這不是哪一個單位的活動,而是一場由社區、信仰、自然與藝術共築的濕地慶典。當荒野志工的手,與村人挑水鋤草的手交握,那是一種土地與人之間重新建立信任的手勢——溫柔而有力。

 

傳承與對話:當文化成為保育的橋

  有人說,保育是生物學家的事。但在五十二甲,保育也是說故事的、種田的、煮飯的人的事。

  根據《拉姆薩爾公約》第 VIII-19 號決議,濕地的文化價值——如在地知識、傳統儀式、藝術、宗教與歷史意涵——應被納入其保育與管理策略之中。這不只是國際上的呼籲,更是這片土地早已實踐的日常。

  像「大水新娘」的儀式,就是一種文化保育的形式。它不是靜態保存,而是活著的傳統,是一代代人用行動維繫的土地之愛。

  藝術季不只是展覽,而是一次次情感與記憶的交織。你會在路邊遇見一場「濕地婚宴吃桌」,菜是傳統辦桌端來的,菜單背後是農田的節氣;你會在濕地邊聽見一場「寶島曼波」,歌聲裡有荔枝、有田葡萄,也有不願被遺忘的鴛鴦水鴨。

 

結語:讓我們都成為那艘鴨母船

  當藝術季活動結束,雨點落在五十二甲的水面上,薄霧水影像一層層舊時的被單,覆蓋在濕地的身上。那艘象徵新娘的鴨母船,仍靜靜泊在埤塘邊,像是守著什麼未說完的話。

  我想,那艘船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一艘願意載著信仰、文化與記憶前行的小船。今年的天氣沒有偏愛誰。但五十二甲選擇以行動回應——在天氣最不穩的日子裡,說最堅定的話,做最溫柔的事。

  五十二甲教會我:保育不只是保護環境,更是照顧記憶與文化。因為只有記得,才能繼續守護;只有對話,才能真正共生。

  親愛的朋友,若你也願意,不妨來走一趟。或許你也會像我一樣,在這片濕氣氤氳的土地上,學會傾聽,也學會愛。
 

 

附加檔案大小
在濕地之上,我學會傾聽3.3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