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海洋減塑青年行動 第二波熱烈報名中!
- 以隊為單位於2014年6月25日前填寫線上報名表格
- 以隊為單位共同擬定「減塑方案」,並以PDF檔案格式在6月25日前寄至荒野保護協會電子信箱oceanday@wilderness.tw,信件標題為「繳交海洋減塑青年行動報名計劃書」。
- 主辦單位依計劃書內容評選,於6月30日以電子郵件通知及網站公布結果(20隊入選與5隊備選),並請入選隊伍登錄詳細資料與繳費。
- 通知入選後至7月10日00:00時前為繳費期限,逾時不另行通知並取消資格,並由備選隊伍依照順序替補。
指標 | 說明 | 比重 |
創意性 |
原創獨特性
掌握主題
|
20% |
執行力 |
時程安排
投入人力
經費預算
|
30% |
功能性 |
明確訴求
目標族群
效益評估
|
30% |
發展性 |
持續執行性
延伸性
|
20% |
「我的無塑生活」發起者,120天僅製造200克塑膠垃圾 自從了解到塑膠污染對環境與人類健康的危害後,Beth Terry開始一系列的實驗:測試自己是否能在不買任何塑膠製品下生活。她將個人的塑膠廢棄物減量到平均值的百分之二以下,這個實驗最後發表在熱門的部落格「我的無塑生活」(MyPlasticFreeLife.com)和新書「無塑:去除塑膠壞習慣,你也可以!」(Plastic Free:How I Kicked the Plastic Habit and How You Can Too)。 |
鹿兒島大學海洋物理教授,恆跨東亞6國上萬公里,追蹤洋流與漂浮打火機。 自1997年參與日本海納霍德卡石油洩漏事件的志工行動後,藤枝繁開始研究海洋廢棄物。1999年發起鹿兒島國際淨灘行動,並成立鹿兒島清淨事務局。研究海洋廢棄物對環境污染的實際情況,並定期監測鹿兒島沿岸的海洋廢棄物。特別的是,他發現中途島沙灘上的打火機14%來自臺灣。 |
2012年6大貨櫃滿載塑膠原料於香港翻覆,Tracey Read率先發現並號召十萬港人淨灘。 Tracey Read在2012年參與Algalita與5 Gyres Institute的研究環太平洋垃圾帶的海洋污染。香港膠災後,Tracey在香港創立非營利組織PlasticFreeSeas(無塑海洋),旨在提昇公共意識與組織行動將香港與全球塑膠污染議題結合。 延申閱讀:香港膠災 |
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學海洋生物教授,於全世界最狹長國家家-智利的海岸線淨灘,帶領全國學生調查海洋汙染。 Martin Thiel主要研究海洋無脊椎生物的行為生態學,2007年發起智利「廢棄物科學」計畫,結合學校教育與科學方法來調查沿岸地區的垃圾問題。 延申閱讀:「廢棄物科學」 |
新加坡大學生物多樣性講師,國際淨灘召集人,發表淨灘數據,教育大眾。 Sivasothi研究紅樹林與投入保育工作超過20年,因江獺棲息於當地紅樹林,Sivasothi也因此獲得「水獺人」(Otterman)之稱。新加坡自1992年開始加入國際淨灘,每年超過1500位志工清理60000個垃圾,此活動成為新加坡最大的環境保護計畫。
延申閱讀:「新加坡國際淨灘」 |
荒野保護協會海洋系列藝術展策人 La Benida是來自紐約的華裔藝術家,對環境教育的熱誠促使她成立R.A.R.E環境藝術工作室(Rare Animals Really Endangered),自2012開始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策展「愛上大海我的家」、「北海岸海洋過客」、「親清海洋我的母親」海洋系列藝術展。今年六月參加5 Gyres Institute的研究航行,預計從百慕達三角洲航行至冰島,監測海洋的塑膠微粒污染。 |
「渦流計畫」(Project Vortex)藝術家之一,將海洋廢棄物以創新方式呈現在環境教育中。
Liina是香港的德裔藝術家,原為日本、德國時裝設計師,在2007年到香港後開啟其自由藝術創作生涯,結合藝術與淨灘行動提昇公眾意識,透過把廢棄物轉化為藝術品來引發觀眾思考環境污染的問題。2014年四月其創作「垃圾排擋lost'n'found」展現Liina驚人的顏色敏銳度,將淨灘撿到的垃圾依照顏色排列出美麗的圖像。 |
附加檔案 | 大小 |
---|---|
2014海洋減塑青年行動活動簡章 | 6.83 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