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保護協會鄭重聲明
一塊有形的招牌要亮,只要選對擦拭用品及做法,短暫時間內就能閃閃發亮。 一個協會在外人的印象,像是個無形的招牌,存在每個人心中,靠團體內每個人所做的每件事一次一次擦亮。 荒野保護協會累積許多志工的努力才有今日的閃亮招牌。 荒野保護協會是大家共同打造出來的閃亮招牌。 這塊招牌,當然也不能被私自用於經營個人利益。 這塊招牌,當然也不容許因個人言論或行為而令其蒙塵。 協會成立22年來,持續在環境教育及棲地守護面向上努力不懈。 協會委派或培訓之志工,也在每次的發言及推廣時,擦亮別人心中的荒野招牌。 但若志工未經協會同意而使用協會名號或logo進行招攬課程、活動或商業行為者,都屬侵權,也將造成協會無法預期的傷害。 荒野保護協會的招牌,靠每位荒野伙伴而擦亮。 荒野保護協會的招牌,讓每位荒野伙伴感到榮耀。 荒野保護協會的招牌,屬於每位荒野伙伴所共享。 荒野保護協會的招牌,絕不允許任何伙伴損害。 鄭重宣告: 損及協會名聲及信譽者,協會將依志工管理辦法或法律途徑處理;協助協會環境教育及棲地守護工作者,協會也將依相關辦法年度給予鼓勵。 一個協會需大家努力,才能由參加者去擦亮在他心中的那塊招牌,但一個協會也可能因少數志工而受損。 期望伙伴一起為擦亮招牌而努力。 附件:社團法人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管理辦法公告
《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班》 感動生命的開始
文/鍾嘉怡 (臺北分會兒童環境教育組志工,自然名:小露珠)、圖/臺北分會兒童環境教育組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自己非常喜歡當志工,只要看到有興趣的服務機會,一定會迫不及待想要參與學習。這一次看到臺北分會《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班》正在招生,因為喜歡和兒童相處,決定報名一試,沒想到卻感動了我,還點燃了我對環境教育的熱愛。 「不用擔心,不用害怕,這是絕對安全的。只要靜下心來,靠感覺沿著繩索走,經過大樹小樹的時候,可以嘗試摸摸它,跟它說說話。」在一片落葉森林,矇上眼睛的我有些緊張,聽著隊輔的聲音,在她的牽引下找到了繩索,慢慢地讓自己沉靜下來,好好感受身邊的一切。謹慎地跨出第一步,感覺踏著的土地沒有很平坦,我走得非常小心,聽著腳踩落葉枯枝發出的札札聲,終於摸到了第一棵樹。 這棵樹表面粗糙,似乎有些裂痕凹凸不平。「我可以抱抱你嗎?」我輕聲地問。閉上眼睛,抱著大樹,聞著它的味道。聽著風一陣陣吹過、身邊一些不知名的鳥叫聲。這一刻,我覺得我與大自然好近,好近。「謝謝你,大樹。」原來,與大自然的連結就這麼簡單。 這是荒野保護協會兒教引導員培訓課程中的其中一個教案《矇眼摸樹》,是我們未來結業後要進入校園帶給孩子的課程。這些課程大多以活動體驗為主,本以為參加培訓只是學習如何帶小孩了解自然,沒想到自己在上課過程中也深受啟發。 海龜鼻孔卡著塑膠吸管、大量信天翁幼鳥誤食塑膠垃圾死亡,在課程中看到這些影像,心裡非常沉重。這些海洋垃圾從哪來?後來我們有一份綠色生活清單的作業,連續記錄自己的生活以後,才恍然驚覺塑膠在我們生活習慣中無處不在的可怕。過去的我一直都覺得環境問題離我很遙遠。我不曾想過原來就算自己安份地把垃圾丟入垃圾桶,有一天它也可能出現在海中,成為殺死無辜生命的凶器。 從此,我開始學會減少消費,便當盒、環保筷成了我的出門必備。這些都是我剛加入荒野時沒想過的改變。「以身作則,才能感動別人」,這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講師在分享時說的。除了教案體驗,兒教課程還包括了一些進修課,邀請專業講師前來分享。在這些課程中,我對環境問題、環境教育以及孩子的引導技巧等知識有了更深的了解,這無形中也增加了我的學習信心。 終於到了穿上荒野保護協會綠T恤的這天。雖然之前已經上了好幾個月的課、還跟隨學長姐到學校去見習、甚至通過了在學姐面前的教案試講,但踏入教室,即將要面對一班小孩的這一刻,心情還是有些緊張焦慮。 「原來水也會有不夠用的一天。」 「沒有水用好不方便啊!」 「我以後要好好珍惜水了。」 看到孩子們在課程活動中的投入與反應,我的心裡瞬間好感動。這無疑也給了我在未來想要繼續走環境教育這條路許多的勇氣和肯定。 好不容易完成了這長達一年的訓練以及通過了兩套教案的實習,取得授證資格,這一路走來,真的很感恩兒教的團隊籌委們,那麼用心地安排如此紮實的課程內容,讓我增廣見聞之餘,也有了很多經驗的累積,當然還要感謝無私的學長姐以及同甘共苦的夥伴們。在培訓中,我的資歷是最淺的。但他們總是樂於與我分享,還給予我很多機會,從中鼓勵我。看到他們對於環境教育的熱情付出,讓我很是感動。期許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為環境、為孩子貢獻,成為守護地球的一份力量。 現在的孩子,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可以接觸、了解大自然的機會是非常有限的。兒童環境教育雖然在短期內無法看到振奮人心的成效,但兒教人始終相信,只要能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尊重、感恩大自然的種子,未來它總有生根發芽的機會。 如果你也想和我們一起走進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一起努力為地球留下更多愛護自然的孩子,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臺北分會《第七期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班》開始招生囉!
一封與地球的情書:從節能志工訓練開始
圖、文/陳正彬〈臺南分會親子團第四團,自然名:灰熊〉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從老子道德經裡的一段文字。人類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在過去的歲月裡一直遵守著萬物的道以及自然的法則,我也們能共存共榮在這塊土地上。我出生在1979年,在那個年代我家門前是綠油油的稻田、旁邊是一條潺潺流動的溪流,後方則是一望無際的甘蔗園。小的時候,我最開心的就是等待爸爸開著小火車載著甘蔗經過,然後跟爸爸揮揮手。隨著時間的流動,小溪流已經變成水泥的人工水道,裡面完全沒有生態,後面的甘蔗園變城鄉鎮公園,人工的遊憩場所遠多於自然的生態,也少了田鼠與控土窯的場域,前面綠油油的稻田也變成獨棟豪華的別墅,唯一不變的是我們依然守護在這塊土地上。工業的演進、經濟活動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於農業的離棄,讓這塊土地越來越失去生命力,越來越失去讓土地呼吸的可能,這是我們所面臨的結果,這是過去埋下的種子造成的果實,但,這是我們要的嗎? 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舉辦第一期氣候變遷節能志工培訓,我們全家都動員參加,在這段時間裡,藉著劉峻儒(飛魚)、汪中和研究員、公民自主發電的林元笠老師分享與介紹,更了解地球現在所面臨的情況是多麼的殘酷,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在這塊土地上應該要扮演好的角色。開始進一步的了解以及找尋資料來看,也藉由相關氣候變遷影片中了解許多過去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例如:「畜牧業的陰謀[a]」讓我了解到畜牧業與溫室氣體還有相關土地資源的關連;「怒海控塑[b]」讓我明白塑膠製品對海洋對這塊土地的嚴重影響;「當快樂腳不再快樂:認識全球暖化[c]」讓我了解到氣候變遷對於地球的影響以及對於未來的影響。這一切都是由我們對於工業發展以及社會生活型態改變下所造成的影響。 我們對於這塊土地的”想要”已然失控。溫室效應氣體的濃度已經遠遠超過地球過去幾百萬年來的紀錄,在這樣的趨勢下,人類的生存環境正在經歷重大的改變。我們必須要面對,我們必須要內化檢視自己在這塊土地上的角色。我們可以做什麼? 這也是節能志工培訓一直問自己以及團隊裡一直在激盪的問題。我們認為,任何可以改變人們能源使用習慣都是我們可以落石實以及推廣的地方。 清楚的建立對能源的觀念,不只是用價格來衡量該不該使用。對於能源自主率只有2%的台灣來說更是要大力宣導的觀念並建立其對於資源使用的道德觀。 清楚認識生活周遭環境的能源使用狀況以及電器耗能狀況,並實際落實行動方案降低對於能源的耗用。 主動走出去,對於一般民眾進行節能觀念的推廣。 持續的關注環境變遷訊息,並落實對於下一代的教育。 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做且希望能跟這塊土地共存共榮的。人類的文明演化具有歷史脈絡,任何的文化都需要長時間的建立,現在人類需要反思自己對於這塊土地的關係。台灣是否缺電? 除了擴大需求之外,檢視自己的能源耗用狀況並且有效減少無謂的浪費,如此整體的需求將會降低,這將會是一項有效的行動。 美麗的大地,在無止境的經濟發展下破壞快速,我們生存的環境已然失控,我們的下一代所生存的環境正快速劣化,稻田、農地、小河、山林、美麗的生物多樣性以及蔚藍的海洋是我們應該留給他們的,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無私愛的表現。 「我期望 有一天 我將帶著我的子孫 一同遠望那片我曾生存的土地 我期望 有一天 我將帶著我自己 走入這塊曾經陪伴我成長的土地 閉上雙眼 跟他互訴彼此的思念 我希望 有一天………………….」 (Reference) [a] 畜牧業的陰謀; 導演: 吉普. 安德森以及基岡. 庫恩; 美國, 2015 [b] 怒海控塑; 導演: Craig Lesson; 荷蘭, 2016. [c] 當快樂腳不再快樂:認識全球暖化(2版); 作者: 汪中和, 出版社: 五南出版社
百年果樹森林保衛戰 -揭開北屯小肺神秘面紗-
文/徐宛鈴〈臺中分會 解說大坑組組長,自然名:小茄苳〉、圖/台灣護樹協會 「就地保留樹木、我要食物森林」萬人連署運動:https://goo.gl/forms/ZwXhscZcSKYSyeVB3 常常從臺中市區路經北屯路,前往潭子或大坑口,視野角落有一處紅磚牆,上方是不見底的一團綠,總是引起我很大的疑問,是廢棄了所以綠樹成蔭?這麼一大塊地卻沒人管理?究竟是誰的地?這片倖存的茂盛森林,還能存在多久? 這樣的樣貌維持了好多年,直到今年(2018)二月無意間翻閱臺中市政府社會住宅宣傳手冊,看到一處規劃興建在北屯區東山段,也不知道是哪裡,直到與一位阿姨聊天之中,才赫然發現原來是要蓋在這片神秘森林所在地,也就是中廣電台北屯機房舊址。 擔心這片森林即將消失,我們便開始尋找在地夥伴、護樹團體與生態學者楊國禎老師一起進行田野調查。這處茂密森林,主要由老欉荔枝樹所組成,共有47棵,同時也有其他果樹,如芒果、龍眼、檸檬、蓮霧、楊桃、芭樂、小果桑等,簡直就是一個吃不完的水果森林。加上其他喬木如茄苳、苦楝、榕樹、火焰木、樹青、九芎等,共有88棵大樹,由於閒置十多年,已然成為市中心難得一見的森林自然演化生態系,堪稱「北屯小肺」。其中大部分樹木皆非常粗壯,為了解這片森林的歷史,我們查閱了「臺中歷史百年地圖」,發現1959年舊航照地圖即有這片果樹存在,證明至少有60年歷史,又進一步訪問了曾於此處工作的老員工表示,從日治時代接收之時,便已種有荔枝樹,之後中廣電台又陸續栽植,原本可是一大片擁有上百棵的荔枝園,曾有以三、四台3.5噸卡車載滿荔枝送到臺北總部的盛況,後來因開發一一砍除,剩下如今最後這片森林。依據「臺中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第三條,樹齡超過50年者即符合受保護樹木列管條件,而我們也於五月中正式提報給農業局審理。 要在此處規劃開發的社會住宅,是林佳龍市長「4年5000戶、8年10000戶」的政治承諾,屬於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住宅工程發展處推動的業務,已與國有財產署簽下50年租約取得土地。得知為在地政府所屬公共工程,心中著實放心不少,因為身為市民至少還能有權力去監督,並進而提出意見。 然而,卻也因此發現兩個重大問題: 此計畫程序上資訊公開與公民參與嚴重不足。此案規劃進行已久,但身為在地居民的我們竟然都不知情,基地周圍也不見任何告示,沒有舉辦說明會或公聽會,這樣的規劃極不尊重在地,也早已引起周圍居民不安,曾於去年底尋求議員協助、提出召開說明會要求,但至今臺中市政府仍未規畫舉辦。 此社宅規劃於年底前興建331戶並開挖地下室停車場三層,只能原地保留10棵,55棵移至大里,14棵先移出去後再移回,也就是說這片果樹森林將大部分被毀掉,臺中市政府卻回應「會種更多樹,十幾年後也會綠樹成蔭」,這樣要如何取代六十年以上、承自日治時代的老樹、十幾年來未受干擾的森林生態系? 這片百年果樹森林,只要經過低度人為管理,便能就地成為「食物森林」,空曠處開放給附近居民、學生來種植蔬菜,不但能讓在地居民實現都市裡食農食果的幸福,更能成為訴說臺中在地歷史生態的果樹森林景點,成為年底花卉博覽會最精采豐厚的一站! 社會住宅是人為建設,還有許多公有地可以易地興建,但是果樹森林為在地百年成就,當老樹還在集體貢獻氧氣、涼風與果實之際,請讓他們繼續陪伴我們,並延續造福下一代吧! FB搜尋:「搶救百年荔枝森林」
成為雜草的代言人
文/吳逸倩〈高雄分會解說員、推廣講師,自然名:風〉、圖/除草劑調查小組 踏入荒野保護協會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自然觀察,這樣的習慣讓我愛上了上帝創造的花花草草、昆蟲鳥獸。臺灣這塊土地上自然生態豐富,生物多樣性,是世界少有的,神奇的創造密碼在每個生物身上鮮明的展現著,抬個頭、彎個腰處處都有驚奇! 從新竹大山背的護蛙行動,到南臺灣紫斑蝶路徑踏查,荒野人的自然觀察從北到南,在驚嘆自然萬物之餘,卻發現除草劑被泛濫使用,從學校、公園、道路兩旁、生態豐富的淺山區域及堤岸水渠邊,都可以見到大片枯黃死寂的現象。這樣氾濫的始用,竟只因節省成本或便利行事或一種既有的習慣,帶頭行事的往往是公部門,農藥的容易購買及取得、不受規範任意的噴灑。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STAT統計,各國農藥使用量(以有效成分為準,將各國除草劑總量除以耕地面積,可粗估每公頃除草劑用量),發現臺灣數值皆高出他國許多,民國105年除草劑銷售額26億,占整體農藥47%。 除草劑的濫用,首當其衝的就是所有生物的母親-土壤,土壤裡的生物、微生物被嚴重干擾,土壤變硬,變得貧瘠不健康;此外,除草劑經雨水沖刷至河溪裡,除了造成魚蝦等生物死亡,也汙染水源;生態最豐富的淺山區域,雜草減少後生物棲地也隨之減少,生物便大量的死亡或遷移。除草劑中所含環境荷爾蒙疑慮難除,對生物本身及人類其他物種都有極大的影響,更遑論民眾採集野菜、野草食用及於郊區戶外運動時所暴露的環境,都對健康造成極大威脅,每次到郊外進行自然觀察時,看到的除草劑濫用現狀,內心總不免憤慨嘀咕,因此夥伴們決定開始嘗試朝推動立法的方向進行。 這是我們的第一次接觸政治參與,夥伴們對政治極其陌生,但大家抱著單純想法就是為這塊土地做點甚麼,也算是憨膽。夥伴們彼此勉勵:「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開始了就會很厲害」。採取的模式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淹, 一邊學習,一邊按步驟進行(感謝上帝讓大家搞不清政治的箇中之”妙”,只有一顆熱血的心)。 新竹分會是第一個開始進行的分會,除了全國聯署外,也向新竹縣、市議會遞交請願書,苗栗、高雄也隨之開始進行。高雄分會夥伴,在地利、人和下,結合各方人馬及當地NGO,多次開會協調溝通,進行2次的公聽會後,高雄市議會在今年(2018)母親節前夕三讀通過「高雄市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這是繼臺北市及宜蘭市外,第三個立法通過的城市,無疑給予生活在自然棲地的生物媽媽們,一個喘息與生存的空間。也是送給每個關心孩子,是否能在公園、學校、馬路上自在健康呼吸的母親們,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高雄市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共有8條,立法精神採行 ”源頭管制、合理使用、末端管理” 原則,是為要彌補母法「農藥管理法」的不足;主要是明訂非農業用地禁止使用除草劑,若有違法之虞,賦予主管機關派員採樣檢驗及不得拒絕的公權力;並針對行為人、土地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處以罰鍰。也因為除草劑議題的發酵,在臺灣各地開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除草劑的危害與疑慮,紛紛有另立自治條例之需求,中央也將透過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建立「非農地雜草管理指引」,及「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範本」供各縣市參考。未來指引及範例公佈後,各部會與各地方政府將可透過指引協助在非農地範圍裡,不使用除草劑也可有效管理野草的生長。 許多人問為什麼只有非農地才禁止,廣大範圍關乎民眾健康食用的蔬果農地不是更應該禁止使用農藥?非農地的禁用只是一個開始,除草劑的使用關乎許多族群,惟有繼續溝通與理解,才能讓更多人加入改變的行列。在環境教育的推廣中,覺知與環境的敏感度是一個起頭,未來在各縣市,除了推廣教育外,我們也會成立「除草劑調查工作坊」,邀請更多夥伴在各自生活環境中持續紀錄除草劑不當使用情形,透過這力量的累積,在推動各縣市政府訂定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 我們始終期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可以明瞭,無法言語的小花小草都是這塊土地的寶,扭轉對”雜草”的既定印象,以管理取代趕盡殺絕,減緩食物鏈的崩解速度。因此,我們誠摯地邀請您來為雜草發聲,成為雜草的代言人與守護者。 「除草劑調查工作坊」預定於2018年10月27日舉行,歡迎您加入我們的行列。
2018年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成果報告及展望
圖、文/謝祥彥(棲地守護部主任,自然名:雁子)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23年以來,關心的棲地約有70處,在多數的棲地中解說員志工們佔有很重要的角色,除了帶領民眾接觸大自然,持續的定點觀察記錄也是重要的荒野資產。隨著時間的流轉,許多物種因記錄消失未留下身影、一些盛極一時的解說定點因缺少傳承而落沒,關鍵時刻需要提出物種名錄證據時也無法提供,甚為可惜。協會早年曾推動棲地普查、棲地白皮書製作,但因要求資料繁雜、缺乏整合工具而失敗,一直到2014年以公民科學家的概念建構網站、手機輸入介面後,使志工觀察後易上傳紀錄,逐步推動至今累積下諸多珍貴的資料。 調查記錄的用途 每年4月荒野在全臺灣關注的棲地,會同步進行自然觀察記錄,累積的資料可用於下述用途: 棲地守護 每年調查後成果進行物種名錄彙整,提供給各地棲地使用,物種名錄中記載該棲地特有物種、珍貴稀有的保育類,期望提供工程開發前列入評估訊息,降低對該棲地原有物種生態影響。荒野透過調查來的物種名錄,曾經在「五股溼地遊艇碼頭、高爾夫球練習場開發案」發揮阻止不當的開發的功效。 物種保育 2010年挖仔尾溼地進行生態調查時,即發現未曾記錄過的蛙類,後來確認發現是目前氾濫成災的外來物種斑腿樹蛙。斑腿樹蛙的入侵,雖有楊懿如老師團隊持續進行移除,其蹤跡已於2017年從臺北跨越到宜蘭,全臺僅3個縣巿目前沒有發現的紀錄。[註1]針對外來物種的出現,唯有透過持續的觀察記錄,才能早期發現進而控制(2008年紅嘴藍鵲移除計劃成功)。目前已無法控制但仍局限於部份地區的入侵種如斑腿樹蛙、沙氏變色蜥、綠鬣蜥等,應謹慎防範,如發現入侵到新區域應儘早進行圍堵移除;布袋蓮、小花蔓澤蘭等已全面入侵的物種則應持續監控移除,避免過度泛濫而導致棲地多樣性消失。 另外據中央研究院Taibnet臺灣物種名錄資料,目前臺灣共有59,561種生物[註2],估計全臺應該至少有15萬到20萬種生物,表示應該還有很多物種尚未被發現。像是在宜蘭雙連埤發現的新種水蛭,就是因為在地志工的持續記錄,拍下照片後所發現的驚喜。 環境教育用途 一場豐富的解說活動,如能涵蓋當地、當季特色的種物種資料及在地故事,並運用各棲地特有生態進行,便能輕易的藉由切合現場的環境教案,分享在地的生態特色。透過持續的觀察及記錄,掌握棲地的物種最新的變化,便能調整其解說方向始其更貼近現狀。荒野未來將結合親子團的力量,發展調查活動教案,透過課程及活動的引導,進行物種記錄及認識。 2018年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成果 根據統計調查數據,2018年共有40個棲地、436人次參與調查,回報有效資料共計6,878筆(可查詢到學名的物種),顯示今年的調查到的物種數量較去年有小幅的成長,參與人數及棲地數則沒有明顯的增加。 今年記錄總筆數最多的是新竹飛龍步道組,共記錄回報各類群209科484種生物。總筆數前五名分別為新竹大坪組178種460種、新竹油羅田157科386種、彰化十八彎古道組167科373種及嘉義蘭潭後山127科368種。 在珍稀物種記錄上,臺東知本濕地為第一名,共記錄遊隼、黃鸝2種I級保育類;環頸雉、烏頭翁、鳯頭蒼鷹、大冠鷲4種II級保育類、彰化十八彎古道所調查到的林鵰為I級,其餘還有4種II級、1種III級的物種、臺北五股濕地調查到的黑面琵鷺為I級物種,另有發現2種II級、1種III級的物種。此二處分列為第二、三名。 記錄到的36種保育類中,有5種I級保育類(法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19種II級保育類(法定珍貴稀有野生物)及12種III級保育類(法定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另有19處棲地皆有記錄到大冠鷲(II級),是最常見的保育類生物之一。[註3] 今年各類群物種記錄較去年減少,各棲地回報有效資料數,較去年增加570筆。值得一提的是,新竹飛龍步道組設定菇蕈類為記錄目標,共記錄到30種菇蕈類。 特殊記錄 荒野1號地 今年(2018)2月28日荒野保護協會購買下第一塊土地,命名為「荒野1號地」。該地位於宜蘭縣冬山鄉武荖坑附近,面積為1760.67平方公尺,此處地目為林地,早期種植茶葉,後來荒廢至今。該地有臺電保線道經過,雖然部份路徑陡峭但仍能到達,故宜蘭分會將此地及附近區域設定為定期觀察點,將持續進行生態記錄。今年也記錄到80種生物,其中有17種特有種及2種保育類(山羌、大冠鷲)。 知本濕地 臺東分會於4月29日辦理「與環頸雉相遇大調查」活動,進行6條「穿越線」的調查,本次調查共目視記錄到11隻環頸雉(9公,2母),聽音記錄到70次環頸雉的叫聲,合計81筆以上資料。顯示知本溼地生態的豐富度及特殊性,已凌駕於本濕地設置光電廠的效益。應可要求主管機關設立適當的生態保留區與足夠的生態廊道,給野生動物棲息。 未來展望 荒野於每年4月進行的同步自然觀察活動至今已持續5年,今年將增加於10月份進行秋季同步自然觀察活動,未來將於每年春、秋兩季分別記錄不同季節出現的物種,未來也希望能推廣至解說以外的群組,讓更多的伙伴,甚至民眾都可以參與,一起記錄下更多物種,進一步針對特殊物種的進行分佈調查,像是今年的臺灣食蟲植物棲地調查[註4]。 荒野棲地資料庫在檢討使用狀況後,將由舊系統轉為使用INaturalist系統[註5],該系統於2017年起由國家地理學院及加洲科學院聯合倡議,邀請一般民眾記錄自然生態。本系統操作介面簡單,依據物種照片相似程度及附近的物種記錄來協助基本辨識,並能自動帶出拍攝日期及座標,大幅簡化輸入時間,協助鑑定的機制與個人資料統計功能也十分完善,最重要的是可參與世界性的同步調查活動,讓全世界的人看到臺灣的美好,例如:City Nature Challenge 2018活動,在今年4月27日至4月30日間同步在全世界63個城巿舉行,4天當中回報了430,479筆資料,17,329人次參與,記錄了18,351個物種[註6]。而原本的系統將規劃轉型為關注議題或事件記錄平臺 [註7]。 最後期望能夠邀請對物種記錄、資料建立有興趣的伙伴,成立工作小組共同參與討論及推動,建立教學課程及活動教案至各分會、群組進行分享,讓更多伙伴學會操作方式,讓更多的人透過簡單的記錄就能對土地有所貢獻,在過程中體驗臺灣生態的奧秘及美好。 【註】 1、環境資訊協會:【愛知目標】七年走過四階段 入侵種斑腿樹蛙控制的不歸路http://e-info.org.tw/node/212258 2、中央研究院,臺灣物種名錄 http://taibnet.sinica.edu.tw/ 3、2018/06/25行政會農委會依「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由於本次活動於四月舉行,為了維護活動公平故保育類名錄仍以調整前的分級為計算標準,新的保育類名錄將於下次活動調整使用。https://www.forest.gov.tw/forest-news/0062487 4、荒野保護協會臺灣食蟲植物棲地調查https://www.inaturalist.org/projects/c5443384-bd34-4502-a83b-2fcd1bca22f7 5、荒野保護協會荒野棲地大調查示範網站 https://www.inaturalist.org/projects/a9c3e8de-3da5-4a56-80f4-e761b51f95f4 6、INaturalist, Nature Challenge 2018, https://www.inaturalist.org/projects/city-nature-challenge-2018 7、荒野保護協會荒野自然觀察記錄網 https://qs.sow.org.tw/ 附錄:2018年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活動得獎名單
【理事長的話-快報311期】用「減法」的思維來對待生態環境
衣服髒了,把髒洗掉,又是一件乾淨舒服的衣服。 地板積了灰塵,將灰塵掃去,地板又重新乾淨清爽。 用過的碗盤,有些食物屑沾黏,清水洗去,又是乾淨的餐具。 心靈空間,有了許多雜事堆積,心靜一靜,心湖會重新清澈。 面對臺灣的生態問題,是否也可以用減法的方式來思維? 面對臺灣的過度開發及超限利用,是否用減法可以讓生態及環境恢復生機? 走在大山背的鄉道上, 道路兩側有許多的號誌看板, 因大山背空氣濕度不低,看板上總會有許多藻類黏附生長。 電線杆上,也總是有許多的廣告或指示標誌, 某年的世界地球日, 號召一群聯華電子的企業志工, 在大山背進行著減法的環境清潔動作, 拿起刷子刷看板、清除電線杆上的廣告、撿除地板上垃圾, 活動結束後,看板字跡重新清楚再現,大山背顯現乾淨清爽面貌。 面對臺灣的公園綠地、河川高灘地、野溪河道、海岸環境, 總是有許多的水泥工程、消波塊護岸、罐頭玩具、高空步道的設施, 但這些設施總是阻斷生態連續性、石沉大海或熱鬧過後乏人問津。 是否也可以用減法工程的思維來恢復其自然生機呢? 例如減少水泥化工程增加綠地面積及透水性。 例如維持原本天然河岸或海岸,讓河與周邊生態更加連接,讓海有個緩衝帶。 若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或是生態系穩定度的思維討論公共工程, 公園就是都會區的降溫綠地、生物天堂、人類的休閒、靜心及心靈成長好地方。 河川就是連接山脈與海的重要橋樑,也是生物棲息、喝水及廊道的重要位置。 河川也就成為城市降溫、人們遊憩及天然食物的養育場。 減法,削去蒙塵及堆積的雜物,可以重新展現原本的美好。 減法工程,看似沒有新的作為,卻是撤去原先破壞環境的好做法。 減法真的是減嗎?或許有時候減去A卻是成長了B。 大自然會自己修復自己,或許減法工程的思維,可以讓許多生態恢復多樣性面貌。
在汗水中體認用過就丟的後果 – 為什麼我們支持限塑政策?
文/胡介申(棲地守護部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為了守護全世界最大的生物棲息地 – 海洋,每年全台各地的上千位荒野夥伴都會投入國際淨灘行動ICC,在烈日或風雨下埋首撿拾數千公斤的垃圾。2017年至少有40萬件的垃圾被各團體志工撿起、登記種類與數量後,將數據上傳至海廢資訊平台-愛海小旅行(圖一)。每件垃圾不會輕易分享它的遊記,但經過實驗調查、整理數據與爬梳議題,我們往上游展開一段清掃、紀錄與自我反省的十年旅程(1),從身邊的海岸(2)、河川(3)、山林(4)一路追溯到每日的三餐飲食(5)與製造及回收業(6),發現垃圾問題遠比想像中的複雜難解,需要更多的跨領域合作並建立社會共識(7)。 圖一、2017台灣ICC淨灘行動-海洋廢棄物統計TOP10 因此,荒野保護協會在2017年7月聯合眾多公民團體與行政院環保署共同籌組「海廢治理平台」(8),透過公私協力與源頭減量兩個核心理念擬定台灣首版海廢政策文件「海廢治理行動方案」(9)。今年(2018)環保署依據此份行動方案,推出2030年前階段性限禁用四大類一次用製品的政策(圖二),並預告2019年7月將開始從特定內用餐廳開始逐步減少塑膠吸管的使用(10),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本文將隨著商品轉為廢棄物的旅程,說明協會在各層面的觀察,以及為什麼我們認同並支持政府的源頭減量政策。 圖二、環保署推動一次用塑膠製品減量或限用的時間表 (來源) 旅行吸管(青蛙)全攻略 - 從原料>商品>垃圾>海洋的旅程 重建一支吸管(或一個塑膠袋)從原料一路旅行至太平洋的過程(圖三),以及途中結交(與騷擾)的朋友們,其中涉及至少12個中央三級機關、無數地方基層單位與至少8部不同法規,衝擊影響的社會面向更遠超過一般社會認知(不只會讓海龜流鼻血喔)。以上資訊顯示海廢的解決方案不是單純逼環保署回答的是非題,而是一張需要社會全體作答的複選考卷。當體認到海廢議題的特殊性以及:「合作很困難,但不合作就無解」的治理困境,我們與環保署攜手,以「政策整合」思維推出「海廢治理行動方案」(11)。 圖三、「塑膠原料→包裝食品與外帶餐飲等一次用製品→海廢」的物質流動過程 為什麼不重罰亂丟垃圾的人? 從材質來看,台灣海岸上近九成的廢棄物材質都是塑膠類製品;從用途來看,七成五的海廢都是為了滿足飲食需求的各式包裝,其中飲料相關垃圾(外帶杯、飲料瓶、吸管與塑膠袋)佔整體汙染量約六成(圖四),顯示台灣餐飲產業與其消費者可能是減少海洋廢棄物的關鍵族群。 圖四、2017台灣ICC淨灘行動海洋廢棄物組成分析 面對環境中的塑膠汙染,許多輿論指向政府應嚴懲任意棄置者。的確,嚴刑峻法可能適用在空氣、水或土壤等相對容易追緝汙染源與污染行為人、也相對容易量化損失的汙染類型。但是當各種一次用製品的使用完全仰賴自由市場機制,所有生產、販售與消費者都可以無礙取得與使用,政府是否有能力或是需要耗費巨資在每一個廢棄物管理環節都做到緊迫盯人、滴水不漏?(沒辦法化驗海邊每支吸管的指紋跟DNA呀!),就算透過檢舉達人通報,真的抓到某位亂丟吸管的倒楣民眾,重罰是否符合我國憲法比例原則概念?(你怎麼證明我這根吸管會插死海龜?)。面對這樣的「非點源汙染」,有沒有更上游、更積極的做法?例如:提高回收率? 乖寶寶做好分類後就仁盡義至? 一杯飲料或是餐點的食用時間通常只有數分鐘,商品包裝(例如手搖杯與便當盒)為消費者提供短暫便利的服務後,便轉換身分為廢棄物,等待被扔入資源回收或一般垃圾桶。身為一個每天不斷產生垃圾的消費者,驅使我們做好回收分類不亂丟的動力可能是國小老師建立的打掃清潔與愛物惜福的觀念(耶整潔比賽第一名有好寶寶卡)、同儕壓力(不想倒垃圾時被老鄰長碎碎念呀)或是害怕違法(好多垃圾大戰的地區都會破袋檢查喔),但是垃圾一但離開消費者的手,進入廢棄物處理系統,便擺脫所有仁義道德束縛,「分類、加工與轉售賺取價差」是回收市場的天條。下一秒開始,決定這件垃圾的命運是再製成新商品回到消費市場(多數人對回收的美好想像),還是送去焚化、掩埋甚至惡意棄置,「獲利」兩個字決定一切。「可回收/Recyclable」已經成為各種商品描述的基本文案,但這項商品廢棄後到底只是「技術上可回收」還是真正「具備回收價值」,往往是生產或銷售端無法回答的問題。 「技術上可回收」V.S.「具備回收價值」 從理論與技術的角度,地球上沒有無法回收的物品。只要投入資金,人類已經在實驗室或是示範工廠中把廢塑膠裂解成柴油或轉化成各種製品;英文諺語:「One man's trash is another man's treasure.」,只要處心積慮,我們能幫手上所有的廢物找個好歸宿(國中美勞課都有剪塑膠瓶+捲廣告紙做過筆筒吧)。但是現實社會中,回收產業的生存法則是「質與量」,質量兼備的物資會驅動回收商不斷收集,繼續往上游賣給處理場製成原物料,但質不純量又不足的,只能拒收、倒貼送人或是認賠付費進入焚化爐或掩埋場。 以材質為聚丙烯(PP)的塑膠吸管為例,台灣每年大約使用30-100億支,主要透過1.7萬家速食店、1.6萬家手搖茶飲店、1萬家早餐店、1萬家超商、9千家餐飲攤販、2千家連鎖咖啡館等共約7萬店家提供給廣大消費者。技術與理論上,如果一定比例的吸管使用者與餐飲業者願意配合協助收集、清洗、打包,穩定供貨質量兼具的廢棄塑膠吸管(例如每日10噸、約1千萬支)予回收產業,國內很可能就會有回收處理廠樂意配合,投資一條適合回收吸管的產線(或收購出口),產出高質量的PP回收塑膠酯粒(又稱再生料或二次料)。但目前台灣回收市並無管道取得足夠質量的吸管,失去了利潤空間,讓這些零散的吸管不具備回收價值,因為人為不當處置而大量進入環境四處流竄。除了吸管,還有那些垃圾? 誰最不受控愛亂跑? 當減塑成為淨灘社團、環保人士與主管機關朗朗上口的流行語,社會大眾不一定瞭解要為什麼要減塑、與減些什麼(舉目所及生活用品中到處都是塑膠呀)?如果把海邊充斥的特定種類塑膠垃圾當作是汙染物質,其實我們可以試著更理性與積極的溝通為何要減塑。 表一、台灣國際淨灘行動ICC,近五年數量最多的八類海洋廢棄物之組成比例與數量 說明:資料來源海廢資訊平台-愛海小旅行(http://cleanocean.sow.org.tw),2013-2017年間,851筆民間與官方單位上傳之淨灘數據,調查範圍含蓋本島濱海所有19縣市(上傳數據最多之縣市為新北市200筆,最少為苗栗縣1筆),海岸線長度總計299.5公里,共撿拾人造廢棄物162,065公斤。 由近五年淨灘數據(表一)看台灣海洋廢棄物汙染現況,並對應環保署階段性限塑政策與現行回收體制,可以整理出以下關於海廢與減量策略的論述: 1.塑膠提袋、吸管、免洗餐具與外帶飲料杯(表一中標示底線者)是環保署階段性限塑政策鎖定之四類一次性用品,整體海廢件數之33.8%。 2. 寶特瓶、塑膠瓶蓋、外帶飲料杯、玻璃瓶(#標記者)為政府公告應回收品項,其製造或進口業者已申報並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入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由環保署用於補貼回收與處理業者。此類產品減量策略應以增強生產者衍生責任(EPR, 如調高費率)、增加回收價值(如改善商品設計)、健全回收體制(如提升回收技術)為主。 3. 吸管、塑膠提袋、漁業浮具(*標記者)因產品本身無商業回收價值、製造時無法納入政府回收管理機制預繳處理費用(非環保署公告應回收項目)、廢棄後亦難以進入回收市場,應由製造、銷售端改善消費與使用形態,由源頭減少用量。 4. 免洗餐具(標記**)類別中,僅有部分之碗、盤、便當盒為公告應回收項目,且現今回收市場偏好瓶罐類回收物資,對高處理成本之平板類塑膠餐具(材質多樣易混淆)與塑膠淋膜紙容器(分離不易)之回收意願低落。而其餘一次性之筷、匙、叉、刀目前仍不受現行回收法規管制,更難以進入回收市場。 要是一件廢棄物塑膠真的克服以上重重關卡,順利被製成再生料,接下來會去哪裡呢? 要有人願意買再生紙、才有人賣再生紙、然後才有人去回收廢紙喔! 受限於高分子特性與其他原因,塑膠再生料的物理、機械或化學特性往往比不上由石化原料製作的全新原料,如果不是為了把特定產品(3C或汽車)外銷至特定地區(如歐美或日本),而被當地法規要求應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料(12),製造業對再生料的需求通常只是為了降低成本。相較於歐美與日本為了提高再生料的需求,已經開放使用於食品包裝(在食安無虞的前提下)(13),台灣目前的食品包裝仍需全部使用塑膠新料(14)。種種因素讓塑膠回收產業在原油價格低迷、新料便宜的時代,紛紛關廠停工(15)。而今年(2018)因為中國禁廢令,又讓全球回收市場洗牌重整(16)。 近年市面上漸漸出現標榜「回收塑膠再製」(17)甚至「海洋塑膠再製」的全新商品(18),相關產業也結盟開始做品牌經營(19)。這類產品很可能賣相差(黑密嘛)又比別人貴(研發與生產技術門檻高),它們面臨跟再生紙推廣初期相似的挑戰。消費者是否能正面肯定商品價值、認清「我要先買回收塑膠再製的產品才有人願意去回收塑膠」的現實,而去購買一件能減少海洋塑膠、促進塑膠循環經濟、又不依賴鑽採石油的「塑膠製品」呢(20)?身為最源頭的問題製造者,我們期待回收業者能消化所有垃圾拯救地球,彷彿像是病人搞壞身體後等待醫療產業的救贖。 面對垃圾,沒有人是局外人 當海邊充斥各種無主垃圾,沒有辦法明確找出需要負責的個人時,就會造成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這種社會心理學現象的經典描述是「沒有一顆雨滴覺得是自己造成了洪水」。轉換成環境工程的專有名詞,就是「非點源汙染」。雖然各面向的努力對改善問題都有幫助,但只有「源頭減量」才能真實讓每一位消費者都分擔減少垃圾進入環境與大海的責任。身為支持減塑政策的環保團體(21),我們無意一瞬間擾亂大眾習以為常的便利生活而造成社會對立,而是透過身體力行生活中的小小改變(22),營造一場長期漸進的社會溝通運動(23)。我們不加入哪種材質吸管最環保或衛生的辯論,而是提供溝通對象一種價值觀的自由選擇權:您是否願意選擇用重複使用的態度向用過就丟的習慣說再見?或是遠離懶惰與浪費,重新找回過去勤勞又惜福的那個自我?只要願意嘗試,我們就有機會終止無盡的髒亂與垃圾大戰,給未來世代更潔淨的生活環境與一片湛藍的海洋。 註解: 1:我們為誰而撿?為何而撿?荒野快報279期 https://bit.ly/2KjANAI 2:啟動海岸廢棄物調查 – 從問題裡找解答 荒野快報308期 https://bit.ly/2KzXpJq 3:塑膠碎片從陸地到海洋的旅程, 荒野快報309期, https://bit.ly/2lDrxZk 4:垃圾隨手丟後果 荒野新竹分會用行動讓您知道(新竹尖石淨山與淨溪行動), 自由時報, https://bit.ly/2lGGWbd 5:海洋廢棄物行動教案-我的垃圾足跡, https://bit.ly/2ICfynX 6:轉動循環經濟的四個關鍵要素, 荒野快報288期, https://bit.ly/2Kfigp7 7:荒野十年海洋大夢, YouTube短片, https://bit.ly/2tN9Dao 8:海廢治理平台專區, 環保署, https://bit.ly/2kPRVyZ 9: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第一版), 環保署, https://bit.ly/2JZKDUf 10:預告「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式及實施日期」草案, 環保署, https://bit.ly/2KwKBmZ 11:前言, 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第一版), https://bit.ly/2JZKDUf 12:消費後塑膠再生料驗證平台,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https://bit.ly/2yPy78I 13:寶特瓶回收再製技術之探討, 食品藥物研究年報, https://bit.ly/2z3jkr9 14:國內首起回收寶特瓶再製塑膠食器 業者加重詐欺罪起訴, 中時電子報, https://bit.ly/2N7F73G 15:塑膠回收無利可圖, 中時電子報, https://bit.ly/2tPwLF5 16:洋垃圾轉進台灣 環署坦言塑膠垃圾進口成長約2.57倍,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2KioBjt 17:全台首創100%再生塑膠洗髮精瓶 碳排減少3/4,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2lE6hTo 18:海洋再生眼鏡,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https://bit.ly/2lFO0VF 19:海廢塑膠循環經濟聯盟,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http://pidc-opc.org 20:用心,重現潔淨海洋, 荒野快報289期, https://bit.ly/2MtAKyP 21:別讓我們的方便成為地球的塑便, 新聞稿, https://bit.ly/2IB3iUG 22:#9月無塑生活 一起加油!, 荒野保護協會, https://bit.ly/2yZLvaq 23:#吸管掰掰, 荒野保護協會, http://pcse.pw/7YTB3
2018國際淨灘行動(ICC)場次
近年來,由於政府及民間組織的鼓勵及推廣,「做環保」成了一件很潮、很熱血的事,荒野保護協會從2005年的淨灘行動開啟了海洋關懷的旅程,引領全台民眾及組織前仆後繼的投入關心海洋的行列,藉由淨灘這項操作簡易且具教育意義的活動,參與的人數也連年攀上高峰。 每場淨灘結束後,藉由「臺灣國際淨灘行動記錄表(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登記撿拾到的廢棄物種類與數量,透過親身實地參與重新瞭解海洋現況,並反思日常生活中自己所能做的改變。面對源源不絕的廢棄物,我們希望能做的不只「撿」不停、更要不停「減」。 今夏,除了淨灘,也和我們一起從源頭減量(#吸管掰掰)做起吧!! 分會 淨灘日 淨灘地點 台北分會 9/15 (六) 挖仔尾海灘 活動訊息 桃園分會 9/29 (六) 竹圍漁港北岸 活動訊息 新竹分會 9/15 (六) 因颱風來襲取消 幸福沙灘 活動訊息 台中分會 9/16 (日) 松柏漁港 活動訊息 雲林分會 9/15 (六) 箔子寮漁港 僅供內部人員參與 嘉義分會 9/15 (六) 因颱風來襲取消 好美里沙灘 活動訊息 台南分會 9/9 (日) 四鯤鯓海岸 活動訊息 高雄分會 9/15 (六) 因颱風來襲取消 中芸沙灘 活動訊息 台東分會 9/29 (六) 因颱風來襲取消 金樽保安林海岸沙灘 活動訊息 花蓮分會 9/15 (六) 因颱風來襲延期 近期公告 宜蘭分會 9/9 (日) 因超大豪雨取消 內埤海灘 活動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