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斑細蟌團隊研習及年度成果發表會
四斑細蟌是胸上有四個小綠點的小型豆娘,台灣以外,日本、香港、中國廣東等地也有牠們的蹤影。四斑細蟌在台灣,棲地包括磺港溪口、五股溼地、觀音坑溪口等,皆屬於淡水河流域。
【理事長的話-快報306期】看看以前、想想未來
每年的歲末年終,是個審視自己的好時機。 隨著跨年的活動,如火如荼展開時,不妨讓自己靜心,看看以前,想想未來。 華人在歲末年終,總是會將自家環境清潔打掃一番,掃除塵埃、煥然一新。 這種除舊佈新的做法,讓人有新的一年,新的氣象的感覺。 「清掃」 表面上是拿起掃帚,將看得見的垃圾或塵埃去除。 因為有了清掃的動作,我們居住的環境才能保持清潔。 「清掃」 用更深層的心靈層面思考,是將自己的心做個整理。 因為有清掃自己的心靈,才能讓自己的心一直保持活力及積極。 好好審視今年所做的事,哪些值得持續努力,哪些應該修正,這就是清掃。 又如好好審視自己內在,哪些該剔除的思維,哪些該保存的優點,這也是清掃。 看看2017, 臺灣的天空,冬天總是擔心著霾害,夏天總是擔心著高溫。 臺灣的溪流,不小心有人惡意排放廢水或傾倒廢棄物,或偶有整治工程。 臺灣的海洋,似乎塑膠廢棄物總是清不完。 臺灣的山林,似乎不少人開挖興建渡假山莊或露營區。 臺灣的農地及農產品,似乎與除草劑與農藥總是牽扯上關係。 想想2018 我們的天空,希望霾害減少,夏季高溫略降,這樣該守護更多的綠地。 我們的溪流,希望河水清清,這該有更完善的汙水處理、廢棄物處理及自然河道。 我們的海洋,希望能灘上清潔、海上乾淨,這樣該減少日常塑膠製品的使用。 我們的農地及農產品,希望健康無毒、農地永續,這樣該減少或不用農藥或除草劑。 看看以前 想想未來 臺灣的永續需要大家從心靈層面開始做起,想想萬物大地,臺灣就會愈來愈好。
【宜蘭五十二甲濕地】打造人與鳥的共食天堂
「五十二甲溼地」為舊冬山河的流域,因地勢低窪,型成大片沼澤,是候鳥重要的渡冬棲息地。生態豐富,景色優美,也是罕見水生樹木風箱樹及穗花棋盤腳僅存的原生棲地,更是現在宜蘭僅存的完整大片水田地。 荒野在五十二甲溼地承租二塊田,示範操作不用農藥、除草劑、化肥,靠著千萬年來洪泛所累積而成的有機土,也可將稻子栽種起來米。邀請農夫們加入友善耕作,並保證收購計畫,為宜蘭尋找另一種生活模式,摸索另一條出路。
2017淨灘行動後感-臺中松柏漁港
環保海洋 文/謝舒涵〈臺中分會親子一團奔鹿團,自然名:獼猴〉、圖/張智富(臺中分會親子一團奔鹿團,自然名:藍鯨) 海洋,對我們的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也大都需要倚賴海洋。但海洋的急速惡化誰能看見?又有誰願意為此挺身而出? 和小鹿一起健走的那些日子,我們走過了各式各樣的海岸線。然而,唯一沒有改變的景象便是汙染海洋的罪魁禍首。成山成堆的垃圾肆無忌憚地霸佔著美麗不再的海岸線,代替了原本棲息於此的動植物,成了這一帶的霸主。有些隨風飄揚,有的則是以遭泥沙所覆蓋,更有許多你看不見的,很有可能在海洋上漂流,或許更進了海洋生物的肚裡。 今天你所造成的海洋汙染,會在某一天又回到人類身上。我們所吃的魚貨,都來自於海洋,而這些魚貨先前又吃了多少人為垃圾?這麼一來,只會一代一代的加劇這樣的一個惡性循環。所以說,減少海洋之汙染必須從根本做起,並且需要落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在親子團,每年都參與協會辦的淨灘活動。活動中,不分年齡,每個人都能為找回美麗海洋、海岸盡一份心力,就算自己的力量可說是微不足道。但只要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怎麼微薄的努力,總會有它的意義之在。淨灘時,有紀錄長負責記錄下垃圾的種類和多寡,也有垃圾長忙分辨垃圾種類加以進行分類。不管有沒有分配到工作,所有人各司其職,為海洋努力,也為下一代努力。 生物正在死亡,海洋正在枯竭,地球正在毀滅。海洋就像一隻擱淺的鯨魚,無力脫身,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回不去的海洋。如果是人類,似乎也不希望這樣的悲劇再度惡化。就從現在開始,落實生活環保,還海洋、海洋生物他們原本應該擁有的。別讓今天你手中的垃圾,成了海洋的最大宿敵,一同保衛海洋。
2017淨灘行動後感-宜蘭無尾港
文/吳爾柔〈宜蘭分會解說教育志工,自然名:紅頭山雀〉、圖/楊欣惠〈棲地管理部專員,自然名:星星〉 今年荒野的國際淨灘活動,宜蘭分會選擇了無尾港的海岸淨灘,到了現場看見綿延不絕的垃圾心情相當沉重,一小時的淨灘時間,有撿不完的破碎塑膠袋、吸管、飲料杯、瓶蓋、糖果包裝袋等…邊撿邊想著這些垃圾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海裡的生物吃了這些垃圾,我們又吃了海裡的魚、蝦,想到這樣的循環令人覺得很害怕。地球只有一個,生活環境也就這麼一個,我們是不是該好好的保護呢?真的好害怕以後要跟垃圾住在一起。 於是,我回顧起自己一天的日常,早餐吃什麼?午餐吃什麼?往垃圾桶丟了什麼?才發現每天在早餐店喝一杯免洗塑膠杯加封膜的紅茶,使用一根塑膠吸管,一個月就製造30個飲料杯30根吸管的一次性使用垃圾,一年下來就是365個杯子跟吸管。看著沙灘上這些延伸到看不到盡頭的垃圾,心裡不免反省著這些垃圾是否也曾是我過去所使用過的呢?而地球上的人那麼多,經年累月的使用,最後會怎麼樣呢? 心理產生許多的疑問與擔憂,讓我當下決定開始使用環保杯裝盛飲品,去早餐店就用自己的杯子裝紅茶,這樣就能真正的落實垃圾減量,為地球盡一份心力。這次參與淨灘活動,感觸很深,讓我明白了在這個腳步匆忙的時代,講求方便、快速,卻忘了背後所要承擔的代價。下次到海邊的時候,不妨帶個垃圾袋,停下腳步看看沙灘,撿撿垃圾,相信一定比單純去看海讓你內心感到更加的滿足!讓我們一起把減塑成為生活的日常吧!
它們為我織了溪流
文、詩、圖/謝維軒〈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自然名:蝦蝦〉、圖/孫勻廷〈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自然名:雪山〉 提到「溪流」,總讓人聯想起源於山中,穿梭在蓊鬱綠林間的流水;又或是上一輩常提起,那清澈意象、抓魚與玩耍的童年回憶。從以往直至現在,溪流對親近其中的每個來訪者都相當慷慨,動植物如此,對人類亦是,它提供居所、提供用水或是提供食物來源等等,在炎熱的天氣中也歡迎大家投入其清涼的擁抱。想了想,溪流給予我們那麼多,那我們給了它什麼? 在因緣際會下,我在八月的時候初次參與了荒野野溪調查小組的實際勘查,那時候是在內寮溪支流與月光山登山口的溪流進行調查,雖然自己可以說很常跑到野外親近大自然,認識不同的物種,但實際走在溪流中踏查的經驗可說是少之又少,對於一些專用語詞不甚了解,更別說觀察與紀錄組內所聚焦的重點了。經歷第一次與小組成員的互動與過程體驗,我在第二次實際勘查,除了會看溪流中或是附近有什麼樣的物種外,也更加注重在產業和人工物對於溪流的影響。 這次的目的地是高雄杉林的南河溪,我們帶著有點複雜的心情前去,原因便是期待能探索到許多動植物和見到原始的野溪,也擔憂的因人工設施而受到破壞的情形─鑒於先前看到人類自以為善意,或是為了減少災害而做的建物,讓動物行動備受阻撓,溪流兩側失去綠意,徒留死氣沉沉的水泥。為了更加清楚溪流的走向和附近狀況,甚至準備了空拍機來俯瞰周邊地勢,真是設備周全!我們穿上雨鞋,相機準備好,便開始循著流水逐步觀察,一路踏在溪石與淺岸上,聽著潺潺溪流聲、不見身影的鳥鳴、邂逅常見或素未謀面的花草樹木或小動物,以及和組員相互交流與探討溪流的狀況,短短的踏查時光卻令人備感充實。 比較慶幸的是,這條溪受到的破壞還算少,因而環境保留的算完整,但這樣的溪流,甚至更為完整乾淨的溪流,在臺灣還能有多少條?在勘察完後組員們都會一起討論今日的踏查情形,而在討論間,我有時在想,人類社會在發展時勢必是有需求的,像是先前遇到農人說他們種農作物,擔憂每次大雨來,溪流都將暴漲而淹至農地,才希望溪流旁能增建堤防,但堤防建了,卻大大破壞自然環境了。雖然對工程方面我不是很了解,但仍是納悶,一定要把溪流搞到面目全非才能滿足需求嗎? 我們受惠於溪流許多,溪流也孕育了許多生命。然而在人類社會快速發展下,農業與崛起的工業加上基本需求等等,用水、用地的量也快速擴增,進而影響了大自然,甚至有不良的人為了慾望,無節制的破壞,或是以人類的角度來為動植物建設設備,卻沒想到後果,造成無可挽回的地 步,這影響到的將不只是溪流,還有整個大自然,最終,人類造成的破壞也會回到人類身上。因而在人的需求與自然之間,要如何拿捏其中的平衡,仍是我們該好好去思考的。最後就用自己對溪流的感受而寫的新詩來做結尾吧!
走讀城市溪流-大里溪
圖、文/劉昆興〈臺中分會鄉土關懷小組,自然名:風〉 「溪流」一詞大都是指天然而成的河道,經由人工所建構的水道則是排水溝。但在這個時代裡若以它的功能性來區分,已不甚正確。因為自森林山谷源頭的溪流從上源頭流經人們群居的區域後,所製造的廢水排放已經交錯著她存在目的。 台中的大里溪是烏溪(大肚溪)水系的支流,流經豐原、潭子、太平、大里、霧峰,最後匯流至烏日的烏溪。這次的走讀,我們選擇從中投公路和大里橋中間的區段開始,在大里這個區段,最具生態環境指標的物種就是鳥類,據說,以往在中投公路至大里橋之間的沙洲區,因為尚未經大量的人工整治工程,所以幸運地仍然保有非常大區塊的禾本科植物群,生長的非常茂密,甜根子、芒草、蘆葦叢等,是最適合鳥類們過境在此棲息、覓食的棲地,是賞鳥愛好者必會來此駐點之地。 當天參與的夥伴們踩踏過及腰高的草叢,從道路的河堤堤岸往溪流的沙岸走過去,腳底踩踏著的是軟綿的草地,有種漂浮漫步的輕鬆感,放眼望去,草原上,除了成群的小白鷺外;天空中,也看到了這個季節的過客-蒼鷺的遨翔之姿,自己還被窩在芒草叢裡的夜鷺飛衝而上給嚇了一跳。在這個區塊因還未進入人群聚落的市區,溪岸邊上仍保有沙床土壤,讓多樣的植物可在此扎根生長。接著沿著溪流上行經太平區段,或許是因為這個區段屬於人們生活及工廠密集度較高的區塊,所以在兩堤岸旁所設的的排水函管所排出的水看起來較為混濁。 途中經同行的伙伴的指引,也看到了難得一見的遷移中的灰面鵟鷹鷹柱群往南方飛去,而進入市區後原本溪床兩側的植物種從禾本科(甜根子,粽葉蘆,芒草)植物,至太平區段又被銀合歡樹群給盤據河床兩側,行至大坑,水泥攔沙壩的建置越加頻繁,但或許是因為較接近山區所以水質看起來還算潔淨,夥伴們在岸邊的溪石堆中翻找就可發現較多量的溪蝦及螃蟹的蹤跡,越往山裡走越能感受「工程建設是一時的,但對大自然的破壞卻是永久性的」。 人們為了防止溪流自然性的崩塌、漫流,阻起了越來越高的堤坊,卻也同時阻擋了人們跟溪流之間的親近感,每次的走讀都有一群翔鷹團的高中生夥伴一起參與,看到他們,欣喜的是,他們願意把時間放在了解及關心自己的生長的環境,但卻也讓他們必需及早面對他們所處環境的改變。也唯有及早對自然環境的態度能有友善的改變,才能讓下世代的孩子看見希望。 ~追溯一條河流或一顆雨滴的歷史,就像是在追溯靈魂,追溯在身體裡跌宕起伏的心靈的歷史~埃里希
看見-新竹特導坊的寧靜與喧囂
文/林淑英〈新竹分會特殊導引工作坊,自然名:舞鶴〉、圖/新竹分會特殊導引工作坊 特導是一條優美小徑,茵茵綠意,緩慢且行,在這良善人性花園裏,聽者與說者以最簡單最純真的方式接近土地,彼此靠近,打開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者,自己與自然界的五感天線,享受美好的此時此刻。 看見一條人少的路 自然的奇幻曼妙總能讓人在某些時刻受到撫慰與放鬆,對於一般人而言,離開熟悉的環境走入荒野是件普通而且很簡單的事,但是對於某些族群來說可能就不是那麼的容易。他們可能是一群坐著輪椅的重度身障者,生長在弱勢家庭的小朋友,家庭功能薄弱的青少年,行動緩慢的長者,特導希望能成為一個引路人,藉由帶領與體驗,感受生物奧秘的力量,期待可以在其中獲得療癒,用另一種心情與視野來看待自己與所處的環境,讓自己的能量更加充滿。 要進入這樣的服務領域絕對是一種全然不同的經驗,在準備充分的解說素材之外,更需要有對受服務者的認識與了解,因此,具有同理心與人際溝通的技巧絕對是解說員相當重要的能力,這是一種對於生命的學習,我們不以自己為出發點,而是去看見他們的需要,及時的回應與導引,共同處在當下。 2016新竹特導坊元年 總會創設特殊教育委員會已超過十年,也已舉辦八期的特殊自然體驗導引員培訓課程,新竹分會自1997成立迄今,雖曾辦理過少年福利機構的短期方案與弱勢兒童長期陪伴營隊,但仍未見完整的特殊志工培訓計畫與針對不同族群設計適性的服務方案,2016年,以總會的經驗為基礎,參酌地區性的社會福利服務需求,開展了屬於新竹地區的特殊自然導引新頁,「特導坊」於焉誕生。 二月份邀請了總會特工坊的重量級創始人高永興為我們說明特殊教育委員會的發展歷程和人力培訓、活動設計等內容,春天,籌備小組在喝了五次咖啡之後共同擬定三個服務目標: 一、以「陪伴」這群少數的族群為出發點; 二、能讓照顧者有「喘息」的機會; 三、設計適性的方案「引導」發揮自然的奇幻力量。 五月期間,第一期特殊自然導引工作坊宣告成立。第一階段為說明會與密集式課程,說明會上參與者說清楚講明白,澄清期待,確認承諾,要攜走長路,接下來的同理心青少年、老人、身心障礙者等課程一一傾聽,入耳入心。第二階段是機構的參訪,分享伙伴們的心內話。華光智能發展中心,「這次的參訪,讓我看見很多,結束後也想了很多。原本或許只看見不幸,但經過眾人齊心努力,幸福還是會降臨的!」「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但也都一樣。我們都擁有一些,但我們也都缺少一些。如果可以將有的給需要到的人,也願意接受無法給的人可以白白接受,我想這樣的社會會更和諧些,更正義些吧!」。 秋霖園老人日間照顧中心,「體會到在老人服務上,應對時需要多一點的同理心,尊重他們的意見,適度當一個傾聽者,成為老人陪伴或溝通者,讓他們感受到被人重視的感覺。」「透過實際經驗,學習傾聽、學習貼心和柔軟、讓我們得以更加茁壯、更能承擔,將我們身上充滿希望的光,擴展發散到各角落,為自己更為所有和我們同在一起的所有人。」 朝服務道路前進 十一月啟動出發,第一次獻給了老人日間照顧中心,青剛櫟陀螺的轉轉樂,咸豐草的神射手,大葉桃花心木的飛旋等各式種子帶給長輩們無限驚奇。為藍天家園的青少年們準備的則是廣闊田野大山背油羅村的鄉村控窯與採集野菜。同樣的場域,我們邀請智能障礙的青年們伸手雙手,共同揉著綿綿的地瓜圓。在動物園裡,特導員溫柔牽起了長者的悠悠懷舊情,桂花樹下享用當天早上伙伴親手現煎的桂花蔬菜麵餅,展現十足的創意與誠意。來到智能發展的長期機構裡,設計四種輕鬆的闖關遊戲,鼓勵天使觸摸嗅聞,串起與大自然的聯結。 也邀請新住民姊妹坐火車來到內灣,馬胎古道賞景賞心賞自然,把自己放在山水深處安頓舒緩。我們請天使們走進新豐紅毛港,在紅樹林裡聽見風的聲音,玩起大自然圖片的拼圖,木麻黃的接接樂。長輩們來到十八尖山,阿勃勒樂器、羊蹄甲面具、江某轉轉樂,體驗不一樣的植物之美。 特導員是勇於承擔的,每次活動都由伙伴們輪流擔任召集人,在一次次的過程中我們挑戰自己的耐力與彈性,在陪伴中看見自己,在服務裏看見無限可能,也在合作關係中看見伙伴,成就一種給力的伙伴關係。檢討與回饋也是每一次活動結束後必行之事,安排在職訓練課程讓服務者進修與被提醒,「做對」比「做多」好,給「適合」的比「給多」好,因此,我們都需要學習,學習一個適當的付出。 做一個優雅而適切的事 柬埔寨高僧MaHa Ghosananda是這麼說的,「如果妳只用妳的智識行走在這個世界上,那麼,妳就是只用一隻腳在走路;如果妳只用自己的愛心與憐憫行走在這個世界,那麼,妳還是只用一隻腳在走路;如果妳同時以智識及愛心行走世界,那麼,妳就是個有智慧的人。」我們相信,最偉大的智慧就是享受生命當下最真實的事物,單純的低下頭,向優美的法則和自然的奧祕展現讚嘆與致敬,熱情與愛不再是虛幻和揮霍,而是將自己投身在日常的事物之中。特導,正是這樣一條尋常又不尋常的服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