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湯與千人糕——談親子團的大露營
文/石曉華〈親子教育委員會召集人,自然名:萍蓬草〉 圖/中區親子團提供 114.08.15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1年3月在台北成立第一個炫蜂團, 致力於推動三生(生態、生活、生命)融合的環境機會教育,引導孩子們在與自然的互動中學習尊重生命、關懷環境。投入其中的導引員們也多為這份對環境的熱忱與對世代傳承的期盼,來陪伴和引導孩子們。親子團的故事就像是石頭湯一樣,透過分享,讓這鍋親子共學環境共好的湯更美味,也讓喝到這鍋湯的每個家庭都能有更多的能量和愛去關懷我們的世界,用行動去守護她。 荒野親子團全國大露營的起源可追溯至2005年4月9日,荒野保護協會的炫蜂團首次在陽明山童軍營地舉辦全國大露營,共有8個來自台北, 新竹, 台中和高雄的家庭參加,在開幕式中孩子們宣讀了自己撰寫的「兒童環境宣言」,提出他們對於未來環境的觀點與期許,並共同承諾將為保護大自然而努力。 2007年,全國大露營移師至苗栗縣通霄海水浴場舉辦 ,各團分別用節能減碳的方式前往營地,有搭乘炫蜂號(莒光號)抵達通霄車站再徒步前往營地,也有新竹較大年紀的孩子騎著腳踏車由導引員陪同前往,所有的炫蜂團抵達後整併編成泥壺、虎頭、長腳和細腰蜂四團分別由不同的蜂王蜂后帶領,鼓勵孩子們用撿拾到的自然掉落物或回收素材,以不增加環境負擔的方式來創意發想設計自己的「非常名片」和友團的小蜂們互相介紹認識,以友善積極正向好奇的態度,是建立友誼和情感交流的第一步,工作團隊如何在短時間內安置好夥伴,並應變環境和資源的有限性而做出適切的安排,對於團隊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但同時也是一個成長淬礪的契機。 隨著親子團團數成長和更多家庭的投入,2009、2011 、2013年均採北中南三地分區辦理,活動主題也隨著全球環境議題的嚴峻考驗和在地環境危機,從「環境變遷下的調適」、「減碳350,I DO!」、「不要讓濕地變失地」,不僅是喚醒大家對環境議題的正視,也同時試著在活動中,像是生態遊戲、不插電夜市或晚會、營窩布置與互訪,各團展現更多的創意與分享,同時透過串連行動,讓家庭在活動前有更多的凝聚、對話與準備,讓大露營的活動更多是過去這一段時間環境教育成果的呈現與交流。 2015年的第六屆全國大露營「守護祕密花園」,正值荒野二十周年,約3000多位荒野家人搭乘臺鐵專列匯聚於宜蘭武荖坑,並邀請協會內不同的群組前來設攤解說,讓親子團的育成會有機會像打開荒野百寶箱一樣認識眾多的荒野夥伴;此外,隨著鷹鹿團的逐漸茁壯,也將鷹鹿另闢一區進行第一屆的環境行動論壇,為目前荒野環境行動論壇的前身。 雖然大露營的籌備工作相當繁重,也需要緊密的橫向連結和協作,對於工作團隊而言,是一件不簡單的任務。但每想起參加過孩子的笑容和對下一次大露營活動的期待,又看見捨我其誰、承擔和成就的勇氣和使命。也因此能夠在孩子生命中留下精彩且獨特的回憶時光,也是持續辦理的動能。2018年起調整為每三年辦一次,以確保讓每個階段的孩子都能有和伙伴專屬的回憶,分區辦理以當年度的年度主題「生態城市(北)、無塑海洋(中)、永續山林(南)」進行分區聯團交流,2021年遇到疫情停辦,原需要在2024年辦理的大露營因著荒野三十親子二五的重要里程碑,而定在2025年辦理。 睽違七年重來的大露營,承接的夥伴許多初次擔任工作團隊,分別在北中南三區用最樸實的心來服務全台近5千名大小荒野夥伴,帶領從未參加過大露營的導引員工作團隊來統籌和設計活動,討論如何能將環境友善與低碳節能融入活動和場域中;安定大小夥伴們的心、讓大家敞開心胸一起活動;照料營地建設和三餐、交通和人身安全等。大露營的成果就像是千人糕,是大家一起團結一心共同參與後的成果。這一塊千人糕,您享用了嗎? 希望您也能咀嚼出其中的香甜和獨特的滋味,也願意成為與夥伴和孩子們一起做夢圓夢的推手和Doer。
「提升韌性」不是「阻止發展」
圖、文/劉峻儒〈荒野保護協會前氣候變遷專案〉 2025.08.07 七月上旬丹娜絲颱風為百年來少見從西部平原夾帶16級強風登陸的颱風,重創嘉南平原,造成電線桿倒塌、農業設施損毀、住宅破壞、鐵皮貨櫃都被吹倒,災後狀況令人怵目驚心!這次災害也再次提醒我們—在氣候變遷下,任何基礎設施都無法完全免於極端氣候的衝擊、沒有任何一種設施是絕對安全的,當然也包含太陽能光電系統。 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我們應該思考的不在於某一種設施「有沒有被破壞」,而是我們是否準備好讓它們更能應付極端天氣、更具韌性。 國際間早已有明確共識—加速再生能源是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的雙重策略。台灣近幾年來推動的能源轉型,不只是我們自己的能源政策選擇,而是全球責任的一環。更何況在本屆總統大選,各黨派都將再生能源發電佔比設定在20%以上,可見是全民共識。 本次在新聞媒體看到新塭滯洪池水面型光電系統,受到罕見強風侵襲,導致部分浮台下方錨定損壞斷裂造成部分區域損毀,其損毀面積著重在主要受風面,約占全部光電系統的1/3。如同前面所述,當受到超強風速襲擊,當鄰近農業設施、屋頂、鐵皮、磚牆、高壓電塔都遭受強烈破壞的時候,我們何以認為太陽能板不會被破壞,而僅針對光電系統用放大鏡檢視? ▲強勁風勢將大量鐵皮屋頂吹落 再生能源發展,是國家近幾十年來最重大的轉型政策之一,過程中確實有許多為了加速發展而衍生的錯誤與問題,需要被用力檢討與改善,而這也是許多公民團體這幾年持續努力與公部門倡議與要求執行政策修正的地方,而在面臨極端氣候顯示的耐災性不足,這不應該代表我們就要否定綠能政策,或把災後損害當成「反對持續發展再生能源」的理由。相反的,我們或許可以利用這次的事件當作警訊,在因應氣候變遷調適之下應聚焦在: 提升設施耐災力與結構安全:包含強化支架抗風耐震,增加地錨設計、改善排水與基座系統,提升颱風、豪雨下的承載力。 提升災後復原及清理能力:檢視災害應變處理作業標準,如何在脆弱地區建立機動性防災救援系統、強化大量回收處理機制及再利用能力,減輕對環境的破壞,協助自然生態的復原及修復力。 發展分散式自主性能源系統:在避免破壞自然棲地的原則之下,將發電系統依場域環境特性,發展多元、彈性的再生能源系統(如屋頂型、自發自用型、以漁民需求而設計的魚塭自主發電),增加發電在地自主使用的可能。 建立韌性導向的電力規劃:利用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建構社區、區域型微電網、搭配儲能系統、備援網路設計,讓電力系統更具韌性、有助於區域災後電力運用與復原機制。 落實在地參與與生態評估:在綠能政策的發展上,需要更多公民團體願意持續長期關注及監督,並參與政策優化,讓綠能發展可以考量台灣的特性及社會期待,而非全面否定綠能。 ▲哪裡適合發展光電、如何強化安全韌性值得深入討論 我們都知道氣候變遷已經在發生。正因為再生能源是低碳、分散、可彈性調整的系統,我們更應致力於讓它變得更有韌性,而不是因此倒退回高風險的集中式發電系統。 這不是單一設施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系統面對氣候災難時的應變能力。與其放棄或否定,我們應該共同思考的是: 如何讓再生能源在下一次風災中,變得更優化、更堅強、更安全、更在地、更具韌性。 ▲分散自主式發電系統,更該成為面對極端氣候調適韌性設施的一環
「歸零重整」再出發
南蟻五基心得 圖/南蟻五基攝影志工 文/吳淑芳〈高雄親子團高三團志工,自然名:小綠葉蟬〉 加入荒野已經十年了,這段旅程中,我從一名初入團的新手家長,領著家中3寶加入,成為高三團成團以來第一組蟻蜂鹿跨三團家庭,也見證奔鹿、翔鷹接續在COVID-19疫情前後成團,不畏風雨堅毅向前。多年來看著也陪伴著孩子們慢慢地、默默地成長,和新舊夥伴們一起走過無數個團集會的清晨與黃昏。 很多人會問:小孩已經進入翔鷹階段的一位入團多年資深夥伴,為什麼還要參加南蟻五基呢? 對我來說,這是一場「自我覺知及重新歸零」的學習歷程。不是因為不懂、不會,而是我想放下已熟悉的參與模式與習慣,以全然開放的學習姿態進入基訓場域。也不為了證明什麼,而是為了回到初心,提醒自己,陪伴孩子,從來不只是熟練的執行,更是一段持續不斷的內在對話與自我成長。另外,更是為了印證與考驗自己對蟻蜂鹿鷹12年階層核心教育理念的理解與認識。我希望在與夥伴的互動對話中檢視,這些理念是否已深植日常實踐?我的行動是否真正回應這份信念? 南蟻五基首日報到時,學員以充滿巧思的拼圖分隊,在配對下,我加入陽光小隊。這樣溫暖又有趣的破冰方式,讓人瞬間卸下多年來習慣站在前線的「導引團隊工作姿態」,喚回初入荒野親子團時的興奮、緊張與好奇。 第一堂課由台南分會長曾彥翔(自然名:環頸雉)開場,帶著我從環境議題出發,引導思索人類的演化及實踐在地行動的難易。即使參與荒野親子團多年,這樣的反思仍深深觸動我:我們是否真的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人類生活簡樸的必須性及活出了對土地的敬意? 隨後的課程以「四童元素」為核心——「童遊、童戲、童唱、童舞」,讓我們重新回到孩子的視角,用身體感受學習、用心體會連結。無論是童謠吟唱、肢體遊戲等活動設計,每一個環節都讓我重新體會學習的純粹與快樂。蟻團是環保教育扎根的萌芽階段,教案設計及引導或許不必艱澀複雜,但卻要慎思熟慮所埋下的種子將會如何發芽? 核心理想需要能結合孩子的思考節奏及語言,才能在笑聲中建立環境保護思維,理解與信任大人的陪伴。 陽光小隊設計融合年度主題「氣候變遷」、「在地行動」的教案,不只採用科內爾的心流學習法,我提出可以加入在地語言(台語)的建議,小隊學員同意後,在嘉一團夥伴馬珮瑄(自然名:刺波)的協助下完成,教案行動過程令人深受感動。因為不只是想讓孩子更貼近土地,也喚醒我們對母語文化的重視與傳承。語言,是情感與記憶的橋樑;當孩子用自己的母語認識這片土地,那份連結,就不再只是知識,而是深植於心的認同。 刻意放下熟練的教案模式與框架,重新擁抱「共學」的初心,小綠葉蟬與陽光隊友們從零磨合、共同創造。在這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真正的團隊合作,不是靠誰的資歷,而是相信每個人都能發揮影響力。 在「陽光小隊」中,我遇見了一群來自不同背景、卻同樣真誠的夥伴。我們所共同創作的隊呼,更選擇以台語創作發音,作為我們理念與情感的延伸,這是我特別感動的一環。 陽光小隊隊呼: 我們是陽光小隊! (Guán sī ji̍t-thâu tūi!) 照亮大地,守護自然!(Tsiò kng tāi-tē, siú-hōo tsū-jiân!) 熱情如陽,行動最棒!(Jia̍t-tsîng jû iông, hêng-tōng siōng-tsàn!) 一起努力,荒野最亮! (Tsò-hué phah-piànn, hong-iá siōng kng!) 從在地語言中扎根,從喊出來的聲音裡凝聚力量,這樣的隊呼,是屬於陽光小隊溫暖的印記。 在課程最後的綜合討論中,我聽見許多學員提出的困惑或疑慮,其實正是我早年也曾經歷過的階段。有些解法我也嘗試過,有的失敗、有的成功。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許多「問題」,並非真正的障礙,而是來自當下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只要初衷不變、只要我們堅守荒野親子團的核心理念,那些難題終將迎刃而解,自然水到渠成。 回首這四天,重新認識了不只是理念與制度,而是一群人用行動守護彼此與孩子的成長空間。為孩子所做的不只是小蟻活動設計,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更是環境保護理念與教育的堅持,找出參加荒野親子團的價值,持續在荒野路上修行。
重新找回最原本的自己
南蟻五基心得 圖/南蟻五基攝影志工 文/魏孜玲〈高雄親子團高三團志工,自然名:小紫斑蝶〉 2025.08.07 「基訓是什麼?」相信有一部份的大家和我一樣,加入荒野後,心中會產生這個疑問,或是會覺得:「怎麼會有多的時間去上基訓?」 我們家在今年7月,入團就邁入第3年了,其實我的孩子(沙漠響尾蛇)在第一年的期間,將近一整年都在游離和抗拒參加活動,所以我和孩子爸(羊駝)在第一年時都在懷疑加入荒野的決定,羊駝當時也是相當的游離和做自己,曾要我「不要逼他」去參與任何基訓等活動,但我常常在團內看到夥伴們無私付出、耐心及包容面對不同的孩子,覺得這個團體是很正向的,所以我想給自己和孩子多點認識荒野的機會,所以當小喵團長問我要不要當導引員時,我決定當工人,讓我的孩子看到他的媽媽也在和他一起努力!同時也在想著,如何讓我家的另一個大寶貝,羊駝,能夠在團內找到朋友、找到一份歸屬感。在我當了導引員這一年裡,感受到孩子一點一點慢慢進步著,老公也漸漸地找到他的好友,在第二年裡我們全家好像也產生了某些些許變化,全家人一起在努力,感覺那份認同感更深了! ▲113年7月相見歡家庭照 在踏上南蟻5基的路上開始我就是一個人,有多久沒有一個人獨處、有多久沒有放下身邊事情專心做一件事?我想與其說我們是去受訓上課,倒不如說比較像把我們回歸到自己身上,沈浸式地放下一切,擁有完完整整的4天做自己。而能讓我沈浸式的上課,真的要很感謝我的超強隊友,自己帶孩子和團內夥伴一起辦了一場製梅酒小旅行,讓我無憂的基訓去。 從一階報到開始拿起專屬自己的紅包袋(裡面是一片缺角拚圖),到一關又一關一連串的闖關小活動,讓我把心中隱藏的不安給消失殆盡,緊接著要拿著缺角的拚圖去找出自己小隊及破冰遊戲,一步步讓我們更熟悉這4天的隊友!在這過程中,我慢慢地放下了原本牽掛的所有雜念,沈浸在這個氛圍裡。而我抽到的隊伍是「花朵小隊」! 花朵小隊隊呼:「風吹雨打不怕怕,我們開花嘩啦啦~螞蟻爬呀螞蟻繞,花朵隊最熱鬧~ 左一踩,右一跳,活力滿滿不會倒!花朵花朵,GO GO GO!開花結果最閃耀!」 第一次上基訓課不知道原來課程都這麼緊湊,第一堂開始就要馬上和小隊討論,上台發表小隊討論出來的答案,在課程裡的小隊討論時間中,不得不說花朵隊友們個個都超級積極、熱烈討論,很久沒當學生的我,原本不太適應在大家面前說出自己的想法等等,但看到大家的積極,也決定放手一搏。除了討論的課程外,還有童唱、童戲、童遊、童舞的課程,這四堂課真的玩得很開心,不只開心,還會在心裡思考,原來辦理課程可以這樣玩阿!現在回想起來,更能深刻感受到每堂課的講師花了這麼多巧思,為了傳達理念給我們。 要說基訓四天裡我最懷念什麼時刻呢?我想,大家一起討論的時光真的很令人懷念,聽到各種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建議真的受益良多阿!小隊導引員也會適時的出來提醒我們沒留意到的或是給我們方向,無時無刻的陪在我們身邊超級感動!還有晚上下課後與大家一起在寢室聊天喝茶的時光也讓我覺得是基訓中很懷念的時光、也是加速我們更加熟悉的時光。 除了懷念小隊討論時間和寢室時外,南蟻5基讓我覺得最特別的大概就是四小隊(陽光、空氣、花朵、流水)隊長全部出自我們「高三團」,為什麼說特別呢?因為我們大家都是在課堂上講師一聲小隊長出來拿紙、筆時,隱約聽到坐著的同學們說怎麼都是黑衣上去(高三團團服是黑T),這時我們才發現我們高三團當上了四個小隊的小隊長! ▲南蟻五基四隊小隊長皆由高三團勝任 大家是不是也覺得怎麼這麼巧,是說好要一起當的嗎?還真的不是,因為我也很好奇我的團內夥伴們怎麼當上小隊長的,於是用餐時我開始一一詢問,得到以下不同小隊的解答: 陽光小隊:我們隊只有一個男生「爪哇」所以全部指向他,無庸置疑就是他了!不過,我想他們小隊絕對不是單單他是唯一男生才選中他,而是「爪哇」在基訓的表現連我們團內所有同學和工人都覺得他平日藏的太好了!「爪哇」是陽光隊寶藏! 空氣小隊:吃飯時就有個聲音說「烏骨雞、烏骨雞」,所以他們算是用天外謎之音選隊長!肯定是我們高三團寶藏太多,大家都會看到光,知道這塊瑰寶「烏骨雞」必須被發現,來到了基訓每個人都把團內低調的外衣脫下,散發出個人魅力,真的很美!很值得被看見。 花朵小隊:我們有給隊上唯一男生做選擇,他說可以指派他工作,但他無法勝任小隊長,所以我們先用了黑白遊戲淘汰多的,一把黑白直接淘汰剩下2人,再以猜拳3把贏的當小隊長,最後就是我「小紫斑蝶」! 流水小隊:我們用數隻遊戲來決定小隊長,最後就是「綠繡眼」啦!流水小隊算是隊裡人數最少一隊,用數隻的方式,代表他們都能信任彼此誰當都能勝任!「綠繡眼」基訓中課堂間和隊友互動、有條理的敍述及引導團員成為流水小隊中重要的靈魂人物真的當之無愧。 問完後感受到每隊的選拔方式都不同,所以是很特別的回憶! ▲花朵小隊結訓與校長及親子團總團長合照 蟻基4天學到的東西真的很多,不只更加了解荒野親子團的架構與運作之外,內心那份感動更多更多!看到校長及工人無私的為了我們辛苦了好久,就為了給我們4天滿滿的收獲、來自南區各地的同學們,大家的積極及正能量在這四天裡感染著我,一群人一起為了同一個目標共好,那份無私、那份感動至今想起內心還是很澎湃還是感動著!我想我更有力量和孩子們一起往前進! 最後我想謝謝小喵團長找我當導引員、上基訓,一路上一直都相信我做的到。也謝謝我自己願意堅持給自己機會踏出舒適圈才能和大家一起成為南蟻五基的同學,真的很開心,能進入荒野大家庭真的覺得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尋一條和孩子們一起走進自然的路
文/張贏云〈台北分會兒童環境教育組志工,自然名:小章魚〉 圖/李冠儀〈台北分會兒童環境教育組志工,自然名:梅花鹿〉 2025.08.07 推開荒野的門 姐姐的孩子出生了!她們在日本生活一段時間,每天吃、穿、用的,都層層包裝,對一次性餐具不只見怪不怪,甚至還得意地炫耀:「阿姨,我今天去便利商店有拿到白色的大湯匙喔!」一時之間我不知怎麼將環保、減塑這個很重要的概念傳達給這兩個小寶貝。這時,我遇上了台北兒童環境教育小組(以下簡稱兒教)志工招募。 第一次見面,台北樹蛙(兒教召集人,童瑞華)簡介兒教在最能接觸孩子的管道 — 學校,以心 — 手 — 腦串聯的核心理念精修出十一套環境教育的課程,讓孩子從用心感受、身體體驗、知識學習自然的現況,以及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與方法。這堂課讓我感覺到這個團隊有熱忱、有理念、有方法又有溫度,很期待接下來的培訓課程。 第一學期,我們夢回小學生,體驗上課時孩子們的感受。印象很深刻,第一堂課是海芋為我們上「無拘無塑綠生活」教案,透過信天翁的體驗活動,具象化人類製造的海洋廢棄物讓環境及其他無辜生物付出的慘痛代價。課程尾聲,我感覺到心沉甸甸的。當這些殘酷的訊息被整理、設計為容易理解的遊戲體驗,不願面對的真相得以被聽見、看見;如果能坦蕩直面這些感受,也更能夠去同理無辜生物的危難,刻不容緩的行動則呼之欲出——正因如此,我覺得兒童環境教育真的好重要! 不只如此,還有針對低中高年級、不同主題(水、能源、減塑、生態系、森林……等)設計的各式教案,讓過程充滿知識又有操作體驗的趣味。一起受訓的夥伴們還分組進行「為環境做一件事」,跟夥伴一起熱血實驗、製作蜂蠟布取代一次性塑膠袋、也去認識了野蜂的特性及生長環境,有趣又有意義。 ▲矇上眼睛開啟身體感官探索自然 第二學期,安排教學技巧、教案解析…等選修課程,還加入戶外課程 — 到藍寶石水源秘境看自然湧泉、參觀慈濟回收中心並參與回收和塑料再生應用、在桃園十一份觀光文化園區體驗自然與在地文化結合的可能性……。透過各種實地參訪,實踐邊玩、邊學。 ▲柳樹婆婆帶領我們走讀十一份文化園區生態 另一個重頭戲則是開始見習、試講、實習,生活變得充實豐滿。透過層層遞進的實作練習,我發現要講好一個教案真不容易!我們要拓展自己的心智,思考孩子們的經驗與感受,要怎麼順暢連接上下一張投影片?要用什麼語言讓孩子可以理解?要怎麼克服自己的緊張?每個任務都很具考驗。好在學姊長們不藏私地分享——青青草原到現在還是會在每次入班上課前,認真地手抄一份流程重點為自己準備、小蜜蜂把教案熟記到像是一場自信精采的演出、薰衣草溫暖童趣的互動,讓班上充滿歡笑、小紅莓教我運用校園環境特色,讓戶外的生態系疊杯體驗活動可以順利聚焦、黑琵鷺把知識含量高的用電講得容易理解、南瓜示範用真誠對話引發孩子們的投入、美玉教我串聯每一張投影片的起承轉合、麻雀跟豆娘告訴我教案設計的脈絡跟歷史,幫助我理解設計緣由…還有好多好多秘訣沒辦法一一細數,大家庭溫暖支持的氛圍、投入的時間精力,每每都讓我看見他們眼中閃耀的星星。 ▲訓練微觀能力 - 毫髮人大調查 這只是開始! 獲得授證、開始入班服務也常常有出乎意料的收穫,例如前陣子上「生活不碳氣」(這是一堂關於碳排放與溫室氣體影響的教案)時,有位女孩驚訝的問「我們的日常消費真的都會造成碳排放、影響環境嗎?」在她真誠的眼眸中,我看見她開始意識到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聯。最後,我們一起討論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影響減少、轉向,來安放這顆想溫柔善待大自然的心。 ▲孩子們觀看自己創作的自然藝廊 我也找到跟外甥女們聊聊自然的語言,帶著她們靠近自然的方式(當然,我自己也玩得很開心),不只如此,還認識一群有熱忱、相同理念、可以一起走的可愛夥伴。 這只是開始,兒教的日常進班會繼續,也會繼續發展多元的推廣環境教育,創造更多故事、遇到更多驚喜與希望。不論你在人生中哪個階段,如果對大自然、兒童、宣講有興趣、想學習或想挑戰,如果想要找到人生另一個舞台或是喘口氣的窗口,想要找到愛自然的夥伴,都很歡迎來到這個充滿活力、熱情與溫度的團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台北兒教第十一期結訓合照 加入「守護兒童、守護地球的兒教團隊」 台北分會 第十二期 【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班】 說明會: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 報名說明會連結 /
荒野中的媽祖魚
圖、文/陳憲政〈荒野保護協會副理事長、研究發展委員會召集人,自然名:黑曜石〉 2025.08.07 台灣白海豚(又名媽祖魚)是台灣特有的一種近岸海豚,他們與我們生活的空間經常重疊在一起,因此我們對於近岸海洋環境的利用,或是排放的污染,常常都會威脅到白海豚的生存環境。目前根據學者預估的數量,白海豚的數量已經不到60隻,是屬於極度瀕危的物種。而對於白海豚的生存,目前面臨的五大威脅: 近岸廢水及空氣汙染 幽靈魚網漁具纏繞 水下工程所產生的噪音 近岸工程造成棲地破壞與消失 河口淡水注入量減少 而這些情形不僅意味著白海豚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它也反映了同在周遭生活的人類環境,正在劣化。 近幾年有關白海豚保育的主要倡議團體,是以媽祖魚保育聯盟(負責生態紀錄、研究與環境教育)與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負責法律救援)為主,除了專職研究員固定的陸上及海上觀察記錄之外,我們也透過媽祖信仰,在鹿港設立白海豚媽祖宮,將環境保護與媽祖信仰做結合,讓保育白海豚的行動可以與在地民眾深深結合,達到推廣的目的。並且我們也與海洋委員會的海洋保育署合作,以獎勵方式,積極培育漁民船長參與觀測、紀錄白海豚,進而成為白海豚的導覽解說老師以及保育先鋒。此外,在法院方面,我們也首次取得法院認可,讓法院認同我們可以為白海豚提出訴訟,維護白海豚的權利,這在全世界是少有的先進保育觀念。白海豚不會說話,但我們可以幫他發聲。這一切的行動,無非是希望白海豚可以永續生存。 而荒野保護協會雲林分會與媽祖魚保育聯盟攜手合作,不僅是在環境教育的推廣上,我們一起號召志工以及民眾來瞭解白海豚,進而關心白海豚。我們也帶領志工與民眾,一起做路上觀測與海上觀測,並透過專業的導覽,讓大家可以瞭解白海豚生存的困境。還記得有一次,我們在台中外港觀測時,發現有海事工程(鋪設風電電纜工程)的戒護船,沒有按照規定與白海豚保持距離,更誇張的是,當戒護船發現白海豚後,還加速驅趕靠近的白海豚。我們看到之後非常生氣,當下除了用擴音器制止他們以外,下船後,我們也將紀錄到的影像,向海洋保育署提出檢舉,希望主管機關能夠要求廠商改善。這也讓我們反思,風電工程所產生的噪音與干擾,對於海洋生物而言,是沈重的負擔。綠電固然重要,但如何避開生態熱點、以及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也同等重要。我們不希望地球到最後,只剩下人類。這一次海上觀測,我們一共記錄到8隻白海豚悠游在台中外港,真的太好了,你們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西雅圖酋長曾經說過「我們知道,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屬於大地。我們知道,每一件事物都是有關連的,就好像血緣緊緊結合著一家人。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有著關連的。現在發生在大地的事,必將應驗到人類來。人類並不是編織生命之網的主宰,他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絲線而已。他對大地做了什麼,都會回應到自己身上。」 這幾年,不管是反對興建天然氣接收站的案件、或是離岸風電環境監測的案件、或是反對大安、大甲溪聯通管興建的案件、或是反對紅樹林廣植的案件,這些都是圍繞在台灣白海豚生存議題的案件,甚至是對照到白海豚生存五大威脅的案件。而這些都在在提醒我們,守護環境應該讓自己像白海豚一樣來思考,什麼才是守護環境,守護自己的家。 能跟荒野的夥伴們一起努力守護環境,真的很幸福,謝謝大家。也期待還白海豚的生存環境,能夠越來越好,一起加油。
一個小演員的心路歷程
文/楊珮君〈 親子團志工/生態回聲劇團團員,自然名:幻日〉 圖/謝維安〈攝影志工,自然名:蒲公英〉 2025.04.10 你一起參與了這場魔幻驚奇之旅了嗎?即使只是劇中一個小小角色的我,也感受到完成這場表演的震憾與感動。對我來說,2月15日南海劇團的表演結束後,還是感覺一切不太真實,這一場多達80人的素人表演,我們完成了!我很開心也很榮幸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 去年加入了生態回聲劇團,開始了一段充滿挑戰與驚喜的旅程。這次表演更是在對劇團導演小花充滿信任,確定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就毫不猶豫地參與了,雖然對自己的專業程度難免有些許不安,但同時也對這次經歷充滿期待。 分組後,指導我們的是經驗豐富的煙,組內有擅長編劇的小葉欖仁,甚至連大總召台北樹蛙也在我們這組,這樣的陣容感覺我們就是「人生勝利組」。在線上會議之前,我們的劇本已經有了大半雛形,經過煙與導演小花的多次討論與修改,最終確定內容。甚至連台上的走位,煙都為我們規劃得清清楚楚。作為演員的我們,只需要專注於記熟台詞、確認角色服裝,似乎一切都井然有序。 然而,這麼重要的一場演出,兩次的彩排都無法全員到齊。第一次彩排時,各組的劇本與走位仍在不斷修改,還要與帶舞的老師進行磨合。表演當天早上唯一次的彩排,因麥克風的使用方法不同而頻頻出錯,我們組的成員還分散在不同的崗位協助工作,連彩排都草率完成,我更是一上台就忘了大半台詞,這樣的情況讓我不免感到緊張與不安。 中午休息時,我們同組的隊員一邊吃飯一邊對台詞、對走位,深怕一上台腦袋就一片空白。在迎接觀眾入場的最後15分鐘,老師帶領我們進行熱身與靜心,導演小花也給我們最後的叮囑:「專注、放鬆、堅持到底。」就這樣神奇地撫平了我內心的焦慮。 當燈光亮起,再次站上舞台時,所有的緊張、擔憂,彷彿在那一刻消失無蹤。我與我的隊友們一同完成了這場屬於我們的表演。而每個上台的夥伴,就像激發了身上所有的潛力,排練時的錯誤彷彿不曾出現過。我們完成了,觀眾的掌聲如此告訴著我們。從最初的忐忑,到最後的享受,從來沒有想到,我會有一天站在這樣的劇場裡表演,這段旅程充滿了奇蹟與挑戰,將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貴無比的篇章。 謝謝心臟很大的導演小花,謝謝很有耐心陪伴我們的煙,謝謝所有一起努力的夥伴,謝謝很給力的工作團隊,謝謝一起來看我們表演的觀眾及親朋好友,最要感謝讓我參與演出,放我自由跑的孩子們。
我們與氣候變遷的距離
文、圖/台北第七期氣候變遷推廣講師群 2025.04.10 2024年完成的荒野協會台北分會第七期氣候變遷推廣講師培訓,是在COVID-19疫情對全世界造成的動盪和顛跛之後,首次恢復辦理的實體培訓。承襲了培訓課程的優質口碑與經驗傳承,來自各行各業的學員,經歷二個月培訓和後續推廣實作的深度洗禮,在成為推廣講師的過程當中,覺察、體認、做出改變。氣候變遷之旅,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林珍至〈人力資源工作者,自然名:馬鞍藤〉 留愛不留債 從吃開始為環境加分 「氣候變遷下的餐桌與樹木」課程,讓自己重新看待生活中氣候議題與每個人的關係,同時也看見自己在相關領域的不足與輕忽: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溫室效應、能源對策、生物多樣性……等,過往只知道這些課題日益重要並影響政策,卻不太曉得其關聯與和迫切。經由系統化、專業與實務並重的課程,對於錯綜複雜的氣候變遷議題能全盤掌握。不論是都市樹木的生存環境、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或是農業生產的模式與選擇等,我對人與大自然間的關係不斷產生新的省思,如何對待我們生存的土地與環境? 成為「餐桌與樹木」推廣講師後,更加看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都足以影響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甚至是往後的每一個世代,因此很珍惜能夠將自己所學習到的觀念與知識傳遞給更多人的機會。透過結訓後與夥伴們同心協力地完成一次次的推廣教育任務,以清晰的脈絡與邏輯面向群眾宣講,將真正重要的核心觀念帶給民眾!因為了解,進而展開行動:我們與氣候變遷的距離可以是從將食物送進口中的那一步開始算起,少肉多蔬、選擇並支持採用對生態更友善的農法及食材,透由我們消費選擇的小改變,就有機會為土地與環境留一口元氣、留給後代一方沃土。 留愛不留債:參與荒野北氣七培訓,讓我看見改變的契機。 黃詩嵐〈園藝治療師,自然名:艾草〉 從園藝治療到氣候行動:氣候變遷比驚悚片還刺激! 因為園藝治療師的專業,進而接觸到綠色社會工作的理論,將眼光放到人和自然環境的關係,我意識到氣候變遷不僅僅是環境問題,也是經濟和社會的議題。氣候變遷對地球的影響每天都引起人們的關注,兩極冰川融化、高溫乾旱、野火不斷。彷彿希區考克的電影,明知道是驚悚片,而人類卻執意要看,又加速快轉到恐怖畫面 ! 同時偽科學與氣候變遷的迷思在社會中蔓延,進一步影響人們對氣候行動的想望;因此,講師們便透過案例分析與科學數據的支持,逐一解析常見的疑問;學長姐熱情地親身示範推廣內容,並鼓勵大家多練習,熟能生巧。從產地到餐桌、從樹木到森林,和夥伴共學、交流,看見大家的優勢並一起完成有趣的課程,共創在地實踐的多元想像。 在出講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們很有概念,對暖化QA他們幾乎都會搶著回答,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不陌生的字眼。身為講師努力讓課堂氣氛活躍、傳達觀念,促進學習興趣的生成,即便已經是成熟具有經驗的園藝治療師,面對推廣工作實務現場,真的需要不停思考、調整,在引導民眾改變之前,自己要先願意嘗試,作出改變! 李文權〈有機耕作、綠生活實作者,自然名: 向日葵〉 農業博士的綠色行動:種知識、種美食,也種永續! 頂戴頭銜除了農業博士,現在又多了「氣候變遷推廣講師」!推廣之初,其實內心是忐忑的,對於上過課的內容自覺還不夠熟悉;對於受眾對象的掌握能力顯然也需要加強。經過幾次出講和隊輔、同學們事前的籌劃演練和協力合作,終於感受到自己已經打磨成熟、可以上場了。(這就像人生,當了爸爸才在孩子每一次狀況中練習、知道怎麼做爸爸)。 經過課程和推廣的洗禮,更加落實我對農業棲地的想法:努力做好「把關心氣變的受眾帶到有機農業的場域(如農場)來體驗餐桌,在活動流程中共學氣變敏感、受害現場(即農地)調適和食物零哩程的緊密關連課程教案」,比如假日農夫、有機小農市集、手作格外品料理、廚餘回收成沃土等「綠色生活行動方案」!甚至運用培訓所學、規劃前瞻食農體驗「農場餐桌」,結合田園美景,把「食物、餐桌、美食、人物(消費者與生產者)、農作、土地、文化、景觀(生態)、農村生活美學」做巧妙的串連!又或者進一步結合小農、青農運作出在地農作物展銷平台,降低碳里程至最低。 這些想法的創生和作法的實踐,都來自於參與荒野的氣變推廣講師的優質培訓!在地工作及居住了長達數十年,第一次覺得自己和土地、永續農業可以這麼的接近。感謝培訓課程和推廣實作帶給我的感動和力量,未來,我將持續「務農綠生活淨零實踐」,接引更多民眾在餐桌上翻轉氣候變遷! \台北分會第八期氣候變遷【餐桌&樹木】培訓招生中/
新北高工同學圍籬施作心得
文/新北市立新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同學 2025.04.10 婕筠:團隊合作的力量 在今天的參與維護東方環頸鴴的繁殖地活動中,我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分成4組,每組在小組長指導下共同完成護生圍欄的建設,大家齊心協力,分工明確,這讓我感受到團隊的力量。無論是在分配工具還是進行操作時,良好的溝通與協作都讓我們效率大幅提升。透過此次經歷,我認識到未來在面對挑戰時,只有團結合作,才能克服困難、達成目標。 侑欣:生態保護的責任 今天在臺北港北堤沙灘進行維護東方環頸鴴棲地生態活動,讓我意識到每個人都應該對生態保護負起責任。透過親手建立東方環頸鴴的繁殖地,我深刻理解到這個物種的脆弱與重要。我感受到保護生態環境不僅是荒野保護協會的責任,也是每一位大家的使命。我期待將來能參與更多類似的活動,為保護我們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翊晴:技能學習的收穫 這次參與維護東方環頸鴴棲地活動,不僅讓我了解生態保護的意義,還讓我學到了許多實用的技能,例如繩結法、定樁、拍照技巧等。在教官及講師的指導下,我們進行了木樁鋸斜角、撬棒引孔的實作,這些技術對於以後的生態保護工作非常有用。盡管過程中遇到挑戰,但我學會了如何解決問題,這對我今後的成長有很大幫助。 郁媗:教育與實踐的結合 此次參與的維護東方環頸鴴生態活動,不僅是一次實踐,更是一堂生動的教育課。從行前訓練到實際建設護生圍欄,每一步都讓我深刻體會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官們的專業指導讓我更懂得如何在實際情況中應用學到的知識,未來我希望能將這種教育模式推廣給更多人,讓大家一起關心身邊的環境。 郁庭:對未來的展望 今天的維護東方環頸鴴生態保護活動結束後,我對未來的展望更加清晰。我希望能成為更多志同道合夥伴的領導者,持續參與維護生態環境的行動。我期許自己能夠影響身邊的人,在保護環境的過程中大家攜手同行。通過今天的實際行動,我對環境保護充滿信心,期待未來的活動能激勵更多人珍惜與關心我們的國土資源。
命運三女神B薇兒丹蒂的告白
文/林俞佑〈《諸神的黃昏》命運女神扮演者,自然名:拉布拉多〉 圖/謝維安〈攝影志工,自然名:蒲公英〉 2025.04.10 相較在五股濕地演出的《海有漁網》,這次的《諸神的黃昏》更是一趟奇幻的旅程。 一直到演出前的週日,才大概知道整場演出的七幕有哪類成員,畢竟之前都只有在自己負責的組別進行線上排演;並且也才比較清楚整個的流程,但其實也還是一頭霧水,因為大家都是志工,每個人都有各自忙碌的事,即使逼近演出,排練還是沒辦法全員到齊。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自己飾演的命運女神B的臺詞、以及第四幕有哪些成員、舞蹈要跳「愛你」、還有所有人在最後一幕將組成「生命之樹」。 星期三時,或許是各種壓力使得腸胃炎上身,難得敲出時間的全員線上開鏡頭對戲,我只能努力撐著唸完台詞後看診,然後再打著瞌睡聽導演小花和舞台總監黑琵的各項提醒。正式演出前一天星期五的彩排,我在寒假前就努力地喬調課,為了支援正式綵排,無奈在到傍晚要全員技術性綵排時,我得趕快返回學校主持晚上的學校日,無法現場舞台實際走一回,看清楚整場劇的全貌。 而學校日結束後,回家把道具天秤黏好,劇本再順過一次、備註各項事宜,2點多出頭終於可以睡覺,等待一大早出門隔天一早的最終綵排+下午正式演出。沒想到在2點半時,兒子阿海開始狂吐,先是把自己的宵夜吐得床上一塌糊塗,然後接著吐水、吐胃酸,我進入了照護新生兒模式,每不到半小時就必須醒來,就這麼到6點半,他吐了應該有將近十次,而我也該起床了。 公演這天,同時是北一親子團的團慶,身為攝影組長有要職的先生牧羊犬,還得帶著小朋友,實在難以請假;我只能硬著頭皮努力吃他日前做好的香菇雞,避免自己沒體力暈倒,然後等待原定劇團集合的時間、同時也是醫師開診的08:30。在阿海看完醫師後,感謝家父家母願意協助支援,我終於在10:30抵達。 說實在的,依據自己工作使命必達的個性,前一天沒辦法參與到全體綵排,真的難受;而在公演當天的早上,也因孩子身體不適而遲到,也覺得心情很沮喪,甚至原先還有鋼琴黑衣人、處理Mic的工作;而舞蹈「愛你」沒有背熟、沒有跳好,其實也感到很挫敗;在演出當時,因為誤按到Mute和沒幫女神A大姐烏爾德開麥成功,導致無法擴到音,更是驚嚇與內疚。 還好,導演小花臨演前的交代「無論如何要ㄍㄧㄥ下去,就算麥出不來,也要用力說出台詞」,這時成了定心劑,讓聲音努力可以傳至整個劇場。 我一再告訴自己,還好前一天有請假,早上就來支援協助分名牌;還好,我對麥袋(放Mic的腰帶)和Mic有熟悉,製作了放置臺,協助整個取麥過程順暢;還好最後正式綵排,我有剛好趕上;還好,我前一天睡前有再備註進出場情境,讓我們命運三女神有個明確的動作點;還好,我有先帶阿海看醫師,讓我不用擔心家父家母會否被傳染。 直到最後的生命之樹,這些點點滴滴的失落感、點點滴滴的成就感,慢慢昇華。從第一次在鷺江國中排演時組成生命之樹,到早上排演、真的出場,站在舞台上,真的感動加倍。每做一個春夏秋冬的動作,我彷彿能感覺到似乎什麼在滋長發芽,也讓眼眶幾度泛淚,或許那是每個人集聚一點點的精神,想要成就些什麼的緣故。 荒野這邊,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從荒野親子團,到荒野生態回聲劇團,我們每個人,都努力付出一些些。誰想得到、誰做得到,就多幫忙些,然後,所有人的多一點心意,成就了每份令人感動的大作。 「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一起走得遠。」我們想做的,其實沒有多麼偉大,我們也都不是神,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只是,想要傳遞些什麼聲音給在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 雖然那樣的肢體張力與集合七十多人的大劇,很難再重現,但生命之樹種下的芽,伸展出來的希望,相信感動到我們所有的人。或許,還有機會,可以讓這些芽長出,讓這份感動再用別的方式,再去感動更多更多的人。 「讓我們在黃昏前,趕路,並種下希望的種子。讓感動,情詠三十,然後,更久更久。」 \ 演出花絮這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