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走囝仔VS雪谷森林保衛戰
文/蔡佳真(荒野台中親子二團奔鹿團副團長,自然名:赤皮) 圖/黃詩翔(荒野台中親子二團奔鹿團,自然名:獵戶座)、吳賜明(親子二團奔鹿團團長,自然名:開運竹) 今年中二奔鹿籌備活動主題「動感與感動」,延續去年底帶小蜂們看了一場「縱走囝仔」的電影,我們預定給小鹿年年來點不一樣的山林自我挑戰。鳶嘴山難度非常適合新手挑戰自我的恐懼,說難不難,只要肯跨出「那一步」就可以,於是決定從需雙手雙腳並用的鳶嘴山開始。 鳶嘴山隸屬於雪山山脈的中級山,標高2180公尺,陡峭的花崗岩岩壁是鳶嘴山的特色。要攀爬鳶嘴山,一定會經過一段花崗岩塊,這時只能四肢並用,手戴工作手套,腳穿抓地力佳的鞋子,像隻樹懶似的攀在岩石上,一小步一小步地慢慢走過重重關卡。膽子較大的人,走上這段岩壁路時絕對沒問題;但膽子小的人,八成會貼在岩壁上動彈不得,造成山上大塞車的奇景! 團集會前一個月,幹部一直擔心小鹿的安全,揣測膽子較小的小鹿若卡在岩壁中不敢往前的各種應變措施,當中曾好幾度討論是否要更改為較簡單的步道來進行。後來邀請幾位小鹿加入探勘行列試試膽量與腳程,並邀請團內其他登山高手一同來相助。做足萬全準備,在每個人心中注入一定做得到的信念,就這樣開始了屬於小鹿們的「縱走囝仔」。 感謝老天爺,當天給了我們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不過也因好天氣,路邊塞滿了車,這也讓我們心中有了個底,今天的「鹿」將會走得非常順利,想跑快的絕對快不了、走慢的也絕對沒理由。上山前聚集大家完成暖身與敬謝山神後,開始走上極陡的上坡路段,逐漸拉開了彼此間的距離。健步如飛的小鹿一路往前衝,累的氣喘噓噓,但到了涼亭,坐下來欣賞美景、喝上一口茶、吸著香甜清新的空氣、微微吹來的松風涼爽直沁心肺。過了涼亭,往上的步伐開始慢了下來,不算寬的單行步道只能跟著人群慢慢挺進,當抵達拉繩及斜度近75度的岩壁,我們知道行走在寬度只有80公分的步道,除了雙手雙腳要努力協調並用外,還得拿出十足的勇氣才行。 一路跟著人群攀爬往上,在毫無預警下就登上高度2180公尺的鳶嘴山山頂,豔陽高照、晴空萬里的大晴天,遠眺著谷關七雄:東卯山、白毛山…,山頂上的人群意外的多,原以為可以隨意坐下吃個午餐,沒想到想下山的隊伍竟開始排起隊來,多到用完午餐時隊伍竟遲遲沒有前進的跡象。跟著龜速的隊伍慢慢往前,鳶嘴山真正考驗才剛剛開始,由高處往下看實在令人心生恐懼,攀越裂石崩壁必須克服遲疑與害怕,沿著懸崖峭壁向下比往上爬更令人懼怕。在多次的嘗試後,慢慢淡忘恐懼,動作也逐漸加快。攻頂的路很刺激,但沒有想到下山的路如此艱辛!最後走出登山口,踏上柏油路有回到文明世界的感覺,然而小鹿的工作還沒有結束。 台中市政府預計在谷關與大雪山之間設立空中纜車,沿線路廊行經森林共設置11座塔柱,環評備受爭議。上山前和分會秘書郁玟(自然名:小茉莉)要了幾份小孩子也能理解的資料,向小鹿們說明雪纜計畫與設置雪纜後所帶來的衝擊影響: 破壞保安林:森林功能區分為經濟林和保安林兩類,經濟林以從事林木生產為目標,而保安林則是國土保安為主要目標。部分大雪山原本編列為土砂旱止保安林,為興建雪谷纜車市府將解除編列大雪山的保安林功能。 影響大台中的飲用水:中彰的飲用水來自石岡壩,而大雪山位於石岡壩的水質保護區內。一旦大雪山森林廢汙水超過所能承載的人數,無法處理的汙廢水經由稍來溪排入大甲溪進而影響我們的飲用水。 衝擊黑熊的生態:爬山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黑熊出沒請小心」的告示牌,這有別於其他登山步道,表示大雪山是黑熊重要的棲息地。纜車的興建肯定會壓迫黑熊的活動範圍,增加台灣黑熊滅絕的風險。 遊客過多超過可容許的乘載量:只是假日來爬山就如此雍塞,纜車開放後遊客量勢必會破表。 塔柱位於地質敏感地帶安全堪慮。 纜車路線位於台中市境內年雨量最大區域。 纜車位於落雷頻繁區。 大量的人潮將對野生動植物資源造成影響。 台中有這一座特別的山應當好好珍惜,小鹿們聽完分享,自行思考與消化興建雪谷纜車對大雪山的衝擊後,分頭向周遭的登山客說明並傳達現在所處的地段將面臨嚴重的考驗。沒想到來爬山的朋友都是熱愛這裡的土地,直接向小鹿反應:「我們就是喜歡這裡才來爬山,絕對會反對興建雪谷纜車。」 挑戰鳶嘴山就像挑戰反雪谷線纜車,小鹿完美達陣了,我們也要繼續未反雪谷覽車奮戰下去,然而這一切才剛要開始。 延伸閱讀 反雪谷纜車臉書專頁(台中大雪山到谷關) 反新大纜車臉書專頁(台中新社到大坑)
雙連埤溼地守護的小革命!
文、圖/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 激起親子團共同響應的漣漪 珍貴的雙連埤溼地 溼地素有大地腎臟之美名,然而現今台灣的溼地因環境污染、開發而逐漸消失,保護溼地已成為國際議題,更是宜蘭縣政府十分重視之課題。雙連埤是一座千年歷史的天然湖泊,擁有多種稀有水生植物與保育類動物,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亦是國家級溼地。 根據專家統計,雙連埤的105科321種維管束植物中,水生植物高達 112種,占了台灣原生水生植物種類的1/3以上,其中不乏假紫萁、水社柳、水虎尾、田蔥、鬼菱、石龍尾、絲葉狸藻、蓴菜、華克拉莎、寬柱莎草、日月潭藺等特有及稀有水生溼生植物,物種豐富度更是全球排名中的佼佼者,堪稱是台灣水生植物的天堂。 除了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外,更有全台唯一的「天然浮島」,浮島由各種植物長年累積、堆疊而成,且已有多次於颱風季節隨著強風漂移改變位置的紀錄,為難得一見的自然奇觀。 雙連埤溼地的水質危機 雙連埤溼地早期因不當開發行為而曾受到破壞,宜蘭縣政府已於2004年將雙連埤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但近年學術單位在進行雙連埤區域之水質監測發現,水域長年有持續性的氮汙染源進入水體,表示農業活動施用化學肥料對於雙連埤水體造成優養化影響,而農業活動還會有農藥及除草劑進入水域的問題,雙連埤屬於粗坑溪支流之一,對宜蘭地區居民自來水供應亦有影響,更必需重視。 荒野推行的友善農業契作 2010年起荒野與緯創人文基金會以雙連埤生態教室為基地推動環境教育。2014年荒野開始與在地小農試行4分地的友善農耕契作,並引導荒野北區親子團以「家庭支持型農業」進行2分地的認養,以團購方式先預付金額,收成時一起採收、分配作物,而風險與維護則由支持的家庭與農民共同承擔,透過契作讓利潤回歸農場,使農民有意願改以無化學肥料、農藥的方式栽種,也無須為銷售問題擔心;而參與契作的家庭,除了親身體驗了耕種的辛勞與採收的樂趣外,透過「吃的力量」友善了土地,間接地進行了環境的保育。 未來規劃 友善契作只是開始,終點與目標則是雙連埤溼地的守護,這當中的連結與運作仍充滿各種的挑戰與討論的空間,目前緯創人文基金會與荒野親子團也已投入了相當多的資源與人力,但未來仍需持續的努力,避免過往努力功虧一簣,而對於未來友善契作的規劃與工作重點如下所述,希望藉由公部門的投入與企業民眾的參與鼓勵,能使地方逐漸完成產業的轉型,當化學肥料、農藥不再持續進入雙連埤水域時,宜蘭的水質危機才能真正獲得改善。 以友善農業契作方式結合宜蘭縣府資源或在地團體來做永續農業的推廣。 持續推動家庭型支持農業,讓更多農友加入友善農耕行列。 製作永續農業教案進行環境教育與對外推廣。 建立行銷通路,解決農民生計疑慮,能安心的以友善方式持續耕作。
親子團農業契作心得
文/陳嘉麒(荒野台北親子團二團,自然名:嘉明湖) 2014年5月28日的清晨打開手機,「叮咚」一封來自北二團耿建興(自然名:大屯山)的來信。我戰戰兢兢打開敬愛的複式團長的信件,除了落落長的內容並附上二份附加檔案,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拍謝,有點誇張啦)。不過,真的有給他感動到,尤其是大屯山的這句話真是棒呆了「相信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守護棲地,需要大家共同成就」。我毫不思索地答應了大屯山,擔任活動的統籌窗口,突然間覺得正義之神上身了。 本來對於雙連埤的認養契作的農地沒有特殊情感,但當我走入雙連埤生態教室後方那塊農業區後,印入眼簾的一片美景,直覺告訴我這就是所謂的「世外桃源」;突然間使命感又上身了,希望透過親子團的接棒,能夠逐漸改善雙連埤的水資源與保存這難得的溼地生態。 透過北二團資訊長蔡昌玹(自然名:兔尾草)的幫忙,當下立即在北二團的荒野市集開始召募「榖」東,我每小時都會去確認認養家庭的總戶數,因為大屯山有設了個小小目標,擔任窗口的我總不能漏氣吧!當看這數字逐漸變多時,許多夥伴傳了訊息恭喜我,在這過程中我感觸良多! 大家對友善對待土地更勝於農作物的產量! 大家都無畏無懼勇敢踏出去支持棲地守護! 台灣的小農不孤單! 台灣的家庭超熱情! 文/宋霖霏(荒野台北親子團五團,自然名:番茄) 人與人的相遇很維妙,人與土地的連結更為可貴,荒野在雙連埤向農民租用土地契作農產品,先付契作金給農民,讓農民依荒野的友善自然的要求,採用無農藥、無化肥的自然耕作方法。起初,我單純地想付錢盡些微薄之力來維持土地的生命,然而萬萬沒想到錢都還沒繳交就要去採收。雖然第一次我們北五團的採收我沒跟上,伙伴們仍熱心扛回八根玉米和兩顆南瓜,拿著農作物的感覺好實在,腦中閃過《愛麗絲夢遊仙境》 裡那隻穿西裝戴懷錶的兔先生,優雅地坐在歐式華麗餐桌上享受著各樣的蔬果,我想收成時當一日假農夫就是這樣享受!以上純屬尚未去現場時的幻想。 九月份實際到了現場體驗,雙連埤風景真的是很美,陽光普照的山區,北五一行人穿著醒目的黃色團服,頭戴著大頂斗笠下田去,這片田地是略為乾燥的南瓜田,這時腦中浮現史努比卡通中萬聖節的橋段,孩子們在南瓜田裡等著大南瓜,在萬聖節的夜晚跑出來跟大家玩捉迷藏,南瓜還會向燈籠一樣飛起來,然而現實果然跟故事內容有些微的差異。比如,時段多了大太陽想必就浪漫不起來、草也沒高到可以玩躲在裡面的遊戲、南瓜更是重到很難飛起來。 一切拉回現實面,荒野在地伙伴都是年輕有活力的好青年,非常親切將豐富生態知識分享給我們,除了介紹雙連埤生態,也提供附近玩水的好去處,小蟻們學會拔南瓜,還自己分工合作將採收物放上推車,再由小小壯蟻努力推回屋簷下。土地,給予人們的真的很多,我們採在土地上玩耍、拔走大地滋養的農作物、教導孩子認識生活在土地上的各類昆蟲,更還讓孩子學習自主分工,這些真實的經驗不需要任何一本教科書來教導。大自然無私的給予和教導,大人小孩都獲益良多,滿載而歸! 延伸閱讀:認識社群支持型農業 農業活動至綠色革命以來,永續的栽種模式逐漸消失,被工業化的農場所取代,倚賴農藥、化肥、雜交品種及大型農機,大幅提升產量,降低單位生產成本;跨國食品企業與工業化農場的結合,透過自由貿易協定掌控主流食物系統,最終獲利的總為少數,而缺乏價格競爭力的小農日漸凋零,整體社會則付出了昂貴的外部成本,食物安全、糧食保障、環境惡化、勞動剝削、公平貿易、動物福利等問題一一浮現,為了回應主流食物系統帶來的危機,出現社群支持型農業的新模式(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 CSA 的意涵為:「在地農民與支付年費負擔農場成本的社群會員之間建立互相支持及承諾的關係,許多中小規模的有機或生態農場以這樣的模式運作,參與的會員能獲得新鮮、安全的農產品,而農夫得到訂戶的穩定支持,可以安心耕種、為所有人守護大地。」
在馬太鞍做個棲地夢
文/陳雍青(花蓮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善變蜻蜓) 如果,擁有一棟為家人遮風擋雨、珍藏美好的房子,是許多人一輩子的夢想,那麼我想,擁有一塊土地,可以庇護野生物種、觀察四季、分享生命的故事,應該是許多荒野人的夢想。 2008年在花蓮縣光復鄉的馬太鞍溼地,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馬太鞍溼地教育中心」。那天,地主楊國政醫師、荒野理事長阿孝老師、花蓮分會熊帆生會長、馬太鞍溼地定觀組長吳永斌大哥(現任花蓮分會副分會長之一)皆出席了揭牌儀式,這場由地主提供土地、在地荒野分會提供資源,共同實踐荒野棲地守護精神的姻緣,為花蓮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同在光復土生土長的永斌大哥與國政大哥對於馬太鞍溼地因為發展觀光而帶來的諸多環境改變,諸如:溼地變建地、水泥工程大舉入侵、強勢外來種漫生、濫用殺草劑等,均感憂心,長年參與荒野解說工作的永斌大哥與對土地有深厚情感的國政大哥逐漸形成一個共識:與其憂心忡忡,不如用自己的土地來營造一個示範溼地模型,既能保存溼地多樣的原生物種,也可以成為一個環境教育場域,讓社會大眾知道溼地的營造不是需要砸錢,而是需要負責任的維護管理。 在這樣的共識下,「荒野保護協會馬太鞍溼地教育中心」成為花蓮分會第一個環境教育基地。近幾年來,荒野夥伴們在這裡進行多次的志工工作假期、暑期兒童營、團體解說教育以及定點觀察。儘管從花蓮市區驅車到光復要將近1小時的車程,但是荒野夥伴們每個月不南下動一動,心裡就不踏實,就像是農夫一天不到田裡巡一巡、看頭看尾,會渾身不自在一樣,這是看顧家人的感覺了。 觀察教育中心的四季變化是一件樂事,以河岸守護者——水柳樹來說:一年復始,鮮黃的嫩芽迸出,宣告春天來到;緊接著雄花開出淡黃色的葇荑花序,盡顯生命力;轉眼間、雌花熟成時爆出的棉絮,在三月中旬至四月初飄散空中,宛若白雪紛飛,恍恍中猶聞東晉詩人謝安出了考題:「白雪紛紛何所似?」其姪子謝朗才思敏捷,脫口而出:「撒鹽空中差可擬。」其姪女謝道韞從容跟答:「未若柳絮因風起。」啊!料峭春風吹起,柳絮飄送無邊無際,增添一份靈性,伴隨一份閒逸。而儉約不鋪張的荒野人,更可攜家帶眷來賞「雪」,心滿意足的說:「賞雪何必花大錢到北國?」 一年之中三至四次的新葉替換,由最初的桃紅轉成淡紅,再轉為不同層次的綠,終至年底葉落將盡,顯出紅褐色的蒼勁枝幹。生命流轉循環,再次歸零;四時輪替,自然無疑。 野薑花、大葉田香、白花水龍、台灣萍蓬草、圓葉節節菜等水生植物隨著季節輪番上場競妍,紅冠水雞、白腹秧雞在生態島欣然落腳成家,如此美好的景致是需要眾人付出心力維護的。就這樣,每個月至少一次的工作假期開展了,第一期棲地志工培訓班也開辦了;我們還集合眾人之力編寫了一本《野到溼地去》生態學習手冊,讓荒野夥伴與社會大眾認識教育中心的成立目的與功能。今年,也開始接觸環境教育場域認證,思考透過不同教育方式,讓更多在地人瞭解馬太鞍溼地面臨的環境課題。 如今,白鷺橋溼地、荒野三號溪、幸福湧泉溪接續地出現,納入了維護管理的工作,要做的事情還真不少,真真確確需要更多的夥伴投入棲地的維護工作。做不完,沒關係,快樂的傻瓜不太會計較,只要能在一起努力就夠了。
亻厓兜──記水路群像 之五.沈浤淵
沈浤淵 先進: 在我們進行竹東大圳田野調查的這段時間裏,我們感受到您對地方上的關心以及對於圳路的瞭解,真的給了我們很多的幫忙與指導,謝謝您對於我們的協助。 想要告訴您,今年我們做了一些事;「跟著圳路走」的系列活動是我們下半年的重點,從全圳路到圳頭軟橋、圳尾二重,我們各辦理了二梯次總共六天的水路活動,也邀請地方上的團體個人共同進行,對於我們而言,這真是個美好的過程。 另外我們也辦理了竹東大圳的資料攝影展,九月已在軟橋展出,二重地區定於10/26至11/6假二重國小學生活動中心一樓展出,誠摯的邀請您的參與。 10/29(四)上午九點,我們會到展出現場等候你的蒞臨。 希望您能來給我們一些意見,也給我們打打氣。 祈祝 平安喜樂相隨 荒野新竹分會水路大隊 敬邀 二○○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 * * 水利老將江湖在 2008年由於與中原大學協力進行的竹東圳地景研究案,荒野水路人前往拜訪水利人沈老先生,在當時進行方向還未有清晰理路和田野調查也正在蓄勢之際,我們在沈老家中看到了一本訂書針裝訂的影印小冊子:《竹東大圳簡介—飲水思源念先賢》,當時引得驚呼聲四起,水路人睜大眼睛忙不急的翻閱尋寶,原來在1998年的時候,竹東圳完工70周年,縣府就已有所關注,十年後,來自新竹的荒野人也接起棒子跑起接力賽。 開始與水相連的歷史,要從沈老在員崠淨水廠任職時談起,「員崠淨水廠取自河邊的水,被竹東圳用走,在枯水期時會有水源不足的問題,我就將竹東圳一號隧道(在淨水廠附近一公里處)排泥口的滲水經由水溝引入進水廠。被人檢舉後,新竹農田水利會的管理委員提出抗議,協調後我答應給他水圳的維修費,原則上是每年二萬元」這是屬於民生與農業糾葛的曾經。 竹東圳水路至今依然發光發熱,從農業走到科技命脈的生命轉折,最佳推手當為沈老莫屬。在成立新竹科學園區要尋覓水源時,時任新竹自來水廠廠長的沈老提出了以竹東圳做為引水道的看法,「是我建議興建寶山水庫。當時,總公司接到科學園區設立,一天需要35萬公噸用水的公文,但是新竹市的水源不足以應付,於是,新竹開公聽會商討對策。在會議中,自來水廠第三區,建議在河濱(頭前溪畔湳雅附近)挖十個深水井因應,我反對並建議利用現有的竹東圳再挖山洞即可通往寶山水庫,剛好柯仔湖附近沙湖壢本就是日治時期的寶山水庫預定地。之後我帶著總經理等一行人前往勘查,看到竹東圳的水滾滾而來,總經理當場定案興建寶山水庫。所以才有現在的寶一水庫、寶二水庫及科學園區的發展」87歲高齡的沈老目光炯炯的回憶前塵,水利活字典當之無愧。 人生舊夢一縷香 沈老與竹東圳的因緣絲扣相連。與竹東圳開工同一年(1926)出生,二十青春進入二重國小當起小學老師,認識了當時從日本東京留學回來也在同校服務的美麗女教師,她正是竹東圳創建者林春秀老先生長子林鑫統的女兒,當年沈老就成了林老先生的孫女婿。沈老為員崠國小創校校長,前身為中山(日稱昭和)國小的員崠分校,民國45年(1956)當時是分校主任的他才三十出頭,眼見學校黑板都因佈滿粉筆灰而儼然成了白板,桌椅更是破舊不堪,於是向學校爭取應有的教學設備,也獲家長的認同支持而於隔年獨立建校,所需經費由鎮公所、縣府、家長三等分募集,成立時有四個年級各二班,每班約40幾人,學生來源還包括北埔大湖村及竹東上公館等地,箇中辛酸或許就像他在員崠國小成立五十周年的校慶刊物中所說的,「一鋤一畚興教育」,而他正是那個低頭耕耘奠基的人。 沈老在日治時期就讀於新竹州立的新竹中學(校),是優秀的台灣學生,光復後成為社會的台(客)籍菁英,有著濃厚本土意識也是位關懷社會的知識份子,並曾當選過第四屆的鎮民代表,我們或許能想像當時政黨政治的暗流起伏,這一段過往已經塵封,因為確實沉重。沈老選擇作育英才的百年大業,成為員崠國小第一任校長,之後轉任水利造就了一番貢獻,角色不同,敬業與用心自始至終未變。時間轉軸到了1970年代,他延續水圳的生命而成就了竹東圳的時代大業,這種種巧合讓水路人暗嘆不已。 2013年,五年後水路人因著客委會的補助案又再度踏入位於長春路的沈老屋宅,同樣的客廳場景,一樣的侃侃而談,對沈老而言,或許他老人家心中所納悶的是,「這群人怎麼還沒做完啊?這竹東圳…很久了吧!」,水路人不知沈老對我們的想法到底如何,但讓水路人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們邀請沈老與我們一同至附近餐廳共進午餐時,他一口答應的欣然表情,這時的我們就像是群久未謀面的晚輩忘年好友,開開心心的話天地道南北哩!眼望笑談風華的謙謙長者,水路人總不禁在心中升起這樣的念頭,「晚年當如是矣」吧! 沈浤淵,1926年生,曾任二重國小、竹東國小,為員崠國小第一任校長,民國47年曾任竹東鎮鎮民代表,未完成任期。續於竹東營運所員崠淨水廠、新竹自來水廠任職,1981年自苗栗自來水廠廠長一職退休,期間亦曾擔任竹東老人會會長多年,也曾獲頒模範父親殊榮,一生與竹東圳及其創建者家族有著諸多關聯。
因為愛孩子、愛地球,所以我在南一親子團
文、圖/楊宇助(荒野台南親子團一團,自然名:台灣赤楊) 參加南一團是個因緣際會,十幾年前聽了徐仁修老師的課後就認識荒野了,後來知道荒野有親子團,不過一直處於觀望的狀態,直到在文化中心聽了親子團的活動分享,了解易子而教的精神與內涵,才真正的心動。剛好兩個兒子今年分別都達到炫蜂與小蟻入團的門檻,所以趕緊搶搭最後報名的機會,進入了台南親子團一團。 對荒野理念的認同與支持也是促成入團的動力,從裝設太陽能熱水器開始,我們家力行節能減碳不浪費。冷氣每年只開幾次,同時利用各種節能手法竭盡所能地省電,所以電費低得驚人(每個月少於350元);回收洗衣水沖馬桶,洗澡一臉盆水搞定,同時努力收集雨水澆菜,所以水費也是低得驚人(每個月少於80元);垃圾徹底減量回收,自製堆肥,垃圾量少到鄰居都很訝異,其實我也挺訝異他們為何有這麼多垃圾;有車卻不常開,長途旅行才用車,平常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騎機車上班,最希望有一天可以改騎腳踏車,減碳又健身;平日盡可能陪小孩走路或騎單車上學,不但節能更增加了親子互動的機會,創造許多共同的回憶。 我們家沒有電視,不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網路也是最慢速的頻寬,加入臉書是三年前為了辦同學會找回老朋友。也不是故意要這麼的反科技,實在是不想浪費太多時間在過濾不要的資訊,省下來的時間,就是親子互動時間。 我平常興趣是種植,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太久沒接觸土壤會很難過。以前種花,現在種菜,中庭、陽台、頂樓都是我的菜園。這樣還不夠,又去租了一小塊田地,終極目標是家裡不用買菜,還可以分贈親朋好友。也喜歡DIY修理東西,舉凡玩具、電器、簡單水電、腳踏車都修過,技術沒多好,但是看到東西壞了就丟掉會很難過。 我們幾乎不買玩具給小孩,小孩的媽黃菁琴(自然名:琴葉榕)是自製玩具高手,利用回收物資,與小孩一起創做出許多獨一無二的玩具。假日的活動安排,不是去親近自然、運動健身,就是參加各種免費的藝文活動或一起去圖書館看書。簡單的安排就能得到身心的成長與滿足,誰說養小孩一定要花大錢呢? 決定加入親子團的那一個晚上,我們夫妻就很清楚,入團不只是為了小孩,也希望找到屬於大人的夥伴。期許在親子團認識更多有相同理念的人,一起為孩子付出、為環境付出、為社會付出。幾次活動分享後,發現大家都是很用心的父母,很高興認識大家,希望能跟你們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
環太平洋的11國海廢工作坊~2014 AMETEC Training Workshop 參與紀錄(下)
文、圖/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筆者有幸於2014年6月代表台灣至韓國釜山參加海洋廢棄物與微小塑膠的非營利組織與學術工作坊。本活動為亞太經合會(APEC)所屬的亞太海洋環境訓練與教育中心(AMETEC)主辦,由韓國海洋科學與科技研究所(KIOST)與非營利組織OSEAN承辦。在此分享九天中所見所學:(續上篇,請參見荒野快報第269期) 知識傳授 韓國海洋科學與科技研究所KIOST的Dr. Won Joon Shim與Dr. Sang Hee Hong提出,考古學家定義人類已由鐵器時代進入塑膠時代,2012年全球塑膠產量是2億8千萬噸,依目前趨勢,2050年將達到330億噸。掩埋或回收率仍未過半,剩下約有10%進入海洋,但塑膠(石化聚合物)的化學特性讓塑膠難以被生物分解,除了高溫燃燒可轉化成二氧化碳與水,海上的塑膠大部分僅會受紫外線照射後,在表層剝落微小的碎屑(光分解),此類塑膠碎屑被命名為微塑膠(microplastic),研究已發現最微小的微塑膠碎屑可達到病毒的大小(奈米塑膠,nanoplastic)。以人類壽命或其他人造物質的分解速度相比,塑膠被製造後可算是恆久存在。 塑膠入海後,其多孔隙與親油性的特性,塑膠會如海綿般吸附海水中微量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如多氯聯苯(PCBs)、多環芳香烴(PAHs)或殺蟲劑(DDTs)。同時也在海中釋放製造時添加的化合物,如塑化劑類(雙酚BPA、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阻燃劑類(六溴環十二烷HBCDs、多溴二苯醚PBDEs)、安定劑類(壬基苯酚Nonylphenol)與抗氧化劑類。此類化學物質許多都已被證實為環境賀爾蒙,低濃度就可干擾生物的內分泌與發育。但塑膠在海水中吸附與釋放毒性物質的過程,究竟對海洋生物、海鮮甚至人類的健康有何危害或威脅,科學家目前仍在摸索,尚未發展出完善的風險評估方法。 事實上,學術界近年才開始以「汙染物」或「毒性物質」的角度重新檢視塑膠,不同尺寸塑膠對海洋生態影響的研究也才剛起步,在名詞定義上,學界一般將環境中的塑膠廢棄物依尺寸分成五類,由大到小分類如下: 分類 英文名 中文名(暫譯) 尺寸 大 ↑ | ↓ 小 Megaplastics 巨大塑膠 x > 1 公尺(m) Macroplastics 大型塑膠 25 公厘(mm)< x < 1公尺(m) Mesoplastics 中型塑膠 1公厘(mm)< x < 25 公厘(mm) Microplastics 微塑膠 1微米(um)< x < 1 or 5 公厘(mm) Nanoplastics 奈米塑膠 x < 1 微米(um) 當塑膠裂解的越小,數量、清理難度、測量難度、表面積/體積比、吸附有毒物質的能力也隨著倍數成長,倍增研究的困難。 實作練功 1. 巨大塑膠與大型塑膠(x > 25 mm) OSEAN的Dr. Jongmyoung Lee解釋:「國際淨灘ICC雖有一份紀錄海廢種類與數量的表格,但無法做出定性(不是以材質來分類)與定量(未固定沙灘面積與努力量)的科學分析。」韓國OSEAN團隊研擬出一份研究方法(簡稱AMETEC海廢監測)將海廢依材質細分成81項個別計數與秤重,成功利用這種淨灘方式將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並希望推廣至亞太各國。Dr. Lee比較四國提供的數據,顯示台灣註1與越南的海廢在數量與重量上均高於韓國與泰國。Dr. Lee也表示,這僅是各國單一海灘的一次採樣,無法完整反映全國的現況,但已跨出ICC淨灘數據難以比較的障礙,只要有更全盤的數據,就能針對現況與政策提出建言。 2. 中型塑膠(1 mm < x < 25 mm) 研究機構KIOST先將採樣工具包(孔徑1公厘的金屬篩網與邊長50公分的方框)寄到10個國家,並錄製了中型塑膠的教學短片註2,此時由OSEAN的Dr. Yong Chang Jang帶領各國代表分析自己帶來的樣本,將塑膠碎片分成七類(硬塑膠、保麗龍、原料顆粒、纖維或布料、薄膜、其他發泡物與其他聚合物),比較結果相當有趣,例如汶萊的中型塑膠數量很多,重量卻不高,因為近八成都是保麗龍碎片。 3. 微塑膠(1 um < x < 1 or 5 mm) 微塑膠分析是採取通過1 mm篩網的沙粒,加入食鹽水(1升水:200克鹽)後,以1.2 um的濾紙過濾懸浮在表面與水層中的粒子,再用光學顯微鏡與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儀(FT-IR)來檢驗塑膠的成分。這套方法讓肉眼看不見的微塑膠無所遁形,台南市四鯤鯓沙灘深受牡蠣養殖保麗龍危害,採獲的樣本中,就驗出了細菌大小的保麗龍碎片。 4. 奈米塑膠(x < 1um) 這是塑膠汙染研究的最新領域,需要更高端的檢測儀器(如電子顯微鏡),本次未施作。 研習心得 每年夏天台灣各地都有淨灘活動,環保署的資料顯示,今年1-7月已有301個單位與環保署合作,舉辦5,567場、動員92,287人次、清理垃圾2,992公噸、海岸線長度達8,587公里,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維護乾淨的海灘不只是荒野的責任,而是每個會製造垃圾的地球人應該付出的勞力。 做好事、又可運動固然不錯,但議題戰場不應只是一場「你丟我撿」的遊戲。事實上,今日的活動不會讓明日海洋從此清淨,參考聯合國、歐盟與其他國際NGO的作法,淨灘只是補救措施,解藥應該是清算「塑膠足跡(Plastic Footprint)」,從源頭終止「塑膠汙染(Plastic Pollution)」。各國NGO已著手監測各種尺寸的塑膠汙染物,因為唯有拿出科學證據,才能說服民眾、政府與企業三方攜手,恢復大海的清淨。 塑膠垃圾的分解環境與效果 分解環境 分解方式 分解速度 清除方式 焚化爐 燃燒 快速 焚化,但需要800度以上高溫,以避免產生毒氣 海灘 光分解/高溫/磨損/氧化 較快 可淨灘清除 海面 光分解/氧化 緩慢 幾乎無法清除 海中/海底/掩埋 生物分解 非常緩慢 幾乎無法清除 註1 2013及2014年台灣AMETEC海廢監測由環境資訊協會(金山國聖埔)、台南社大(台南四鯤鯓)、黑潮基金會(花蓮鹽寮)負責採樣。 註2 採樣教學短片(2014 AMETEC Microdebris sampling method)
2014荒野台南國際淨灘行動 取消因為已經開始
文、圖/許雅婷(台南分會第七期解說員、環境培力組副組長,自然名:雪鴞) 今天是921大地震十五週年紀念日,十五年前的地動山搖,是大地對人類壓抑多時的怨懟的傾吐。而今,十五年過去了,反思著,我們有因此開始珍惜這塊土地嗎?從2008年起,在秋意微微的海灘,「淨灘」、「反思」已成為荒野年度例行行動,只為了讓更多人共同守護這片地球上最大的「荒野海洋」。 今年,當時序入夏後,大夥兒開始忙碌籌備,為了9月21日清晨在漁光沙灘上感受這片「荒野海洋」。大夥兒在忙碌的生活裡開著一次次的籌備會,小鹿們在唸書、考試的壓力下讀著、練習著「ICC國際淨灘計畫」,只為了帶領參與淨灘活動的民眾了解,這不單只是淨灘,更重要的是淨灘後記錄到的廢棄物種類、數量及後續的反思。 今年的淨灘活動,荒野台南分會在淨灘召集人段成龍(自然名:白楊樹)及海洋組長楊慧珍(自然名:藍默蝶)和夥伴的大膽提議後,活動將從月光待落、日光未萌的漁光沙灘上開始。七、八百位的參與民眾及夥伴一同坐在沙灘上迎接晨光,細細品嚐這份日初東升的純粹,徹底地把生活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看著眼前光與浪交會時的天色變化,感受著依偎在這片全球最大荒野旁的幸福時光,從放任自己在黑暗中對海洋的無限遐想,到天亮後瞧見當下真實的海洋面貌,關於這片荒野海洋,我們正在站在失去與守護的邊界上,思考、行動,淨灘的原因及來由;流浪到海灘上的垃圾,起點其實正來自你我的雙手。 9月21日,一隻從海上來的水鳳凰,暫緩了我們走向沙灘、迎向大海的步伐,但卻更驅動了我們「愛海無ㄐㄩˋ」的決心,開始重塑彼此與海洋的距離,做一個面海無懼的島國子民。縱然相信「大自然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但仍不捨夥伴們這幾個月來的努力,為了今天我們造訪了無數次海灘,召集人至9月20日清晨仍到現場進行最後一次的場勘;安排帶領民眾的小鹿及輔導員們在中秋連假裡仍舊走上沙灘進行排練;輕輕柔柔的詹雪玉(自然名:綬草)勇敢地獨自承擔了帶領七、八百個人迎向晨光的時刻,只為了讓人從她輕柔的聲線裡由心看見這片美麗的荒野海洋;看著反思活動的策劃與內容到公布「取消」的前一刻仍在努力;活動裡最堅強的後盾——行政組、機動組、秤重組,重覆不停的溝通、確認每一個微小細節,只為了成就活動裡各組的圓滿;海廢創意組這期間不斷的發想、不停的推翻自己,只為了讓民眾把今天我們所要傳遞的意義,完美的打印在最後這個意象裡,封存帶走;還有好多好多夥伴在接到詢問幫忙時義無反顧相挺的的那份情義,甚至包含非荒野的夥伴,願意放棄假期到現場幫忙空拍記錄今天這份珍愛海洋的行動。 「2014荒野台南國際淨灘行動」取消了,然而「愛海無ㄐㄩˋ」的種子已隨著鳳凰振翅飛得更遠了。 保麗龍,別再來!愛海洋,一起來! 荒野台南原訂2014年9月21日週日清晨五時至上午九時,與台南漁光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合作,以「保麗龍別再來,愛海洋一起來」為訴求,舉辦大型淨灘活動,宣導環保觀念。計畫在台南市瑞復益智中心門口集合出發後,前往安平區漁光島海濱,以「迎接晨光」的方式,紀念與靜默反思大自然的浩瀚,並響應拒絕使用一次性塑膠耗品的早餐習慣,以實際行動支持環保綠生活,體驗生活中的行為亦能達成降低海洋廢棄物效果;由荒野親子團的國中生帶領民眾進行淨灘教育,直接在海岸上感受「塑膠微粒」真實存在的震撼,撿拾海洋廢棄物的同時,分類記錄海廢的數量與重量,體認各種海廢的所造成的污染及其嚴重性;最終透過淨灘成果與檢討,讓每個參與淨灘的民眾反思個人日常生活的習慣,應如何改變來減少海洋廢棄物的產生。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名為鳳凰的颱風,夾帶來自浩瀚太平洋的水氣與強風,阻擋了淨灘的行動。在大自然的面前,人類始終渺小,身為地球居民的一份子,我們僅能從旁協助,主導權從不曾落入我們手中。大風大雨不會澆熄荒野人的熱情,我們將秉持初衷,持續籌辦淨灘行動,期待每人踏出愛海的一小步,眾人齊心努力跨出愛護地球的一大步,使「婆娑之洋,美麗台灣」的願景呈現。
高雄翔鷹2014 CEI活動之旅
張明松(親子團高二翔鷹團創團團長,自然名 : 玉山圓栢) 一年前,我們尚不瞭解何謂「CEI」?想不到今年七月份,荒野高雄二團翔鷹已經參加並完成了「2014 CEI活動與研討會」,為未來留下美好的回憶。 CEI全名為「Caretakers of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中文名稱「國際環境守護組織」。創立於1987年,是以推動中學生環境教育為宗旨的國際NGO組織,每年於不同國家舉辦年會。2011年台灣首次受邀參加第25屆匈牙利年會,接著又參加2012年第26屆CEI荷蘭年會,2013年第27屆蘇格蘭年會。由於台灣參加隊伍表現良好,受到國際友人肯定,受邀主辦2014年第28屆大會。(資料來源:CEI主辦單位) 主辦單位台灣地球憲章聯盟(ECT)及承辦單位生態關懷者協會(TESA)於去年九月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組隊參加,由於參加成員以國高中為對象,荒野總會希望翔鷹團能夠報名。高二翔鷹團成員經過多次討論,明白報名後需投入大量時間準備及行動,事必將與課業、家庭及學校活動有些衝突,但仍決定組隊嘗試。因為這是一和與國際青少年難得的交流機會,同時能做為翔鷹們的團體行動方案,CEI全程十個月活動就此開始。 首先CEI活動需參加組隊說明會,提出各隊活動專題並就專題實際進行作業及研究探討,每位成員必須參加基礎培訓、進階培訓,同時通過主辦單位的甄選,才有機會參加2014年7月6日至12日在宜蘭慧燈中學舉辦的國際大會。今年大會的主題為自然、文化與未來(Nature, Culture and Future),會議期間的工作坊、短講、教師研習、學生專題報告及參訪活動,都聚焦於下列領域:(資料來源:CEI主辦單位) 糧食主權、友善環境飲食 傳統智慧與文化的啟發 降低生態足跡(減少消耗、零廢棄物) 適切科技與再生能源 永續發展(兼顧三生的發展模式) 依據上列資料,經過多次腦力激盪,翔鷹們決定以「友善大地——自然農法探討」(Friendly to the Land - Natural Farming)做為專題發表。此主題和第一項「糧食主權、友善環境飲食」領域相關。幸運地,高二奔鹿團家庭林志文先生在屏東市歸來有一農地,以自然農法施作,願意提供一塊3 x 7公尺見方的農地供翔鷹們實作研究。 起初翔鷹們對於自然農法並不孰悉,請林先生現場講解指導,從整地開始,將農田分為四區,鬆土除草、挖排水溝,挑選實驗的蔬菜種子。經討論後決定以洛神、朝天椒、秋葵和甘藍做為專題研究對象。自去年11月起,每個月翔鷹都要造訪屏東歸來有機自然田多次,每次行程大家都分工合作,除草、引水灌溉,觀察記錄蔬菜生長狀況,期盼幼苗自土壤中出現。四種蔬菜中,甘藍拔得頭籌,數天就發芽,其他種子在土壤中慢慢孕育,大夥兒每星期前往農作,觀察學習並耐心等待。每個人自不懂農事,實際操作中了解到農夫的辛勞以及食物來源的不易,全體成員用心參與並積極準備甄選研究報告。 今年1月20日至23日赴宜蘭復興國中參加第一階段基礎培訓及甄選,在三十個隊伍中翔鷹雖僅列入候補。但仍積極參與4月19至20日進階培訓、研習態度認真及持續自然農法專題探討,主辦單位決定正式錄取翔鷹團參加七月份的2014 CEI國際大會。 自此屏東歸來農地成為翔鷹們每月數次的聚會場所,時常前往實作、觀察、紀錄、討論、檢討、修正。同時這段期間利用Facebook共同研習英文,提升表達能力,並且在聚會時試著以英文溝通學習。由於翔鷹同時報名了工作坊、短講、大會表演、食樂市集及每隊必須參與的學生專題報告,整整半年所有的活動,都是在籌劃準備團體共同行動方案。 7月6日很快到來,翔鷹分工帶著各項道具材料自高雄出發前往台北火車站集合,國外隊伍也在車站會合,共同搭車前往大會地點宜蘭慧燈中學。見到那麼多外國參加者,對於翔鷹已是一件新奇事情,英文將是整週必要的溝通工具。此次共有十七個國家的青少年組隊參加,三十個主題發表,國內外參加人員共兩百餘位。翔鷹和國外同齡的參加者共宿,一起參與活動,以英文和國外其他隊伍溝通;或有時用中文與香港及台灣隊伍交談。即使有時語言不通,比手畫腳加上肢體動作,大家仍能了解彼此意思,更增進了感情。 整整一週的活動,翔鷹們在報到第一天就忙著製作海報,當天晚上,又以英文歌舞表演方式參加歡迎晚會。第二天有專題報告,晚上主持一場工作坊,指導參加人員以筷子製作竹槍,以吸管做毛毛蟲,以色紙剪囍字,每一個國外友人都收穫滿滿。第三天參加戶外活動,拜訪由荒野認養的雙連埤,又參加溯溪,印象深刻。晚上有國際文化之夜,十幾個國外隊伍都全力發揮各自特色,吸引所有參與者的眼光並鼓舞全體學員加入表演。第四天早晨向所有參加人員介紹荒野保護協會及荒野親子團,並作第二次專題發表。晚上則主持食樂市集一個攤位,翔鷹們以竹槍射擊養樂多罐,沙包丟飲料罐,打陀螺等台灣童玩遊戲吸引許多國內外人員前來共樂,每一位翔鷹都忙得不亦樂乎,沒多餘時間去其他攤位品嘗他國佳餚或遊戲。第五天參加野外活動,翔鷹們被安排拜訪寒溪部落,學習獵人狩獵技術;第六天舉行分組討論,以數種水果做為組名,在不同組別參與不同主題討論,下午舉行閉幕式及頒發證書。晚間則是歡樂派對,每人使出渾身解數,盡情跳舞。想到隔日將與相聚一週的室友分離,格外珍惜此同歡時刻。第七天早餐畢,各國隊伍即準備驅車離去,有些人員報名大會安排的東部旅遊,有些則搭大會遊覽車前往台北車站及桃園機場,大夥兒都離情依依,互道珍重,並期盼有機會明年在葡萄牙相見。 綜觀整場CEI活動,主辦單位提供所有參與者良好的學習機會。藉著研討會,針對不同主題,事先讓所有成員對於自然、生態及環境多一分關心,並且化為實際行動。在正式研討會時,規劃妥善的平台,給予彼此交流互動觀摩、建立友誼的機會,共同為我們居住的環境營造與尋求更佳的生活方式。 翔鷹們從去年決定參與此盛會,每個人都投入大量時間規劃、準備、學習,從活動進行中看到翔鷹們不斷的成長。在籌備及行動過程中,每一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專長,依照時程互相合作討論,實作分工,彼此用心學習。在七天研討會上,見到不同國家青少年的不同特質,了解不同的文化,也認識一群共同關懷地球的朋友,建立良好的情誼,更了解語言在國際交流的重要性。 此次2014CEI整體活動,高二翔鷹有蔣聿涵(自然名:Kitty貓)、陳立揚(自然名:礫岩)、徐新雅(自然名:班翡翠)及 梁惟智(自然名:小草)等四位成員全程參與,另外李宜家(自然名:波斯貓)與陳沛淇(自然名:哈士奇)則從旁協助。7月12日CEI活動結束後,除Kitty貓、波斯貓將升上高三就學為畢業鷹外,礫岩、班翡翠及小草再次積極參與8月23至25日,由荒野於墾丁海生館主辦的「2014海洋減塑青年行動論壇」,更增加一場國際型的會議經驗。 以上種種特殊體驗是翔鷹們願意主動嘗試,共同把握機會,同心協力去創造的,也是他們一起努力所得。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這些點點滴滴都會是人生旅程中的美好記憶和回味。
這幾年,我們在雲林
文/張惠茹(雲林分會秘書,自然名:風鈴木) 圖/古國順(自然名:血藤)、羅右翔(自然名:亞克路) 撰文協力/古國順、陳儒佑(yoyo)、沈朝揚(爬岩鰍) 「若要在高聳的堅牆與以卵擊石的雞蛋之間作選擇,我永遠會選擇站在雞蛋那一邊。」——村上春樹,2009年耶路撒冷文學獎獲獎致詞。 我想大多數的人在加入荒野的時候,並不是抱持著無私奉獻精神,想要捨己為人來參加這個團體,只是想著來荒野參加活動跟著講師、解說員認識大自然,體驗環境生態的豐富多元。但當了解越多、越深入的時候,就會開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讓這個環境別再因為人類的過度使用,而失去了它原來該有的面貌。而身為NGO組織一員會知道,在資源不對等的時候,我們選擇了為環境發聲,對抗經濟開發的過程一定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是我們相信捨身守護的價值能夠成為種子在另一處發芽,由另一群人繼續守護,而環境得以永續。 雲林分會成立三年多,以人的年紀來比擬的話仍屬幼稚期,處於學習的階段,所以要跟大家分享雲林棲地守護的成果,算是個大大的難題,不知道可以說些什麼,但還是抱著獻曝之忱與大家分享雲林這幾年做了些什麼。 守護棲地從哪裡開始?從定點觀察開始。雲林在第一期解說員結訓時挑了三個定點:草嶺嘉南雲峰步道、二崙自然步道、古坑山峰社區。挑選這三個定點除了解說員的地緣關係之外,也與當地環境鮮少受到干擾有關。 為配合楊懿如老師蛙調活動,於是成立了雲林荒野蛙調小組,以了解雲林地區兩棲類的分布狀況。三年下來有山峰、雲科大附近竹林、草嶺、龍過脈等樣區,最近這兩年也加入特生中心路殺社社團的調查。目前調查路殺路線為縣道158甲古坑市區到縣道149甲交界處,總長8.2公里,曾記錄到保育類猛禽:黃嘴角鴞、活體台灣野兔;另外志工在2012年前曾以大學專題關注路殺,縣道158乙斗南到永光路段,24小時調查一次連續七天調查,共有158起輾壓事件。 山峰定點配合蛙類調查,兩年下來發現物種穩定,棲息地也以山峰國小、華德福學校周圍為主,而華德福教育的特色——親近自然,故學校資源與社區結合,可以永續生態多樣性。守護螢火蟲、蛙類棲息地的任務,可以倚賴社區巡守隊及居民,穩定發展。於是分會就不再安排這個定點的活動,另尋他處。 二崙自然步道在分會還沒成立時,便已經過排了幾次自然觀察活動。它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二崙自然步道位於濁水溪南岸,是少數平原中的保安林。河床的沙土經年累月積沙成丘,出現一塊狹長地形的沙地。早期是對抗濁水溪沙塵暴的第一防線,由南投林管處管轄。沙地步道實在特別,防風造林、景觀樹種及天然更新演替植群,與聚落相鄰,也可見竹林、果樹。文竹步道(新娘花)、龍船花、木麻黃、金龜子樹、黃花夾竹桃、蓖麻、稜果榕、雞母珠等這些有別於山區丘陵紀錄的物種。沙地最特別的物種——蟻獅,可以看到它做出漏斗狀陷阱來誘捕螞蟻。步道內也形成大水池溼地,是濁水溪南岸很重要的生物避護所,但由於疏於管理成為七里香盜採地及捕捉野生動物的獵場。 2011年2月12日起荒野第一期解說員開始在嘉南雲峰步道觀察記錄,由於此處是南投、雲林、嘉義的界山,地處偏僻,原生林相保存完整,擁有發達的石壁地形。中海拔林相包含:牛樟、烏心石、秋海棠、奴草、水晶蘭、殼斗科植物、野生愛玉等。步道規劃完整,所以牛樟林成為山老鼠趨之若鶩的天堂,雖然有巡山員定期會巡查,但還是無法杜絕山老鼠的偷伐。帶民眾入山,也在尋求跟社區合作的機會,希望更多的人來關切,因為牛樟生長速度遠不及消失的速度。在山峰定點退場後,開始思考分會週邊是否有合適地點,龍過脈步道在這時跳到大夥兒的腦海,幾次的自然觀察,在今年第三期解說員訓練後正式納入定點。 內龍過脈步道位在濁水溪南岸,接續八卦山台地南下的丘陵地,是紫斑蝶的蝶道也是賞八色鳥熱門景點。礫石地層有惡地之稱(如火炎山),雖位居城市邊緣,但列做保安林開發少,自然物種豐富,是雲林近郊難得生態寶庫。俄氏草、蓮實藤、蒟蒻、原生百年無患子、相思樹及舊神社步道、百年黒松、兩棲類:日本樹蛙、褐樹蛙、澤蛙、梭德氏赤蛙、盤古蟾蜍、黑眶蟾蜍、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莫氏樹蛙、布氏樹蛙。爬行類:青蛇、赤尾青竹絲、龜殼花、白梅花蛇、荼斑蛇、食蛇龜。哺乳類:台灣獼猴、白鼻心、食蟹獴。鳥類:八色鳥、大冠鷲、小彎嘴畫眉、大彎嘴畫眉、繡眼畫眉、黑枕藍鶲、深山竹雞、竹雞、五色鳥、小卷尾、綠繡眼、白頭鶲、白環鸚嘴鵯、黃嘴角鴞、松雀鷹、筒鳥、小啄木、紅尾伯勞、棕背伯勞、樹鵲、紅嘴黑鵯、山紅頭、頭烏線、翠鳥。無患子老樹位山頂山,是棵比金城武樹更帥更美的樹,血藤叫它「雲林金城武樹」。已立於山頭百年之久,經歷無數颱風依然屹立。無患子的果實比茄苳樹大,四季又有不同風情,引人入勝。 這些是這幾年定點觀察而得的成果,在雲林這個農業縣市,推行圈護棲地,不加干擾,大概會被鄰居說嘴,怎麼放著田地荒廢呢?所以未來的目標要試著讓更多農民採用友善土地的方式種植,消費者手上才能拿到安全的食物。因為工業區的設立,影響農漁牧的生產以及我們所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都要給予關切。未來值得努力的還很多。語末與大家分享,最近在臉書上看到的一則訊息:「如果你覺得經濟比環境重要,試著在數錢的時候停止呼吸。(If you think the econom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environment , try holding your breath while counting your money. ── Dr. Guy McPherson)」你,停止呼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