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集水區水土保持不容大鬆綁

2015-05-08

文/張讚合(荒野臺南分會環境培力組組長,自然名:河烏) 水土保持法在83年5月公佈施行,其後歷經三次修正,最後一次是92年2月。行政院院會於102年6月通過農業委員會所提修正條文11條,並函請立法院審議。立法院在同年12月一讀交經濟委員會審查,經濟委員會在今年1月開了一次審查會,決定另擇期繼續審查。 這次修正案最主要的一點在第16條與第19條有關水庫集水區作為特定水土保持區的問題。原條文第16條規定「水庫集水區」必須作為「特定水土保持區」,而在第19條中規定特定水土保持區「禁止任何開發行為」。農委會認為這樣的規定窒礙難行,事實上從水保法公佈到現在,農委會所公告的水庫集水區特定水保區也只有白河與烏山頭兩座水庫。因此,農委會希望將特定水保區中的「水庫集水區」改為「水庫集水區內須特別保護者」。所謂「須特別保護者」,係指水庫集水區內已經公佈的土石流潛勢溪流與崩塌地,兩者合計佔全部水庫集水區面積的16.2%,其他83.8%的集水區全部排除在「特定水土保持區」之外。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那看來簡單的「須特別保護者」短短六個字殺傷力有多大,這是把農政單位長期以來的怠惰做一個徹底的合理追認。對環境守護者來說,雖然也知道水保法從來沒有被認真執行過,但是水保法卻是目前對水庫集水區管理最具理想性的法案,是所有法律位階的法規中,唯一具體認定水庫集水區不應該允許開發的法案。現行水保法第19條具體列出水庫集水區作為特定水保區,必須擬定的水土保持計畫重點是「以涵養水源、防治沖蝕、崩塌、地滑、土石流,淨化水質,維護自然環境」,其他列入特定水保區的各個項目,也幾乎都是以保護水土資源、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為重點。可見,水保法立法之初,設定特定水保區的用意就不是僅僅放在所謂土石流與崩塌地的整治。官方版的修正案把第19條有關特定水保區水保計畫重點全數刪掉,意圖掩蓋當初立法的旨意。 臺灣所謂的「水庫」,是以經濟部「公告為水庫」者為準。目前總共有94座,其中本島64座。水庫的總類很多,是否應該分級、怎樣分級,不同類型的水庫是否可以有不同的管理強度,這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課題。事實上,環保署為了環評的需要,曾經將當時96個水庫集水區分成兩級,其中一級水庫集水區75個(本島45個),二級水庫集水區21個(都在本島)。一級水庫集水區約佔71.5%。經濟部也曾按照水庫的功能,將「供家用及公共給水」的水庫63座(本島33座)另行列為「重要水庫」,以有別於其他非供家用及公共給水的水庫。前者約佔水庫集水區面積的70%。內政部擬定的全國區域計畫大抵上按照經濟部的分類,將「供家用及公共給水」的水庫集水區列為第一級環境敏感地區,其他水庫集水區則作為第二級環境敏感地區。經濟部與環保署的這兩套分類,內容並不相同,但是也有許多雷同之處。譬如說,臺南的德元埤、鹽水埤、虎頭埤、尖山埤、鹿寮溪等水庫在兩套系統裡面都沒有列在「一級」或「重要」水庫裡面。(註:103/6/23經濟部公告將東港堰、上坪堰分別納入鳳山水庫與寶二水庫的附屬設施,因此「水庫」就少了兩個。) 如果農委會認為全部水庫集水區都列為特定水保區有困難,何妨參考上述的兩套分類系統,把經濟部所列的「供家用及公共給水」或環保署所列的「一級水庫集水區」劃為特定水保區,確實做好劃定、公告、擬定長期水土保持計畫的工作,其他水庫集水區只須按照一般山坡地來進行管理即可。水保法第19 條「禁止任何開發行為」的規定,也可以略作修正。譬如說,可以改成「除原有合法的居住與經濟活動外,禁止任何新的開發行為」。我也認為可以在適當條款內加上「特定水土保持區劃設在原住民族土地內時,應取得原住民族同意」。 水土保持法是中華民國唯一企圖認真介入水庫集水區管理的法案。除了水保法之外,其他法案都只能以零星的方式介入,例如自來水法對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的規定。因此,水保法對水庫集水區的規範就彌足珍貴。民國77 年行政院將水土保持法提交立法院時,在其「總說明」中說道:「臺灣地形陡峻、地質脆弱、颱風豪雨頻傳,地表沖蝕、崩塌及水庫淤積相當嚴重。近年來,山坡地過度之開發利用,促使沖蝕和崩塌益形嚴重,每逢颱風豪雨,常導致嚴重災害。根本解決之道,在於建立完善之水土保持法規制度,並積極推行各項水土保持工作。」撫今追昔,我們不能不感慨當初立法者的遠見與其後執法者的怠惰。27 年倏忽過去,水庫集水區內的不當開發只有越發嚴重,崩塌與淤積更是到了非常不堪的地步。如果到現在不但不能警覺事態的嚴重性,反而還要對水庫集水區作超大幅度的鬆綁,是任何守護臺灣國土者無法容忍的事。

2015 年荒野親子團全國大露營——守護祕密花園

2015-05-08

文/劉建隆(荒野親子團執行副總團長兼總召集人,自然名:松雀鷹) 圖/荒野保護協會 荒野親子團創立於2001年3月10日,15年來均秉承原設計者林耀國(自然名:藍鵲)總團長的概念,主要內涵融合了「生態、生活、生命」三生教育,依孩子年齡分別為「小蟻團」、「炫蜂團」、「奔鹿團」、「翔鷹團」及由家長組成的「育成會」。我們用親子共學之模式,邀請家長全程陪伴孩子們的成長;以自然環境為主要學習場域,啟發感官與心靈的覺知能力,學習理解人類與環境間之倫理關係,並以行動實踐關心環境與人文關懷技能,同時深化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歷來已受社會各界認同且發展蓬勃,目前已發展至65個分團約2,500個家庭的規模。 這為凝聚全國各團夥伴能量、環境教育共識及向下扎根之共同目標,以及增進全體團員之情感交流、蘊含溫馨良善之團隊氣氛,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營造良好的共同學習環境,自2005年起,每兩年定期舉辦荒野親子團全國大露營,以活動主題帶動環境教育;2005年與2007 年採全國集中辦理,2009 年、2011 年、2013 年則以北中南分區辦理。 2015年我們再次邀集全國親子團的夥伴們,共赴宜蘭武荖坑營地以「守護秘密花園」為主題的露營活動,一方面落實親子團關懷守護環境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則是藉由跨區聚集的活動,營造情感的交流以及相互觀摩對於環境教育的執行成果,也分享各團彼此圓融活絡的團隊氣氛。在兼顧不增加環境負擔、節能減碳、儲蓄碳排放的前提下,規劃全體搭乘鐵路運輸減少碳排放、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採用當地食材統一供膳、生態遊戲融入環境教育、無燈市集取代晚會、快閃創意提升孩子思考創新等,以多元多樣的活動方式,呈現大會活動的主題及意涵。 今年,首次開辦「鷹鹿環境行動」論壇擴大孩子們的視野及國際觀,並訓練孩子的膽識、觀察力、組織分析及表達能力,期能成為全國性以至於世界性的青少年環境行動倡議論壇,也希望以此活動為基礎,引導親子團的孩子們建立「全球觀點、在地行動」的公民素養,逐步與世界接軌。 專屬大人的「育成會交流活動」,包括陪伴論壇——藉由參與聆聽,瞭解青少年孩子的想法與行動能力;專家講座——以親子關係、生物多樣性、關懷環境等多元議題,期與孩子們共同成長。另規劃設計創意市集模式,取代過去傳統晚會形式,創新大會活動概念。 大會設計「小卡片傳真情」,由各團在團集會時,引導蜂蟻團的孩子,依自己的概念與方式製作一張小卡片致呈總統,希望能促使政府堅定守護生存環境的決心,這些卡片已於今年地球日當天,由理事長及各親子團遴選之代表帶著去晉見總統,並傳達親子團共同的意念。再以「拼布納百福」象徵親子團團結融合,由各團發動孩子在自家報廢的舊床單或衣服上簽名、繪圖、祈願,以分團為單位各製作一份80 公分見方之方塊布,在大露營前進行匯集組合,於活動當日呈現,用意在於共同表達友善環境的意志。 人因夢想而偉大,我們深信孩子會有改變世界的能力。2015 年荒野親子大露營只是一個夢想的起點,許多過去不曾做過的事,我們共同創新激盪出火花,一年多的研商、籌畫、場勘、協調、修訂,過程雖是辛苦、但卻也甘之如飴。以孩子為主體的荒野親子團,我們有著眾生平等、眾生共存、眾生共榮的夢想,期待大家攜手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並且一棒傳一棒、代代相傳,不斷地累積經驗及典範,讓這荒野大夢能夠美夢成真。

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能翱翔天際?

2015-05-08

文/張增盈(荒野臺東親子團一團,自然名:臺灣土狗) 圖/蘇俊榮(荒野臺東親子團一團,自然名:烏頭翁) 在親子團裏,我們要訓練孩子們具備何種能力?換個方式來說,我們想讓他們成為怎樣的人? 自2001 年成立第一個炫蜂團後,每年親子團的規模幾乎以倍數在成長,2005 年時有8 個團,到2010 年我與一些夥伴在臺東創立炫蜂團時,是全國第19 個親子團,而目前含籌備團共有65 個分團。從第一個5 年到第二個5 年增加了兩倍,而第二個5 年到第三個5 年則增加了三倍多。2009 年高雄親子團二團創立了全國第一個奔鹿團,目前含籌備團共有18 團。自2013年迄今已有4 個翔鷹團。 由以上的數據分析,大家不難看出,未來各複式團的需求將會是「成立翔鷹團」莫屬了。同時,這也是我們花這麼多時間在親子團裏,最佳的檢視或回饋的機會。 2010 年我將夥伴帶入荒野、帶入親子團,2014 年東一團即將有一批孩子升上國三,於是我在2013 年邀約了團裏小五至國二的大人和小孩,向他們介紹翔鷹團的特色及運作方式,因為,我深深覺得當翔鷹階段的孩子想做一件挑戰活動,父母親的態度非常重要,父母如果能說:「去吧!我們對你有信心且永遠支持你。」這樣孩子才能飛的更高、更遠。所以,親子間共同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事。因此,我鼓勵他們先組成親子讀書會,為訓練孩子能獨當一面,由小孩負責規劃活動與召集夥伴參與,而大人則擔任指導員。10 月先由林慧君(自然名:九重葛)擔任主持人,我們一同欣賞「鴻孕當頭」,12 月閱讀「叛逆不等於忤逆」由陸宇亮(自然名:北美紅雀)和張閎鈞(自然名:紅嘴黑鵯)一起主持。這群孩子架式十足,我們還討論了敏感的親子教養問題。 在12 月讀書會時,我引導他們以自行車環島來做為學習成長的媒介並當作成團前的挑戰。我們進行了體能訓練、換胎訓練並分配工作,讓每位孩子都能參與環島的規劃,比如規劃路線、景點的介紹等都由孩子自己負責。因為孩子及我的時間有限,有時我們會先騎自行車到夥伴家當作體能訓練,再做討論,如此就能在同一天完成許多事情。 儘管事先讓孩子做了準備,臨到出發時就可檢驗事前的準備工作是否扎實。第一天,由臺東騎到花蓮瑞穗,我讓他們輪流領騎,副團長李沂羲(自然名:冬青木)和群長北美紅雀則輪流當值星官,騎在第二個位置,我是唯一全程陪騎的大人,騎在最後一個位置。第一天,因為有前一年花東的騎乘經驗,我們很準時地在傍晚六點前騎到了住宿的地點。 第二天,要騎到花蓮市轉搭兩鐵火車到蘇澳,途中孩子就見證到事先規劃的地圖做得不太確實,每每遇到不太確定要騎哪條路現時,我都要求他們找到安全的地方,拿地圖出來討論,我絕對不會參與討論,雖然他們不太確定路途要怎麼走,但他們還怯於問路人。最經典的一次,是第三天,我們從宜蘭經過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預計要住宿在中和的李麗琴(自然名:小鯉魚)家,本來,以為六、七點就可休息,怎料我們在臺北市迷航了三個小時,在又累又餓的情況下直到九點才吃到晚餐。雖然知道他們走錯了,為了讓他們有成長的機會,我只能一路跟著,直到真的迷路太遠了,才提醒他們要討論路線是否正確? 不管事先規劃的路程是否有超過一百公里,Google 地圖失去準確度或是迷路,每天實際騎的路程都超過一百公里。為避開熾熱的驕陽,中午我們都選擇小學進行休息。這時救援車就很重要了,他們會幫我們準備豐盛美味的餐點,吃完飯後,規定每個人都要睡一個小時;起床後,讓孩子獨處半個小時閱讀《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我送孩子每人一本當做紀念,這本書是日本人票選近一百年最值得讀的一百本書中排名第二名,翔鷹階段的孩子正在尋找人生的定位,非常適合閱讀。)先前我們共同閱讀並討論王溢嘉所寫的《青春第二課》,此書的好處是作者會在每篇文章舉例說明一個重要的概念,且文章長度僅兩頁。巧的是,我們談論的話題在環島的過程中都發生了。 常聽人說,好朋友相約出遊,最後演變成反目,一輩子不相往來。在我們的旅程中一如墨菲定律所言:「所有認為會發生的事情就一定會發生。」第三天進入極具挑戰的北宜公路,經歷了十幾公里的爬坡後,大夥有些疲累,負責控制速度的副團長為了行車的安全不會騎得太快,但有夥伴就開始抱怨,我依然讓他們討論,最後由追求速度的夥伴負責領騎,但車隊就拉得很長。中午休息過後,我和他們討論行車安全問題,有夥伴反應怕跟不上領騎者,所以拚命往前騎容易發生危險。經過慢慢引導,大夥以安全為第一優先來騎車。經驗果然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很難複製別人的經驗,一定要讓自己跌了滿身傷之後,才會了解大人苦口婆心的原因。 這趟旅程的另一個重頭戲是拜訪友團,我們和臺中一團、嘉義一團、臺南二團及高雄二團有密切地往來互動,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打開視野,讓他們更樂於打開心房與不太熟識的人聊天,更重要的是期許翔鷹的孩子能走出單團的格局,進而和全國的翔鷹有更多聯結。在和高雄二團翔鷹進行兩天的聯誼中,我鼓勵已念高二的副團長陳立揚(自然名:礫岩),希望在他離開翔鷹團之前,能留下開創性的活動,讓全國的翔鷹們在暑假能有個營隊,讓他們能揮灑青春活力,借此交流、觀摩,得以迅速打開視野、擴充人際關係。 在二二八的連假中,即將接任高二翔鷹團團長的李蕙馨(自然名:薄雪草),帶領嘉義一團、高雄二團及臺東一團的翔鷹們,進行8 月1、2日翔鷹營的籌備共識營,兩天中,孩子們在不斷探索、反思中成長了不少,同時對辦理翔鷹營的活動多了一份自信心,期待這群孩子透過這樣的聯結,能激盪出更多的創意、熱情與勇氣來。

荒野.學習──記一段籌備成團之故事

2015-04-10

文、圖/錢妙秋(荒野臺中親子團三團奔鹿團團長,自然名﹕梧桐) 楔子,故事之前 103年11月23日臺中親子三團奔鹿團正式成團,這一天,離與夥伴們開始參加鹿基並進行籌備已逾一年;籌備期間曾經讓我覺得很漫長,走到成團日讓我終於明白,一切都是老天最好的安排。 夢想之始 臺中三團炫蜂團在經歷第一年底面臨多數家庭離開後,102年春天彷彿又如一個新團開始,想到部分家庭也將因著孩子年紀到了而離開,我們的第三年是否亦會重蹈覆轍?開始思考成立奔鹿團的想法,但擔心是否會時機還太早而欠缺周詳規畫?當我把想法告訴當時團長楊政穎(自然名:聖甲蟲)時,他對我說:「只要你願意,沒有早晚之問題,我們一定支持。」然後,拉著最早認識的詹碧蓮(自然名:扁柏)聊奔鹿,再加上陳修賢(自然名:白面琵鷺)主動表達加入後,籌備團隊逐漸成型,經過高雄奔鹿團第二次基訓的洗禮,我們也正式提交成團之申請。隨後一邊進行籌備工作,也陸續邀請陳美佑(自然名:浣熊)、吳孟烈(自然名:九層塔)及吳懷恩(自然名:榕樹)等夥伴之加入。在夢想之始,擁有夥伴的參與及支持,一同讓夢想起飛。 勇氣是一瞬間的事 103年初進行中三團導引員共識營,活動結束夥伴們因不同意見有了爭執,在那個入夜後的寒冬,團長留下所有夥伴,請大夥們一一說出自己的想法,化解了僵局並逐步形成共識。離開之前,團長找到事件相關的夥伴對話,照顧彼此心情。那天在旁參與一切的我深深被團長的處理方式震撼,反思若自己遇到這個場面能妥善處理嗎?開始害怕自己無法承擔團長這個重任,是不是把承諾看得太簡單?感謝高雄奔鹿團第二次基訓中寫給我的信,這封信解救了我。在與自己對話的文字裡,我彷彿看見以前因擔心能力不足而不敢出國參與國際會議的我,當時好友鼓勵我:「你知道嗎,只要你在一瞬之間有勇氣『SAY YES!』,你一定可以完成任務。」勇氣是一瞬間的事,帶領著我撐過所的辛苦,讓我領受這趟難得參與經驗之所有美好。 最後一哩路 籌備團在公開招生時未能順利,報名人數無法達成團之最低要求,原以為在團集會開始之際,我們已經在這件事達成共識,只要為小鹿的心和想法不變,成團與否並無差別。但在團內夥伴對這件事之期待下,我們把是否再招生加入新夥伴乙事,在第一次團集會裡交由小鹿決定。小鹿們討論後同意再加入新夥伴,並很快推出三位小鹿負責當天之招生說明,臺中分會秘書張郁玟(自然名:小茉莉)很快地協助辦理招生工作。 說明日之前,已知道參加人數仍無法達成團資格,想到為這件事所盡的心力其實感到挫折,寫了長長一段文字給團內夥伴,也像是對自己說:「忙完這件事後,我們會把小鹿不足額無法成團這件事情放下,期待成團前之最後一哩路,我們所有的心力都是花在小鹿身上。」招生說明會當天,看見小鹿們暢談自己在協會所經歷的活動,大方分享從中的學習與成長。讓我更清楚瞭解,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他們終將記得。因此不論是成團前或當孩子長大成為翔鷹前的最後一哩路,我們都將全心用在小鹿身上。 結束v.s. 開始 時序進入冬天,奔鹿籌備團第一年活動將進入尾聲,幸運地因為今年從炫蜂團畢業的成蜂眾多,我們得以達到成團門檻,相關籌備計劃開始,但我們也得準備送走成鹿的孩子。利用團集會前的假日,伏案寫下一封封給成鹿孩子的信,寫著大夥共同經歷的點滴,分享導引員和大鹿們背後的付出。成團儀典前之夜晚,為小鹿們舉辦「通過儀式」,看著他們認真以對,真情流露,心中充滿感動。想起小鹿寒梅讀完我的信給我的回覆,「謝謝您這一年的照顧,在荒野學到許多在外面不會教的事。您的荒野故事正在進行中,我想自己現在的離開,不代表結束,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這一段話語,恰恰為這一段的離別與下一段的開始下了精采的註解。 30個月的愛與承諾 在籌備的這年,自己的工作與團務事務交錯交疊著,常因深怕無法做好而擔憂,在每次團集會前總是感到焦慮,感謝團長聖甲蟲與秘書小茉莉,讓我知道我得學習接受每個當下不完美的自己,然後感恩種種的壓力,砥礪自己做更多更好的學習。在這之中,自己也更清楚承擔團長一職應該有的態度及想法。一起努力的夥伴在共同走過創團的艱辛後,願意支持我延長陪伴小鹿時間,30個月的承諾,這些一起往前走的夥伴讓我深刻感受到親子團的愛、信任及支持。相信對於所有導引團隊而言,那天成團儀典中小鹿們上台分享,看見他們的勇敢,聽著點滴的分享,曾經的努力成為小鹿心中的永遠畫面,更是他們日後心中最溫暖的一段回憶。 儀典結束,中三鹿正式成團,籌備路上的種種困難像是化了妝的祝福,成就了我們一路之學習。想起之前參加第九期導引員進階訓練時,透過石曉華(自然名:萍蓬草)的引導,與自己做了深沉的對話,聽見心中的聲音,是一段珍貴的自我探索歷程。謝謝協會,也謝謝一路支持的夥伴。我們將繼續和小鹿們寫著屬於我們共同的荒野故事,相信經過籌備成團這一段的經歷與學習,我們會更加自信與自在。 荒野.學習──小鹿篇 文/吳虹欣(荒野臺中親子團三團奔鹿團小鹿,自然名:百合) 參加荒野,不知不覺,竟有三年多了。細細數下來,我所學到的、擁有的、歷經的,有好多豐富又溫暖的記憶。看著自己從一個懵懵懂懂、傻傻憨憨的小女孩,在時間的沖刷下,慢慢蛻變成有一點獨立自主,會試著為自己負責任的少女,想到這裡,心中為自己的成長感到喜悅便滿溢而出。 在荒野裡,我開始學會用行動證明我很愛地球,而不只是喊口號,或只是掛在嘴邊的空氣!舉例來說: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九月份的國際淨灘活動。那天,海風狂傲的呼嘯,豔陽無情的灼燒,黑浪洶湧的波濤,卻熄滅不了我想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的熱情,因為看著原本美麗潔淨的沙灘,在我們這些可惡人類的摧殘下,竟多了一道又一道的創傷,上頭沾滿了噁心難聞的膿血,心就感到疼!那些垃圾不應汙染這片美麗的海洋,它們真正的歸宿應是在焚化爐裡被燃燒,或是在掩埋場中靜靜安息。激動的我捲起袖子,辛勤的把破碎得不成樣的垃圾碎片通通撿起,恨不得沙灘再次恢復成她原有的那樣光鮮亮麗、容光煥發。那個下午,時間走得靜悄悄而無聲息,我抬起疲憊的雙眼,望向堆座小山的圓鼓垃圾袋,希望它們能化作充滿力量的數據,驅策政府有所作為。 除了淨灘,我還感受到與同窗相互合作那種無法言喻的愉悅,同時吸收了好多豐富寶貴的自然科學常識,對我來說「海洋濃湯」就是一顆威力極強的震撼彈。大家都有喝過酥皮濃湯或玉米濃湯吧?其實在我們的地球上也有這樣的一碗濃湯,只不過它巨大、噁心了點,你是否會很好奇呢?世界上有南大西洋、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北太平洋與印度洋五大洋,其中科學家們發現北太平洋環流就是一碗巨大的「海洋濃湯」,在那裏距海平面數百公尺以下,都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垃圾,就像一碗濃湯一樣,從上到下都是「料」,據說有學者在那裡划獨木舟需要三天三夜才划得出來呢!可見它是多麼的巨大,如果所有海洋都如此呢?那一定很嚇人。 參加荒野的活動令我學到很多,在身心上得到豐富的收穫,希望世界會因為有我們這些用行動證明愛地球的人,而有一些美好改變。  

幫大山背梭德氏赤蛙過馬路

2015-04-10

文、圖/劉月梅(荒野保護協會副理事長、新竹分會分會長) 『誰』為了『什麼事』要過馬路? 每年10月,在新竹大山背將上演一場熱鬧的生物結婚,集團結婚的動物是梭德氏赤蛙。對牠們而言,這段期間是產生下後代的時機。對生態保育人員而言,期待盛宴能夠順利,避免傷亡,因而組隊協助主角梭德氏赤蛙,期望牠們能在干擾較少的狀態下順利過馬路,回到原生地完成結婚典禮。 會遇到什麼『危險』需要哪些協助? 10月是梭德氏赤蛙的生殖季節,接近日落時分,成蛙會自森林下層移動至溪流等待,若順利則可產下卵塊,但經常不是如此順利,因為森林與溪流間建有一條3米寬左右的道路,還有高聳的人工水泥壁,日落時分到路上有眾多來往車輛,梭德氏赤蛙也在此時跨越馬路,兩者就這樣在道路上交會。小生物抵不過車子的輾壓,極可能在跨越馬路時成為輪下冤魂;開車的人無法順利看見牠們正要穿越馬路,赤蛙也不會避開車輛。生態保育志工因此成為協助赤蛙過馬路的最佳守護員,呼籲駕駛在此路段減速,或建構廊道讓牠們過馬路,期望10月的婚禮可更加順利。 還可以『多做』什麼? 一場可預期出現的生態盛宴,需經過細心的規劃,婚宴雖然10月才開始,而我們在3月就開始籌措準備,讓志工能順利完成紀錄與監測、備置所需器材、進行領隊培訓等。期待在盛宴中,可記錄今年梭德氏赤蛙的數量、測量並收集環境監測的數據、進行卵塊位置的調查及數量,同時進行清淨溪流以利蝌蚪順利發育。 可以『先做』哪些準備? 遇到困難的事,只要細心規劃,將困難化解就能容易進行;遇到繁雜的事,只要能夠抽絲剝繭,將事情簡化就變得較為單純。為了使繁雜、費力、費時的護蛙行動順利進行,新竹分會提早籌劃執行,包含護蛙領隊培訓、攝影展、繪圖比賽、著色比賽、生態廊道預定地規劃、卵塊調查計畫執行等。在9月底前全數完成規劃,接下來大夥們就安心、雀躍、興奮地迎接10月的婚禮。 所得『統計資料』及『發現問題』 2014年經過社區與一般民眾觀察記錄到過馬路的青蛙總數為1210隻,但仍有132隻梭德氏赤蛙在過馬路時不幸被車輾死,每天約有4至5隻,死亡數量比未進行護蛙行動前減少許多,但也表示護蛙的方式還有許多進步空間。今年卵塊數量卻比去年低很多,有可能是因為今年梭德氏赤蛙較晚出現,又或許是因今年10月10日至12日的大雨將先出現的卵塊沖走。由此我們再次關注到,氣候的變動及微棲地的變化,對生物的生存有巨大的影響。 護蛙行動前,周詳的準備可能遇見的困難及收集相關數非常重要,但影響生物生存的真正因子還是棲地環境變動。穩定度相對高的環境,對生物影響較不明顯,族群密度會較為穩定。當環境因子如溫度、雨量等變動過大,則生物出現的季節,甚至生殖週期都會受到影響。棲地環境的穩定是生物族群生存的最重要因子,如何讓自然棲地保持環境穩定,是環境保護的重要使命。少用一次性物品,減少石化燃料或能源的使用,都是對環境維護有幫助的作法,大家一起努力吧!  

數一數有多少隻?嘉義荒野夥伴諸羅樹蛙族群量調查紀錄

2015-04-10

文/鄭宏毅(荒野嘉義分會解說員,自然名:米粒)、莊孟憲 圖/鄭宏毅 指導及分析:莊孟憲 參與工作人員:鄭宏毅、李冰丹、吳金治、林憲卿、楊智強、許銘坤、蘇東波、黃慧瑜、王文成、許媚菁、陳靜茹、施柏魁、翁瓊玥、陳美枝、黃仕龍、吳明信、嘉一奔鹿團 時間回溯到3年前(民國101年),嘉義荒野志工們重新思考著,以嘉義古地名「諸羅」作為其俗名的諸羅樹蛙(Rhacophorus arvalis Lue, Lai, and Chen, 1995),嘉義荒野多年來只在大林鎮社團國小旁、嘉101道上一塊苗木園及嘉義市圓林仔社區、頂庄社區進行調查及觀察,無法像是棲地保育計劃更進一步的作為。幾經思考後,選定了大林鎮社團國小旁諸羅樹蛙棲息地,擬進行棲地記錄及分析。為何要選擇這塊棲地呢?主要是它連接了軍方用地(此地區最大面積的雜木林)、國有地、水利用地及榮民工程有限公司用地等,銜接成一塊約1公頃多且附有多層次的棲地(下圖),特邀請真理大學莊孟憲老師前來協助規劃樣區及調查方式。莊老師指導分會夥伴,在廢棄的軍事用地邊緣依照不同的林相畫設了四個樣區,調查頻度從7月持續至12月,每月一次。就這樣一群志工們,全副武裝,帶著刀光見影的工具,斬荊闢棘進入畫設樣區。 當然,文中提及軍方為此樣區內最大地主,不拜碼頭是不行的,幾經公文的往反,軍方同意了,有趣的是他們也不清楚我們申請的是哪一塊地,所以第一次會勘就發生烏龍事件,軍方開啟了非我們申請用地(已停用的飛彈基地),這塊地應說是營區,它四周被高牆所包圍著,內部又有軍用大水池及雜木林覆蓋著,想當然爾,諸羅樹蛙一定非常的多,而且也不須我們去擔憂牠們,因為牠們被高牆保護的很好呢! 就這樣在總會協助與分會夥伴努力完成了三年的調查記錄。這塊廢棄的軍事用地緊臨著幾處諸羅樹蛙族群數量穩定的棲地,透過這個計畫,我們希望可以調查軍事用地內諸羅樹蛙族群的數量及族群量季節變化,同時調查共域的生物相,以期建立調查方法後,往後持續調查將可以了解諸羅樹蛙族群量是否有減少的趨勢,並且擬定相關的保育策略。當然,更深遠的目標是在基礎的環境教育推廣工作之外,能朝向「諸羅樹蛙避難所」的機制建置,讓物種調查延續與在地力量擴大,期望此保育類物種可成為「嘉雲南的綠寶石」。 期間,嘉義親子團一團奔鹿團加入在地棲地守護的行列,在第二年調查計畫進行中,嘉一奔鹿團協助樣區的清理,清除了雜木蔓草與倒落的竹子,並且就地取材搭建了便橋。同年冬季也再次進入樣區搭建平台,希望可以讓隔年的調查更加順利。一般我們知道青蛙會利用樹木的基部或是落葉層挖洞暫時躲避取暖渡冬,而在竹林中生活的諸羅樹蛙也會利用農民保護竹筍的黑布與落葉在竹節處渡冬;在這次的行動中,我們也觀察另一種渡冬的狀態,在竹筒中擠著數隻面天樹蛙與中國樹蟾相依偎(右圖),讓親眼目睹的夥伴們大呼驚奇!這也是第二年調查計畫中額外的收穫。 三年的調查已告一段落,經調查數據送交莊孟憲老師分析。以下為莊老師分析結果及結論:101至103年於大林鎮軍備局共設有4處10公尺見方的調查樣區,於諸羅樹蛙繁殖高峰期進行調查。101年度共進行7次調查,分別為7/20、8/3、8/29、9/19、10/17、11/18、12/24;102年度共進行4次調查,分別為6/19、7/17、8/9和9/18;103年度亦進行4次調查,分別為6/11、7/11、8/1和9/17。累計三年共發現5科8種蛙類,其中史丹吉氏小雨蛙、諸羅樹蛙及面天樹蛙等三種蛙類為特有種,諸羅樹蛙為II珍貴稀有野生動物(表1)。 表1. 2012-2014 年嘉義縣大林鎮軍備局蛙類名錄 科名 中文名 學名 特有種 保育類 蟾蜍科 Bufonidae 黑眶蟾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樹蟾科 Hylida 中國樹蟾 Hyla chinensis     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澤蛙 Fejervarya limnocharis     狹口蛙科 Microhylidae 小雨蛙 Microhyla fissipes     史丹吉氏小雨蛙 Micryletta steinegeri *   樹蛙科 Rhacophoridae 布氏樹蛙 Polypedates braueri     諸羅樹蛙 Rhacophorus arvalis * II 面天樹蛙 Kurixalus idiootocus *   備註:II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保育等級係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09年3月4日公告修正,2009年4月1日正式生效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農林務字第0981700180號)。 101至103年15次調查累計654隻次蛙類,其中以小雨蛙224隻次最多,其次為諸羅樹蛙139隻次,史丹吉氏小雨蛙第三,為109隻次(表2)。各樣區以社團國小發現數量最多,共265隻次,其次為竹林區240隻次。諸羅樹蛙以社團國小樣區最多共發現87隻次,竹林樣區則無諸羅樹蛙紀錄。諸羅樹蛙密度估計以「累計隻數/15(調查次數)/100註1」計算,可得社團國小580隻/公頃、竹林區0隻/頃、高草區286.7隻/公頃、雜木林60隻/公頃。台南市麻豆區總爺藝文中心次生林內曾估算族群量約為900隻/公頃註2,另外100年曾於社團國小次生林進行族群估算,數量為456隻/公頃註3。本次調查高草區與雜木林估算密度越低於文獻數據,推測原因:第一,因本案希望透過志工參與調查,故調查樣區數量較少,日後如有相關調查計畫,可增加調查樣區數;第二,軍備局內高草區容易積水,但是遮蔽性不佳,雜木林區內則不易形成積水處,固較不易吸引雄蛙前來鳴叫求偶,建議可以參考社團國小諸羅樹蛙棲地營造方式,增加地被姑婆芋、美人蕉等作物,提供諸羅樹蛙棲息空間,或挖掘些許約10至20公分深之土溝,模擬綠竹林下水道,或可增加族群量。 表2. 101-103 年各樣區發現蛙種累計數量   黑眶蟾蜍 中國樹蟾 澤蛙 小雨蛙 史丹吉氏小雨蛙 布氏樹蛙 諸羅樹蛙 面天樹蛙 總計 社團國小 1 1 23 73 51 13 87 16 265 竹林區 10 3 18 141 55 13 - - 240 高草區 - 41 - 3 - 1 43 7 95 雜木林 2 10 13 7 3 4 9 6 54 總計 13 55 54 224 109 31 139 29 654 由圖6可見,101年度除8/29調查數量較高外,其餘數量均小於5隻,102年起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與當年調查實的氣溫較無相關,可能與當年度調查月份的累積雨量有關。 圖6. 諸羅樹蛙每次調查數量變化圖。 圖7顯示諸羅樹蛙以社團國小內族群比例最高,佔所發現個體的63%,其次為高草區31%,最少為雜木林區僅6%。表示軍備局內確實有諸羅樹蛙族群棲息,惟日後如要增加諸羅樹蛙族群量,則須進行微棲地改善與復育。 圖7. 諸羅樹蛙在不同樣區出現比例 許多夥伴或許會問,為何要進行定性與定量的科學調查?往年的觀察大多著重在物種認識與推廣教育,並沒有可信賴之數據,留下的資料可能會因調查人員的人力或能力而有誤差;每次調查如果沒有固定面積和固定的努力量,那麼可能因為調查出來的數量可能是因為當次調查面積比較大,而不是真的增加或減少。面對軍備局與附近棲地是否能保存的不確定性,公部門往往會問我們一句話:「請問有多少隻諸羅樹蛙?」透過科學化的調查成果,可以讓軍方及地方政府信服,一但日後這些土地有開發的壓力,才有數據來評估可能造成的影響,並提出保育策略。另外,有了基礎數據,往後如果再進行相同的調查,才有標準化的數據,比較年間的族群量是增加或減少,並可探討其可能的原因。三年15次的族群估算調查,對研究單位來說可能並不多,但對嘉義荒野的夥伴來說,堅持完成一個固定的調查任務已經是相當難得的經驗,也希望透過本文,和其他分會夥伴一起共勉。保育的路上,荒野可以做得更好。 註1:每個調查樣區為10*10 公尺,即100 平方公尺,累計隻數/15( 調查次數) 再乘以100,即為每公頃之密度。 註2:陳柔聿、林育禾、梁詩珮、倪國順、莊孟憲,2007。麻豆地區諸羅樹蛙族群數量、近郊衰退及棲地復育實驗之研究。2007 年動物行為暨生態學術研討會。 註3:莊孟憲,2011。嘉義縣保育類野生動物諸羅樹蛙(Rhacophorus arvalis)族群監測及保育推廣計畫。嘉義憲政府委託。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特工坊」專輯

2015-04-10

文/蔡敏玲(特工坊第八期志工培訓召集人,自然名:木棉) 圖片蒐集提供/郭珮菁(特工坊第五期志工,自然名:晶晶亮) 「特工坊」是協會當中性質最為「特殊」的志工群組,平時接受身心障礙團體或學校特教班邀約,帶領身心障礙者在安全、包容的氛圍之中走進自然、認識自然,並引導他們找到方法,使其身心在大自然之中獲得傾吐、撫慰,而致平和安祥。 「特工坊」全名「特殊教育委員會」,成立至今屆滿十年,許多協會夥伴仍對這個群組感到陌生,為什麼會在環保團體內成立?何以相較於其它群組成員的各展丰姿,更加顯得低調、和諧、團結。它存在於環保團體之中有何實質意義和價值?以及它在協會內、外扮演著什麼樣角色而得以穩定發展生生不息。 起因於荒野成立近十年之初,資深解說員們深感大自然是最好的醫治者,也經常在解說服務活動中發現,身心障者對戶外活動有著期待與需求。然而,一般性解說服務無法提供有效方法,帶領身心障礙者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多數身心障礙者十分缺乏走出戶外的勇氣,少數有勇氣走出來的,也缺乏適當的協助。基於這些理由,這群資深解說員決定要成立一個專門服務身心障礙者的工作團隊,試著去了解身心障礙者的處境,在解說方法上作適當的改變。2004 年底得到協會支持,舉辦「特殊自然解說工作坊」研習營及募款音樂會,在2005 年暑假開始招訓第一期特導員。至今共招收七個梯次,培訓志工約達200人。服務超過1000 人次。活動規劃型態包含:單次半日自然體驗、三天兩夜營隊、半年至一年不等的定期長陪。合作單位不勝枚舉,許多團體一再回鍋邀約,例如育成、康泰、自閉症協會等都是老客戶。由於活動規劃縝密,成效深獲合作單位好評,每當需要培訓志工新血時,總是能得到企業撥款贊助。今年也不例外,年初已確定獲得聯合勸募中心肯定,贊助部份款項規劃今年服務活動與志工培訓。 歷經十年服務,我們深感這個團體除了向身心障礙者伸出溫暖雙手,我們所作的更是一連串從心最深處默默進行的「心靈環保」。我們深信唯有懂得愛的方法,才能給出適當的愛,唯有獲得適當的愛,心靈才得祥和,人人心靈祥和,大地才能免於人類情緒的踐踏毀壞。我們致力於從「心」這個最根本處提倡環保;這是荒野保護協會中一個作法特別、任務特別的環保志工群組。因此,簡稱它「特工坊」。 因著服務身心障礙者而理解「每一個生命都存在差異,如此不同」。大多數人在擁抱中得到安慰,很難想像對某些人來說竟是恐懼與不安。當我們開始去理解這些差異時,才能提供最適當的愛與服務給這些感受差異的人,當我們開始去尊重每個人感受的差異時,也就能內化成對每一種生命的平等看待,當我們平等看待了每一種生命,又怎會去傷害生命,破壞生態環境的平衡呢? 當我們可以因此減少使用衝突抗議行動達到倡議「環境保育」之時,是這些所謂「身心障礙者」用它們顯而易見的生活障礙,示現著生命的差異,提醒我們必需彼此尊重;從最根本處堅固了環保的意念,清淨了我們混濁蒙塵的心。 為了持續並擴大這樣的心靈環保,特工坊即將在4月展開第八期培訓課程。這次培訓主題定調為「奶油、蝴蝶、飛」,希望培育一批優秀的特教自然體驗隊輔專才。在這次培訓中我們最想傳達的經驗,是團隊中如何創造出奶油般濃郁誘人香味;除了安排必備的「通識、自然、特教、特教導引活動設計、凝聚力」五大類必要課程之外,更安排有隊輔隨隊示範,讓學員去感受隊輔如同一塊香濃奶油,在團隊中如何散發誘人香息,吸引學員聞香而來不捨離去。學員也將在兩個月課程裏見證一塊奶油將如何激勵團隊破繭而飛,自由繽紛如翩翩彩蝶。 加入我們吧!如果您想品嚐一下「特工坊」這塊用愛與包容凝結而成的奶油,也認同「從心靈作環保」的概念。起身加入我們吧!讓特工坊這塊奶油裏也融合、散放著您的特殊香息,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法,適量的給出。這也就是我們所一直著迷和實踐著的「特別的愛」,想傳遞給每一個「特別的你」。 》延伸閱讀:第八期特殊自然體驗導引員培訓課程

荒野的生存與能源的選擇

2015-04-10

文/林子淵(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召集人,自然名:白鯨) 地球曾經是依循著自然循環交替的步調,而大自然中的生命,亦依循著這規則繁衍與演化,數億年來一直如此。直到18 世紀工業革命開始,「燃燒」首次作為動力來源後,地球環境的變化便開始以急遽的速度脫離原先的步調。 到了21 世紀的今日,人類面對前所未經歷的全球氣候變遷、全球平均溫度大幅上升的大難,經科學界長時間的研究幾乎已經確認是因人類活動導致。但是,即使大家明白經濟成長所帶來的資源消耗以及氣候災難之事實,卻仍緊緊擁抱「發展」不放,即便地球資源都已經很難再支持高度「發展」,多數國家的政策依然以高經濟成長數字為目標。 因此,為了挽救現況,聯合國推出限制碳排放的國際協議,可是當這協議推出,勢必遭逢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不可避免的對峙。如歐盟等已開發國家聲稱如果再不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人類將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但如中國和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則認為,在18 世紀後,這些已開發國家已然享受過工業經濟發展的種種優勢和好處,並把環境破壞至如今一般,這時卻才要求其他企圖開發的經濟起步國家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等同於扼殺其工業經濟發展的機會。在彼此指責和要求聲中,美國則是認為如果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如果不接受限制,那美國也沒有必要接受碳排放限制。於是,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如同水火,而國家和企業層面的思考角度大都偏向發展為重,大家只能眼睜睜看著惡性循環的發生逐步邁向生態系的崩解。 而生態系的崩解就是從荒野大量減少開始,人們將荒野變為耕地、變為工業用地不打緊,還將生產後的廢棄物回歸到剩下的荒野,如此一來可供野生生命生存的荒野棲地,所剩無幾。在能源使用上,為了支持過度發展的經濟,只好燒更多的化石燃料與用更多的核電,化石燃料的使用正是我們人為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來源。核電雖然號稱運轉過程中極低的碳排放,但是考慮到核電廠建廠、拆廠和最終處置用過核子燃料等生命週期碳排放,與放射性物質洩漏的可能性,甚至核子武器擴散疑慮,核能依然是爭議重重的電力來源。 幸而現今的科技已然進步到可以使用再生能源的程度,人們對於環境保護的觀念亦逐步的成形,因此現在這個時代是人類轉型的關鍵時期。友善環境的新農業興起,與節能產業之轉型,鼓勵低碳綠色能源政策之制定,正是現在已經發生的轉變。我們現在正活在這轉變的時代中,每個人的觀念與行動都將影響著這個時代的發展方向。 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努力跟上新時代的觀念,逐漸轉變農耕觀念為無毒的自然農法,以避免破壞農地生態為優先,已經開發的都市區則發展綠地倍增運動,光復荒野,同時創造可食地景,讓人們的糧食供給不再需要向荒野搶地。再者,節能產業的興起,搭配著人們修理(Repair)、重複使用(Reuse)和回收再利用(Recycle)的3R 觀念,使得我們由原本浪費的生活型態,轉為適當使用資源,並且重覆再利用,使地球資源消耗量達到與再生量重新平衡的安全狀態。 最後,低碳綠色能源的發展則是人類和自然生態能否永續走下去的關鍵。因為只要人類社群在活動運作,就不可能排除能源的使用,化石燃料與核燃料都是會用完的燃料,而且其方便性也是容易讓人們在使用中忘記要節制開發資源的燃料。可再生能源的限制性,本來就是合乎自然運作的規律,從自然中擷取能量,同時無損於大自然的資源再生,這種資源的使用才是永續生存的方式。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將我們遺忘已久但符合自然規律的生活型態重新找回來,依循著自然循環交替的步調生活,如此才能夠搭配再生能源的使用,邁向永續發展的生活。  

2015 地球日全台同步自然觀察——集眾力,來棲調

2015-04-02

荒野保護協會於民國84 年成立以來至今已20 年,目前全台灣共有11 個分會、1 個籌備處、9個聯絡處,持續關心的解說定點及守護棲地共計74 處,全台各地的志工積極投入,持續進行生態解說、棲地守護、物種調查等各項工作,是台灣棲地守護的重要力量。 2014 年起,啟動全台同步自然觀察,逐步建立荒野棲地之物種生態紀錄,作為棲地守護的重要依據。去年活動於4 月18 日舉行,當天共有264位荒野志工在32處棲地參與調查,記錄了1,802筆資料,其中有植物626種、鳥類50種、昆蟲209種、兩棲爬蟲類27種、哺乳類1種、水生生物52種、其它類群生物59種,共計1,024種生物。調查中,發現了許多珍貴稀有物種,如台北二格山發現林鵰、台南三崁店發現諸羅樹蛙、花蓮鯉魚潭發現眼鏡蛇等,都是重要資料記錄,詳情可參見2014年地球日成果報告。 2015 年地球日將持續進行全台同步自然觀察,彙整荒野全台關心棲地的生物數據。為了讓更多人可以參與,活動時間增加為兩日:4 月18 日至4 月19 日,調查不限時段,由志工自行組隊參加。以解說定點、棲地志工為主要參與人員,可自行評估是否要開放其它群組或民眾共同參與。本次活動以鳥類、植物、昆蟲、兩棲爬蟲類、魚類、貝類、甲殼類、哺乳類及蜘蛛等9 個生物類群為主要記錄目標,但其它類群亦可回報。回報方式以現場使用智慧型手機登錄或相機搭配紙本紀錄2 個方式進行。本次活動的資料庫網站網址為http://qs.sow.org.tw/ush/,並有操作教學說明,邀請參與的夥伴先行熟悉操作方式後再至解說定點、棲地進行調查,各地分會也將於近期安排操作課程,歡迎踴躍參與。 今年度成果統計後,將於荒野20週年年會8月22日至8月23日頒獎表揚績優隊伍,也會將調查成果集結成荒野綠皮書,於7月25日荒野棲地博覽會公佈,宣示這些棲地不容破壞的重要性。邀請大家一起「集眾力,來棲調」。

2015荒野保護協會「節能綠活圖」社區/學校節能工作坊

2015-03-03

本工作坊已截止報名,謝謝夥伴的支持! 「眾志成綠,一起改寫綠色未來!」 你知道嗎?能源正在急速枯竭! 當我們每日享受著便利的生活,以為插上電源,就有源源不絕的電力可以使用,卻不知道能源其實是遠古以前的生物,等待千萬年轉化而成的,人類使用能源歷史悠長,但輪到我們這個鼓勵浪費等於進步文明的世代時,只用不到百年,便快把能源耗盡。 如果我們不改變使用能源的模式,不開始節能新生活,那麼再多能源也不敷人類使用。節能並不困難,也非標語或口號,透過「節能綠活圖」的課程,你將可以學習各種節能知識,涵蓋生活節能到建築節能各層面,並可藉由節能ICON來檢視生活週遭的能源問題。 倒數警鐘正滴答響起,為了自己與下一代,台灣需要你我一起努力,我們期盼跨越100個行政區,讓更多民眾一起傳遞更節能、更友善環境的節能綠生活! 眾志成綠,缺你不可~請跟我們一起改寫綠色未來! 註:為了讓節能推廣遍及各地,故將依申請單位申請之先後順序,以不同行政區(鄉、鎮、市、區)為優先。若同一個行政區有二個以上的單位同時申請,則由主辦單位依申請緣由及未來行動計畫為遴選依據。一個單位僅可申請一場工作坊。若社區團體有意加入節能推廣行列,歡迎聯繫免費志工培訓事宜。 指導單位:經濟部能源局 主辦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 荒野保護協會 活動日期:以申請單位提出之時間為主,並參酌上課講師時間訂定 課程時間:6小時 參加對象:全國各地對節能減碳有興趣的民眾(滿20人開課) 活動費用:免費(由荒野保護協會提供講師及活動所需教材、教具) 聯絡方式:詳情請看報名網站,或電洽0983-681429柯小姐(karen@wilderness.tw) 線上報名:「節能綠活圖社區/學校節能工作坊」線上報名(已截止) 課程內容:                單元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1 相見歡/活動說明 1.夥伴彼此的認識與互動 2.節能活動說明 2 地球在發燒、氣候在改變 全球暖化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 3 節能就可以減碳!?Why? 能源產生概念與節電應用 4 節能愛地球的小撇步~認識「節能綠活圖」 1.節能綠色生活地圖介紹 2.節能綠活圖貼紙及Icon 介紹 5 居家生活能源總體檢 1.電器設備檢測 2.尋找節能設計與景點 6 生活節能手法大公開 生活節能手法應用 7 「節能綠活圖」繪製與分享 1.節能綠色生活地圖製作 2.成果展現與說明 3.說說社區節能景點與故事 8 我願意!綠色行動與實踐 生活節能綠點子行動設計與分享 申請方式: 參加人數至少20人。 由各社區、學校、團體承辦人,填寫申請表。課程完成後須配合推廣成果回報。 經荒野保護協會確認上課日期及地點後,由承辦人進行課程講師安排並回覆申請結果。 承辦人:柯小姐(karen@wilderness.tw)洽詢電話:0983-681429。 歡迎線上報名(已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