亻厓兜──記水路群像 之四.林鎮烈

2014-10-01

圖、文/荒野新竹分會水路大隊 過盡千帆嘆今往 你很難不想為這樣的長者書寫,因為他是這麼的令人難忘。當青春的過往映照在清癯的面龐時,此刻,輝煌回到了臉上;當晶滴在眼眶裡游轉,語聲時低時切,只因他一生的牽手撒手離世,此時,這深深的哀傷,聽者無人可免。 專心致志 林伯伯是軟橋社區前總幹事林德源的叔叔,現在定居新豐。第一次到訪,水路人來到新豐的住家,十六年次,算來已經是86高齡的「老」伯伯了,在屋內領我們上樓,踩階如履平地,水路人不待至三樓就已聞氣吁聲不斷,雙手齊拱,果然是老當益壯,堪稱勇伯是也。約十坪餘大小的專屬工作室,舉目四望,書法作品或卷軸或裱框的懸掛著,筆硯墨台大小不一而足,就像是個小操場似的,照班級類別依個頭高低端正排列,這樣的操場在林伯伯家有好幾個。轉到另一個放置空白書法紙筒與顏料罐以及各式毛筆的空間,每樣東西都有著屬於它的位置與名稱,林伯伯說他自學書法,曾辦過書法展,一直到現在,他都能蹲上二個多小時的馬步,懸手提筆寫完一整篇260字的心經,這樣的體力果然驚人,或許說是這樣堅持的毅力更值得佩服。 以客為尊 更令水路人感動的是他對我們的用心。伯伯在我們詢及有關父親在日據時期擔任圳丁(巡水人)的往事時,他立即拿出了一疊手寫的影印資料,紅筆標線勾劃在相關的字裡行間,「這紅線是你畫的嗎?」「是啊!你們要來,我昨天畫的,這你們不用抄,給你們帶回去。」哇!我們在嘖嘖聲中翻頁尋寶,原來這是林伯伯親手寫的家族紀錄;依年代將每個人的出生、就學、工作等編入其中,這是一個家族史的書寫,卻同時也堪稱是一個社會的變遷史。從設立礦山學校的記載中,我們看到了當時日本政府對能源人才培育的國家發展策略,從1935年的員崠天然氣爆炸、關刀山大地震到1939年的日德義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戰裏,我們知道了當時的不安情事,伯伯對家人的繫念全都在這一張張的文卷之中,對於大時代的關注也一一註記保存,這儼然是一間屬於個人的家庭社會檔案管理室。 一輩子的中油人 「你認識我嗎?」第二次我們將林伯伯從新豐家裡專車接送到了員崠的資源莊,他就站在昔為中油福利社現在是冰店的櫃台旁問起了賣冰的小姐,也難怪伯伯這麼的有自信,冰店牆壁裡貼滿了他為石油公司留下的各種資料,從鑽機設備到油井平台,不一而足。站在現在的大禮堂,70年前卻是礦山學校教室的前面,林伯伯說起了當初一群年輕小伙子一起上課流汗操訓的種種,沿著路徑,舊址舊人舊事,卻是舊弦難續,只能追懷罷了!林伯伯與父親曾經同在礦場服務的家庭宿舍當然已不復存在,林伯伯成立的員工幼稚園讓自己的小孩也成了第一屆的入學生,「找他就對了,他沒有甚麼不知道的」理髮廳的老師傅對著我們這麼說道,當然,若說起竹東油田史,三十餘年的資歷,堪稱最佳詮釋第一人。 淡入也淡出 走回軟橋,是林伯伯父親林阿喜老先生在擔任圳丁時的住所,1934年——昭和9年,當時的竹東水利組合就在目前僅存的磚造一號隧道上方提供一間房屋,雖然陋簡卻也能全家安居,同時還有三分農田可以耕作補貼家用,半個甲子過去,林伯伯全家在這裡留下的家族合影雖已灰黃斑駁,但卻是最珍貴的水路資產。續尋舊時一號油井遺址,伯伯訝異我們竟能探知所在,「我們早就知道了,還來過好幾次了呢!」水路人剎時得意了起來。午后的軟橋小吃店內,舉箸杯晃之間,伯伯斷續說起了年初愛妻離去的那一刻那一天,一直到現在,他是如何地在思念中整理自己慢慢回到現實,「謝謝你們帶我出來,我很高興」,水路人輕撫安慰,想起了月前的首次拜訪結束後伯伯的話語,「這是我今年最快樂的一天」,人聲已落,餘韻未了,鐵漢柔情,如沐長者的煦煦和風,一如圍桌啜飲的金黃琥珀,有些醺醺的。奉上繡有水路大隊與林鎮烈名字的荒野帽一頂,祝福林伯伯天天都是好日,好日都有好心情。 林鎮烈,民國16年生,昭和18年(1943)礦山學校畢業,父親林阿喜於昭和9年(1934)起擔任竹東圳圳丁三年多,父子於昭和20年(1945)同在中油礦場服務,林伯伯任職中油三十餘年,光復後也曾參與油井廢井工程隊,後於豐裕公司退休,曾陸續居住員崠、軟橋、上舘等地,現居新豐,曾舉辦書法展,也受託代寫作品。

台中親子二團——奔鹿邁向成功之路

2014-10-01

文/吳賜明(荒野台中親子團二團奔鹿團,自然名:開運竹) 圖/張郁玟(荒野台中分會秘書,自然名:小茉莉) 中國人常思考該留什麼給下一代?進了荒野親子團,想法有了新的轉變,孩子需要的是競爭力,未來的行業現在未必存在;接下奔鹿籌備就開始計劃該如何幫助孩子思考,如何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奔鹿籌備第一章便是心智圖法,有些孩子現在已經開始應用了。 二次團集會的主題是探索思考與親子互動,許多大鹿常掙扎該放手或從旁協助,確實無標準答案,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唯一,親子關係的經營巧妙且各有不同。一場親子籃球賽,看到孩子們奔馳球場的拼勁,及家長協助孩子求勝的用心;場邊啦啦隊「黑龍加油」的吶喊聲,仍迴蕩在耳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見一般。 奔放的青春需要被肯定與重視,奔鹿元年的主題是「動感與感動」,活動設計主要讓孩子在動態活動中展現活力,及體會親子互動的感動,與體驗荒野三生教育的感動。 鹿的特質溫馴而好動,順著毛摸是良方,不必給很多規定,自然而然都能謹守分寸;分享是付出的開始,孩子們的分享,從一開始的團長很帥,讓我覺得家長教育成功,懂得讚美,小孩說話實在;後來規定不得再重覆,漸漸有看到蜘蛛結網、有感受溪水冰涼的孩子,一次比一次成長。 成功不必在我,感謝所有支持與協助奔鹿成團的夥伴,有夥伴一路相挺,讓成團之路走得更快,更感謝這群可愛的小鹿,大家的活力與動感,讓我感動,開運竹愛你們。 團務昌隆是許多友團祝福的話語,除此之外更祝福親子團的夥伴在荒野的滋潤下親子關係更上一層樓;成長需要陪伴,是段珍貴的生命陪伴生命的過程,輔以易子而教的能量,奔鹿的生活必能獨立自主,接受自我挑戰,正向思考生命更能樂觀自信,社會觀必能與人團結合作,尊重他人的想法,守護地球生態,並身體力行。願奔鹿邁向無限寬廣的成功之路,代代相傳。  

合歡北峰登頂後記

2014-10-01

文、圖/李麗芬 (荒野台中親子團二團炫蜂團虎頭蜂導引員,自然名:梔子花) 今年暑期的尾聲,台中親子團二團炫蜂團的夥伴一償兩年來亟欲攀登合歡北峰的夙願,行前有人擔心高山症會讓自己陷入困境,因此備了氧氣瓶;有人擔心體力不濟會鎩羽而歸,事先做足體能集訓。一切只為了能像蒼鷹翱翔於天際,讓生命有更深層的淬鍊,與自然有進一步的契合。 8月30日一大早老天賞了個好天氣,我們一路走走停停,希望共乘夥伴能舒適上山免受高山症之苦,彼此噓寒問暖,已為此程展開美麗的開端。到了小風口已過午後,我們與一早前來挑戰東峰的夥伴會合,看到有人氣喘吁吁,有人臉色蒼白,原來在今早登頂時慘遇大雨襲擊,雖全身濕透甚而失溫,但他們臉上寫的盡是無悔的喜悅與滿足。後來天氣不甚穩定,大小蜂們在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老師的帶領下,與高山植物冷杉、二葉松、玉山圓柏等,進行一場深刻心靈對話。 夜宿觀雲山莊,因有黃詩翔(自然名:獵戶座)令人咋舌的天望遠鏡及精闢的觀星解說,讓當晚因為雲霧繚繞而無法觀星的我們,稍稍紓解心中的慨嘆,在夢裡徜徉於群星相伴的高原,甜美入夢。 隔日早晨,感謝山莊人員準備豐盛餐點,山上的稀飯吃起來格外香,山上的饅頭嚼起來特別甜,我們做好攻克合歡北峰的萬全準備。在小風口進行入山宣誓,領著林秀穗(自然名:雞蛋花)為大家設計的名牌,眾人虔敬默默期許在齊心協力相互打氣下能夠一嘗登頂的喜悅,將自己的名字高掛合歡北峰。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勇敢步入登山口吧!起初就有險峻的路途等著挑戰,才行數步已氣喘如牛,望著遙遙無期的山巔,開始懷疑此行能否成功?反覆想著林敏正(自然名:溫泉)的行前叮嚀:「不要急,踏穩腳下的每一步,堅定向前走就行了!」我們一家三口緊跟隨夥伴的步履,只知呼吸愈來愈急促,腿力愈來愈沒勁,仍一步一步邁出步伐。一場意志力與體力的搏鬥,路途漫長挑戰艱辛,每每在即將彈盡援絕時總會有一道的曙光:獵戶座爽朗述說《岳飛良馬對》的故事,鼓舞小蜂成為「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能日行千里的良馬;江各明(自然名:日月光)在小蜂們萌生退意時,拿出卜派大力丸──七七乳加巧克力,使盡渾身解術奮力向前;輕微高山症的劉瑾瑋(自然名:水)在詹翔允(自然名:小象)即將潰堤時,不顧自己的疲累鼓勵著他:「沒關係,我們一起往前走!」這是人間何等美麗的情感,多溫潤,多動人! 攀頂時的悸動一輩子難忘,孩子說:「還好我上來了,真的好美!好棒!快幫我拍照!」臉上寫盡狂喜、感動與感謝!謝謝一路相互打氣的夥伴,有你們相伴讓我有堅持下去的信心與勇氣。曾有人說:「堅定的心,能使平凡的人們完成偉大的事業。」合歡北峰之旅讓我深刻體悟這箇中滋味,不管此行是你的第幾座百岳,相信因中二炫的相伴,一群可愛人們的凝聚及愛,讓我們更堅定,也讓此行意義更加偉大。歸途雖疲累不已,事後鐵腿數日,但相信在夥伴心中都烙下永恆的美與感動,讓彼此回味好久好久!

荒野之愛從撒下種子開始

2014-10-01

文/何季陶(荒野台中親子團三團小蟻團,自然名:迷迭香) 圖/賴文中(荒野台中親子團三團小蟻團,自然名:山子) 有時候,決定一件事情「做與不做?」似乎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事情就這樣發生,小螞蟻要開始爬行,開始在年輕的台中親子團三團出現。 去年10月荒野台中親子團第四期炫蜂團導引員基本訓練在苗栗瑞湖國小展開,當時的團長楊政穎(自然名:聖甲蟲)問了每位受訓導引員的想法與抱負,除了我之外,我心想:「他知道了!」,聖甲蟲以嚴肅的語氣,簡單地問:「你要籌備小蟻團嗎?」「嗯!」就這樣,不太熟識的兩個人,決定要一件事,靠的是什麼?我想是一股傻勁吧! 最初成團過程一切進行得很快,從文書處理、聯繫夥伴、制定成團規定等一切細節陸續就位,過程中也曾因太繁忙而有發懶和賴皮的念頭,但一想到女兒陳俐文(自然名:小金魚)對我說:「媽媽你創團啦!你創了小蟻團,我就有伴可以一起玩了!」心裡想:是小金魚老爸陳修賢(自然名:白面琵鷺)在背後指使嗎?又想到朋友鄭曉青(自然名:青蛙)一家子,還有許多寶貝期待可以加入。為了這些環保小種子,我怎能不努力呢?發懶的手腳頓時爬起來繼續努力,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同時更需要大人認真面對與正視。 環保 + 熱情 = 天然能量∞ 有了勇於踏出的這一步,馬上獲得許多夥伴的協助與資源,熱情與真心相繼到來,台中親子團一團的呂國政(自然名:鬼頭刀)、方宏聲(自然名:雲豹)、黃懿立(自然名:油點草)給予我許多協助,尤其是雲豹總能迅速準確地為我解答疑問,並提供許多物資,達到資源與資訊環保再利用的團隊精神。 第一年籌備期,我沒有給自己和導引員太多壓力,只設定兩個目標:小蟻安全、大家玩得快樂有感情。因自己的工作經驗使然,又在籌備前的荒野志工訓時結識兩位很棒的荒野志工青蛙、邱吉雄(自然名:北極熊)、李欣珮(自然名:霧社櫻),加上中三炫原有的團員:陳蕙雅(自然名:米格魯)、王雅縫(自然名:滿天星)、劉盟潭(自然名:榴槤)、陳秀鳳(自然名:木棉)、邱素惠(自然名:七里香)熱情相助,與第三年新進的許多有志一同的新家庭:張凌蓉(自然名:草鴞)、賴建仲(自然名:綠竹筍)等其他助理導引員等,我們的所有台中親子團三團的人力、資源慢慢凝聚,得以讓我的傻勁有更多能量往前衝,不用去在乎其他牽絆。 人對了、目標清楚了,一切就緒! 我很喜歡《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書裡的一段話:「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而我心中渴望的是:「為了我們可愛的孩子、為了我們這個難得的藍色星球!」所以,在2014年這一年我們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是運氣?還是回應書中的那一句話呢? 當時我不敢給予導引員太多指導棋或是過多壓力,一切等待籌備的五月,大家相約到荒野高雄第二期小蟻團導引員基本訓練,跟著荒野基訓一起感動、一起敞開心胸,活動之中有許多自己早已經懂得的事、或是無法更精確傳達的理念、想法等,我將這一切交給此次訓練的夥伴們,團體中有著熱情、無私的歌唱、眼淚相互感染,我與導引員成長許多,也許這是我自己在台中親子團三團炫蜂團第一年「ㄍㄧㄥ」太久所沒有預料到。 讓我們一起大聲告訴更多人:「來荒野,敞開心胸,相信自己,勇敢跨出一步,就對了!」許多源源不絕的能量將從四面八方湧入,給予你意料之外的能量與祝福!許多默默在背後的祝福,台中親子團三團林淑娟(自然名:觀星)、新竹親子團一團藍小萍(自然名:藍天)感謝你們多默默地給予我及台中親子團三團許多鼓勵。荒野台中親子三團,這個年輕的團體,第三年我們成立了小蟻團,並成為複式團!大家一起來吧!  

「民眾對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認知」問卷結果分析

2014-09-30

文/施佳良(鄉土關懷委員會召集人)、蔡宛儒(棲地守護部專員) 2013年9月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發佈第五次評估報告(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AR5),根據第一工作小組提出的「決策者參考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全球性與區域性的氣候系統變遷存在無庸置疑,海陸表面均溫上升、冰雪圈減少、二氧化碳為海洋吸收,使海洋酸化破壞海洋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濃度不斷上升,輻射驅力(Radiative Forcing, RF)破壞原有氣候系統的能量分配,影響氣候變遷。 未來,氣候變遷將持續並且不可逆,全球地表溫度上升、水循環旱澇加劇、海洋暖化影響海洋環流、海冰面積減少、海平面上升、碳循環過程造成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全球面臨生態系統、地理環境改變和糧食危機等等,人類在此情況下,如何適應氣候變遷產生之影響,成為未來最嚴峻的課題之一。 荒野保護協會於2014年2月至4月,第一次採行全國大規模「民眾對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認知」的活動。我們走入人群,在街頭、在車站、在各樣民眾所在之處,與民眾互動,同時,我們在問卷調查過程中了解現在民眾的環境意識,以作為未來荒野保護協會進行環境教育活動的參考依據,期盼藉由環境教育方式,減少民眾對氣候變遷與政策語彙的陌生。我們主動出擊宣傳荒野保護協會的理念與活動,讓更多還不認識荒野保護協會的人們,有機會能夠來認識,甚至能夠成為荒野保護協會的一份子。這樣的活動過程中,也增加專職秘書與志工們的彼此互動連結,更加凝聚組織內部的向心力。 另一方面,我們更希望能夠呼籲政府以更具體的政策行動,來因應氣候變遷的影響。藉由問卷調查,可以蒐集民意,透過數據分析民眾對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的想法,期望促成「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海岸法(草案)」等有利於棲地守護的法案通過與施行。 一、研究方法 由於本次氣候變遷問卷調查,是荒野保護協助第一次採行全國大規模問卷調查的活動,棲地守護部與鄉土關懷委員會,密切合作進行兩個月的前置作業與規劃。為了確保問卷題目的有效性,以及訪查資料收集的可信度,因此在問卷設計階段乃至執行階段,皆參照正式學術問卷調查模式進行設計,以確保調查結果的品質。首先在問卷題目設計部分,參採2013年在波蘭華沙召開的COP 19 氣候變遷會議資料、行政院經建會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以及相關文獻等資料內容,並且透過請教國內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張揚乾副執行長、謝雯凱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以及台灣大學政治系林子倫助理教授等專家之意見,進行問卷題目的編修。在問卷題目設計之際,即進行調查執行方式的規劃設計。 此問卷的執行方式採街頭隨機抽樣受訪者進行訪查,在受訪者抽樣分布方面,本調查從2013年主計處人口統計資料計算各年齡層的人口分布比率,作為抽樣年齡分配依據。調查以各分會為單位,進行訪問志工招募,11個分會共招募了203位訪問志工協助進行街訪。街訪執行期間為2014 年2 月8日至3月29日,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在11個分會所屬縣市,與分會秘書、志工夥伴共同合作進行訪查。在問卷執行階段,由於統計最重要的就是每一份問卷的有效性與準確度,只有每一份問卷都是完整與認真的填寫,才能確保最後統計結果的真實性。所以在開始訪查前,進行各分會的志工培訓,為訪問志工逐一解釋各題目,以及說明統一訪查的方式,進行實習演練,最後才能正式上街進行訪查。訪查方式為:訪員逐一念題目但不解釋題意,以免干擾受訪者的回答,並由訪員進行受訪者回答的記錄。待訪員完成訪查後,由現場的督導專員進行第一次審核,以確認每一道問題都有確實被回答。待街訪結束後,由不同訪查地區的督導專員交換問卷,進行第二次審核確認。這些設計都是為確保最後結果的可信度。 為了確保問卷答案的品質,本次調查採取較為嚴格的無效判定。例如有些問卷沒有填答選項,在問卷上也沒有註記原因。因此我們無法判斷當初受訪者不填寫的原因是什麼? 所以為了避免有受訪者誤解、誤答的可能性,影響統計的可靠度,因此這類的問卷是無效的。此外,為了能夠確認受訪者都是接收到相同的問卷問題,避免受訪者漏看、誤解題目等狀況。所以才採取問卷統一調查與訪員填答的方式進行。因此,有些問卷當無法判斷是不是訪員填寫的,或是由受訪者自己填寫的。為了確保受訪方式有一致性,故皆判斷為無效,不列入分析範疇。最後,我們共同完成了2405 份問卷,並經過篩選判斷後,留下有效問卷為2157份。 由於紙本問卷必須經過編碼階段,才能轉化為電腦檔案,以進行後續結果分析。因此在2014年3月30日至4月15日短短的兩週內,由37位台北、桃園和高雄志工夥伴以及專職們不眠不休地進行兩階段的編碼作業。在編碼一階段進行將紙本問卷重新編碼為代碼數字;並在編碼二階段,將代碼數字輸入至電腦之中,彙整成數據電子檔。在完成編碼二之後,隨即進行後續的統計分析。 二、分析結果 在完成編碼二之後,藉由SPSS統計軟體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果:98.6%的民眾相信氣候變遷的存在。因應氣候變遷帶來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建有「共築方舟-氣候變遷調適入口網」,期望將深硬的知識轉化為科普知識。依網站分類,減緩係指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以推遲、甚至避免氣候變遷發生,讓氣候變遷的衝擊降低,包含隨手關燈、關水龍頭;選用節能電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調適則指需要持續監測溫室氣體濃度,瞭解相關風險並找出解決方法,包含增加吸附二氧化碳;進行相關風險與脆弱度的研究;增加土地、森林的保水功能;建立良好監測機制;增加溼地、農田的防洪功能;記取菲律賓海燕颱風之慘痛經驗,各國同意設立「災害與損害國際機制」。 為了解民眾對於政府提供的訊息能否有相關理解與認知,針對網站上的減緩與調適兩項設計題目,民眾認知整理如下表一。民眾對於減緩與調適的區分並無明確理解,與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期望轉化深硬知識的期待有落差,面對民眾認知落差應有更多可嘗試使民眾理解之處。 表一 民眾對減緩與調適之認知 項目 減緩 調適 兩者皆是 有效 份數 次數 百分比 (%) 次數 百分比 (%) 次數 百分比 (%) 隨手關燈、關水龍頭 1576 73.1 515 23.9 44 2.1 2135 增加吸附二氧化碳 1152 55.3 910 43.7 20 1 2082 進行相關風險與脆弱度研究 708 34 1356 65.1 20 1 2084 增加土地、森林的保水功能 966 45.4 1124 52.8 38 1.8 2128 選用節能電器 1495 70.3 600 28.2 31 1.5 2126 建立良好監測機制 750 35.8 1323 63.1 24 1.1 2097 增加溼地、農田的防洪功能 861 40.7 1215 57.4 41 1.9 2117 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1535 72.1 569 26.7 26 1.2 2130 記取菲律賓海燕颱風之慘痛經驗,各國同意設立「災害與損害國際機制」 659 31.5 1407 67.2 29 1.4 2095 另一方面,荒野保護協會以棲地圈護為宗旨目標,了解氣候變遷與棲地關係的認知亦為此問卷目標之一。棲地泛指「生物生長、生活的環境或地方」,現今為進行經濟生活方式與開發行為時,難免影響其他生物居住環境,我們將能盡量採取與生物共存、明智利用之方式,保持人與生態平衡的環境,存有生物多樣性之處,歸於自然棲地。從統計結果中發現,民眾對於棲地的定義與認知仍有許多不同想法,我們藉由問卷結果思索如何完善組織目前推展內容。 表二 民眾對自然棲地的認知 棲地屬性 項目 次數 百分比 有效份數 自然棲地 海岸溼地 2060 95.6 2154 森林 2052 95.2 2153 河口溼地 2010 93.2 2152 河流 1758 81.5 2154 平原 1503 69.7 2152 埤塘 1351 62.7 2152 農田 1252 58.1 2154 非自然棲地 水泥地 108 5 2155 道路 81 3.8 2153 道路 81 3.8 2153 屋頂 76 3.5 2153 操場旁的PU跑道 41 1.9 2155 仰賴建全的政策制度,將使環境保護更具正當性與有效性。因此,我們於題目設計中,試圖了解民眾對以專法保護海岸溼地、促進整體國土保育的支持程度。我們發現有81.7%的民眾支持專法保護海岸溼地;89.4%的民眾支持專法促進整體國土保育。 表三 民眾對專法保護海岸溼地、促進整體國土保育支持程度 支持程度 海岸法(草案) 國土計畫法(草案)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非常支持 435 23.5 627 31.4 支持 1079 58.2 1157 58.0 普通 319 17.2 194 9.7 不支持 18 1.0 15 0.8 非常不支持 2 0.1 1 0.1 總和 1853 100.0 1994 100.0   承上述,政府完善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的相關政策,將有助於改善整體環境,整體統計結果如下表四。民眾認為最應優先施行的三項政策為: 重視森林、溼地等具天然調節功能之棲地,尊重大自然傳統法則,劃定保護區與調整開發優先的思維 要求企業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建立綠色生產機制,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以人類與生物永續共存芝概念為政策制定主軸,推動國土新三法的立法與執行(國土計畫法、海岸法、溼地法) 表四 民眾認為政府最應優先施行之政策 政策項目 次數 百分比 (%) 有效份數 重視森林、溼地等具天然調節功能之棲地,尊重大自然傳統法則,劃定保護區與調整開發優先的思維 1613 75.4 2138 要求企業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建立綠色生產機制,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1263 58.6 2138 以人類與生物永續共存之概念為政策制定主軸,推動國土新三法的立法與執行(國土計畫法、海岸法、溼地法) 925 42.9 2138 加強氣候變遷環境教育,提升民眾認知 800 37.1 2137 政府建立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與外來物種管理機制,必須公開並落實地方,讓社會大眾清楚了解 480 22.3 2137 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參與調查及環境監測,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白皮書 414 19.2 2138 確保農用水質,做好農地管理,活化農田 322 14.9 2138 編列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之預算,並落實政策執行 319 14.8 2137 建立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的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 281 13 2138 此問卷調查最後一題,請每位民眾思考自己能做到哪些有助於適應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的行動,調查過程中,民眾紛紛表示自己實際能做的部分,呈現於下表五,人人付諸行動實際守護環境,將是有效適應氣候變遷帶來影響的重要因素。 表五 民眾能做到有助於調適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之行動 排名 行動項目 次數 百分比(%) 有效份數 1 保護原生物種,不隨意放生棄養,避免外來種入侵 1481 68.7 2153 2 支持友善農業,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減少食物里程 1318 61.1 2154 3 直接將相關知識、理念與行動推廣給親朋好友 1138 52.8 2151 4 參加自然觀察與手作步道工作日相關活動,了解氣候變遷對棲地造成的影響 1073 49.8 2153 6 參加氣候變遷及棲地守護環境講座,增加對氣候變遷和棲地守護的了解 1040 48.3 2154 5 在相關環境團體網路社群按讚,持續關注社群訊息,協助宣傳氣候變遷及棲地守護相關消息 1029 47.7 2154 7 支持里山倡議的概念,選用友善土地農作方式的農產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877 40.7 2150 8 擔任環保團體志工,以行動支持棲地守護 841 39 2153 9 捐款給環保團體,支持棲地守護 771 35.8 2153 10 投給支持氣候變遷調適與棲地守護政策的候選人 746 34.6 2153 11 支持環境信託方式保護自然棲地 646 30 2152 12 要求政治人物進行氣候變遷調適和棲地守護相關法案立法/修法 498 23.1 2153 13 參與街頭關於氣候變遷和棲地守護的環境倡議,促成相關政策的推動 359 16.7 2152 14 參加各種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相關的會議、研討會,並提供意見 298 13.8 2153 為了瞭解一般民眾對於氣候變遷的知識認知,本次問卷也設計兩道題目,分別詢問有關氣候變遷的成因與影響後果等知識認知。在分析上進行加總處理,以計算出氣候變遷的知識分數。氣候變遷知識分數的最高分是11分,本次受訪民眾的平均分數為 7.7分,顯現民眾普遍具備氣候變遷的知識認知。因此在本次問卷調查中,荒野也特別想要瞭解一般民眾對於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棲地影響的認知,因而設計一道「棲地影響」知識題,詢問民眾氣候變遷對自然棲地所帶來的影響,包括造成生物生存的棲地面積改變、增加外來種入侵,佔據台灣原生種的居住環境等問題內容。在問卷處理上,本題採計分方式,最高分為4分,本次受訪民眾平均分數為 2.02分。在結果分析方面採用Pearson相關,進行兩個知識分數的相關性計算;經計算後,發現兩者達顯著性。 除了知道氣候變遷的成因與結果等知識外,荒野也想瞭解民眾是否會認知到有哪些行動可以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因此,本次調查也詢問民眾有哪些行為是有助於吸附二氧化碳,以減緩氣候變遷。例如,詢問民眾是否會購買再生紙漿製造的衛生紙、紙張使用正反兩面後再回收、注意產地選用種植於樹蔭下的咖啡等等。透過這些問題,來瞭解民眾是否會認知到個人行為背後能連結到二氧化碳的減量成效。在問卷處理上,本題採計分方式計算「個人行為認知」分數,最高分為5分,本次受訪民眾平均分數為2分。此外,荒野除了瞭解民眾對氣候變遷的各項認知之外,更重要的是也想要瞭解民眾在自己的能力範圍與意願內,能夠做到哪些有助於調適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的相關行動。在本題中,除了具體瞭解民眾願意採取的行動項目外,本題也以計分方式來計算「行動積極程度」分數,最高分為14分,本次受訪民眾平均分數為 5.62分。在結果分析方面採用Pearson相關,進行這兩道行動題分數的相關性計算。經計算後,兩者的Pearson相關係數為0.154,達顯著性。由此結果可見,民眾對於個人行為是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的認識,與其個人願意採取行動的積極度具有正向的相關。 表六、「氣候變遷知識」與「棲地影響知識」「個人行為認知」與「行動積極程度」Pearson 相關表 計算Pearson 相關的項目 Pearson 相關 顯著性 有效份數 「氣候變遷知識」與「棲地影響知識」 0.294 (**) 0.000 2153 「個人行為認知」與「行動積極程度」 0.154 (**) 0.000 2156 (**) 表示達 0.01顯著水準 三、結論 綜上所述,了解民眾對氣候變遷的知識認知,問卷結果呈現出民眾認知與政府所欲推廣之落差。荒野保護協會長期以來透過環境教育、推廣解說,致力於轉化知識語言,使更多民眾知曉生硬詞彙背後所欲傳達的概念,未來也將繼續秉持該理念,投入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的組織宗旨為,讓我們及後代子孫從刻意保留下來的台灣荒野中,探知自然的奧妙,領悟生命的意義,因此荒野保護協會長期進行棲地守護的行動。由於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頻繁的澇旱災、颱風等極端氣候現象,更加深了對自然棲地的影響與破壞。此次問卷結果可發現,對荒野保護協會而言,棲地影響知識與氣候變遷知識題的分析結果是個重要訊號,意味著荒野保護協會在未來的氣候變遷教育推廣及相關行動,在內容方面除更加強調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棲地影響,更應加上強化個人行動的必要性。同時,荒野保護協會在論述上可以進一步連結氣候變遷對台灣棲地所帶來的具體影響,使氣候變遷議題得以在地化。 此次問卷調查對荒野保護協會而言,不僅可以參考民眾的行動意願舉辦相關活動外,更能在活動設計內容上,強化個人行動如何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的論述,包括透過消費行為來促成友善環境的生產;透過投票、倡議或立委遊說等方式來支持減緩氣候變遷的政策推動等等。讓民眾能夠在認知上,可以知道不論是直接或間接的個人行動,能夠如何與減緩氣候變遷有所連結,從而可以強化民眾的行動意願,促成行動落實。後續,我們將以問卷結果為基礎,投入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海岸法(草案)的推動,用荒野保護協會溫柔堅定的力量持續走在環境守護的道路上。

荒野領軍召集青年 拒絕「塑膠時代」拯救塑化海洋

2014-09-02

無「塑」生活,「塑」否可辦到? 荒野帶領60位中港台青年 拒絕「塑膠時代」 拯救塑化海洋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荒野自2008年世界地球日起,開始籌辦淨灘行動及進行海洋廢棄物監測,六年來的數據分析顯示,塑膠垃圾一直超過海灘廢棄物數量的八成,而海灘垃圾並未因為淨灘行動而逐年減少,「源頭減量」乃是解決塑膠垃圾問題的根本之道。荒野於2014年8月23日至25日,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及阿拉善SEE基金會合作,號召60位青年學子於海生館參與「海洋減塑青年行動」論壇,透過國內外11位海洋行動者分享自身經歷,在恆春半島直接向民眾推廣「減塑生活」,希望透過消費者、店家的力量去約束對環境造成傷害的塑膠產品,呼籲全民共同拯救塑化海洋。青年承諾將這三天的經驗落實於生活中,並推廣至校園、社區與社會。荒野將彙整青年創意減塑行動,分享至網路媒體,製作推廣教材,期待未來更多青年加入守護海洋行列。 台灣有塑膠王國之稱,人們日常生活對塑膠製品依賴度甚高,來自香港「無塑海洋」(Plastic Free Seas)非營利組織Tracey Read提出:「90%的生活用品都含有塑膠成分,平常使用的洗臉磨砂膏、牙膏都有微量塑膠微粒,隨著城市排水系統,穿透汙水處理系統直接流入海洋,成為海洋食物鏈的一環。」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胡介申表示:「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塑膠在陽光照射下會緩慢地剝離成小碎片,最後形成奈米尺寸的塑膠微粒,並未從地球上消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理事張泰迪發現:「台灣有個奇特現象,多個垃圾掩埋場蓋在海岸邊,經海浪多年累月摧殘,堤防損壞垃圾散出,儼然成為海上廢棄物。」智利海洋生物博士Martin Thiel透過科學研究瞭解塑膠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迫害。高達80%的塑膠垃圾來自於陸地,隨著水流來到海洋,站在海洋保育的第一現場,發現許多不同種類吞食塑膠垃圾、被塑膠廢棄物綑綁纏繞的海洋生物。我們日常使用的塑膠製品已不僅影響人類健康,更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系。 美國的無塑生活達人Beth Terry,分享自己的「無塑生活」,傳達不用塑膠製品並不影響日常生活的理念,鼓勵青年一同加入。活動第二天60位青年鼓起勇氣走入恆春鎮、墾丁大街、後灣海灘等地,現學現賣將海洋汙染問題透過創意行動向民眾宣導:與上百位國內外遊客聯署「拒絕塑膠超量使用」協議;向當地飲料店、刨冰店、雜貨店、商家宣導塑膠減量觀念,並張貼「不主動提供塑膠袋」手繪海報;部分青年前進後灣海灘向遊客宣導「海灘垃圾不落地,還給寄居蟹一個家」拒絕隨意丟棄垃圾的概念。環保餐具雖已於台灣推廣多年,但經由青年實際田野調查發現,多數民眾並未使用,青年藉此呼籲民眾拒絕使用「一次性消耗品」。更有學員發揮專長利用半天時間拍成2分鐘短片,讓「塑膠減量,地球發亮」觀念透過網路媒體如Facebook、Google+、LINE、Youtube分享給朋友,不到一天的時間已影響上百位民眾。 青年在半日內直接行動時發現,外國遊客比國人更能接受減少塑膠使用的觀念。由此更見國人的環保知識需儘速加強,民眾應主動拒絕商家「自動化塑膠包裝」,而商店應需「不主動提供塑膠耗品」。來自日本的Shigeru FUJIEDA(藤枝繁)教授透過海上漂流打火機的研究更指出:「垃圾會隨洋流四處漂移,海廢已不是單一國家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議題。」紐約華裔環境藝術家La Benida Hui分享:「海洋需要全人類的關注,當我們撈起一湯匙的海水便可發現百萬個微小浮游生物,目前人類對『家』的概念僅止於陸地,期盼能將愛的力量擴大到海洋。」德籍藝術家liina klauss再次用垃圾裝置藝術驚艷學員視覺,透過色彩省思重新定義廢棄物價值。 荒野理事長賴榮孝表示:「21世紀是翻轉的世紀,從個人、企業、政府都應翻轉心態,跨越領域參與生態保護。現在青年們更須學習思考,期盼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海洋生態環境。」荒野透過教育宣導、志工推廣、藝術展覽、國內外環保友會串連、督促政府立法等行動進行守護海洋理念,期待更多民眾透過個人,將觀念散播至生活、校園、社區、政府,把對塑膠製品的依賴程度降到最低,「無塑生活」指日可待。 延伸閱讀 :「海洋減塑青年行動」活動全紀錄

2014 國際淨灘行動 減「塑」綠生活,海洋生物更快活

2014-09-02

文/張永祥(荒野保護協會公民教育部海洋專員)、圖/荒野保護協會 水聲潺潺的溪流,打赤膊衝到溪畔躍進水中,沁涼從皮膚竄到腦門,隨著溪水擺動,突然看見河床漂著異物,難道是……?波光粼粼的水面,新人依偎在貝殼沙灘,擺著恩愛甜蜜的姿勢,攝影師喀嚓一聲,突然驚見照片一角出現異物,難道是……?蟬聲唧唧的盛夏,結群好友相約海邊,在海裡幻想成海洋王子的悠游,雙手一划突然摸到尖銳異物,難道是……? 你想能想像上述「難道是……」的謎底嗎?不用問別人,也許自己就有類似的經驗!我們總是想要安全、乾淨的戲水區域,但總是天不從人願,海洋垃圾充斥在我們周遭,少數秉持阿甘精神的人,發起了淨灘、淨川、淨海的行動,如今,愛海公民運動已蔚為風潮。 海廢垃圾會越界,都是別人在貢獻!? 首先,可以想想為什麼我們要到海邊淨灘呢?是真心想要讓海洋變得乾淨,還是想順道看看海、享受海景呢?每個人或許會有不同的想法。當發現沙灘不再乾淨時,是否曾思考為什麼出現這麼多的垃圾?有人說,是遊客丟的,也有人說,是當地居民丟的,大家都認為距離最近的人就是元兇。設想,離家裡2公里處有一間工廠,住家前面也有一間工廠,某天環保局告知,該區域雨質監測都偏酸,我們該不會只認為是附近的工廠造成的吧?海洋廢棄物就像是前述所說的酸性物質,隨著風的吹拂、水的流動,散播各地,最終,大海與沙灘就是未經妥善處理的垃圾集散地,淨灘行動的目的是要讓大家知道,海廢垃圾人人有責。 科技在進步,海廢垃圾再變身 前陣子世足賽非常熱門的議題,台灣綠科技獨步全球,用寶特瓶回收紗製成球衣,穿著MIT環保球衣的隊伍都表現優異!這件令人驕傲的事情,隨後媒體也補充報導,機能衣銷量好,發生寶特瓶短缺,料源不足的問題,業者需再開拓展料源市場……。我們用科技來解決一項環境問題,卻也造成民眾對資源回收的誤解,進而形塑「總之垃圾都可以被回收,所以就更放心使用」的心態。其實,寶特瓶回收可是一門學問呢!目前政府對寶特瓶處理方式分為三部分:瓶身(PET)、瓶身的標籤(PVC)、瓶蓋(PP),這三種塑膠是需要分開回收的!當中也只有瓶身部分可用來製作回收紗,瓶蓋是所有塑膠中最硬的材質,也是回收過程中最容易被疏忽的部分。去年中途島信天翁的紀錄片中,發現海鳥胃中充斥五顏六色的瓶蓋。根據國際淨灘行動2013年海廢統計資料 ,光是海邊撿拾的塑膠瓶,堆疊高度可達3.4座台北101大樓 。這些塑膠瓶可別天真地拿去回收場製作回收紗,因為塑膠瓶在經過海水浸泡、光分解、髒汙附著之後,清理成本提高而不受回收業者青睞,最終還是踏上送進焚化爐一途。 接著來看保麗龍的狀況。前陣子到南部進行沙灘的採樣工作,同時召集海洋志工前往淨灘,夥伴們在沙灘上發現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海廢垃圾。由於業者躲避保麗龍禁令,將保麗龍杯內外層都貼附紙質的材質,外觀看起來像是環保紙杯,其實拆開來看才會發現這是一個複合式的保麗龍杯。儘管外面的紙已經破碎,但是內層的保麗龍依然堅固無損壞。拜科技所賜,人類享用保麗龍保冷的效用,卻很少人關心保麗龍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副作用。 終於找到好歸宿,Oh! No! 是「龜塑」! 擾攘的夜市中,攤販的叫賣聲此起彼落,「老闆,我要一支豬血糕。」「一杯波霸奶茶。」「手搖飲料第二杯半價!」「超便宜比臉大雞排!」吃完一圈,是否發現手上多了好多個塑膠袋?台灣人平均每天使用超過2個塑膠袋。就算使用塑膠袋,也一定要確實放在垃圾桶並蓋上蓋子,讓它有個好「歸宿」,否則飄到海邊歷經海浪沖刷、風吹雨打的加工,再透過洋流飄送到千里之外,往往造成許多海洋生物誤食入胃,造成海洋生物的浩劫。荒野的國際淨灘行動海廢垃圾統計數據中,2011年與2013年塑膠袋皆居冠。由於取得管道多元方便,往往一不小心就拿了塑膠袋,例如早餐的三明治或午餐的便當手提袋等。今天,你又拿了幾個塑膠袋呢? 還記得海鳥胃的塑膠垃圾嗎?別以為只有天上飛的海鳥才會受害,海裡游的海龜也有說不出的滿腹苦衷呢!在中途島拍攝信天翁的藝術攝影師Chris Jordan和Susan Middleton ,分析一隻在阿根廷沿海捕獲的海龜胃,結果和中途島的海鳥胃如出一轍。今年,荒野保護協會的淨灘教案基於2012年「塑」誰殺了信天翁為藍本,特別加入攝影師的海龜胃照片,讓大家一開眼界,同時也會介紹海龜和塑膠袋的新仇舊恨及海龜家族成員,帶領大家如何辨識海龜、陸龜的身形體魄,希望能以海龜作為瞭解無垠大海為的初始點。 新生活運動:淨灘、減塑、護環境 許多人會認為淨灘後,垃圾就不會再出現,或是垃圾會出現的比較慢,其實往往一個潮汐或一場暴雨,沙灘就會有許多垃圾出現。我們樂見的不是海洋廢棄物的減少,而是監督官方完善廢棄物處理機制,鼓勵友善環境的產品設計,扭轉大眾的消費行為,減少因為方便帶來的環境汙染副作用。 紓解環境污染副作用,民眾可從「減塑、加綠」新生活做起:拒絕免洗餐具、自備環保餐盒、拒絕塑膠飲料杯與過度包裝的產品、自備購物袋,購買前先想想「5R」 ,才是淨灘行動欲傳達的核心價值。就讓本篇開頭所設定的「難道是……」情境,不再是塑膠廢棄物浮在河川、躺在沙灘、飄在海洋的蹤跡,取而代之的是愛湊熱鬧的魚兒、小蝦、蚌殼、螃蟹等。 「減塑、加綠」新生活,9月份在台北捷運新埔站、國父紀念館站、公館站、中山站、雙連站以燈箱廣告刊出,歡迎大家拍照打卡並分享至「World Oceans Day世界海洋日」臉書粉絲頁。最後,邀請您一同加入9月20、21日的國際淨灘行動,萬人齊心,全台串連,親臨第一現場實際動手揮汗,共同監測記錄海洋廢棄物。希冀淨灘的過程中,主動反思日常生活中可避免使用塑膠製品,強調個人垃圾源頭減量,達到「無塑生活」才是愛海的最佳行動!

liina klauss以海洋廢棄物打造彩色「垃圾山水」裝置藝術

2014-09-02

五月底的墾丁佳樂水,不只有衝浪客,還有一位德國藝術家及50位志工,打造南台灣「彩虹太陽」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海灘上超過80%的廢棄物來自陸地,在陸地上隨意丟棄的垃圾隨著河流來到海灘,或亦隨著海洋洋流飄流到世界各地的沙灘。這些散落的海洋垃圾不僅讓沙灘和海洋看起來髒亂無比,更造成許多生物誤食,嚴重影響海洋生態。一位來自香港的德裔藝術家liina klauss發起海洋廢棄物裝置藝術行動,將在淨灘撿拾到的垃圾,依照顏色分類排列,透過巧思與創意打造一座巨型裝置藝術,同時呼籲民眾重視海洋,反思人類生活行為對海洋生態的影響。5月31日號召50名志工於墾丁佳樂水漁村公園創作「垃圾山水」裝置藝術,行動藝術在沙灘上展示一天,隔日委由當地清潔隊將垃圾回收處理。許多前往海邊戲水的民眾紛紛驚豔:「垃圾竟然可以這麼美麗!」 旅居香港的藝術家liina klauss,原在日本及德國擔任時裝設計師,2007年到香港後開啟自由藝術創作,結合藝術與環境保護,將廢棄物轉化為藝術品,啟發民眾思考。身為藝術家的liina展現對顏色高度的敏銳度,用創意驚艷民眾的視覺,將淨灘撿到的垃圾依照顏色排列出美麗的圖像,猶如光譜般的放射圓形。liina語重心長地說:「沒有什麼東西是應該被丟棄!在台灣與香港海邊撿拾到的垃圾相近,皆以塑膠垃圾居多,這個情況在歐洲國家並不常見,可見亞洲飲食講求便利性。」活動當日liina自備環保杯,身體力行提醒大家不要讓自己的方便,造成大自然的不便。除了撿拾廢棄物做創作,liinau也號召志工收集沙灘上的自然物作為創作素材,大至漂流木、椰子殼,小至欖仁果實、葉子等微小的果實。這些自然物來自人類生活,以反思的角度來提醒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 荒野海洋專員胡介申在淨灘過程中,意外撿拾到來自菲律賓的塑膠瓶,除了提醒民眾垃圾會隨洋流漂流,更再次指出全球應共同重視海廢議題。手中握著的塑膠瓶瓶身還有動物清晰的咬痕,介申強調:「海廢創作不僅是單純的藝術表現,更重要的是引發人們審視環境問題,你我製造的垃圾正對海中生物造成致命的威脅。」近年來,荒野不斷呼籲大眾,改變日常生活,降低垃圾量並妥善管理廢棄物,將淨灘行動提升為公民意識,一同重視海洋環境污染問題。

驚「燕」盛夏黃昏 2014 五股溼地夏日賞燕季

2014-09-01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荒野在8月間舉辦「2014五股溼地夏季賞燕季」活動,提供10場免費賞燕及生態導覽,共計吸引1,500位民眾參與,一同欣賞五股溼地生態之美。自2009年起,荒野開始籌辦「五股溼地賞燕季」,今年特別與新北市政府合作,8月9日於新北市五股區成蘆橋下,五股溼地解說中心前舉行「2014五股溼地夏季賞燕季開幕活動」,活動當天下午2點至5點設有「生態園遊會」,志工老師們帶領民眾進行彩繪圖譜、生態遊戲、五股溼地鄉土人文講古、自然生態守護故事導讀、太陽熱能燒烙等多項DIY活動,大小朋友一同動手參與,200位民眾與荒野志工度過一個有夕陽、葦浪、晚風、燕群陪伴的難忘午後,隨著微風一齊跳著夏之圓舞曲。   四隻造型可愛的鳥類吉祥物,跳著輕快的舞步為開幕會暖場,展現荒野志工的熱情與活力。荒野理事長賴榮致詞時表示:「五股溼地生態豐富,擁有台灣特有物種黃鼠狼、世界級保育物種四斑細蟌、黑面琵鷺等,珍貴的自然環境須被守護。賞燕不只是休閒活動,更是環境保育行動,守護五股溼地是全民運動,期盼民眾與政府重視棲地營造,將溼地留給後代子孫。」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處長諶錫輝,特別蒞臨開幕會現場,對荒野在五股溼地的經營努力表示贊同,更期待未來政府與民間的長期合作。儀式結束前,主持人邀請台上貴賓與台下民眾,共同投擲手中紙燕,上百隻五顏六色的紙燕同時飛向四方,為開幕會畫下句點。儀式結束後,志工老師們分隊帶領民眾進入五股溼地,進入賞燕平台,近距離觀賞燕子群聚飛翔壯觀場面。   每年春天,部分家燕、洋燕會從菲律賓等南洋一帶飛到台灣築巢,都市地區常可見到家燕在騎樓或屋簷下築巢,繁衍1至2巢後,九月份陸續飛回南洋。五股溼地位於淡水河出海口二重疏洪道北端,左側連結五股、右則緊連關渡,佔地共約177公頃。五股溼地因處於淡鹹水交會處,特殊地理位置蘊孕豐富多樣生態環境,提供鳥類覓食場所;高聳的自然蘆葦叢,構成鳥類棲息的最佳屏障,成為候鳥南來北往的驛站。每年八月盛夏時節,太陽下山前約半小時,數以萬計的家燕、洋燕、棕沙燕、赤腰燕等,從四面八方飛到微風運河西側的蘆葦叢區上空覓食,高速盤旋、狂飆、升降、俯衝,霎那間只見滿天密密麻麻如旋風般的小黑影。壯觀的場面讓參與民眾嘖嘖稱奇,五股溼地特殊的地理條件,儼然成為每年北台灣燕群南飛遷移度冬前的最大聚集點。   五股溼地除了舉辦夏季賞燕季外,平時每星期日下午15:00至17:00在園區內舉辦免費生態導覽活動,透過實際的探索,培養夥伴親近自然的「荒野心」。五股溼地在70年代曾是鳥類的天堂,曾記錄到94種鳥類,數量達4千8百多隻,盛況空前。然而,隨著工廠林立、人為排放廢水、任意傾倒廢土及垃圾,使得溼地失去生機。直到2004年,當時台北縣縣政府正式成立「五股溼地生態園區」,並委由荒野認養,才讓五股溼地的生態重新出現契機。五股溼地目前列為「國家級溼地」,擁有豐富自然生態及國際級物種,荒野期盼透過你我的守護,將之提升為「國際級溼地」。人類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共生共存是我們經營的方式,找回台北溼樂園,守護自然棲地,築夢在淡水河畔。   延伸閱讀 《築夢生態淡水河》收錄19位作者對淡水河真切的感嘆與期盼,一本特別聚焦於淡水河流重要溼地內的生態紀錄故事生態書,綜觀淡水河三百年的時光與變遷,探究古往今來的生態人文變化,一段真摯的夢想成真故事,勾勒河流的美麗與哀愁。 訂購資訊:荒野環保市集  

溫柔而堅定,棲地守護我和你

2014-09-01

文/蔡佩君(嘉義分會分會秘書,自然名:羽冠畫眉)  圖/鄭宏毅(自然名:米粒)   說到嘉義分會,荒野人定會直接聯想到「諸羅樹蛙」!除了地名因素之外,嘉義沒特別顯赫的事蹟,但有著一群默默、持續在為這個環境付出的夥伴,因為「關懷蛙,就是關懷我們的環境!」   諸羅樹蛙(Rhacophorus arvalis)是台灣特有種樹蛙,主要分佈在雲林、嘉義、台南等地。1995年由師大呂光洋教授命名發表,因首次發現地在民雄,遂以嘉義的古地名「諸羅」命名之。從其分佈的情形來看,雲林縣、嘉義縣以及台南麻豆附近都有諸羅樹蛙的分佈,甚至台南永康也有諸羅樹蛙的蹤跡。但由於其分佈的範圍多位於人類活動區域內,只要農民改變耕作型態,諸羅樹蛙棲地必會受到衝擊;加上雲林、嘉義和台南諸羅樹蛙分佈的範圍內都偶有大型開發案件的申請,導致諸羅樹蛙生存的危機增加。   有鑒於此,民國95年嘉義分會成立諸羅樹蛙蛙調小組,期間普查了嘉義縣市諸羅樹蛙的分布狀況與數量,但是隨著時間、棲地破壞與人員的流失,小組能量漸漸低迷。民國100年間,嘉義縣政府辦理了一次諸羅樹蛙的研討會又再次激起分會關注諸羅樹蛙的火花。大家想起了有一塊大面積的棲地值得我們投注能量,持續調查與紀錄。在總會協助與分會夥伴努力奔走下,我們順利向軍備局申請了此塊棲地的三年調查計畫。這塊廢棄的軍事用地緊臨著兩處諸羅樹蛙族群數量穩定的棲地,透過這個計畫,我們希望可以調查軍事用地內諸羅樹蛙族群的數量及族群量季節變化,以期建立調查方法後,往後持續調查將可以了解諸羅樹蛙族群量是否有減少的趨勢,並且擬定相關的保育策略。當然,更深遠的目標是在基礎的環境教育推廣工作之外,能朝向「保護區以外之保護區」的機制建置,讓物種調查與在地力量連結擴大,期望此保育類物種可成為「嘉雲南的綠寶石」。   此三年調查計畫經軍備局核可後開始進行,第一年開始之初,莊孟憲老師指導分會夥伴在廢棄的軍事用地邊緣依照不同的林相畫設了四個樣區,調查頻度從七月持續至十二月,每月一次。從第一年的調查記錄中可以發現,氣候較嚴寒的冬季幾乎沒有青蛙的蹤跡,經與莊孟憲老師討論之後,調整了第二年的調查頻度。第二年開始集中在六至九月份調查,並且在蛙調的同時普查其他出現的物種,第三年也比照第二年的模式進行。在這三年的調查中,有兩至三個樣區常會因為颱風或是豪雨造成無法進入;也發現樣區之外,在更深入軍事用地的中心應該有更大族群的分布。是否更改樣區在過程中也曾經討論過,但是最後還是希望可以在同一樣區持續調查累積三年的紀錄;因此這些心有餘而力未逮的想法促成了荒野嘉義親子團一團奔鹿團加入在地棲地守護的行列。第二年調查計畫進行中,嘉一奔鹿團協助樣區的清理,清除了雜木蔓草與倒落的竹子,並且就地取材搭建了便橋。同年冬季也再次進入樣區搭建平台,希望可以讓隔年的調查更加順利。 我們知道一般青蛙會利用樹木的基部或是落葉層挖洞暫時躲避取暖渡冬,而在竹林中生活的諸羅樹蛙也會利用農民保護竹筍的黑布與落葉在竹節處渡冬;在這次的行動中,我們也觀察另一種渡冬的狀態,在竹筒中擠著數隻面天樹蛙與中國樹蟾相依偎,讓親眼目睹的夥伴們大呼驚奇!這也是第二年調查計畫中額外的收穫。   今年是調查計畫的第三年,進入尾聲的同時也開始思考,接下來呢?是不是應該要有更積極的作為?這些想法都將伴隨著計畫的結束展開新的局面,而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絕對會持續的關注!在環境保護已變成顯學的今天,也許很多人會質疑,僅僅只有做調查,究竟可以對諸羅樹蛙產生多少的幫助?但是誠如許多分會在棲地守護上成功的例子可證,持續的關注、持續的紀錄,當面臨需要我們挺身而出的時候,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