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鷹創團心路歷程/一日翔鷹人,終身翔鷹人

2015-01-06

文/張舉彥(荒野親子團高雄二團翔鷹團創團鷹,自然名:大王燕) 2011年荒野全國大露營,南部營區設立於澄清湖。活動當天,我鼓起勇氣向親子團總團長提出,想成立翔鷹團一事。我的高中生活,大概就是從這一刻開始改變! 起初的想法很簡單,只是想完成親子團的四團一會制度。沒想到後面的歷程是如此艱辛。剛開始一頭熱的熱情,後續因時間無法配合,接著沒有下文,再經檢討失敗原因後重新出發,不斷的以這種模式循環。最後蘇伯昇(自然名:冰川)、李勇諭(自然名:夜月)和我及決定放棄玩樂的時間,認真投入翔鷹團! 籌備之初,我們需要一個大方向,一個如何運作翔鷹團的方向。所以我們詢問親子團的幹部們,經過幾次會談以及向荒野長官請教,我們找到了如何運作翔鷹團的模式。這使我了解,翔鷹雖然是個以青少年自主的團體,但是沒有大人的幫忙非常難起步。 當我們認定明確的方向後,進入第二階段——運作。我們有了時間、有了方向,接著就是該如何運作翔鷹團。翔鷹不只要學會如何獨力完成目標,還要學著如何與夥伴共同完成大家的目標,我們要學著分配工作、學會協調、學會運用現有的資源。當我們完成我們的團體行動方案時,那種喜悅、那種感動,絕對不是用言語能形容。 雖然我的經歷只有創團,無法完整參與活動內容,但是成團的過程中,我們努力完成共同目標的那份熱情,成為我們難能可貴的經驗與回憶。成立翔鷹團的經驗,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歷。雖然不能傳承甚麼給學弟妹,但我們的精神,永不消逝! 延伸閱讀 那天起,我們一同展翅高飛 翔鷹成長回顧

那天起,我們一同展翅高飛

2015-01-06

文/張明松(荒野親子團高雄二團翔鷹團創團團長,自然名:玉山圓柏) 圖/荒野親子團高雄二團翔鷹團 2014年8月總會荒野快報編輯部來信,希望高二翔鷹成員能夠書寫成為翔鷹之後的心得。將此訊息傳給所有新舊翔鷹,很高興在十月底前收到三位翔鷹的心得,稍加整理後呈現如下三篇文章。 高二翔鷹團從最初無中生有到如今由梁國璽(自然名:白米)擔任翔鷹第二屆團長順利運作,轉眼已是三年多。回想翔鷹團在各級長官及荒野夥伴關注和支持下,能夠開花結果,同時台東、嘉義、台北、台南即將陸續籌備及成團,內心有許多感動。相信荒野親子團四團一會的組織架構在各地夥伴的加持下,會在未來逐漸的完成,或許這正是現有教育體制外真正的十二年一貫學習歷程。更希望經過這十二年洗禮的荒野孩童和青少年,未來在社會各階層或各行各業,能夠將荒野親子團的正能量去感染周遭的人們,使整個社會導引向健康、陽光的路途。 身為高二翔鷹團創團及第一屆團長,回憶和翔鷹們相處的過程,常常會不由自主發出內心的微笑。在人生的旅途上,很榮幸有機會和青少年朋友共同完成數件未來值得訴說的故事,那是何等興奮! 我們共同創立了翔鷹團、我們共同在荒野大露營展現活力、我們共同嚐試了有機自然田的辛苦、我們共同參與了今年在宜蘭舉辦七天六夜「國際環境守護組織」(Caretakers of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簡稱CEI)的年會活動、我們共同爬上了百岳之一,標高3,092公尺的北大武、我們分享了彼此的個人行動方案和理想、還有淨山、淨灘、大津入團、麗湖英格拉猶攤位……,這些都將是美好的回憶。在未來的旅途中,相信曾參與的翔鷹們遇到任何挫折或困難,都會記取我們共同努力的辛苦和甜蜜,勇敢的去面對。 身為一隻翔應,翱翔天際、擴展視野;進而發揮所長,提升自我、造福周遭是我們的共同願望。願每一隻荒野中的翔鷹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勇敢的邁向人生旅程。 延伸閱讀 翔鷹創團心路歷程/一日翔鷹人,終身翔鷹人 翔鷹成長回顧

亻厓兜──記水路群像 之六.黃金琳

2015-01-06

文、圖/荒野新竹分會水路大隊 身之所至,道之所在;動之所至,悟之所在 走訪竹東圳的人與事,總有許多的感慨,對照今人四肢不勤與對勞力的珍惜,那麼在客庄裏常見年逾八十的長者在微暈的黎明中未待雞鳴催喚就進入田野,以「勞動」來宣告一天的開始,遲暮的銀髮積累歲月的面顏,卻有著體健心明的真正靈魂,「到底什麼才叫做年輕?」水路人心中不禁暗暗遲疑。 黃金琳,與竹東圳完工同一年出生,算來已是八十六歲的高齡,世居柯湖,擔任里長多屆。2014年的正月,在福龍宮前過了馬路的芭蕉園邊,老里長雙肩扛帶起油箱的除草機,銳利鋼齒正在除草人熟稔的操縱下忽左向右的向兩旁雜草堆裡放肆游移,末絮野飛,瞬間眼前一片開闊,彷若太平再臨。 水路人見狀也想要來個鮮體驗,「這沒像你們想得那麼簡單」老先生直搖頭說不行不行。進到廟裏,講起搶水種種,回憶幼年種茶製茶點滴,口說加上動作,條理清晰,刻畫鮮明。提起這桐花秘徑,老先生說起可以帶我們走一遭,最後則會經過里長家沿著馬路回到福龍宮。挺直腰桿的老先生話語不斷,腳下更是輕快,初時路徑明顯,土質鬆軟自在行來,好不悠遊。隊伍一個停頓,前方說是老先生要咱們暫等一下,他老要到前方小解一下,未幾多時,身影乍現的他已經多了根粗樹枝實握手上,右轉上小山坡,之後幾次曲折緩升,心中了然老先生識己顧己的處世智慧,善於照應自己,卻又未外顯於形。愈到深裏,枯枝倒木遍陳,一個往上的天然障礙,斜倚的密密樹幹枝條宣示路權,「可能要開山刀來開路啦!下回再來」「沒關係,可以試試看能不能折斷」,就在水路人各嘗其法的紛擾意見中,老先生大步趨前一個漂亮的迴轉就從之中的細枝小縫中昇立高處,真是個輕盈的林間俠者啊! 地形幅度約呈四十五度的竹林區是老先生所有,他會在晨曦寒露時騎著摩托車來到最近的地方,彎身曲膝看準筍尖就刀刃進土,鮮嫩新筍逐一裝袋後再運載回家,說起這竹子學問,老先生自有一套實戰哲學,俗話說,「說到你知,鬍鬚就打結了」真是能形容我等非農事人的理解智慧。上去就得下去,陡坡直下,「這八十幾歲老人家要是跌倒怎麼辦?」水路人忐忑憂心,下得平野才領悟到,老人家自信得令人折服,看來我們只要把自己顧好就行了。 路徑後端的烏心石林是老先生親手一一種下,望高的樹體,紛落的白色小瓣片妝點著林道,幽幽的細緻,美麗無比,回到產業道路已是近一個鐘頭,只見老里長不著痕跡地拿出廳內的藤椅倚坐靠躺其上,嘴裡直招呼著大伙兒入內用茶,長者迅捷的身手對應著敏銳的心思,不疾不徐,行掌移步於無聲無形,我等後輩可得認真觀之學之行之。 記得與老里長初次見面是在2009年柯湖的信仰大廟三山國王廟(福龍宮)裏,他是管理委員會的主任委員,黑板上的字跡端秀是其親筆,瘦長挺直的他招呼我們喝茶彷若老友一般,他談起日治時代家中長輩當時經營的是鄰里間最早的製茶工廠,當時新竹與北埔往來都須行經柯湖的牛車路,直到竹東開發後到現在。「窮人耕旱田,旱田耕窮人」老里長一語道盡了農民和土地的互依與底深的無奈,韌性也在柯湖人的身上有了延伸,因為地勢只有7鄰受到竹東圳的澤蔭,先民挖埤塘蓄水灌溉形成地方上的特有景觀。2002年兒子黃宏堡克紹裘接起了里務引為地方佳話,連任至今。里誌「柯湖傳奇」就是在兩位里長父子檔的催生下完成,全里的長者少者一起調查、記錄與書寫,是一本真真實實由里民所參與地方誌。 這幾年柯湖有了不同以往的裝扮。水路曾經埋鍋造飯的樸拙樣貌已不得見,眼界豁然展開的空地原來是在今年要進行地面的鋪設與馬路的拓寬,這廟宇的低潛似乎就這麼堂而皇之了起來,農夫市集也在路旁迎客,對於發展的不得不然和必然,老人家自有其跨越時代的處世哲學,正如同其輕盈踩踏林間,幾個跳躍,一個轉身,就已回首望後塵微笑相應矣。 致逝去的感動 每週一次的竹東探訪總在半結構的鬆散間游移,也或許是這般的沒有「負荷」之下才形「甜蜜」吧?!僅占三分之一客家人的水路大隊可以在客家的土地上自在來去,若說是水路人有多大的能耐,那絕對是個笑話,倒是能在時間壓力的緊繃與無邊際放空之間擺盪,在毫無頭緒與明確方向二端尋找停佇,或許還能對其超乎常人的毅力按個讚吧! 晃晃悠悠,走過水圳七個年頭,其中,人物的觸動是最美的。要感謝的是,願意分享,願意接受邀請的人物,讓我們這群未曾在其正盛榮景時有過交集的晚輩進入他(她)的記憶盒。那些曾經,那些過往,那些事理,被遺忘的時光隨著鐘面上刻針在滴答聲中移動,就這麼愈來愈明,愈顯愈清,「記憶,是靈魂的謄寫者」,水路人秉聖哲亞里斯多德之言,在流水涓涓裏梳理屬於水路的靈魂。 每位受訪過的水路人物都是某種典範,在人生的功課上我們領略的就是一種態度吧!和自己相處,和家人相處,和老友相處,和這個大時代相處,這一系列的人物書寫,表達我們的深深感恩,總在某個水路人聚集的時刻,你(妳)們的身影,曾說過的話語,就這麼鮮活地牽引著我們曾經有過的交會,「恁仔細,承蒙你」。

給義賣品一個「贊」

2015-01-06

文/楊正字(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自然名:漂流木) 荒野的義賣品最早是伴隨攝影而來,透過攝影產生的影像讓野地有了說話的聲音,也讓更多人看見了台灣的美麗;百年前世界各國開始設立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都是透過攝影家、文學家,用雙腳走過、雙手紀錄,內化沉潛後再傳達給大眾所知曉。前理事長李偉文也在《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說道:台灣好幾個環境守護案例的成功,也是經由荒野夥伴動人的圖片來說故事,讓民意代表、政府單位和在地的民眾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住的地方這麼漂亮,這麼珍貴!」 透過影像來傳達環境教育的觀念、號召民眾參與環境行動,大夥集思廣益逐漸將影像發展出周邊產品,這些圍繞著影像而設計的義賣品所募集到的捐款,就成了荒野這十幾年來最重要的財源之一。透過民眾的小額捐款和義賣品,讓荒野的行政費用有了著落,荒野也更有力量去從事棲地守護與環境教育。前幾年荒野曾嘗試用義賣品,守護新竹梭德氏赤蛙與募集愛鯊調查的研究經費,兩次募款皆獲得相當正面的支持與肯定。守護梭德氏赤蛙的行動,讓新竹豐田村的村民朋友都動起來了,除了投入營造社區自然生態環境,亦帶動社區共同維護赤蛙棲地生態;愛鯊調查的成果更受到國際上學術與保育界的重視,於2013年11月19日成功登上國際學術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開創了台灣海洋保育運動先例。 隨著荒野不斷拓展以及社會的期許,荒野持續茁壯,有更多認同的夥伴付出時間、體力或以捐款來支持,以實際行動來展現荒野守護環境的決心。義賣品發起「贊助」的理想,隨著我們守護環境的腳步一直進化,從最初推動組織行政到落實環境教育一路到守護棲地,義賣品都扮演著重要籌款的角色。 荒野配合國際的環境議題活動,推出如環保材質T恤、頭巾、環保購物袋等義賣品的經驗亦學到了重要課題,公民教育的力量能將每一個人轉化成守護環境的種子,那透過行動是不是也能影響廠商的生產過程,改善廢棄物處理流程,讓綠色製程落實到生產線上呢? 消費是全民的課題,消費者透過「選擇」可以匯流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甚至影響業者改變汙染環境的製程,前一陣子台灣連續爆發了嚴重的食品安全、工廠汙水事件,把消費者和商家的信任關係破壞殆盡,也讓我們重新認識「知的權利」比消費行為更加重要。除了檢視廠商的製造流程、產品的實用性、對環境的影響,秉持著「因為需要,所以消費」的立意也很重要,不造成浪費會讓義賣品更具使用的價值,這樣的贊助對荒野就是一種完滿! 給荒野一個「贊」,這份贊助我們會感念於心,雖然沒有精美的包裝、雖然不是流行時尚,期許環境保育的概念深植人心,讓更多人了解環境保育這個公民議題。

從百慕達到冰島──改變我一生的海上旅程

2015-01-06

Viking Voyage from Bermuda to Iceland - a trip that changed my life 從百慕達到冰島──改變我一生的海上旅程 文、圖/La Benida Hui許沁雯(荒野保護協會志工、海洋展覽策展人) 翻譯/柯典一、劉青英(自然名:青鳥) I stood on deck and looked up at the towering mast above me surrounded by my new family for the next 21 days. This 72 foot moving island was to be my home and shelter where I would eat, sleep, and bathe below the ocean surface. The idea of being "unplugged" from the world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to travel 1600 miles to understand micro plastic distribution thrilled me. We spent two days prepping for our departure, stocking up on food, running though emergency protocol and familiarizing ourselves with all the boat parts and names. We squeezed in a last minute beach survey at a nearby location to collect more plastic samples for surface data and had our last restaurant meal with cake for dessert and a birthday song for a crew member. 我站在甲板上,抬頭看著高聳入雲的桅杆,四週圍繞著我未來21天的新家人。這座72英尺長的移動島嶼,是我吃飯、睡覺和洗澡的家與避風港。一想到「脫離」熟知的世界,航行1600英哩到無人之境,調查微塑膠的分佈,就感到非常興奮。出航之前,大夥花了兩天準備航行物資,包括裝滿食物、演練緊急處理程序、熟悉船舶各部份與名稱。最後還擠出一些時間去附近海灘調查,收集塑膠樣本列入地面數據資料,還到餐廳享用出航前最後的陸地美食,佐以蛋糕甜點,外加祝福一位新船員的生日快樂歌。 The first few days in open water were spent developing our sea legs. A handful of us including myself did get sea sick. We were divided into teams of three with a crew "on duty" 24/7 for three to four hour shifts depending on whether it was day or night. This was our only "scheduled appointment" when our team members took turns cleaning, cooking or conducting visual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We slept when we were tired and ate according to who was on lunch or dinner duty. 出海後的前幾天都在適應海上的生活,大多數的同伴包括我在內,都備受暈船之苦。因輪班需要,所有人分成三組,24小時都有人輪班「值勤」,每次值勤三或四小時,依晝夜而不同。這是唯一的「班表任務」,當班時就清潔打掃、煮餐點、目視觀察及研究。其他人覺得累就睡覺,吃飯就看當時的值班狀況。 Memorable moments were marine cetacean sightings that included whales and dolphins, phosphorescent seas that turned the ocean into a live light show at night, swimming with Barracudas when the ocean was dead calm, fishing for a tuna lunch/dinner and the 10 long days of fog…… 印象最深的時刻,是看到鯨魚與成群海豚、浮游生物把夜晚的海面點綴的像一場螢光秀、海面平靜時下海與成群的梭魚游泳、釣鮪魚當佳餚、還遇過一連十天的大霧。 This is when the cold really set in, off the Grand Banks of New Foundland where a cold current came and stayed along with coast guard warnings of ice bergs. Night and Day were the same thick grey there were no stars and no sun. Some days came with icy rain and soon almost all of us remained below deck on our breaks huddled by the radiator covered in wet gloves and socks. Relief and comfort came in the form of a hot drink made during our shifts with the occasional freshly baked bread or a piece of chocolate. We learned to appreciate the little things.  等航行到加拿大東邊紐芬蘭東南角的大淺灘(Grand Bank),就是北方寒冷洋流來的區域,沿途可看到海岸防衛隊的冰山警告標誌。當濃霧籠罩時,白天與夜晚是看不到太陽或星星的。有些日子下著冰雨,一到休息時間,大家都立馬到甲板下,依偎在烘著溼手套、襪子的暖氣旁,喝著值班時所做的熱飲,偶爾搭配剛出爐的麵包或一塊巧克力,我們學會了感謝這些小確幸。 The top three things I missed the most besides my family was living life vertically (as opposed to a 45 degree angle), a proper shower/toilet and oddly enough I really started to miss land. Not so much "home" but solid ground. This is what struck me, I may be steering the boat but Mother Nature was steering us, not to our "home -land" but to land. This became my greatest lesson on this journey, understanding the bigger picture of "home". My floating home, my family crew was my community, my neighbor was the ocean and all the living creatures in it just as much as the birds, the countries we passed, the stars we gazed at, are all a part of the "home" planet; and there was only one. 除了家人之外,我最懷念的三件事是直立的生活(而非45度),正常的淋浴與上廁所,很奇怪的是我開始懷念陸地了,不是自己的「家」,而是不會晃動的陸地。最震撼的是我在掌舵時,感覺真正的舵手是大自然,它引領我們到陸地,不是「家鄉的陸地」,這就是此行最重要的課程——了解那個更宏觀的「家」。我這浮動的家,如家人般的船員是社區,大海是鄰居,所有在其中的生物與海鳥,所經過的國家,凝視過的繁星,都是這個「家」星球的一份子,而且是我們唯一的家。 We are all connected. The samples we collec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ocean contain plastic. Plastic that made its way from land pushed by the ocean currents to become food or a life threatening hazard to the marine life that eventually travels up the food chain causing damage to our personal health and our ocean environment. 我們都是互相連結的,大海中所採集的樣本含有塑膠。原本在陸地上的塑膠落海後,經由洋流帶到各地,成為海中生物的食物或是致命危險物,最終進入食物鍊,傷害人類的健康並破壞海洋環境。 The marine biologist and explorer Sylvia Earle summed this up in a simple quote, "No water, no life. No blue, no green." 海洋生物學家與探險家 Sylvia Earle 下的結論「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沒有藍(海水),就沒有綠(植物)」。 So, my plan is to continue my plastic journey educating the public through programs I am involved in, art projects and partnerships I work with including scientists and artist in the environmental field. I hope you will find the inspiration you need to join me and be involved with caring for our future.  Many thanks to the host of our Viking Voyage, NGO 5 Gyres (www.5gyres.com), Skipper Phil for keeping us in line and bringing us safely "home", my St Cassiopeia team and rest of the "family" crew, to Society of Wilderness for being a part of my Taiwan "home", last but not least my parents and Andy for their love and support. 所以,我打算繼續塑膠旅程,透過我所參與的計劃、藝術企劃、跟環境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及藝術家成為夥伴,來教育公眾。希望你能找到激勵的動機與我同行,一起關心我們的未來。謝謝Viking Voyage、NGO 5 Gyres (www.5gyres.com)、Phil船長的領導並且平安帶我們回「家」、我的St Cassiopeia團隊、其他的「家人」船員、我在台灣的「家」——荒野保護協會,當然還有我的父母和Andy所給的愛與支持。 La Benida Hui(許沁雯)網站:www.rareawareness.com

守護日月潭,不要糟蹋日月潭——水里大彎服務區計畫該結案了

2015-01-06

文/張讚合(荒野台南分會環境培力組組長,自然名:河烏) 環保署在11月5日、11月24日舉行「水里大彎服務區開發計畫」二階環評第一次範疇界定會議及其延續會議,計畫基地位於水里街道與車埕間;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下稱日管處)預定在該處建渡假旅館、遊客服務中心、大型停車場。大家也許感到陌生,也很難理解此開發案有何問題,說明如下:日管處預定興建纜車,連接向山、車埕這兩個相鄰、相關有點阻隔的風景區;「水里大彎服務區開發計畫」(以下稱本案),實際上是向山至車埕纜車案的「前案」,為纜車作準備,合理質疑是典型「切割環評」案例。荒野台南分會受水資源保育聯盟邀請,協助關注此一案件,獲分會長洪秀燕(自然名:黑琵)許可,環境培力組長張讚合(自然名:河烏)、副組長許雅婷(自然名:雪鴞)與水資源聯盟人員並前往實地勘察,張讚合兩度參與範疇界定會議。 本案環境影響說明書裡明載基地位於水里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但卻隱瞞該基地也在環保署公告的「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或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的範圍裡。水里溪水來自日月潭,水里溪是南投縣自來水重要水源,包括水里、集集、竹山、名間、南投、草屯,全仰賴它;水里溪併入濁水溪後,則成為彰化、雲林灌溉水源。日月潭作為一大水庫,主要為水力發電,由台灣電力公司管理,非水利署管轄;但經過發電廠的尾水,成了水里溪的河水後,為自來水公司水里營運所所屬淨水場水源,供應前述的各鄉鎮。水里溪流域皆劃為「水里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水里取水口上方則為更嚴格的「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保護區;作為水源的日月潭水庫卻沒有納入任何保護區裡,以致日月潭週邊肆無忌憚地開發,飯店、遊船、纜車等觀光設施與接引無限制的遊客。日月潭被糟蹋得這麼嚴重,湖水卻仍可年年辦理「泳渡日月潭」,主要因湖水來自濁水溪上游的霧社水庫與武界壩,從武界壩經15公里引水隧道,穿過水社大山送進日月潭;不幸的是,因濁水溪上游地區濫伐濫墾濫建(包括清淨農場),已造成霧社水庫與武界壩嚴重淤積,可預見未來霧社水庫、武界壩、日月潭、水里溪的相繼死亡。 阻止不當設施興建,扭轉日月潭無限制開發,挽救日月潭所面臨危機。99年10月19日南投縣環保局提供給開發單位的公文中:「經查旨揭98筆土地未位於已劃定公告之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或飲用水取水口之一定距離內。」11月5日範疇界定會議上,環團強烈質疑南投環保局可能涉嫌偽造文書,要求環保署須釐清此違法爭議;開發單位後續「回覆說明」亦載明:「南投縣環境保護局函復:本計畫93筆土地內有社子段1-44地號等20筆土地位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水里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並請依飲用水管理條例相關規定辦理。」本案似乎非「飲用水管理條例」所列十一項禁止行為,但內政部去年公告的「全國區域計畫」,「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或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劃為第一級環境敏感地區:「本地區除公共設施或公用事業外,應避免作非保育目的之發展及任何開發行為」;公共設施或公用事業係「屬內政部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由政府興辦之公共設施或公用事業,且經各項環境敏感地區之中央法令規定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意辦理者。」本案主管機關是交通部,飲用水保護區主管機關為環保署,因此本案必須經過內政部、交通部、環保署三個中央機關會商同意後,才可提出。若以「全國區域計畫」是去年公告,本案不受其約束;引用當時所行的「變更臺灣北、中、南、東部區域計畫(第1次通盤檢討)-因應莫拉克颱風災害檢討土地使用管制99/6/15公告」,飲用水保護區亦為「限制發展地區」,該地區「除國防與國家重大建設外或因生活環境品質與安全之考量,不允許作非保育目的之發展及任何開發行為。」因此,本案仍是違法,只因南投縣環保局怠惰或刻意掩護,讓本案得以矇騙環評委員並進入二階環評。 環團於11月24日範疇界定延續會議開始便提出程序問題,要求優先釐清本案顯然違法的事實;南投縣環保局、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先後說明,皆承認當初南投縣提供的公文內容錯誤;與會環團也主張本案既然違法在先,不可繼續受審;最後會議裁定本案範疇界定中止,全案移請環評大會重新考量。過去未發生範疇界定會議「中止」紀錄,「中止」之後該怎麼辦?當然最佳情況是開發單位主動撤案,若開發單位無意撤銷,環保署應直接予以退件,環評程序全部終止。這場美好的勝仗,初步遏止日月潭觀光業肆無忌憚擴張的現象;日月潭是座水資源重要來源的水庫,觀光只是附帶功能,在此肆無忌憚地開發,將加速日月潭水庫死亡;日管處不該帶頭糟蹋飲用水保護區,更期望日管處已從此案中取得教訓,水里大彎服務區計畫也該結案了。

就算力量很小,能做的事還有很多

2015-01-06

氣候變遷小組:一個素人志工的年度回顧 就算力量很小,能做的事還有很多 文/劉揚銘(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蜘蛛) 每年2月14日是西洋情人節。2014年的2月14日除了是情人節,還是中國元宵節。照理說這個星期五的晚上,我應該和情人一起吃晚餐、喝湯圓。但這天我的情人卻對我說,她想去參加一個志工說明會,為環保、為地球氣候變遷盡點心力,雖然對我有點不好意思,但她是認真的。「好吧,那我們一起去。」過一次環保情人節說不定也滿酷的,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荒野。 情人節成立的志工團隊 氣候變遷工作小組在這天舉行成立說明會,有二十多人冒著冷雨來參加,超過一半的成員加入志工的行列,其實在這之前,我完全沒想過自己會有當志工的一天。我的情人是個喜歡自然勝過人群的女生,我被她說服少用一次性產品、努力拒絕塑膠袋、關心氣候新聞,但除此之外,我也不確定自己能做什麼。「既然不知道,那就來學吧!」她對我說。 3月8、9日兩天,團隊辦了氣候變遷的志工培訓課程。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汪中和老師,告訴我們氣候變遷的趨勢,台大政治系林子倫教授講解氣候治理的人文和政策面。雖然3月9日我跑去參加反核四遊行,沒聽到其他的課程,不過總算對志工要做什麼有了初步的認識。 綠電講座與氣候工作坊 5月中,我們在宋宏一老師的淡水自然中心舉辦了「綠生活工作坊」,其中我們探討荒野新出爐的「民眾對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認知」問卷結果,雖然大眾對氣候、對棲地的了解還不夠完整,但也讓我們有了共識——用我們既有的能力設法做些改變。 8月到10月「認識綠電」系列講座,釐清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現況、政策走向,還有大家最關心的綠色電價問題。能源是影響氣候變遷的關鍵因素,我們期待透過這樣的講座分享,讓能源議題獲得更充分的討論。 今年以來,氣候變遷小組每個月一次聚會著重在共識凝聚,逐步規畫未來的發展方向。初期我們決定選定糧食議題,將以「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從食物與氣候的關係、食物與棲地、食材的選擇一直到廚餘處理,把氣候變遷的大問題聚焦到餐桌上,讓更多人知道,氣候變遷和每個人的生活大小事都有關。雖然我們的力量還不足,但能做的事還有很多;只要能聚集更多小小的力量,就有機會能看到改變。

邊玩、邊學、讓生活節能真的很簡單 2014「節能綠活圖」工作坊帶領心得

2015-01-06

文/簡經修(節能綠活圖專案人員) 荒野、經濟部能源局、工研院合作的「社區節能推廣計畫」今年已邁入第三年,在這一年下來,幾位專案夥伴透過和民眾直接面對面的互動中,彼此都感受到來自家庭、社區、學校不同單位對於節能議題的重視,與急迫改變能源耗損的需求。回顧當初投入此計畫的初衷,一方面在原校園的教學工作中,覺得校園老師們對於永續的概念與行動已蔚為風氣,再者如果可以透過社區、家庭甚至是今年希望影響的宗教場域(廟宇、教堂等)為對象,進而去影響這些地方及信仰者節能減碳的可能性,將是一件別具意義的事。 如何將能源局及工研院主推的六大生活節能手法,結合「節能綠活圖」的概念,融入到推廣活動中,是計畫很重要的一環。在活動中除了希望把具體的省能節電的技巧分享給學員外,更透過生活經驗的分享,希望運用生動又有趣的活動帶領、實際帶民眾去社區踏查小旅行、並檢視家庭成員及社區夥伴在生活水電資源的使用以及居家電器用品的耗能狀況,再透過學員繪製「節能綠活圖」的彼此討論中,利用節綠圖專有圖示,標示出家庭電器使用及水電資源的改善建議。尤其在每一場工作坊結束後,每每都能感受大小朋友臉上很自豪且滿足的擁有一份「自家或自校」專屬、獨一無二的節能綠活圖。在這樣的過程中,更無形地累積民眾關心自己所在的家庭及社區環境。 北部地區今年申請及推廣的對象以都會型學校與社區親子場次為多,能讓家庭親子在玩中學並培養節能技能,是夥伴們活動安排時的目的,「一張節能綠活圖能夠有什麼樣的功能和影響力呢?」這是在帶領學員們畫下節能地圖時心中會想到的一件事。在以社區中心申請的節能綠活圖工作坊中,印象深刻的是來參與的成員,有很多是比我年長的的阿公阿嬤和長輩們,他們很多是在社區鄰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在參與學習過程中,他們不但態度認真也分享在社區中已經做了那些環保節能的事情,在一邊繪製地圖時一邊解說他們社區值得驕傲的地方,也在完成地圖分享時,看到一雙雙規劃社區願景時眼裡的神采,也讓我對社區能落實「節能綠生活」充滿期待。 除此之外,在今年的活動場次中,很特別地希望鎖定宗教場所來做推廣,雖然申請場次沒預期多,但印象深刻的兩場活動,有著虔誠佛教信仰的「耕心蓮苑」和「手拉手暨家庭關懷協會」的教會活動,分別都在濃濃宗教氛圍的上課場域中進行,參與節能課程中大人與小朋友們非常誠敬、虛心地參與活動任務,我想虔誠的宗教信仰若再落實節能愛地球的環保綠生活,成果將更令人期待。 今年夏天中颱麥德姆來襲前一天,台中市區風平浪靜,經過和申請單位南投縣信義鄉的望鄉教會牧師溝通及確認後,仍希望隔天活動照常進行,於是中部夥伴天堂鳥前一天開車沿途欣賞風景到達目的地。沒想到當天晚上山區風強雨驟,更造成部落停電。想著既來之則安之,結果隔天一早教會敲鑼打鼓廣播,部落大小齊聚教堂,大夥張羅啟動柴油發電機發電照亮教堂,此刻讓大家更能感受這看似平常的電著實得來不易。後續在推廣過程中,發現部落民眾對於生活節能及環保餐具使用有其一套見解,也很高興能有機會透過輕鬆有趣的遊戲,將節能減碳的觀念,重新種植在部落的孩童身上,也帶給偏鄉孩童更多的資源與關懷。最後在刺激的颱風天中順利完成推廣活動,離開時不只部落人們熱情的送了水果、蔬菜。更高興的是在活動結束後還從郵差手中收到一疊孩子們窩心製作的感謝卡。 在有限的推廣時間內,雖沒能看到每一場學員的節能成果,但每一場活動都是一個自我成長與學員們互相學習交流的機會,也是觀念和行為改變的契機。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12月3日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2014年可能創下史上最熱記錄的一年!在數據中更進一步指出,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暖化效應約93%是來自化石燃料的使用與其他人類活動所累積。在推廣節能減碳的同時看到這樣的訊息,也不免令人憂心暖化所產生的效應,比我們目前所做的要大的太多!猶記有一組家庭成員很高興告訴我:他們家夏季電費比去年同期節省了77元,雖然這77元看起來不算多,但我告訴他們這真的是有加倍努力,才能在今年這麼熱的漫漫夏日中達到省電節能的目標!我讚佩的替他們拍拍手,也在彼此打氣聲中期待明年比今年更好。 從活動的點點滴滴中,感受到大家在課後、在生活中落實珍惜水資源、願意付出節電的行動,且在活動當下與回訪時感受到那份與學員們共同的凝聚,也對我們所生存的環境不只有失望,而是有更正面積極的作為去改變未來,這是參與今年推廣計畫工作最讓我感動、也是獲得最大收穫的地方。 2014年11月8日至13日在台北科教館舉辦的年度節能推廣成果展及節能手法分享會,我們設計了氣候變遷、我們能做什麼、節能手法以及節能綠活圖作品等大型展品,除了讓現場民眾從了解氣候變遷的成因開始,進而願意透過簡單的節能手法從生活中去做一些改變之外,我們也期待未來這些展品,有機會可以出借到全台各地去免費展出,讓這些成果成為另一個推廣媒介。當我們看到來自全國22個縣市各社區、學校、機關團體的節能綠活圖作品時,這項深入到台灣各個角落,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從都市到鄉村、從海濱到山區的社區節能推廣行動,不知不覺已迅速累積並堆疊出具體成果!最後感謝工研院各項資源的協助、荒野給予的各項行政支援以及民眾的熱情參與,生活節能我們一起努力!

邁出每一步,守護荒野多一步

2015-01-06

邁出每一步,守護荒野多一步 文/李建安(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  各位敞徉荒野的夥伴,我們一同努力,已邁過了第二十個新年,我們的腳步遍及許多地方,讓我們一起細細回味,一路以來的步履與感動。我們一心守護一般民眾認為無價值的荒野、荒地,創會理事長徐仁修老師說過,「人類所謂的荒野,是人用有限的眼光,從短視的經濟角度來思量,所以它成了沒有價值的地方,荒野其實不荒,它蘊藏著無限生機,充滿著形形色色的物種,更是野生動物的天堂」。我們希望這些美麗、價值無限的荒野,能夠好好地被守護並與後代的人類分享。 荒野夥伴剛開始聚集起來,僅有幾百人,只佔了全國總人口的一丁點兒,要直接地守護全國的荒野,顯然不足。我們需要有更多認同荒野的夥伴,齊力、齊聲地守護荒野,方能成就。是的,只有更多的公民了解及認同荒野的價值,才能有效地避免只注重經濟角度的開發,守護延展生機的野地,讓它不致消失。 為此,荒野從成立以來投入了國內還在萌芽的環境生態教育,開啟了低門檻及多樣化的自然環境體驗及推廣教育。有別於一般只以認識物種為起步的生態教育,使民眾、孩子們能有無壓力及適合自身的方式,與自然開始對話、感受,進而關心自然。也為了培育新世紀的荒野夥伴,籌辦多樣化的兒童環境教育群組,亦開創了炫蜂團的群體,看起來像是荒野培養孩子們成長,實際上是形成親子共學的改變。透過荒野夥伴們在各處分享自然守護感動,使得認同荒野精神的民眾人數很快速地增長,在短短的幾年內成為全國夥伴最多的環境守護團體。 而荒野棲地圈護的步伐未曾停下,初期荒野成立的解說群組,聽起來好像只是環境教育活動的團體,其實觀察解說群組除了肩負自然環境教育的任務外,也是荒野的偵查隊,觀察哪些是我們一心想要守護、等待夥伴去探險的荒地,這是全國各地解說群組的重要功能。 荒野各個群組,走過了許多荒野、探勘及探險過眾多荒地,留下了第一手的環境及生態紀錄,包括了蟲魚鳥獸、山川林木及池沼湖海。這些珍貴的紀錄,不論現下或未來,都成為守護荒野、守護生態棲地的重要基礎。對於面臨危機的生物及生態,也運用了荒野自然體驗的專長,以工作假期模式進行守護,例如水生植物守護、食蟲植物守護、委託(信託)區域守護及入侵種生物移除等,邀請民眾一同參與行動。 為了讓更多還未能與野地交流的民眾認識協會及組織想法,我們辦理了大型及綿密的倡議行動、展覽活動,如地球倡議(結合地球一小時與地球日)、海洋倡議(海洋影展、海洋特展、國際淨灘行動、減塑論壇等)及節能行動成果展等。藉由城市人潮聚集,行人來往,只要民眾駐足觀看,就有機會讓他們邁向荒野,邁向自然。 一步一記錄、一步一分享,守護全國的荒野 夥伴們,我們十多年的努力,已經開出了許多燦爛的花朵,它們不只開在荒野裡,也綻放在都市叢林中。我們栽植無壓力及適性的自然環境教育模式,成為孩子們修習課程,環境教育也不是少數幾個團體默默地耕耘及推動的教育。這些成果,不敢說是荒野夥伴們獨立完成的成就,但可確定的是種上萌芽的種子,荒野不只是沒有缺席,也是前驅者之一。當年看來一片沙漠,現在充滿了綠色生機。 看著我們培育的荒野長出了生機,還不能說是任務完成,因為我們鍾愛的荒野地,還有許多的威脅存在。邁入第二十個年頭,除了繼續澆灌我們已培養出來的荒野綠意,我們也到了該思考的時候,哪裡需要荒野夥伴的力量,哪裡還少了荒野夥伴的足跡。 我們以易於親近的自然體驗,以及和平對話及協力的方式倡議、推廣,感動且吸引了許多朋友加入成為會員,但要達到被視為重要民意的展現,仍需要夥伴們持續努力。有了為數眾多的會員做後盾,我們對執政者的建議才容易被視為重要民意,而被採納。也許有夥伴不好意思,一副強推友人入會的感覺。相信協會的理想及熱誠,很值得大家推薦給熟識的朋友及民眾。當我們邁向友人、民眾一步,代表荒野也邁出一步。這並非要夥伴步步進逼、乞求捐輸,我們是在邀請大家,共同守護人類及全體生物賴以為生的自然及荒野。 一直以來,荒野並沒有忘記圈護荒野的宗旨,許多夥伴運用了各種機會、行動一直不斷地紀錄每一片的環境,或是紀錄每一個推動過的教案及活動,不管是在腦子裡、筆記本裡,請各位保留好手上的紀錄,二十週年我們將逐步集中、彙整夥伴們的資料,運用這些珍貴的資源,進一步守護全國的荒野地。更請夥伴繼續邁出步伐,荒野的圈護之路,會由夥伴們每一步的紀錄及分享,在不遠的未來開出燦爛的花朵。

重回農田的辛勤與美好

2014-12-22

台灣以農立國,但隨著人口增多、生活形態改變,農地非農用的情形持續增加,休耕補貼政策讓許多農地閒置,久居都巿的學童更是不了解食物的生產過程。 農田是重要的生態環境,如宜蘭的水田是一期稻作,冬天放水休耕時,是成千上萬冬候鳥的理想棲地。透過友善的耕作方式,使人與生物和諧共存,現今在宜蘭、新竹、嘉義皆已在運作中,未來將透過夥伴的一齊努力,讓在地更多農地活用。   宜蘭雙連埤溼地位於宜蘭縣員山鄉,擁有90多種以上水生植物及罕見的浮島生態,縣府於92年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政部更於96年評選為「國家重要溼地」。然而學術單位監測發現雙連埤水質不佳,且有持續性的污染源進入,顯示周圍的農業活動(化肥、農藥、除草劑)對雙連埤水體確實有相當影響。儘管宜蘭縣政府曾輔導當地進行有機耕種,但農民擔心生計及有機作物賣相不佳與產量不穩定,大多仍選擇過往的慣性農法。   2010年起,荒野與緯創人文基金會以雙連埤生態教室為基地推動環境教育,於2014年推行4分地友善農耕契作,並引導荒野親子團共113個家庭以類似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模式,進行2分地的友善契作,用團購方式預先支付作物金額,一起採收與分享作物,風險與維護則由支持的家庭與農民共同承擔。這樣的契作方式,能讓利潤回歸農場,農民願意不使用化學農藥、肥料,且無須擔心銷售問題。參與契作的家庭除了親身體驗耕種的辛勞與採收的樂趣外,契作期間以「吃的力量」友善土地、進行環境保育,同時保護雙連埤水域,減少化肥造成埤塘優氧化、除草劑因下雨流進水域對水生植物造成影響。   另外一方面,新竹分會從2012年起開始投入友善契作,從南埔田的3分地出發,擴展至竹北東海里,以及橫山豐田(油羅)村,「穀東」也從荒野夥伴延伸到新竹市、新竹縣的一般民眾。友善契作發起人副分會長許天麟老師最初主要推廣無毒農產,接著以田間體驗活動帶領消費者實際接觸土地,至今已超過600人參與,尤其到今年,油羅田嘗試建立起農事工作團隊,發現在這樣鄉間基地裡,不但孩子有無限的新鮮樂趣、寬廣的場地,一群大人也因親自耕作、呵護蔬果從種子到收成,從中體會到踏實的喜悅。   在友善耕作之下,油羅田間重新看見了泥鰍,東海田則陸續觀察到龍虱、水蠆、赤蛙、白腹秧雞、彩鷸。於是荒野新竹的友善契作,不再只是無毒農產的買賣,同時兼具食農教育、棲地守護,重新建構人與土地的關係。   宜蘭雙連埤契作豐碩果實 4分地友善農耕契作 2分地以類似社區支持型農業(CSA)模式,由荒野親子團共113個家庭進行友善契作   新竹友善農作豐碩果實 北埔南埔:2012 / 3分地  竹北東海:2013、2014 / 6分地  橫山大山背:2013 / 2分地(契作案終結,地主收回) 橫山豐田(油羅):2014 / 4分水田  3分旱田     欲閱讀更多內容,請線上參考2014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