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愛孩子、愛地球,所以我在南一親子團
文、圖/楊宇助(荒野台南親子團一團,自然名:台灣赤楊) 參加南一團是個因緣際會,十幾年前聽了徐仁修老師的課後就認識荒野了,後來知道荒野有親子團,不過一直處於觀望的狀態,直到在文化中心聽了親子團的活動分享,了解易子而教的精神與內涵,才真正的心動。剛好兩個兒子今年分別都達到炫蜂與小蟻入團的門檻,所以趕緊搶搭最後報名的機會,進入了台南親子團一團。 對荒野理念的認同與支持也是促成入團的動力,從裝設太陽能熱水器開始,我們家力行節能減碳不浪費。冷氣每年只開幾次,同時利用各種節能手法竭盡所能地省電,所以電費低得驚人(每個月少於350元);回收洗衣水沖馬桶,洗澡一臉盆水搞定,同時努力收集雨水澆菜,所以水費也是低得驚人(每個月少於80元);垃圾徹底減量回收,自製堆肥,垃圾量少到鄰居都很訝異,其實我也挺訝異他們為何有這麼多垃圾;有車卻不常開,長途旅行才用車,平常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騎機車上班,最希望有一天可以改騎腳踏車,減碳又健身;平日盡可能陪小孩走路或騎單車上學,不但節能更增加了親子互動的機會,創造許多共同的回憶。 我們家沒有電視,不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網路也是最慢速的頻寬,加入臉書是三年前為了辦同學會找回老朋友。也不是故意要這麼的反科技,實在是不想浪費太多時間在過濾不要的資訊,省下來的時間,就是親子互動時間。 我平常興趣是種植,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太久沒接觸土壤會很難過。以前種花,現在種菜,中庭、陽台、頂樓都是我的菜園。這樣還不夠,又去租了一小塊田地,終極目標是家裡不用買菜,還可以分贈親朋好友。也喜歡DIY修理東西,舉凡玩具、電器、簡單水電、腳踏車都修過,技術沒多好,但是看到東西壞了就丟掉會很難過。 我們幾乎不買玩具給小孩,小孩的媽黃菁琴(自然名:琴葉榕)是自製玩具高手,利用回收物資,與小孩一起創做出許多獨一無二的玩具。假日的活動安排,不是去親近自然、運動健身,就是參加各種免費的藝文活動或一起去圖書館看書。簡單的安排就能得到身心的成長與滿足,誰說養小孩一定要花大錢呢? 決定加入親子團的那一個晚上,我們夫妻就很清楚,入團不只是為了小孩,也希望找到屬於大人的夥伴。期許在親子團認識更多有相同理念的人,一起為孩子付出、為環境付出、為社會付出。幾次活動分享後,發現大家都是很用心的父母,很高興認識大家,希望能跟你們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
環太平洋的11國海廢工作坊~2014 AMETEC Training Workshop 參與紀錄(下)
文、圖/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筆者有幸於2014年6月代表台灣至韓國釜山參加海洋廢棄物與微小塑膠的非營利組織與學術工作坊。本活動為亞太經合會(APEC)所屬的亞太海洋環境訓練與教育中心(AMETEC)主辦,由韓國海洋科學與科技研究所(KIOST)與非營利組織OSEAN承辦。在此分享九天中所見所學:(續上篇,請參見荒野快報第269期) 知識傳授 韓國海洋科學與科技研究所KIOST的Dr. Won Joon Shim與Dr. Sang Hee Hong提出,考古學家定義人類已由鐵器時代進入塑膠時代,2012年全球塑膠產量是2億8千萬噸,依目前趨勢,2050年將達到330億噸。掩埋或回收率仍未過半,剩下約有10%進入海洋,但塑膠(石化聚合物)的化學特性讓塑膠難以被生物分解,除了高溫燃燒可轉化成二氧化碳與水,海上的塑膠大部分僅會受紫外線照射後,在表層剝落微小的碎屑(光分解),此類塑膠碎屑被命名為微塑膠(microplastic),研究已發現最微小的微塑膠碎屑可達到病毒的大小(奈米塑膠,nanoplastic)。以人類壽命或其他人造物質的分解速度相比,塑膠被製造後可算是恆久存在。 塑膠入海後,其多孔隙與親油性的特性,塑膠會如海綿般吸附海水中微量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如多氯聯苯(PCBs)、多環芳香烴(PAHs)或殺蟲劑(DDTs)。同時也在海中釋放製造時添加的化合物,如塑化劑類(雙酚BPA、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阻燃劑類(六溴環十二烷HBCDs、多溴二苯醚PBDEs)、安定劑類(壬基苯酚Nonylphenol)與抗氧化劑類。此類化學物質許多都已被證實為環境賀爾蒙,低濃度就可干擾生物的內分泌與發育。但塑膠在海水中吸附與釋放毒性物質的過程,究竟對海洋生物、海鮮甚至人類的健康有何危害或威脅,科學家目前仍在摸索,尚未發展出完善的風險評估方法。 事實上,學術界近年才開始以「汙染物」或「毒性物質」的角度重新檢視塑膠,不同尺寸塑膠對海洋生態影響的研究也才剛起步,在名詞定義上,學界一般將環境中的塑膠廢棄物依尺寸分成五類,由大到小分類如下: 分類 英文名 中文名(暫譯) 尺寸 大 ↑ | ↓ 小 Megaplastics 巨大塑膠 x > 1 公尺(m) Macroplastics 大型塑膠 25 公厘(mm)< x < 1公尺(m) Mesoplastics 中型塑膠 1公厘(mm)< x < 25 公厘(mm) Microplastics 微塑膠 1微米(um)< x < 1 or 5 公厘(mm) Nanoplastics 奈米塑膠 x < 1 微米(um) 當塑膠裂解的越小,數量、清理難度、測量難度、表面積/體積比、吸附有毒物質的能力也隨著倍數成長,倍增研究的困難。 實作練功 1. 巨大塑膠與大型塑膠(x > 25 mm) OSEAN的Dr. Jongmyoung Lee解釋:「國際淨灘ICC雖有一份紀錄海廢種類與數量的表格,但無法做出定性(不是以材質來分類)與定量(未固定沙灘面積與努力量)的科學分析。」韓國OSEAN團隊研擬出一份研究方法(簡稱AMETEC海廢監測)將海廢依材質細分成81項個別計數與秤重,成功利用這種淨灘方式將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並希望推廣至亞太各國。Dr. Lee比較四國提供的數據,顯示台灣註1與越南的海廢在數量與重量上均高於韓國與泰國。Dr. Lee也表示,這僅是各國單一海灘的一次採樣,無法完整反映全國的現況,但已跨出ICC淨灘數據難以比較的障礙,只要有更全盤的數據,就能針對現況與政策提出建言。 2. 中型塑膠(1 mm < x < 25 mm) 研究機構KIOST先將採樣工具包(孔徑1公厘的金屬篩網與邊長50公分的方框)寄到10個國家,並錄製了中型塑膠的教學短片註2,此時由OSEAN的Dr. Yong Chang Jang帶領各國代表分析自己帶來的樣本,將塑膠碎片分成七類(硬塑膠、保麗龍、原料顆粒、纖維或布料、薄膜、其他發泡物與其他聚合物),比較結果相當有趣,例如汶萊的中型塑膠數量很多,重量卻不高,因為近八成都是保麗龍碎片。 3. 微塑膠(1 um < x < 1 or 5 mm) 微塑膠分析是採取通過1 mm篩網的沙粒,加入食鹽水(1升水:200克鹽)後,以1.2 um的濾紙過濾懸浮在表面與水層中的粒子,再用光學顯微鏡與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儀(FT-IR)來檢驗塑膠的成分。這套方法讓肉眼看不見的微塑膠無所遁形,台南市四鯤鯓沙灘深受牡蠣養殖保麗龍危害,採獲的樣本中,就驗出了細菌大小的保麗龍碎片。 4. 奈米塑膠(x < 1um) 這是塑膠汙染研究的最新領域,需要更高端的檢測儀器(如電子顯微鏡),本次未施作。 研習心得 每年夏天台灣各地都有淨灘活動,環保署的資料顯示,今年1-7月已有301個單位與環保署合作,舉辦5,567場、動員92,287人次、清理垃圾2,992公噸、海岸線長度達8,587公里,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維護乾淨的海灘不只是荒野的責任,而是每個會製造垃圾的地球人應該付出的勞力。 做好事、又可運動固然不錯,但議題戰場不應只是一場「你丟我撿」的遊戲。事實上,今日的活動不會讓明日海洋從此清淨,參考聯合國、歐盟與其他國際NGO的作法,淨灘只是補救措施,解藥應該是清算「塑膠足跡(Plastic Footprint)」,從源頭終止「塑膠汙染(Plastic Pollution)」。各國NGO已著手監測各種尺寸的塑膠汙染物,因為唯有拿出科學證據,才能說服民眾、政府與企業三方攜手,恢復大海的清淨。 塑膠垃圾的分解環境與效果 分解環境 分解方式 分解速度 清除方式 焚化爐 燃燒 快速 焚化,但需要800度以上高溫,以避免產生毒氣 海灘 光分解/高溫/磨損/氧化 較快 可淨灘清除 海面 光分解/氧化 緩慢 幾乎無法清除 海中/海底/掩埋 生物分解 非常緩慢 幾乎無法清除 註1 2013及2014年台灣AMETEC海廢監測由環境資訊協會(金山國聖埔)、台南社大(台南四鯤鯓)、黑潮基金會(花蓮鹽寮)負責採樣。 註2 採樣教學短片(2014 AMETEC Microdebris sampling method)
2014荒野台南國際淨灘行動 取消因為已經開始
文、圖/許雅婷(台南分會第七期解說員、環境培力組副組長,自然名:雪鴞) 今天是921大地震十五週年紀念日,十五年前的地動山搖,是大地對人類壓抑多時的怨懟的傾吐。而今,十五年過去了,反思著,我們有因此開始珍惜這塊土地嗎?從2008年起,在秋意微微的海灘,「淨灘」、「反思」已成為荒野年度例行行動,只為了讓更多人共同守護這片地球上最大的「荒野海洋」。 今年,當時序入夏後,大夥兒開始忙碌籌備,為了9月21日清晨在漁光沙灘上感受這片「荒野海洋」。大夥兒在忙碌的生活裡開著一次次的籌備會,小鹿們在唸書、考試的壓力下讀著、練習著「ICC國際淨灘計畫」,只為了帶領參與淨灘活動的民眾了解,這不單只是淨灘,更重要的是淨灘後記錄到的廢棄物種類、數量及後續的反思。 今年的淨灘活動,荒野台南分會在淨灘召集人段成龍(自然名:白楊樹)及海洋組長楊慧珍(自然名:藍默蝶)和夥伴的大膽提議後,活動將從月光待落、日光未萌的漁光沙灘上開始。七、八百位的參與民眾及夥伴一同坐在沙灘上迎接晨光,細細品嚐這份日初東升的純粹,徹底地把生活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看著眼前光與浪交會時的天色變化,感受著依偎在這片全球最大荒野旁的幸福時光,從放任自己在黑暗中對海洋的無限遐想,到天亮後瞧見當下真實的海洋面貌,關於這片荒野海洋,我們正在站在失去與守護的邊界上,思考、行動,淨灘的原因及來由;流浪到海灘上的垃圾,起點其實正來自你我的雙手。 9月21日,一隻從海上來的水鳳凰,暫緩了我們走向沙灘、迎向大海的步伐,但卻更驅動了我們「愛海無ㄐㄩˋ」的決心,開始重塑彼此與海洋的距離,做一個面海無懼的島國子民。縱然相信「大自然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但仍不捨夥伴們這幾個月來的努力,為了今天我們造訪了無數次海灘,召集人至9月20日清晨仍到現場進行最後一次的場勘;安排帶領民眾的小鹿及輔導員們在中秋連假裡仍舊走上沙灘進行排練;輕輕柔柔的詹雪玉(自然名:綬草)勇敢地獨自承擔了帶領七、八百個人迎向晨光的時刻,只為了讓人從她輕柔的聲線裡由心看見這片美麗的荒野海洋;看著反思活動的策劃與內容到公布「取消」的前一刻仍在努力;活動裡最堅強的後盾——行政組、機動組、秤重組,重覆不停的溝通、確認每一個微小細節,只為了成就活動裡各組的圓滿;海廢創意組這期間不斷的發想、不停的推翻自己,只為了讓民眾把今天我們所要傳遞的意義,完美的打印在最後這個意象裡,封存帶走;還有好多好多夥伴在接到詢問幫忙時義無反顧相挺的的那份情義,甚至包含非荒野的夥伴,願意放棄假期到現場幫忙空拍記錄今天這份珍愛海洋的行動。 「2014荒野台南國際淨灘行動」取消了,然而「愛海無ㄐㄩˋ」的種子已隨著鳳凰振翅飛得更遠了。 保麗龍,別再來!愛海洋,一起來! 荒野台南原訂2014年9月21日週日清晨五時至上午九時,與台南漁光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合作,以「保麗龍別再來,愛海洋一起來」為訴求,舉辦大型淨灘活動,宣導環保觀念。計畫在台南市瑞復益智中心門口集合出發後,前往安平區漁光島海濱,以「迎接晨光」的方式,紀念與靜默反思大自然的浩瀚,並響應拒絕使用一次性塑膠耗品的早餐習慣,以實際行動支持環保綠生活,體驗生活中的行為亦能達成降低海洋廢棄物效果;由荒野親子團的國中生帶領民眾進行淨灘教育,直接在海岸上感受「塑膠微粒」真實存在的震撼,撿拾海洋廢棄物的同時,分類記錄海廢的數量與重量,體認各種海廢的所造成的污染及其嚴重性;最終透過淨灘成果與檢討,讓每個參與淨灘的民眾反思個人日常生活的習慣,應如何改變來減少海洋廢棄物的產生。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名為鳳凰的颱風,夾帶來自浩瀚太平洋的水氣與強風,阻擋了淨灘的行動。在大自然的面前,人類始終渺小,身為地球居民的一份子,我們僅能從旁協助,主導權從不曾落入我們手中。大風大雨不會澆熄荒野人的熱情,我們將秉持初衷,持續籌辦淨灘行動,期待每人踏出愛海的一小步,眾人齊心努力跨出愛護地球的一大步,使「婆娑之洋,美麗台灣」的願景呈現。
高雄翔鷹2014 CEI活動之旅
張明松(親子團高二翔鷹團創團團長,自然名 : 玉山圓栢) 一年前,我們尚不瞭解何謂「CEI」?想不到今年七月份,荒野高雄二團翔鷹已經參加並完成了「2014 CEI活動與研討會」,為未來留下美好的回憶。 CEI全名為「Caretakers of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中文名稱「國際環境守護組織」。創立於1987年,是以推動中學生環境教育為宗旨的國際NGO組織,每年於不同國家舉辦年會。2011年台灣首次受邀參加第25屆匈牙利年會,接著又參加2012年第26屆CEI荷蘭年會,2013年第27屆蘇格蘭年會。由於台灣參加隊伍表現良好,受到國際友人肯定,受邀主辦2014年第28屆大會。(資料來源:CEI主辦單位) 主辦單位台灣地球憲章聯盟(ECT)及承辦單位生態關懷者協會(TESA)於去年九月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組隊參加,由於參加成員以國高中為對象,荒野總會希望翔鷹團能夠報名。高二翔鷹團成員經過多次討論,明白報名後需投入大量時間準備及行動,事必將與課業、家庭及學校活動有些衝突,但仍決定組隊嘗試。因為這是一和與國際青少年難得的交流機會,同時能做為翔鷹們的團體行動方案,CEI全程十個月活動就此開始。 首先CEI活動需參加組隊說明會,提出各隊活動專題並就專題實際進行作業及研究探討,每位成員必須參加基礎培訓、進階培訓,同時通過主辦單位的甄選,才有機會參加2014年7月6日至12日在宜蘭慧燈中學舉辦的國際大會。今年大會的主題為自然、文化與未來(Nature, Culture and Future),會議期間的工作坊、短講、教師研習、學生專題報告及參訪活動,都聚焦於下列領域:(資料來源:CEI主辦單位) 糧食主權、友善環境飲食 傳統智慧與文化的啟發 降低生態足跡(減少消耗、零廢棄物) 適切科技與再生能源 永續發展(兼顧三生的發展模式) 依據上列資料,經過多次腦力激盪,翔鷹們決定以「友善大地——自然農法探討」(Friendly to the Land - Natural Farming)做為專題發表。此主題和第一項「糧食主權、友善環境飲食」領域相關。幸運地,高二奔鹿團家庭林志文先生在屏東市歸來有一農地,以自然農法施作,願意提供一塊3 x 7公尺見方的農地供翔鷹們實作研究。 起初翔鷹們對於自然農法並不孰悉,請林先生現場講解指導,從整地開始,將農田分為四區,鬆土除草、挖排水溝,挑選實驗的蔬菜種子。經討論後決定以洛神、朝天椒、秋葵和甘藍做為專題研究對象。自去年11月起,每個月翔鷹都要造訪屏東歸來有機自然田多次,每次行程大家都分工合作,除草、引水灌溉,觀察記錄蔬菜生長狀況,期盼幼苗自土壤中出現。四種蔬菜中,甘藍拔得頭籌,數天就發芽,其他種子在土壤中慢慢孕育,大夥兒每星期前往農作,觀察學習並耐心等待。每個人自不懂農事,實際操作中了解到農夫的辛勞以及食物來源的不易,全體成員用心參與並積極準備甄選研究報告。 今年1月20日至23日赴宜蘭復興國中參加第一階段基礎培訓及甄選,在三十個隊伍中翔鷹雖僅列入候補。但仍積極參與4月19至20日進階培訓、研習態度認真及持續自然農法專題探討,主辦單位決定正式錄取翔鷹團參加七月份的2014 CEI國際大會。 自此屏東歸來農地成為翔鷹們每月數次的聚會場所,時常前往實作、觀察、紀錄、討論、檢討、修正。同時這段期間利用Facebook共同研習英文,提升表達能力,並且在聚會時試著以英文溝通學習。由於翔鷹同時報名了工作坊、短講、大會表演、食樂市集及每隊必須參與的學生專題報告,整整半年所有的活動,都是在籌劃準備團體共同行動方案。 7月6日很快到來,翔鷹分工帶著各項道具材料自高雄出發前往台北火車站集合,國外隊伍也在車站會合,共同搭車前往大會地點宜蘭慧燈中學。見到那麼多外國參加者,對於翔鷹已是一件新奇事情,英文將是整週必要的溝通工具。此次共有十七個國家的青少年組隊參加,三十個主題發表,國內外參加人員共兩百餘位。翔鷹和國外同齡的參加者共宿,一起參與活動,以英文和國外其他隊伍溝通;或有時用中文與香港及台灣隊伍交談。即使有時語言不通,比手畫腳加上肢體動作,大家仍能了解彼此意思,更增進了感情。 整整一週的活動,翔鷹們在報到第一天就忙著製作海報,當天晚上,又以英文歌舞表演方式參加歡迎晚會。第二天有專題報告,晚上主持一場工作坊,指導參加人員以筷子製作竹槍,以吸管做毛毛蟲,以色紙剪囍字,每一個國外友人都收穫滿滿。第三天參加戶外活動,拜訪由荒野認養的雙連埤,又參加溯溪,印象深刻。晚上有國際文化之夜,十幾個國外隊伍都全力發揮各自特色,吸引所有參與者的眼光並鼓舞全體學員加入表演。第四天早晨向所有參加人員介紹荒野保護協會及荒野親子團,並作第二次專題發表。晚上則主持食樂市集一個攤位,翔鷹們以竹槍射擊養樂多罐,沙包丟飲料罐,打陀螺等台灣童玩遊戲吸引許多國內外人員前來共樂,每一位翔鷹都忙得不亦樂乎,沒多餘時間去其他攤位品嘗他國佳餚或遊戲。第五天參加野外活動,翔鷹們被安排拜訪寒溪部落,學習獵人狩獵技術;第六天舉行分組討論,以數種水果做為組名,在不同組別參與不同主題討論,下午舉行閉幕式及頒發證書。晚間則是歡樂派對,每人使出渾身解數,盡情跳舞。想到隔日將與相聚一週的室友分離,格外珍惜此同歡時刻。第七天早餐畢,各國隊伍即準備驅車離去,有些人員報名大會安排的東部旅遊,有些則搭大會遊覽車前往台北車站及桃園機場,大夥兒都離情依依,互道珍重,並期盼有機會明年在葡萄牙相見。 綜觀整場CEI活動,主辦單位提供所有參與者良好的學習機會。藉著研討會,針對不同主題,事先讓所有成員對於自然、生態及環境多一分關心,並且化為實際行動。在正式研討會時,規劃妥善的平台,給予彼此交流互動觀摩、建立友誼的機會,共同為我們居住的環境營造與尋求更佳的生活方式。 翔鷹們從去年決定參與此盛會,每個人都投入大量時間規劃、準備、學習,從活動進行中看到翔鷹們不斷的成長。在籌備及行動過程中,每一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專長,依照時程互相合作討論,實作分工,彼此用心學習。在七天研討會上,見到不同國家青少年的不同特質,了解不同的文化,也認識一群共同關懷地球的朋友,建立良好的情誼,更了解語言在國際交流的重要性。 此次2014CEI整體活動,高二翔鷹有蔣聿涵(自然名:Kitty貓)、陳立揚(自然名:礫岩)、徐新雅(自然名:班翡翠)及 梁惟智(自然名:小草)等四位成員全程參與,另外李宜家(自然名:波斯貓)與陳沛淇(自然名:哈士奇)則從旁協助。7月12日CEI活動結束後,除Kitty貓、波斯貓將升上高三就學為畢業鷹外,礫岩、班翡翠及小草再次積極參與8月23至25日,由荒野於墾丁海生館主辦的「2014海洋減塑青年行動論壇」,更增加一場國際型的會議經驗。 以上種種特殊體驗是翔鷹們願意主動嘗試,共同把握機會,同心協力去創造的,也是他們一起努力所得。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這些點點滴滴都會是人生旅程中的美好記憶和回味。
這幾年,我們在雲林
文/張惠茹(雲林分會秘書,自然名:風鈴木) 圖/古國順(自然名:血藤)、羅右翔(自然名:亞克路) 撰文協力/古國順、陳儒佑(yoyo)、沈朝揚(爬岩鰍) 「若要在高聳的堅牆與以卵擊石的雞蛋之間作選擇,我永遠會選擇站在雞蛋那一邊。」——村上春樹,2009年耶路撒冷文學獎獲獎致詞。 我想大多數的人在加入荒野的時候,並不是抱持著無私奉獻精神,想要捨己為人來參加這個團體,只是想著來荒野參加活動跟著講師、解說員認識大自然,體驗環境生態的豐富多元。但當了解越多、越深入的時候,就會開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讓這個環境別再因為人類的過度使用,而失去了它原來該有的面貌。而身為NGO組織一員會知道,在資源不對等的時候,我們選擇了為環境發聲,對抗經濟開發的過程一定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是我們相信捨身守護的價值能夠成為種子在另一處發芽,由另一群人繼續守護,而環境得以永續。 雲林分會成立三年多,以人的年紀來比擬的話仍屬幼稚期,處於學習的階段,所以要跟大家分享雲林棲地守護的成果,算是個大大的難題,不知道可以說些什麼,但還是抱著獻曝之忱與大家分享雲林這幾年做了些什麼。 守護棲地從哪裡開始?從定點觀察開始。雲林在第一期解說員結訓時挑了三個定點:草嶺嘉南雲峰步道、二崙自然步道、古坑山峰社區。挑選這三個定點除了解說員的地緣關係之外,也與當地環境鮮少受到干擾有關。 為配合楊懿如老師蛙調活動,於是成立了雲林荒野蛙調小組,以了解雲林地區兩棲類的分布狀況。三年下來有山峰、雲科大附近竹林、草嶺、龍過脈等樣區,最近這兩年也加入特生中心路殺社社團的調查。目前調查路殺路線為縣道158甲古坑市區到縣道149甲交界處,總長8.2公里,曾記錄到保育類猛禽:黃嘴角鴞、活體台灣野兔;另外志工在2012年前曾以大學專題關注路殺,縣道158乙斗南到永光路段,24小時調查一次連續七天調查,共有158起輾壓事件。 山峰定點配合蛙類調查,兩年下來發現物種穩定,棲息地也以山峰國小、華德福學校周圍為主,而華德福教育的特色——親近自然,故學校資源與社區結合,可以永續生態多樣性。守護螢火蟲、蛙類棲息地的任務,可以倚賴社區巡守隊及居民,穩定發展。於是分會就不再安排這個定點的活動,另尋他處。 二崙自然步道在分會還沒成立時,便已經過排了幾次自然觀察活動。它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二崙自然步道位於濁水溪南岸,是少數平原中的保安林。河床的沙土經年累月積沙成丘,出現一塊狹長地形的沙地。早期是對抗濁水溪沙塵暴的第一防線,由南投林管處管轄。沙地步道實在特別,防風造林、景觀樹種及天然更新演替植群,與聚落相鄰,也可見竹林、果樹。文竹步道(新娘花)、龍船花、木麻黃、金龜子樹、黃花夾竹桃、蓖麻、稜果榕、雞母珠等這些有別於山區丘陵紀錄的物種。沙地最特別的物種——蟻獅,可以看到它做出漏斗狀陷阱來誘捕螞蟻。步道內也形成大水池溼地,是濁水溪南岸很重要的生物避護所,但由於疏於管理成為七里香盜採地及捕捉野生動物的獵場。 2011年2月12日起荒野第一期解說員開始在嘉南雲峰步道觀察記錄,由於此處是南投、雲林、嘉義的界山,地處偏僻,原生林相保存完整,擁有發達的石壁地形。中海拔林相包含:牛樟、烏心石、秋海棠、奴草、水晶蘭、殼斗科植物、野生愛玉等。步道規劃完整,所以牛樟林成為山老鼠趨之若鶩的天堂,雖然有巡山員定期會巡查,但還是無法杜絕山老鼠的偷伐。帶民眾入山,也在尋求跟社區合作的機會,希望更多的人來關切,因為牛樟生長速度遠不及消失的速度。在山峰定點退場後,開始思考分會週邊是否有合適地點,龍過脈步道在這時跳到大夥兒的腦海,幾次的自然觀察,在今年第三期解說員訓練後正式納入定點。 內龍過脈步道位在濁水溪南岸,接續八卦山台地南下的丘陵地,是紫斑蝶的蝶道也是賞八色鳥熱門景點。礫石地層有惡地之稱(如火炎山),雖位居城市邊緣,但列做保安林開發少,自然物種豐富,是雲林近郊難得生態寶庫。俄氏草、蓮實藤、蒟蒻、原生百年無患子、相思樹及舊神社步道、百年黒松、兩棲類:日本樹蛙、褐樹蛙、澤蛙、梭德氏赤蛙、盤古蟾蜍、黑眶蟾蜍、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莫氏樹蛙、布氏樹蛙。爬行類:青蛇、赤尾青竹絲、龜殼花、白梅花蛇、荼斑蛇、食蛇龜。哺乳類:台灣獼猴、白鼻心、食蟹獴。鳥類:八色鳥、大冠鷲、小彎嘴畫眉、大彎嘴畫眉、繡眼畫眉、黑枕藍鶲、深山竹雞、竹雞、五色鳥、小卷尾、綠繡眼、白頭鶲、白環鸚嘴鵯、黃嘴角鴞、松雀鷹、筒鳥、小啄木、紅尾伯勞、棕背伯勞、樹鵲、紅嘴黑鵯、山紅頭、頭烏線、翠鳥。無患子老樹位山頂山,是棵比金城武樹更帥更美的樹,血藤叫它「雲林金城武樹」。已立於山頭百年之久,經歷無數颱風依然屹立。無患子的果實比茄苳樹大,四季又有不同風情,引人入勝。 這些是這幾年定點觀察而得的成果,在雲林這個農業縣市,推行圈護棲地,不加干擾,大概會被鄰居說嘴,怎麼放著田地荒廢呢?所以未來的目標要試著讓更多農民採用友善土地的方式種植,消費者手上才能拿到安全的食物。因為工業區的設立,影響農漁牧的生產以及我們所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都要給予關切。未來值得努力的還很多。語末與大家分享,最近在臉書上看到的一則訊息:「如果你覺得經濟比環境重要,試著在數錢的時候停止呼吸。(If you think the econom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environment , try holding your breath while counting your money. ── Dr. Guy McPherson)」你,停止呼吸了嗎?
長虹橋的約定——記103年荒野花蓮兒童營
文/蔡沛軒(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碩一生)、圖/蔡沛軒、彭智明、林昱均 今年夏天,我們又回到花蓮,港口與靜浦,那美麗的長虹橋。 大學四年到花蓮十幾次、在花蓮當過七次志工,對於花蓮的情感甚至比臺北還要深。如果問我為什麼如此熱愛這裡?似乎可以漫漫講起很長的故事。之後心血來潮再把它寫下來。但簡單來說,我想一切都是「緣分」與那段在長虹橋的「約定」。 今年暑假才剛開始,世界志工社伊瑋學長介紹了「荒野保護協會的港口兒童營」報名連結給我時,覺得超嚮往、超興奮,心中沈睡的熱情又回來了。雖然沒有立刻答應,但我相信如果營期有其他事情,我必定會排除萬難參加!馬上到台大世界志工社(WVS)的FB社團發文找有興趣的人一起去當志工,最後亞璇、昱均還有伊瑋再加上我,四人決定一同前往花蓮港口國小,在社團幹部卸任後,首次和有著豐富經驗的跨屆幹部們重新體驗不一樣的志工服務。 這一次回到花蓮港口國小看見熟悉的面孔們,實在是太開心了!(尤其看到江婷和小嘎定Karting )這兩年來我回到港口超過四次了,如同我們常說的,真的是「看著小朋友們長大」呢!記得在2013年寒假,擔任幹部的我第一次來到港口國小帶營隊,在離開前,小朋友跟我說「你們一定要回來噢!」猶記當時才剛掉門牙的Karting,現在長高了、牙齒也長出來了。想起了曾經被冷冽海風冷醒的日子、曾經在禮堂高唱營歌的日子、在奚普蘭島丟水漂的日子,「嗯,我們回來了,這裡是我們的家。」雖然來這裡當營隊隊輔前沒任何準備,也什麼都不清楚,但那種回到熟悉的家的安全感,使我一點兒都不會感到緊張。 寫下這次荒野生態營志工讓我覺得最特別的4件事情、故事與一點心得。 (一)引人入勝的教案 來花蓮帶過這麼多次營隊以及志工,我看過幾次「真正成功」的教案,但大多數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是「徹底失敗」。上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獨自一人來到豐濱鄉的豐濱國小志工旅行時,看見其校長與小朋友打成一片、並將英語教學融入到整個校園中,校長用自己的熱情帶起整個國小的生機令人印象深刻。 這一次,雖然行前我們隊輔沒什麼事前準備,但荒野夥伴們實在經驗老道、實力堅強,信手捻來就是一個有趣的教案或故事,我們只不過是一群帶著小朋友的大孩子罷了。首先,我看見的是「經驗的積累」。更進一步解釋就是因為對自然生態的熱情,不斷去觀察、了解、充實實力,在一個領域達到專業後自然能隨口講出大家不知道的有趣的學問。這麼多次的志工服務經驗中,我體會到「沒有熱情與實力,是帶不出教案中的靈魂」。 另外,我看見的是「入境隨俗」。到了這邊我們就要尊重這裡的文化與傳統,如果將我們外人自身的偏見或是與他們生活無關的觀念強加於小朋友身上時,是一件極為錯誤且終究會失敗的行為。所以倒不如從小朋友周遭出發,從小朋友的生活作為教案的材料,才是能夠讓小朋友感同身受、潛移默化學習的最好教案。或許也因此花蓮學校總看得到風雨教室、總看得到各種才藝班。也許是這樣,都市長大的我,童年少去了這些有趣的回憶,因此才如此羨慕與珍惜和小朋友相處的機會吧! 照片中是操場常見的兩耳草,來這趟營隊之前從來沒注意過。教案中,我帶的活動是「兩耳草拔河」遊戲,先請小朋友們到操場一人拔下四五根草,排排隊,我與小朋友各抓一個「耳朵」,誰拔下整條莖就贏了。每位小朋友各贏三次後整組獲勝,多餘的時間就請小朋友拿放大鏡,可看到上面滿滿的果實。看見小朋友輸了再比那不服輸的神情,以及獲勝的天然的歡笑,才想起來原來生活是如此單純。 (二)蟲鳴蛙叫的夜觀 本來以為下大雨沒機會觀察了,把小朋友送回家後雨竟然就停了。過去從來沒有參與過夜觀活動,這是第一次知道原來晚上如此熱鬧! 我們看了許多蛾、在樹上睡覺的綠繡眼、青蛙、蝸牛、蟾蜍,也第一次會區分青蛙與蟾蜍的不同!(簡單的看,青蛙跳非常遠、蟾蜍跳比較短)也才知道台灣有兩種蟾蜍,黑眶蟾蜍與盤古蟾蜍(黑眶蟾蜍像戴了黑框眼鏡,有黑口紅、黑指甲的特徵。其他介紹可參考台大自然保育社北部常見蛙類註2介紹)。這次夜觀才發現原本以為很厲害的iPhone手電筒亮度實在不夠,如果要夜觀需要能夠變焦且流明大一點的手電筒才能看得到生物! 這次特別的夜觀經驗,從其他荒野夥伴口中聽到好多有趣的介紹,才知道原來我對大自然幾乎什麼都不懂!連平常周遭的小昆蟲、小青蛙、蛇等都不知道!(對蛇的粗淺認識也是上次在花蓮東里國小,小朋友教導我)仔細想想,才發現除了小時候在大安森林公園抓過蝌蚪的經驗外,好像沒有參加過其他親近大自然的活動了!大多數對自然的認識恐怕都是從課本中學習!(或從Discovery和國家地理頻道中學到很多,但幾乎都不在我們生活中可以遇到)這似乎是個很大的問題,從小都市的小孩為了考試而學,很多人沒興趣、有興趣的人學的不深刻!離開教室的教育,不管是前往博物館、看展覽、實際拜訪古跡或名勝、前進野外,真的能快速學習知識也能加深印象,最棒的是通常因此產生了興趣。哎!或許也有可能只是我個人小時候的生活經驗太少吧! 這次的夜觀讓我對大自然更有好奇心,因緣際會在台大版上看到蔡老師生態教室註3的導覽活動,因此報名了8月9日在新店和美山的夜觀。夜觀是很有趣的活動,走到大自然看看星空、觀察昆蟲青蛙或樹上的鳥兒,順便散散步吸新鮮空氣! (三)奚普蘭島的水漂 上一次來奚普蘭島,是去年暑假參加靜浦部落的豐年祭時,到附近走走晃晃,拍下了媲美金城武廣告的美照;再上一次是去年寒假港口國小營隊結束時過來走走拍照,印象最深刻的是可愛的小朋友陳恩教會我如何打水漂。而這次,我們來這邊「淨灘」!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淨灘活動!雖然過去總聽到許多淨灘活動,但從來沒參加過。在了解了垃圾的各種分類、哪些可回收、哪些不能回收之後,我們三組人馬開始分工,小朋友們把蒐集的垃圾分開裝到標示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袋子中,而我們隊輔負責記錄。在過程中我們發現各種神奇的東西出現在沙灘上,例如:還未開封的可口可樂、埋很深的釣魚線、碎裂的酒瓶、各種瓶罐、奇怪的塑膠、非常多的寶特瓶瓶蓋,由於我們來的前一星期有颱風來襲,這邊的垃圾幾乎都被帶到其他地方了,所以收獲並不豐富,但在大家的努力下也撿了非常多袋回收物與垃圾。 這次真正見識了什麼是水漂達人!吳老師示範了如何打水漂彈超過10次,讓我大開眼界!同時也教導大家打水漂的技巧,要讓石頭儘量水平的切進水面,一個甩手腕動作一出去,就能彈超過五六下了!看著老師輕鬆漂亮的動作手臂一甩,果然又彈了10多次。 一邊撿垃圾、一邊玩水漂,和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在來淨灘前,上了「塑誰殺了信天翁」註4教案,講述了海上的垃圾隨著洋流飄到太平洋上的「中途島」(Midway Atoll),上面原本住著的幾百萬隻黑背信天翁因此吃進無數塑膠物品。上完了這個有些人已經看過,不過所有人都頗震撼的課程後,大家對於垃圾清潔有了許多概念與信念,因此賣力地淨灘想讓家園更乾淨,在一旁我看了非常感動。有時候我們看到了、聽到了,但缺乏行動,非常可惜。唯有親身下去做,才能體會很多道理!「Be a DOER!」 (四)三富溪溯溪 由於前一天晚上下暴雨,土石鬆動可能會有落石,覺得很危險,但最後在老師評估後還是照原定行程前往三富溪溯溪。 溯溪的行程真的非常有趣,有些小朋友過去也有和爸媽來過這裡抓螃蟹或玩水。但這次是我們和小朋友們一起來這裡認識自然、玩耍!看著小朋友們一下爬上約70度陡的泥壁上、水中潑水嬉戲、塗著深海泥防曬、在石子上爬上爬下、順著水流滑下,覺得小朋友太有活力太會玩了!那就是我們的天性吧。在都市長大的我們從小就被限制,這個危險不要做、那個很髒不要碰,過度的保護,多了安全、但少掉更多回憶,甚至也深根蒂固了許多面對世界的價值觀。在長大後,離開舒適圈,走到不同文化的地方,例如:印度、原住民部落,才不斷修正了自己對世界的認識。 這次服務中學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帶營隊方式、了解怎樣設計更符合小朋友需求的教案,希望之後也都能將這些經驗帶給WVS之後的幹部中,讓社團未來在花蓮的服務都能更有成效,提供更有用的教案給小朋友們!最後想說,荒野協會每年舉辦的兒童營真的很棒、很有意義,這次服務是一次非常特別的經驗,之後時間允許的話我一定會再回去幫忙! 特別感謝 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給我們機會體驗了如此特別的志工服務! 今日我們進入了這領域,未來一定也會盡力協助! 和玉姐、吳老師,兩天的課程太精彩了!謝謝你們讓我們滿載而歸! 智明大哥,謝謝您載我們一程到港口國小,還有照片都拍超棒的! 陳伊瑋,謝謝你的牽線,讓我們有機會參加這次志工服務,第一次跟你出隊從你身上學到很多! 林昱均,捕抓下那麼多感動的一瞬間,並借我照片! 熱愛旅行與攝影的他經營自己的粉絲專頁「科科鳥」分享旅行與人生閱歷。 楊亞璇,謝謝你第一個就來找我一起參加這次營隊,暑花好夥伴果然深愛花蓮阿! 照片中一直出現的model,小嘎定! 還有其他工作人員,感謝大家的辛勞付出!謝謝! 關於本文 部落格原文 作者蔡沛軒目前就讀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一年級,志工經歷包括:台大世界志工社宣傳長及服務隊領隊、印度國際志工、台大外籍生接待志工、花蓮東里國小烏克麗麗營、花蓮豐濱國小課輔志工、花蓮多所國小與國中育樂營、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志工等。 夏日星辰自然藝術仁愛基金會今年贊助荒野花蓮4梯次花蓮偏遠地區兒童營活動。
親子團幸福的四給
文/林淑真(荒野雲林親子團一團炫蜂團團長,自然名:新桃子) 圖/劉自堅(荒野雲林親子團一團,自然名:猴子) 一給:給人信心 在很久以前總是覺得親子團是像腹斑蛙一樣富有,「給給給給……」什麼都給你。但八月份團集會後我的看法變了。以前我總是覺得親子團給民眾無限的希望,尤其我們去鄉間踏訪時,人們看到這群大人帶著孩子是社會的希望、看到小孩是無限希望與溫情;現在反而覺得社會大眾給我們協助是無窮無盡地多。 小野人小泰山生活技能,大家都很不熟悉,畢竟我們來自文明的社會太久,享受科技便利,習慣便捷生活,在舒適圈裡忘了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我們怕山中生活不便,無法適應無水洗澡、席地而睡、吃野果嚐野菜。因此大家對八月份的團集會有所畏懼,但種種問題我們的團隊都一一克服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來自於大眾給予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活動中我們邀請到三位鼎鼎大名戶外生活家:古國順老師(自然名:血藤)、沈朝陽(自然名:爬岩鰍)、雲林鳥會王振芳老師,無償帶領我們體驗原汁原味自然野趣。他們的熱心幫忙給予雲林親子團更多信心。我知道當他們答應親子團的邀約時,不但做足功課,買書籍來溫故知新,更研發工具不斷嘗試試做,為了就是讓我們恢復原有的本能。這份友情的贊助給予我們十足的信心,足感心!翻轉教育請來雲林鳥會前理事長鍾金艷老師無償授課,擁有多年教學經驗的王牌鍾老師遠從千里獨自上山為大人小孩翻轉一下,讓我們更放心、安心、有信心陪伴孩子走向戶外體驗自然生活之樂趣。他們給足親子團源源不絕的信心能量,讓我們知道我們也可以把這份愛化為美好的事繼續流傳下去。 二給:給人歡喜 八月份的團集會中大家一定有吃到有機微笑毛豆吧!看孩子們吃的津津有味就知道它真的是好料。這原味的冰鎮毛豆可是有它的特殊的吃法,吃的時候要面帶微笑把嘴巴張開,從尾巴慢慢咬下細嚼慢嚥,品嚐它的好味道,能感受到它的原汁原味令人讚不絕口。這份天然的好滋味是來自於每週上山到龍興宮渡假、非常熱心的民眾贈送的禮物。親子團雖然與他未曾謀面,但他知道我們這群嗷嗷待哺的蜂群,需要好的能量補給,所以就無償分送給我們兩大袋有機毛豆。這份特別的禮物給親子團的大人小孩們無限歡喜,我們面帶著微笑感恩在心裡,有朝一日我們一定會報答。這真的是給人歡喜念念不忘的好味道,就連寫文章的當下,想到就忍不住流口水呀! 三給:給人希望 帶著一群好野人採野菜嚐野果趣,山中果真無歲月常有及時雨,處處可見人間溫情。一陣午後雷陣雨,讓我們風雨生信心,來自於製茶民宿主人的心意給予親子團希望。感人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製茶民宿是我們顧慮有些夥伴辦不習慣山中茅廬生活,原本打算找幾位好心的夥伴一起包場用來招待講師,藉機有更多盥洗空間及綠意盎然大草皮,讓孩子腳踏實地體驗靜心朝日活動。但熱門的場域早就被訂走了,我們的小小心願因而落空,也讓曲睿靖(自然名:劍齒虎)苦思覓尋後一度想再更換場地。當日的陣雨灑落大小蜂身上,但澆不息親子團親近大自然的決心。穿上雨衣帶上雨傘一路而下,沒有知會沒有招呼很自然就走到製茶民宿,主人見這群不速之客冒雨來,馬上請我們上貴賓座,端來好吃的名產地瓜酥及小蜂們最愛甜心糖果,奉上兩壺安神安心的熱茶,茶足餐飽後,還讓我們在這優美的製茶空間來個製茶遊戲。睿智的張雅萍(自然名:小綠藻)靈光乍現提出結合製茶場地、設施製茶流程的遊戲:「採茶一心二葉」人體拼湊一心二葉採茶收成、「日光萎淍」人體躺下日曬萎凋放鬆來、「攪拌」搖滾翻轉團團樂、「揉捻」藉機按摩指壓孝敬禮。主人的熱情好客無私,讓我知道為何我們無法入住體驗的主要的原因。雖無法入住茶廠體驗古厝生活,但主人仍熱心款待,給予我們賓至如歸、希望無窮的感受。雲林親子團向茶廠老闆致上最高敬意! 四給:給人方便 山中生活大不易嗎?當時當刻你應該會說NO直到永遠。因這簡單、美好、幸福生活來自於山上人家給予雲林親子團的方便。龍興宮廟公看見親子團龐大的家族攜小扶大,怕我們不夠睡、孩子小會怕冷、下雨無處可露營、小泰山不野無食,還特別開放日式雅房及開廟門要讓我們與神同宿,廟前的金針花任我採,廟後韭菜花為我栽。廟公的包容與寬容給予我們大大的方便。廟旁的明園小吃店更是雲林親子團御用餐廳,不限制用餐段、無償提供我們多次探勘開會、小隊活動使用,熱茶小菜隨即奉送。山上人家果真個個都是佛心來的,處處時時給人方便、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美麗的大尖山、神居的龍興宮、群峰的山城、熱情大方的上人、遵守承諾的你我,我們一起在百萬燈光上,望著腳下的家鄉,發現你我是如此的親近,這一切就是這麼的美好。有你與孩子是完美、有你我是圓滿、有雲林親子團是好的開始。你發現了嗎?八月份團集會的好人好事好地說不盡,非三好四給所及,這都來自於大家共同營造的快樂氛圍及山上人家的三好四給。讓我們再次一起仰望藍天,撫摸大地,感謝天地,感謝萬物,感謝大眾。
塑膠時代下的青年行動
文/吳純綺(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圖/荒野保護協會 人類約在150年前,創造出前所未見的物質:「塑膠」。二次大戰後石化業蓬勃發展,大量生產與價格低廉的塑膠製品從此取代天然物品。塑膠與生活越來越緊密:舉凡日常用品、食品保鮮、醫療與研究、工業製造、太空發展等都有塑膠的足跡。在快速、便利的特色背後,無法被生物分解意味著它被使用過後就變成了「萬年垃圾」。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促進工商業發展的塑膠同時化身為新一代的生態環境殺手。 塑膠汙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環境議題之一,它影響的層面不只在陸地上,就連遠在人類無法抵達的深海中,也曾發現塑膠垃圾。大量的塑膠產品使用過後,除了回收、焚燒、掩埋外,剩下的就逃到環境中。平常隨手丟棄的塑膠袋或吸管,可能會進入下水道、經由河川,最後進入海洋,海洋成為最大的儲存場。在全球「用過即丟」風潮的背後,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與定義海洋、塑膠與人類的關係。荒野理事長賴榮孝表示:「21世紀是翻轉的世紀,從個人、企業、政府都應翻轉心態,跨越領域參與生態保護。現代青年們更須學習思考,期盼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海洋生態環境。」 自2008年世界地球日起,荒野開始籌辦淨灘行動及進行海洋廢棄物監測,六年來的數據分析顯示:塑膠垃圾比例超過海灘廢棄物數量的八成,而海灘垃圾並未因淨灘行動而逐年減少,因為淨灘不是終點,只有從「源頭減量」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2014海洋減塑青年行動」是台灣第一個以海洋塑膠污染為主題的青年論壇,不只邀請國內外海洋行動者分享交流自身經驗,也號召青年學子運用創意來發想「減塑行動」。2014年8月23日至25日,荒野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阿拉善SEE基金會,於海生館展開為期三天的青年論壇,在恆春半島直接向民眾推廣「減塑生活」。 第一天首先邀請來自紐約的華裔藝術家La Benida Hui分享在橫越太平洋航行後的心得:「海洋需要全人類的關注,當我們撈起一湯匙的海水便可發現百萬個微小浮游生物,目前人類對『家』的概念僅止於陸地,期盼能將愛的力量擴大到海洋。」她引用了塞內加爾環保人士Baba Dioum的名言:「最終,我們還是保留我們所愛的,愛我們所懂得,以及曾經被教導過的那些。」鼓勵大家認識目前大海與人類所面臨到的塑膠危機。 台灣第一位響應國際淨灘日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張泰迪,分享十四年來所見到的台灣塑膠問題:根據統計,台灣一年使用16,000,000,000(一百六十億)個塑膠袋,150,000,000(十五億)個飲料杯、450,000,000(四十五億)個寶特瓶,這些數字讓所有人驚覺:塑膠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超乎想像。他從三方面提出解決的方法:➀個人:從生活中減少塑膠足跡;➁政府:制定相關政策與規範(例:規範3C商品不使用保麗龍包裝材);➂企業:使用可循環的產製流程(Recycling Process)。 其實台灣塑膠垃圾不只影響自己的海岸線景觀,更會飄洋過海遷移到其他國家。日本鹿兒島大學教授Shigeru FUJIEDA分析海邊撿拾到的打火機,並研究這些打火機從各地流出的比率。他在夏威夷、中途島的旅程中發現,許多打火機來自東亞,而部分寶特瓶則來自台灣。大量的塑膠垃圾嚴重地影響信天翁生態,高比例誤食塑膠而亡的信天翁是人類破壞生態環境最活生生的例子。 或許有人會問:「那我們不如就改用可分解的塑膠?」如今,已有技術人員宣稱發明出可分解的塑膠,經過長時間會逐漸分解消失。但,「看不見不代表它不存在」,荒野海洋專員胡介申分享他參與韓國海洋廢棄物研討會後的心得:「塑膠經過光照或物理作用後會裂解成無數的微粒,因肉眼看不見就像是被分解。但它的本質仍然是塑膠,這些細小微粒散逸在海水中,被浮游生物吸食後卻無法被消化,只會經過食物鏈最後回到人類的腸胃裡。」這些穩定性高、堅韌又不易被腐蝕的塑膠,或許會讓未來的考古學家對我們現在的年代定義為:「塑膠時代」。 「你知道,用來抹在臉上的磨砂膏,可能是塑膠嗎?」來自香港非營利組織無塑海洋的Tracey Read指出,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塑膠袋或是飲料杯這種常見的大型產品,細小如磨砂膏的顆粒也都是塑膠產品,但是沒有任何廠商能夠保證這些塑膠微粒(Microbeads)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目前,科學家已經知道塑膠微粒能夠細小到進入人體的神經系統,雖然尚無研究顯示這對人體會造成什麼傷害,但從塑膠的另一個特性「吸收與釋放相容物質」來看,我們不能輕視它的親密好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POPs)所帶來的影響,惡名昭彰的塑化劑便是POPs的一員。而塑膠顆粒如一塊海綿,不斷吸收環境中的POPs,一旦進入生物體內後,會因為濃度差異關係而釋放出來。 經過一堂堂震撼教育課程後,每個人都對塑膠污染有深刻的認識,不禁去想:「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該如何去改變現況呢?」香港環境藝術家liina klauss致力於提昇公眾的環境意識,她運用海洋廢棄物創作出美麗的藝術品,她說:「垃圾經過創作後,並沒改變它的本質,但是大眾對它的感受卻截然不同了。我期望透過漂亮的裝置藝術,讓人們重新檢視垃圾的意義,更珍惜使用身邊的東西,減少製造塑膠垃圾。」來自美國的無塑生活發起者Beth Terry就回應如何從生活中做環保:➀使用塑膠的替代品;➁自己動手做;➂購賣在地生產的食物。少用塑膠容器與一次性餐具,增加使用環保袋、環保餐具與容器的頻率,改變我們的「用過即丟」習慣。 「運用消費者的力量,也能影響政府與企業。」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小組晁瑞光分享自身遊說政府的經驗,他在台南建立起海灘廢棄物監測,長期與政府溝通,使台南市政府2008年開始思考禁用保麗龍的可行性。2011年起,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即回收獎勵金實施方法更是政府跨出減量塑膠的起步。除此之外,來自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學的海洋生物教授Martin Thiel舉出成功案例,在他與研究團隊公布長期的海洋廢棄物資料之後,發現智利沙灘上的垃圾大部分都是來自遊客,於是智利政府開始立法,針對海岸丟棄垃圾行為實施罰款,設法讓沙灘保持乾淨! 分享課程結束後,對海洋塑膠污染不再陌生的60位青年學子,利用不到一天的討論時間,分成七組擬定出具體的減塑行動。他們鼓起勇氣走上恆春鎮、墾丁大街與後灣沙灘,將海洋污染問題透過創意發想的方式呈現:與上百位國內外遊客聯署「拒絕塑膠超量使用」協議;向當地飲料店、刨冰店、雜貨店、商家宣導塑膠減量觀念,並張貼「不主動提供塑膠袋」手繪海報。 海膽組宣導減用塑膠袋,在行動時被宣導的攤位反過頭來檢視團員是否使用塑膠袋。他們發現一般人在攤販問說「要不要塑膠袋」,會無意識習慣性地說「好啊!」。另外,小組休息吃冰時,不自覺地拿了店家提供的塑膠湯匙。對一般人來說,要避免塑膠使用的確是要克服「慣性行為」!環保餐具雖已於台灣推廣多年,但青年實際詢問調查發現,多數民眾依然沒有使用的習慣,青年也呼籲民眾拒絕使用「一次性消耗品」。海豚組行動中,發現小飾品服飾的店家較願意支持減用塑膠。另外許多人因不了解垃圾與海洋生物的關連性,因此無意識地大量使用塑膠製品。他們表示一開始行動時會害羞卻步,但保持行動熱忱及展露親切,最終能融化大家。相信持續行動會產生改變,願意減用塑膠袋的廠商會像雪球般越滾越大。 獅子魚組實際訪查民眾三個問題:➀你曾經在海灘丟過垃圾嗎?➁知道垃圾會影響寄居蟹的生態嗎?➂你願意參與淨灘活動嗎?問卷分析發現:九成民眾都願意參與淨灘活動!透過模仿寄居蟹跳了一段「battle塑膠舞」與陌生人共舞,用創意方式讓大眾了解海洋問題。水母組透過創意的發想,發揮攝影專長,製作2分鐘創意短片,將「塑膠減量,地球發亮」觀念透過網路媒體分享給朋友,不到一天的時間已影響上百位民眾,引起後續的回應與討論。設計對白中,鯊魚說:「如果你亂丟垃圾,我就要代替寄居蟹來懲罰你!」垃圾說:「不要丟下我!」 鎚頭鯊組在沙灘上設立創意攤位,主動出擊訪問民眾發現:自備餐具的家庭相當少。而海龜組向遊客宣導少用塑膠吸管的概念,提供竹吸管、鋼吸管、玻璃吸管讓遊客知道有這些替代性選擇。最後,他們沿路撿拾吸管,重新編織成手環,讓廢物重生。小丑魚組上街頭詢問民眾「你一天用了多少塑膠袋?」透過解說塑膠袋對海洋的影響,再詢問「你覺得該如何才能減少塑膠袋使用呢?」最終邀請民眾說「我願意支持減塑行動」、「我願意減少塑膠使用量」,並拍成短片上網傳播。 在走入人群實際行動過後,原卻步害羞的青年們不僅克服對陌生人宣導的不自在,更實踐「行動,帶來改變」的力量,具體行動的展現遠比口說大道理更能打動人心!儘管有少數人會潑冷水表示做不到或是自己渺小的力量不能造成影響,但有更多的人在經過宣導後,表示支持與贊同願意響應減量塑膠的行動。荒野透過「2014海洋減塑青年行動」,激起的不只是60位青年學子對保護環境的熱忱,也期待散播出這些一顆顆希望的種子,讓「減塑觀念」未來在各地的生活、校園、社區與政府遍地開花。 延伸閱讀:海洋減塑青年行動部落格(活動詳細記錄與學員回饋)
環太平洋的11國海廢工作坊~2014 AMETEC Training Workshop 參與紀錄(上)
文、圖/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筆者有幸於2014年6月代表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註1 至韓國釜山參加海洋廢棄物與微小塑膠的非營利組織與學術工作坊。本活動為亞太經合會(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所屬的亞太海洋環境訓練與教育中心(APEC Marine Environment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Center, AMETEC)主辦,由韓國海洋科學與科技研究所(Korea Institute of Ocean Science & Technology, KIOST)註2 與非營利組織OSEAN(Our Sea of East Asia Network)註3 承辦。在此分享九天中所見所學: 活動主題與學員組成 本活動為主題為「Marine Debris II: Micro-debris」,旨在以科學方式監測與分析海洋與沙灘上尺寸微小的廢棄物,10位學員均來自不同的 APEC會員:台灣、香港、中國、汶萊、新加坡、泰國、越南、斯里蘭卡、孟加拉與祕魯。有8位學員是以NGO代表的身分參加(其中兩位是志工,6位為NGO工作者)、 斯里蘭卡代表為海洋管理局公務人員、祕魯代表則為海洋學者。多數代表同時也是國際淨灘行動(ICC)的國家級聯絡人(ICC coordinator),均在海洋廢棄物與淨灘議題深耕多年。 課程設計 資料收集:各國代表在出國前先以三種方式採集不同尺寸的海廢,將樣本帶到韓國分析,並彙整該國海廢相關研究、政策與法規。 各國報告:報告各國海廢汙染現況、淨灘成果、相關政策與環團成果。 傳授知識:由KIOST學者介紹全球海廢議題現況、塑膠汙染,OSEAN專家分析各國淨灘數據。 實作練功:檢視各國採集的樣本,統計組成、分析化學特性、小組報告。 凝聚共識:心得回饋,建立共識,確保後續合作。 各國代表報告(擇汶萊、香港、韓國三位代表之報告內容分享如下) (一)汶萊的Alan Tan: 因兒時遊憩的沙灘被海廢入侵,號召衝浪同好淨灘。某次辦得太熱鬧引起了媒體與政府注意,因未申請集會而被拘留半日。於2010成立汶萊首個環保團體Beach Bunch註4 ,並加入國際淨灘行動ICC,成功邀請到汶萊蘇丹(國家元首)參加。島上海廢主要來源是傳統水上聚落居民的任意棄置。汶萊為石油生產國,汽油比瓶裝水還便宜,塑膠嚴重濫用,正在與政府溝通,希望建立回收獎勵機制。同時,也積極與跨國石油公司合辦淨灘。 目前困難點有執法效率不佳、漁業廢棄物嚴重;因工作步調較慢,舉辦淨灘前需要積極邀請當地社群來參加(約8至9個月前要正式公函至學校及社區),且環保官員每兩年轉換一次職位,不易與公部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二)香港的Lisa Christensen: 加拿大出生的Lisa於1997年到中國工作,目睹無管制下的廢棄物流竄,她於1999年在香港創立資源回收公司Ecovision,志在公家機關廣設回收桶,無奈環境未成熟,公司面臨破產。2007年華裔演員Nissa Marion(曾參與台灣偶像劇「花樣少年少女」演出)加入團隊後,Ecovision轉型成為教育、倡議型組織註5 ,除了每年舉辦Hong Kong Cleanup註6 (2013年參與者達4萬5千人,全球ICC淨灘人數排名第三),也與環保部成功推動塑膠袋付費減量政策:Plastic Bag Tax(Environmental Levy on Plastic Shopping Bags),於某些產業減少了80%的用量。Lisa表示向國際學習與異業結盟是促使組織成長與突破的良方:透過與香港媒體圈與演藝界的良好關係,Hong Kong Cleanup大量曝光創意短片,宣傳三個清潔挑戰賽:「海灘、城市與郊外」;每年200多隊透過網路免費報名;邀請明星與名模參與,讓淨灘成為潮流;與主流媒體合作,NGO提供素材腳本,電視台提供曝光機會。除了主辦ICC的組織Ocean Conservancy,年輕的國際組織Let's do it!註7 也提供許多公民行動的靈感與全球視野。 困難與挑戰:2003年港府表示2014年掩埋場將滿,但2014年時又改口說2016年將滿,即將新建立超級焚化爐亦遭受附近居民反對。中國近年已拒絕接收香港的廢棄物,讓危機雪上加霜;每天一萬位清潔人員努力清掃環境,反而使港人對廢棄物議題無感。 (三)韓國的Dr. Sun Wook Hong: 由於韓國公部門崇尚科學主義與專家主義,Dr. Hong離開海洋研究機關,於2009年創立了OSEAN(Our Sea of East Asia Network)與Korea Marine Litter Institute,致力透過科學調查、政策研究與教育出版為海洋廢棄物議題提供解決方案,六位專職成員中有四位博士與一位碩士,透過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報告,除了累積自身的專業(四位博士的學位都是在OSEAN研究海廢而取得),亦成功創建與公部門的溝通管道,成為環保與漁業部門的政策顧問。 困難與挑戰:韓國每年丟棄100萬顆體積62公升的牡蠣養殖保麗龍浮球,汙染大片海岸,OSEAN透過海廢監測累積科學數據,認定政府應優先處理漁業廢棄物,並將成果發布於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等國際期刊,此舉促成漁會、公部門與公民團體的定期會議,雖然尚未實際解決漁業保麗龍問題,但已顯示環境議題走到政策立法時,需要的專業背景與恆心毅力。 (未完待續,下集請參照荒野快報第270期) 註1 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成員: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南市社區大學、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註2 韓國海洋科學與科技研究所KIOST網站 eng.kiost.ac 註3 非營利組織OSEAN網站 koreamarinelitter.blogspot.tw 註4 非營利組織Beach Bunch網站 www.beachbunch.net 註5 教育、倡議組織Ecovision網站 www.ecovisionasia.com 註6 Hong Kong Cleanup活動網站 www.hkcleanup.org 註7 國際組織Let's do it! 網站 www.letsdoitworld.org 延伸閱讀: 萬年垃圾的行蹤!海洋塑膠垃圾帶的分布、成因以及環境影響(上) 萬年垃圾的行蹤!海洋塑膠垃圾帶的分布、成因以及環境影響(下)
山巔到水涯~從白石山鹿子百合到陸蟹棲地維護與魚種復育
文、圖/張演祺(桃園分會分會長,自然名:半夏) 桃園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寶地,有高山大川也有沃野小溪,有秀麗水庫也有雅緻水塘,這些獨具的景觀在經濟掛帥追求工商發展的前提下,許多地景都被犧牲了,連帶影響物種棲地的完整性,早年普遍存在溪流田野的善螺及圓田螺現在已不復見,20年前萍蓬草幾乎消失,原本白石山上處處可見的艷紅鹿子百合也僅剩山壁上寥寥可數的幾株,海邊的藻礁苟延殘喘,潮間帶的招潮蟹消失大半,陸蟹找不到回去大海產卵的路,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及提早努力挽救的對象,也是我們的使命。 艷紅鹿子百合是台灣四種原生百合中目前最漂亮的一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原本排名第一的細葉捲丹百合已經消失,所以艷紅鹿子就晉升第一囉!而在台灣的分布僅止於基隆、台北及桃園一帶山區,尤其桃園境內只有白石山至金面山一帶有族群分布。 大溪鎮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寶地,尤其白石山下蔣公及經國先生均長眠於此,有鑑於山區鹿子被盜採嚴重,四年前發起送艷紅鹿子百合回娘家的活動,從原生地採種到種苗的復育與栽種,一切都是夥伴們親力親為,今年已經看見成果。 往年盜採猖狂的狀況,甚至前年目睹某社大植物界知名指導老師,帶著學員攜長枝剪採花,也在四年不斷宣導中得到改善,今年喧鬧的花況多數都能得到留存;在多次的登山過程中與山友的互動都感受到他們與我們一樣,珍愛此片山林的奇花異草,更有熱情山友加入護花行列,有此經驗值得每位夥伴在登山時都記得擔任宣導工作,爾後遍地開花的榮景將可拭目期待。 桃園縣民超過兩百萬人,但是知道什麼是藻礁的民眾甚少,所以從民國98年起桃園分會將濱海生態列入定觀點,以藻礁區為中心定期做導覽解說,也接受機關團體與學校的邀約大力宣導演講,我們相信只有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藻礁以及它的重要與珍貴,才能喚起大家對環境生態的重視。 觀新(觀音新屋)藻礁是全台面積最大的植物造礁區,從南至北達二十七公里,民國69至73年間,個人在觀音鄉海邊樹林國小教書(學生來源為石門水庫移民新村),當時帶學生到海邊玩並不知道退潮時裸露出來的是藻礁,僅知道大大小小潮池中有許多魚蝦貝類,當地居民會以天然潮池當作石滬使用,每每一次漲退潮就能讓他們收穫滿滿。 時隔多年在台大教授戴昌鳳提出藻礁一詞時,具大自然遺產價值的藻礁,已經被破壞得僅剩極小部分還有成長跡象,桃園縣內工業區密佈且未做好廢水排放管控甚至偷排情形嚴重的狀況下,珍貴的藻礁已經奄奄一息,再加上民國96年中油埋置油管將藻礁剖開,前幾日又發生亞東集團在觀音藻礁區開挖臨時碼頭運送器械。 雖然今年初已公告從小飯壢溪口到新屋溪口全長約六公里列入野生動物保護區,可是未對區內上游工業區排放做積極有效監控,僅象徵性地公告了事,實在令人替藻礁的未來擔心。 濱海組長潘忠政(在地聯盟理事長,自然名:石頭)與葉斯佳(永興社區發展協會副總幹事,自然名:沙蟹)他們長期監測藻礁生態,更全力與縣府溝通對抗不肖廠商,在得不到縣府正向支持的情況下,屢屢發動抗爭與立委一同為藻礁請命、召開記者會,希望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的力量喚起全台民眾聲援。 此間連續三年桃園分會與在地聯盟等單位辦理「為藻礁請命」的健行與淨灘活動,去年台南師院附小更多次包車北上參訪觀新藻礁,回去之後發起一人一信進總統府的活動,讓總統也知道全國民眾正在為藻礁生機努力,期待在大家努力奔走之餘,能看見藻礁重現盎然生機。 自從藻礁區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後,定觀活動要進入都得行文農業局,為了免去公文往返的耗時費事,我們預定將定觀點移往後湖溪口,那兒有豐富的陸蟹群聚,欲前往藻礁也只要越過防風林即可;目前發現這些陸蟹面臨產卵季無法越過海堤繁衍下一代,新竹分會有「幫青蛙過馬路」的活動,我們也常看見陸蟹茫然地在馬路上尋找往海邊的路,及命喪輪下的悲慘畫面,目前調查陸蟹種類及數量的活動還在進行中,待調查結束我們可能也要發起「幫螃蟹過馬路」,讓路蟹得以永續族群。 「千塘縣」是桃園的別稱,密布的埤塘與錯縱的渠道,孕育了豐富的溼地生態,水生植物中除了荒野LOGO中的台灣萍蓬草外,還有桃園藺及龍潭小杏菜等稀有物種,當然有水就有魚,埤圳中總有各類形形色色的魚種,可是近年外來強勢種入侵與河川汙染嚴重,早年埤圳常見的魚種有些已不復見,或是瀕臨消失。 去年城鄉局景觀課選定10口埤塘改造,特選中1-4號池做為過去埤圳常見魚種復育區,作為維繫魚種族群生態重點池塘,希望達到復育、保育及教育的功能,在魚群數量達到野放標準時,提供教育單位索取與送回原棲地,讓魚種生命得以延續。 桃園分會在今年接受委託重任,進行復育工作,初期以改善復育池原先設計不當之處,以利各種不同魚貝類生存與繁衍空間,同時兼顧水源循環、天敵防治與避免外來種入侵,提供最合宜的模擬自然環境讓種魚能自然繁殖。 預定復育的魚貝類以多年不見的台灣圓田螺、七星鯉、史尼氏小巴、青將魚、台灣石附、高體鰟鮍、羅漢魚、馬口魚等為目標魚種;要取得這些種魚相當不易,我們透過各種誘捕垂釣等方式收集,例如台灣圓田螺遠從苗栗獅潭取回,青將魚要到貢寮三芝那一帶尋找,史尼氏小巴及七星鯉則要到龍潭楊梅一帶荒蕪的埤塘尋找,還好桃園荒野有一群對魚類復育興趣濃厚的夥伴,大家以玩的方式逐一達成目標,期待不久後可見滿池的小魚。 不論是大環境還是微棲地的改變,都可能是生態的浩劫,例如細葉捲丹百合的消失,除了人類貪婪地盜採之外,就是因為環境的改變與破壞,讓他們無法繁衍下一代;桃荒十幾年來對於棲地維護不遺餘力,為了瀕危的萍蓬草,花了超過十年的時間移除強勢外來種,乾旱時一棵一棵的挖起來放到庇護池,以延續種源的生命,現今已不虞滅絕,接下來還有許多物種的棲息環境也受到嚴重破壞,我們除了大聲疾呼之外,更要以實際行動介入,希望在尚有挽救與延續的機會中,讓多樣性物種的生命得以永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