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垃圾山的最後一塊拼圖是資源循環零廢棄
文/黃嘉瑩〈永續發展部專員,自然名:鳳蝶〉
2025.01.10
全台53座垃圾山問題受到社會矚目,環境部彭部長宣示兩年內解決垃圾山問題,但解決垃圾山問題只有興建焚化爐一途嗎?是不是應該尋找問題的根源,而不能只處理表面問題,才能夠徹底解決問題呢?
垃圾山怎麼來的?
這是個很長的故事,在二十一世紀初,環保署一縣市一焚化爐的政策陸續執行,當時營運中的19座焚化爐,處理量扣掉歲修等因素,焚化爐處理率達90%,但其中處理家戶垃圾只佔60%。家戶垃圾不夠燒,因此讓一般事業廢棄物進場,成了焚化爐重要的副業。因此雖燃廢棄物清理法第二十八條明定:「...執行機關受託清除處理一般事業廢棄物,應於處理下列一般廢棄物後,仍有餘裕處理能量,始得為之...」
但事業廢棄物應該由誰負責呢?根據廢棄物清理法的立法精神,事業廢棄物應由事業相關機構自行處理。白話的說,事業廢棄物處理機構不是由政府出資營運,因此事業廢棄物的處理就會反映真實成本,處理費用比由政府代為處理來的高。
這二十多年來,隨著經濟、人口的成長,由一般廢棄物與事業廢棄物同步成長,但縣市焚化爐並沒有改正營運方式,導致一般廢棄物還沒處理完,就先處理收費比較高的事業廢棄物,所以一般廢棄物去化不及, 垃圾山就越堆越高了!
看到問題在哪裡嗎?推動台灣經濟成長的經濟部,鼓勵經濟成長但沒有妥善規劃事業廢棄物的處理,反而把責任推到環保署,希望環保署好好處理廢棄物問題。而環保署常被笑稱是經濟部的環保署,總是不敢要求經濟部應該負起督導企業的責任,任由廢棄物不斷產生,導致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
繼續蓋焚化爐會怎樣?
先說結論,蓋焚化爐解決垃圾問題是飲鴆止渴,會產生有毒的底渣及飛灰,底渣內含有鉛、鋅、砷、鎘、汞等重金屬,還有許多還未被政府列管的金屬元素及持久性的有機汙染物,都具有生物累積性強、生殖毒性、干擾內分泌甚至致癌的特性。焚化爐底渣的再利用也未像環境部所宣稱的那麼完善,至今彰化、台南、屏東都還有以再利用名義的工程,品質卻低劣不堪,未被好好固化底渣粉塵,就隨著風吹雨淋持續毒害周圍的農田及環境。
另一方面,為了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我國已於2022年公布「十二項關鍵戰略」來制定淨零行動計畫。其中「淨零綠生活」針對一次用產品減少使用量於2030年相較於2025年目標,將減少2.6倍,同時於2030年完成推動「延⻑物品使⽤壽命」、「循環運用零組件」、「以服務取代購買」之推動事項。「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指出,塑膠包裝添加再生料比例於2030年將到達30%、有機廢棄物肥料化施用成長率2030年相較於2020年增加130%。因此這兩項關鍵戰略若徹底執行,未來廢棄物產生量勢必可以逐年減少。
經濟學有個名詞叫「沉沒成本」,什麼是「沉沒成本」呢?舉個例子:你買了一輛車,但後來發現它有很多問題,維修費用很高。你考慮要賣掉它,但因為已經投入了很多錢,所以猶豫不決。「沉默成本」就是購買汽車的費用(即使你現在賣掉它,也無法完全收回)。但常常因為不願意承認當初買車的決定是錯誤的,你繼續持有這輛問題車,結果花費更多金錢在維修上。
焚化爐就是這個樣子!我們花了五六年蓋了一座造價上億的焚化爐,但是發現蓋焚化爐的這幾年,大家努力達成2030年的「淨零綠生活」與「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所設定的目標,因此垃圾量勢必減少,堆積的垃圾山也可以在一兩年內處理完畢。請問,這個焚化爐該何去何從?是不鼓勵資源循環讓垃圾繼續燒?還是認賠讓焚化爐變蚊子館呢?
垃圾山怎麼解?
解決垃圾山的最後一塊拼圖,應是資源循環零廢棄才對。近日環境部也發布新聞指出,「彰化縣政府積極推動垃圾強制分類破袋檢查,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較去年同期約減少近兩成,減量績效卓越,環境部給予大力肯定,並呼籲各縣市跟進。」推行廚餘回收、廢棄物源頭減量及資源循環利用,可騰出大量焚化量能處理陳年垃圾山,絕對不是問題。政府應負起守護環境與居民健康,杜絕「焚化解決一切」迷思,根本不須再蓋焚化爐。
近來台灣又有新建焚化爐的情況產生,荒野保護協會與看守台灣協會、海洋公民基金會,名間鄉與鄰近鄉鎮居民以及澎湖公民偕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不應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而飲鴆止渴。
附加檔案 | 大小 |
---|---|
jie_jue_la_ji_shan_.pdf | 3.84 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