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南八解後記

我們正在做的事: 

文、圖/張健常(荒野台南解說員,自然名:朽木)

選在2014年最後一個假日到南台灣墾丁國家公園享受溫暖的冬陽,這是台南分會第八期解說員的期末旅行,為長達四個月的訓練課程譜上完美的句點。

這次活動召集人郭慶祥(自然名:欖仁樹)請到曾任職總會推廣部的龍頭,顏士傑負責行程規劃、解說導覽及食宿安排,在其引領下,走訪幾處祕境進行生態之旅,令人讚嘆是墾丁這處遠近馳名、遊人如織的山海寶地,竟有非常豐富多樣的飛禽走獸與心曠神怡的天然美景。

墾丁國家公園成立迄今已逾30年,是台灣第一處公告設立的國家公園,海、陸域面積廣達三百多公頃,園區內動、植物、鳥類、爬蟲、哺乳類、昆蟲種類繁多,堪稱南台灣野生動植物的基因寶庫。

首日中午約在龜山步道口會合,龜山其實不算一座山,而是恆春平原西側隆起的圓形山丘,遠望如龜殼而得名,史前遺址豐富,自清末以來即屬軍事管制禁區,因人為干擾部分天然的植被環境,且約20年前引進銀合歡後逐漸蔓生,取代原黃荊與榕樹等優勢樹種,植物生長特性需耐鹽抗風抗旱。木棧道平緩宜走,入口處一棵結了黃澄果實的無患子像是歡迎我們到來,沿著藻礁構築的山壁拾級而上,槍刀菜頂著紫色小花兒散生兩旁,映襯四季如春的地名。不一會兒功夫已來到「山頂」,這裡海拔雖僅72公尺,但視野開闊一望無際,隔著北方保力溪,四重溪與海口村相望,海口位恆春平原北端,也是海洋,平原和山地交會處,清光緒六年(1880年)為便利運輸在此設港。恆春縱谷平原沿恆春斷層形成,數萬年前可能仍是盆地蓄水成湖,後來恆春西台地因海蝕剝削,湖水退出而成今日風貌。東面可見五里亭機場,恆春鎮日益繁華,往西可見海生館的水藍色大屋頂,據說天氣好時更可遠眺高雄85大樓及小琉球,比起著名的景點「關山夕照」,這裡多了一些清靜靈秀之美。

一行人順道瀏覽了福安宮,這座號稱全台最大的土地公廟宇,其前身敬聖亭,創於明永曆16年(1662年),距今已300多年歷史,周圍不少賣小吃特產的店家。後驅車來到龍鑾潭自然教育中心,每年秋天到隔年春天,這裡都會聚集大批渡冬的水鳥,諸如雁鴨科、鷺科、鷗科和鷸鴴科等鳥種,戶外的大草原則豎起許多可愛造型的野鳥立牌,每個都凸顯出不同鳥種的特色,像全身烏黑,伸著長長黃嘴的,一看便知是隻鸕鶿。

建築物旁圍著一棵型態優美的苦楝,設置半圓形的解說平台,就著潭邊築有一道長滿辟櫟的賞鳥牆,牆上留有高低錯落的四方孔,這種設計方式也普遍推廣到許多賞鳥地如關渡、七股及四草等,無非是希望人類欣賞鳥類活動的同時,勿對其造成干擾。

我們在館內參觀陳展解說及二樓望遠鏡實際觀賞後,由顏士傑(自然名:龍頭)帶領繞行至另一頭的幾處溼地,這裡人煙稀少相對鳥況豐富,從望遠鏡中看到高蹺鴴、紅冠水雞和好幾群優遊巡弋的澤鳧,更難得是巧遇一隻身材高挑的白鸛。

晚上餐後在民宿安排的重頭戲,當然包括各小組準備的餘興節目,髦牛精心製作的回顧影片與水滴小姐充滿感性的旁白搭配音樂旋律,學員們閉著眼睛,讓思緒又重溫一次舊夢。

隔天行程是上社頂公園的凌霄亭看日出並頒發結業證書。每年十月開始,清晨的凌霄亭總是人聲鼎沸、摩肩擦踵,只為一親灰面鷲或赤腹鷹芳澤,這次雖沒見到猛禽,卻瞥見枝頭一隻忙著摘野果的獼猴。當朝陽從太平洋的雲端升起那一剎那,金色光芒染紅了每位學員與輔導員的臉龐,分會長洪秀燕(自然名:黑琵)與召集人欖仁樹分別將結訓證書及領巾頒贈給每位學員,再來個荒野式的擁抱,向森林呼喚內心對荒野與自我的期許。夥伴們在平台合照後繼續下一個景點,穿越籠仔埔草原到風吹沙。

近年來在墾管處落實保育政策宣導下,漸漸多了一個明星物種—梅花鹿。台灣以鹿為名的地方還不少,如鹿場、沙鹿、鹿港、鹿谷、鹿草等,反映了早期鄉間平原丘陵遍佈梅花鹿的景象,不少古文獻都載有荷人據台時外銷鹿皮的紀錄或平埔族獵鹿的繪畫,隨著數百年來的農牧生產土地開發,梅花鹿也伴隨許多野生動物消失滅絕,自從1969年台東鹿野最後一隻梅花鹿魂斷槍下,也正式宣告這種溫馴的哺乳動物自野外消失。直到1984年從圓山動物園挑選22隻梅花鹿開始復育起,目前保守估計已成功繁殖了二千多頭在恆春半島,牠們幾乎沒有天敵,卻也延伸一些負面效應,諸如破壞農作、吃掉黃裳鳳蝶幼蟲食草馬兜鈴,或某些珍貴植物,未來如何平衡大自然的生態,還有賴相關單位好好規劃一番。

籠仔埔草原,無疑是這次旅程最精采的記憶,偌大草坡,藍天綠地像極了WINDOWS XP的開機畫面,所不同是視野的盡頭更多了一片蔚藍的海洋,暖陽高照,和風徐徐,大人小孩在草地上翻滾奔跑,當然也有即興的跳躍KUSO照,黃文忠鬼點子特多,用兩腳張開代表八,與後排張開雙手,留下一幅經典的畫面。

最後參觀了國家公園遊客中心與恆春古城門後依依不捨打道回府,為這次旅程留下難忘的回憶。

附加檔案大小
荒野快報273期第28~29頁1.88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