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麥擱噴啊!雜草自己理,一樣很可以」-環境雜草管理成果
提供單位:毒物及化學物質局(下稱化學局) 單位主管:謝燕儒局長 聯絡電話:02-23257399轉55000 行動電話:0915-198763 除草劑常被用來清除土地雜草,但長期噴灑於土地恐破壞生態,尤其是非農地非農用使用除草劑,更是會影響環境及人體健康。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除草劑使用議題被外界高度關注,賴前院長於106年12月14日主持「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106年度第3次及第4次會議決議請農委會加強除草劑源頭管制,環保署協助地方政府制定相關管理辦法,期望透過跨部會共同合作強化除草劑管理,避免其不當使用,污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 環保署為推動環境雜草管理工作,自107年起除邀請行政院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外,更與關切除草劑議題的環保團體合作,共同制定「非農地雜草管理指引」,提供各級政府機關雜草綜合管理技術指引,提倡公部門帶頭做起,落實非農地不用除草劑。同時制定「非農地環境雜草管理自治條例參考版」函頒各地方政府參考,截至目前為止,已制定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者包括宜蘭縣、臺北市及高雄市等,另桃園市、花蓮縣、苗栗縣、屏東縣等亦著手展開相關規劃。環保署於107年邀請基隆市等8個地方政府與荒野協會及環境公義協會等2個環保團體共同辦理非農地環境雜草管理宣導活動及講座68場,宣導2,713人次;108年持續邀請臺北市等11個地方政府、荒野協會、環境公義協會及雜草學會等3個環保團體共同辦理宣導活動及講座111場,宣導7,348人次。 環保署表示,環境雜草管理及非農地不用除草劑等相關工作需仰賴政府部門與環保團體攜手合作,在環保署這2年積極邀請相關單位參與下,外界投入環境雜草管理的人數已有顯著成長。該項工作未來不會「草草結束」,109年將持續與地方及環保團體合作推動,動員民眾「雜草自己理,一樣很可以」,避免除草劑不當使用污染環境,還給民眾一個安全無除草劑的遊憩環境。
【荒野快報327】拯救野溪GOGO
今年國小五年級的平安龜,自2017年與雙親章魚、魚媽一同加入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是小組中年紀最小的正式成員,兩年來踏查了近30條野溪。她分享自身的經驗,和同學共同繪製成作品,參加由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主辦的「2019高雄市環境教育探究競賽」,榮獲國小組第一名。特此轉載她們的作品,與荒野伙伴們共享殊榮。 拯救野溪GO! GO! GO! 作者:施沛心(高雄分會親子團高雄三團炫蜂團成員、野溪調查小組成員;自然名:平安龜)、廖以樂 一. 組員 :施沛心、廖以樂 二. 指導老師:興糖李玉榮、共學施建州 三. 作品說明:第一次去野溪踏查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高聳的固床工(攔沙壩),我卻爬不上去,我心裡想:我都爬不上去了,小魚怎麼爬得上去呢?所以我開始每個月週末跟著荒野野溪小組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去踏查高雄的野溪。 我們會拍照、畫圖做記錄,很熱、很累,但是如果看到漂亮的野溪會好開心ㄛ,上游的溪水冰冰涼涼的。記錄了兩年多,最後終於能夠讓自己有力量跟水保局說明與討論。 希望能夠讓野溪保留原本的樣貌,我還會繼續走下去... 五張圖的標題: 1.高聳的攔砂壩 2.踏查與紀錄 3.水保局會談 4.美麗的瀑布 5.我們的夢想
【荒野快報327】你或還不知青年公園生態浮島上的四種「斜槓植物(下)
圖/文 陳欩融 <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超人> 「族群未死,只是很喘」,你幽幽回道(註1)。 另兩種木本植株──水柳及水社柳,也栽植在生態浮島上了,長得不錯,卻是你常弄混的木本水生植物。 水柳(Salix warburgii)為楊柳科柳屬的落葉型、喬本水生植物,葉呈倒卵形且如書頁平整,葉緣不像風箱呈現波浪狀,葉長4到13cm、葉寬2到4公分,葉背銀白色,花期多在每年12到3月的冬、春之際,花為單性花、葇荑花序(註2),花後可結出顆顆的蒴果(註3),青年公園內除了蓮花池畔在設置生態浮島時所栽入外,河道中游左岸到拱橋一帶則是他們在青年公園內的「原生」區域。他們花後所結出的種籽不像大安水蓑衣的種籽難能自行萌發,只是種籽的壽命短暫,所以如果想以種籽栽植的方式有性栽植,還是盡可能在兩周的「保鮮期間」內覆土定植罷,要不,就直接改用扦插的方式,剪取健康的枝條扦插在盆土裡,植株的育成率還不錯,常常甚至可以驗證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 另種貌似水柳的「水社柳(Salix kusanoi)」,同為楊柳科柳屬的落葉型、喬本水生植物,披針葉的葉形葉長約5到15cm、葉寬約2到4公分,略較水柳為寬且大,你不習慣這種「比較級」的感性辨識方法,或許可以改用葉柄處有無「托葉」作為進一步區分水柳與水社柳(註4)的辦法,但對我而言,更直覺、更快速的方法,還是用各自葉面的顏色與觸感作區別──水社柳的葉背有金黃色的絨毛感(因此又稱「金柳」),而水柳則較為光滑銀白,只要你走近樹旁,輕柔地摸觸一手,便能立判差異了。 是的,貌似生物間的形色差異,正是「氣質辨識法」的快篩依據。 由日本學者命名的台灣特有原生柳樹 水社柳最早由日本學者「草野俊助(Shunsuke Kusano,1874-1962)」在日月潭水社部落所採集而定名,因為日月潭的舊名為「水社海」,就把「水社」這個部落名稱冠進了這木本植物的名字裡,成為如今另一種只原生在台灣的「水社柳」了,也算得上是另一「屬地主義」而命名的例子了,而不知你哪來的靈感提說:「也聽過有人直接用發現他的草野先生來命名成為『草野氏柳』……。」,你接著說:「但這草野氏柳的『名氣』顯然不及水社柳來得為人所周知罷。」 不管哪種命名法,卻都跟風箱樹一樣,沒有「習慣」原棲地裡日益劣化的生存條件,如今已明顯減少的野外族群,已被列進「瀕臨絕滅」(EN,Endangered)的名單之中。 「那目前除了在青年公園內的生態浮島上,哪裡還見得到水社柳?」你好奇問到。 「當然有,不過不像水柳能在青年公園內另尋蹤影,而在緊鄰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生態溼地內就找得到,並且都會「週期性」地在每年初春盛開出金黃色花,看得出算適應得不錯了吧(註5)。」 「即便是這一、兩年間每有乾濕、暖涼兩種極端的天氣事件的年頭裡……。」我補充到。 至於生態浮島上另種與水柳、水社柳、甚至風箱「特質」相似的水生植物──穗花棋盤腳(Barringtonia racemosa)則分屬於玉蕊科玉蕊屬的落葉型、喬本水生植物,成熟葉呈倒卵形且較前述的風箱、水柳、水社柳都為明顯寬厚許多,通常葉長可達20到30cm、葉寬平均也有10到15公分。穗花棋盤腳的花期多在每年5到10月間,真正的盛花期則明顯集中在6、7月間,粉紅色的花序長垂在枝枒間,多蕊的「穗花」型態搭配多在夏夜晚風中盛放,也有「夏夜煙火」之稱,在青年公園在裡的「原植」地在河道中游段的左岸種有一棵,樹圍已達30公分,且已進入週期開花的成熟期,而花後所結出半拳掌大小的蛋形果實同樣可觀,你就常趁這「落蛋」期間,在鋪滿碎瓣細蕊的溼地池邊,挑撿幾顆新鮮的果實回來,再有序地擺進一碗填土盛水、有著細緻造型的盆器裡,等著冬末春初時從果實端漸次冒芽抽葉,你以為植物的新芽都該是翠綠欲滴的色澤,但穗花棋盤腳的嫩芽顏色顯然跟你印象中的很不一樣。 但你同樣認同他們嫩紅色澤的新葉,有著高飽和的「療癒效果」,甚至當你乍見他們嫩發的初葉時,還會誤以為是一隻停踞在枝條尖端、難得安分的「善變蜻蜓」。 舊時農莊田埂裡的斜槓智慧 風箱、水柳、水社柳跟穗花棋盤腳這四種「水陸雙棲」植物的生長週期不同、姿態各有差異,但在早先的農庄時代裡,人們卻都同樣取材他們「成熟植株質地堅韌、根系可牢固堤岸河床土方」的共同特質,直接栽植在田埂、堤岸間,讓根系成為鞏護田埂、堤岸的「天然」植材,而除了發揮這「土木工程」的功能外,看似雜亂糾結的根盤孔隙也提供多樣底棲生物的微棲空間,並藉由伸入河底的根系,增加水底、水面空氣的交換機會,額外發揮了另種「生態」效益,將原本生硬的堤岸,轉為一座「會呼吸」的河岸,這種看似毫無新意的古法,卻也是最能實現以「就地取材」為核心精神的生態工法,耐固效能未必遜於當今一切從速、一切從效,用「孔固力」糊成的防洪牆、擋水牆的人工工程呢! 看來這幾種「雙棲植物」不僅多工,還很具「斜槓特質」──原生珍稀/木本水生/護堤良材/景觀療效。 面對海廢,我們不只撿、更要減;推展公園生態化,不僅要去水泥化、更要從「源頭」思惟改善 在2015年初所推動的《生態台北--公園生態化》曾提出「水泥零成長,綠地零損失」(註6)的行動訴求,也看得整個計畫正嘗試由「都會公園」著手,逐步減少水泥等人造建材的使用量,也試著將幾種斜槓植物的精神,經由將水泥池改造為生態溼地的過程裡,重新栽回公園內,甚至許多還在設計階段的工程,就密集參與跟公部門的專案會議,將公園生態化的理念帶進公部門的思惟裡,從一開始就做對決策,更勝過事後的「砍掉重練」容易、省功許多吧? 就像今年淨灘的「不只撿,更要減」的訴求一樣,對於生態公園,也衍伸出「不僅要去水泥化、更要在『源頭階段』就為棲地生態設想出友善、永續的可行思惟」的目標,如近年接連在榮星(註7)、富陽(註8),甚至在青年公園(註9)等公園內的堤岸(人工池)優化,都找得到一些「殊法,而同歸」的改善作法。 例如在榮星,確實先得「砍掉重練」當時已是「人工」池的各種生態問題(包括人為造成的垃圾及各種外來物種的問題),動員社區民眾與志工夥伴們的腦力、氣力,在原本的人工池位置挖踩出前後兩塊深淺、大小不同的池子,並營造成為一座不僅只適合螢火蟲棲息、更含納進多樣水棲植物及昆蟲的「生態」池,期間未用到一瓢混泥土,卻營造出一座有別於工程鑿挖出的「直壁型三面光」、但擁有多樣梯度與層次的「坡岸」結構,再在坡面處植入像風箱樹、穗花棋盤腳這類的原生「斜槓」植物……;移地到富陽,面臨的則是園內生態溼地長久存在池底滲漏、池水不易蓄留等陸化問題,現行的改善對策仍是不使用水泥、防水膠封堵池縫,而採用人力抓漏(包括定期設籠移除美國螯蝦)、夯踩的「生態古法」(註10),並且在滲漏處補植護岸植物與像三白草、也慈菇等密根型的水生植物,試著用這些植物的根系來填塞滲漏縫隙,這多樣植物相互搭配的補漏策略,就像商業上『異業合作』、互補雙方優缺點的『策略聯盟』吧!」你無縫秒回。 你肯定會想到《天下》在前幾期裡的〈X的力量〉這篇封面主題──不只斜槓(/),還很跨界、還很聯名(X)呢。 再轉回青年公園的生態化推展工項,去(2018)年初曾在河道發現一隻上不了岸、命休嗚呼的小黃狗,和幾葉岸邊凋落的水柳葉一同靜浮在混濁的水面上,如果當時的河岸設計能對將在河道周邊活動的生物(包括喵星、汪星、「龜」星們等)們多設想、多友善一些的話,或許就可以免去這次的「河殺」事件了,於是,在青年公園在生態化的作法上,又跟榮星及富陽公園有一些差異──在青年公園裡,便商請公園處漸次敲除幾塊原本砌在河道邊緣的堅矗石磚,讓岸上、河裡的兩棲生物能有自由、安全移動的機會,以及也讓「誤」入河中的陸生動物能有多些「自行上岸」的脫困機會。當然,還包括本身就出現在青年公園內、習慣棲息在水岸的帶的「溪澗鳥」……。 你直覺聯想到這「溪澗鳥」,不正就是目前不時會吸引到一群獵奇的「砲手」來到河道下游莎草叢或九曲橋聚集、獵望的「翠鳥」麼? 友善公園的生態不僅幫得了小黃狗、小魚狗,還幫得了…… 讓公園更生態的方法有很多,在經歷榮星、富陽及青年公園的棲地改善過程就是如此,而對於風箱樹(水芭樂)、水柳、水社柳、穗花棋盤腳(水茄苳)這四種「斜槓植材」也總能有交替上場的機會,就像青年公園河岸的改善規劃,要做的,不是將這些植物一棵棵地種進河岸邊、將河岸「復舊」回以前的景貌,而是在河岸邊營造出對生物更友善、安全的環境,不再有回不了窩的小黃狗,也多些能讓小魚狗(註11)安居的窩。 還有……。 --------------------------------------------------------------------------------------------------------- <註1>文接《荒野快報》第326期。 <註2>葇荑花序為常見花序的其中一種,常見屬於這類型的植物還包括布袋蓮、鴨舌草等,葇荑花序近似「穗狀花序」──即花軸上著生許多小花,且花小而無梗(或極短),但最大差異在於「葇荑花序」花軸上的小花皆為單性花,水柳、水社柳皆屬這類花序的植物。 <註3>「蒴(ㄕㄨㄛˋ)果」為植物果實的一種型態分類,此類的果實內含有多粒種子,果實成熟後果皮會縱向裂開,數粒種子便得以落土萌發,除了水柳屬蒴果型態外,《荒野快報》第324期所提到的大安水蓑衣亦屬「蒴果」類的水生植物。 <註4>托葉(stipule)指葉柄基部或葉腋連結莖與葉的組織部位,主要分為腋生托葉與側生托葉,大部分的托葉是用來保護幼葉,可能會呈捲鬚、針狀等型態,而有些托葉甚至可能比原葉還大,水柳有托葉而水社柳則無。 <註5>更多水社柳在富陽自然公園棲地外的復育報導可另參: https://reurl.cc/vno3Xl https://reurl.cc/e5nvZM <註6>除了「水泥零成長,綠地零損失」,在《生態台北--公園生態化》中,另包括「創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生態公園分區管理與利用」、「移除入侵種,維護生物多樣性」、「建立公民參與機制」、「公園串連組成完整生態廊道」及「訂立自然生態公園管理專章」等合稱為《搶救城市森林》七大訴求。 <註7>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的榮星公園由民權東路與建國北路、龍江路及五常街所圍繞,因同處瑠公圳支系,水源尚足,甚發展成為適合螢火蟲棲息的環境,但長期受外來物種的入侵導致其生態危機,2015年起由台北市政府、荒野及周邊里辦、學校、民眾共同改善園內生態池的棲地條件,並陸續開辦六期的在地守護志工培訓,共同守護了園內生態池裡生物們的「家」。 <註8>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富陽公園於富陽街底,於2004年正式由荒野保護協會所認養,並於2005年開闢為自然生態公園,以及低度的開發方式,保存園內的自然生態,而於2006年將富陽公園正名為「富陽自然生態公園(Fuyang Eco-Park)」,除持續與台北分會解說群組及棲地群組以體驗或工作假期的方式維護、推廣園內的自然生態外,也與緯創人文基金會共同認養、經營至今。 <註9>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青年公園由青年路、國興路及水源路圍繞,屬荒野保護協會繼榮星公園後嘗試建立的新一座在台北市內,推展《生態台北》的典範公園,並於去(2018)年與該園的公部門主管單位—公園處青年所簽訂合作備忘錄,定義雙方的責屬權務,並於同年完成第一期的在地守護志工培訓及於園內蓮花池編設五座生態浮島,逐漸改善水域及政府、社區的生態環境與氛圍。 <註10>晶化(crystallization)為早期用來防止水池滲漏的過程,常以牛力或人工方式,直接將池底踩踏為更緻密的土方結構(又稱牛踏層),達到不需水泥、防水布而同樣有蓄水能力的功效,在更早先的《夢幻湖台灣水韭原棲地保育監測及維護》計畫中,便已用過此法減緩湖水滲流的問題。 <註11>翠鳥的別名,又名釣魚翁(台語),為台灣尚為普遍的溪澗鳥,具高明的捕食技巧,在青年公園的水域(包括蓮花池)已發現兩隻翠鳥活動的紀錄,也常吸引周邊鳥友、攝友聚集觀察。
【荒野快報327】看不見,依舊在
文/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第三、四屆理事長> 圖/莊燿鴻<台北分會志工,自然名:獵戶座> 十月中旬臉書私訊有一則劉月梅理事長捎來的訊息,告知兩個好消息,一個是荒野保護協會再度獲得綠獎的贊助,另一個是有位會員遺產捐贈荒野150萬元。 因為看診忙,再加上想說過幾天會參加荒野共識營就可以見到月梅,也就沒有立刻追問細節。想不到當天晚上就接到副理事長柯典一的來電詢問:「認不認識王志婷這位荒野的會員?」 想了一下,對這個名字沒有什麼印象。原來協會帳戶忽然多了一筆150萬的個人捐款,於是打電話詢問匯款人,才知道是王志婷的家人遵照她的遺願,將部分遺產捐贈給荒野。協會當然想知道這位夥伴跟荒野的淵源,但是她的家人只知道她曾經跟她們分享聽過我演講後的感想,其餘就一問三不知。於是柯典一就打電話來問我認不認識她。 當然,協會也在資料庫中翻查她的資訊,只知她是早年入會的永久會員,二十多年來只參加過一次活動,沒擔任過志工,也沒參加過任何荒野辦的課程,應該算是不活躍或是失聯會員。 掛斷電話,心裡很感動,腦海中浮現多年前曾寫過的一篇文章的標題:「看不見,依舊在。」 這是1999年921大地震之後,給荒野夥伴的募款信時所用的標題,以下摘錄當年信件的片段: 「親愛的朋友,也許我們很久沒有見面,也許我們剛剛才掛掉電話,也許我們在協會人來人往的各組志工聚會中擦肩而過,也許在山上在海邊,咱們都曾戴著綠色領巾分別向民眾分享過我們對這塊土地的熱愛……每當想起有這麼多相知相惜,把盞言歡,同辛共苦也一同興奮歡笑的朋友,心裡總會充滿溫暖。「看不見,依舊在」,散居全國甚至全世界的荒野伙伴,只要我們常常想到彼此,只要我們彼此仍然為理想在努力,我知道,我們都是一直在一起的。」 長久以來,我一直在思索,台灣有沒有機會能擁有一個全民性的環境保育團體?符合這個全民性必須有三個條件:(1)會員人數很多(完全自發性的)(2)很多人願意長期捐款(會費及義賣品)(3)很多人在這團體能長期付出實際的行動。 我心裡一直有一個小小的理想,荒野是一個用大量人力的義務奉獻來做事,而不是用大量金錢來做事的團體,而且荒野的錢希望是來自最大多數的民眾。 四年多來,荒野總是盡量以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但是,以前都僅止於理念推廣及帶民眾接近自然及各種義工的培訓,這些全都可以用志工來達成(所以不用花成本)。可是接下來,必須透過立法、透過政治遊說、以及立法遊說基礎的學術理論支持,還有兒童自然教育的人才培訓及推展……很多領域就必須以更多專職人力及更多經費來支應。 我個人還是非常盼望所有的行政支出(包括人事及房租)能以會費或義賣品的收入就可以負擔,只有在我們賴以生存的財物來源是來自全民,是獨立而不受利益團體影響時,我們才可以大聲地說:我們是屬於全民的團體。 十月底參加荒野第九屆新任理監事及分會長的幹部共識營,我再度跟伙伴們強調,二十多年來,荒野之所以這麼堅持財務的透明以近乎潔癖的用錢方法,就是希望我們是一個值得信賴與託付的團體。 荒野目前在全台灣各地on schedule的志工起碼有三、四千位,每個志工除了奉獻時間與心力之外,也必須自掏腰包,因為荒野的志工是沒有任何車馬費補貼,也沒有誤餐費……等等支出,而且二十四年來,荒野的任何一筆收入與支出,都有收據與憑證,也都經會計師簽證,這麼的龜毛,就是我們不敢辜負捐款者的心意。 常會想起「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作者霍華李曼所寫的「我們是否已盡力為後代子孫做了一切能做的事?世界上的樹木是否比我們出生前還多?空氣是否更新鮮?水源是否更潔淨?人們是否過著更長久、更健康的生活?飢荒是否更少?這個世界是否是一個更和平的地方?」 我相信我們辛苦的工作賺錢無非是希望我們及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可是當我們不擇手段賺錢,是否得到完全適得其反的結果?為了錢殘害環境,禍延子孫?即便留下一點錢,剛好可以讓孩子上醫院治病。 那麼到底什麼是我們可以留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 或許,除了擔任環保團體的志工之外,當我們百年之後,把我們這一生從世界上獲取的金錢回饋給守護環境的環保團體,讓孩子有更適合生長的環境,是我們可以留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
理事長的話-荒野的行腳系列
各位親愛的荒野夥伴們: *海岸行腳的源起及執行 : 2017 年,我邀約常理及分會部分幹部,以行腳方式,走了宜蘭、新竹、嘉義及澎湖的海岸,我發現海岸消波塊、垃圾及事業廢棄物等問題。因為發現,也深知我個人能力有限,於是和常理討論,如何讓更多人能愛上臺灣及關心的海岸?在大家的研擬與討論下,「海岸行腳及記錄」的計畫於 2018 年開始展開,20 公斤的 3D 全景攝影機雖然有點重,但因為可以留下珍貴的影像,志工積極的參與,451 人次的參與,大家更認識臺灣美麗的海岸,也看到海的哀愁。2019 年這個計畫依然於西海岸進行,10 月底完成,影像資料將於明年 3 月左右就會整理完成。 *溪流行腳與記錄的源起 : 2018 年,我已經擔任理事長 1 年半,雖然年輕時在臺北讀大學,但對於溪流卻只有去過碧潭,其他溪流不但不知其位置,更不知其現況,於是邀請棲地工作委員會常理陳江河帶著認識大臺北三大河流,沿著河濱騎著 youbike、帶著相機拍攝關注面向,城市的發展與河流有深深關係,認識河流就能更認識城市的文化,但如何讓更多人一起來關心河流及文化問題呢 ? 思考許久,也找不出好方法,有一天看著志工的FB,頓時有個靈感,來個「河岸徒步行腳」吧!於是開始了志工與我的河岸行腳,看到問題嚴重的垃圾、草地維護的廢棄物、動物餵養、動物死亡等問題,在還沒有更好對策處理以前,河岸行腳以一步一腳印方式撿起河岸的垃圾,減少垃圾汙染高灘地及溪水、也減少高灘地附近生物受到垃圾包圍的困擾,目前此計畫已執行將近一年,也讓更多其他分會夥伴也投入關心溪流。 *山林行腳的初探 : 圓葉挖耳草是我認識的一種食蟲植物,山壁常是其最主要的棲地,但山壁也常是道路工程最不被重視的地區,是不是山壁有許多重要物種呢 ?臺灣有 3 條橫貫公路,連接臺灣東部及西部,並經過臺灣的高山,沿著橫貫公路應該可以看到臺灣低海拔到高海拔的林相及環境差異吧?山林也是臺灣許多經濟作物及水果的生產區,執行友善耕作在山區是否可行性 ? 於是 2019 年 6 月開始了第一次的北橫行腳,一群夥伴與我一起在北橫,時而徒步,時而搭車,當然也進行著紀錄,圓葉挖耳草的棲地有 4 處,有可愛的友善耕作農人,但也有可恨的垃圾瀑及隨意棄置路旁的小型垃圾,因為個人的方便卻造成環境的髒及醜,因為個人的投機卻造成所有社會的更大支出,真是令人氣憤填膺。12 月 23-25 日將再試行一次,期待能找到好方法可以好好守護山林。 需要您的支持及贊助我們的計畫,也期待您能與我們來一起努力。
【荒野快報327】過一場綠色聖誕節吧!
圖、文/何以琳 (企劃部專員) 聖誕節,孩子們,不是約會。這是一種心態。-瑪麗·艾倫·蔡斯Mary Ellen Chase 原文:Christmas, children, is not a date. It is a state of mind. - Mary Ellen Chase 從十一月開始,百貨公司、賣場及超商,開始出現聖誕節的裝飾。這才意識到,聖誕節要到了呢!聖誕商品無處不在,耳邊響起叮叮噹的配樂,五感體驗的行銷,實在很難守住錢包。加拿大環境組織Zero Waste Canada 在2017年<註1>調查表示,每一年會產生545,000噸的包裝紙及購物袋,或是每過一個假期,家庭垃圾桶就會增加比平常多25%的垃圾等,而加拿大國民使用600捲膠帶來包裹聖誕禮物。 節日,總是能讓許久未碰面的朋友相聚、讓離鄉的人回到家鄉,也因為如此難得的時光,所以在每一次的碰面,總是希望能夠留下一些難忘的回憶。聖誕節,在台灣也成為一個重要與朋友相聚的節日,如果撇開聖誕節原本的意義,那麼這就是奉獻時間的節日。曾經看過一段話:「聖誕節是奉獻的時間,也是家庭的時間。這是一個偉大的機會,可以開始傳承回饋地球,並向您的孩子、朋友和社區灌輸永續生活的價值觀。」於是開始思考,在今年如何度過一個印象深刻的綠色聖誕節,至少比去年更友善環境一些的方式。 在家裡舉辦無塑派對 去年在環保界造成轟動的一場沒有垃圾的婚禮<註2>,讓想要過節的人信心倍增,《減塑生活-與塑膠和平分手,為海洋生物找回無塑海洋》書中提到,能夠至Pinterest網站上找尋靈感、自製餅乾與杯子蛋糕、裝飾會場的物品盡量使用舊物來製作以及慶祝聖誕節的旗子,可使用布條,這樣每個節日都可以使用到!另外,在派對預備期間事先可以徵求洗碗的勇者,這樣就不需要購買拋棄式餐具。 選購環保禮品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再募資平台上等,都能夠看見「環保」為題的商品 選用當地製作的禮品,減少碳足跡,也能夠支持在地 選購無電池的產品,丟棄的電池會危害環境。甚至可充電電池最終也會進入廢物流。 二手市集,在全台陸續出現二手市集,不妨利用假日的時間多去走走,用超優質的價錢選購需要用到的禮物或是鎖定荒野台北分會,也會有擺攤相關訊息。 (圖片擷取自網路) 使用環保包裝紙 美國有一半的紙適用在包裝及裝飾消耗品上面(The Recycler’s Handbook, 1990)。雖然這份調查年代久遠,但當我們平常網購及上街購物都會看到每一項商品被精美的包裝起來,為了維持人類認為商品的品質及美感,在這過程中就製造出來。因此在選購包裝紙,可以選用偏向環保的材質。 餐廳選擇塑膠使用較少或是綠色餐廳 吃,是人生中最或不可缺的一件事情,也是我認為美好事情之一。在選擇餐廳時,可以盡量挑選有機、友善食材及在地生產的食材。我們生長在一個幸福的土地,除了尊重多元價值外,蔬菜及水果也非常多樣,試著走進一間綠色餐廳,不僅吃出食物的好,也能吃出他們對於環境的善。記得喝飲料的時候不要拿塑膠吸管哦!想要更了解綠色餐廳或是綠色餐飲,非常推薦去臉書上搜尋<綠色餐飲指南 Green Dining Guide>粉絲專頁。 廢物聖誕樹 大多數的人家裡都有聖誕樹,可以花個周末,把家裡不需要的物品整理起來,例如利用破個洞的襪子、自然素材(木材、麻布或是落葉等)佈置聖誕樹,或是利用浮球,帶著親朋好友們一起彩繪浮球,最後掛在自己家裡的樹上,製作出獨一無二的浮球聖誕樹。甚至可以手工製作或購買用紙板或木材製成的樹,這種樹可以使用數年之久,無需清理雜亂的裝飾品。也可以製作「家族樹相框」,找一張空白紙及相框,將每個人的手印拓印在上面,除了有紀念價值,更可以省去許多購買聖誕樹裝飾品的費用,最重要是能夠減少許多垃圾的產生。家族樹完成後,也別忘了放在社群媒體上面,讓更多人能夠一起執行這樣有趣的活動! 捐贈自己的金錢或物品 收到不喜歡的禮物,但無論如何都要保留它。是不是常常進入這種矛盾的空間裡?每當整理房間時,看到這些無用的禮物,用不到卻又捨不得丟?今年,來場斷捨離大會。冬天很冷,沒有使用,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是需要多餘的大衣給需要的人,所以可以向當地慈善機構捐贈用過的衣服或是不需要的禮物。聖誕節結束後,開始第二輪的整理及贈送,捐贈任何不需要的禮物!也可以將原本預計花在聖誕節的費用轉為捐贈的金額,並且邀請身邊的親朋好友共同來響應,一起度過不一樣且有意義的聖誕節。 為家人準備一頓大餐 從採買、烹煮到把菜餚布置完成,是否思考過會產生多大的快樂?走進菜市場,除了能夠買到裸裝的蔬菜,還能夠依照自己的需求買到適合的量,不僅不浪費食物,更可以理性購物。也可以尋覓其他採買地點,像是在的獨立的小店等。 非常建議在採買前擬定採買清單,除了可以事先規劃食材,更可以知道能預備多大的容器去盛裝,這樣就能夠降低使用塑膠的數量,也可以避免浪費食材及超出預算! 一趟具有教育意義的旅行 撇除以往的禮物,帶著自己的小孩、朋友及家人去一趟動物園吧!建立的情感連接,加強親密關係。除了寓教於樂,更能夠稍微遠離大自然,也可以藉此放下手機,留下深刻的回憶,享受這個特別的精心時刻吧! 要預備一場較為友善環境的節日,確實會比過去花費更多的心力及時間,不過卻能對於我們的地球造成較低的傷害,我們現在的行動,將會影響下一代是否也能夠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下,與自己摯愛的人度過聖誕節。至少,在未來的40年裡,我還是想要慶祝。愛地球,從聖誕節拒絕浪費食物及亂送禮物開始。 <註1>Zero-Waste-Christmas-https://reurl.cc/M79Ogk <註2>一場沒有垃圾的婚禮—婚禮紀實https://reurl.cc/gvxeML <參考資料> How to Have a ‘Green’ Christmas https://reurl.cc/yyoDGq 10 ways to have a green Christmas this year https://reurl.cc/D1eK7m
【獲獎】第四屆聯電綠獎頒獎典禮暨成果發表會
聯華電子於今日(29日)在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盛大舉辦第四屆綠獎頒獎典禮暨成果發表會。綠獎於2016年由聯電發起,積極支持生態保育行動,廣受企業各界的響應,第三屆起每年提供總獎金300萬元,是國內對於生態保育相關獎項,所提供獎金最高的競賽。投件數屢創新高,累積4年推動成果,已支持19件生態保育計畫,在全台各地及離島澎湖開花結果,成為國內生態保育的友善推手。 聯電總經理簡山傑表示,聯電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希望藉由綠獎,建立出環境友善的資源共享平台,串連為生態奉獻的保育志工與有心為環境盡力的企業。 今年第四屆綠獎,特地新增「青少年環境行動獎」,希望藉此提供青少年主動為環境議題發聲的機會,鼓勵更多年輕學子投入環境保護期望綠色環保的精神與行動向下扎根,向外推廣擴散,帶來台灣生態環境的正向改變。 本屆綠獎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台師大生命專業科學院名譽教授黃生、清大公共事務組執行長薛荷玉、知名兒童生態教育科普暢銷作家胡妙芬組成評審團,優選出本屆得獎計劃。 「大型生態保育計畫獎助」得獎計畫分別是「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的「鼻頭角公園小丑魚抵家計畫」;「台灣猛禽研究會」的「看不見的玻璃陷阱─北部地區野鳥窗殺調查與友善鳥類玻璃教育推廣計畫」;「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的「雙連埤瀕危植物原地保種及教育推廣計畫」;「海洋公民基金會」的「為孩子,種下一片珊瑚海田計畫」;「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的「濕坔微光─高雄市洲仔濕地螢火蟲棲地營造及教育推廣計畫」。 「青少年環境行動獎」由陳亭予的「阿里山蝴蝶夢」及張書毓的「山溪成癮」倡議影片獲獎。 「網路人氣獎」依網路投票數產生五個得獎單位,為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公民基金會、基隆市野鳥學會、台灣猛禽研究會。 荒野保護協會同時受邀在頒獎典禮上面分享第三屆綠獎獲獎的成果,期待透過荒野的棲地守護,能夠保育更多的物種,也透過此次的分享,讓更多人認識四斑細蟌,讓更多人一起為著台灣這塊土地努力。
【獲獎】2019國家永續發展獎-民間團體獲獎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自93年起,開始辦理國家永續發展獎,迄今已完成16屆,為表揚推動永續發展績效卓越單位,鼓勵全民參與與永續發展推動工作,並落實永續發展在地化及生活化目標,實現國家永續發展願景。並透過初選、複選及決選三個階段,表揚推動永續發展績效優良、表現卓越的學校、企業、民間團體及政府單位等單位。 荒野保護協會致力於「棲地守護」及「環境教育」,盡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在環境面、法規面及產業面形成良性循環,推動永續。在2004年至今,遵循宗旨與目標持續守護著台灣自然環境,朝著永續山林、生態城市及無塑海洋的方向邁進。 荒野在2004年接受託管富陽自然公園,並且推動「公園生態化運動」,藉由志工的付出與努力,持續完成諸多生態調查;2018年落實「購地守護」的目標,在宜蘭武荖坑的山坡地保育區林業用地完成荒野一號地揭牌,同時也是動物重要的棲息地;在2010年展開「弱勢兒童長期陪伴計畫」,在大自然裡傳授生命教育課程,不只改變兒童對於環境的覺知,更加強關懷生命的感受力;而去年與綠色和平基金會共同展開「環臺海廢快篩計畫」培育調查員並盤點本島海廢總量與污染熱區,透過公民科學與政策協力在海廢議題上扮演關鍵角色。 荒野保護協會能夠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是對協會莫大的肯定及鼓勵,透過跨部會溝通,持續推動環境教育並喚起全民意識共同讓環境更永續,而真正的國家永續發展還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邀請更多人同心協力為自己生長的土地而努力,並深愛這片土地,共同結合產官學,協力往永續發展的目標發展,期待在守護路上有更多人同行。
2019荒野保護協會淨灘數據發表記者會
【11月21日,台北】荒野保護協會今公佈2019年ICC淨灘數據,發現近七成的海洋廢棄物跟飲食有關。分析過去五年數據,塑膠袋、飲料杯、免洗餐具、與吸管等一次用塑膠製品均有下降趨勢。尤其吸管,平均淨灘每公里所撿到的吸管數量,較去年減少27%,顯示吸管限塑政策已有初步成效。 荒野保護協會現場展示由950個飲料杯所堆疊製作的雪人,凸顯臺灣便利的手搖文化已造成環境的嚴重負擔。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表示:「這五年數據顯示每公里淨灘廢棄物數量減少,反映限塑政策確實發揮成效,但目前惟有飲料杯的管制遲遲未公布,期待環保署盡快發佈飲料杯的限用規範。」 據統計台灣人一年消費上億個一次用飲料杯,飲料杯量大質輕,容易因垃圾不當處理流入環境,尤其在人口密集縣市海岸,如屏東、台中、高雄和新北等地,發現大量廢棄飲料杯。2018年,荒野與國內環保團體,和環保署共同組成海廢平台,發佈海廢治理行動方案,宣佈一次用塑膠製品至2030年的減量時程表。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劉瑞祥副處長表示:「削減塑膠用量是國際趨勢,歐盟和聯合國都分別訂定時程表,環保署未來也會朝著減塑、限塑、禁塑的方向,推動塑膠的循環經濟。」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7年起加入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每年從「愛海小旅行」網站彙整國內淨灘數據,為國內唯一長期累積淨灘數據的平台。2019年,全台共有322場淨灘,總計18,318人,清出37,157公斤的海洋廢棄物,淨灘總長度72.73公里。 為更了解海岸廢棄物的來源,荒野今年由海岸向上溯源,辦理14場淨溪,清掃總長度近3公里。結果顯示河川廢棄物多與民眾生活和飲食有關,代表河川為輸送廢棄物到海邊的主要途徑。12月1日和2日,荒野將啟動河川廢棄物調查工作坊,邀請日本講師來臺指導,計畫明年展開大規模的河川廢棄物調查。劉月梅強調,「民眾應一起從生活中減塑,自帶環保杯、購物袋,從源頭減少塑膠使用,讓下一代享受乾淨水岸。」 同時,荒野保護協會即日起在松山文創園區展出「荒洋野草」行動特展,展出海岸行腳、海廢淨灘數據與食蟲植物的行動成果,歡迎民眾前往觀賞。 時間:2019/11/21-11/24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藝異空間
多你一個其實真的多好多
圖、文 /龍薇 <台北分會國際淨灘日參與民眾> 曾幾何時,走進大自然懷抱的同時,人為產生的物質也好、垃圾也罷,充斥於每個視線範圍。 第一次參加淨灘,垃圾以各種樣貌呈現在眼前,完整的、破碎的、無法辨識的,人類似乎太容易賦予物質意義,又十分輕易地將它們拋棄。為了滿足自我短暫的歡愉或便利,我們往往不顧物品的前因後果的生活著,偶爾回頭瞥見滿目瘡痍的地球心疼一下,但又有多少人真正願意停下來好好正視這個被我們一再破壞的家。 如同多數的社會議題,關注或提倡的群體往往已無需顧慮生理、安全需求,畢竟當吃飽穿暖都是奢侈時,哪來的餘力爭取所謂的正義?而當這些議題有益於權力與利益的鬥爭時,便淪為人類操作的手段。而又或許,人類必須先懂得控制欲望,才有辦法解決這些數不盡的社會議題。 結束第一次淨灘,將視線拉回日常,除了從自身做起,影響身邊的人之外。想起社會問題的根本,還是要回到教育,不論是環保、性別平等,還是媒體識讀等議題,若能扎根於教育,從學校開始帶動孩子,發揮影響力,小至家庭、社區,大至整個社會,再經過數個世代交替後,或許人類終將找到與地球共生共好的模式。 然而在這之前,還是得提醒自己,時時省視,在每一個選擇前思考行動後的代價和成本。更重要的,別渺視自己的力量,永遠要記得,多你一個其實真的多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