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快報327】過一場綠色聖誕節吧!

2019-12-09

圖、文/何以琳 (企劃部專員)   聖誕節,孩子們,不是約會。這是一種心態。-瑪麗·艾倫·蔡斯Mary Ellen Chase 原文:Christmas, children, is not a date. It is a state of mind. - Mary Ellen Chase 從十一月開始,百貨公司、賣場及超商,開始出現聖誕節的裝飾。這才意識到,聖誕節要到了呢!聖誕商品無處不在,耳邊響起叮叮噹的配樂,五感體驗的行銷,實在很難守住錢包。加拿大環境組織Zero Waste Canada 在2017年<註1>調查表示,每一年會產生545,000噸的包裝紙及購物袋,或是每過一個假期,家庭垃圾桶就會增加比平常多25%的垃圾等,而加拿大國民使用600捲膠帶來包裹聖誕禮物。 節日,總是能讓許久未碰面的朋友相聚、讓離鄉的人回到家鄉,也因為如此難得的時光,所以在每一次的碰面,總是希望能夠留下一些難忘的回憶。聖誕節,在台灣也成為一個重要與朋友相聚的節日,如果撇開聖誕節原本的意義,那麼這就是奉獻時間的節日。曾經看過一段話:「聖誕節是奉獻的時間,也是家庭的時間。這是一個偉大的機會,可以開始傳承回饋地球,並向您的孩子、朋友和社區灌輸永續生活的價值觀。」於是開始思考,在今年如何度過一個印象深刻的綠色聖誕節,至少比去年更友善環境一些的方式。 在家裡舉辦無塑派對 去年在環保界造成轟動的一場沒有垃圾的婚禮<註2>,讓想要過節的人信心倍增,《減塑生活-與塑膠和平分手,為海洋生物找回無塑海洋》書中提到,能夠至Pinterest網站上找尋靈感、自製餅乾與杯子蛋糕、裝飾會場的物品盡量使用舊物來製作以及慶祝聖誕節的旗子,可使用布條,這樣每個節日都可以使用到!另外,在派對預備期間事先可以徵求洗碗的勇者,這樣就不需要購買拋棄式餐具。 選購環保禮品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再募資平台上等,都能夠看見「環保」為題的商品 選用當地製作的禮品,減少碳足跡,也能夠支持在地 選購無電池的產品,丟棄的電池會危害環境。甚至可充電電池最終也會進入廢物流。 二手市集,在全台陸續出現二手市集,不妨利用假日的時間多去走走,用超優質的價錢選購需要用到的禮物或是鎖定荒野台北分會,也會有擺攤相關訊息。 (圖片擷取自網路) 使用環保包裝紙 美國有一半的紙適用在包裝及裝飾消耗品上面(The Recycler’s Handbook, 1990)。雖然這份調查年代久遠,但當我們平常網購及上街購物都會看到每一項商品被精美的包裝起來,為了維持人類認為商品的品質及美感,在這過程中就製造出來。因此在選購包裝紙,可以選用偏向環保的材質。 餐廳選擇塑膠使用較少或是綠色餐廳 吃,是人生中最或不可缺的一件事情,也是我認為美好事情之一。在選擇餐廳時,可以盡量挑選有機、友善食材及在地生產的食材。我們生長在一個幸福的土地,除了尊重多元價值外,蔬菜及水果也非常多樣,試著走進一間綠色餐廳,不僅吃出食物的好,也能吃出他們對於環境的善。記得喝飲料的時候不要拿塑膠吸管哦!想要更了解綠色餐廳或是綠色餐飲,非常推薦去臉書上搜尋<綠色餐飲指南 Green Dining Guide>粉絲專頁。 廢物聖誕樹 大多數的人家裡都有聖誕樹,可以花個周末,把家裡不需要的物品整理起來,例如利用破個洞的襪子、自然素材(木材、麻布或是落葉等)佈置聖誕樹,或是利用浮球,帶著親朋好友們一起彩繪浮球,最後掛在自己家裡的樹上,製作出獨一無二的浮球聖誕樹。甚至可以手工製作或購買用紙板或木材製成的樹,這種樹可以使用數年之久,無需清理雜亂的裝飾品。也可以製作「家族樹相框」,找一張空白紙及相框,將每個人的手印拓印在上面,除了有紀念價值,更可以省去許多購買聖誕樹裝飾品的費用,最重要是能夠減少許多垃圾的產生。家族樹完成後,也別忘了放在社群媒體上面,讓更多人能夠一起執行這樣有趣的活動! 捐贈自己的金錢或物品 收到不喜歡的禮物,但無論如何都要保留它。是不是常常進入這種矛盾的空間裡?每當整理房間時,看到這些無用的禮物,用不到卻又捨不得丟?今年,來場斷捨離大會。冬天很冷,沒有使用,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是需要多餘的大衣給需要的人,所以可以向當地慈善機構捐贈用過的衣服或是不需要的禮物。聖誕節結束後,開始第二輪的整理及贈送,捐贈任何不需要的禮物!也可以將原本預計花在聖誕節的費用轉為捐贈的金額,並且邀請身邊的親朋好友共同來響應,一起度過不一樣且有意義的聖誕節。 為家人準備一頓大餐 從採買、烹煮到把菜餚布置完成,是否思考過會產生多大的快樂?走進菜市場,除了能夠買到裸裝的蔬菜,還能夠依照自己的需求買到適合的量,不僅不浪費食物,更可以理性購物。也可以尋覓其他採買地點,像是在的獨立的小店等。 非常建議在採買前擬定採買清單,除了可以事先規劃食材,更可以知道能預備多大的容器去盛裝,這樣就能夠降低使用塑膠的數量,也可以避免浪費食材及超出預算! 一趟具有教育意義的旅行 撇除以往的禮物,帶著自己的小孩、朋友及家人去一趟動物園吧!建立的情感連接,加強親密關係。除了寓教於樂,更能夠稍微遠離大自然,也可以藉此放下手機,留下深刻的回憶,享受這個特別的精心時刻吧! 要預備一場較為友善環境的節日,確實會比過去花費更多的心力及時間,不過卻能對於我們的地球造成較低的傷害,我們現在的行動,將會影響下一代是否也能夠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下,與自己摯愛的人度過聖誕節。至少,在未來的40年裡,我還是想要慶祝。愛地球,從聖誕節拒絕浪費食物及亂送禮物開始。   <註1>Zero-Waste-Christmas-https://reurl.cc/M79Ogk <註2>一場沒有垃圾的婚禮—婚禮紀實https://reurl.cc/gvxeML <參考資料> How to Have a ‘Green’ Christmas https://reurl.cc/yyoDGq 10 ways to have a green Christmas this year https://reurl.cc/D1eK7m    

【獲獎】第四屆聯電綠獎頒獎典禮暨成果發表會

2019-12-01

聯華電子於今日(29日)在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盛大舉辦第四屆綠獎頒獎典禮暨成果發表會。綠獎於2016年由聯電發起,積極支持生態保育行動,廣受企業各界的響應,第三屆起每年提供總獎金300萬元,是國內對於生態保育相關獎項,所提供獎金最高的競賽。投件數屢創新高,累積4年推動成果,已支持19件生態保育計畫,在全台各地及離島澎湖開花結果,成為國內生態保育的友善推手。   聯電總經理簡山傑表示,聯電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希望藉由綠獎,建立出環境友善的資源共享平台,串連為生態奉獻的保育志工與有心為環境盡力的企業。 今年第四屆綠獎,特地新增「青少年環境行動獎」,希望藉此提供青少年主動為環境議題發聲的機會,鼓勵更多年輕學子投入環境保護期望綠色環保的精神與行動向下扎根,向外推廣擴散,帶來台灣生態環境的正向改變。 本屆綠獎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台師大生命專業科學院名譽教授黃生、清大公共事務組執行長薛荷玉、知名兒童生態教育科普暢銷作家胡妙芬組成評審團,優選出本屆得獎計劃。 「大型生態保育計畫獎助」得獎計畫分別是「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的「鼻頭角公園小丑魚抵家計畫」;「台灣猛禽研究會」的「看不見的玻璃陷阱─北部地區野鳥窗殺調查與友善鳥類玻璃教育推廣計畫」;「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的「雙連埤瀕危植物原地保種及教育推廣計畫」;「海洋公民基金會」的「為孩子,種下一片珊瑚海田計畫」;「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的「濕坔微光─高雄市洲仔濕地螢火蟲棲地營造及教育推廣計畫」。 「青少年環境行動獎」由陳亭予的「阿里山蝴蝶夢」及張書毓的「山溪成癮」倡議影片獲獎。 「網路人氣獎」依網路投票數產生五個得獎單位,為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公民基金會、基隆市野鳥學會、台灣猛禽研究會。 荒野保護協會同時受邀在頒獎典禮上面分享第三屆綠獎獲獎的成果,期待透過荒野的棲地守護,能夠保育更多的物種,也透過此次的分享,讓更多人認識四斑細蟌,讓更多人一起為著台灣這塊土地努力。

【獲獎】2019國家永續發展獎-民間團體獲獎

2019-11-25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自93年起,開始辦理國家永續發展獎,迄今已完成16屆,為表揚推動永續發展績效卓越單位,鼓勵全民參與與永續發展推動工作,並落實永續發展在地化及生活化目標,實現國家永續發展願景。並透過初選、複選及決選三個階段,表揚推動永續發展績效優良、表現卓越的學校、企業、民間團體及政府單位等單位。 荒野保護協會致力於「棲地守護」及「環境教育」,盡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在環境面、法規面及產業面形成良性循環,推動永續。在2004年至今,遵循宗旨與目標持續守護著台灣自然環境,朝著永續山林、生態城市及無塑海洋的方向邁進。 荒野在2004年接受託管富陽自然公園,並且推動「公園生態化運動」,藉由志工的付出與努力,持續完成諸多生態調查;2018年落實「購地守護」的目標,在宜蘭武荖坑的山坡地保育區林業用地完成荒野一號地揭牌,同時也是動物重要的棲息地;在2010年展開「弱勢兒童長期陪伴計畫」,在大自然裡傳授生命教育課程,不只改變兒童對於環境的覺知,更加強關懷生命的感受力;而去年與綠色和平基金會共同展開「環臺海廢快篩計畫」培育調查員並盤點本島海廢總量與污染熱區,透過公民科學與政策協力在海廢議題上扮演關鍵角色。 荒野保護協會能夠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是對協會莫大的肯定及鼓勵,透過跨部會溝通,持續推動環境教育並喚起全民意識共同讓環境更永續,而真正的國家永續發展還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邀請更多人同心協力為自己生長的土地而努力,並深愛這片土地,共同結合產官學,協力往永續發展的目標發展,期待在守護路上有更多人同行。

2019荒野保護協會淨灘數據發表記者會

2019-11-21

【11月21日,台北】荒野保護協會今公佈2019年ICC淨灘數據,發現近七成的海洋廢棄物跟飲食有關。分析過去五年數據,塑膠袋、飲料杯、免洗餐具、與吸管等一次用塑膠製品均有下降趨勢。尤其吸管,平均淨灘每公里所撿到的吸管數量,較去年減少27%,顯示吸管限塑政策已有初步成效。         荒野保護協會現場展示由950個飲料杯所堆疊製作的雪人,凸顯臺灣便利的手搖文化已造成環境的嚴重負擔。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表示:「這五年數據顯示每公里淨灘廢棄物數量減少,反映限塑政策確實發揮成效,但目前惟有飲料杯的管制遲遲未公布,期待環保署盡快發佈飲料杯的限用規範。」       據統計台灣人一年消費上億個一次用飲料杯,飲料杯量大質輕,容易因垃圾不當處理流入環境,尤其在人口密集縣市海岸,如屏東、台中、高雄和新北等地,發現大量廢棄飲料杯。2018年,荒野與國內環保團體,和環保署共同組成海廢平台,發佈海廢治理行動方案,宣佈一次用塑膠製品至2030年的減量時程表。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劉瑞祥副處長表示:「削減塑膠用量是國際趨勢,歐盟和聯合國都分別訂定時程表,環保署未來也會朝著減塑、限塑、禁塑的方向,推動塑膠的循環經濟。」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7年起加入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每年從「愛海小旅行」網站彙整國內淨灘數據,為國內唯一長期累積淨灘數據的平台。2019年,全台共有322場淨灘,總計18,318人,清出37,157公斤的海洋廢棄物,淨灘總長度72.73公里。       為更了解海岸廢棄物的來源,荒野今年由海岸向上溯源,辦理14場淨溪,清掃總長度近3公里。結果顯示河川廢棄物多與民眾生活和飲食有關,代表河川為輸送廢棄物到海邊的主要途徑。12月1日和2日,荒野將啟動河川廢棄物調查工作坊,邀請日本講師來臺指導,計畫明年展開大規模的河川廢棄物調查。劉月梅強調,「民眾應一起從生活中減塑,自帶環保杯、購物袋,從源頭減少塑膠使用,讓下一代享受乾淨水岸。」       同時,荒野保護協會即日起在松山文創園區展出「荒洋野草」行動特展,展出海岸行腳、海廢淨灘數據與食蟲植物的行動成果,歡迎民眾前往觀賞。 時間:2019/11/21-11/24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藝異空間

多你一個其實真的多好多

2019-11-11

圖、文 /龍薇 <台北分會國際淨灘日參與民眾> 曾幾何時,走進大自然懷抱的同時,人為產生的物質也好、垃圾也罷,充斥於每個視線範圍。 第一次參加淨灘,垃圾以各種樣貌呈現在眼前,完整的、破碎的、無法辨識的,人類似乎太容易賦予物質意義,又十分輕易地將它們拋棄。為了滿足自我短暫的歡愉或便利,我們往往不顧物品的前因後果的生活著,偶爾回頭瞥見滿目瘡痍的地球心疼一下,但又有多少人真正願意停下來好好正視這個被我們一再破壞的家。   如同多數的社會議題,關注或提倡的群體往往已無需顧慮生理、安全需求,畢竟當吃飽穿暖都是奢侈時,哪來的餘力爭取所謂的正義?而當這些議題有益於權力與利益的鬥爭時,便淪為人類操作的手段。而又或許,人類必須先懂得控制欲望,才有辦法解決這些數不盡的社會議題。 結束第一次淨灘,將視線拉回日常,除了從自身做起,影響身邊的人之外。想起社會問題的根本,還是要回到教育,不論是環保、性別平等,還是媒體識讀等議題,若能扎根於教育,從學校開始帶動孩子,發揮影響力,小至家庭、社區,大至整個社會,再經過數個世代交替後,或許人類終將找到與地球共生共好的模式。 然而在這之前,還是得提醒自己,時時省視,在每一個選擇前思考行動後的代價和成本。更重要的,別渺視自己的力量,永遠要記得,多你一個其實真的多好多。

藍染,這條路……

2019-11-11

圖、文/陳儷予<荒野台中分會植物染&藍染講師,自然名:山藍>       文章上方留白,是表示自己在藍染這條路上,隨時可以仰望天空,莫忘初衷。   對我而言工藝不等同環保,藍染工藝者為了表現出精緻的作品,需要創造出自己的作品風格,自然而然對於環保也事不關己。然而,植物染這條路,看似生活美學、創作藝術或是傳承先人技法,似乎也忘了環境的存在,看著以下這幾行字:「由於現代合成化學的進步與便利,快速建藍法採用強鹼「氫氧化鈉」,以及強力原劑「保險粉」<註1>可取代天然木灰水及糖蜜、麥芽糖,短時間即可還原藍染液,成為普及建藍技術的助劑。」此段話令人感到無奈,不禁思索重建藍染的目的究竟為何?是希望普及快速藍染的方法嗎?   再看以下文字:「1896年由德國BASF公司開始量產化學藍色染料,此一影響遍及世界各國,成功地將化學藍靛染料量產上市,化學染料的優點是價格低廉,染後色澤深不易褪色,真正威脅到此一產業的原因,絕對是化學藍染的問世,日據中期德國化學染料在世界風行之後,確實以非常快的速度嚴重衝擊天然藍靛產業。」文中道出,化學嚴重衝擊天然藍靛產業。   導致傳統天然藍靛產業沒落的原因是合成化學染,因為合成化學染能夠節省時間及人力成本,並且快速又方便。我常開玩笑,鯖魚的出生不是為了當罐頭(海洋失衡),而人的出生不是為了戴口罩(空氣汙染)。也許是我們習慣於被化學充斥的生活,因為這樣的習慣,辜負了曾經依循先人足跡致力復育藍草在這條路上努力付出的前輩。 近年來,取材及製程較藍草方便的植物染興起,使得植物原色跌入化學媒染劑濫用的泥淖之中。人們只在乎結果是否能夠產出精緻的作品),似乎不太在意製成過程中是否影響環境。幸好,善待我們的大地母親的朋友四處都有,透過理念支持、行動支持等方式默默將環境守住。曾經收到夥伴們的回饋:   「雖然現代人對藍色的需求依然如此殷切,就像人人幾乎都有的一件以上的牛仔褲,但一日千里的化學藍染,一夕取代了數千年歷史的植物藍染,即便我們仍熟悉的使用著“青出於藍”這樣的成語,脈絡卻早已在工業技術進步裡中斷…   本次採藍製靛<註2>課程的講師陳儷予,接受了姊妹電台的專訪<註3>,讓我們來聽聽她與藍染的緣起故事,以及人與植物染、植物染與環境友善間,勝於技術技法之外的,更重要的連結。」(友善契作藍蒝之藍~農友旭凱)   「採藍製靛的課實在是太棒了!從友善土地,小農安全食材判斷知識的介紹,到山藍園採藍草葉搥染、老師操作示範採藍製靛和建藍的詳細過程、眉角及實際藍染。札實的學習,對大自然的看待方式有被更新。」(素貞~植工坊藍染學員&文山社大植物染學員)   「身為一個同樣關心環保的人,接觸到老師精心安排的課程感到愉悅,除了對地球有益,更融合美學,也實際接觸植物、生態、多元……讓人心、地球因此而更美善。」 (雅楓~文山社大植物染學員)   「學習植物染後,發現它是生活的學習:種植染料植物,要檢視植物生態的平衡,不因染布工作,而使植物受迫害。」 (莛瑢~文山社大植物染學員)   「在這快速及大量複製的時代,藍染正好相反,是種緩慢與自己對話且是獨一無二的作品。」(宜佩~植工坊藍染學員)     近年來台灣藍染工藝家,開始依賴進口藍靛精粉,網路藍染材料包快速教學,產出一件件讓人的驚豔作品。隱含著被忽視的自然環境需要一直承受著人類無知的開發。採藍製靛這傳統技藝,靜默的方式擁抱世界,台灣藍染文化將崩落於誰手上?我們是否願意思考,如何在自然與人文及文化與產業這條路上放慢腳步,好好種植、製靛、發酵養缸、好好染布及推廣藍布文化。好好觀察自然的神奇魅力,創造自然的美好,是指日可待的希望啊!   儘管,有一部分行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還樂在毒害其中; 儘管,自己有如此苗小,但謹記初心,為何而染? 染為何物?一方天地,有愛無礙。 在植物藍染,這條路上, 友善環境,等同善待自己,邀你同行。 設法改變世界,並採取行動,讓愛傳出去, 一己之力,慢而不息。   <註1>保險粉 ,是一種白色砂狀結晶或淡黃色粉末化學用品,熔點300℃(分解),引燃溫度250 ℃,不溶於乙醇,溶於氫氧化鈉溶液,遇水發生強烈反應並燃燒。(網路資料) <註2>採藍製靛(採集藍草製作成藍靛,再將藍靛發酵還原成染液,始得染布) <註3>姊妹電台FM105.7(線上收聽YouTube詔安有意思~與藍草有約,上下集)   如何支持藍染文化 1友善環境,認識藍草植物,親炙藍田,了解種植。     2推廣在地藍靛,與農契作,保障收入,穩定市場平衡。 3保留傳統技藝,建藍過程安全無毒。 4使用天然織品,堅持手作染布。 5用消費,支持在地藍染作品,以利推廣。 6邀請理念講師,開班授課,以利推廣。 7尋找對環境友善之師資,入門學習。   居家美學生活染,怎麼做? 1收集生活染材,如洋蔥皮、過期茶包及咖啡等。 2選擇天然棉、麻胚布,加以退漿、精鍊(不使用漂白水)。 3自製安全無毒媒染物。 4了解採集植物應有的態度與認知。 5尋找對環境友善之師資,入門學習。  

記.憶.石峎

2019-11-11

圖、文/黃思維<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專案秘書> 「我堂嫂她是養女,以前就是幫忙養父挑茶到這裡,再換手由養父挑到北埔去的。」站在風爐缺這個山凹口,訊竹大哥細細訴說著古道與家族的故事。地處峨眉的石硬子,是客家話「石峎(ㄣˇ)」的轉譯,意指充滿岩石的山稜,也隨著時代的洪流而有類似的命運。 2019年6月13日上午,在新竹分會訊竹、靜珠、飛鼠領路之下,推動手作步道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等人,再一次來到石峎古道,進行古道修護的前置討論。 「以前這裡還有人在附近山壁下看到過整排的頭顱喔!」經由飛鼠的口述,這段血淚交織的過往彷彿歷歷在目。 追溯時光,發源自鹿場大山的中港溪,流過新竹、苗栗的淺山丘陵,沿途的山林和水域資源,餵哺了道卡斯、賽夏等原住民族人。在漢人陸續移民開墾後,劃界設隘,防範族群間的紛爭。道光十五年(1835)年,姜秀鑾、周邦正等人合組「金廣福」墾號,在當時竹塹城東南方地區進行大規模拓墾,將上游的寶山、峨眉、北埔地區都納入墾區,沿線架設槍械守禦,敲竹筒木魚傳聲聯絡,建立起廣大的隘勇線做為族群間的防備,俗稱「大隘」。 北台灣中低海拔的淺山地區是樟樹生長的絕佳環境,提煉出的樟腦傲視全球,曾經是台灣的重要出口品項,大隘地區亦然。在林木資源的開採告一段落後,偏酸的疏鬆壤土成就了茶葉的興起,小綠葉蟬的親密接觸之下,東方美人茶膨風紅到國外。茶葉從山區一擔擔挑到北埔再運向桃園三坑,一船船順大漢溪至大稻埕,接軌國際市場。這條產業之路在歷經二年的踏查規劃下,定名為「樟之細路」,納入國家級綠道的一環。 「山歌唔唱唔記得 老路唔行草生塞。」飛鼠的父親悠悠道盡滄桑。二次大戰後,台灣茶業的競爭力漸漸不敵世界其他茶產區,加上產業轉型,茶園間四通八達的老路慢慢被大自然收回,徒留殘瓦、駁坎靜靜守候。這片山林在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後,已成為荒野人的尋寶觀察去處,幾年前甚至搭建竹橋跨越溪谷。而今,為了促成以自然工法整建綠道的願景,荒野與千里步道協會攜手合作,展開了古道的修復與守護行動。 2017年6月的初次踏查,飛鼠帶著一行人浩浩蕩蕩走進密林,不時需要出動砍刀開路。竹林間的層層梯田,與溪澗旁的砌石橋墩,低調指引著前行的方向。接近獅頭山的路段,在產業道路闢築後,已不見古道蹤跡。只能順著桂竹大哥的手指比劃,遙想清河堂後方,延伸通過水簾橋往獅山國小的上學路。 2019年8月17、18日二天,號召了二個組織的夥伴,從會獅橋出發,拜過伯公,石峎古道的修復正式展開。溪澗旁的陡升路段是古道最困難之處,也是這二天的工作重點。志工們在助教帶領之下,一組在溪裡尋找合適的石頭,埋設上岸石階;另一組則是處理改道,讓路徑斜斜緩升,避開幾近垂直的拉繩路段。在清出植被確認路線後,大夥就地取材,合力固定木頭做為護坡,以大小塊石仔細回填空隙,最後用碎石和泥土夯實表層,坡度較大處以風倒木或清整路面時挖出的塊石設置階梯,易於行走的自然步道於是成形。 9月的中秋時節,志工們再一次來到石峎。這次從南外社區進入,重點放在梯田區的路線確認與改道。 「我母親以前就在這戶人家幫忙,屋前是曬穀場,再往外才是水圳和古道。」從訊竹大哥口述的蛛絲馬跡中,到現地指認、討論,比對古地圖與地籍圖,為求選出貼近古道、易於後續維護的路徑。在反覆地踏尋規劃後的步道,避開沖刷嚴重的路段,以及蔓生雜草的日照區域,改為貼著梯田駁坎邊緣與山壁而行,讓步道盡可能平緩的在樹蔭下通過,大幅降低日後維護的頻率。 三天二夜的行程中,除了手作步道外,飛鼠帶大家認識南外社區與油點草自然農場,道盡了參與社區營造的辛酸,以及為了下一代更美好的生活環境,不惜與利益團體對抗的心路歷程。藤坪小山屋的老牛則是帶著夥伴們採集拓染,親手下廚料理野菜。行程的最後來到北埔,由惠慶姐和雍熙大哥接棒,用姜阿新洋樓和永光茶廠的故事,連接起這段大隘拓墾和「茶金、茶土、茶狗屎」的興衰史。 綠道的串連並非一蹴可及,古道的修復同樣是條漫長之路。活動告一段落,並不意味就此畫下句點,而是為著下一階段做準備。 石峎古道本身除了部分路段仍需調改、修整、補足指標外,還有周邊環境整潔、通行權的問題需要處理,更時不時面臨道路開發的壓力。幸有荒野夥伴看守著這片淨土,至今才能維持目前的自然狀態。與樟之細路締結友誼的韓國濟州偶來徒步協會理事長徐明淑,於2018年走訪石峎古道時,提出步道發展觀光利大於弊的看法,而這有賴公部門與民間組織的通力合作,以及人民觀念上的轉變,加強步道的例行維護以及公眾教育,才能營造永續美好的空間,讓綠道的推展持續下去。

你或還不知青年公園生態浮島上的四種「斜槓植物」(上)

2019-11-11

圖、文/ 陳欩融<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超人> 儘管擊鍵的當下剛過「處暑」,低緯度台灣的天氣卻未必依循對這節氣的「暑氣至此而止矣」的通俗定義而轉涼,反倒還是有幾天的上午仍維持著盛夏時的日燦灼人,你近日甚在氣象局網站中的氣溫分布圖察覺,位在台北盆地邊緣的萬華、板橋到新莊一區才是整個大台北市裡,熱中之熱的區域,包括現今台北面積第四   大的「青年公園」<註1>,就算早在日頭還沒到頂的九、十點間繞巡整座公園,也不免成為一副「大粒汗、小粒汗」的狀態,一如座設在園裡上游河段的水流馬達,從灼燙的皮膚上滲湧出不絕的鹹。   於是你在這秋意未顯、而暑意尚濃的節氣裡,對著草皮上初換為全身雪白的黃頭鷺 <註2>心生一股羨慕情緒,彷彿那一身白,足以讓你聯想到雪國的白皚情境,讓你燥熱的情緒瞬間冷靜下來,但其實,今年都還沒見識到真正「秋老虎」的威力呢,在那之前,這夏的「熱」對你、對我、對園裡的生態萬物而言的「壓力測試」可都還沒結束呢!而你當下的表情裡顯然透漏了一絲期待能有一桶如前些年所興起的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時,從你頭頂澆灌下來的一盆清涼的渴望訊息。   幾早便趁涼入園走看,步道旁的低矮灌叢、苗圃裡的攀藤植物,都還留著經過前一天、甚至前一晚的日曬悶熱後的凋萎貌容,巴望著待會工務水車來時,能多幫他們澆點水、解點渴了,而熱心一點的民眾哪待到那時,早早就自發提著水桶寶特瓶,把苗圃澆灌了一輪,讓園內植草重展生姿。但不知你有否好奇到,泊靠在蓮花池池岸已超過半年的生態浮島上頭的植栽,卻怎能始終保持著茂發昂揚的狀態,即便期間未見工班人員澆水、施肥? 你甚也驚訝發現到,就算這幾座生態浮島上的植物根系跟池水間明明就存在著一層緻密的椰纖毯跟泥炭土,但隔絕的效果,卻僅是「隔水」,卻從未「阻水」,最終浮挺著沉重生態浮島的池水,還是透過毛細現象被「吸」進了島內,讓泥炭土充滿了水份。 就像植物抓觸著土壤的根鞘組織,不時想著將土間的水份抽達到整株植物體的過程。   別忽略這充作生態浮島基座、厚度不過2公分的椰纖毯,它卻是整個手作生態浮島期間,最需花費人力跟手工(也是手「功」)的工項,也算得上整座浮島結構裡,最為重中之重、最屬核心的「精神所在」了,而後加鋪的一層的泥炭土,除了增加保溼的效果外,也充作為將來可以長成中、小型灌喬植株的穩定根著介質。   而這些被穩定了的水生植物「們」,多不是水族缸裡如水蘊草那類隨水波動、用做裝飾的軟嫩水草,倒是有一類「木本」的水生植物,他們硬挺著植軀,成株後的植幹、植冠還有一副不輸陸生喬、灌木抵風擋雨的強健植性,外加能在水淹的環境下,依舊保有長得亭亭如蓋的能耐,這幾種生態浮島上特別的水生「樹木」包括風箱樹、水柳、水社柳、穗花棋盤腳四種,而且巧的是,這四種木本的水生植物在蓮花池五座生態浮島之外的園區苗圃裡,也‧都‧找‧得‧到‧他們。   不是「楓香」,花序卻同如眼球般吸睛的「風箱」 風箱樹(Cephalanthus naucleoides)為茜草科風箱樹屬的落葉型、喬本水生植物,質地輕韌,早期多取材製為打鐵用的「風鼓(手風櫃)」而稱名「風箱」。葉呈波浪橢圓且對生或輪生,大多圖鑑都會描述他們的葉為對生型態,但在我的種植經驗裡,卻多是呈三葉輪生型態的,節節抽展,葉長9到18cm、葉寬可達近10公分,貌似芭樂,所以又名「水芭樂」,你想到了另種在生態浮島上,同樣有著相似命名原則的──水香蕉;花期多在每年5到10月的初、盛夏時期,初綻的「頭狀花序」就像潔白探頭的調皮精靈,模樣滑稽討喜,只是你現在想再去找這有趣的樹與花得要靠點運氣了。他們的花跟葉卻都是蝶、蛾類偏好的蜜源與食草<註3>,就算對沒有食用或蜜糖需求的我們人類而言,他的樹姿花形依舊有辦法強勢吸引我們眼球的注目,青年公園生態浮島上的幾株風箱樹,就已在今年夏初結出了球白花序,而另像在富陽自然態公園裡(簡:富陽)的溼地及賞蝶區內,都有規劃栽植數棵、且多年的風箱樹作為誘引蝶蛾的天然植草,不僅改善了園內的「視覺」豐富度外,也直接提高了生物多樣性條件。   即便他們的花期長且吸睛、花量也多,但實際是多花而無有效籽嗣,跟「大安水蓑衣」有著很會開花、花後卻無法結出有效種籽的缺陷,常常也得跟大安水蓑衣採取同樣的──由母株扦插的「人工方式」為其續命用。但,他們位在北部農田、溼地的原棲地狀況大不如前<註4>,而不久前你也發現,目前全台灣僅剩下宜蘭羅東的五十二甲溼地尚存少許的族群,其他地方幾乎已經難再見其蹤了,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紅皮書)裡,風箱樹就已被列屬「野外滅絕(EW,Extinct in the wild)」等級<註5>。 <註1>青年公園於1977年剛完工時,曾以24.44公頃的面積成為台北市都會內面積最大的公園,而後略落於大安森林公園的25.95公頃而成為第四大都會公園。 <註2>黃頭鷺為台灣(包括青年公園)常見的留、候鳥,因夏季時於頭頸部的羽色會轉為明顯的黃色繁殖羽而名,又因多成群棲於牛背覓食有了「牛背鷺」的鄉土俗名,不過如今青年公園的牛背鷺倒是早就習慣結群在工班小型耕耘機後,掏檢著驚擾而出的蟲子。 <註3>風箱樹的葉主要為單帶蛺蝶幼蟲的食草,花也能為多種蛾、蝶等昆蟲的蜜源,可謂全株優質多功! <註4>這裡所指的「棲地破壞(劣化)」的狀況,除外來物種的入侵外,主要更包括了堤岸水泥化的問題。 <註5>在1963年編製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簡稱紅皮書)》中,依需保護的急迫程度分為絕滅(EX, Extinct)、野外絕滅(EW, Extinct in the Wild)、極危(CR, Critically Endangered)、瀕危(EN, Endangered)、易危(VU, Vulnerable)、近危(NT, Near Threatened)、無危(LC, Least Concern)、數據缺乏(DD, Data Deficient)、未評估(NE, Not Evaluated)等九級,雖後續對於等級稍有調整更新,但已反映出該物種數量下降速度、地理分佈、族群分散程度等狀況。

【理事長的話-快報326期】

2019-11-11

各位親愛的荒野夥伴們: 看著「野」,有什麼想像 ? 細細看著「野」,把「野」字放大著看, 似乎可以把「野」拆成「里」「予」兩個字。 再把「里」細細地看,也拆成雙字來看,竟然藏著「田」「土」兩個字。哇!突然想要把這樣的發現跟大家分享, 「予」可看成我及給予的意思。 「野」字潛藏著我對待著田及土,田與土就會用相同的方式回應給我。 「野」字也表示我給與土地什麼?土地也會給予我們什麼 ? 把「野」拆成「里」「予」兩個字, 我們以里山或里海的概念來面對我們的村落, 大自然似乎有點野性,但卻是一種大自然裡的永續循環的概念。感謝荒野伙伴累積下來的許多智慧財產及創意作品。 在荒野綠色 T 恤背後或領巾上的圖示, 說明著萬物共生共榮,與大自然生物做朋友的概念。在荒野保護協會的「協」字裡, 也說明著守護大自然及讓臺灣的寶及好能夠世世代代留存,需要多力同心。而在荒野綠色棉 T 或是機能 T 的左胸上, 大家是否也看到有個野字呢? 這個字,可能有深深的自然、自在的味道, 但似乎也可以有個深深的心靈想法, 我用什麼方式來對待田及土,田與土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回應給我, 我用里山或里海的概念來經營一個環境,這個環境就會以永續方式回應。 下次不管你穿著荒野綠 T 或帶著荒野領巾, 大方和大家介紹這些圖示所代表的涵義吧。也讓我們在守護寶島的寶時, 能夠「同心協力」來推動, 能夠以「永續」的概念來經營及勾勒, 達到「萬物共生共榮」的目的。            

【新聞稿】年度最盛大的節能成果展嘉年華 台中科博館熱鬧登場

2019-11-05

        本年度最盛大的節能志工推廣成果展「節能志工大串聯 萌芽深根好節能」11/2(六)在台中科博館熱鬧舉行。現場有來自全國9個縣市,共10個地區的「社區志工隊」、「學校志工隊」、「離島志工隊」和「NGO組織」參與大會師,由經濟部能源局游振偉局長親臨主持頒獎儀式,表揚績優節能推廣志工與團體、節能行動楷模,並由荒野保護協會劉月梅理事長首次為12名國小節能小尖兵頒發小志工證。現場還有十多個闖關活動攤位,宛如嘉年華似熱鬧滾滾。     活動由年長的志工團隊「彰化縣埔心鄉節能志工隊」融入生活經驗,演出「三姑六愛救地球」拉開序幕,看到婆婆媽媽用最生活化的語言,和左鄰右舍一起響應節能手法,生動又有趣。「臺南市安南區土城國小」學生的節能打油詩「叫賣哥”賣什麼?」熱鬧天真的演出,逗得台下笑聲不斷,學生家長更分享了孩子參加節能培訓後在生活中的改變,原本是爸媽在睡前巡查待機電力的工作,現在是小朋友主動去檢查提醒。不僅如此,孩子到社區做節能宣導時還會主動跟長輩噓寒問暖、關心年長的社區爺爺奶奶們的身體健康,看到孩子的改變,家長都覺得非常感動,原來節能可以這麼溫馨。     這次更有特別從金門遠道而來的節能志工隊代表,帶來了具有金門風獅爺意象,而且是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手作成節能宣導教具,吸引眾人目光。南方能源轉型聯盟,結合在地NGO組織,持續在南部各社大、團體推動綠能節能講座,分享正確資訊。     游局長致詞時,特別感謝所有志工夥伴,大家不分你我,一起為台灣的節電運動努力,無私奉獻精神,令人敬佩,期待越來越多人願意一起投入節電運動,讓節能志工的能量在台灣各個地方散佈開來。     現場的志工團隊更和工研院及台中科博館聯合推出「節能擂台大比拼」,共14個富有教育意義及趣味性的節能推廣攤位,用最生活化、有趣的闖關活動,把節能手法帶給大家,更有豐富的闖關小禮物,讓現場大朋友小朋友滿載而歸。     教育從小做起、實踐從生活啟動,2019節能成果展熱鬧成功,主辦單位也表示2020新節能推廣活動,將持續在全台各地展開,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讓更多在地節能種子在社區村里中,不只萌芽深根、站穩腳步,更能逐步開花結果。 新聞聯絡人 柯馨怡/0983-68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