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解決知本光電爭議聯合記者會
選址程序扼殺生態與文化 籲請知本光電換地解爭議 由台東縣政府開發,「盛力能源籌備處」(屬新加坡商韋能能源集團)得標的「知本光電廠」案,爆出破壞生態和不尊重原住民權益的爭議。環保團體與立法委員洪申翰今天(7/2)共同召開記者會,籲請以「光電換地」解決爭議。 知本光電廠預期將設於台東知本溪北岸,台東縣政府將河口沖積扇226公頃土地全部畫為「光電專區」,其中161公頃標租給韋能集團做地面型光電。由於該案座落於生態敏感的「知本濕地」,卻因未被劃入國家重要濕地而免環評;該地亦屬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卻從選址、設計到審查階段,都沒有生態評估和社區參與。眾多爭議之下,經濟部能源局卻已於今年二月核發發電量202MW的電業許可給盛力能源籌備處。 知本濕地,沒口溪地景獨步台灣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表示,協會支持政府能源轉型政策,但能源轉型不該毫無規範的圈地開發。知本溪口沖積扇是東海岸最大草澤濕地,隨季節變動的沒口湖地景相當具有代表性,更是候鳥必經的廊道,擁有水域、沙灘、海岸林、濱海植被帶、灌叢和疏林等鑲嵌地景,造就極高生物多樣性。歷來紀錄有213種鳥類,其中保育類多達51種。瀕危的東方白鸛、黑面琵鷺、遊隼和草鴞,罕見的琵嘴鷸與唐白鷺都會在此棲息,因此被國際鳥盟認定為重要野鳥棲地(IBA-TW040),屬A1等級(等級最高)。 知本濕地也是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傳統領域,據載族人在17 世紀時就在知本溪口與荷蘭人相遇,是台灣東部歷史重要的一頁。無論1980年代被規劃為迪士尼樂園用地,或現在未徵詢就標租的知本光電,都不符合轉型正義,扼殺部落文化。 知本濕地河口生態系不可分割,「光電換地」才能多贏解套 來自台東的荒野知本濕地小組召集人蘇雅婷點出,知本光電案有三大不正義,包含:選址、生態和程序不正義。她認為,綠能未迴避生態熱區,自始就選址錯誤。標租過程又只將「最高權利金」當唯一得標標準,當盛力能源以25.19%(每賣電給台電100元,就要給台東縣政府25.19元)權利金得標時,等於是鼓勵廠商全區蓋好蓋滿,註定沒有生態和部落協商的空間。 又依據韋能集團委託現地的調查報告顯示,知本光電區正是黃鸝、環頸雉和台灣畫眉等保育鳥類的生態熱區,生態調查結果出爐卻不提保育對策,光電配置亦不迴避,說光電兼顧生態,根本掩耳盜鈴。能源局審查過程,也不加查核,完全無視數以萬計仰賴濕地的物種。濕地是地球之腎,生命之源,河口濕地沖積扇生態系不可切割,並非光電縮小面積,就能兼顧生態。荒野保護協會站在棲地守護立場,為絕無法投票的物種發聲,也是為人類環境永續發聲。 光電選址,應在環境敏感度低、不具爭議的地方。例如,荒野台東分會就曾建議縣府以縱谷區的另一塊土地替代,而該地如今也正在計畫進行光電開發。綜上,亡羊補牢之計,就是暫停審議知本光電,但為考量韋能集團和縣府權利金利益,建議用「光電換地」解決能源轉型的需求,也能為知本光電案爭議解套。 知本光電,暫停審議、光電換地、解決爭議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表示,知本一案已難與在地建立信任,台東縣政府與韋能都必須認知此案已窒礙難行,繼續推動下去只會加深社會大眾的負面聲浪,對縣府未來的光電開發毫無益處。因此應盡快喊停,並盤點轄內其他潛在場址,以生態課題較小的土地進行換地開發。而再接下來的選址過程,台東縣政府必須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進行完善的環境生態盤點、納入各方利害關係人對話,經濟部也必須做好監督與審查者的角色,引導台東接下來的光電開發選址避開生態熱區、保障周遭部落權益,不要再重蹈這次知本光電一案的覆轍。 嘉義布袋光電和知本光電初始皆草率選址,卻因開放態度而命運大不同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籌備會發起人陳郁屏表示,韋能集團再三以嘉義布袋艾貴廠為經典案例,強調知本光電案將循該模式做好生態管理,然而,同樣作為2017年啟動評估、選址草率的大型案場,兩者的發展卻截然不同。艾貴電廠原先規劃面積高達374公頃,能源局雖已排除國家重要濕地,然而廢棄鹽田的獨特生態價值,仍引發學者與民間團體的強烈關注,在多方協商之下,最終參採特生中心提出的科學資料,選擇鹽田中相對較不敏感的102公頃提供光電發展。此案的可取之處,在於中央政府願意出面溝通,在衝突中尋找共識,而得標的天泰與韋能也展現誠意,承諾基地內30%留作生態保留區,因此被視為「雖不完美尚可接受」的關鍵案例。 知本光電案的草率選址同樣罔顧環境價值與文化資產,不同於布袋遼闊的鹽田地景,知本濕地在台東海岸的生態價值無法取代,微幅縮減並不能讓開發合理化。籲請政府暫停審議知本光電案,並重新選址,考量整個區域的潛在用地並提出合理的規劃,才是真正複製艾貴電廠的價值典範。 適當選址,才是真綠能 長期致力於非核家園和能源轉型的洪申翰立委語重心長表示,知本光電案是台灣第一個在原住民傳統領域開發的光電案,深具指標意義。地方和中央政府硬要在原權與生態爭議下核准開發,將重挫能源轉型政策,讓原本具環保和彈性的綠能無端蒙上壓迫污名。 綠能之所以稱為綠能,正因為它不僅取之於自然,更能與環境、生態共榮,而不是戕害自然濕地、掠奪生物棲地!而選擇適當的設置地點,將是綠能能否發揮其功能,正向發展的重要因素。 他認為知本光電標案,本來就走錯路,知道錯了,就不要再走下去。繼續協商,也難有結果,若強硬推動,抗爭與衝突將越演越烈!更將加深全國民眾對綠能發展等於破壞環境生態的印象加劇!能源轉型的前景將蒙上陰影。不如將心力轉為光電換地,讓台東縣政府、韋能集團、部落和生態的利益,都能兼顧。希望行政院和經濟部協助台東縣政府,共同解決爭議。 荒野保護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籌備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聯合聲明(2020/07/02) 新聞聯絡人:蘇雅婷(0928-540840)、陸淑琴(0932-290130) 中央社 環團:知本光電案爭議 應暫停審議換地解決 中時 知本光電預定地生態豐富 環團呼籲換地解爭議 聯合報 知本光電廠選址程序扼殺生態與文化 環團籲換地解爭議 經濟日報 環團:知本光電案爭議 應暫停審議換地解決
有趣而奇妙的食蟲植物
圖、文/沈競辰<蓮花寺濕地保育監測專案執行人> 6/22是世界雨林日,熱帶雨林蘊藏著世界最豐富最多樣的生物資源,動植物種類繁多,又被稱為「世界動植物王國」。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生長在雨林的食蟲植物,讓我們多點認識就少一點破壞 說到奇妙而夢幻的植物,食蟲植物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食蟲植物或稱為食肉植物(Carnivorous Plant)大多生長在貧瘠而偏酸的濕地,由於土壤中的氮及其他植物生長所必須之營養非常缺乏,因而演化出捕蟲機制捕捉動物獲取營養。食蟲植物在生態體系上扮演複雜又特殊的角色,因有綠色葉片所以具備植物生產者的功能,同時具有捕食食餌肉食(carnivore)二級消費者的行為。 想像一片經過長期淋洗,而形成泥濘浸水的酸性貧瘠土地上,土壤中的氮和其它植物生長必須的營養鹽,不斷地被沖刷流失,原來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植物慢慢地因為養分不足而死亡,只有能夠從別處取得氮和營養鹽的植物才能存活下去。食蟲植物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演化與天擇的結果。食蟲植物的祖先為了適應缺乏養份(尤其是氮肥和磷肥)的酸性池沼或濕地生態環境,而演化發展出來的特殊生存之道,誘殺小動物來補充各種必需但環境缺乏的礦物質和酵素。也有著不同的血緣關係和演化路線,每一種都值得我們來探究。 食蟲植物必須具有三項特徵 1.引誘接觸:能夠以氣味、色彩、蜜腺等方式吸引昆蟲等小動物。 2.困住獵物:具備特化的捕蟲器官可用來困住自投羅網的小動物。 3.消化吸收:能消化捕捉到的小動物,將分解出來的養份吸收運用。 食蟲植物的種類與分布 全世界的共有八百多種食蟲植物,除了南極洲以外皆有其分布。以下就介紹幾類常見的食蟲植物。 毛氈苔(Drosera sp.)屬於茅膏菜科(Droseraceae)的草本植物,廣泛分布全球。 捕蠅草(Dionaea muscipula)原產於北美洲東岸一帶,主要特徵就是葉片特化成「捕蟲葉」,能夠很迅速的關閉捕食昆蟲。 狸藻(Utricularia sp.)在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可分為陸生種、水生種和附生種三大類,生長於池塘、溝渠、濕地、熱帶雨林的樹幹上。如臺灣的絲葉狸藻(Utricularia gibba)、圓葉挖耳草(Utricularia striatula) 等。 瓶子草(Sarracenia)原產北美和墨西哥,生長在空曠的沼澤濕地中,其葉片特化為筒狀或瓶狀捕蟲囊,瓶口及瓶蓋有蜜腺分泌蜜汁,吸引昆蟲跌入瓶內,囊壁光滑,捕蟲囊內下部常有下向的毛,阻止掉入捕蟲囊內的小蟲逃逸。 豬籠草(Nepenthes sp.)分布熱帶亞洲地區。莖攀援於樹木或者沿地面而生,豬籠草葉的卷鬚尾部擴大並反捲形成瓶狀捕蟲囊。捕蟲囊的瓶蓋腹面能分泌蜜液引誘昆蟲,瓶口光滑,昆蟲會被滑落瓶內,被瓶底分泌的消化液淹死豬籠草是最大的食蟲植物,產於婆羅洲的一種馬來王豬籠草,它的捕蟲瓶長達二十五公分以上,像個水壺似的,除了可以捕捉到一些小蟲之外,也能捉到小老鼠! 食蟲植物的捕蟲方式 各式各樣的食蟲植物,是生長在類似環境趨同演化而產生捕蟲機制,食蟲植物是由葉子特化形成捕捉昆蟲的工具,能夠分泌消化液分解動物的軀體成為有機養份,但是它們捕蟲器官的構造、捕蟲的原理也都不盡相同。 -黏蠅紙式:利用黏液捕捉獵物,如長葉茅膏菜、小毛氈苔。 -捕獸夾式:葉片特化成夾子,具有感覺毛,獵物觸發後夾住,如捕蠅草。 -陷阱式:葉片特化成瓶子狀的捕蟲囊,裡面裝有消化酵素,如豬籠草、瓶子草。 -捕鼠籠式(吸入式):其捕蟲構造為囊狀,捕蟲囊將小生物吸進來後便關起來,囊內的消化細胞將小動物分解消化。如狸藻。 食蟲植物的獵物 一般陸生的食蟲植物多半以昆蟲或其他節肢動物如蜘蛛為食;狸藻等水生或濕生型的食蟲植物則以土壤中的線蟲或水中的孑孓和一些微小的浮游動物為食。食蟲植物所能捕到最大的獵物,食蟲植物所能捕到最大的獵物是馬來王豬籠草與萊佛士豬籠草兩種在自然狀態下可以捕捉到老鼠。 豬籠草捕蟲囊內的生態系 雖然豬籠草捕蟲囊內具有酸性的消化液,但在其捕蟲囊中還生存著大量的其他生物。其包括蒼蠅、孑孓、蜘蛛、螞蟻甚至螃蟹。捕蟲囊中最常見的是蚊子幼蟲。豬籠草小雨蛙(Microhyla nepenthicola)其生命周期大部分都生活於蘋果豬籠草的捕蟲籠中而得名,會在蘋果豬籠草的捕蟲囊中繁殖後代,它們也被稱為豬籠草底內動物(Nepenthebionts)。 臺灣本土的食蟲植物 臺灣的食蟲植物多產於低海拔的濕地環境,約有10餘種,以茅膏菜(Droseraceae)茅膏菜屬(Drosera)及狸藻科(Lentibulariaceae)狸藻屬(Utricularia)兩大家族為主。過去普遍分布在金門、臺灣本島的食蟲植物,許多處的棲地皆因許多食蟲植物種類皆因土地開發、化學肥料和除草劑廣泛使用等人為因素逐漸消失,讓食蟲植物群落已面臨滅絕危機。 台灣原生的長葉茅膏菜,長度可達50公分 荒野保護協會對食蟲植物的保育 新竹縣竹北蓮花寺濕地是臺灣擁有食蟲植物種類最多也是最知名的棲地,整體生物相非常豐富。竹北蓮花寺濕地有四種食蟲植物,茅膏菜科的長葉茅膏菜(D Drosera finlaysoniana)、小毛氈苔(Drosera spathulata)、寬葉毛氈苔(Drosera burmanii)和及狸藻科的長距挖耳草(Utricularia caerulea)。。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與內政部與新竹縣政府合作,自西元1998年進行蓮花寺濕地食蟲植物的保育工作,積極地對此地的食蟲植物與濕地植物進行復育工作。近年來荒野保護協會也持續進行臺灣食蟲植物棲地調查,建構臺灣食蟲植物分布的資料庫。與科博館、臺灣博物館舉辦食蟲植物特展,在花蓮與花蓮林管處培養志工、公民科學家和社區居民共同參與保育工作。讓民眾更能親近這群特殊的植物。
疫情中親近自然守護棲地
文、圖/郭益昌(桃園分會親子一團志工 自然名,烏頭翁) 「聽說只要一機在手,就能變身為公民科學家?」有這麼酷的機會怎麼能錯過?!荒野保護協會專職雁子4月18日來桃園分享操作「城市自然大挑戰」的方法,教我們成為公民科學家的小撇步! 大家下載「iNaturalist」APP後,我們分成兩條路線,調查桃園福頭山步道的物種。才走沒兩步,大家就找到許多奇特的植物和昆蟲!打開APP,拍個照後上傳,就可以根據APP的辨識結果,來判斷是哪一種生物。有些植物馬上就辨識出它的學名或是俗名。有些則是在資料庫中找不到有把握的結果。 夥伴野草竟然在草叢間找到一隻小雨蛙,眼力也太好了!小蜂香葵和乳牛在石縫間找到了小小的椿象!耳邊傳來一陣陣五色鳥敲打木魚的聲音.....一陣手忙腳亂後還是沒辦法捕捉到牠們的身影,還好已經錄音留下紀錄。少部分連APP也沒把握的棘手的物種,也可以先判斷一下哪一屬或是那一科?就可以等待能人異士幫忙了! 結束一個小時的實習後,打開「福頭山生態紀錄」專案,成果盡收眼底。看著ID發現有一個小蜂比我的紀錄還多。我故意打趣跟小蜂說,我要繼續調查一波!沒想到小蜂聽我這麼說後,也不想輸啊!立刻又發起第二波調查行動! 拿著手機拍個不停,既要把照片拍清楚,又要排除已經拍過的物種。每當遇到昆蟲或是蜘蛛的時候,又要小心翼翼趕在牠發現我之前,拍到滿意的照片。就這樣忘了時間流逝,轉眼就兩點多了啊,不小心連午飯都忘了吃! 經過兩個小時的努力,完成豐富的觀察記錄!雖然有不少物種沒有辦法立刻判斷是哪一種,但很快就有世界各地熱心的專家學者幫我鑑定了!
新冠病毒來襲 以愛傳愛,我們不怕
文/張凌蓉<台中分會志工,自然名:草鴞> 圖/張凌蓉<台中分會志工,自然名:草鴞>、劉寶仁<台中分會志工,自然名:互花米草> Q寶(小海龜)是一個對任何事物都有無比的好奇心,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喜歡手作,常常窩在自己房間手作小東西的小孩。一年前,大稻埕小旅行逛了永樂市場的布莊,燃起裁縫夢,從此展開她的裁縫學習,Q寶要求上裁縫課並且邀約媽媽和姐姐一起集資買了裁縫機,Q寶成為裁縫教室最年輕的學生,也因為年幼所有裁縫老師對她照顧有加。就這樣持續學習了一年多,只要她想要做什麼,老師總能滿足她,陪伴她完成。 寒假期間爆發新冠狀肺炎,因此多放了兩週防疫假,原本想讓Q寶去營隊,後來金牛座的Q寶看見商機決定要待在家做「口罩」。我們對於口罩價錢討論了許久,後續討論如何運用她賺來的錢,在討論過程Q寶決定要捐出去,所以決定以一個75元販售,之後我們也討論到要全額捐還是扣除成本?馬麻、把拔跟Q寶討論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進行,所以一個捐50元,Q寶毫不猶豫決定捐給「荒野」,Q寶說「我在荒野長大」 荒野一直都在守護我們的地球。 防疫假期Q寶專注於做口罩,剛開始製作因為不夠美觀,Q寶都說「這個我們自己用」,經過一番嘗試Q寶不但開始量產還堅持選擇製作過程繁瑣的方式,讓每個口罩都有精美的包邊。感謝親朋好友的贊助,讓Q寶用自己的力量守護身邊的朋友,也為守護地球盡一份心力,就如同花婆婆所說的「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 當Q寶開始發想時,媽媽用很認真的態度和Q寶討論,一步一步陪伴她實現她的想法,孩子在成長過程有想法,身為父母的我們願意陪伴她化為行動,我相信這次的「做口罩照顧身邊的親朋好友同時也守護地球」的行動在Q寶的心裡已經種下了種子,讓她勇於用行動實現自己的想法。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魏展民
文/張源錄<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麋鹿> 圖/劉揚德<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不鹿> 「你看,這裡有個洞,可能是蛇鑽出來的。」走在田間,被雙連埤居民們暱稱為魏大哥的魏展民,對於田裡的意外訪客沒有任何排拒,反倒是興味盎然。 對魏大哥來說,田裡有著農作物之外的小生命是很自然的事。他引用佛家某位法師所說:「農業,是一種與萬物共存共榮的事業。」他很認同這種說法。 從永續到友善的農事生活 魏大哥是個與眾不同的「農夫」。軍職出身的他,卻給人一種淡泊安然的氣質,一談起農耕,他能旁徵博引各家思想,散發對自然生態的熱切關懷。他曾是荒野保護協會在雙連埤地區推行「友善農法」的合作農友之一。允文允武的他,為何退休後會投身農業呢? 魏大哥以前就對「永續」的概念十分重視,退伍後,想起自己讀過的許多關於生命哲學的經典「我想透過實際的體驗,來印證我之前所讀的書。」因為過去沒有接觸過農務,所以好學的魏大哥參加了宜蘭社區大學的課程,因而透過李寶蓮老師,認識了「友善農業」的概念,並決定將「友善耕作」作為自己的務農定位。 多元並育、終始循環 「一個作物的終、會是另一個作物的始。」魏大哥認為,「循環」是友善農業的一個重點,正如儒家所言「生生之德」,而李寶蓮老師也提過「大自然沒有廢棄物」。 魏大哥笑說,因為自己不懂,所以才到處看書找資料。在邊學邊做的過程中,他將自己的心得整合歸納於八字:「多元並育、終始循環」。「多元並育」是指農業要能與萬物共榮,而「終始循環」則是生態要有循環。 其實,許多農民對於「友善農業」的認識並不完全,存在有誤區。魏大哥舉例:有種肥料叫「複合有機肥」,是有機肥與化學肥的混合。有農友認為「複合有機肥」也可以算是友善農業。「但真正的友善農業,應該是不使用任何化學肥的。」對於魏大哥來說,友善土地的概念很直觀,全在他的八字理念之中。 以森林為師,推廣KKF農法 友善農法的概念簡單、但作法與技術卻繁多,魏大哥在一次社區大學的課程中,接觸到了源於泰國的「KKF農法」,他認為這是一種很值得去推廣的技術。KKF自然農法的原理是採集森林中充滿養分與微生物的土壤,經過選種、育種、留種,調配為菌水以改善田地土壤。「菌是活的,它會在田裡繼續繁衍,甚至也能抵抗病蟲害。而且KKF農法的特點是取材容易、成本低、易學、應用廣。」魏大哥說。KKF農法和許多農法一樣,都是以森林為師,以簡馭繁。 「如果說第一代農業革命是化學,那新一代的農業革命將會是微生物。」魏大哥引用某期科學人雜誌的論點,語氣中充滿信心與期望:「農業就是『與大量微生物社群合作的事業』」。 與荒野交集 2011年,荒野開始在雙連埤鼓勵農民們實行友善農法。因為雙連埤位於當地最低窪,農民們大量噴灑的農藥,都會流入湖水中。所以,推行友善農法,是維護雙連埤水生生態的直接方式之一。 魏大哥知道許多農民對於「友善農法」的定義十分模糊,擔心在缺乏正確認知的情況下,更遑論推動友善農業,於是他主動向荒野請纓,合作開設推廣課程。在過去一年,雖然課程吸引到許多對務農有興趣的年輕一輩,也不乏森林系的大學生前來學習,但略有遺憾的是,雙連埤當地農民的參與仍過少。 對土地的期許 談到友善農業的推廣,魏大哥很希望會有第三方建立「友善農業」的告示,作為群起認證/多方認證,提升能見度與識別性。除此之外,魏大哥對於營銷面也有不少想法:「補助不見得要直接用在農民上,也可以提供在消費者上。」他說,若有更多專門販售友善作物的直賣所,相關補助就可在直賣所中直接作為給消費者之折扣,這樣一來也能對友善農業有很明顯的助力。 談到未來的展望,魏大哥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專業老師的口才,當前就先專注於自己的實踐。「成功,才有發言權。」魏大哥語氣中沒有面對困難的患得患失,而是一貫的安然。這位在田裡實踐生命哲學的農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和萬物對話,踏實地構築那共存共榮的友善願景。
沒想到世界上還有比我過得還舒適的雞們
圖、文/李育德<宜蘭分會參與民眾> 今年入春以來,荒野的一位好朋友就一直強力推薦要找我撿雞蛋,在幾次推託拉扯之後,還是被說服報名了農舍體驗活動,並來到了宜蘭五十二甲濕地的立峰牧場。過去對活雞的唯一印象,是來自住家附近黃昏市場內的放山雞肉舖。入口花店進去數來第三間的雞肉攤,總是瀰漫濃郁的氣味和不安的啼聲,與五公尺外花店的氣氛形成強烈對比。我對雞的同情沒有讓我從此吃素,但我對經濟動物生產線的想像一點也稱不上美好。 然而立鋒牧場給人的感覺卻截然不同,我原先以為雞舍會很大很明顯,也許遠遠的就會聽到雞叫聲,不過這裡十分空曠,低矮的瓜田和普通平房般小巧的雞舍被車道劃開,在我們走近第一處戶外平飼圍欄時,幾隻黑色的土雞像溫馴的小狗一樣不怕人地湊了過來迎接我們,而土雞圍欄的另一側,就是本日主角蛋雞們的家。 統籠飼是用一種叫格子籠的器具飼養蛋雞,長條型的籠子中間加入間隔把雞隔開,高度則剛好一隻成雞大小。籠子裡的雞沒有空間展開翅膀也沒辦法跑跳,僅能簡單活動,為了將飼養的效益最大化,剪爪剪喙之後,一坪空間的格子籠可以養到60隻蛋雞。「嗯,差不多就是你們腳下這兩條紅線中這麼大的空間。」牧場主人王大哥說著。我們一群人走進紅線之中的模擬區域,體驗生於格子籠中的生產機器們,日常生活必須忍受的擁擠感。因應肺炎疫情的防範程序,模擬格子籠只持續了三秒就拆掉了,重獲可以保持社交距離的權利讓人鬆了口氣,也使我們更好奇福利滿滿的雞舍內是什麼光景。 若說室外平飼的土雞已經過的自由自在,另一頭的蛋雞們可說是過著貴族般的生活——不僅沒有籠子束縛,室內還打了溫暖的黃光,地上鋪滿了柔軟的墊料,屋子中間的食槽裝滿成分調配過的營養飼料,一旁還有精心打造的產蛋箱讓母雞們安心生產。 「今天的任務是每個人幫忙撿十顆雞蛋,想要的話你們也可以抱雞、餵他們飼料。」聽到可以和雞互動的機會,大家馬上老實不客氣地和雞玩了起來,有人抓起飼料放在掌心讓雞啄食,有人將雞抱在懷裡像嬰兒一樣輕輕搖擺;蛋雞們對人類似乎也同樣好奇,有的雞歪頭歪腦的打量我們,有幾隻跳起來啄我的鑰匙圈,他們啼叫,但是顯得毫無壓力。一時間雞舍內玩樂的聲音和雞鳴混成一團,直到荒野夥伴們提醒時間有限,大家才提起籃子撿蛋。 為了減少蛋雞們的壓力,王大哥和荒野的老師還特地安排了種香瓜的活動將學員分流,也讓我們親手挖孔、埋下香瓜幼苗,給兩個月後的再次拜訪留下伏筆。不過大家顯然念念不忘雞們的可愛,快速種完香瓜後又回到雞舍外圍,隔著圍欄也要伸手跟蛋雞玩,或是拔咸豐草到隔壁去餵土雞。 看到蛋雞們簡直像寵物一樣的天真個性,我才發現每天都在吃的雞蛋其實也充滿故事,福利雞蛋除了殼比較厚、蛋黃蛋白分明,雞與雞農在背後的犧牲實在難以想像。若不是這天能和蛋雞們互動,並且親眼仔細的觀察,我始終還會以經濟動物的類別來看待他們,也遑論改變消費習慣去支持動物福利,衷心感謝荒野保護協會在五十二甲溼地與農人們一同耕耘,也謝謝身體力行,用養小孩心態改變芸芸眾雞一生的阿立。 ~ 揪團雞蛋小旅行~ 快樂的母雞生出健康的蛋 一起到農夫家來趟小旅行吧~ 了解如何用友善的方式飼養蛋雞。 邀請您來親近雞、親手撿雞蛋~ 時間: 不限平日或假日,採團體預約制 人數: 15人以上成團,人數上限30人 預約電話: 荒野宜蘭分會 03-964-1059
「愛海無距」給孩子一個可以光腳奔跑的沙灘
文、圖/ 莊育偉 <棲地守護部副主任> 台灣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大島,這片海域,將島民隔離同時也被保護著。人們在島上的各種經濟活動與休閒娛樂,也使這片海域不斷的承受著不同形式的污染。污染的來源可區分為境內與境外,而大部分的污染(污物、污水)皆來自於陸地本身,如單獨以「廢棄物」來看,不難發現台灣本身所產生的污染遠遠高於外部來的垃圾。 根據「2019年台灣ICC淨灘行動」資料顯示,數量最多的前10種廢棄物依序為塑膠瓶蓋、寶特瓶、菸蒂、吸管、塑膠提袋、漁業浮球浮筒、免洗筷、玻璃瓶、外帶飲料杯、漁網與繩子。這資料直接反應出生活消費習慣與廢棄物管理政策不當這兩項問題,而廢棄物已造成地球巨大的危害。 因新聞媒體、網路資訊中不斷的提供大量訊息,而所謂的「危害」也早已習以為常,例如報導某海域珊瑚白化、海龜被漁網困住而窒息、某單位辦理淨灘活動清除多少垃圾、漁船漁獲量日漸減少、鯨豚死亡經解剖後發現胃中都是塑膠袋、海豚誤把塑膠袋當水母誤食及海鮮驗出塑膠微粒…,看起來似乎都是海洋生物被影響到,但事實上還有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危機,而這也是我們這次倡議的目的。 當我們更進一步檢視廢棄物的材質時,就可發現另一件值得大家重視的事,也就是「海灘的安全性」。因為無論金屬罐、金屬物(鐵絲、鐵釘、鐵片)、玻璃纖維、打火機、針筒、魚鈎、漁網、玻璃碎片、免洗筷、牙刷、電路板…等人造廢棄物。無論散落在哪片海灘上,都可能給民眾及生物帶來傷害。因此如何將這些危險因子移除,讓沙灘是可以安心的讓孩子自由奔跑與嬉戲?就成了眾人須要正視的問題,更是公部門應負的責任。 為了達成這個應該是基本的安全訴求,卻又讓大眾求助無門的心願,本會調整了「台灣淨灘ICC紀錄表」,將邀請各地辦理淨灘活動的團體,在辦理淨灘活動期間,除了盡量移除危險因子外,也同時記錄相關數據,大家共同來提供給全民一個「全台海灘安全分級表」,一起清楚的呈現出哪個沙灘安全或危險,藉以降低受傷的風險並監測每年的變化,讓更多喜愛親近海洋的民眾及公部門參考並督促盡快改善。
向海致敬的同時,也要愛惜海邊的生物
文/陳沁萱(棲地守護部海洋專員) 圖/莊育偉(棲地守護部副主任) 回朔到2005年的世界地球日,荒野保護協會舉辦了首次的淨灘活動,為守護海岸環境的行動揭開序幕,隔年,更進一步的在臺北港北堤沙灘展開水鳥繁殖季觀察。這兩件看似不相關的行動,其背後目的都是為了保護海岸資源及水鳥繁殖,留下美好的環境生態給我們後代的子孫。 根據學者研究,每年3月後的沙灘海域環境,除了戲水消暑的民眾之外,還來著特別的訪客,如東方環頸鴴、小環頸鴴、高翹鴴、保育類的小燕鷗與燕鷗等水鳥。眾水鳥暫時過境停歇,或在此繁殖育雛,直至7月逐漸入秋。 以八里挖仔尾的東方環頸鴴為例,親鳥會在沙灘地砂礫地尋找合適的位置築巢配對,沙灘也提供親鳥寬闊的視野避免遭受天敵捕食。然而,夏日沒有遮蔽的沙灘,也讓親鳥為避免蛋被烤熟,往往需要來回水邊用羽毛沾水降溫。如果有人或是流浪動物靠近,親鳥會遠離幼鳥,並在明顯的地方表現出在地面掙扎的擬傷行為,讓天敵分心甚至主動去追逐,親鳥藉此將具有威脅的動物誘離,以保護巢位或幼雛。事實上,只要有適合水鳥繁殖的環境,即使是狹小的沙灘,也都有可能出現水鳥蹤跡。 因此繁殖期間,在沙灘地區進行的活動十分容易干擾水鳥育雛,親鳥若是離巢,便有可能造成無法回巢的情形,將造成繁殖失敗。再者,由於巢位隱密度高或蛋殼花紋的保護色等,極有可能在大型淨灘活動的同時遭人為無意的踩踏破壞。調查志工在進行東方環頸鴴調查,巢位慘遭奔馳的車輛壓毀、鳥蛋被踐踏、甚至鳥蛋遺失短少等紀錄,皆時有所聞,這是我們最不樂見的情況。 調查志工與東海大學調查多年,發現每年臺灣北部4至6月、南部3至5月有多種水鳥於沙灘育雛,因此我們與新北市政府再度共同呼籲「淨灘活動應避開於水鳥繁殖季」,民眾如果想自行辦理淨灘活動,應避開於水鳥繁殖季,並減少於各種沙灘上活動。如欲辦理淨灘活動,則建議可以將地點轉移至岩岸地區或調整為淨溪及淨山,以降低水鳥在繁殖期間受到的人為干擾,讓我們在付出行動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多留一點心思體貼與關心其他在地生物。我們希望透過各種宣傳,能夠讓大眾知道夏季親水活動儘量去熱門的遊憩景點,減少至沙灘邊角區域以免打擾水鳥的棲地,如果在沙地上聽見水鳥警戒的叫聲時請留心腳步,不要為了貪圖方便或刺激將車輛駛入沙灘上或甩尾取樂,留給這些水鳥們一個安心繁衍的空間與機會。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9年間,於北堤沙灘繁殖之東方環頸鴴巢位穩定於165巢之間,最多擁有280巢的年度紀錄。我們也於2010年起將全台大型淨灘活動調整至九月,搭配ICC表格統計沙灘垃圾的種類及數量,並將資料用於環境教育及政策遊說,希望藉由長期的教育宣導讓民眾調整生活型態,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以達到源頭減廢的目標。而在海洋保育方面,我們期許自己做得更好,除了透過新北市政府不予淨灘申請的行為規範之外,也致力於推動季節性保護區的劃設,希望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降低對夏季水鳥的干擾,提供一個這些遠道而來的嬌客在乘風離開前,有一個安心育雛的驛站。
關於淨灘的二三事
在海邊遊玩,不只帶走自己的垃圾,讓我們順手撿起沙灘上的垃圾! 淨灘可以是一場光鮮亮麗的形象活動、一天飆汗過癮的工作假期、一堂深刻體驗的教育課程;甚至是一個啟發環境意識、重整生活態度的全新契機。 淨灘,不是停止垃圾汙染的終點,卻是每個人親海、愛海與守護海洋的最佳起點。 荒野保護協會與企業、政府、民眾合作,透過「產業創新、公民守護、政策改革」三大策略,希望可以逐年減少海洋廢棄物的數量,留給子孫可以赤腳奔跑的潔白沙灘、魚群自在優游的透澈藍海。 您可以透過淨灘,與荒野共同減少廢棄物進入大海的機會。 淨灘是清理海岸上的海洋廢棄物。「海洋廢棄物」在聯合國的定義是「遭人為處置、丟棄或遺棄,進入海岸或海洋環境的任何持久性、人造或加工的固體」。當人們生活中所有吃穿戴用的物品,只要出現在海邊,就是淨灘要清除的目標。 回頁首 天生潔癖驅使 人類是群居動物,喜歡住在整潔淨美的環境中,從刷牙、洗澡、洗衣服、倒垃圾、掃地、洗車等,我們樂意付出時間與勞力「改善生活中的不潔淨」。如果我願意清理家中的垃圾桶,同樣的潔癖也可能驅動我撿起海邊的寶特瓶,即使不是自己所丟。 減緩海洋汙染 根據近年於國際淨灘間的垃圾統計,海洋垃圾兩大頭號殺手:免洗餐具及塑膠垃圾。光是撿拾到的塑膠瓶,堆疊高度高達8.4座台北101大樓;免洗餐具的數量,以每人三餐使用來計算,可用上將近30年。這些廢棄物歷經幾十年也不會分解,不僅隔離了人與海的距離,也迫使海洋生物享用人類製造的「垃圾食物」。 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ICC) 垃圾問題不只讓居住陸地上的人頭痛,更嚴重的是在不知不覺中汙染海洋,除了看起來髒亂,海洋廢棄物對自然生態、人類健康、觀光旅遊都有致命的影響。正因為這些垃圾來自你我,我們有責任停止用垃圾繼續傷害海洋,而荒野邀請民眾參與的淨灘監測,正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ICC國際淨灘行動除了號召大家淨灘外,也將收集到的數據統一公布,透過民眾教育、向公部門倡議和企業合作,希望改變大家既有的行為與習慣,真正解決海洋廢棄物的問題。 ICC國際淨灘行動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志工行動,在臺灣由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aiwan Ocean Cleanup Alliance,T.O.C.A)舉辦,成員包括台南市社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回頁首 任何人 去淨灘就像在自己家門口巷道掃地一樣簡單,除了少數保護區或軍營,在臺灣淨灘不用跟政府部門提出任何申請。沒有公告禁止進入的海灘,大家都可以隨時去撿垃圾(淨灘),例如: 我家附近那一片海岸已經髒到看不下去,想揪人去撿乾淨。 我身邊的朋友每天都製造一大堆垃圾,我想找他們去淨灘,體驗一下垃圾過量問題,希望他們以後也可以嘗試帶環保杯、環保餐具與購物袋出門。 我看到海龜和鯨豚誤食塑膠很可憐,下禮拜正好跟朋友約好去海邊玩,可以去淨灘。 我是學校的老師,想找一個與生活、環保相關的題目,帶學生做科普/科展實驗。 我是公司的福委/公關/人資/愛心社成員,公司請我舉辦一場淨灘,除了讓員工擔任志工回饋社會,也可以促進企業正面形象。 小型淨灘 以清理小範圍海岸為目的,適合10人以下的親子家庭或朋友。 可在規劃濱海旅遊行程時順便淨灘。 廢棄物需自行帶離海岸現場或置入海岸管理單位公告的垃圾集中處(垃圾桶或垃圾子車)。 大型淨灘 以清理大面積或高度汙染的海岸線為目地,適合數十人至千人的團體。 主辦單位需承擔意外之風險與責任。 超過數百人的大型淨灘活動,更要謹慎規劃活動之動線流程,相關安全預防與應對措施也應準備充分。可參考荒野製作之「淨灘風險評估與警急應變表(下載PDF/下載DOC)」。 若評估收集到的廢棄物太多,無法自行帶離海岸,應事先詢問環保局或地方清潔隊可否協助清運(一般需要正式行文),再約定廢棄物集中放置地點與時間。 切勿將廢棄物堆放岸邊、阻擋交通安全或汙染濱海居民生活環境。 除了撿垃圾,大型淨灘通常還有提升主辦單位形象、促進團體內成員感情交流、服務社區鄉里等訴求,需要考慮更多因素,例如:交通動線、舞台搭設等,因此通常選擇在交通便捷、腹地廣大之熱門觀光海岸辦理。 近年由於民間淨灘逐漸熱門、各海岸管轄單位也會僱人定期清掃,所以許多熱門淨灘地點經常會「只剩一點垃圾可以撿」。大型淨灘活動也常見主辦單位贈送免費衣帽、紀念品、餐盒、礦泉水,可能在當地製造更多垃圾,建議淨灘活動應謹慎規劃,以達到保護環境的實質效果。 減塑、低碳淨灘 選擇真正需要幫助的對象:找出海廢重災區,事先前往淨灘的場地勘查,是不是真的需要被"服務"。 提供大眾交通工具接駁、鼓勵共乘(高乘載管制)。 鼓勵參加者自備減塑四寶(餐具、便當盒、水壺、環保袋)、自身所需足夠的飲水量(當然請用水壺裝)、雨具(雨衣、雨傘、斗笠)。 如果現場提供餐飲,請使用不會製造一次用垃圾的裝盛方式(使用大桶、鍋裝盛餐點、桶裝飲料或是無包裝餐食ex:粽子、包子...),參與者自備餐具或提供租借。 參考網站: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灘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我愛淨灘」 回頁首 任何一次淨灘的本意應該都是「移除大量推積的人造垃圾、讓海岸恢復原本的樣貌」,因此應選擇在汙染最嚴重的海岸舉辦。台灣本島海岸人造廢棄物的汙染程度依序是:特定離島>河川出海口兩側>無人居住處>人口密集處>熱門觀光景點。暴雨、大浪、洋流與季風也會帶來更多的海漂垃圾,一場颱風會把陸地積怨已深的廢棄物全部沖向海洋,因此颱風過後是舉辦淨灘的好時機。 淨灘三步驟 選擇固定海灘,長期淨灘與監測垃圾數據。以安全、熟悉、便利為選擇地點時優先的考量因素。除了確認退潮時間外,更需確認當時的天候狀況,嚴禁颱風來襲時期進行淨灘,日照太強或風勢較大時也應避免前往,並依個人身體狀況來進行淨灘。建議時間:白天(09:00-11:00);下午(14:00-17:00),並參照當日漲退潮狀況為妥善處理淨灘撿拾的垃圾,淨灘前先聯繫當地環保局,確認適當的垃圾放置地點。 建立正確的淨灘觀念:國際淨灘行動操作手冊 選擇適合的時間淨灘:潮汐說明 淨灘100%裝備,愛海洋也要愛自己(淨灘裝備示意圖) 服裝: 遮陽寬沿帽 領巾或頭巾 短袖T恤+抗UV袖套 麻布手套:防刺傷、割傷 長褲 包鞋 雙肩背包:空出雙手好做事 工具與配件: ICC表格+夾板+筆(ICC表格下載)(ICC表格下載-荒野版) 鐵夾 麻袋:耐重耐磨不易破 環保水壺 磅秤:統計淨灘垃圾重量 線上登錄ICC淨灘紀錄表數據。(登錄網址) 揪團淨灘就在「愛海小旅行」 熱愛大海的你,享受著海洋給予的美好,慢步在細軟的沙灘,每一段與海洋的記憶,都豐富著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相信愛海的你,必定希望能永遠享有這樣的美景。在海邊遊玩的同時,不只帶走自己的垃圾,並舉手之勞撿起沙灘上的垃圾。對旅客而言也許只是小小的一公斤,而對荒野與海洋來說,卻是個重要行動與監測數據。到海邊遊玩時,跟著愛海三步驟,讓旅行更具意義:線上揪團→上傳淨灘成果→分享照片 回頁首 淨灘不是解決海洋問題的終點,而是起點,做好垃圾監測及垃圾源頭減量才是愛海關鍵。 教育資源: 我的垃圾足跡 微淨灘大挑戰 垃圾食物包 信天翁小劇場(PPT/PDF) 延伸閱讀: [科學調查]異國海廢調查 [科學調查]微塑膠密度調查 [數據圖表]歷年ICC數據成果 [影片介紹]荒野海洋十年大夢 [快報文章]淨灘十年回顧 [快報文章]藍色是門好生意?2016 潔淨海洋產業博覽會 [快報文章]用心,重現潔淨海洋 網站資源: 愛海小旅行 回頁首
河川廢棄物快篩技術工作坊
圖/文 林獻堂 <鄉土關懷小組成員/台中第19期解說員,自然名:滾石 > 根據學者推估,每年有高達千萬公噸的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註一>,其中約115萬噸到241萬噸是經由河川流入<註二>,換言之,海漂塑膠廢棄物,有1/4是經由河水的傳遞。去年9月21日於大甲松柏漁港參加淨灘活動時,曾訪問在當地居民黃先生,他平常會在退潮灘地上撿拾環文蛤,對於潮間的生態有一定的了解。依據他的經驗,大安溪對岸之大安海邊垃圾較多,特別是颱風或豪雨過後垃圾更多,顯然就是河水將上游的垃圾帶下來。 荒野透過每年舉行的國際淨灘活動,致力於無塑海洋的目標,也開始關注河川廢棄物,並引入河川廢棄物快篩技術。 為了培訓志工,特別於去年舉辦為期二天的河川廢棄物快篩技術工作坊。邀請曾在日本瀨戶內海週邊的13條河川,進行河川廢棄物快篩,並以系統化方式整理出河川垃圾分布特徵的學者-藤枝繁教授(目前任教於鹿兒島大學),傳授河川廢棄物快篩方法,分享日本的實務經驗,並指導學員進行實際演練。 第一天工作坊 第一天早上分別由這項技術的發起人-藤枝繁教授,實際實踐者原田禎夫教授,以及台灣的推動者之一介申講授河川廢棄物快篩的相關背景與知識。 一開始是藤枝繁教授,分享過去經歷。曾經騎自行車距離達1200公里,在日本瀨戶內海週邊六條河川進行河川廢棄物快篩,並以系統化方法整理出河川垃圾分布特徵,以及河川廢棄物轉變為海漂垃圾的變化等的,以河川散亂垃圾的調查方法與意義為題,進行工作坊的理論探究。 接著由大阪商業大學原田禎夫教授,以龜岡零塑膠垃圾宣言,以及日本首例超商提袋禁止條例與保津川的垃圾問題等為題,分享他個人在推行河川廢棄物與海洋垃圾等的研究心得。進而推動在京都府龜岡市保津川進行每個月淨溪,以及保津峽垃圾清除的心得,並進行探究垃圾來源,且推動龜岡零塑膠垃圾宣言,目標是2030年開始不再使用一次性塑膠,目標是要讓環保袋的使用達100%,達到100%的回收,並讓垃圾不要流向大海。 最後,以乾淨的河、湛藍的海為題,介紹河川垃圾,公民科學與在地守護的內容。他提出整合性的行動,有數據才有辦法管理,與合作合作再合作的具體措施。三位有理論基礎與實際經驗的講者,讓學員有了基本的知識後,接下來進行實際操作的演練。 工作坊來到下午的演練課程,做為明天實際進行河川廢棄物快篩的暖身。藤枝繁教授提出以目視方式評估垃圾等級的調查方法,將河川依據污染程度,由乾淨到絕對污染分成TT、T、1、2……10總共12個等級。藤枝繁教授是使用廢棄物的體積來做為測量方式,而不是慣用的重量來估算廢棄物的多寡。因為體積可以用目視,而重量不容易使用估算的方法,因此可以達到快速評估廢棄物等級的目的,且因為級別差距很大,所以可以快速進是篩選。 學員在室內學習如何目測廢棄物體積的評估方法,將廢棄物的體積對應到大家熟知的600cc寶特瓶。將台北市標準14公升與33公升垃圾袋可以裝幾支寶特瓶,來快速估算體積。然後將單位距離內垃圾的體積,換算成TT到10的12等級。完成後將河川的調查點放上廢棄物等級,對於整條河川的廢棄物現況就可以一目了然。接著學員分成三組前往附近的街道,進行河川廢棄物快篩的演練,為明天的真正行程做準備。此演練將街道視為河川,人行道視為河岸,進行目視垃圾的快篩練習。觀察結束後將觀察到的垃圾全部撿拾,拿回上課地點再實際統計數量,以便精進目測的能力。自己被分配到第二組,練習的地點是在青年路與青年公園緊鄰的路段,長度大約300公尺。 在靠近青年公園這邊,因為沒有住家,所以幾乎沒有垃圾。但是在另一側因為有三家超商,前面有花圃,而花圃的花台又刻意做成讓人可以停歇休憩的大小,所以為垃圾量熱點。由垃圾的內容可以辨別,大部分是超商內購買後,坐在這裡享用,然後隨手塞在花台內的灌木叢內。 這次演練,撿拾數量最多的是菸蒂,終於了解台中分會9月21日在大甲松柏漁港舉行淨灘活動時,台中市政府也一併舉行"不留餘蒂",必且邀請商家共同簽署承諾,要讓菸蒂不落地的宣示。看到短短300公尺內店家前菸蒂的狀況,顯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練習結束回到協會後,各組分別說明實際觀察的結果,數量與心得。將帶回來的垃圾,實際用14公升垃圾袋測量體積,將估算的體積與實際的數值做比對,檢視自己的觀察,再據以調整評估技巧。有學員請藤枝繁教授再詳細說明垃圾等級的內容,他將工作坊化成大學講堂,以授課的方式詳細敘述估算的技巧,讓大家更能掌握內容。接著因為要拍攝未來教案可以使用的畫面,所以將垃圾倒出來鋪在帆布上,瞬間濃濃的菸味瀰漫於整個教室內,真是令人感到不舒服。 第二天工作坊 第二天早上是這次工作坊的重頭戲,在基隆河與淡水河下游,進行實際河川廢棄物快篩的演練。前幾天氣象預報今天會下雨,特別準備雨衣。還好早上只是陰天,氣溫也沒有特別低,否則今天在戶外活動就慘了。活動開始之前,先前往基隆河國一橋下的圓山河濱公園旁。這裡有一大片的河川廢棄物,大家在這裡再次練習快篩的技巧。跟昨天一樣分成3組,各自依據所指定的河段進行快速篩檢,每一組的河段距離大約12公里,每1公里設為一個觀察點,所以總共有12個觀察位置。每個區間中快速篩檢1公里內的垃圾量,若是有發現垃圾特別多的熱區則另外紀錄。 演練結束後,三個組各自前往實際調查的場域,我們的組別分配到子島周邊,由百齡橋網球場開始的基隆河左岸持續到淡水河右岸。第一次在基隆河與淡水河畔騎車,感覺很新鮮。最近在一個月之內連續造訪這個附近區域,讓我對於台北有很大的改變。這裡是台灣首善之區,而且豐富的生態就在咫尺之內,甚至可以使用大眾運輸工具輕鬆抵達,終於領悟同事提過,退休之後以爬台北周邊的山林享受人生的想法。若有垃圾較多的區域,組員們會停下來討論。一開始垃圾量並不多,但越是接近出海口,垃圾量愈多,特別是在紅樹林區域,因為垃圾會擱淺,所以垃圾量更是暴增。 演練結束後,回到室內,組員間統計了各個點的垃圾量,並且討論觀察的心得。大家嘗試要將拍攝的相片上傳到「google我的地圖,」似乎不是很順利,所以我們後來就放棄。是各組分享今天實際進行快篩的結果與心得。這套方法在日本使用多年,得到很好的成效。更大的特點是因為稍加訓練,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公民科學,擔任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員的工作,從源頭減少海洋垃圾的數量。 最後由謝國發副分會長分享筏子溪常態淨溪的細節,台中分會常態性淨溪,每個月進行二次的淨溪活動,除了荒野的夥伴之外,也廣邀民眾與團體共同參與。淨溪活動獲得廣大的回響,看到簡報過程中展示的水水筏子溪,夥伴們都迫不及待想要參與。工作坊只是起頭,最重要的是實際行動。北臨大甲溪、南止於烏溪的台中市,人口數居全台第二。台中的烏溪水系涵蓋大里溪、頭汴坑溪、旱溪、筏子溪、貓羅溪與烏溪等。因為地形因素,台中市落入河川的廢棄物,幾乎都是烏溪在承受,所以掌握烏溪水系的垃圾,就可以掌握台中地區流入海洋的垃圾。劍及履及,將跟上前輩的腳步,明年起對烏溪水系的垃圾做快篩。 參考資料 <註一>Jenna R. Jambeck et. al. , Plastic waste inputs from land into the ocean. Science, Vol. 347, Issue 6223, 2015, pp. 768-771,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7/6223/768 <註二>Lebreton, L. C., Van der Zwet, J., Damsteeg, J. W., Slat, B., Andrady, A., & Reisser, J. (2017). River plastic emissions to the world’s ocea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56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