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倡議】走出戶外,一同參與城巿自然大挑戰

2020-03-09

圖、文/謝祥彥 <棲地守護部主任>   台灣是座寶島,因為氣候、地形及地理位置等因素,讓豐富的生物能夠居住在此。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也比許多國家還要高,台灣陸域面積只占全球約 0.03%,物種數量卻高達3.8%,是全球平均值的150倍。因此台灣有著「蝴蝶王國」或是「蕨類王國」等美名。而台灣生物有3成是特有種,例如台灣百合、台灣二葉松、五色鳥、台灣藍鵲、盤古蟾蜍、莫氏樹蛙等都是台灣特有種。因為我們生活在多樣性高的台灣,所以在都巿、郊區或是自己家裡都會看到生物的蹤跡,當我們看到身邊的野花、野草及昆蟲時,想要進一步了解它們,卻常常苦無門道,不得其門而入。雖然在社群媒體上有許多的生物辨識的社團,但是一般人光分門別類就是一種障礙,因此推薦另一個生物辨識的平台-「iNaturalist」,讓我們一起為台灣生物多樣性努力,成為公民科學家吧! iNaturalist歷史背景 iNaturalist最早是2008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資訊學院碩士班的期末計畫。創始者是Nathan Agrin、Jessica Kline 和 Ken-ichi Ueda,長年在加州科學院和國家地理學會聯合倡議,而在2017年經由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林政道助理教授進行繁體中文化後,台灣的使用者開始大幅度的增加。iNaturalist有強大的人工智慧辨識建議功能,是以生物的外觀以及所在地區過往的觀察數據做為辨識的參考資料,就算一時之間無法辨識到種類, iNaturalist網站也有良好的協助鑑定介面,可以得到相關物種辨識的研究者及愛好者的協助,除此之外,網站的行事曆功能可以讓使用者回顧之前的觀察。對於一般團隊來說,上傳50筆觀察後就可以自由建立調查地點及收藏專案,針對自己有興趣的地點及物種持續蒐集記錄。自從用了iNaturalist之後,堆積如山的物種照片終於派上用場了,可以有效的彙整及查詢,而且個人授權後,調查的資料還可同步上傳至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對世界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貢獻心力。回顧2019年,iNaturalist不管是上傳筆數跟使用人數都有爆發性的成長,2019年有超過51萬個使用者,上傳超過1,350萬筆的觀察記錄,且已經超過17萬的物種在平台上,顯示它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 荒野保護協會開始接觸iNaturalist 協會在2018年開始使用iNaturalist做為關注棲地的物種記錄平台,目前建置了55個棲地專案,超過5萬筆的觀察記錄、5千多個物種及2千人使用。在iNaturalist介紹台灣的報導中也特別介紹荒野將它做為棲地調查的應用[6]。對於棲地守護及環境教育來說,持續的觀察與記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舉例來說,台南港墘農場近期有開發成工業區的議題,但因為缺少影像觀察記錄而無法證明此區域的生態價值,也因此,台南的伙伴近 期開始進行觀察記錄做為證明。 誰可以參與挑戰呢?任何人皆可參與。只要拿出手機或相機就可以參與每年4月的「City Nature Challenge」活動,此活動在台灣稱為「城巿自然大挑戰」,它是以iNaturalist做為活動平台的世界性公民科學家活動,邀請城巿居民及遊客一同走出戶外,觀察記錄週邊的自然生物。此活動起初是由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加利福尼亞科學院共同發起,他們在2016年舉辦舊金山跟洛衫磯兩個地區的對抗賽,利用比賽時間為期八天,哪個地區記錄到的物種最多,則為贏家,此活動結果迴響熱烈,2017年擴大至全美國16個城巿舉行,進而在2018年開始成為國際性的活動,直到2019年共有159個城巿及地區參賽(嘉義2019年加入),超過3.4萬人參與,回報了92萬筆的觀察記錄,記錄到3.2萬個物種。 今年全球預計會有250個城巿及地區參與年度盛事,活動的時間分為兩階段調查期間為4/24至4/27,鑑定期間為4/28至5/3,台灣今年由荒野保護協會及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林政道老師合辦,組織了6個區域參與,分為北台灣區(台北、新北、宜蘭、基隆)、桃園新竹區、中台灣區(台中、苗栗、南投、彰化)、嘉義區、台南區及高雄區。如果所在地區不在今年的活動範圍也歡迎一同參與,期望明年能夠將活動範圍擴大到全台各地,期望透過這個活動除了讓參與者能夠走出戶外認識自然生物之外,也能讓其它國家的人了解台灣的生物多樣性的美好。       參考資料 [1]回顧iNaturalist 2019年 https://reurl.cc/yy5ezq [2]iNaturalist 網站 https://www.inaturalist.org/home [3]台灣物種名錄: https://taibnet.sinica.edu.tw/home.php? [4]荒野棲地大調查專案https://reurl.cc/4gk3Ej [5]荒野1號地調查專案https://reurl.cc/Na5Z3n [6]Taiwan - iNaturalist World Tour https://reurl.cc/k54LmK    

【理事長的話】用科學概念來防疫

2020-03-09

武漢肺炎的病原體是冠狀病毒, 病毒具有下列特性:需寄生在專一性細胞內才能表現增殖及遺傳特性, 也就是在細胞外就沒有增殖能力。 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體目前確定可以由飛沫及接觸傳染,飛沫傳染就是由帶原者的飛沫直接傳給下一位患者,這種會發生在近距離接觸下,所以親朋好友相聚的快樂交談,或工作上的近距離交談及同戶居住者的近距離接觸傳染機會增高許多。 接觸傳染就是帶原者所釋出的病毒再經由接觸方式而傳染下一位患者,如摸過有病毒的桌面、鍵盤、門把等,在未洗手前又摸到黏膜細胞(如口、鼻、眼等)。 飛沫傳染只是瞬間,而接觸傳染可能碰觸的病原體卻有可能是5天前的一個飛沫。 如何防疫呢? 杜絕飛沫傳染的可能,只要有感冒症狀者在家休息,有疑慮者戴上口罩,就可以部份解決此困擾,若要再小心些,則請與他人聊天時,含蓄些、距離拉大一些。 杜絕接觸傳染的可能,以對的方式、對的時機進行手部清潔,盡量以器具代替手來取食食物,夾取食物時,戴口罩及不說話為主(孔子言:食不語)   最難的防疫,是家庭中的防疫 家庭中,若有人有感冒症狀,就該請感冒者戴口罩、睡獨立房間及不同桌吃飯,其他人則至少該勤洗手,若更嚴謹,也該戴上口罩,這樣可減少感染的風險。 但是,我們的習慣卻常不是如此,因為總認為該好好照顧生病者、該給予更多的支持及鼓勵,這些都合情合理,旦細思一下,戴上口罩、獨立房間睡覺及不同桌吃飯有不支持的意味嗎?沒有其他可以表現得更好的支持及鼓勵方法嗎? 看看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家庭感染占了大宗,聚餐感染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在這兩個面向,若能做得更徹底,保護了自己,也保護全家人,更是讓社會防疫更完備。 在防疫的工作上,我們面對看不見的敵人,但卻是可以猜測的病毒位置。 在防疫的工作上,唯有防疫成功、大環境好,我們才能算是成功,因為任何一個病原體,都可能造成下一個的感染。   這一場戰,要大家一起同仇敵愾,又大家一起同心協力。  

荒野公告-會館開放時間調整

2020-02-11

為使各分會會務運作順暢,經第九屆第七次常理會同意: 自109年3月起,全會每月第一個週一為會務整理日,會館暫停對外開放。

荒野公告-2/15-2/17不對外開放

2020-02-11

2/15-17荒野保護協會舉行專職訓練 所有辦公室暫停對外服務 造成不變敬請見諒

【理事長的話-快報328期】2020 愛你 愛自己 也愛土地

2020-01-10

各位親愛的荒野夥伴們: 國曆 2020 的年頭,世界各地都有跨年活動, 2020 在華語國家更有諧音「愛你愛你」 這個 你 是誰? 可以是確確實實的一個對象,如家人、朋友、情人, 也可以是一個有點引申的對象,如自己的內心、寬闊的土地, 說「愛」似乎很簡單,但似乎也難以啟口, 表達「愛」的方式也有很多, 有人以自己的抒發為優先,而忘記對方的感受, 常常造成更大的傷害,這種愛像把刀,讓人不知該如何接近? 有人將自己的感受放到最後,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 常常無法給人重新站起的勇氣,而身陷在傷心及不自知的困境, 「愛」要如何表現呢? 要時而在口中說出,要時而給予包容及支持,也要時而給予當頭棒喝, 因為「時而」的關係, 所以觀其感受,在最恰當的「時」,給予最恰當的「愛的表現」就是最剛好的愛。 2020 的年頭,就好好的來學習做最好的愛的表現吧! 愛自己,讓自己的身體適當休息,那就要學習時間的規劃及專心, 因為時間都在指縫及不知不覺中溜走,因為專心才能事半功倍。 愛自己,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滿滿的能量,那就要讓自己做做利他的事, 因為當看到利他的事情在社會上發酵時,身體會自然散發快樂的激素, 全身幾億的的細胞都會感受到愉悅,這種快樂用錢買不到,這種快樂也讓細胞更健康。 愛土地,土地不會說話,默默承受我們對它的所有善舉及惡行, 但我也相信,只要我們好好去觀察土地的感受, 如草木生長、空氣清新、動物健康,必可以知道何者為善?何者為惡? 選擇善的舉動對待我們的土地,土地必也會以善方式回應我們或未來的萬物, 2020 年初,愛你愛你,讓我們確確實實來愛你、愛自己及愛土地。

2019減杯, 撿杯的同時,減悲愛地球!

2020-01-10

圖/文 徐筱珺 <棲地守護部 海洋專員> 在淚水與汗水交織中懺悔,減塑落實很重要 當1000人在前端丟棄一次性垃圾時,後端有100人參與淨灘行動,但只有1個人堅持著減塑理念。淨灘夥伴們在烈日及風雨之下沿著台灣海岸線撿拾數萬公斤的垃圾。看著以垃圾裝飾的海岸線,是否讓人心情低落、想落淚的感覺呢? 再多的人投入末端的垃圾移除,也無法減少前端商品的製造及人們的消費。隨著時間海洋廢棄物議題逐漸受到大眾關注,關心海洋的我們,召集更多人,以愛海行動為海洋盡一份心力,並且邀請每年全台各地的荒野伙伴及民眾共同投入國際淨灘行動 (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 2019 ICC國際淨灘數據大公開 今年參與淨灘活動的民眾很驚訝的說:「哇! 我明明都把垃圾丟到垃圾桶,怎麼那麼多垃圾都漂到海邊了呢?」看著這些垃圾總想著,難道海灘真的會生垃圾嗎? 但仔細一看,這些就是我們每天會用到的日常用品,已說服不了它們跟人類沒關係。生活中沒有一處用不到塑膠,包括浴室、臥室、書房、廚房、餐廳、公司及市場…,它都默默存在著。 透過ICC紀錄表計算2019年一整年度淨灘成果,在322筆淨灘資訊中彙整出19類常見海廢數量,且有18,318人參與淨灘,於72,731公尺的海岸線,撿拾37,157公斤的垃圾。在這些垃圾中,91%以上是由塑膠製成的垃圾,也就是海邊撿拾30萬件垃圾,就有27萬件是塑膠產品。而與飲食有關的一次性廢棄物占所有垃圾70%,常見種類也包含寶特瓶、瓶蓋、吸管、塑膠提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鋁箔包…等等。 看見這些數據,不禁令人感嘆,改善的做法很簡單,只要每個人改變其生活習慣,出門前帶上「減塑四寶 」(環保提袋、水壺、餐具、餐盒),一天就能減少25件垃圾,一年後將大幅減少一次性廢棄物的使用 近千杯,造雪人杯杯 根據統計台灣人一年消費上億個一次用飲料杯,飲料杯量大質輕,容易因垃圾不當處理流入環境,尤其在人口密集縣市海岸,如屏東、台中、高雄和新北等地,皆發現大量廢棄飲料杯。 聖誕節用鈴鐺裝飾著聖誕樹的同時,是否產生更多的垃圾裝飾著我們的海灘? 響應著聖誕節即將到來,九月間夥伴們除了記錄ICC淨灘數據之外,同時藉由每個人的雙手一點一滴收集著雪人的零件-外帶飲料杯。在去年11月荒野保護協會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荒洋野草行動特展」,現場主視覺是由950個飲料杯所堆疊製作的雪人杯杯,提醒臺灣便利的手搖飲料文化已對環境造成嚴重負擔。  

中蟻三基心得分享

2020-01-10

圖、文/劉千鴻(中一小蟻團育成會文書)  自然名:喬木 11月,秋正濃,一眨眼就過了。 一眨眼的那一瞬間,是第一周及第三都的週末培訓營,而第二週末團集會。密集的活動讓11月處於興奮與燒腦的狀態,當然也少不了熬夜與週末5:30起床,像回到學生時期趕期末報告一般,生活如此精實與充滿挑戰。 從沒想過,會來參加荒野的培訓營,當初夥伴岩蘭草說:「一年好像一定要參加一次…」就這樣,許多新家庭在搞不清楚的情況下就來參加!殊不知這火坑正是導引員的培訓營隊。 莫名跳火坑的結果,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吧! 憶起過去唯一參加過的營隊,是高中時參加中正心理系五天四夜的研習營,閉上眼浮出的感動畫面及歌曲,我都還記得。這次的培訓營,更讓我再度體驗與證實:參加好的營隊就是笑著進去哭著出來 ! 這四天高度情緒張力,有笑有哭,像個專業的即興演員。這次活動收穫很多,了解自己孩子在蟻團參與的活動,其設計初衷為何之外,更多是感動、省思以及憧憬!對大自然以及台灣生態的感動、對所處環境、生命教育的省思以及建立自己家的小蟻能夠在這荒野之泥蛻變成展翅翱翔之鷹畫面的藍圖。柔軟、沉甸甸及半透明的小暖流,混著潛意識,參雜本來已被封鎖上的記憶碎片冷流、猝不及防及冷暖流交會,心中浮游出更富饒的層次與姿態。   授證那日,自己念出希望果時,已情緒湧動,只有我的內容像個懺悔文似的!走向校長大王面前,本來忍住的眼淚,在與她對視的那瞬間,望著她也忍住淚水的紅眼眶,情緒再度翻騰,眼淚決堤!混亂中,根本不記得自己跟大王說什麼…但至今仍深刻記得與感謝她的觀察,她對我說:「剛剛你…忘記掛希望果了,是嗎?可是,這就是你啊!好喜歡你「真」的就像個孩子一樣,希望你繼續保有你純真的模樣,拜託,不要太快長大,不要太快變成大人的樣子。」世界瞬息萬變,活到這年歲,還有人願意欣賞接納孩子氣的我,怎麼能不感動 僅以此隻字片語,獻給這次,用生命陪伴與付出,強大的工作團隊及講師群。 凜冬將至,就任由這野火蔓延,讓愛傳出去,總有人,會收到你的溫暖。 -------------------------------------------------------------------- 徜徉在廣闊溫柔的里海 你們手裡的暖浪 時而 急急緩緩推進我們成長 時而 搖著哄著我們身體裡那個 仰著頭 伸手想被擁抱的小孩 四天感動的淚水 遠遠不及 你們超過四個月以上的涔涔汗水 淚汗之雨 降灑在這荒野之洋 我們都會在其中 游出屬於自己的形狀 -------------------------------------------------------------------- 痠痛 :憶中蟻三基二階訓  圖、文/張永信 <荒野親子台中一團小蟻團育成會美工,自然名:肖楠>   昨晚 心酸酸的痛痛的 因為想到施子介紹青蛙的一百種死法 今晨 腿痠痠的痛痛的 因為一個初冬料峭的清晨在河堤齊跑 早已忘記上次跑5K是什麼時候? 正好聽見了的「雄壯威武」 給了答案 此時 仍感動昨日下午 以心領受愛的氛圍 鼻頭酸酸的眼眶就熱了 明天 痠痛會一天天減少 但感動一定不會 因為我知道把愛傳下去 感動就會綿延滋長

荒洋野草特展報導(一):追本「塑」源,一探台灣海岸的共同「特產」

2020-01-09

圖、文/張源錄<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麋鹿> 談到台灣各地特產,每個人想必都不陌生,但你知道台灣的海岸有什麼共同的「特產」嗎?它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由於便利且廉價,導致過度濫用。人們忽略了處理它們的成本與難度,讓它們以驚人的速度往海洋散佈。 2019年11月,荒野保護協會於松山文創園區展出「荒洋野草」行動特展,展覽內容包含三大主題「淨灘成果大揭密」、「那年我們走過的海岸線」及「食蟲植物與他們的小祕密」。現場透過實物、數據與互動內容,呈現出協會這幾年來的紀錄成果。 海廢三巨頭,你很依賴它們嗎? 根據2019年ICC淨灘活動的統計數據顯示,海岸邊的廢棄物最多的前三名分別是「塑膠瓶蓋、寶特瓶、煙蒂」。由廢棄物的組成材質來看,一次性塑膠仍是佔最大比例。現場更展示出利用淨灘撿拾到的一次性飲料杯,組合成的「雪人杯杯」裝置藝術。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表示,近幾年的淨灘調查下來,可以看出台灣海岸每公里的垃圾數量有逐年下降,可見在環保意識的興起與全民的努力下,台灣的海岸環境有越來越好的趨勢。在2018年荒野與其他友團也展開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簡稱海廢快篩),期望能在數據中分析出更多資訊。 川廢,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真相 理事長劉月梅也提到,如果希望海洋乾淨,則「河川」也必須要乾淨。除了淨灘活動,荒野在今年(2019)也開始推動「淨溪」活動。相對於海岸,河岸的環境通常較為泥濘或崎嶇,所以目前仍選擇以高灘地、河灘等安全平坦的地方開始著手。 去年(2019)荒野進行了14場淨河活動,主要地點包含台北、新北及台中。以台中筏子溪為例,因為上游有兩條河匯聚,大量垃圾順流而下,堆積在河岸邊,甚至不乏有輪胎等大型垃圾。台中分會的志工夥伴們固定每兩週投入人力清理,同時也向民眾宣導垃圾減量的觀念。 蔚藍海洋,需要所有人一同努力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副處長劉瑞祥致詞時,也分享自己對於海岸環境的經驗與看法。劉副處長指出,要確保海岸環境的清潔,應由三個方向著手:第一是「定期性的清潔維護」,這有賴於當地主管機關與管理單位執行。第二是「大型/重型的清除」,也就是當颱風、暴雨等災害時,大量大型的廢棄物會被沖刷出來,這時候就需要透過大型機具進行清理。第三就是「民間團體的淨灘活動」,淨灘活動的定位在於提供環境教育以及身體力行。   雖然全民的環保意識逐漸提昇,但環境的變化仍不樂觀。劉副處長以「北太平洋垃圾帶」為例,民國104年時,北太平洋上的海洋垃圾帶的大小是20個台灣的面積,經過三年,海洋垃圾帶的大小面積就擴大到30多個台灣。在地球人口爆炸的今天,「從源頭減量」乃是解決垃圾污染時不可忽視的方針。只要每個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不必要的一次性垃圾,就能改善流入海洋的垃圾污染問題。

全國河川日暨NGO水圳論壇分享

2020-01-09

文/李志芬<花蓮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衣魚> 圖/荒野保護協會 全國河川論壇的起心動念 從過去到現在,我們環境保護團體在關心河川相關環境問題時,就發現河川的流域管理分屬不同單位造成各行其事的問題。 一條河流從上到下權責單位太多,有林務局、水土保持局、河川局及縣市政府,灌溉水路還會碰到農田水利會,區域溪流有些歸鄉鎮公所、有些則是縣市政府,因此每當河川出現問題時,就會耗費許多人力資源及時間成本所以我們一直思考著,成立跨單位的平台,整合流域管理。會有這個想法,一方面是受到台東野溪小組的案例激勵:「台東東河鄉碇橋的出海口,曾有一座高達三公尺高的固床工,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向台東水保局爭取改善,水保局降低固床工落差,希望恢復溪流生態」。公私合作並非不可能。 另外一方面花蓮林管處楊瑞芬處長到任後,推動國土綠網計畫同時、積極展開與民間團體對話,搭建平台讓九河局、水土保持局、環保局、社區、學者及關心環境團體同參與及溝通。 讓我們看見了公部門觀念態度的進步轉變。   鱉溪整治開啟公私合作 去年 1月底,九河局在富里召開的鱉溪整治說明會,原本預計以3000萬元預算,進行環境營造計畫,且計畫是以增加中華鱉族群為目的,設計通道、讓鱉爬鱉道,並且讓鱉稻田吃福壽螺,營造「鱉稻共生」為規劃重點。在說明會上,在地居民及環保團體(環保聯盟花蓮分會、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 )都表示「環境營造應該是恢復河川原始生命力,保護物種一定要先保護牠的棲地。」,而非著墨於公園化、景觀營造。當時剛上任的謝明昌局長在了解民眾的想法後,做成中止這項工程計畫決定,讓鱉溪治理「歸零思考,重新開始」,以落實居民對鱉溪想像。社區也還不清楚可以怎麼做,因此九河局與社區以共學方式,引入學者和社區一起討論。 經過了兩個多月的籌備,啟動了大平台討論,方向與原則在大平台凝聚共識,而細部的問題則再成立四個小平台,分別由河川局、林務局、農業處及水保局擔任召集人,討論河川工程、水質水量、生態復育、農村再生。最重要的是,在地的民眾與環境保護團體共同參與討論,以各自的觀點提出並且藉由平台做討論溝通。 經過半年多討論,在「共學營」中充分溝通,政府與民間終於看見了同一條鱉溪的樣貌,要以還地於河、還石於河、減法工程及保留生態環境的理念為基礎,恢復鱉溪生命力。 九河局把這裡的農田徵收後「還地於河」,且同時保留一小塊做為生態池,此建造有助於社區營造的工作。這次透過平台討論讓社區居民全體動起來,政府出資協助,讓居民自己投入設計與搭建,工程可以成為他們期盼的樣子,也因為親手整治,而讓人民對於河川有更深的認同,未來也會更加愛護。   公民參與與跨部門合作須法制化 歷年來由民間主導的「NGO全國水圳論壇」,今年由荒野保護協會、環保聯盟等多個環保團體共同促成,與第九河川局合作,於去年10月18日於東華大學創新研究園區舉行論壇,分享在地的花蓮富里鄉鱉溪整治經驗,強調水環境治理中公私協力與跨部門合作的重要性。全國十個河川局的局處首長都有派人前來參加,相信鱉溪的經驗有助於各地河川整治的未來規劃。 未來面對生態環境和保全需求的拉扯,必須納入更多意見,未來也期望把公私協力「法制化、制度化」,讓之後的河川治理規劃都需要遵照著個規範與精神去走。  

【記者會】生態與氣候已進入緊急狀態,各政黨準備好了嗎?

2019-12-16

【12/11會後新聞稿】生態與氣候已進入緊急狀態,各政黨準備好了嗎? l   發言團體(按發言順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吳澄澄研究員、地球公民基金會蔡中岳副執行長、主婦聯盟基金會吳心萍主任、再生能源推動聯盟高茹萍理事長、主婦聯盟台中分會石毓菁、野薑花協會陳雪梨理事長、台灣環保聯盟劉志堅理事長 距離明年總統與國會選舉只剩倒數一個月,此時也正值COP25氣候高峰會於西班牙舉行之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強調氣候災難正在加速衝擊人類,各國必須落實汙染者付費、停止化石燃料補貼、廣泛利用再生能源等目標,才能阻擋人類社會面臨的生存危機。台灣作為一個資源有限的海島,勢必面臨氣候變遷甚具之衝擊,而各政黨面對全球新挑戰,是否做足功課,將具體的能源轉型工程、減緩氣候變遷等關乎台灣社會未來的生存權,如實規劃在國家發展主軸中?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盤點各政黨在本次選舉提出的能源政見,指出各政黨在此次選舉中忽略的關鍵能源政策,在嚴峻的氣候危機下,各政黨缺乏在能源發展上應建構的宏觀視野,並為打造台灣長期的能源轉型工程提供來自民間的分析。 同時聯盟致函十九個提出不分區立委之政黨,將各政黨提出之能源政策列製成表,呈現各黨在能源、減碳目標與政策規劃上的積極度,以此提供給選民作為判斷依據,檢視各政黨是否有推動能源轉型與減碳之決心。 一、 台灣能源轉型的長期規劃,在各政黨政見中皆缺席 IPCC《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指出,若全球升溫幅度要控制在1.5°C內,2050年之前二氧化碳必須達到淨零排放。也因此,報告中預測再生能源供給在2050年須上漲至70-85%。在此國際減碳發展路徑下,世界多國將減碳、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接軌,設定2050年的能源配比目標,並以此回推中長期階段的能源配比、所需之政策規劃與制度研擬。 國家/地區 目標 德國 2022年非核家園 2038年無煤家園 2050年再生能源80% 丹麥 2030年無煤家園 2035年再生能源百分百 2050年廢除化石能源 瑞典 2050年再生能源百分百 芬蘭 2030年無煤家園 挪威 2050年再生能源百分百 黎巴嫩 2050年再生能源百分百 菲律賓 2050年再生能源百分百 越南 2050年再生能源百分百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指出,目前台灣的能源配比目標規劃停留在2025年,以達到「廢除核能、再生能源至少20%、燃煤27%、天然氣50%」。但是要能真正擺脫對燃煤的依賴,必須將更長期的減煤與綠能發展路徑一併規劃,才能盡早制定配套措施與設定執行時程,如智慧電網佈建、再生能源高佔比所需的調度機制,並帶動低碳綠能產業鏈興起。距離2025年只剩下六年的時間,設定台灣無核、無煤的能源轉型時程,將是台灣刻不容緩的課題。  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分析,按照台灣離岸風力2025年後的增長,及十年後光電費率大幅下滑,家用電費逐年調升的黃金交叉影響下,應可大幅提高屋頂型家戶太陽光電裝置意願。野薑花協會理事長陳雪梨也提醒,小水力、地熱在台灣的發展上有相當大的空間。政府應加強全國地熱資源探勘與盤點,鼓勵地熱研究及開發方案,並檢討小水力躉購費率,讓小水力發電可以在全台各地蓬勃發展。 主婦聯盟基金會吳心萍主任強調,在再生能源的大型專案上,應有公民參與機制,可以參考丹麥等國,規定再生能源專案中有20%由公民持有,避免因企業寡占,反而讓再生能源跟居民、文化、生態等造成矛盾。 二、 能源政策、減碳措施缺乏總體性規劃 台灣現階段最長期的氣候行動目標為NDC(自主減碳目標),為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減量20%、2050年降為2005年排放量50%以下。但是缺乏相對應的落實措施、以及與能源與減碳的接軌機制,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也只到2020年,而2018年淨溫室氣體排放量已較2005年成長8%,使得2020年第一階段減排目標可能將無法達標。 監察院今年10月發布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溫室氣體減量努力不足,且相關法規制度及配套措施仍未完備,聯盟呼籲以環保署為主管機關的減碳目標,應與主責減煤的能源局接軌,建立緊密合作的治理平台,讓燃煤減量路徑能對應到減碳的相關措施與各階段目標,並完備所需要的配套法治,積極監督落實成效。而昨日德國看守組織公布各國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台灣名列倒數第三,雖然此評比使用兩年前的表現作為指標依據,但是這並非是台灣表現不佳的藉口,世界趨勢是2050百分百再生能源,未來的執政者必須以此為目標設定更積極的減碳期程與具體措施。 以中部為例,主婦聯盟基金會台中分會石毓菁即表示,目前國土計畫雖美名為因應氣候變遷而提出,但實則缺乏減碳內涵,希望內政部營建署對台中工業用地的核發,必須考量台中減煤規劃與環境容受度,應要求提升能源效率與評估綠電供給,不可任意核發台中工業用地。 三、電價難以反應汙染成本,敦促汙染者付費制度 礙於工商團體壓力,國內能源被控制長期以低於成本的價格供應。能源98%仰賴進口的台灣,電價居然是全世界前五低,價格還遠低於類似條件的韓國與日本,非常不合理。過去對化石燃料的過度補貼,使得高耗能、高排碳的產業結構轉型遲緩,難以抑制氣候變遷及達到減碳目標。課徵能源稅或是碳稅是世界各國主要抑制排碳的工具,如:   國家 名稱 內容 日本 石油石炭稅 針對各類進口及開採之石油製品,課徵費率為每噸CO2課2美元。稅收用於強化再生能源及節能措施。 英國 氣候變遷捐、碳稅 針對所有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及能源產品之零售端供應者課徵,以能源含量及排碳量來計算,稅率為每噸CO2課15.75美元。收入主要用在減免受影響廠商旗下勞工的社會安全捐及成立碳信託基金。 德國 生態稅 針對能源產品及其進口及生產業者來課徵。主要用在降低退休保險費及協助再生能源發展上。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提出,在2015年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中,也有政府應該「依二氧化碳當量,推動進口化石燃料之稅費機制」的政策原則,並要求落實政府收多少就用到社會多少的稅收中立原則,把所收得的經費,用來因應氣候變遷及促進社會公益。但至今卻未見制訂相關機制。因此,我們要求各政黨應承諾推動「能源稅或碳稅」,按照污染者付費的精神,以排碳量來課以排碳者責任,以因應氣候變遷。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劉志堅呼籲,為求台灣於2050年達到零排碳,政府應推動碳稅或能源稅、去除對化石能源補貼、改變產業結構、調整機動車輛由油轉電、要求建築/電氣用品能耗標準等政策與計畫。 四、各政黨能源政策盤點 本次聯盟致函十九個政黨有提名不分區之政黨,敦請回應能源政策主張。有鑑於民進黨、國民黨在中央皆有過長期執政經驗、政黨資源多,面對民眾的監督與標準也有差異,聯盟特別製表比較。而其他小黨雖規模不足與大黨相比,但因應氣候危機,氣候與能源政策勢必成為各國政治議題之主軸之一,台灣各政黨不可迴避的必須提出政黨的能源發展主軸與立場。聯盟針對有提出能源政策之政黨進行盤點整理: ²  具有中央執政經驗之政黨能源政策盤點表: 項目/政黨 民進黨 國民黨 能源轉型目標是否明確 尚可。2025年非核家園:再生能源20%、天然氣50%、燃煤27%,至2025的短期目標明確,但缺乏中長期能源目標,僅近期經濟部表示2026至2035離岸風電會再增加10GW。 差。2035年零碳電力50%,燃氣30%、燃煤20%,50%低碳能源中再生能源與核能配比不清楚,在未來15年內僅能啟動核四,並最多提供9%發電,若沿役核二、核三,則至少需發展30%再生能源。未說明發展核能的具體路徑。 對減緩氣候變遷積極程度 普通,第一期:2018年至2020年,搭配我國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基準年2005年減量2%。第二期目前無規劃。 普通,2035年碳排放係數降至0.28kg/度,但如何達到核能占比的路徑不明確,且未算入核電排碳成本。另欲成立「環資部」下的「氣候變遷司」,並設立「氣候與生態應變基金」,但具體內容不明。 公民參與程度 差:規劃公民電廠、能源白皮書等規劃,但是公民電廠專案規劃時程慢且積極度不足,能源白皮書後續修訂與檢討時程不明確 無:政策內無提及要如何納入群眾參與能源或氣候變遷之討論 減煤積極度 普通。2025年的減煤目標積極,但是現階段至2025年各燃煤電廠的生煤使用量削減路徑不明確、缺乏2025年後的減煤規劃 差。目前僅有2035年燃煤降至20%的目標,但執行路徑不明確,且要替代的再生能源與核能配比不明確,未知可行性。 再生能源發展積極性 優良:2025前達成再生能源目標建置量,仍有待努力。2025年屋頂型光電占比目標為執政初期之兩倍,離岸風電開發進度穩定, 差:主張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不成熟、不穩定,至2025年後儲能設備技術成熟,才發展再生能源。且將核能與再生能源統稱為「零碳電力」,未知其中再生能源比例。 節能政策完整性 差,雖近年有地方住商節電共推計畫,但明年計畫期結束後的後續規劃未知,工業長期節電與能效提升之政策不完整。 差,未提出未來各部門節能與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等目標。 能源開發的環境配套政策 差:太陽能開發過程沒有納入選址與生態相關之檢核制度;風力發電有待補足海上生態熱點評估,未來需建構完整數據庫。 無:主張以核減煤,但未提出可行之核廢料處理方式。未提出再生能源開發之目標與配套機制。   ²  有提出能源相關目標與政策之政黨:   項目 有提出之政黨 能源轉型目標 台澎黨 減緩氣候變遷 台灣維新 公民參與 台澎黨 減煤政策 綠黨、合一行動聯盟 再生能源發展 綠黨、台灣基進 節能政策 時代力量、綠黨、台澎黨 能源開發的環境配套政策 時代力量、台澎黨 ※本列表蒐集政黨網站、臉書上有述及之能源政策,另有回函給聯盟之政黨有:合一行動聯盟、台澎黨、台灣維新、台灣基進、綠黨、時代力量  l   台澎黨: 提高發電能源自給率於2050年達60%、2075年90%,2050燃煤發電佔比15%、天然氣20%、再生能源65%、2075年廢除燃煤發電。 制定能源基礎技術暨應用發展法,並於營業稅法與所得稅法中,制定節能減碳租稅優惠專章。針對野生動物保護區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之新興能源類型,明定防範及補救措施 促進節能及提升能源效率產業之發展、建立「節能共乘補助制度」、設置區域及智慧電力系統發展科、成立交通工具能源效率研究所、建置「環境影響長期評估公民參與平台」 l   綠黨:立法課徵碳稅並挹注於超高齡社會福利、高耗能工業取消水電補助、發展再生能源,包含國內廢棄物發電與地熱能、燃煤發電減半、核四廠改為地熱發電。 l   台灣維新:台灣應承諾2050零排放、應課徵碳稅(溫室氣體稅)、取消能源及電力的補貼、能源應充分反應外部成本。 l   合一行動聯盟:以平均每年至少降低 5%之方式,於民國109年開始,逐年降低燃煤電廠發電量,並使燃煤發電設備最遲於民國 129 年全部停止運轉。 l   台灣基進:加速能源轉型、漸進提高再生能源比例並技術在地化、降低火力發電排放,逐步調整燃氣比例。 l   時代力量:生煤使用減量法制化、核電如期除役解編、推動「參與式氣候及能源治理、接軌國際標準,發展工業綠能及強化節能、政府單位率先推動外部成本透明化、建立永續電力市場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介紹:全台各縣市關切能源轉型的民間團體,於 2015 年 7 月聯合組成,定期舉辦各縣市政府能源政策評比,並發表能源政策觀察與分析,聯盟成員如以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臺北、花東辦公室)、新北市永和社區大學、新北市蘆荻社區大學、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媽媽監督核電聯盟、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荒野保護協會、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總會、台中分會)、翻轉嘉義工作隊、台南市社區大學、台南新芽協會、台東廢核反核廢聯盟、宜蘭月見學習農園、環境保護聯盟屏東分會、看守台灣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社團法人野薑花公民協會、350.org   新聞聯絡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吳澄澄研究員 097015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