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遞

【新聞稿】各地淨灘避開繁殖季 讓水鳥媽媽也能安心育雛

2020-04-01

各地淨灘避開繁殖季 讓水鳥媽媽也能安心育雛     荒野保護協會與新北市政府再次共同呼籲,提醒民眾辦理淨灘活動應避開於水鳥繁殖季,並減少於各種沙灘上活動。如欲辦理淨灘活動,建議可將地點轉移至岩岸地區或調整為淨溪及淨山,藉以降低水鳥在繁殖期間的人為干擾,讓我們在付出行動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多留一點心思關心沙灘上的其他生物。 荒野自2005年開始宣導淨灘活動,並於隔年開始關注台北港北堤沙灘水鳥繁殖活動,這看似不相干的兩種活動,背後動機都是在替後代子孫留下美好環境與生態資源。為此荒野與新北市政府共同聯手宣導「淨灘活動應避開於水鳥繁殖季」,多年來成效良好,根據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9年間,於北堤沙灘繁殖之東方環頸鴴巢位穩定於165巢之間,最多擁有280巢的年度紀錄。 今年仍要再度提醒民眾,在每年4月至6月(北部)期間(南部3月至5月)的水鳥繁殖季節,不要在沙灘地區辦理「淨灘活動」,如有提出淨灘申請之單位,新北市政府也將「不予准許」並說明原因,期望藉由這樣長期的教育宣導與行為的規範,讓更多民眾了解守護環境之餘也要體貼與關注其他在地生物的需求。  據學者研究每年3-7月沙灘海域環境會有東方環頸鴴、小環頸鴴、高翹鴴、小燕鷗(保育類)、燕鴴(保育類)等水鳥進行繁殖或過境停歇。以八里挖仔尾的東方環頸鴴為例,親鳥會在沙灘上找尋適合的位置進行築巢配對,由於沙灘提供了寛廣的視野避免遭受天敵的捕食,因此通常會直接在沙地上直接下蛋育雛,也因為夏日的沙灘沒有遮避物,親鳥為了確保蛋不被烈日烤熟,往往需要來回水邊用羽毛沾水幫蛋降溫,這時如有人類或流浪動物過於靠近時,親鳥會為了保護巢位或幼雛進行擬傷行為試圖引開入侵者,由此可見親鳥烈日下育雛期間的辛勞。 繁殖期間於沙灘地區進行活動十分容易干擾水鳥育雛,致使親鳥必須經常離巢,恐造成繁殖失敗,甚至由於巢位隱密度高、鳥蛋、幼雛亦具有良好的保護色,極可能在淨灘的同時直接慘遭人為無意的破壞(踏破)。本會東方環頸鴴調查志工已有多次目擊及紀錄顯示巢位慘遭任意奔馳的車輛壓毀、鳥蛋慘遭踐踏、甚至鳥蛋遺失短少的紀錄。 事實上只要有適合水鳥繁殖的環境,即使是狹小的沙灘都可能使用,本會呼籲並非禁止沙灘活動,僅是提醒民眾夏季親水活動儘量去熱門的遊憩景點,如於沙地上聽見水鳥警戒的叫聲時請留心腳步,更不要為了貪圖方便或刺激將車輛駛入沙灘上或甩尾取樂,留給這些水鳥們一個安心繁衍的空間與機會。 東海大學與調查志工進行東方環頸鴴調查多年,發現臺灣每年北部4至6月(南部3至5月)有多種水鳥(如東方環頸鴴、小環頸鴴、小燕鷗、燕鴴...)於沙灘育雛,在此荒野保護協會與新北市政府再次共同呼籲民眾,欲辦理淨灘活動時,請務必避開沙灘地形進行,避免造成干擾。 (圖一)東方環頸鴴於繁殖期間會於各地沙灘下蛋育雛,如有車輛任意奔馳極容易損毀鳥蛋,干擾育雛。 (圖二)雛鳥及鳥蛋的保護色極佳,如於繁殖期間辦理淨灘活動,十分容易發生民眾踐踏導致鳥蛋破裂或死亡的意外。 (圖三)基於護幼的習性,當危險來臨時親鳥會以「擬傷」行為來吸引敵人的注意藉以讓幼雛遠離危險。 (圖四)除了水鳥之外,車輛的任意奔馳也會干擾與傷害在沙灘地上活動的其他生物(圖為「沙蟹」)。 (圖五)水鳥的繁殖期間「夜鶯」也會於沙灘地形休息與育雛。 (圖六)除了東方環頸鴴之外,其他水鳥也會來停棲與使用(小環頸鴴),甚至其他保育類的鳥種。 (圖七)繁殖期間因人為干擾而致使破裂的鳥蛋(圖為「東方環頸鴴鳥蛋」) (圖八)僥倖存活於輪下的巢位,但是明天又是如何。 (圖九) 如不加以宣導禁止車輛於繁殖季進入沙灘地區,會有多少駕駛於獲得奔馳快感的同時,也無心的傷害了許多小生命。 (圖十)水鳥繁殖期間也會來造訪沙地的紅胸濱鷸。 【新網新聞網】各地淨灘避開繁殖季 讓水鳥媽媽能安心育雛 【報呱】荒野保護協會:淨灘避開繁殖季讓水鳥媽媽安心育雛 【ETTODAY新聞雲】「淨灘」應避繁殖季!水鳥但遭人為無意破壞...向海致敬不忘愛惜生命

【新聞稿】知本濕地環頸雉調查數量逐年攀升 光電開發危及生存

2020-03-28

知本濕地環頸雉調查數量逐年攀升 光電開發危及生存 3月28日,春雷乍響後的清晨,近60位民眾齊聚台東知本濕地,在祖靈碑前敬告卡大地布部落祖先後,六小隊展開環頸雉繁殖季的分組調查。這是荒野保護協會發起知本濕地環頸雉調查的第三年,今年共調查到共163隻。 這163隻當中聽到鳥鳴有129隻,目擊34隻。環頸雉在繁殖季時,只有公鳥會叫,且牠們的習性是一夫多妻,以此推算在知本濕地的灌叢棲地賴以為生的環頸雉約有數百隻。對比過去調查結果:2018年84隻,2019年128隻,比前一年多44隻;2020年163隻,比前一年多35隻,顯見環頸雉族群數量,在知本濕地穩定成長中。因光電廠將設置於此,今年可能是光電廠施工前最後一個繁殖季調查,關心知本濕地的民眾也因此對於調查行動反應特別踴躍,許多參與調查的民眾在今天第一次目擊環頸雉。 荒野保護協會呼籲預定開發面積達161公頃的知本光電廠,應迴避生態熱區,保留給台灣特有種環頸雉最後的生存空間,並迴避國際鳥盟認定的重要野鳥棲地範圍(IBA),不要趕盡殺絕。今天的調查中發現的驚喜還有,部落小米田旁的黃鸝、黑翅鳶成對飛舞,松雀鷹也展現英姿。更少不了寶島歌王台灣畫眉、番鵑、褐頭鷦鶯、大捲尾和沙地裡驚飛的夜鷹;白冠雞、紅冠雞、花嘴鴨和紅面鴨,也在濕地水面悠遊滑行。這些都是知本濕地春天輕易可見的鳥況,豐富多元;但知本濕地未來的春天在哪兒呢? 這片洋溢著生命力,由濕地、沙灘、海岸林、灌叢和樹叢鑲嵌的地景,共構台東特有的生物多樣性,何忍讓光電廠佔滿整個沖積扇!? 讓一讓,不行嗎?    發稿: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  新聞聯絡人: 蘇雅婷 0928-540840 林義隆 0916-146102 【LINE TODAY】知本光電區預定地 環頸雉數量攀升 【自由時報】知本光電廠獲籌設許可 環頸雉調查數量比前2年增加 【聯合新聞網】台東知本光電開發場域 發現163隻環頸雉 【芋傳媒】台東知本光電園區動工前調查 環頸雉數量再攀高 【中央通訊社】台東知本光電園區動工前調查 環頸雉數量再攀高 【YAHOO新聞】台東知本光電園區動工前調查 環頸雉數量再攀高  

【新聞稿】居家關燈 防疫也能挺環保

2020-03-28

居家關燈 防疫也能挺環保         國際環保盛事「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在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個週六舉辦。今年(2020)活動期間受到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國際主辦單位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建議全球關燈方式轉由網路社群的方式響應,荒野保護協會同步邀請所有響應的夥伴進行「居家關燈」,藉由積沙成塔的力量,發揮自身隨手的力量,就算無法走出戶外,還是可以為自然盡一份心力。         荒野保護協會多年來響應「地球一小時」,每年舉辦系列倡議活動「關燈一條街」、「打開你的夜視鏡」、「啥!氣候變遷係金A講座」、「城市自然大挑戰」等…,提供民眾在響應關燈節能減碳的同時,還能選擇不同的方式親近及了解自然。今年這段期間因為肺炎疫情的爆發,大家活動的空間受到限制侷限,就讓我們更想念戶外的美好,「地球一小時#connect2earth」在無法實際接近自然的時候,我們對自然的嚮往卻更強烈。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表示:2019年亞馬遜雨林大火、2020年澳洲森林野火,這國際間兩起異常猛烈的野火災情,在在顯示人類長期過度使用地球資源,導致環境自我調節的功能異常,生態失去原有的運轉機制,接二連三的反撲令人怵目驚心。如果我們在使用資源的同時,能先想到生態永續與生命的連結,就有機會避免掉這樣的災害。         為了不斷提醒節能減碳的重要,荒野保護協會持續三年進行「關燈一條街」活動,今年雖然減少了現場遊說的過程,全台多處店家仍自發性的參與線上響應並留下關燈的承諾,荒野保護協會亦邀請多家大型連鎖企業參與,較前兩年得到更多的迴響,近兩千個單位於今(3/28)晚關燈,顯示台灣除了在防疫的觀念超越國際,在對環保的關心及意識也快速地升高中。         根據臺電提供數據顯示,在關燈的一小時中,全臺用電減少約12萬度,相當於6.396萬公斤碳排放量,從節電數據年年創新高看來,顯示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重視起環境的問題。從數據看來臺灣碳排放量全球排名第21位;每人平均排放量約為11.3公噸,全球排名第19位,超過全球平均的兩倍,這也代表除了對環保議題的關心之外,台灣在實際行動上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新聞稿】高灘地工程管理處與荒野共同守護棲地多樣性

2020-02-20

荒野保護協會與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合作,於2004年認養「五股濕地生態園區」,共同維護五股濕地的生態環境,園區內保留多樣的棲地環境,孕育著不同的動物在其中棲息,2019年透過設置紅外線自動照相機進行調查,拍攝到黃鼠狼在五股濕地活動的身影,同時也拍攝到其他不易目擊到的動物,見證了五股濕地保留下的草地與樹林,守護住生態環境,讓平地已罕見的黃鼠狼得以現身,荒野呼籲應當重視台灣的生態環境,將荒地保留下來,除了保留生物生存空間之外,也留給後代子孫永續的生存環境。 「二重疏洪道」為大台北地區防洪的重要設施,曾經因疏於管理,遭到偷排廢水、亂倒垃圾及廢土,甚至還有非法工廠設立,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幸好後來環境獲得了改善並成立「五股濕地生態園區」,2004年起由荒野保護協會認養,與高管處一起共同守護五股濕地,進行分區管理,除了腳踏車道及停車場等公共休閒遊憩空間外,部份區域營造成濕地環境,其餘大部份區域則讓其自然形成高草叢的環境,讓園區內保有棲地多樣性,供不同的生物使用,偶有志工目擊到黃鼠狼活動的身影,但因為黃鼠狼生性隱匿,不容易被觀察到,要拍攝到照片更是困難,因此對於五股濕地是否有黃鼠狼,一直不敢抱持著肯定的答案;直到2010年,二重疏洪道內發生黃鼠狼遭到路殺,才第一次拍攝到黃鼠狼的照片,但之後鮮少再有目擊到黃鼠狼的紀錄,對於五股濕地是否還有黃鼠狼棲息,仍是大家心中想解開的疑問,2019年,為了針對不容易直接觀察到的物種進行調查,挑選在曾經目擊過黃鼠狼身影的區域,選擇適合的位置設置紅外線自動照相機,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果然拍攝到黃鼠狼的身影,而且不只拍到一次,黃鼠狼偶爾就會在鏡頭前現身,證實五股濕地確實有黃鼠狼棲息。 發現黃鼠狼的消息公佈後,除了許多人讚嘆黃鼠狼好可愛之外,也驚訝的表示原來如此高度開發的平地區域竟然仍有黃鼠狼,對於從被開發破壞後看似沒有生機的荒地,變成充滿驚奇的荒地感到不可思議。黃鼠狼又被稱為華南鼬鼠,是台灣特有亞種,目前在台灣主要棲息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平地已相當罕見;黃鼠狼以鼠類、鳥類、鳥蛋、蛇類、蜥蜴類及大型昆蟲為主食;在陸域生態系中,鼠類常扮演重要的角色,鼠類雖然體型小,但通常繁殖的速度相當快,如果數量過多,生態系就會產生很多問題,而黃鼠狼就是負責控制鼠類的掠食者之一,因此設置自動相機初期觀察到小黃腹鼠在夜間頻繁的活動,看來有充足的食物可以供給黃鼠狼,要拍攝到黃鼠狼應該不是問題,果然在設置2週後就在3個不同的地點拍攝到黃鼠狼現身,除了黃鼠狼之外還拍攝到其他平時不易見到的動物的身影,如保育類的黑眉錦蛇、臭鼩(錢鼠)、鼩鼱等,為五股濕地增添了多筆物種的紀錄,顯示五股濕地具有相當高的生物多樣性,之前的資料都低估了五股濕地的重要性,應該要更加重視五股濕地的生態環境。    五股濕地生態園區除了有讓水鳥可以前來棲息度冬的濕地生態系外,也保有能夠讓黃鼠狼居住在大台北地區的陸域生態系,守護全臺生態環境需要全民一起努力,荒野呼籲國人應當共同重視生活環境品質,將更多天然荒地保留下來,除了留給生物生存空間之外,也留給後代子孫永續的生存環境。 黃鼠狼小檔案 黃鼠狼又被稱為華南鼬鼠,為台灣特有亞種,在台灣主要出現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2006年時在關渡自然保留區中有捕獲的紀錄;黃鼠狼以鼠類、鳥類、鳥蛋、蛇類、蜥蜴類及大型昆蟲為主食;在陸域生態系中,體型小但是數量多的鼠類,常在生態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控制鼠類族群的重要掠食者之一, 工商服務時間 荒野長期關注五股濕地生態園區,於每月的第四周星期日下午辦理免費生態導覽活動(下午3時起至5時止),邀請您一同造訪五股濕地生態園區,駐足欣賞大自然一齣齣精采的戲碼,詳情請參閱荒野保護協會官網資訊。 五股濕地保有大片的草地混雜著小片樹林 自動相機夜間拍攝到小黃腹鼠 自動相機夜間錄到臭鼩(錢鼠)活動的身影 自動相機夜間錄到黃鼠狼活動的身影 自動相機夜間錄到保育類-黑眉錦蛇出現 黃鼠狼在二重疏洪道遭路殺

【公告】防疫提醒及自主檢查聲明

2020-02-19

荒野保護協會防疫提醒及自主檢查聲明 親愛的夥伴,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提供我們檢視自身飲食、衛生等生活習慣的大好機會。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做好健康自主管理】,對防疫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面對疫情,協會更謹慎地開辦各項環境教育課程或活動。除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外,須請每一位參加活動或課程的夥伴,檢視自己的情況後,配合填具以下之防疫聲明表,以讓所有參與者仍能安心地投入。   活動/課程名稱:                               分會:                                 自己 活動前14天內是否自國外返回台灣? □否 □是>>>這次活動請先暫停參加 家人 是否有同住的家人於活動前14天內回台灣? □否 □是>>>請於活動期間全程戴口罩,且不共餐,不同宿。 親友 是否於活動前14天內,有和外國回台的親友共同聚餐/聚會? □否 □是>>>請於活動期間全程戴口罩 再次提醒: 1、協會場館入口備有酒精、可供使用。 2、進入場館,建議戴上口罩並勤洗手。 3、如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請盡速就醫或返家休息。 4、減少在公共空間不必要之暴露。 ※ 新冠肺炎疫情已全球大流行,非必要請避免出國 ※ ※ 自國外返台,務必切實依據政府規定進行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 ※ 填表人:                                     連絡電話:                             日期:                     ※※填妥後請交與                            (請填寫各活動收表人姓名)  

【我的公園、你的家】青年公園守護志工募集中

2020-02-19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以下簡稱公園處)與社團法人荒野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荒野)攜手合作,預計將「青年公園」漸進式的打造成一座生活與生態共存的都會公園,並邀請民眾參加志工培訓課程,一起來營造與守護住家附近的青年公園(報名至3/2截止)。         青年公園位於台北市萬華區西側,南臨淡水河流域,為台北市面積第二大的公園,具廣大林蔭及綠地。而公園的前身在日治時期是練兵場及航空機場(與松山機場對稱而成為「南機場」),因擁有眾多公共活動空間,時今日已成為兼具自然與人文特色的都會公園。         為加強公園鄰近社區的環境守護意識,讓里民深入了解自我生活周遭的人文與自然環境,本會(荒野)與北市公園處攜手合作並簽訂為期三年的合作備忘錄,逐步推動公部門、社區與保育團體之間良性的互動模式,並於民國107年完成『第一期青年公園社區走讀志工隊培訓』。結訓後志工定期於青年公園巡守及向民眾提供正確的守護觀念,並辦理「工作假期」進行園區的棲地維護工作,期間除了能實踐課程所學的內容之外,活動也吸引了許多民眾與同好的關注與參與。           今年(民國109)年雙方將秉持初衷與共識,將持續籌辦『第二期青年公園守護志工隊培訓』課程,期望藉由為期約一個半月、十三堂室內外的課程培訓,包括青年公園大變身、生態工程浮島營造、小水草大世界、棲地維護操作、環境教育解說及解說實務與演練實習等主題式的課程,讓里民們更懂得、更有能力珍愛守護自己的家園,誠摯邀請您來一同參與青年公園生態化,使這塊極富生態價值,充滿人文歷史氣息的美麗家園變得更美好,讓在乎環境的心,轉化成實際行動的力量。 課程資訊如下: 培訓時間:民國109年3月3日至4月28日 培訓地點(室內):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市中正區詔安街204號B1荒野廳) 培訓地點(戶外):青年公園、萬里自然教育中心 報名連結(截至民國109年3月2日):https://reurl.cc/24R8W9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青年公園管理所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團法人荒野保護協會 培訓歷程─期初開訓 培訓歷程─期中培訓 培訓歷程─手作浮島 培訓歷程─結訓典禮 工作假期─訴求宣傳 工作假期─棲地維護  

【新聞稿】關燈 點亮萬物生態 節能 儲存地球生命力

2019-04-02

       在全球行之有年的「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今年(2019)在3月30日展開,荒野保護協會在臺北青年公園、新竹新瓦屋、臺南正興街、宜蘭羅東倉前街等四個地區辦理相關活動邀請民眾現場參與,估計到場參與民眾達1,000人次。晚間八點半的關燈重頭戲,全臺有七個縣市個街區響應「關燈一條街」以及線上承諾響應單位,共計約1,800個單位於當晚關燈,其中不乏大型連鎖企業,顯示全民對環保議題的重視及用心。根據臺電提供數據顯示,在關燈的一小時中,全臺用電減少約11萬度,相當於6.094萬公斤碳排放量,大約7,618棵20年大樹一年的固碳量,創歷年來新高,顯示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重視環境的問題。         根據統計,臺灣人口僅是全球0.34%,但每年碳排放量卻占全世界0.77%,全球排名第21位;每人平均排放量約為10公噸,全球排名第19位,超過全球平均的兩倍。雖然近年來政府大力提倡「節能減碳」,但實際上真正落實的人仍極其有限。荒野保護協會每年透過地球倡議的系列活動,希望喚起大家對環境生態的關心及重視,提供具體參與及改善的方法,從改變觀念及習慣做起,而關燈正好是一個簡單且有效的動作。         臺北市政府副市長彭振聲表示,根據統計,臺灣人口僅占全球0.34%,但每年碳排放量卻占全球0.77%,全球排名第21位;每人平均排放量約為10公噸,全球排名第19位,超過全球平均的兩倍,顯見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臺北市政府希望藉由推動節能與生態友善城市政策,鼓勵全民動員落實節能減碳行動及維護生物棲地多樣性,提高對抗極端氣候的韌性及氣候災變的復原能力。藉由與荒野保護協會共同舉辦這次「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活動,一起呼籲全體市民培養「世界公民使命感」,打造臺北市成為低碳永續、萬物共存的生態都市,利用公眾與媒體的力量喚起民眾的意識和行動,讓更多人關注因為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所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環境議題。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說:全世界產電方式有很多,但產岀的過程總連帶影響環境的改變,不論是空氣汙染、土地使用、經濟效益及生態環保等…,因此我們所需的用電量愈高,則需產電愈多,PM2.5、酸雨、綠地減少、生物棲地受到干擾或破壞的問題就層出不窮,當環境問題愈多,則對自然生態永續之可能性就愈低。面對這樣的現狀,或許我們應該開始反思,如何防止能源的過度使用及降低生產的需求。而地球一小時活動,就是從關上不必要的燈做起,這個隨手的小動作若能擴及到全臺灣、全世界的每個人身上,便能創造岀及大的節能效益,進而希望大家跟我們一起思考在關燈之外,還為地球做些什麼?         因此荒野保護協會除了鼓勵民眾在地球一小時關燈外,另外提供一系列守護環境活動,包含18場的「打開你的夜視鏡」夜間觀察活動及22場「集眾力守棲地」認識氣候變遷系列講座,估計影響民眾達上千人次。愛地球雖然是一個口號,但只要我們開始對共生共存的棲地有所熟悉,了解環境面臨的問題,就能從自身習慣改變起,藉由與自然的連結讓環境永續,重新點然萬物生態。

【新聞稿】關燈做什麼? 全身五感超展開

2019-03-25

3月30日地球一小時 全球一起潮關燈 關燈做什麼? 全身五感超展開         荒野保護協會連續9年響應國際環保盛事「地球一小時」,今年加入了長期投入社會企業責任的玉山金控成為主力協辦單位,成功推動全台一系列活動,包含18場「打開你的夜視鏡」夜間觀察活動及「關燈一條街」的公民響應活動,讓民眾在地球一小時的活動期間,關上家中不必要的燈後,能走出室外認識、感受身邊共同生活的自然萬物。         今(108)年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將在3月30日(星期六)展開,有別於國際呼籲全世界著名建築物關燈,荒野保護協會延續去年「關燈一條街」響應活動,持續於台北青年路、新竹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周邊、嘉義中山路、台南正興街、高雄明誠二路、宜蘭倉前路、花蓮節約街進行「關燈一條街」活動,邀請該街區店家共同於活動當日關上招牌燈、櫥窗燈、裝飾燈等不影響營業用的燈,以群聚的力量喚起眾人的關注,目標突破去年全台五公里街區,近250店家響應關燈的記錄。         「打開你的夜視鏡」夜間觀察活動,藉由荒野保護協會專業的生態解說員引導,帶領民眾走出戶外,運用自然中的光及五官感受夜間蘊藏的豐富生態,發現生命在夜間的獨特與美麗;另外倡議期間也辦理22場「集眾力守棲地」認識氣候變遷系列講座,內容包含節約能源、友善餐桌飲食、樹木與氣候變遷與能源議題,讓民眾認識更多綠色生活方式。         除了柔性呼籲,荒野保護協會在臺北、新竹、臺南、宜蘭等四個縣市也辦理相關活動讓民眾可以現場參與。臺北青年公園舉辦系列免費生態導覽、棲地工作體驗及友善市集,晚間由第23屆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羅思容接力,在關燈的一小時中陪您用心聆聽地球的聲音;新竹新瓦屋除了下午的市集,也與六家國小合作呈現悅耳動聽的音樂表演;臺南地區活動則在全臺灣最有生命力的城市街區正興街揭開序幕,歡迎到現場許下您對地球友好的承諾,並打卡分享您的行動力;宜蘭羅東最熱鬧的倉前街則有游阿嬤樂團、三星安農溪石乃丰老師、Orfeus (奧菲斯)合唱團、雙連埤大樂團的現場表演。各地現場活動邀請民眾在關燈時刻走出戶外共同參與,感受關燈時刻的感動。         「地球一小時」活動在2018年全球已達188個國家及地區、17,900個著名地標、上億民眾的響應。荒野保護協會今年期望除了關燈之外,還能提供更多友善環境的選擇,藉由各種型態的響應,讓民眾從生活的行為落實對地球的友好。系列活動精彩可期,名額有限,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事先至活動網頁報名:https://pse.is/EL98V。  

【新聞稿】高管處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成就新北市第一座鷸鴴科水鳥灘地

2018-12-28

五股越來越自然、還給候鳥一片應許之地 高管處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成就新北市第一座鷸鴴科水鳥灘地 新北越來越生態了         荒野保護協會與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以下簡稱:高管處)於今(2018)年攜手,於五股溼地營造出淡水河流域第一個以鷸鴴科為對象的水鳥灘地,除了讓前來臺灣度冬的鷸鴴科水鳥多了一處安心度冬的地方之外,也更方便民眾就近觀察溼地生態。 藉由生態營造舒緩候鳥生存空間     五股溼地位於二重疏洪道北端、相鄰基隆河匯入淡水河之處,因受潮汐影響為淡水與鹹水交會的狀態,眾多生物棲息於此孕育出豐富的溼地生態,退潮時出口端會露出大面積的灘地,因而吸引許多水鳥來此度冬,學者監測發現臺灣多數河川灘地的高度利用,致使原本可供鷸鴴科水鳥休息、覓食的天然棲地變少,逐漸讓水鳥面臨生存的困境。     為了要增加水鳥能覓食的灘地,荒野保護協會與高管處從2017年開始在五股溼地,先就鷸鴴科水鳥為對象,進行灘地的營造,使用機具搭配志工人力進行,經過約一年多的施作與調整,吸引到小環頸鴴、東方環頸鴴、磯鷸甚至高蹺鴴等鷸鴴科水鳥前來使用。       荒野保護協會專員許元俊表示:營造期間雖然不是冬候鳥在臺灣度冬的季節,但是仍有一些鷸鴴科水鳥還留在臺灣,也因此吸引到一群小環頸鴴常駐於此,因此營造期間還是可以藉由觀察小環頸鴴使用灘地的情形來進行施做的調整。目前灘地已完成初步的施作,但仍有很大的空間需要營造調整,期望未來有更多鷸鴴科水鳥來使用。   本灘地施作期間也發現招潮蟹、彈塗魚等動物陸續進駐於此,物種越來越豐富,也成為吸引多種鷸鴴科水鳥前來覓食的誘因,目前記錄到有小環頸鴴、東方環頸鴴、磯鷸、鷹斑鷸、青足鷸、金斑鴴、高蹺鴴,甚至還有小水鴨來到灘地上覓食,讓民眾有機會可以近距離觀察原本遠在河灘地的鷸鴴科水鳥,達到人類與水鳥在五股溼地共存、共榮的狀態。 守護溼地生態從溼地園區做起     守護全臺溼地環境需要全民一起努力,荒野保護協會呼籲國人應當共同重視生活環境品質,保留住更多天然溼地,除了留給生物生存空間之外,也留給後代子孫永續的生存環境。隨著冬候鳥來臺度冬,相信灘地也將有更多的水鳥前來使用,若後續成效顯著,不排除未來將進行更多空間的生態改善,除了善待遠道而來的水鳥之外,也期待能提供給民眾公園的另一種風情,更容易體驗與親近自然,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荒野保護協會長期關注五股溼地生態園區,並於每月的最後一週週日下午辦理免費生態導覽活動(15時至17時),邀請有興趣的民眾前來探訪,駐足欣賞大自然一齣齣精采的戲碼,詳情請參閱荒野保護協會官網資訊。  

【新聞稿】2018荒野保護協會淨灘數據發表記者會

2018-12-19

萬支海廢吸管 環團打造無塑聖誕節 塑膠袋限用 大海真的變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