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遞

讓守護的力量延續|續繳年費通知
續繳年費支持荒野!選舉相關事宜請持續關注協會消息! 重要資訊:114年5月24日即將舉辦荒野第11屆會員代表選舉 選舉資格:114年4月30日前繳交114年度年費之年滿18歲有效會員 投票地點:各分會所在地,共11處 \成為會員或續繳年費/

埤塘功能再提升 桃園水生植物保育跨出新步伐
發佈日期:114年2月12日 以下內容轉載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日前認養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轄內一處埤塘,並與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合作復育稀有水生植物「桃園石龍尾」,使埤塘兼具灌溉濾水及保育功能,跨單位公私合作強化國土生態綠網效益。 「桃園石龍尾」為臺灣特有的稀有水生植物,主要生長於桃園臺地的埤塘及濕地環境。此植物具有纖細的莖葉與獨特的小型粉紅色花朵,適應淺水或濕潤泥地。早年於八德、龍潭一帶曾有紀錄,近年來桃園地區水域環境變遷及開發等因素,導致棲地大幅消失,甚至在部分區域已瀕臨滅絕。「桃園石龍尾」是濕地生態系統重要指標物種,其存續與當地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復育工作刻不容緩。本次合作除了利用埤塘具蓄水的功能直接維護桃園石龍尾族群以外,新竹分署攜手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持續推動公眾參與活動、棲地營造等事項,希望從埤塘相關管理工作中種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種子。 桃園臺地在過去的千塘之景及水文自然條件下,孕育多樣的水生植物、水棲動物及兩棲爬蟲,為非常特殊的農田濕地鑲嵌地景,然而在近年的環境變遷過程中,水草豐美的景色逐漸被取代,許多動植物也面臨區域性滅絕的風險。因此,新竹分署於2024年開始與桃園在地已經長期投入保育工作的單位合同協力,結合埤塘友善及受脅植物保育工作,希望在地環境及植物能永續。 新竹分署將持續推動桃園在地組織參與,並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合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復原力,鼓勵企業夥伴加入保育行列,企業社會責任(CSR)與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行動,支持稀有動植物復育、棲地營造與生態教育,共同為桃園臺地受威脅水生植物織一片生態綠網。

【新聞稿】減排要有真行動 協和除役轉再生
發佈日期:114年2月7日 環境部於2025年2月7日下午兩點,召開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公聽會,多個關心溫室氣體排放議題的團體,在環境部門口召開記者會,呼籲:「依法公布2026年到2030年的國家階段管制目標、提高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揭露協和電廠若改建大型燃氣火力電廠,反而會增加碳排,政府應提出真正的減排方案,而非犧牲生態,改建碳排更高且有『碳鎖定』效應,漂綠的燃氣火力電廠。 完工即淘汰,不如轉再生,以防碳鎖定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協和電廠現況僅剩共100萬瓩的兩部機組;且因空污管制、發電成本及設備老舊等因素,長期低度運轉,2023年使用率分別僅28.69%及26.52%。109至112年溫室氣體平均年排放量211萬噸,改建260萬瓩大型然氣火力電廠後,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增為623萬噸,將近現況3倍,碳排不減反大增。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5條第3項第2款明定「應擬定逐步降低化石燃料依賴之中長期策略」,四接預計2032年底完工,不僅晚於2030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年,距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年更只剩很短的期間,可謂:完工即將淘汰。若因捨不得1,218億元的投資浪費,續用高碳排的化石燃料設施,不僅牴觸逐步降低化石燃料依賴之法定義務,並將因「碳鎖定效應」,拖累國家減碳腳步。 政府若真有減排決心,除應盡早除役原定去(2024)年12月除役的協和3、4號燃油機組;並應將開發協和四接的龐大經費,轉投入深度節能、能源管理及再生能源等更永續的方案。 公布五年目標 檢討減量進程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黃馨雯表示,階段管制目標,依氣候法第10條第1項規定,是「五年為一期」。過去第一期及第二期也都是公布五年的階段管制目標。因此,這次第三期應公布的內容為「2026年到2030年」的五年階段管制目標。但是,環境部這次草案只有公布單年度,也就是2030年一年的管制目標,顯然不符合氣候法第10條第1項的規定,也與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公告內容不一致。因此,我們要求環境部應修正草案,納入「2026年到2030年」的管制目標,並再次踐行氣候法第10條所定之程序要求。另外,國家減量目標也不是訂來博取名譽的,而是訂來努力落實以對抗氣候變遷。我國2020年減量目標為2%,2025年為10%,以線性減量方式檢視,每年應減量1.6%,但2021年及2022年的資料皆顯示我國減量進度嚴重落後。因此,環境部應說明第二期階段管制目標落後之加速改善方案,以達成2025年減量10%之目標。 汰除化石氣 保育生態系 基隆市野鳥學會常務理事鄭暐表示,天然氣看似減碳排,但其鎖熱能力很強,20年內的暖化效力約是二氧化碳的86倍,停止包含天然氣化石燃料的使用,才能根本性的緩解全球暖化問題。基隆協和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的爭議案是我國能源轉型的照妖鏡,我們從桃園三接,基隆四接、台中五接、高雄七接都是犧牲生態的偽環境永續,僅個別審查開發案,刻意忽略重大開發案之間對環境、社會的連動影響,迴避了天然氣用量暴增、碳排總量不減、甲烷逸散更多的總體性評估等。環境部應該主動要求經濟部提出能源開發政策之政策環評!確保減碳目標落實。 此外,氣候變遷因應法第6條第1款:「國家減量目標及期程之訂定,應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共同但有差異之國際責任,同時兼顧我國環境、經濟及社會之永續發展。」四接填海造地將破壞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牴觸《巴黎協定》要求的「必須確保包括海洋在內的所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及《格拉斯哥氣候協議》要求的「確保包括森林、海洋與冰凍圈所有生態系統之完整性,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我們不應該採行犧牲生態的減碳方案。 燃氣大排碳 地熱真減碳 基隆市議員陳冠羽指出,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公聽會環境部提出「2030電力排放係數階段目標為0.319 公斤CO2e/度」,而協和電廠更新改建後單位發電量之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為0.365 kgCO2e/度,協和電廠未來改建方案根本不符合環境部訂定目標,此刻環境部就應該針對新設的發電機組有所要求! 陳冠羽強調協和電廠轉為燃氣發電,但發電機組裝置容量暴增2.6倍到260萬瓩,導致每年1,221萬噸空污排放,基隆人從北部火力發電廠開始已經吸了一百年的空污,請環境部給基隆人一個不用吸空污的機會,能源轉型應善用新瀨海底火山,協和轉再生,發展地熱發電,邁向零空污。 國際目前都持續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願景,且國發會於2022年要求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在2030年達到46.12GW,台電身為國營企業,更應致力發展再生能源,同時北北基三縣市都在為爭取AI智能產業努力,依RE100規定天然氣發電不是綠電。協和電廠轉型為超大型天然氣發電廠不僅違背環境部降地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目標,大幅增加天然氣發電碳排比例,更將影響北北基生活圈產業發展,完全是零和遊戲! 削減褐產業 降低用電量 荒野保護協會專員黃嘉瑩表示:政府提出的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能源部門與製造部門並無利用經濟模型納入社會經濟、能源、水資源、農業、土地利用與氣候系統的綜合評估,欠缺科學依據。此外,由下而上的六大部門(能源、製造、住商、運輸、環境、農業)減碳行動計畫,仍停留在傳統開發思維,僅聚焦於容易量化、易於達成的減碳手段,卻缺乏對部門管理事項的全面盤點。因此,草案中設定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僅為28±2%,遠低於《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所要求的2030年減碳45%目標,顯示政府在減碳力度上仍然缺乏決心與行動力。 台灣的電力需求估算未充分考量高度依賴進口能源的現實,若能正視此問題,政府應積極輔導製造業進行產業轉型,以大幅降低電力需求。協和電廠的更新改建計畫斥資超過1,218 億元,若能轉為加強支持製造業低碳轉型,並削減褐色產業規模,不僅能有效減少碳排放,亦可保護台灣日漸消失的自然海岸。 因此,我們主張: 一、協和燃油機組盡速除役,轉型再生能源。 二、停止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避免進一步破壞海洋生態。 三、削減褐色產業規模,以實質減少能源需求。 真正的減碳行動應從能源結構與產業政策同步著手,而非僅限於短期與局部性的減碳措施。政府若要展現對2050淨零排放的承諾,就應將政策方向導向與自然資源共榮之再生能源與產業升級,確保減碳與棲地保護的雙贏局面。 新聞聯絡人: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專職律師 蔡雅瀅 0937-099835

荒野保護協會長期保護蓮花寺濕地獲特優 楊文科表揚肯定
發佈日期:114年2月4日 以下內容提供/新竹縣政府 農業處、新聞處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辦理110、 111及 112年度全國濕地保育考核評鑑,新竹縣竹北蓮花寺濕地食蟲植物棲地分別獲評為特優及優等3獎項,該濕地長期由荒野保護協會調查、保育,新竹縣長楊文科日前於主管會報中表揚,並肯定荒野保護協會的長期付出,致力保護瀕臨絕種的植物與其生態環境,「謝謝荒野的努力!」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辦理110、111及112年度全國濕地保育考核評鑑,新竹縣竹北蓮花寺濕地長期由社團法人荒野保護協會守護、保育,經評鑑後,獲得110年度特優、111及112年度為優等,日前也受邀至高雄參與「2025年濕地日」。 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長張正敏(自然名為筆筒樹)至新竹縣政府接受縣長楊文科表揚。楊文科表示,張正敏本職學能為機械,本於熱愛生態、守護環境的心,長期與協會志工投入蓮花寺濕地的守護工作,保護瀕臨絕種的台灣原生種食蟲植物,「這數量比石虎少」,非常難能可貴。 楊文科表示,由於蓮花寺濕地受軍方管轄,進入時間、人數都受到限制,不過荒野保護協會在此困難環境下,還能守護食蟲植物的棲地,功勞極大,值得肯定,非常感謝荒野保護協會的付出。 張正敏在主管會報中說明,蓮花寺濕地擁有許多稀有植物,這是自然因素的綜合結果,當地原為羊稠溪的舊河道,濕度夠、陽光充足且土壤貧瘠,由於食蟲植物多一個捕蟲功能,可適應貧瘠地區,目前荒野志工在當地的工作就是維護原先貧養的狀態,守護植物原先生長環境。 荒野保護協會夥伴於民國78年在竹北蓮花寺發現許多稀有珍貴的植物,例如長葉茅膏菜,張正敏指出,當時長葉茅膏菜在蓮花寺周邊普遍分布,不過到民國80年代數量就變得稀少,到民國86年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成立,紀錄只剩下39株,此外志工也於蓮花寺濕地發現,除了長葉茅膏菜之外,還有8至9種瀕危植物,因此志工每個月都去棲地守護、紀錄。 張正敏也說,蓮花寺濕地的稀有植物瀕危的狀況也與人為開發有關,如興建攔砂壩與步道等,都影響植物的生長,因此荒野保護協會認為有責任去守護,不讓台灣原生種植物在這片土地上消失。 在守護棲地的過程也遭遇重重困難,張正敏說,荒野保護協會也致力將蓮花寺濕地申請為正式濕地,但目前尚未成功。也因濕地為軍事管轄範圍,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前往頻率、人數都須事先申請,而主要工作也是記錄、移除外來種、抑制周邊草遮擋稀有植物的日照,而其他植物也會依生長習性守護。 張正敏表示,荒野保護協會在蓮花寺濕地的守護工作已經超過28年,未來也會持續下去,此次很榮幸獲得內政部鼓勵,也期望讓更多新竹地區的朋友了解「這邊有一個珍寶」。 新竹縣政府農業處指出,縣轄依據「濕地保育法」劃設的法定濕地包含「新豐重要濕地國家級」及「鴛鴦湖重要濕地國家級」共2處,管理單位分別為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而竹北蓮花寺濕地食蟲植物濕地由於受軍方管轄,也未獲軍方同意,經內政部審核暫不列入地方級濕地。因該處濕地的特殊性,內政部國公園署及新竹縣政府仍持續補助經費由社團法人荒野保護協會進行濕地的調查維護工作。 蓮花寺濕地範圍約1.2 公頃,位於縣轄竹北市貓兒錠段拔子窟小段 4910地號軍事管制區內,土地管理單位為國防部軍備局。荒野保護協會於濕地內發現食蟲植物包括有茅膏菜科的小毛氈苔、寬葉毛氈苔和長葉茅膏菜及狸藻科的長距挖耳草,為紅皮書列為國家瀕危物種,其中長距挖耳草已經數年未在蓮花寺濕地發現,恐已滅絕。另亦有數量稀少之桃園草、大井氏燈 心草、田蔥、點頭飄拂草等伴生植物。由於該區食蟲植物的特殊及脆弱性,目前由社團法人荒野保護協會長年進行濕地的復育維護及宣導教育工作。

【共同聲明】節能減碳不該成為政治鬥爭犧牲品!抗議國民黨提案刪除家電節能補助與屋頂光電補助、損害全民利益
發佈日期:114年1月17日 立法院於15日起針對中央政府總預算進行協商,預計下週院會進行三讀。國民黨立委賴士葆、馬文君等人提案刪除經濟部能源署的工作計畫如「住宅家電效率升級計畫」、「家戶屋頂設置太陽光電計畫」等獎補助費100億元,原先可再多補助全台民眾汰購一級能效冷氣及冰箱200萬台,以及補助1000平方公尺以下建物設置屋頂光電,每瓩3,000元的補助經費,恐均遭到刪除或凍結,使得無論一般租屋族、中低收入戶甚至更需要補助支持的其他脆弱族群,無法再享有汰舊換新購買一級能效家電的三千元補助,將不利於改善能源貧窮問題、也重創累積不易的節電成效;亦無法達成朝野各黨均希望普及屋頂光電的共識。 經濟部能源署推動的「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已行之有年,過去廣受民眾歡迎,成功促進住宅部門減少碳排放,並有效減輕家庭用電負擔;經濟部原先目標於2026年完成汰換730萬台住家老舊冷氣、冰箱,每年可預計省下34.8億度電,可見此政策是讓全民參與節能減碳、發揮巨大節電潛力的重要誘因,尤其在當前全球能源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加強需求端管理、從日常生活中落實節能減碳,早已是全民共識。 另方面,此次刪減預算項目,亦包含10億元的「家戶屋頂設置太陽光電計畫」,即針對我國1000平方公尺以下建物,每瓩3,000元的屋頂光電設置補助。近年光電推動,尤以屋頂光電建置速度最快,最無社會爭議,根據2023年台大風險中心民調,近5成民眾支持屋頂光電的鋪設。 而目前光電14GW的裝置容量當中,超過8GW為屋頂型光電,若將此補助項目刪除,將嚴重拖慢城市屋頂光電發展,更忽視讓太陽光電普及、促進建築減碳的意義。而且,過去國民黨亦有提出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更曾於2023年參與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12-1條修法,可見屋頂光電早已是朝野協商後的共識,不應為政治鬥爭踐踏過往認同的政見,阻礙屋頂光電的政策推動。 氣候危機與減碳壓力當前,台灣無法承受推動節電、屋頂光電等政策的倒退,國民黨此舉明顯違背國際環保潮流,損及全民利益,且不利於台灣實現減碳目標。因此我們嚴正抗議國民黨提案刪除相關能源減碳預算,並呼籲全民共同發聲監督,共同捍衛台灣得來不易的減碳進展與社會共識。 共同聲明團體: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媽媽氣候行動聯盟、荒野保護協會、野薑花公民協會、綠主張綠電合作社

【台北分會】行政祕書
壹、需求與條件: 1. 認同荒野保護協會之理念。 2. 熟悉Word、Excel、PPT及Google雲端工具,擅長資料整理。 3. 有時間管理、獨立工作能力,並對高度變動保持彈性。 4. 擁有良好溝通協調能力。 貳、工作內容: 1. 處理分會一般行政業務事務(會員服務、財務、庶務)。 2. 協助分會志工群組之發展,如環境教育推廣、培訓課程等。 3. 辦理總會或分會推展之環境教育、倡議活動、自然保育事務。 4. 環境專案管理、時程管控、經費核銷等事務。 5. 管理網頁、社群平台,設計活動宣傳相關之視覺、文字。 6. 其他配合協會辦理工作事項。 *上述工作內容將依個人專長適度調整。 參、加分條件: 1. 以非營利組織為長期工作規劃。 2. 有社會運動或非營利組織經驗。 3. 可獨立與企業洽談合作、簽約事宜。 4. 生態、生物、環境相關大學以上科系畢業,或具有相關專案管理經驗。 肆、待遇與福利: 1. 雙週變形工時。每日工作時間8小時,視業務需求需排早、晚班。早班09:00~18:00、晚班13:00~21:30。 2. 上班地點:荒野台北分會(台北市中正區詔安街204號1樓) 3. 薪資:32,000~35,000元。 4. 年終獎金、佳節獎金、員工團體保險、健檢補助。 5. 經主管同意,得免費參與本會研習與培訓課程。 履歷建議 請載明「可開始上班時間」、「最高學歷」、「工作技能」、「相關工作經歷」,技能及經歷可提供成果紀錄或相關作品等佐證資料為佳。我們將於書面文件審核後,再行通知面試。 履歷說明 請備齊履歷與自傳,寄至以下信箱:HR@wilderness.tw 主旨請註明:xxx_【應徵】台北分會秘書 電話:(02)2307-1568 分機33 管理部彭小姐

【新聞稿】解決垃圾山的最後一塊拼圖 不是新蓋焚化爐 民間呼籲彭部長 落實資源循環零廢棄 公開承諾不支持興建焚化廠
發稿日期:113年12月6日 全台53座垃圾山問題受到社會矚目,環境部長彭啟明宣示兩年內解決垃圾山問題,並在視察南投草屯垃圾山時表態支持縣府蓋焚化廠,「完成全台最後一塊拼圖」。他還說:「我們不能只要台積電,卻不要一個焚化廠 。」到澎湖視察時也表態「尊重」澎湖縣府打算設置焚化爐的構想。為此,看守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公民基金會、彰化環保聯盟,名間鄉與鄰近鄉鎮居民以及澎湖公民,偕請立法委員林淑芬召開記者會指出,蓋焚化爐解決垃圾問題是飲鴆止渴,會產生更多更難解決的有害飛灰與底渣;而全台最後一塊拼圖,應該是資源循環零廢棄政策才對。只要做好廚餘以及塑膠的源頭減量、分類回收與循環利用,南投與澎湖外運垃圾可大減,全台各焚化爐餘裕量能也可增加,根本不須再蓋焚化爐。 資源回收做徹底 焚化爐空出近百萬噸量能 立法委員林淑芬指出,近年來廢塑膠焚化量持續增加,從2018年的80萬噸增加到2022年的153萬噸,近乎倍增;這一時期的廢塑膠焚化量也增加了11.8萬噸,而塑膠熱值為垃圾的2~4倍,等於多燒11.8萬噸廢塑膠,就少燒了23.6~47.2萬噸的垃圾(註1)。 這些送到焚化爐燒的廢塑膠,環境部如果花三年時間,讓這些應回收的平板包材能夠真正被回收,就可讓焚化爐空出10~28萬噸的量能;而南投與澎湖須處理垃圾量合計不過每年11.9萬噸。如果蓋焚化爐,要花五、六年時間,而縣市政府一方面怕未來焚化爐沒有足夠垃圾燒,一方面為節省垃圾外運處理成本,傾向於囤積垃圾,不會努力落實源頭減量與循環利用,應回收卻被燒掉的情形將無任何改變,且焚化爐興建期間垃圾山只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多。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補充說,這十年來,新設(含興建中)的焚化爐與SRF使用設施的總體量能,已經來到155萬噸/年,完全看不出有再興建任何焚化設施的急迫性與必要性。反而,我們迫切需要政府端出強而有力的源頭減量與循環利用作為。垃圾貯坑中諸如尿布,佔比一成左右(約50萬噸),已有回收處理技術及可重複使用產品出現,應該儘速公告應回收,促進減量與循環利用;另外食品的鋁箔包裝袋,熱值高達垃圾三倍,其燃燒後產生的氧化鋁大多存在於底渣中,佔底渣一成以上(12.2~14.5%)(註2),表示每年有2.5~3萬噸的鋁箔袋被丟到垃圾中,現在也已經有回收再利用的技術出現,如能儘速公告應回收,將可使焚化爐再多出7.5~9萬噸的焚化量能。光是努力把平板包材、尿布、鋁箔包裝袋的回收做好,就可讓焚化爐空出每年67.5~87萬噸的量能,比臺南一年焚化處理量50萬噸還多,接近新北三座焚化廠處理量90萬噸,是南投與澎湖垃圾焚化需求的六、七倍,可見我國垃圾源頭減量潛力有多大! 寶貝生態觀光水源農漁產 投澎不能要也不需要焚化爐 對於南投要蓋焚化爐,名間反焚化爐自救會發言人莊理德質疑:南投日產250噸的垃圾,卻要蓋日處理量700~1,000噸的焚化爐,只為了縣府可額外歲收或讓代操業者賺更多錢?卻要將民眾的健康當提款機?南投人口數從85年一直下降,再加上全國少子化,真的需要一直蓋焚化爐嗎? 竹山的石雕藝術家陳培澤老師語重心長指出:垃圾堆積如山的根源之一,在於垃圾焚化爐代操業者收受事業廢棄物的處理費,遠高於向縣市政府收的垃圾。而縣市政府又讓焚化爐代操業者可以自收一定量的事業廢棄物。而南投是台灣唯一不靠海的縣市,崇山峻嶺圍繞,全年風速微弱,大氣擴散不良,焚化爐產生的毒素將在區內環繞,對農產品質、農民生計和全民健康帶來嚴重威脅。焚化爐是方便但對資源粗暴,對環境生態有害的處理方式,懇請中央體恤民情,阻止焚化爐興建。 名間鄉長陳翰立表示,南投縣規劃處理垃圾問題是他和鄉民都樂見的,但是決定改採焚化爐的決策及選址過程,卻充滿了不合理。南投縣府在沒有完成整體環境評估下就決定選址名間,連公聽會都沒有一場。當初許縣長來訪時,只拿著10頁評估報告,為什麼就能向議會跟縣民發佈,優先選址在名間鄉的農牧用地上?預定場址旁就是國小,又鄰近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補注區,焚化爐設在此地,小朋友會受到含重金屬與戴奧辛的空污影響;投彰雲的民眾,都有可能喝到被污染的水!空污排放更是難以監督,尤其戴奧辛與重金屬一年頂多只檢測兩次,未來操作營運的污染風險到底誰能負責、誰能把關? 所以站在保護南投縣農業、鄰近國小,小朋友健康的立場,陳鄉長強烈希望,許縣長應回到地方跟鄉親溝通討論,不該強硬通過此案。最後懇請環境部能嚴格督導地方落實循環經濟,對於不利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焚化爐興建,不應予以支持。 ▲ 南投焚化爐不同比較 出身澎湖的海洋大學退休教授郭金泉則對澎湖垃圾治理提出看法: 堆在澎湖湖西鄉紅羅衛生掩埋場(垃圾轉運站)的垃圾相當臭!為什麼會臭,就是裡頭有不少廚餘! 一般來說,每人每日平均產生的生活廢棄物中會有兩成是廚餘,依此推估,澎湖2023年這5.3萬噸生活廢棄物中應有1萬噸的廚餘,但根據環境部統計數據,澎湖2023年廚餘回收量僅為4,547噸,因此澎湖回收不到一半。 這每年6000噸沒被回收的廚餘,以及每年5,000噸左右的塑膠垃圾(佔須處理垃圾量的23.6%),才是澎湖縣府該努力去回收和減量的方向,而非努力向中央爭取興建焚化爐的經費。 澎湖以生態觀光與養殖漁業為發展主軸,若以保護澎湖的生態觀光與養殖漁業為名,善用廚餘進行推肥與養殖,禁止塑膠袋與免洗餐具、飲料杯的使用,同時透過民宿業者、餐飲業者提供觀光客可重複使用的餐具、飲料杯、購物袋的租借服務,愛澎湖的觀光客會反彈嗎? 美麗島還是垃圾島?地方創生還是害生? 位於澎湖的海洋公民基金會政策研究員潘翰聲指出,環顧世界,除非開發商招待,很少人會千里迢迢去參觀焚化爐,但卻有人絡繹不絕去深山林內向零廢棄社區取經,這樣小錢用在刀口上,才是真正的地方創生。日本德島縣上勝町只有1,500人,疫情期間去參訪的住宿人數超過人口數,翻轉了原本焚化爐所在地的命運。 潘翰聲說,請澎湖鄉親看看,過往其他離島慘痛經驗:小琉球和馬祖分別在2002和2003年啟用焚化爐,各花了近億元中央補助,但垃圾量不足導致成本過高,財政無法負擔,且溫度不夠高無法消除戴奧辛汙染,只好提前關閉。 潘翰聲進一步說明,小型焚化爐最低經濟規模是每天100噸,而澎湖縣日均量約60噸,還有淡旺季高低,增加操作上的難度。請問澎湖鄉親,大家同意進口其他地方的垃圾來燒、弄髒澎湖嗎?從經濟規模和財務可行性來看,蓋焚化爐很難成功,請縣政府深思。 有害灰渣怎麼辦?蓋焚化爐是飲鴆止渴! 彰化環盟林政翰研究員強調垃圾不是拿去焚化問題就都解決,還會產生有毒的底渣及飛灰,底渣內含有鉛、鋅、砷、鎘、汞等重金屬,還有許多還未被政府列管的金屬元素及持久性的有機汙染物,都具有生物累積性強、生殖毒性、干擾內分泌甚至致癌的特性。 焚化爐底渣的再利用也未像環境部所宣稱的那麼完善,至今彰化、台南、屏東都還有以再利用名義的工程,品質卻低劣不堪,未被好好固化底渣粉塵,就隨著風吹雨淋持續毒害周圍的農田及環境。 南投為了解決縣內的垃圾問題,結果是引來更多更毒的廢棄物問題,對於南投這觀光大縣無異於飲鴆止渴、殺雞取卵。 呼籲環境部長拒絕焚化爐 全台最後一塊拼圖是循環經濟 荒野保護協會議題專員黃嘉瑩說,為了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已於2022年公布,以「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其中二項戰略為「淨零綠生活」、「資源循環零廢棄」皆是以減少廢棄物為目標。其中「淨零綠生活」針對一次用產品減少使用量於2030年相較於2025年目標,將減少2.6倍,同時於2030年完成推動「延⻑物品使⽤壽命」、「循環運用零組件」、「以服務取代購買」之推動事項。「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指出,塑膠包裝添加再生料比例於2030年將到達30%、有機廢棄物肥料化施用成長率2030年相較於2020年增加130%。因此這兩項關鍵戰略若徹底執行,未來廢棄物產生量勢必可以逐年減少。另外根據南投縣政府焚化爐的選址報告指出,南投縣焚化爐最快於2030年興建完成,而澎湖縣焚化爐仍在縣長腦袋中。因此解決垃圾山問題,應聚焦「資源循環零廢棄」,興建焚化爐將緩不濟急。近日環境部也發布新聞指出,「彰化縣政府積極推動垃圾強制分類破袋檢查,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較去年同期約減少近兩成,減量績效卓越,環境部給予大力肯定,並呼籲各縣市跟進。」(註3)近十年新增垃圾焚化與垃圾燃料化設施量能充足,遠超過南投與澎湖垃圾焚化需求,增建焚化爐為了營運順利,反而助長垃圾增量與減廢不力。推行廚餘回收、廢棄物源頭減量及資源循環利用,可騰出大量焚化量能處理陳年垃圾山,絕對不是問題。政府應負起守護環境與居民健康,杜絕「焚化解決一切」迷思,興建焚化爐則無必要。 註解: 1.〈減塑不力 滾滾塑膠洪流吞沒焚化爐 生產者未照看 「三子」廢塑膠國際亂竄〉,看守台灣新聞稿,2024.10.14 2.《垃圾焚化爐底渣混凝土工程性能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7月 3. 環境部:中央支持垃圾分類,彰化縣破袋檢查垃圾減2成

【新聞稿】荒野保護會攜手工研院,帶大小朋友創意玩轉新竹動物園
發稿日期:113年11月12日 荒野保護協會於今(9)日,在新竹市立動物園,舉辦2024節能成果展暨節能行動嘉年華——《節能動物園》活動,為新竹市民帶來不一樣的動物園樣貌。 2024節能成果展暨節能行動嘉年華活動,係由荒野保護協會接受能源署和工研院之委託,一起攜手協力進行了10年的節能志工培訓計畫而來,邀集了全國大大小小的節能志工團隊,在每年的年末季節,為大家展示了各種不同創意又好玩的節能推廣手法。 ▲ 舞台節目 今年除了和大家分享年度的推廣成果外,更和新竹動物園合作,將活動結合動物元素,帶來《節能動物園》主題的攤位和舞台活動,吸引家長攜帶小朋友一起來玩耍。 ▲ 攤位活動 現場也透過表揚儀式給予所有的志工團隊和績優志工鼓勵,能源署和工研院也在焦點儀式上,以澆水壺的意像,灌溉了分別代表學校、社區、團體等不同屬性的志工隊盆栽,象徵三方攜手合作,將日省一度電的概念透過志工隊們播種全台、生根發芽。 ▲ 焦點儀式

【新聞稿】2024川廢調查結果發布
雲林北港溪、台中烏溪及大台北淡水河垃圾解析 促公私協力實現潔流 富邦人壽、荒野保護協會倡議減廢愛地球 發稿日期:113年11月08日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估計,人類生產的塑料中有半數僅作一次性使用後即成垃圾,而河川更成為陸地垃圾的傳送管,使每年有超過千萬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大海,為攔阻塑膠垃圾汙染水資源,今年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將「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計畫推進三縣市流域,包含首度關懷雲林北港溪、時隔三年複查台中烏溪,及連年追蹤大台北淡水河變化,發現塑膠垃圾仍居河川廢棄物之首,凸顯持續公私協力推廣源頭減塑、減廢之重要性,以響應實施在即的《全球塑膠公約》加速改善河海垃圾問題。 ▲ 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舉辦「2024年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成果發表記者會,獲得經濟部水利署第五、三、十河川分署及新北市環保局等公部門支持。 (從左至右為:第三河川分署張稚煇分署長、第三河川分署李俊霖副分署長、荒野李騏廷理事長、富邦人壽李忠副總經理、第十河川分署賴昱彰主任工程司、新北市環保局許銘志主任秘書) 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世岳表示,秉持對台灣土地的熱愛與社會責任,富邦人壽已連續第四年用行動關心川廢問題,今年透過持續培育雲林、台中同仁及社會大眾成為公民科學家,不僅使中台灣的志工動員力量再更擴大,同時也兼顧去年淡水河複查的經驗傳承,進而借助超過150位志工力量再完成三條河川的首查及複查,感謝第五、三、十河川分署及地方政府單位對調查結果給予支持,使川廢議題在公私協力下持續共創解決方案。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表示,維持乾淨的河才能有藍色的海,荒野除推動調查方法持續與時俱進,於垃圾類型新增成袋垃圾、大型傢俱類別,今年也透過前進雲林北港溪不斷引領大眾將關注視野望向更多重要流域,並且同時進行台中烏溪複查及大台北淡水河持續監測,很高興數據結果印證經過荒野與富邦人壽多年的堅持與努力,所串聯起的公私協力影響力正使潔流願景持續向前邁進。 (一)雲林北港溪調查:出海口淤積垃圾成主要熱區 找回無塑河川減少一次即丟 雲林北港溪是孕育雲嘉平原農業發展的重要灌溉河川,今年透過川廢調查完成河岸段(包含北港溪、虎尾溪、雲林溪、梅林溪、林仔頭溪)及出海口共計 226.5 公里的踏查行動,總計發現 922,082 公升垃圾,以每袋 14 公升垃圾換算,河岸段平均每公里 313 袋(扣除 47 公里無法調查河段)垃圾汙染程度為D級(髒亂),海岸段平均每公里 643 袋垃圾汙染程度則升至E級(超髒)。因紅樹林植被及漲退潮影響淤堵大量廢棄物,致使「北港溪出海口及近海口段」成為全流域最首要的垃圾集中熱點,而農田圍繞且人跡稀少的「虎尾溪與雲林溪交界」,亦發現有較多的成袋垃圾、大型建築廢棄物棄置以及就地焚毀垃圾痕跡。 ▲ 2024熱點圖-雲林北港溪 另經統計分析有八成垃圾集中 9% 的河段,河岸段廢棄物類型前三名為塑膠瓶罐容器佔 23.1%、塑膠袋(含食品包裝袋)佔 20.4%、成袋垃圾佔 14.1%,顯示塑膠汙染問題依然最為嚴峻,若將清運資源集中將有助提升整治效率,且雲林縣內缺乏廢棄物焚化爐所造成的長期垃圾堆積危機,除仰賴公部門積極推動垃圾資源化、能源化的轉換技術及措施,亦亟待當地民眾共同響應源頭減廢的環保生活方式。此外,海岸段則因養殖產業盛行,與漁業相關廢棄物類型佔比高達 50%,廢棄塑膠瓶罐容器亦廣泛可見。 ▲ 2024雲林-成袋垃圾遭惡意棄置於草叢下 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分署副分署長李俊霖表示,很高興能有民間企業及環保組織共同努力,使北港溪的垃圾分布熱點被明確地定位,以利於清運資源的重點分配規劃,再搭配中央及地方合作將廢棄物進行有效處理,相信能促進河畔的自然生態、休閒遊憩等多元功能不斷地優化。 (二)台中烏溪複查:烏溪主幹及出海口變乾淨 餐飲塑製品仍為首要垃圾類型 繼 2021 年首度調查台中烏溪引起國內更重視源頭減塑議題的重要性,時隔三年為掌握川廢改善情況,推動複查回到河岸段(烏溪、筏子溪、大里溪、旱溪、頭汴坑、草湖溪)及出海口全長 214 公里的流域範圍,總計發現 635,845 公升垃圾,整體垃圾汙染等級仍為D級(稍髒)但垃圾總量明顯減少四成,以每袋 14 公升垃圾換算,河岸段平均每公里 284.2 袋(扣除 57 公里無法調查河段),其中烏溪右岸河岸垃圾密度從平均每公里 1,670.2 袋降至 67.4 袋,減幅超過 90%,2021 年首查垃圾熱點座落烏日區及大肚區的烏溪右岸、出海口,今年已可看出公部門導入重點清運及加強管制推動成效。 ▲ 2024熱點圖-台中烏溪 而觀察垃圾類型,與民生活更近的河岸段前三名仍為塑膠袋(含食品包裝袋)佔 25.8%、塑膠瓶罐容器佔 25.7%、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佔 21.8%,均屬一次性飲食塑膠廢棄物共佔 73.3%,隨意棄置的家庭成袋垃圾則佔 11.5%位居第四,凸顯經歷新冠疫情衝擊後,使民眾重新養成源頭減塑、環保生活需要更多努力。另解析垃圾熱點則向中上游移動,「大坑」及「草湖」因民眾不良習慣影響,防坡堤下、隱密草叢、橋下等人煙稀少的河道邊,藏有大量成袋垃圾、大型傢俱、建築廢棄物等,造成八成垃圾集中 17%的河段,集中度相較三年前更高,導入重點清運資源將加快河川清潔度復原。 ▲ 2024台中-烏日區大量垃圾惡意傾倒 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分署長張稚煇表示,本分署對於轄管河川環境非常重視,並落實清理工作,其中烏溪水系自111年1月至113年9月止,已清理約 600 噸廢棄物,今年烏溪川廢複查結果也顯示垃圾量明顯減少,本分署將持續針對川廢熱點進行清理,以維護水域環境。同時感謝荒野保護協會、富邦人壽及參與調查的夥伴們熱心關切河川環境,期藉由公私協力方式營造更優質的水環境。 (三)大台北淡水河年檢:在地師生串聯新北水巡隊 中央及地方動員促垃圾減量 而去年淡水河複查發現疫後生活使河岸垃圾倍增問題後,經公部門以清運行動回應,今年再由明志科大與實踐大學師生、新北水巡隊共同執行年檢擴大調查,發現流域內垃圾總量減少 84,000 公升,以每袋 14 公升垃圾換算,河岸段垃圾密度從平均每公里 156 袋降至 72.5 袋(扣除 78.5 公里無法調查河段),減幅超過 50%,其中又以淡水河主幹整治成效最為顯著,同步檢視去年公布垃圾熱點改善情況,在 2023 年熱點公佈後,公部門強化河岸垃圾清理,荒野保護協會與明志科技大學於社子島與蘆洲河岸辦理多場次淨溪活動,發現清理比率高達 58.3%值得肯定,潔流目標透過公私協力有效推進。但也隨今年調查深入更多支流,新增發現新店溪左岸(近永福橋與福和橋)與大窠溪亦為民眾棄置垃圾熱點,主要類型仍為一次性飲食塑膠垃圾佔六成,相關政策配套成為改善川廢汙染關鍵。 ▲ 2024熱點圖-台北淡水河 淡水河沿岸生長茂密紅樹林易攔截大量川廢,第十河川分署近年在蘆洲段積極執行疏濬工程,於河道整理及紅樹林清疏作業時一併清除淤堵垃圾,同時感謝基北北桃環保交流合作平台的串聯互助,及環保組織、企業、學校及民眾響應淨溪、淨灘等力量集結,共同推進潔流目標改善環境。 為帶領全民認識川廢調查的環保意義,今年調查雲林北港溪、複查台中烏溪及大台北淡水河的過程及成果,亦首度打造主題曲《藍色星球》製成年度紀錄片,期盼透過輕快曲風及歌詞意涵,引領更多民眾一起為重現清澈水流而努力守護美麗地球家園。 ▲ 透過串聯富邦人壽在地同仁、明志科大及實踐大學師生、新北水巡隊與荒野志工的力量,2024年共同完成雲林北港溪調查、台中烏溪複查及大台北淡水河複檢,新北市高灘處、台北市水利工程處亦共襄盛舉成果發表。 (從左至右為:第三河川分署張稚煇分署長、第三河川分署李俊霖副分署長、荒野李騏廷理事長、富邦人壽李忠副總經理、第十河川分署賴昱彰主任工程司、新北市環保局許銘志主任秘書) 相關報導: 【倡議家】超髒!重要灌溉河川–雲林北港溪 平均每公里就有643袋垃圾 【聯合新聞網】川廢調查 雲林北港溪海岸段超髒 【經濟日報】富邦人壽守護河海 發布川廢調查成果 【Yahoo奇摩】荒野川廢調查前進雲林北港溪 綠色和平「河川塑膠垃圾品牌檢視」揭台港韓三地成果 【好房網】川廢調查 雲林北港溪海岸段超髒 【工商時報】2024川廢調查結果發布北港溪、烏溪及淡水河垃圾解析 【中時新聞網】台灣河川垃圾調查!塑膠垃圾居首 公私協力減廢成效初現 【環境資訊中心】荒野川廢調查前進雲林北港溪 綠色和平「河川塑膠垃圾品牌檢視」揭台港韓三地成果 【中央社】環團首查雲林北港溪 出海口成淤積垃圾熱區 【聯合報】蒙塵的灌溉之河 圖解北港溪流域廢棄物熱點 河、海岸差異

【台北分會】萬里濕地專案人員
壹、需求及條件 1. 認同荒野保護協會之理念。 2. 熟悉使用Word、Excel、PPT等軟體及Google雲端工具,擅長資料整理。 3. 有時間管理、獨立工作能力,並對高度變動保持彈性。 4. 樂於與人互動、團隊合作,擁有良好溝通協調能力,表達能力佳。 5. 具備責任感、勇於接受挑戰與願意學習新知及新技能。 6. 具駕照及自備交通工具佳。 貳、工作內容 1. 協助萬里濕地教育中心的營運,能獨立進行園區內的例行維護。 2. 視業務需求安排上班時間,每週約至萬里濕地3~4天,活動常於週末進行,需週六日上班,偶爾需要夜間上班。 3. 規劃、執行濕地教育中心環境教育、工作假期等活動,及衍生的水生植物復育推廣活動,如:鹵蕨復育、浮島製作等活動。 4. 協助志工群組發展,推廣環境教育與培訓課程。 5. 撰寫萬里濕地提案計畫與結案報告。 6. 設備、工具採購、經費核銷。 7. 群組活動宣傳,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活動召募官網上架。 8. 臨時交辦任務。 參、加分條件 1. 具汽車駕照及自備汽車佳。 2. 熟悉水生植物、喜愛在野外工作。 3. 有棲地營造或是農事經驗。 4. 可獨立製作簡報、對外提案。 5. 積極、自主性高、主動溝通。 肆、待遇與福利 1. 上班時間:視業務需求需排早、晚班。 2. 採雙週變形工時,若有活動於週六、日上班,另擇週間補休。 3. 薪資:面議,月薪$32,000-$34,000元。 4. 績效獎金、年終獎金、佳節獎金、團體保險、健檢補助等。 5. 經主管同意,得免費參與本會研習與培訓課程。 履歷說明 請備齊履歷與自傳,寄至以下信箱:HR@wilderness.tw 主旨請註明:xxx_【應徵】台北分會|萬里濕地專案人員 履歷建議 請載明「可開始上班時間」、「最高學歷」、「工作技能」、「相關工作經歷」,提供「執行專案成果及相關作品」等,我們將於書面文件篩選後,通知面試。 聯絡資訊 台北分會 Email:eggjim@wilderness.tw 電話:(02)2307-1317分機16 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