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遞
【新聞稿】「環團與總統有約」新書發表會
發稿日期:113年01月24日 台灣環境保護團體今(24)日上午於台北市NGO會館舉辦「環團與總統有約」新書發表記者會,此書紀錄「全國NGOs環境會議」從2004年第一屆至2023年第二十屆每年會議之主題、籌劃經過、結論等成果,並與三任總統,從陳水扁、馬英九與蔡英文見面的詳實經過。 新書發表會當天,蔡總統因公務無法出席,由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代表出席致意,其他出席貴賓包含首任環境部部長薛富盛、長期參與環境運動的監察委員田秋堇、立法委員陳椒華與洪申翰。環保團體更是出席踴躍,歷屆環保終身成就獎得主、五十多個環保團體等近上百人出席與會。 主持人張宏林(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表示,「全國NGOs環境會議」(簡稱環境會議)二十年前由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生態學會、荒野保護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四個環團共同發起,我們期望各地的環團除了長期埋頭在地方各自努力外,也能夠每年找一天時間匯聚,一起共同討論,提出重要的環境議案,讓政府官員重視。 施信民(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回憶過往,提到2004年3月20日第十一屆總統選舉,陳水扁總統贏得連任。選前,針對總統選舉,環盟邀集多個環保團體共同提出《能源政策及核能問題承諾書》和《國家環境政策承諾書》,邀請總統候選人簽署。選後,環盟覺得應該要進一步要求政府落實承諾,因此邀請參與推動承諾書的環保團體,共同籌辦「全國NGOs環境會議」,希望集思廣益,共同擬定落實承諾書各個訴求的執行措施。針對此目標,環盟想說邀請總統蒞臨致詞,有其意義,一方面可以提高總統對環境議題的重視,一方面可以因此而敦促有關政府部門重視。施信民表示,全國NGOs環境會議的舉辦,除了議題討論、擬定訴求目標之外,更重要的是,經由團體的合作、成員的互動,促進了彼此之間的情誼與團結,提升了環境運動的力量。 施信民表示,起初環境會議進行的方式比較簡單,僅要求各部會回應,但回覆結果不一定如環團期待。環境會議走到如今,轉變成由蔡英文總統將環境提案列管,要求各部會積極與環團開會溝通,逐漸有顯著的成效。期望大家站在二十年累積的基礎上,繼續共同前進,努力打造永續台灣。 擔任「環團與總統有約」專書總編輯的何宗勳(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指出,他在擔任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時,於2004年開始籌劃「全國NGOs環境會議」,當年第一屆舉辦時間非常匆忙,前後準備不到一個月,同時還要敲陳水扁總統出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沒想到,一轉眼間20年過去,如今能夠出版這本「紀念專書」內心是很激動的。 何宗勳表示,本書雖然高達七百多頁,但是能放入的內容還是非常有限。在內容方面,序的部分有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環境部長薛富盛與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四人。然後,由何宗勳本人撰寫二十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整體與每屆籌劃經過。同時並透過三場座談來探討環境會議價值與意義,同時邀請26位在不同階段參與環境會議的環保夥伴撰寫參與感想。並介紹2008、2015、2017至2023年舉辦九屆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21位得主等,內容紮實豐富。 何宗勳指出,這本書出版有幾項意義;一、自由與民主的芬芳:能夠在自由與民主的國度裡追尋環境保護的價值,一點一滴前進,總統願意每年與環團見面會談,這在世界民主國家也很少見。二、歷任總統胸襟與包容:感謝開創「環團與總統有約」的陳水扁前總統、延續制度的馬英九前總統與蔡英文總統,能夠聆聽環保團體的忠言,並包容現場抗議與嚴厲批評。雖然政府有進行一些制度性的改革,有些改變不一定盡如人意,但在精神與態度上也展現國家元首的高度。三、環境運動的時代見證:每一屆主題扣住當年政治跟國際局勢,這二十年來我們見證了從街頭抗議走向體制內對話。四、「土地守護者」環團鍥而不捨的精神:環保人士長期堅持,當去檢視每年訴求,很多議題沈痾長達十幾二十年,因為這群人堅持,讓台灣環境可以逐漸獲得喘息與改善。 何宗勳也提到,在編輯這本書時才發現,環保團體檔案保存的困境,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年,花了很多時間整理,還是有很多檔案照片無法尋獲。總結有以下六點困境;一、會議是眾多團體聯合舉辦,沒有統一的秘書處典藏資料。二、每年雖然有主責的主辦團體,但是團體內部也會因人事異動或其他因素,導致紙本與電子檔遺失。三、籌備期間就沒建好檔案,很多會議紀錄也不完整甚至沒有。四、受限資源與經費,很多照片畫質不佳,導致編輯本書時很多照片很難使用。五、會議也沒留下影音紀錄。六、同一事件有不同記憶跟觀點,要耗費很多時間去求證。他也期待政府能夠興建一座台灣公民運動史料館,來典藏台灣民主過程中珍貴的社會運動史料。期待這個建言能在未來幾年能實踐,讓台灣社會運動歷史成為國家重要歷史一部分,典範傳承! 何宗勳表示,2024年第二十一屆環境大會預計於彰化鹿港舉辦,邀請大家共襄參與。 張惇涵(總統府副秘書長)表示,很榮幸今日代表蔡總統來參加新書發表會,帶著三個感謝來分享: 第一、我要代表蔡總統、賴副總統、陳建仁院長向大家致謝,環境會議走過二十年非常不容易,特別在這八年,不只是象徵性的對話或見面,更是落實到各部會的管考,透過更多的溝通,循序漸進推進政策。我們期望在520交接前,能再一次邀請環團到府內進行對話交流。 第二、我要代表執政團隊跟大家說謝謝,因為大家的努力,大家在永續台灣才能繼續向前。即便可能過程中有意見不合,例如2021年的藻礁公投。但只要方向正確、腳步不停,我們終能走到終點。例如核四公投、礦業法的修正。國家的永續、能源的轉型,不會因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的修正就一勞永逸,我們也不應該沾沾自喜,未來政府部門、公民社會、公民團體應該要有更多對話,才能形成更強韌性,才能面對2050淨零轉型的挑戰。 第三、我要謝謝施信民老師,他是我環境議題的啟蒙老師。民進黨還在野時,我們常常在環境議題有所討論,這都是一點一滴的累積,感謝大家的參與。我認同施信民老師所言「記憶不能被消失」,2013年國民黨提出核四公投案,當時施信民老師帶領大家於立法院外疾呼立即停建核四,這段歷史時時提醒我,執政不能忘初衷。 田秋堇(監察委員)表示,環境會議一步一腳印,道阻且長、結伴同行。2005年2月1日我就任立法委員,何宗勳希望我打電話去總統府,積極邀請陳總統再次蒞臨大會。當年總統一到大會,一堆陳抗蜂擁,我頓時尷尬,畢竟是我去邀請的。如今回想起點滴,是非常懷念。地球如今很危險,環境議題有非常多做不完的工作。我待過立法院、監察院,我明白政府做了很多,但還是有不足之處。這幾年因著環境運動夥伴的幫助,我仍在監察委員的角色上調查湖山水庫等案子。即便走了二十年,我們的心都沒有變,我相信台灣的民主會越來越好,而民主與環境運動是並行的。 陳椒華(立法委員)表示,第一次環境會議時,我當時是環保聯盟會長,此會議能夠成功,真的要感謝施信民老師、何宗勳前秘書長。當時我決定走入環境運動,有許多姻緣,走入三十年從不中斷。當時希望盡一份力推動廢核四,因此來到台北,走入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環盟與其他NGO透過環境會議,多多少少推動一些進步,我們體會到公民力量的重要。更多團體的結盟,永續的路會走得更長。 這四年有機會走入立法院,下個禮拜就要從立法院畢業,感謝大家這四年的支持。 或許未來的環境會議能夠邀請經濟部加入,因為很多環境議題都與經濟發展有關。 也需請我們未來即將要上任的總統要重視「吹哨者保護法」的問題,以及空污總量的問題,中科擴充沒有減量,根本問題要從修法解決,目前很多法沒有罰則。 未來我將回到民間環境運動的行列,具體方向將會跟各位公布,後續立法院的環境工作就繼續交給洪申翰委員了。 洪申翰(立法委員)表示,此書這麼厚實,代表了大家努力的重量。環境會議走到現在,我相信也經歷許多波折。接下來,環境工作將會越來越大,新的政治局勢下,需要找大家做更多的討論。如今民進黨執政,我認為執政黨還是要把握住跟公民社會溝通的機會,這是民進黨執政很重要的內在元素,這也包括我下個四年立委的任期。 接下來四年,我相信賴總統的執政也會非常注重與公民團體對話的基礎。 我非常關注國家級大城溼地的劃設,此工作過去有許多阻礙,最後這一哩路,我們可以再次展現環境運動合作的動能。 氣候變遷調適的工作,我們台灣處理的速度還是稍嫌太慢,希望大家可以一起進行努力。不論是在什麼角色,大家一起是最重要的。 薛富盛(環境部部長)表示,非常榮幸來參加『環團與總統有約』新書發表會。 環境部的成立,其實要非常感謝環保團體長期的倡議。過去的環保署比較是後端管制,如今成為環境治理的角色。我非常幸運,能在環境部升格之初來到環境部服務,我已經提醒部內同仁,要多多與環保團體互動。 一路以來,我認為環境議題是有進步的,但如今議題是更複雜、牽涉更廣,這時就需要加強溝通與互動。蔡總統上任後,環境議題已經被列管高達100多項,涵蓋了各個層面、各個部會,這個做法督促了各個部會非常認真來檢視。 大家都要莫忘初衷,或許觀點、想法不同,但初衷都是讓台灣的環境變得更好。我們也要與國際同步,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我到行政部門後,對某些議題的作法可能會不同,這時我就很期望透過溝通與民主機制,來找出解決方法。 感謝陳椒華委員過去對環境議題投入相當多的心力,有許多建言,我欣然接受。 感謝洪申翰委員剛剛提到,未來環境議題不會更少,未來我們要共同面對。 感謝施信民老師過去帶領大家一路走來走過這二十年。 葉國樑(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表示,「全國NGOs環境會議」跟總統見面、溝通、列管,真的是很不得了的工作。我在環保聯盟是非常資淺的夥伴,一上任就接下環境會議的籌辦大任,壓力頗大。一路上經過籌委會、執委會、分區會議、環境大會、入府會談等工作,其中跟蔡總統會談高達兩個多小時,各部會首長皆出席,展現相當大誠意。 過去我不太熟悉環保團體,不明白大家為何在街頭上要那麼辛苦。這幾年走進環盟、成為一員後,更了解大家的熱情與用心。 我們很期待賴清德總統上任後,能繼續跟大家定期見面,特別針對非核家園的政策,希望不要再走錯誤的能源政策回頭路。 陳曼麗(前立委、前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得主)表示,環境運動的合作很重要,許多工作需要大家一起完成,我們是夥伴關係,不是說誰是領導人,我們一起決議一起做事。在地關懷也很重要,廢棄物的問題仍有待解決。 李華萍(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表示,對於NGO可以走到20-30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社子島自救會的我們是被迫走上街頭,過度土地開發,社子島不當開發案306公頃硬要開發,其中把農地變成土地開發,對氣候變遷也有影響。台灣是過度、濫於開發的國家,台灣的土地政策很惡劣,沒有民意,全部都是公部門說了算。 很遺憾的是,雖然我們去年有機會和跟總統見面提建言,但主責土地徵收議題的內政部後續卻未跟我們溝通。期望大家持續關心社子島居民的權益。 林聖崇(環運大老、環保貢獻獎得主)表示,2004年我對政務委員葉俊榮破口大罵,因為他曾承諾要將環評報告資訊公開。現在資訊已經公開了,但公民參與的法制化還未完善。張國龍任環保署長時,就在討論民間如何參與,全台跑透透。但如今,我覺得台灣的公民參與仍是非常差勁。我會繼續推動公民參與,不然台灣的公民參與保證不及格,台灣的環境保護不只是在立法委員和部長,要公民普遍參與才能解決問題。 張豐年(台灣生態學會顧問、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得主)表示,我榮獲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時,當年見蔡總統,曾提過要考慮台灣的特殊地理人文條件,應該訂出經建開發的總量管制,從三大面向,一、國土可承受量;二、水電能源供應量;三、水土空氣碳排管制量。若其中一項無法達標,就不應該開發。 黃惠敏(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表示,公民參與與專業對話之間還有一段距離,資訊不對等和資料造假不實很常見,地下水和造井造假,不到300公頃小小馬頭山就有三個開發案,馬頭山地區這些年陸續經歷了掩埋場、新農業循環園區、光電場的開發風險,這都設在環境敏感區、活動斷層,但是在環評書中都忽略了相關的說明。 馬川佳(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秘書長)表示,我們前身是台灣環境公義協會,原先是站在監督台中空污的立場,後來尋求科學解決議題,發現小水力發電是對環境衝擊低的低碳排能源,如今轉型成立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希望透過能源的議題來努力。很感謝台灣環境保護聯盟、陳椒華立委、洪申翰立委這些年來在小水力發電上的努力。 方儉(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得主)表示,若把資訊公開法和行政程序法設下刑責,政府官員就沒人敢說謊了。農業減碳防止詐騙,減碳裡面有很多公共參與,我認為綠電不能算減碳,因為沒有公共參與,淨零路徑圖和SDGs沒有在一起,如今2025年也可能會面臨核電延役。方儉表示,騙子能騙多久,決定於我們要被騙多久。 新聞聯絡人: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 0920-329-493|LINE-lD:hehe7749
【新聞稿】防油紙包材PFAS驗出率超高,吃喝抹穿都可能暴露於PFAS!環團呼籲全面列管PFAS並禁用於非必要用途
發稿日期:113年01月24日 受到廣泛使用、號稱「永久化學品」的PFAS(全氟/多氟烷基物質)對環境生態及人類健康威脅日益劇烈,引起全球高度關注。為此,全球性環保組織「國際污染物消除網絡」(IPEN)在2022年啟動一項針對食品包材PFAS含量的跨國調查計畫,看守台灣協會也參與其中,並於今日(1/24)聯合也高度關注此議題的何美鄉醫師與荒野保護協會、野薑花公民協會召開記者會,說明該計畫調查結果,訴請政府最遲於2025年將PFAS全面列管為毒性化學物質,並禁止使用於食品包材、化妝品、紡織品、消防泡沫等非必要用途。 IPEN 調查計畫總共檢測17個國家、119個食品包材(包括包裝/容器)的樣本,有64個品項驗出PFAS,測出率高達54%。台灣採樣的包材中有8個品項受驗,7個品項檢測出PFAS,突顯含PFAS的食品包材使用氾濫、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什麼是PFAS?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林奕均說明,PFAS(全氟/多氟烷基物質)是成員超過12000種的含氟化學物質大家族,從上世紀起就被廣泛用在各種消費性產品,例如食品包材(裝薯條等油炸物的紙袋與紙盒)、紡織品、化妝品、醫療用品、消防泡沫,還有電子及半導體製程、甚至塑膠製程等工業用途。 PFAS被稱為「永久化學品」,因為多數的PFAS在自然環境中非常難以分解,幾乎是永生不滅,也因為這個特性,讓PFAS得以在環境和生物體中持續累積;同時大多數PFAS具有一端親水、另一端防水又防油的界面活性特性,因此可隨著水到處跑,進入生物體,干擾荷爾蒙等生理作用,對於我們的水源、土壤、食物和人類健康帶來嚴重污染威脅。尤其PFAS毒性不低,很容易在生物體中累積到足以影響健康、導致生理功能失調甚至引發癌症的程度。 IPEN的跨國調查計畫,發現了什麼? IPEN聯合17個國家的環保團體,收集五大類食品包材的樣本,包括防油紙袋、包裝油膩食物的硬紙紙盒、微波爆米花的內裝紙袋、植纖餐盒、不是包裝油膩食物的再生紙包材2,樣本來源以國際或國內知名、產品供應流通量大的連鎖品牌為主。最後總共有119個品項送到實驗室檢測,結果有64個品項(超過半數)驗出PFAS。 在驗到PFAS的64項食品包材中: ❶ 植纖餐盒測出的PFAS濃度最高,總可萃取有機氟(TEOF)含量平均達6,619ppm(歐盟草案標準50ppm的132倍),最高達27,551ppm。 ❷ 微波爆米花的內裝紙袋最有可能測出含有PFAS,28項微波爆米花的紙袋有24項測得PFAS;且有20項超出歐盟草案標準。 ❸ 民眾最常接觸的防油紙袋有35項受驗,有43%(15項)測出含PAFS,且有10項超出歐盟草案標準。 ❹ 所有測出PFAS的結果中,只有2%是「可以測得是哪一種PFAS」,換言之有高達98%是「知道有PFAS,但是不知道是哪幾種」。 ❺ 再生紙包材有12個品項受驗,有4項測出含有PFAS,台灣受驗的2個蛋盒中也有一個測得PFAS。蛋盒其實不需要刻意添加PFAS,卻測到了PFAS,說明PFAS會經由廢紙包材的回收、再製成再生紙及其製品的過程,不停地污染資源循環。 ▴ 報告重點摘要 這份報告也凸顯了國家或是區域性的禁限制政策是有影響力的。舉例來說,丹麥早前禁止了在食品包材上塗佈PFAS,所以同樣是麥當勞的漢堡包裝紙,從丹麥收集的樣本上測不出有刻意塗佈PFAS的濃度,然而在其它國家卻測出較高濃度的PFAS。另外麥當勞的薯條包裝袋也是,在5個國家所測得的PFAS濃度有極大的差異。 台灣的採樣與檢測結果 ▴ 台灣受檢項目8項,其中有7項驗出PFAS 至於看守台灣採樣送至IPEN的品項有17個,最後有8個品項受驗,7個品項測出含有PFAS,5件的TEOF超出用來判斷是否刻意添加PFAS的丹麥標準(20ppm),6件超出較丹麥標準寬鬆的歐盟草案標準(50ppm);PFAS測出率及超標情形都較本國際調查計畫檢測平均結果還嚴重。茲依計畫包材五大分類說明檢測結果如下: ❶ 防油紙袋:摩斯漢堡的紅豆派紙袋、Subway的餅乾紙袋、頂呱呱的薯條紙袋,以上三件都有測出PFAS,且前兩件TOF超出歐盟草案標準。 ❷ 硬紙紙盒:從缺。 ❸ 微波爆米花的內裝紙袋:7-11賣的Jolly Time微波爆米花、好市多賣的kirkland微波爆米花,以上兩件都有測出PFAS,全超出丹麥TOF標準(20ppm),有一件超出較寬鬆的歐盟TOF標準。 ❹ 植纖餐盒:某容器生產商的餐盒,測出PFAS,含量為歐盟草案標準的57倍。 ❺ 再生紙包材:由於台灣法規規定與食品直接接觸的食品包材不能使用再生紙,因此這類唯一能收集到的只有不與食品直接接觸的蛋盒,其中有兩個品項有進行檢測,全聯賣的「勤億是好機能蛋」的蛋盒有測出PFAS;主婦聯盟的快樂主婦雞蛋的蛋盒則沒有。 測出PFAS的7個品項的終端食品業者,看守台灣協會都有寄發公文和Email通知,並請其回應,承諾以後所有產品及其包材不會再含任何PFAS。然而只有一家食品業者有承諾,並協助我們追查上游的容器製造商;另外好市多有回覆詢問PFAS的實驗室檢測方法,此後即無下文;其它食品業者至今尚未做出回應,也毫無任何公開承諾,令人遺憾。 林奕均認為,目前尚不適宜立即究責今天被點名的這些食品業者,因為他們大多不是包裝/容器的生產商,對PFAS的危害與使用可能不清楚,而使用再生紙的蛋盒含PFAS更是因再生紙受到PFAS污染、而非生產商刻意塗佈;然今日這些商業規模大多十分龐大、食品供應量驚人的食品業者,既已知悉所使用包材含有PFAS,即應基於企業社會責任,拒用含PFAS包材。故再次呼籲這些業者儘速跟上麥當勞腳步,承諾「從2025年之後或者現在開始,所有販售供應的產品、以及產品的包裝材之中不會含任何PFAS類化學物質」3;而作為食品通路的7-11、好市多與全聯,則請制定「含有任何PFAS的產品不得上架販售」的規範,要求其供應鏈遵守,一起還給後世乾淨不受污染的環境。 健康一體 PFAS侵巢下無完卵 提倡健康一體、因為對塑膠與毒性物質議題高度關注而參與看守台灣的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醫師指出:PFAS自 1940 年代起就出現並已廣泛用於工業和各類民生物品,是種會干擾內分泌的環境荷爾蒙,至今已出現上萬種PFAS,但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卻只有其中少數幾種泛用者有被研究。 這少數幾種PFAS的流病研究顯示,其會產生多種健康影響,比如:導致甲狀腺功能異常,影響新陳代謝而提高膽固醇;另外也可能造成幼兒對某些疫苗的抗體反應降低,孕婦罹患妊娠高血壓和子癇前症,這些都可能提高人們在極凍天候下的猝死機率以及在新冠病毒侵襲下感染重症的機率。 另外也會影響胎兒,胎兒暴露於母體中高濃度的PFAS,出生後體重較低,對某些疫苗的反應較差,男胎成年後精子數目減少活動力較差。PFAS其他影響包括導致肝指數異常、腎癌和睪丸癌,女性生殖能力降低。動物實驗亦顯示PFAS具有干擾甲狀腺、誘發肥胖及神經毒性而影響學習與記憶,在在佐證PFAS對健康的不良影響。 來自全球各地的人體檢驗資料顯示,PFAS遍佈全球。美國全國營養調查(NHANES)的檢體中,99% 12歲及以上的體內都可檢測到一種或多種PFAS;德國人的檢體也是100%陽性。 從21世紀初期開始,製造商開始自願逐步淘汰排放PFOA 和PFOS的產品及產能(以其他較短鏈的PFAS取代)。歐盟於2008年禁止使用PFOS,也於2020逐步淘汰PFOA。因此,一般人PFOA和PFOS的血清濃度平均值近年來有所下降,但其他PFAS的血清濃度,含PFNA,卻仍在上升,人類仍遠遠無法擺脫PFAS的健康威脅。 全球有識者與進步政體共識 全面列管PFAS並禁用於非必要用途 接著荒野保護協會議題專員黃嘉瑩說明全球對PFAS的管制現況。她說,美國主要是各州率先於中央自行立法規範,例如加州從2023年開始,即禁止在所有會接觸食物的表面塗布PFAS,包括食品包裝袋、一次用餐具、吸管等,也禁止兒童用品添加PFAS。到2023年底美國將近有四分之一的州跟上加州腳步。科羅拉多州更進一步嚴格限制於2024年之後,不得販售任何刻意添加PFAS的產品;緬因州決定在2030年跟進。 丹麥是歐洲國家中第一個非只針對特定PFAS物質,而是對PFAS家族全部成員下逐客令的國家,於2020年禁止任何會接觸食物的包材不得含有PFAS物質。至於歐盟,現正積極討論一項管制上萬種PFAS的提案,幾乎涵蓋了PFAS家族所有成員,號稱地表上最具野心的PFAS限制提案,最快可能在2025~2026年生效。這提案的出現顯示歐盟已將PFAS污染視為非常嚴重的環境危機,並承認要阻止PFAS污染,唯有全面管制PFAS家族所有成員。 目前我國化學署依《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授權列管了包含PFOA等4+1種PFAS物質,去年新增列管PFHxS。這5種PFAS全都屬於對環境污染危害最嚴重的「第一類毒性化學物質」,雖被列管但並未禁用。其中多國早就禁用的PFOA還存在半導體製程、勞工用紡織品和車用內裝……等許可用途。台灣的既有化學物質清冊中,登錄的PFAS有800多種,其中年製造或輸入量達100公斤以上、需進行第一階段登錄者有71種。相較列管中的5種,有更多未列管的PFAS物質完全不受限制,在台灣市面上和環境中流通。雖然我們不吝於肯定政府已開始重視PFAS威脅,開始跨部會研商對策,但我們更憂懼政府如果仍像以往拖著笨重腳步,可能會讓我們未來淹沒於PFAS洪流中。 ⽬前有受到關注的少數PFAS物質,如PFOA與PFOS,已被證明與許多疾病引發的⾵險有關。⽽光是研究並確認這兩種PFAS物質的健康⾵險關聯性,就⾄少得花上數年時間;⽽PFAS家族成員超過⼀萬兩千多種,就算只研究其中已登錄商業⽤途的4700多種物質對健康的⾵險,等到全部研究完,環境早就被PFAS徹底污染!必須及早全⾯列管PFAS,否則PFAS對生物圈的危害將來不及挽救。 ▴ PFAS對生物圈的影響 野薑花公民協會理事長陳雪梨補充:由於PFAS家族成員太多,很難一一去研究其負面作用再一一禁限用,所以歐盟決定採取一個原則:就是如果是「非必要用途」(包括非關健康、安全與社會重大運作的用途,或已有替代品或替代技術的用途),就必須禁用。根據經濟部工業產銷存調查統計,各種紙袋一年內銷量大約6.4億個4,各種紙容器則一年約92億個5,雖無法得知這其中有多少是塗布PFAS的食品包材,但應該也是數以億計。這些塗布PFAS的食品包材,可能隨著廢紙回收,污染再生紙品與水體,進而影響地球上的生命;而目前市場上已有完全不含PFAS且無塑膠淋膜的防油紙盒與紙袋,符合前述「已有替代品」原則,比照歐盟立法精神,含PFAS食品包材就該禁用。 化身萬萬千 PFAS威脅不下氣候變遷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其去年初也曾在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協助下,將未寄送給IPEN、但經油滴試驗發現可能含有PFAS的19個樣本,交給一家私人實驗室檢測其有標準品可以比對的37種PFAS,結果雖有17個樣本能測得PFAS,但含量極微且種類相當有限;然從IPEN同時針對58種PFAS與總有機氟進行檢測並比對的結果顯示:有高達98%總有機氟含量是未知PFAS漏網之魚,顯示這19個樣本的檢測結果極可能並未涵蓋業者主要添加PFAS物種,畢竟台灣市面上流通的PFAS就有800多種,全球有上萬種,而且業界隨時可透過氟和有機物的不同排列組合,再變出更多種。如果漠視這些PFAS都具有共通的物理化學特性,都具有持久不易分解、能干擾生理作用的毒性表現且毒性不低的事實,而未能全部列管,讓業者可以不斷轉移陣地,如此PFAS物質將在不斷生產並釋出到環境中過程中,不斷累積濃縮放大,危害性不斷增強,地球生命也將隨之不斷弱化、病化,而走向滅亡。 2022年時由斯德哥爾摩韌性中心號召的一群科學家,即鑑於四種PFAS在雨水中濃度已遠超過美國的飲用水終生健康建議值、丹麥飲用水限值、歐盟地表水的環境品質標準,且其由大氣沈降下來的情形已造成全球土壤普遍受到污染並超出荷蘭提出的指引值等事實,判定光是這四種PFAS的污染,就已嚴重撐破涵容化學污染的地球界線,何況還有許多PFAS不在政府與學界眼線下! ▴ 斯德哥爾摩韌性中心2023年更新的九大地球界線被人類社會撐破的情形。 其中PFAS與塑膠等新興物質超出地球安全界線的程度,還高於氣候變遷。 地球生命面臨PFAS與塑膠等「新興物質」(Novel Entity)的威脅,實不下於氣候變遷,非危言聳聽!PFAS會隨著水與大氣到處跑,早已遍佈全球,出現在南北極等渺無人煙的地方、全球各地的雨水中;國內飲用水也無法倖免。如今IPEN報告更進一步證實業界說法:國內號稱防油防水的食品包材使用PFAS情形相當嚴重。 這表示我們喝的每一口水,還有吃的東西,都有暴露於PFAS的高度風險。況且,根據台大教授陳保中研究團隊2011年研究論文,其長期追蹤400多名孩童的臍帶血,有高達98.9%驗出PFOS,81.9%驗到PFOA,表示新世代未出母體即開始承受PFAS攻擊。 政府應儘速出手 全面阻止PFAS污染危害 看守台灣日前聯合其他團體共同發起連署,訴求政府加快腳步、採取行動阻止PFAS污染危害。與會人士也再次呼應連署主張,籲政府應基於預警原則,應以環境生態健康與未來世代為念,儘速將所有PFAS全面公告列管為毒性化學物質,並禁用於食品包材、化妝品、紡織品、消防泡沫等非必要用途;在食品包材方面,衛福部應同步修訂《食品器具容器包裝安全衛生標準》,比照丹麥制定總有機氟含量限值,以免有不明PFAS成為漏網之魚,繼續危害社會。以上考慮行政作業所需時間,希望最遲不應晚於2025年。 \✱ 邀請大家一同來連署 → 連署連結/ ———————————————————————— 附註: 1. 關於PFAS的詳細資訊可參考看守台灣網站。 2. 再生紙包材這一類收集的目的,是了解在沒有必要刻意添加PFAS的情形下,再生紙包材受到PFAS污染的程度。 3. 麥當勞在此跨國調查計畫進行前已公開做此聲明。 4. 其統計範圍涵蓋食品用袋、手提紙袋、水泥紙袋、水果套袋等各種紙袋。 5. 其統計範圍涵蓋紙盒、紙杯、紙盤、速食餐盒、利樂包、紙棧板等各種紙容器。
【看不見的雨林】系列講座抽獎活動-中獎名單
荒野台北・十二月【看不見的雨林】系列講座抽獎活動-中獎名單 恭喜以下得獎者抽中《東馬婆羅洲熱帶雨林:崩落的野生物天堂》 姓名/手機後3碼: 陳○旻 606 張○蘭 601 陳○君 662 請將您的寄送地址、郵遞區號、姓名、電話,傳送至black.saveborneo@gmail.com 以便核對個人資訊及寄送獎品,謝謝您!
【聯合聲明】 反對碳費徵收對象有2.5萬公噸CO2e免徵額度
發稿日期:113年1月4日 環境部於一月三日召開「碳費徵收子法推動進度交流座談會」,突然公布每一個排放廠(場)每年都有2.5萬噸免徵碳費額度。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表示,有此免費額規劃,是基於行政管理的方便,同時盼藉由新公式,讓略高於收費標準的業者能加速節能省電,減碳至2.5萬公噸以下。很明顯地,這是環境部再一次屈服於工總的壓力。我們強烈譴責環境部已經違背了環境部設置的宗旨:保護環境品質,環境部已經成為經濟部的環境署。 首先,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8條第一項明白指出「依其排放量,向排放源之所有人徵收」,其中並沒有任何可減免的空間,環境部此舉無疑是違反母法。 其次,碳費徵收子法針對收費對象明訂為全廠(場)之直接排放及使用電力之間接排放產生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合計值達2.5萬公噸CO2e者 。以此計算,將約有150Mt CO2e的排放量被徵收碳費,佔整體排放量約五成。但若每廠(場)真有2.5萬公噸CO2e的免費額度,其實是讓排放源有錯誤的認知:他們有免費排放2.5萬公噸CO2e的權利,也使得被徵收的總排放量降到五成以下,無疑是大開倒車,環境部別想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了。 再者,工商團體雖然一月三日並沒有受邀參與座談會,卻於第一時間即表示碳費徵收將降低產業競爭力,石化業者並強調,目前主要競爭國家皆未針對石化產品徵收碳費。但以日本為例,日本自1970年代即有多種能源稅,並自2012年開始徵收碳稅,使得其能源價格遠高於台灣,在此高能源價格的壓力下,日本產業必須努力研發與經營,結果是日本的產業競爭力遠高於台灣。同時根據國發會「低碳轉型衝擊評估及因應策略」報告指出,將減碳的挑戰,化為產業投資、創造就業的新機會,將可促進經濟永續成長,達成兼顧經濟成長與淨零排放的目標。 環境部的作法,僅是為收碳費而收碳費,以碳費公式有免費額度的設計來看,可以知道環境部針對碳費子法的立法已經違背了氣候變遷因應法及徵收碳費之「降低與管理溫室氣體排放,...,善盡共同保護地球環境之責任」的立法目的,只是想著如何讓廠商買單碳費,以及期望給予小惠讓廠商加速減碳的錯誤期待,把2050淨零排放目標完全忘掉了。 ✱ 聯合聲明團體(依筆畫排序):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台灣樹人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青年綠人協會、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看守台灣協會、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綠色和平基金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新聞稿】共創氣候韌性! 荒野保護協會攜手永福社區搭建『生態綠能水循環』系統
發稿日期:112年12月12日 近年來,氣候變遷的威脅加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帶來重大影響,南投縣中寮鄉永福社區積極參與氣候變遷調適計畫,透過社區參與、友善農業、生態保育,結合綠能運用的創新方式,成功改善水資源狀況,提升友善農業韌性與棲地生態。 永福社區擁有豐富自然生態環境,居民多以種植香蕉、龍眼等農作物,以生態農業為主,亦是友善石虎生態的合作社區。荒野保護協會今年(2023)透過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勸募平台媒合暨民眾捐款支持,推動「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計畫」,邀請永福社區民眾透過社區資源盤點、實地踏查找出社區目前或未來遇到氣候風險時,提出解決方案,以增強社區的韌性。 ▴ 因氣候異常導致山澗無水狀況日益嚴重,導致動物為了汲水必須冒險下山 在計畫中,農民指出近年因氣候異常,山區水源匱乏的現象,導致山溝乾枯,不僅影響農業灌溉,同時也造成動物因為水源不足必須往山下取水,間接造成路殺風險增加。由於中寮鄉為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原特生中心)合作試辦「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方案」社區,居民對於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育極為重視。為解決此一問題,社區透過計畫資源聘請專業技師、採購相關設備,帶領社區民眾共同施作,建立水資源循環系統。這個系統於山下收集匯集的蓄積水源,再以抽水馬達將水抽回上游生態池,透過自然溢流的方式,讓水流先流經鄰近的生態熱區後,再流到下游水流蓄積處,讓山澗維持長年有水的狀態,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讓動物可以就近取水飲用、自在徜徉在友善耕作田區。而抽水馬達所需的動力,則感謝社區協力單位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及工研院提供10片太陽能板及相關技術資源協助,利用低碳能源,建構出「生態綠能水循環」場域。 ▴ 透過太陽能板發電作為抽水馬達的動力來源 ▴ 由馬達抽取山下山澗匯集水蓄積水桶後,再送往山上生態池 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專案主持人劉峻儒表示,這項計畫自四月份展開,透過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計畫,帶領永福社區民眾認識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及影響,共同探討社區所面臨的挑戰。最終在大家共同提案過程中,發想出結合友善農業耕作、生物棲地營造及低碳綠能應用的具體因應對策,成為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成功案例。 ▴ 透過太陽能發電驅動抽水馬達,將山下匯集的水抽到山上蓄水池, 放流到生態池溢流過生態熱區,水再流到山下匯集處,創造「生態綠能水循環」系統
【新聞稿】在台灣看見熱帶雨林-婆羅洲野生動植物巡迴展
發稿日期:112年11月15日 《婆羅洲熱帶雨林野生動植物巡迴展》是荒野保護協會首度以巡迴展覽的形式進入高中校園,首場於2023年9月13日於台中市立人高中圖書館登場,由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帶領高中生認識熱帶雨林的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感受熱帶地景與雨林生物的奇特魅力。本次展覽分為三階段,先以多媒體影片,帶入雨林情境之美,再由志工導覽熱帶雨林的地理、林相、生物群像等,接著進行手作體驗活動,讓參與者對展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 志工於台中立人高中進行熱帶雨林展導覽 除了校園導覽活動,本次巡展集結馬來西亞、香港、台灣搭配DIY手作剪紙活動,由剪紙藝術家王禎文及董碧娥老師精心設計系列熱帶雨林物種,讓參觀後的學生均能手作一份別緻的紀念品。巡迴展召集人沈競辰呼籲,台灣應作為負責的木材使用國家,我們講熱帶雨林保育,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也是我們應該去思考的問題。在熱帶雨林中,能感受到生命的無限可能,希望能把這份感動藉由展覽帶給尚未親臨熱帶雨林的學生們。立人高中楊玉鳳老師表示,學生除了透過展覽學到更多有關熱帶雨林的介紹,透過手作及互動的方式亦能讓學生有更深刻地認識及體驗。立人高中學生劉雨涵表示,以前對於熱帶雨林的認識只有課本上的高溫多雨,經過這次的展覽介紹,也更加認識熱帶雨林的相關知識,對婆羅洲多元的生態印象深刻。 婆羅洲包含東馬來西亞、汶萊、印尼加里曼丹,據2019年林務局統計,2009年至2018年台灣的進口木材中有53%來自馬來西亞,在原木料進口國中名列第一。熱帶雨林為生產棕櫚油及橡膠等經濟作物,原始森林及生物多樣性遭受大規模破壞,荒野保護協會期盼大眾能一齊關心雨林生態及處境,自2021年於南投的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保育教育館舉辦《東馬婆羅洲.熱帶雨林展》,今年則展開全國校園的巡迴展,希望觸及更多台灣的學子、師長認識及欣賞婆羅洲熱帶雨林的生態,進而關心其現狀與未來。 今年有全臺共七所學校參與巡迴展,明年度荒野保護協會亦有相關推廣計畫,歡迎全國高中職來信詢問申請。 ▴ 志工講解熱帶雨林的林相分層 ▴ 巡迴展第二站台中明道中學婆羅洲熱帶雨林展導覽活動 ▴ 巡迴展第三站彰化員林農工,教師將雨林巡迴展內容融入地科課程(圖片提供:員林農工) 新聞聯絡人:荒野保護協會管理部 廖秘書|02-2307-1568 #31|tu526@wilderness.tw
【新聞稿】淡水河複查驗證淨灘有成!疫後生活反使河岸垃圾倍增
淡水河複查驗證淨灘有成!疫後生活反使河岸垃圾倍增 富邦人壽、荒野保護協會、新北環保局與明志科技大學 共同攜手倡議溯源保育河川 發稿日期:112年11月2日 根據環境部統計全台一般廢棄物總量已年破千萬噸,其中防疫需求下所增加的塑膠製品、免洗餐具等使用,將在民眾不經意地棄置下進入河川,為掌握台灣河川廢棄物現況,時隔三年,今年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明志科技大學師生回到「川廢快篩調查計畫」的起始點淡水河流域主河段,複查發現隨著淨灘活動興起,出海口部分熱點垃圾量局部下降,反之河岸段垃圾量卻成長高達一倍,當中一次性飲食廢棄物更佔七成,因此再度聯手號召公私協力及全民響應,促進從源頭減塑、循環再利用等環保行動落實於日常。 ▴ 2023川廢熱點圖 富邦人壽執行副總周資為表示,水資源永續是孕育生命的重要基礎,新冠疫情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威脅,更是經濟社會發展應兼顧環保生態平衡的深刻提醒。荒野保護協會與富邦人壽前進關懷台中烏溪、新竹頭前溪,呼籲重視川廢議題的努力起到拋磚引玉效果,今年複查淡水河不僅持續獲得企業同仁、社會大眾踴躍參與,更吸引明志科技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等大專院校師生齊心投入,共同擔任志工調查員執行流域踏查工作,及試飛無人機逐步搭建起科技協查新模式。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表示,加強對川廢的監測與清理,不僅能維護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河川,更能有效從源頭減少海廢產生,為協助公部門追蹤比對川廢汙染數據變化、促進河川治理對策再優化,今年在富邦人壽支持下回到川廢快篩調查計畫的源頭淡水河流域主河段,雖然整體垃圾量有所增加,但首次調查所公布部分川廢熱點,經公部門參考及清運後垃圾量明顯下降,顯見河川保育需要更緊密的公私協力合作方案。 ▴ 「2023淡水河川廢複查成果發布記者會」促進產官學及各界志工齊聚, 與荒野保護協會、富邦人壽共倡保育河川從減少一次性餐飲等塑膠廢棄物開始。 新北市環保局簡任技正許銘志表示,健康河川是永續城市的一項重要指標,淡水河水系多年來承載大台北地區的都市發展之惡,藉由川廢調查的工作,可以說是幫淡水河主流域進行基礎的健康檢查,從2020及2023的體檢報告中,也能清楚了解廢棄物的分佈範圍,組成依舊以塑膠製品及一次性日用品。新北市長期以不塑之客為減塑主軸,陸續推出不塑之客友善店家、rebag袋袋相傳、新北Ucup等行動方案,並在今年5/1率先執行禁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希望能藉由改變民眾日常消費習慣,減少廢棄物產生。荒野保護協會與富邦人壽兩度投入淡水河川廢調查,今年首次與明志科大合作,未來將結合環保局所屬的水環境巡守隊組織,長期投入各巡守水域的廢棄物調查工作,確實掌握淡水河上下游水系的廢棄物變化趨勢。 防疫餐飲習慣加劇川廢污染 一次性製品用量增加為主因 荒野保護協會於2020年發表全台第一份淡水河川廢快篩調查報告,海廢污染有八成來自河川問題,必須溯往源頭從減少川廢開始才能有效守護海洋,而富邦人壽更率全台企業之先響應及支持計畫長期推動,今年淡水河複查號召在地近40名企業員工、學校師生及民眾擔任調查志工,以單車或徒步的綠色低碳方式,走訪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淡水河及出海口,完成長達283.5公里的全流域踏查行動,共累計近80萬公升的垃圾量。 2020與2023兩年度數據資料進行比對發現,河岸段部分廢棄物量明顯增長,相比三年前平均每公里73 袋垃圾(每袋14公升)堆積於河岸中,今年則增至平均每公里156 袋垃圾,增加高達一倍。廢棄物種類前三名則為塑膠瓶罐容器佔28.8%、塑膠袋(含食品包裝袋)佔24.1%、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佔15.3%,合計有近七成皆為生活常用一次性飲食廢棄物,研判可能是防疫生活帶動外送美食、外帶商機時亦產生更多垃圾,若民眾隨意棄置將使廢棄物從家庭擴散至戶外造成河川汙染,因此需要全民力量落實源頭減塑、參與循環經濟,才能為經濟與環保創造雙贏。 ▴ 淡水河河岸垃圾感潮河段 八成垃圾高度集中6%河段 反映人類住居及休憩生活破壞 此外,本次淡水河複查亦發現有八成的垃圾集中於6%河岸段上,而本次主要川廢熱點集中在銜接雙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及觀光旅遊地標,如連接淡水與八里的「關渡大橋」、可騎單車飽覽基隆河匯流口沿岸風光的「社子島(基隆河岸)」,及人口密度全台第二的「蘆洲地區」淡水河沿線步道。調查數據顯示廢棄物堆積位置以河道交會處及感潮河段為主,受到地形彎曲與植被型態影響,廢棄物多堆積於下游三處河岸段。河岸段廢棄物類型以一次性飲食廢棄物為主,再次凸顯川廢與人同行的問題,亦反映發展在地特色景點、創造國旅觀光熱潮之餘,更應推廣店家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並須有對應的垃圾桶設置、清運配套措施等。於數據成果公布後,若能將經費與人力重點式配置於熱點區域,能更有效阻止川廢匯流入海,加速改善大台北生活水域環境。 ▴ 蘆洲河岸垃圾遭人惡意棄置 而與淡水河流域為鄰的明志科技大學,近年來透過引領師生關心河川污染問題,對淡水河川廢污染現況有更近距離的洞察與體會,明志科技大學陳志霖老師表示,循環經濟的目標是創造零廢棄的生活環境,讓資源可以永續使用,也是當前國際趨勢,在政府推動產業轉型的同時,更需要消費者體認到一次性廢棄物對環境所造成的負擔並進一步改變使用一次性資源的慣性,方能從源頭降低環境中廢棄物數量,減緩塑膠微粒濃度的增加。川廢監測是推動廢棄物不落水的第一步,調查數據的分析有助於在地公部門及民間團體持續掌握廢棄物熱點的位置、數量及型態,透過公私協力,藉由政策優化、綠色工程、環境教育等方式,共同實踐親水護水的生態城市。2024年期盼能有更多在地的夥伴共同參與溯源川廢調查,守護大台北地區共有共享的淡水河。 淨灘熱烈助出海口垃圾減量 呼籲各界資源同步關注河川問題 反觀海岸段廢棄物量則有改善,今年淡水河出海口堆積垃圾為32,299袋(每袋14公升),與三年前相比減少約千袋廢棄物,顯示政府持續推動海灘認養、鼓勵淨灘收穫正面成效;但人群與河川更加比鄰而居,河段上游多惡意棄置堆棄垃圾於人煙稀少的河道邊,河段下游則受到地形與潮汐影響易堆積垃圾於感潮河段河道彎道處與密集植被中,雨勢較大時廢棄物將加速沖刷入海洋,因此若能促使各界資源與力量共同投入川廢的持續監測與清運、擴大淨溪活動位置等河川保育工作,更能追本溯源從減少川廢開始,守護河川及海洋環境。 本次發表淡水河川廢快篩複查數據,期盼協助公部門的川廢清運執行更有效率,呼籲一次性廢棄物減量、遊憩垃圾處理等政策持續優化,同時喚起大眾對河川保育議題的重視,從自身做起影響身邊親友減少使用一次性廢棄物,從護一條溪開始共創永續未來。
源頭減塑再進化!荒野提倡沒塑去旅行,我會自己帶
發稿日期:112年10月24日 台灣推行源頭減塑政策已超過20年,從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吸管的減量到今年(2023)由環境部公告的「一次用旅宿用品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公告生效後,預估一年可減少4.6億以上的小瓶裝旅宿用品用量。荒野保護協會與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於今日(24日)舉行「沒塑去旅行」記者會,邀請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王嶽斌副署長、交通部觀光署旅宿組曹逸書組長、洄瀾窩葉集豪共同創辦人以及雲朗觀光集團盛治仁總經理聯合推廣旅行廢棄物減量,盼能夠提升民眾與業者認知,一同為旅行廢棄物減量目標努力。 ▴ 荒野保護協會與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聯合呼籲旅客出門自備盥洗用品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表示,疫情趨緩後國內旅遊開始蓬勃,旅途中一次性盥洗用品的使用需求也隨之增加,今年是荒野「沒塑去旅行」倡議活動的起跑年,邀請民眾從改變旅遊習慣開始,旅遊時選擇友善環境的環保房或是可以自備盥洗用品,包含洗髮精、潤髮乳、沐浴乳、洗面乳、牙刷、牙膏......等,旅宿業者則以達到全面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為目標,期盼業者與民眾都能夠自發性響應源頭減塑,一起為更乾淨永續的海洋盡一份心力。 ▴ 荒野於淨灘時發現的旅宿廢品 蠻野自2017年參與「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從行政機關遠的法制著手,推動限塑政策進程,透過修訂旅館業環保標章標準,進而降低對海岸及海洋生物的威脅。理事長陳憲政進一步強調過去限用吸管和塑膠袋政策已見效,期待大家日常生活落實「減塑」,進而達到「無塑」的願景。 資源循環署王嶽斌副署長說明,因應國際減塑趨勢而訂定的「一次用旅宿用品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是參考歐美及日韓等國家的作法,對象包含旅宿業及露營地、休旅車營地進行規範,並希望透過向民眾溝通「以大代小」、「鼓勵自備」的概念來達到源頭減量。觀光署旅宿組曹逸書組長則表示《星級旅館評鑑作業要點》會進行滾動式檢討與修正,並與資源循環署聯合行銷「不使用一次用旅宿用品」的觀念,輔導業者及早因應政策實施的進程。 今年全台響應「沒塑去旅行」倡議的旅宿業者提供上千間環保房(不提供一次性盥洗用品的房型),其中來自花蓮的洄瀾窩自2019年起,開始於全館全面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並於2021年與花蓮旅館公會成員共計150多家飯店共同宣誓,要讓花蓮成為台灣第一個全數旅館都不主動提供一次用旅宿用品的縣市。雲朗觀光集團盛治仁總經理表示,多數的環保措施既不方便也不便宜,但是應該做、值得做的事,雲朗觀光集團還是會堅持做下去。 荒野保護協會提倡「沒塑去旅行,我會自己帶」,盼於2025年配合政策、攜手業者共同提供大眾一個永續旅遊選擇,實行「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及SDG 17多元夥伴關係三大目標,從源頭減少旅行廢棄物的產生,降低垃圾破壞環境的機會。
限塑政治社會氛圍已成熟 環團籲全面禁購物用塑膠袋 搭配全面實施隨袋徵收+兩袋合一
發稿日期:112年10月23日 看守台灣協會於10月23日召開記者會,公佈去年一份關於民眾「購物用塑膠提袋的使用習慣、以及政策意向」問卷調查結果,指出在接受問卷調查的民眾中,有將近九成八支持全面禁用一次用的購物用塑膠袋;若全面限用,對於不得免費提供的塑膠袋,近八成接受每個售價2元以上,且有九成三支持塑膠袋收費應使用於垃圾減量措施或垃圾費,而非進入商家口袋。根據這份問卷調查結果,看守台灣協會連同荒野保護協會、主婦聯盟台中分會、綠色和平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環保團體,提出全面禁用一次用購物袋搭配全面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兩袋合一的機制,可同時達到減少所有材質的一次用購物袋用量、污染者付費、垃圾費反映成本的三種政策目標,呼籲環境部能儘速參採這份依據民意研擬的政策倡議。 傳統市場、小吃攤販、早餐店與餐廳 是購物用塑膠袋主要來源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林奕均表示,這份問卷總計得到1393位民眾回應,其中將近一半住在雙北,其他則大略分佈在各縣市,看守台灣協會認為這樣的回應數和縣市分佈已具備一定程度的民意基礎。從問卷結果中,可發現有高達91%民眾的塑膠袋主要來自「傳統市場、小吃攤販、早餐店或餐廳」,這些都是尚未受到塑膠袋限用政策管制的場所,另外也有民眾透過自填的「其他」選項,指出外送與網購,也是塑膠袋重大來源。這結果應頗符合大家直覺,也突顯擴大政策管制對象的必要性。 林奕均進一步指出,另一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71.6%的民眾,會因為帶回家的塑膠袋「沾有髒污,清洗麻煩」而把它們直接丟掉;由此可看出將「傳統市場、小吃攤販、有店面的餐飲業(包括早餐店)」納入管制對象、禁止他們免費提供塑膠袋、是非常重要的下一步:因為這些場所產出的塑膠袋容易髒污,是目前廢棄塑膠袋的最大來源。 九成八民眾支持 加上限塑國際潮流 環境部可跨大步全面禁用塑膠袋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認為,所謂民以食為天,這些提供民眾食物或餐飲服務的場所,是民眾日常生活中最常消費的地方,若能把這四大場所納入管制,幾乎就等同全面管制了;這看來好像太過躁進,但在接受這份問卷調查的民眾中,其實有高達九成八支持全面禁用。 而且2018年當時的環保署就已經宣稱「2025全面限用、2030全面禁用」塑膠袋等四大品項的限塑政策目標;六年過去,期間許多國家紛紛展開各種限塑措施,聯合國正在制定塑膠公約,還有2050淨零碳排的全球共識,加上這份問卷調查顯示的九成八支持全面禁用塑膠袋的民意,在在顯示限塑已是國際潮流,限塑的政治社會氛圍已相當成熟,不若2002年初次提出限塑政策時還引起許多小店家反彈;政府可跨大步,全面禁用,否則再過一年多即是2025年,2030年也已不遠,如何達到當初限塑政策目標? 全面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兩袋合一 是全面禁用塑膠袋的最佳配套 林奕均補充說,從問卷結果中,雖然絕大多數民眾支持全面禁用,但也有近一半民眾提醒指出,必須要有配套。而經過仔細分析,認為最好的配套是全面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兩袋合一。這是因為問卷調查結果呈現出一個十分明顯的現象:民眾會把塑膠袋帶回家,原因除了忘了自備袋子外,另一個重要心態就是反正家裡也需要有袋子用;而帶回家後,有將近80%會拿來當垃圾袋用。有趣的是,在已經長年實行垃圾專用袋的雙北來說,還是有大約75%會當垃圾袋用,推測可能是拿了兩用袋。也就是因為民眾的這個習慣,讓看守台灣協會推測民眾對於兩袋合一搭配全面禁用塑膠袋政策的配合度應該會很高,當然這個政策需要以垃圾費隨袋徵收為基礎。 而這樣的政策配套,可發揮奇妙效果,讓購物用塑膠袋的全面禁用,實質上等同於全面限用,畢竟兩用袋是隨袋徵收垃圾費的必要物品,不會也不能禁用,卻可用作購物袋;這既能滿足超過一半以上要求全面禁用「所有材質」一次用購物袋的需求,也能滿足近一半民眾希望有配套、九成三民眾希望塑膠袋收費應使用於垃圾減量措施或納入垃圾費而非進入商家口袋的要求。更奇妙的是,透過這樣的政策配套,可解開垃圾隨袋徵收難以邁出雙北的困境。 專用垃圾袋/兩用袋價格太低還倒貼 隨袋徵收難邁出雙北 主婦聯盟台中分會會長耿明誼指出,雖然隨袋徵收在雙北已實施多年,早就證明民眾接受度與配合度高,又可讓民眾隨排出的垃圾量支付垃圾費,符合污染者付費的公平正義原則,還可發揮垃圾減量與促進回收的效果;然而,成也雙北、敗也雙北,雙北每公升專用垃圾袋/兩用袋0.36元的定價,讓其他縣市舉步不前,因為基於這超低費率的垃圾費收入,只能反映5-10%左右的垃圾清除處理成本,而且不但垃圾費收入會因此減少,廚餘與資源回收的工作量反而增多,還要增加專用袋或兩用袋的袋子製作、配銷支出(袋子製作配銷成本並未包含在垃圾費中,等於是由眾多納稅人補貼,不符合公平正義)。因此財力不如雙北雄厚的其他縣市,才會以各種理由(比如會有民眾為省袋子支出而亂丟垃圾)推託垃圾費隨袋徵收的實施。 目前,台中市已經宣示要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主婦聯盟台中分會也在協助市府與民眾溝通政策。我們在推動過程中,碰到最多的反對意見是來自於對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不夠了解,最大的癥結點在於過去收取垃圾處理費大多是隨著自來水費徵收,民眾付費無感,甚至很多民眾都不知道自己丟垃圾是需要付費的,若能詳細說明垃圾處理的收費方式差異,他們通常會轉而支持,因此隨袋徵收實施,阻力不在民眾,而在縣市政府心裡盤算覺得划不來。 環境部握良方 垃圾費公式新增中央指定垃圾管理基本費 可一石四鳥 面對隨袋徵收推動困境,其實解方就在環境部手中。謝和霖解釋說:首先,依據廢清法24條授權,供各縣市政府依循來計算垃圾費的費率公式及規劃徵收方式的「垃圾費徵收辦法」(正式名稱是《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徵收辦法》),是由環境部訂定。環境部只要於該辦法中廢除隨水費或按戶徵收方式,規定垃圾費只能採隨量徵收,再於垃圾費計算公式中,納入可視為垃圾清除、處理業務之管理成本一部分的「垃圾管理基本費」,費率由環境部於該徵收辦法中直接指定,使其等同於要用來抑制塑膠袋使用量的數額。如此環境部可透過這管理基本費之費率的訂定,宏觀調控各縣市垃圾費反映成本的比例及民眾使用專用垃圾袋/兩用袋的數量。 至於「垃圾管理基本費」的費率,初步應訂在什麼價位?根據這份民調,目前有近四成民眾總是忘了帶袋子,表示用來抑制塑膠袋使用量的數額應提高,才能提醒更多民眾出門購物要自備袋子;而近八成民眾可接受每個袋子兩塊錢以上。但雙北兩用袋有小型(2.8公升)、中型(5.6公升)、大型(13.9公升)三種不同規格,這用來抑制袋子使用量的「垃圾管理基本費」,也應與袋子大小成正比才合理。故若以小型袋的「垃圾管理基本費」為每個袋子兩塊錢來計算,則這基本費的費率相當於每公升袋子0.7元。 商品包裝袋不消失 下階段減量回收重點 不過,民眾拿回家的塑膠袋,除了購物提袋之外,也包括商品包裝袋,比如單一材質、可回收再生的蔬果袋以及通常為複合材質、難以回收再生的冷凍食品氣密袋。這些包裝袋不在購物用塑膠袋的禁用範疇內,不會跟著消失,雖不易全面禁用,但仍應想辦法透過裸賣或重複填充策略使之減量,或透過材質標示及單純化提昇其回收可行性;因此用來促進塑膠袋減量或回收的相關措施,仍不可或缺。 林奕均指出,根據這問卷結果顯示,願意配合塑膠袋回收再用或再生措施(如袋袋相傳以及乾淨塑膠袋的分類回收)的民眾非常多,都有超過80%,不過其中將近一半是「在方便的情況下」才願意做,例如「有空」、「塑膠袋不須特別處理」或是「清潔隊有在收的話願意配合」,這表示需要政府介入,普及回收站或共享點等方便回收再用或再生的基礎設施。 買袋錢成垃圾費一部分 應多用於垃圾源頭減量 另外對於塑膠袋收費的用途,大多數人認為應用於「給自備購物袋打折優惠」跟「鼓勵商家轉型無塑零廢」,其次為「減少塑膠垃圾」或「納入垃圾費中」,這幾個方式都能將污染者付出的代價,用於改變消費行為與商業模式,減少垃圾產生,打造零廢棄的未來。不過,若要如前述提案,讓買袋錢成為垃圾費一部分,並隨著隨袋徵收機制回到政府手中,那各地方政府得要把收來的垃圾費,更多地用在不須設置昂貴硬體設施的源頭減量策略,才能滿足民眾期待,千萬不要像現在這樣,重度投注於末端處理,或用於只有短暫效應、放煙火式的大型活動。 從問卷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多數民眾對於塑膠袋減量、回收或甚至是完全禁用基本上是支持的,但是有將近一半的民眾認為要有配套措施,而環團重申,全面禁用一次用購物袋,搭配全面實施隨袋徵收+兩袋合一的政策,會是非常有機會成功的塑膠袋退場機制。 塑膠袋限用政策停滯六年 應跟上國際、立法告別塑膠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徐聖惠指出,環境部2017年起擴大至十四類場所限用塑膠袋,卻仍缺少傳統市場、餐飲服務場所等,直至目前為止已經停滯六年沒有更進一步動作,應加快速度與力道。徐聖惠強調,法規指引是一次性塑膠淘汰的重要工具,環境部正研擬的《資源循環促進法》預計明年公布草案,應同步推動「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轉用重複使用」入法,並結合公私部門的推廣工作,讓重複使用(如循環杯)成為有效解決塑膠污染的替代方案。
【聯合聲明】能轉盟針對部份媒體近期報導內容之澄清
【聯合聲明】能轉盟針對部份媒體近期報導內容之澄清 1. 能轉盟已於9月15日退出「淨零臺灣氣候對話」論壇主辦單位。 2. 能轉盟及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兩者為各自獨立之單位。 原訂於10月底舉辦之「淨零臺灣氣候對話」論壇活動,原預計邀集三黨候選人針對氣候政策進行發表與討論。此活動由國際氣候發展智庫發起籌備、綠色和平協辦,能源轉型推動聯盟(能轉盟)應前述團體邀請擔任共同主辦單位,但由於對於論壇進行方式有不同意見,能轉盟已於9月15日退出「淨零臺灣氣候對話」論壇主辦單位,未參與任何與籌備規劃相關工作。 10月14日能轉盟從國際氣候發展智庫之聲明得知,賴清德團隊自始至終都未曾答應出席活動,但其他候選人團隊卻刻意放大誤解,展開政治口水戰的攻防,讓辯論在未開始前就已模糊焦點,實為遺憾。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作為長期推動能源治理研究與倡議的民間團體,期盼有更多正向、本於事實的政策溝通討論,而非造成誤解的政治操作,讓台灣的淨零轉型能夠更加穩健地往前推動。 特別澄清:近期有媒體於報導中刊登「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是多個關心氣候能源的公民團體,所組成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這是錯誤資訊,國際氣候發展智庫並非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一員,兩者為各自獨立之單位。 2023.10.17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 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