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遞

【訊息稿】為水鳥留下一片光灘,淡水河蘆洲守護泥灘行動
發稿日期:113年10月9日 各界合作,為濕地保護打下堅實基礎 淡水河國家重要濕地蘆洲堤防段,因近期河道清淤工作,展現出一片大面積的泥灘地,吸引了黑腹濱鷸、黑面琵鷺、小水鴨等眾多水鳥進駐。為了守護這片珍貴的棲息地,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以下簡稱台北鳥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荒野保護協會)、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分署(以下簡稱第十河川分署)、明志科技大學、羅浮童軍濕地生態興趣小組、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及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共同合作,展開了一系列守護泥灘行動。 讓泥灘地重新煥發生機 9月29日的光灘淨溪行動 ,60位志工不畏颱風前的風雨,進行了紅樹林移除後再次著生的水筆仔苗的拔除工作,以及灘地垃圾的清理。志工們一共拔除了數百支著生的水筆仔苗,並移除將近250公斤的垃圾。 主辦單位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會長游晨薇表示:「荒野保護協會長期關注淡水河五股蘆洲段外灘地的狀況,以及河岸的垃圾問題。這次的光灘行動,不僅是要向淡水河的垃圾問題宣戰,更是為淡水河的水鳥們而努力。保護這片泥灘地對維持水鳥的生態環境至關重要,而這也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行動。」 共同發起單位明志科技大學行動導向辦公室,此次召集將近30位師生參與行動。 帶隊陳老師表示:「參與環境行動對學生是重要的,不僅是親身參與環保工作,更能了解淡水河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可深化學生對於環境現況的理解。」他進一步指出,明志科技大學未來將持續關注蘆洲灘地的狀況,透過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為在地提供更多協助,推動濕地保護工作長期發展。 第十河川分署此次也派遣了近20位志工參與行動。透過生態樣態的學習,未來在推動相關河川治理工程時,能夠兼顧生態保護,為台灣留下更好的水環境。參與的十河分署志工伙伴表示「透過此次參與光灘行動,分署將更積極考量未來工程中的生態影響,確保淡水河的生態多樣性和環境品質能夠持續改善。」 羅浮童軍濕地生態興趣小組夥伴也是此次行動的重要支援力量。這群熱愛生態的童子軍,不僅協助搭設遮雨篷,還穿上沼澤衣前往泥灘地拔除著生的水筆仔苗。第一次穿上沼澤衣的體驗相當新奇,雖然一直卡在泥灘地中,要移動相當困難,但他們依然表示這樣的工作非常有意義,能夠親身參與到生態保護中,體會到守護自然的責任感。 主辦單位台北鳥會理事長李昭賢先生也強調:「紅樹林是重要的濕地植被,但水鳥更需要開闊的泥灘棲息。因此,我們與第十河川分署協商,決定在這片約10公頃的新生泥灘地進行光灘行動,減少樹木與高莖草的侵入。」 本次保護行動彰顯了多方合作的力量,希望可以維持新生的泥灘地的健康狀況,成為水鳥重要的棲息地,也讓更多人認識到淡水河泥灘地的重要性以及垃圾問題的重要性。

【新聞稿】實質減碳沒兩撇,遊說政府當大爺 反對巨嬰財團要求碳費銅板價
發稿日期:113年10月9日 守住碳費合理價格 才有綠色永續競爭力 今日(10/7)環境部將召開第六次碳費費率審議會,之前會議決議,碳費起徵的一般費率將在300元到500元之間,預計到2030年要調高到1200元到1800元。而真正最關鍵的優惠費率將在今日的會議上討論決議。日前經濟部、與石化、鋼鐵等排碳大戶產業為主的工商業代表持續透過媒體放話,用危言聳聽的綠色通膨和維護產業競爭力為藉口,極力想將碳費優惠費率打2折後的碳底價壓低到20元以下的銅板價,遠遠低於環境部過去委託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SE)團隊做的碳定價研究,所建議碳費起徵價不宜低於台幣300元,並且要逐漸提升到2030年約3000元的結論。 石化、鋼鐵產業等排碳大戶有如巨嬰一般不願長大,繼續享受污染成本外部化帶來的紅利,拖延淨零轉型的腳步,迴避台灣在全球氣候變遷危機下應負擔的永續責任,嚴重耗損台灣出口貿易的綠色競爭力。 關心氣候變遷及企業責任的公民團體,於今日第六次碳費費率審議會召開之際,齊聚環境部召開記者會,呈現「排碳巨嬰企業,宛如大爺出巡」的意象,要求經濟部與產業代表停止施壓碳費價格,呼籲碳費審議委員應該共同堅守減碳目標,制定合理碳定價,替未來世代的生存權利嚴格把關。 經濟部罔顧氣候危機、顛倒公正轉型意涵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表示,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已經不僅是迫在眉睫,更是確實地在發生當中,根據聯合國IPCC在2021年發布的AR6報告,世紀末升溫超過3.4度C的情況下,台灣將會增加一倍的強颱數量;而台灣的冬季長度於25年間,已從每年90天陡降至75天,甚至很可能在2065年前歸零。這樣的氣候危機必須全台灣人民、各部會共同面對,而主管台灣過半排放製造部門的經濟部,應更慎重看待淨零排放的時程。 自年初環境部展開碳費溝通以來,經濟部在氣候與能源政策的討論中,以工商團體代言人的角色自居,卻對於我國減量目標無法達成的事實似乎感到事不關己,不斷挾著產業競爭力的大旗拖延轉型時程。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公正轉型竟也被用來當成拖延轉型的藉口。然而經濟部卻未認清公正轉型的前提,應先規劃足夠積極的轉型作為,才同時透過相當機制保護受到過度衝擊的族群(如勞工、中小企業、煤礦社區…等),而非因為轉型會造成產業衝擊,反而開放高排碳的產業不需盡力減碳。 我們希望經濟部和環境部好好思考,依照目前優惠費率折價下來的10元、20元碳費,我國產業未來究竟要如何銜接歐盟CBAM?更遑論目前「自願減量專案」抵減碳費的減量額度(俗稱碳權),根本不受CBAM機制承認,未來我國出口到歐盟的產品,恐因在本國未足額繳納碳費,將全部都要再另外購買CBAM憑證,如此是否符合當初設計碳費制度銜接國際的初衷?而我國預計於2025年減量10%的目標,時至2022年僅減量約1%,我們想知道面對大幅落後的減量成效,我國卻只能端出如此虛弱的碳費價格訊號予以回應,這些排碳產業和經濟部漫天喊著環保與經濟的平衡,是否只在夢裡才找得到? 廉價碳費比氣候變遷還極端!工商業恐嚇綠色通膨要「全國人民幫繳碳費」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鄭泰鈞直言,近日財團代表持續放話,批評碳費過高將增加產業成本,恐導致綠色通膨;而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更與之唱和,提案碳費應大打優惠,每噸最低應收取「0元」。本該阻止氣候危機,捍衛未來世代生存發展的政府,竟淪為財團的牟財工具。 根據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碳費以500元計,台塑僅需繳納122億元左右,僅占其2023年生產成本(8,318億元)的1.47%;中鋼約為2.34%(97.91/4,177億元)、台泥約為2.14%(22.35/1,043億元),影響並不如期宣稱的巨大,且由於「淨利」頗受經濟景氣循環影響,若以之作為評估對象,並無法反映碳費真實影響;全球最大的工商組織,國際商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ICC)的研究更已指出,碳定價的實施並不會導致通膨危機。 產業之所以遊說政府、製造通膨輿論,和經濟部攜手演出話劇,目的只有一個:「將碳費轉嫁給民眾,要全國人民幫財團繳碳費」,今年凱米颱風殷鑑不遠,極端氣候的威脅,早已冤魂般壟罩在台灣的上空。然而,台灣廉價碳費制度,竟能比氣候變遷還極端,財團任意遊說銅板價,把碳費當成大小廟宇裡的「功德金」,當成「添油香」的慈善積德行為,賤踏出賣「未來」的,正是「當下」目空一切、遙控政治,攫取環境社會能量,從中變現套利的吃人財團。 碳費費率暗藏玄機,環境部應莫忘初心、堅守立場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員沈宜臻怒斥,環境部應當成為環境的代言人,要求破壞環境的行為付出相對應的代價,而非反過頭來擔心產業界可能因為碳費徵收而受到影響。環境部長彭啟明日前受訪時表示,理解企業對於繳交碳費的擔憂,強調雖然一般費率可能落在500元左右,但只要企業願意自主減碳,碳費可低至2折,僅需繳納約100元。然而,這樣的計算方式實際上大有問題。根據現行規劃,若碳底價要維持在100元,碳費的「優惠費率」至少應從500元起徵,而非彭部長所云之「一般費率」。以目前可能的方案來看,優惠費率再乘以「0.2排放量調整係數」,企業實際繳納的碳費可能僅剩20元,令人無法接受。 碳費政策的核心應該是環境與未來世代的福祉,而不是優待排碳大戶。彭部長於9月30日的訪談中也補充說明到,臺灣碳費一般費率初步落在每噸300元至500元,與目前歐盟碳交易市場的70歐元(約台幣2500元)有相當大的落差。可惜彭部長的話語和環境部目前的政策方針大相逕庭,我們呼籲環境部需更謹慎地設定碳費的起徵價格,才能確保真正反映企業的排碳成本,並發揮應有的減碳效果。 碳費是全球公認的有效工具,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能源轉型,甚至帶來許多經濟效益,例如鼓勵產業升級、提高能源效率等,並非如經濟部所云,將拖垮台灣展業競爭力。此外,碳費的收入亦可用於氣候變遷的應對措施,為社會帶來長遠的利益。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應該是碳費設計的考量之一,而不是企業大開後門的理由。請環境部務必堅守其對環境保護的立場,支持更嚴格、有效的碳定價機制,切勿受經濟部的壓力和產業界的遊說影響,陷入綠色通膨的迷思當中。 碳費應自500元起徵,逐步調升至3000元,碳費優惠須設落日條款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林雨璇指出,若要促使鋼鐵、水泥、化工等高碳排產業投資所需的減碳技術,碳價每噸必須高於100美元,才具經濟可行性。因此,我們呼籲碳費應從500元起徵,並且逐年提高,在2030年達到每噸3,000元。此外,相關的碳費優惠措施,如優惠費率,必須設有落日條款,否則,正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今(2024)年的報告所言,這些措施將成為對清潔技術長期投資的阻礙。落日條款的設置,能夠明確讓企業知道,優惠費率僅是暫時的過渡機制,而非永久的碳費豁免。且優惠費率若長期存在,不僅會削弱台灣的減排目標,也會讓台灣與其他國家的碳價格出現明顯差距。在CBAM等機制推行的背景下,將對台灣工業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我們呼籲,2030年之後優惠費率應該退場,反映真實的減碳成本。 發起聯合聲明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台灣環境規劃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聲援團體:荒野保護協會、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看守台灣、綠色和平、野薑花公民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行動柴棺龜淨零棄成長推動協會、環境正義基金會

【新聞稿】國土計畫不上路,農地破碎止不住 9藍首長勿造謠 賴政府應依法如期上路
國土計畫不上路,農地破碎止不住 9藍首長勿造謠 賴政府應依法如期上路 發稿日期:113年09月30日 回顧《國土計畫法》的立法歷程,從 1997 年首次提出構想到 2015 年底完成立法,歷經將近 20 年的醞釀與討論。之後又經過 8 年的準備期,各界已有許多時間進行溝通、協調與準備,未來上路 後溝通也應持續。而依《國土計畫法》第 45 條規定,「國土功能分區圖」應於明(2025)年 4 月 30 日以前公告;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之日起,50 年前制定的《區域計畫法》將不再適用。 內政部要求各地方政府遞交「國土功能分區圖」期限為今年 6 月,然至今仍有 9 個藍營縣市(新 北市、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台東縣)遲未繳交;同時還不斷造謠,指責國 土計畫沒有彈性、阻礙發展、侵害權益,意圖不斷延宕國土計畫的上路,讓國土失序,無法遏止不 當的開發與錯誤的土地利用。更令人遺憾的是,上週 22 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不僅未能明辨是非, 反而召開「國土計畫法展延重調整,再起步更穩固」記者會,對於錯誤資訊隨之起舞。 對此,地球公民基金會協同農業工作者、30 多個民間團體,破除謠言,並嚴正聲明:國土計畫應 如期上路,才能遏止不當的開發與錯誤的土地利用,讓台灣的國土有機會邁向永續,捍衛世代子孫 國土永續發展。 延宕國土計畫,農地破碎加劇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黃子芸指出,「國土計畫」上路是重新建構國土秩序的開始,相較於《區 域計畫法》下的非都市土地,在 2000 年增訂非都市土地開發及分區變更等相關審議作業規範後, 開啟「任意變更」的大門,讓農地逐漸變成破布;「國土計畫」最大的指標是,國土功能分區的劃設以「適地適用」為理念,在「計畫引導使用」下,於「農業發展地區」以「農地農用」為原則, 企圖改善農地零星變更及破碎化之現況。 一再推遲「國土計畫」上路,就是讓農地持續流失及破碎化的風險急增。各地都已傳出多起趕在「國 土計畫」明年全面上路前,提出土地變更案,期待壓線核准;曾見報的就有花蓮七星潭沿線的 7 家 大型度假村、臺中大肚山區的溫泉豪墅、觀光酒店等。依據內政部資料,今(2024)年 8 月,全 台審議中的開發許可案就有 105 件(相較同年 3 月時的 90 件,增加了 15 件);而地方政府尚未 核准的使用地變更編定案則是多達 771 件(相較同年 3 月時的 537 件,更是暴增 234 件)。在短 短 5 個月,新增近 250 件的非都市土地開發案申請,開發區位散落各地,加劇農地的破碎。 地方政府若真在意農業發展,就應立即送審國土功能分區。確保「國土計畫」如期上路,才能遏止 農地流失、破碎情況更加嚴重,也才能避免讓第一線公務員繼續疲於應付這些想要壓線核准的土地 變更案! 部分藍首長亂造謠,糊弄農民、大玩兩面手法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湯琳翔抨擊,多位藍營地方首長高喊產業用地不足根本就是謊言。《國土 計畫法》已將實質規劃權下放地方政府(中央僅做原則性規範)。2021 年已公告實施,由各地方政 府自行擬定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內容涵括:佈局未來發展、提出國土功能分區圖草案;如 今也僅是依此計畫內容,研擬國土功能分區圖。3 年過去了,這些連任的藍營地方首長,若認為計 畫內容有所缺陷或不足,豈不是在打臉過往的自己規劃有誤、對地方施政不夠用心。 事實上,各地方政府預留的未來發展用地不僅足夠,更是已超越地方政府開發負載量能。以雲林縣 為例,未來發展地區的劃設面積高達 12,042 公頃;等同在未來 20 年間,要完成 28.5 個高鐵雲林 車站特定區(422 公頃)規模的土地開發。比例同樣懸殊的還有桃園市,目前所劃設的未來發展地 區將近 13,450 公頃;等於在未來 20 年內,每 3 年就要完成一處與淡海新市鎮規模(1,750 公頃)相當的土地開發。所幸,這些明顯與地方需求存在巨大落差的規劃,若無具體開發可行性,仍有途 徑在「國土計畫」中被調整回「農業發展地區」。 雲林縣長張麗善一邊要求劃設更多根本沒有能量開發的未來發展地區,導致大量的農地流失,又一 邊高喊捍衛農業權,更是在糊弄農民、大玩兩面手法。如此,更是坐實了,「把從事農業當作一種 犧牲」,骨子裡輕賤農業與農民,只貪圖農地變更開發、地價翻轉利益,完全不顧農地炒作、農地 價格飆升,恐讓農業經營陷入困境,也讓真心想務農的農民難以生存! 「農地農用」沒改變, 農業權沒受限 宜蘭百大青農田菁說明,投入農業生產,不論是找一塊地還是養一塊地,都是費時耗力的;投入心 力,當然期待能有所保障、可以長長久久的永續生產。正因為農地是珍貴且難以維護、恢復的,愈 是有心要務農的人,愈希望自己地是完整的劃入「農業發展地區」,確保「農地農用」、讓農地及農 地使用權獲得保障,也獲取機會爭取更多的農政資源投入,甚至是回饋農地的多功能價值,例如:維護生物多樣性、農田地景、具備氣候調適功能等多個面向。 面對宜蘭豪華農舍的激增,田菁憂心忡忡的表示,完全可以想像中南部有心務農者也同樣憂心珍貴 的農地面臨被開發、徵收轉用的壓力。不過,田菁也認為「國土計畫」仍有其缺陷,包含了過於寬 鬆的容許使用規定、即便是最優良的「農業發展地區第一類」仍可興建農舍。但《國土計畫法》至 少限縮了「農業發展地區」任意變更為「城鄉發展地區」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有更完善的民眾參與、部會協調整合機制,因此,「國土計畫」如期上路後,搭配持續的、滾動的計畫檢討,帶動相關法 規、政策,如《農業發展條例》的修正,會是相較於《區域計畫法》時,更有機會讓台灣的農地生 產環境從結構上改變,從根本好起來。 國土永續、世代正義 不該敗給「炒地皮」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律師表示,《國土計畫法》是在經歷了 2009 年莫拉克風災後, 反思國土規劃、土地管理後的重要變革。第一條開宗明義即強調「為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國土安 全」、「促進資源與產業合理配置」、「追求國家永續發展」,是首度以國土安全、永續發展為目標的 法規,讓台灣可以重新檢討糧食安全議題,杜絕產業嚴重剝削資源,還有因應氣候變遷而提早規劃土地利用及永續發展,特別是現在地震、暴雨、土石流頻傳,更不應繼續放任脆弱國土遭受人為破壞。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主任吳慧君表示,2020 年內政部國土計畫委員會審議彰化縣國土計畫時,曾 對鹿港「打鐵厝產業園區」案提到:「該案缺乏區位適宜性,且其區位非屬原依《區域計畫法》劃 定之工業區擴大,是以,目前該案無法劃設為城鄉 2-3,請彰化縣政府再予檢討。」即便如此,彰 化縣政府仍無視審查決議、當地居民反對,以《國土計畫法》尚未正式上路,強行通過地方環評及 非都開發許可;現在甚至已經進入正式開發及招商程序。可見只要「國土計畫」一天不上路,地方 政府就多一天掠奪農地、炒作土地的機會。 慧君是一位環境倡議工作者,也是一位母親,今天站出來也是要為下一個世代發聲。台灣長期放任 土地開發,造成嚴重的農地掠奪、土地炒作,等同放任自然環境被壟斷(這與北歐國家長期重視、 推廣的「自然共享權」精神相違),這樣的放任不僅只是圖利少數人,更重要的是許多像慧君小孩 一樣年紀幼童,在自然環境被掠奪而逐漸減少中,失去體驗自然的權利,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下, 嚴重國土失序導致災害危機加劇,全民恐成氣候難民。 這些為了土地利益而炒作出來的開發案,沒有留給下一代更多的「空間」來面對或因應未知的國土 永續難題;不斷的預支未來,將利益於此時賺入手中。這樣的國土開發、利用一點都不符合永續與 世代正義!更不論,這些土地炒作的行為,導致了土地價格不斷飆漲,居住正義的落實更是難上加難。 綠營立委不應隨藍營人士起舞 賴政府應確保國土計畫依法如期上路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強調,惟有「國土計畫」如期上路,《區域計畫法》及非都市土地 管理下的諸多亂象,特別是失序、蛙躍式的開發導致的農地破碎與流失,才會逐步有解方。民意代 表作為民眾與行政部門間重要的溝通橋樑,應充分理解「國土計畫」的核心內涵、澄清錯誤資訊, 成為「國土計畫」的有力推手,而不是隨藍營地方首長起舞的造謠者。部分綠委以《國土計畫法》 是馬政府時期通過為由進行杯葛,嚴重忽視民進黨執政這 8 年用心投入建置「國土計畫」體制的政 務官、事務官的努力! 《國土計畫法》是一場由法制體系改變帶動國土規劃邁向民主化的革命,難以避免既得利益者的反 撲。對此,一個負責任的中央執政團隊,更應堅持做出對的事、依法行政!面對應作為而不作為的 地方政府,其實可依循《地方制度法》第 76 條第一項規定,「直轄市、縣(市)、鄉(鎮、市)依 法應作為而不作為,致嚴重危害公益或妨礙地方政務正常運作,其適於代行處理者,得分別由行政 院、中央各該主管機關、縣政府命其於一定期限內為之;逾期仍不作為者,得代行處理。但情況急 迫時,得逕予代行處理。」 我們強烈呼籲,若地方政府仍持續杯葛、拖延,賴政府應該「硬起來」,依據已公告實施之直轄市、 縣(市)國土計畫內的國土功能分區圖發布實施! 共同聲明團體(36 個民間團體): 大地心環境關懷協會、中科污染搜查線、中華民國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反對中友-森 形埔里農莊三開發案自救會、月見學習農園、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台南市社區大學 研究發展學會環境行動小組、台南新芽、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台灣生態學會、台 灣石虎保育協會、台灣河溪網協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蝙蝠學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台 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守護台灣白魚永續棲地自救會、守護宜蘭工作坊、守護神 岡聯盟、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宜蘭國土計畫讀書會、宜蘭惜溪聯盟、爭好氣聯盟協會、社 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南投水環境關懷聯盟、美濃農村田野學會、草山好 土氣、荒野保護協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法律人協 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依照筆畫排序,陸續增加中)

【新聞稿】高雄後勁溪川廢調查結果發布!
高雄後勁溪川廢調查結果發布 串聯在地志工、科技協作找出隱匿垃圾 富邦人壽、荒野保護協會、高雄水利局攜手推動永續水漾港都 發稿日期:113年06月25日 與富邦人壽合作發稿 高雄後勁溪作為港都經濟繁榮的搖籃,河川滋養農田與養殖漁業,卻曾遭受緊鄰工業區嚴重水汙染,歷時多年整治改善後,近年來已為在地提供更多的生活休閒功能,卻也使人類生活垃圾易在不經意棄置下破壞河岸環境,為實現公私協力減少河川廢棄物堆積及攔阻入海,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首度挺進南台灣進行「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並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產學合作導入無人機的協作功能,發現河岸平均每公里約有60袋垃圾(每袋14公升),換算汙染程度為C級(稍髒),且八成垃圾集中於3.5%河岸段上,印證公部門維護成效顯見之餘,尚有垃圾隱藏區域須被多加留意。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表示,「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計畫執行已完成第四條河川,河川猶如大地血管遍佈全台,若遭受垃圾汙染將連帶影響週邊生態,因此一個城市的自然生命力,仰賴居民共同維護並潔淨在地河川,感謝富邦人壽企業志工與所有在地志工的支持與協助下,讓川廢快篩調查首度完成南台灣高雄後勁溪,共同努力盤點出垃圾隱密堆積的位置,借助志工踏查及無人機輔助下被洞察定位,並將分析成果提供高雄市水利局參考,相信將有效清運及持續優化管理措施,為高雄創造更完善的親水生活貢獻一份心力,進而追本溯源從減少產生廢棄物開始守護河流及海岸環境。 高雄市水利局長蔡長展表示,健康河川是永續城市的一項重要指標,後勁溪及典寶溪水系是北高雄的重要區域排水,藉由這次的調查結果,可以說是幫兩條排水進行健康檢查,從2023年的報告中,顯示八成的垃圾集中在3.5%的河段,提供廢棄物的重點分佈範圍,有助本局更有效率的進行河川清理,未來將持續優化各排水設施維護管理工作。 富邦人壽執行副總周資為表示,隨著水岸河畔被納入現代都市規劃中重要的親水環境,有感於乾淨水源是人類健康的安全基礎,因此秉持深耕環境永續議題的初心,富邦人壽致力以實際行動關心全台重要流域的川廢問題,繼完成台中烏溪、新竹頭前溪調查及大台北淡水河複檢後,去年底首度推進高雄後勁溪不僅持續獲得企業同仁及社會大眾的熱情參與,亦攜手在地師生導入無人機提升調查涵蓋率,感謝高雄市水利局對調查結果報告給予支持,未來將持續串聯淨溪活動、社區環教等,為調查行動增添環工人才培育、永續通識推廣等層次意義。 河岸段垃圾整體量少卻集中 橋下隱密角落成為小型熱區 台灣不僅四面環海且河流眾多,進到河川的垃圾約有八成會順流入海,故富邦人壽自2021年起率全台企業之先,攜手荒野保護協會連年推動「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計畫,此次前進高雄後勁溪再度號召企業員工、在地民眾踴躍響應,組成近20人的調查志工團隊,從去年底至今年初耗時約5個月,搭配無人機飛行輔助補足視野盲區,完成河岸段(包含後勁溪、獅龍溪、典寶溪)及出海口共計103.5公里的踏查行動,監測記錄下垃圾分布熱點、數量及種類等關鍵數據。 所有調查範圍內總計發現約17.8萬公升的垃圾量,其中河岸段的垃圾量僅佔近4萬公升(佔22%),可見鄰近道路的河岸垃圾易發現與清運,然而橋墩下的隱密地帶因視線易被遮蔽,仍出現惡意傾倒的投機行為,尤以獅龍溪與曹公新圳、典寶溪福安橋下及出海口一帶甚為明顯,總結而言河岸段垃圾有「相對少量」卻「集中分布」二大特色,期待未來繼續公私協力,運用科技讓河川的垃圾分布熱點能更快地被監測定位,並獲得更有效的重點清運,同時期盼各界一起強化河川保育觀念,防止棄置傾倒行為污染身邊河川。 飲食塑膠垃圾為主要污染源 倡議減塑生活共創永續高雄 此次調查河岸及海岸範圍,經數據分析顯示,主要垃圾類型仍以生活常見一次性廢棄物為主,其中塑膠瓶罐容器佔26.4%、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佔21.7%、塑膠袋(含食品包裝袋)佔20.1%,列居前三名佔垃圾總數近七成,而此三大類飲食相關塑膠垃圾於河岸段佔比甚至接近八成,顯見公部門應積極引領民眾落實減塑生活、環保回收的重要性,同時也鼓勵更多在地餐飲業者加入循環服務行列,為打造綠色永續的美麗高雄一起努力。 此外,高雄後勁溪的出海口左右岸,亦可見台灣第一大港的繁榮景象,垃圾種類除飲食相關塑膠垃圾,亦可見發泡材質(含保麗龍浮球或魚箱)、玻璃瓶罐等更多元類型,反映高雄港在扮演國際海運樞紐、漁業經營腹地、觀光港埠門戶等重要地位的同時,也同樣難逃多數海岸會面臨之國際海漂垃圾、及近海漁業廢棄物等問題。 後勁溪調查紀錄片全新上線 長年耕耘成果榮獲多獎肯定 每年以關懷不同流域為目標穩定前進,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推動的「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計畫,結合調查成果發表、及定期複查規劃,致力實現公私協力提升清運效率,至今已獲得遠見ESG企業永續獎「傑出方案-環境友善組首獎」、保險卓越獎「公益關懷專案企畫-金質獎」、AREA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社會公益發展獎」等國內外六大獎項肯定,也將持續帶動企業、校園、社區環保教育及河海守護活動。 此外,為帶領全民認識川廢調查的環保意義,本次高雄後勁溪的調查過程及成果,亦首度結合動畫插圖製成「守護溪望‧河你一起」紀錄片,期盼號召更多民眾積極關心在地河川的垃圾汙染問題,並影響年輕世代及早建立生活減塑的習慣,讓永續行動力量得以集結放大,從共同親水愛河開始守護台灣生態及地球家園。

【新聞稿】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草案|小水力發電意見書
發稿日期:113年07月29日 環境部於6月28日召開記者會,公布「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針對水力發電,在未諮詢外部團體意見、未釐清小水力發電爭議的情況下,逕行將把符合「小水力發電」定義的開發行為,從應實施環評的許多認定標準中排除,認定只要「引水點下游維持每秒2立方公尺流量」及「尾水放回原水體」,經主管機關審核確認即可免實施環評。 此舉將造成小水力發電以發展綠能為名,擴大開發自然河川,侵害僅存不多、無人為整治之自然溪流,不僅會因為依據不明的基本流量定值以及未明確定義尾水應放回原水體之距離,助長溪流斷流危機,興建攔河堰壩構造物造成上下游棲地劣化、河川連續性受阻、河相失衡等問題,也將不再受環評程序監督。 在支持再生能源發展的同時,我們也關心著溪流生態所面臨的威脅,因而希望有妥善的影響評估及審議程序,導引小水力發電不論在選址區位或是設置型態上,能形成一個在乎河溪生態,也促進地方參與能源轉型之契機,而非單方面循著產業端的發展壓力,忽視整體河溪環境與社會權益。 由於當前能源主管機關─經濟部能源署,尚未將把關環境影響用途之「小水力發電設備管理辦法及設置指引」進行公告,外界遲遲未能掌握制度建置情形,因而不得不謹慎看待此次環評認定標準修正。針對此次修正草案版本,我們提出兩項主要質疑: 國內對小水力發電的定義,在去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後擴大「利用水道」之資格,但其裝置容量規模的認定標準,卻並未因應水道敏感性而變得嚴格。環境部不應預設擴大資格認定的小水力發電不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而逕行排除環評認定標準中對於各項「設置區位」的把關。 台灣各地河川溪流特性皆不同,環境部不應訂定一個依據不明的基本流量定值,論斷為免實施環評資格;另外有關尾水放回原水體,若未明確定義應於多少距離內放回,則可能如同花蓮豐坪溪水力發電計畫,將造成減流段將近8公里河道的棲地劣化甚至斷流情形,而未受審慎評估把關。 我們基於對台灣河川溪流處境的長期關心,以及希望導引小水力發電朝向正向、低環境成本與社會衝突的區位務實發展,就此次修正草案版本向環境部提出以下意見: 河川水系由於其生態與環境敏感特性,在國土計畫定位上為國土保育地區,依照國土計畫法及相關子法,國保地區原則上僅得從事保育水土資源,或從事國土保安所需設置之必要性設施。小水力發電,應朝向鼓勵結合既有水利建造物,或於人工溝渠、圳路、工業排水等生態敏感較低的區域發展,環評應嚴謹把關河川溪流相關開發行為,而非任意放寬。 針對在河川、野溪上額外興建攔河構造物,非結合其他水利設施之小水力開發行為,由於仍會造成物理棲地劣化、阻斷河川連續性、河相失衡等問題,並非只有生態流量的考量。因此,若非嚴格訂定更小的裝置容量規模或型態,作為免環評標準(例如符合500kW 以下之小水力、微水力發電),就不應將河川小水力排除於「水力發電設施應實施環評」之相關規定。 在設置區位的把關上,應依照第二十九條第二項所列之水力發電應實施環評規定,位於法定自然保護留區、水庫集水區、山坡地且設置高度達5公尺以上的攔水壩、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等區位,非屬結合其他水利設施之河川小水力開發行為,也應實施環評。 在設置型態的把關上,目前依照草案第二十九條第二項第二款,僅以引水發電期間維持下游 2cms 且尾水放回原河道,作為免實施環評標準。2cms 基本流量無法適用各地河川之不同特性、並未將下游既有水權核發情形納入考量,我們認為應依循水利法施行細則之定義,以下游維持「通常保持之水量」(流量超越機率85%之水量)作為流量管理門檻,且於一定距離內(例如300公尺)放回原河道,作為免實施環評之標準。 連署發起團體:台灣河溪網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 共同連署團體: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環境保護聯盟花蓮分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苗栗縣大湖後龍溪自救會、南台灣河溪聯盟、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宜蘭惜溪聯盟、台北市自然生態教育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生態學會、台灣石虎保育協會(陸續加入) ✱ 參考資料: 環境部預告「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環評認定標準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總說明 水利法施行細則第 14-1 條(通常保持之水量依據)

【新聞稿】全臺垃圾危機連環爆 ! 四環團共辦減廢公聽會,呼籲行政院加強推動循環包裝容器發展
發稿日期:113年07月26日 綠色和平今(26)日偕看守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及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等環團,於立法院共同召開「臺灣廢棄物過量問題及循環包裝容器產業推動公聽會」,討論循環包裝容器產業發展所需之政策與法令,並呼籲行政院應主責指導跨部會共擬「循環包裝容器推動計畫」並設置專門預算,加速循環包裝容器成為臺灣社會淨零、減塑減廢的關鍵解決方案。 ▲ 綠色和平今(26)偕看守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及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於立法院共同召開「臺灣廢棄物過量問題及循環包裝容器產業推動公聽會」 ▲ 公聽會有近 50 名來自產官學各方代表出席,討論交流熱烈。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表示,「政府推動垃圾減量二十餘年,近年更有『淨零綠生活』及『資源循環零廢棄』等政策方向,但廢棄物生產量不減反增、甚至導致全臺垃圾山為患的窘況。該如何透過政策和法令工具,加速推動循環包裝容器在各產業和活動應用、加速從源頭減少氾濫使用的一次性包裝及用品,是政府的當務之急,因此今天廣邀產官學召開公聽會,希望能加快促成行政院採取動作。」 ▲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表示,環境部預算分配「重焚化、輕源頭減量」,等同變相鼓勵民眾無盡製造垃圾、維持焚化爐運轉。 張凱婷進一步解釋,「綠色和平日前調查發現,環境部廢棄物處理預算分配長期呈現『重焚化、輕源頭減量』,每年花費17.7億在鼓勵地方興建焚化爐、打包垃圾等,反觀循環杯、禁限用一次性塑膠等源頭減量工作每年卻僅有0.8億,兩者相差達22倍,等同變相鼓勵民眾從源頭無盡製造垃圾、維持焚化爐運轉,嚴重加劇環境負擔。」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徐聖惠則提到,根據綠色和平去年發佈的「東亞地區循環杯系統與一次性杯系統之全生命週期環境影響比較」報告,臺灣每年消耗40億個飲料杯,若全數替換成循環杯,可減少碳排放58,785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臺灣街道一整年少了超過24萬輛機車,並省下超過84.5萬立方公尺的水,有助於淨零目標的工作。而經濟成本方面,若政府扮演積極角色優化循環杯系統的發展,循環杯有潛力能比一次性杯系統更便宜,估算可進一步替臺灣省下約1.6億的廢棄物處理成本。 荒野保護協會長期投入川廢調查今說明調查結果,議題專員黃嘉瑩表示,河川廢棄物多與民生消費相關,且有高比例是因人類遊憩活動造成,因此呼籲應在風景區、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等人潮密集的開放空間強制使用循環容器系統。而相關調查也指出偏鄉民眾處理垃圾不易,應增加更多循環包裝產品,供民眾選擇使用,以減少河川廢棄物,並阻止其流入海洋。 ▲ 荒野保護協會黃嘉瑩呼籲應在風景區、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等人潮密集的開放空間強制使用循環容器系統。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專案經理曾子郡強調,政府應比照《氣候變遷因應法》的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將「廢棄物總量管制目標」納入《資源促進法》法條中,透過明確的量化目標,帶動各部門轉型,「其中的關鍵之一,便是推動循環容器、循環包裝的服務模式,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及廢棄,同時建立淨零時代的綠色經濟典範。」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認為,循環容器應由商家密集場域開始,由各相關部會來協助甚至主導推動;而循環容器清洗服務所需用地,也應跨部會盤點空間,比如因少子化而退場或閒置的學校空間,或結合一些照顧弱勢族群的社福團體,串連老齡化、數位化社會趨勢下可能閒置的店面與人力,投入清洗服務,這些工作都需要由政務委員或國發會出面整合各部會的資源與力量。 受邀出席公聽會的全聯福利中心表示,「全聯自2022年推動裸賣安心平價專區,以裸賣蔬果一次買多更划算,鼓勵消費者購買,同時也於專區內擺設可重複使用的托盤,供民眾放置裸賣蔬果,減少塑膠袋使用。」 全臺唯一生產玻璃瓶裝水的華生水資源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端圓也指出,全球塑膠回收率僅9%,顯示塑膠回收速度遠遠不及生產,塑膠污染指數型成長是必然結果,唯有「重複使用」才是垃圾減量之根本,同時建議政府提供補助給協助循環容器服務的正逆物流廠商,以鼓勵更多業者進入重複使用產業。 循環容器提供商青瓢創辦人鄭文普直言,在大型活動中,循環容器目前已能做到全面替代一次性容器的效果,並達到非常好的源頭減量成效,呼籲政府提供更多實質獎勵給自願採用環保餐具的民間業者,以提升循環容器普及率。 循環餐盒服務商 Loopick 循拾執行長蔡萁聿指出,近年隨著封閉式場域開始導入循環杯,零步驟的租借除了能提升循環杯的使用,也更便利於民眾參與,建議政府應提供封閉場域 ( 如:電影院、球場 )業者相關資源與做法,協助導入循環容器,並規範政府經營或管理的場館與展會禁用一次性用品。 與會民眾黨立委陳昭姿則稱,執政單位耗盡二十年計畫整併《廢棄物清理法》和《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二法,但進度至今仍原地踏步,環境部甚至還帶頭將塑膠垃圾列為再生燃料來規避,非常離譜。呼籲政府應建立更具強制性的資源循環對策,改善迫在眉睫的污染浪費。 ▲ 民眾黨立委陳昭姿呼籲,應建立更具強制性的資源循環對策,改善迫在眉睫的污染浪費。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也呼籲,政府應加緊提出《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並強調新政策制定勢必有陣痛期,但不能痛到讓業者或民眾大力反彈,「只有棍子沒有蘿蔔」是行不通的,因為誘因不足實在很難做到全面配合,「接下來就是預算會期,我將緊盯環境部是否增列相關預算,以落實源頭管理重要性。」 ▲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稱,接下來將緊盯環境部是否增列相關預算,以落實源頭管理重要性。」 國民立委陳菁徽更向現場行政機關代表喊話,「比起追求垃圾變黃金,寧願政府多花心思在垃圾減產的源頭管制上。希望看到施政馬上有所動作,並從『行政院所屬各機關中長程個案計畫編審要點』中給政府機關發揮的空間,制定出『循環包裝容器產業發展推動計畫』並配置跨年期的專案預。」 本場公聽會有近 50 名來自產官學各方代表出席,行政院國發會、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經濟部商業發展署、經濟部綜合規劃司、衛福部醫事司及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等部會,皆有派員出席。 與會的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也於會中承諾,源頭減量經費將逐年增加,未來會積極加強法規及跨部會合作,並協助建置相關商業模式、補貼循環產業者及應用科技協助重複使用產業發展。對於循環容器需要跨部會合作,行政院國發會經濟發展處長邱秋瑩則表示,會盡力協助相關跨部會協調促進解方。 ▲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於會中承諾,源頭減量經費將逐年增加。

【新聞稿】藍碳大夢風險——正視紅樹林造成的危機
發稿日期:113年07月23日 台灣人對於紅樹林的理解,源自小學科普教育,把紅樹林視為河口海岸珍稀植物,海岸天然屏障,特別是淡水河的水筆仔,名聲響亮。諷刺的是,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匯流處的關渡自然保留區內的紅樹林擴張,陸域變大,河道窄化,改變水流,影響大台北防洪,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農委會於2021年底將關渡自然保留區解編,才得以疏伐移除紅樹林。另外,新竹香山濕地紅樹林的擴張,影響到蚵農插蚵養蚵作業,據瞭解,新竹市政府歷年來編列三千多萬元進行紅樹林的移除。無獨有偶,彰化潮間帶同樣面臨外來種紅樹林的頑強擴張,影響疏洪,底棲生物遠離,鳥類難以靠近覓食。例如彰化芳苑濕地,一大片屬海茄冬的紅樹林連帶著氣生根密集,阻斷潮來潮往水流,整片紅樹林成了垃圾場。 說穿了,紅樹林藍碳不是為了保護生態,而是為了保護生意。 當部分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想方設法疏伐移除紅樹林之際,卻因紅樹林扮演藍碳要角,官方學界似有一股鼓吹種植外來紅樹林,不經意造成與自然生態對作危機。籲請政府務必聽取多方對紅樹林看法,勿因誇大「藍碳紅樹林」功能,而不慎誤植造成台灣海岸及河口不可逆的生態重傷。我們的訴求: 1. 紅樹林強植增匯的計畫必須停止,確保重要濕地零淨損失,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應嚴格把關。 2. 應優先保護原生濕地和物種及評估對區域的其他影響,避免因碳匯需求而破壞現有的生態平衡。 3. 積極於源頭減少碳排放,而不是依賴後端的碳匯來彌補減碳不足。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律師: 紅樹林強植增匯的計畫必須停止 不管是內政部所訂定的國家濕地保育綱領,或是濕地保育法第5條所強調的目標,都是在強調維護生物多樣性、強化濕地保育網絡系統、促進濕地生態保育及明智利用,確保重要濕地零淨損失。 但是近年來因為淨零碳排大目標,以至於如何有效增加「碳匯」變成顯學,因此環境部提出廣植紅樹林的方式來做為減碳的解方。但有學者指出,外來種紅樹林的碳匯貢獻有限,固碳功能也被過度誇大,而其擴張力極強損及自然海岸,以至於外來種的紅樹林會讓泥灘地的物種多樣性下降。我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這樣的思維,就好像為了發展再生能源,而不顧一切破壞生物棲地一樣。我們不應該一再重蹈覆轍。 我們呼籲政府,應該重視與落實「濕地保育法」精神,減碳應要從排放源進行實質減少,在對的地方減碳,紅樹林強植增匯的計畫必須停止。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應嚴格把關。 荒野保護協會謝振東秘書長: 荒野已在新竹香山濕地、雲林濁水溪口進行一系列的紅樹林疏伐工作 本會長期在各地對於保存台灣「生物多樣性」而努力。例如於為了候鳥棲息、覓食而於五股濕地進行水鳥灘地的營造。為了保存台灣本土水生植物的多樣性,而成立濕地植物教育中心,搶救與收容各地因棲地破壞而恐將滅絕的本土水生植物,甚至與專家學者合作於社子島復育台灣易危的物種-鹵蕨,讓這文獻上有紀錄於淡水河出海口的物種,重現淡水河。近年荒野夥伴也於新竹的香山濕地、雲林濁水溪口進行一系列的紅樹林疏伐工作。這樣人為干預的棲地營造,是基於學者的研究及志工長期的監測調查,確認我們的作為是將原先惡化的棲地,透過適當的手段,讓該棲地盡可能處在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狀態。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雖然地球正面臨嚴峻的氣候危機,但是生物多樣性的降低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議題。紅樹林作為碳匯方法學的一部分,確實具有顯著的碳吸收能力。然而,這些方法學的應用需要謹慎考量,以避免對生態系統或是生活環境產生其他負面的影響。 紅樹林改變原棲地樣貌的昂貴代價 首先,紅樹林的碳匯效益雖然高,但其擴張可能會導致棲地多樣性的消失,如原本海岸具有水域、沙地、泥灘地、草澤、紅樹林等不同型態棲地,棲地上居住著不同的鳥類、節肢動物、螺類、魚類、軟體動物,結果在廣植紅樹林之下僅剩水域與紅樹林型態,改變原棲地樣貌,使原生物種不適生存,而讓生物多樣性隨之減少。另研究顯示,紅樹林的過度擴張除了影響上述海岸生物棲息,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壓力之外,甚至改變地形、阻礙排洪、影響船隻進出動線。因此,在推動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時,應優先保護原生濕地和物種及評估對區域的其他影響,避免因碳匯需求而破壞現有的生態平衡。 其次,以紅樹林增加碳匯應與減碳工作分立治理。我們呼籲,經過資源盤點,碳匯增量目標應該與減碳目標工作分別設立,避免減碳不足而要求增加碳匯。這意味著,應該在推動碳匯的同時,積極於源頭減少碳排放,確保兩者協同發展,而不是依賴後端的碳匯來彌補減碳不足。 總結來說,荒野保護協會認為在推動以紅樹林增加碳匯時,應該謹慎考量「方法」對於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另應分立治理碳匯與減碳工作,確保這些方法學能夠真正兼顧保護環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吳慧君主任: 難以人為控管的不當位置種植紅樹林海茄苳是無法增匯、減碳更毀生態 彰化潮間帶不適合種植紅樹林海茄苳,但人為可以掌控的非感潮帶如鹽化農地就可以種植紅樹林。彰化大城鄉與芳苑鄉屬於嚴重地層下陷管制區極易淹水區域,更緊鄰水中含沙量名列全世界前三大的流域-濁水溪,它富含有肥沃的有機質,使海茄冬生長約一年開花結果繼續繁殖下一代,從2018年空照圖(濁水溪出海口北岸)水淹沒區域是沒有紅樹林,退潮有許多螃蟹尤其是台灣招潮蟹,2023年這區塊幾乎整個海茄苳覆蓋,如今螃蟹洞穴了了無幾。 除此之外多年沒有颱風入境,加上沿海興盛的畜牧業,加速海茄苳擴張,密密麻麻的海茄冬,讓原本豐富的生物量大幅減少,也導致河道縮減影響排洪安全增加淹水風險,使政府每年都要編列許多經費清除,同時也成為垃圾棄置髒亂點;難以人為控管的不當位置種植紅樹林海茄苳是無法增匯、減碳更毀生態,請看看彰化沿海現況,勿重蹈覆轍。 合辦單位: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荒野保護協會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台灣白海豚媽祖宮•粘錫麟紀念館

【新聞稿】濕地女神降臨五十二甲濕地!
發稿日期:113年07月17日 第一屆五十二甲濕地藝術節開跑。首場大型展演【濕地送行者】已分別於7/11、7/13於宜蘭五十二甲濕地以民眾參與式共創形式完成展演,並藉由「濕地女神」角色,傳達自然資源的耗竭與美好環境的追念。而第二場大型展演將於7/27舉行,復刻五、六十年前利澤簡地區以鴨母船隊伍迎娶新娘運送嫁妝及傳統爆尪炸新娘的特殊景象,實地舉辦一場五十二甲村民共同回憶的辦桌喜宴,2024年僅此一場,歡迎民眾前來鬥熱鬧! 在長期關注五十二甲濕地的聚陽實業支持下,由荒野保護協會主辦的第一屆「五十二甲濕地藝術節」,在移動式地景裝置藝術的揭幕下正式開跑。藉由藝術表演,傳達對台灣生態環境議題的關注、也提供民眾與土地萬物連結對話的空間,創造親近濕地的機會,透過跨越語言、多元形式的對話,使民眾身歷其境一窺利澤簡昔日常民生活樣貌、感受與體驗濕地的美麗與哀愁。 首場大型展演 『濕地送行者』,分別於7/11、7/13由生態舞蹈系創意團隊舞蹈家們帶領,舉辦結合肢體舞蹈工作坊與參與式演出的共創活動。「舞蹈是富有詩意、戲劇性和感知性,亦是超越語言的存在!」生態舞蹈系創意總監彭筱茵強調身體的共時性,希望能將人們在大自然中所獲得的體感轉化為動作元素和觀者互動,讓觀者的身體進入情境,與濕地共感對話,重新(從心)成為生態的一部分。 『濕地送行者』參與式演出,以濕地女神象徵大地之母,守護濕地一切生靈萬物,呼應本次主題「送行失去的,呼喚回來的!」,藉由濕地女神的角色傳達對自然資源耗竭的哀愁與美好環境的追念。 當天參與共創演出的學員有來自花蓮、台北、桃園以及在地的朋友,其中一位居住宜蘭的奶奶帶著長居國外回台度暑假的小孫子來參加,希望小孫子可以藉由舞蹈與遊戲來認識家鄉的土地,一位是已熟稔濕地的在地女士,想要與舞蹈家共舞以不同的方式來親近濕地。而另一位來自花蓮連續參加兩日工作坊的學員分享道 :「在溫暖柔軟的濕地泥水裡,彷彿回到了母親的子宮裡,感覺是被大地母親包圍呵護的。而在送行的橋段,與這些逝去的珍貴生態、被犧牲掉的物種道別,心中共感逝去將不復在的哀傷。」 學員們在共創展演後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展演當天,有許多的當地居民扶老攜幼前往濕地活動現場欣賞舞蹈家們與工作坊學員共創的發表演出,民眾們對於在濕地上舉辦藝術節活動皆表示肯定與支持。住家鄰近成興大池的五結鄉成興村理事長張茂灶與他的一雙女兒也蒞臨觀賞,長居日本的女兒Kimmy表示原來五十二甲濕地有這麼多過去的故事與文化傳統都是他們所不知道的,他們很開心能夠看到這些已經消失的文化被重新展現出來,並且透過地景以及相關藝術活動,讓人們願意重新走入濕地。 並在聽聞即將在7/27舉辦的『大水新娘』實境秀時,兩位女孩也表示將來結婚也想要用大水新娘的方式辦理,並且當下就允諾要在這次的藝術節加入志工行列一起為家鄉來付出! 2024 年五十二甲濕地藝術節系列活動,除了由台美藝術家設計,志工們同心協力打造的獨一無二的移動式藝術地景,以及「濕地送行者」與「大水新娘」兩大主題的參與式工作坊與沉浸式生態劇等各種形式的展演之外,亦與駐地友好團隊,國際利澤偶戲藝術村的駐村藝術家合作,呈現出跨越時空、與眾不同的濕地空間。 第二場大型展演『大水新娘』沉浸式喜宴實境秀 將在7/27舉行,復刻五、六十年前經常淹大水的利澤簡地區,村民以鴨母船隊伍迎娶新娘運送嫁妝及傳統爆尪炸新娘的特殊景象,實地舉辦一場屬於利澤五十二甲村民共同回憶的辦桌喜宴。在這場沉浸式喜宴實境秀中,賓客是觀看演出的觀眾、亦是參與演出的一員,前所未有的 [食桌] 體驗,2024年僅此一場, 食桌報名開放中,歡迎所有人來鬥熱鬧 ! \ 精彩濕地藝術節重點活動 / ✱ 移動式地景藝術 台美藝術家聯手打造—結合棲地經營的生態浮島、奇趣異想鴨母船的裝置藝術。 ✱ 2場參與式行動展演 7/13【濕地送行者】生態舞蹈創作 7/27【大水新娘】沉浸式喜宴實境秀 ✱ 4場戲劇工作坊 7/11、7/13、7/18、7/26 力邀【舞蹈生態系創作團隊】、【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 藝術家帶領現地創作與展演 1. 報名連結 | 更多活動資訊 請見: https://www.sow.org.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12816 2. 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FB活動宣傳: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93244930852454 發稿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廉價碳費優惠企業,氣候成本全民倒貼 勿讓碳費淪為「折扣大拍賣」
發稿日期:2024年5月30日 關心氣候變遷及企業責任的公民團體,今日(30日)齊聚行政院前召開記者會,將現場布置為「大賣場」,正告賴清德總統及行政院院長卓榮泰所領導的「AI內閣」,必須正視當前碳費三項子法草案,嚴重破壞污染者付費的真義,以及大肆給予企業碳費折扣優惠的亂象。 ▴ 公民團體齊聚行政院,籲卓榮泰院長進行部會協商,周延修正碳費機制。 新政府沒有蜜月期,應積極召開部會協商會議,並以2030年40%減碳目標為前提,停止碳費折扣戰,推動實質且經得起公民社會檢驗的減碳策略。 據目前碳費三子法草案,石化業、鋼鐵業及水泥業等不僅享有碳費2折的優惠,能透過購買碳權最高抵扣10%~15%不等的減碳義務,國內碳權更放大1.2倍計算。引人頓足的是,握有制定法規政策權力的政府,竟不以2050淨零排放的合理路徑、污染者付費等原則審視碳費制度,自願降格為優惠企業的促銷員,公共政策的審議精神,淪為放縱企業私相遊說殺價的地下賣場,實有辱民主社會和政府施政的主體性。 政府稱碳費並非財政工具,而是「提供誘因,實質減碳」的說法,恐僅是掩耳盜鈴的託辭,根據現行子法草案估算,2030年台灣的減碳目標恐不到20%,距離台灣宣稱減碳24%的自訂義務,以及國際間減碳40%的共識,相差十萬八千里。政府攜手企業的減碳願景,實際上,企業反倒藉此尋租遊說,踩穩了推卸減碳責任的立基點,卻可能導致落後歐盟CBAM碳定價,反噬台灣經貿競爭力的風險。 基於上述,我們提出以下建言,呼籲新政府慎重察納: 1. 新政府應啟動跨部會協商,修正碳費子法漏洞,莫讓總統氣候承諾跳票。 2. 取消2.5萬噸免徵額、碳洩漏風險產業2折優惠。 3. 調降碳權扣減比例、勿放大碳權效益,拒絕排放大戶漂綠。 4. 公開企業自主減量計畫,未達成須設置追繳利息及罰則。 5. 碳費優先投入促進減碳、社會效益的公共投資 莫讓碳費優惠費率,成為氣候政策的破口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賴清德就職演說上,強調淨零轉型的重要性,更承諾要解決碳關稅問題。若要達到此目標,首要之務乃是確保碳費制度的完整性。全球各國均面臨通膨壓力,但加拿大、新加坡、歐盟依舊加嚴碳定價制度。臺灣碳費開徵日期若持續拖延,又因「碳洩漏」的考量,壓低費率跟提供大幅度免徵額時,最終反將使企業碳管理能力無法跟上國際淨零趨勢,不利綠色競爭力。 ▴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籲新政府應啟動跨部會協商。 依據倫敦政經學院今年3月針對臺灣碳費制度的研究報告指出:「優惠費率的設計,將侵蝕台灣氣候政策的可信度。」目前子法中提出可適用優惠費率的指定目標訂定方法,正是如此,既不符合科學基礎目標(SBTi),也未助於2030年階段管制目標的達成。如以鋼鐵業為例,草案中指出其指定目標為25.2%,然而根據中鋼現況,其目標應為39%,方符合淨零路徑。呼籲行政院卓院長,應儘速啟動跨部會協商,修正碳費子法漏洞,莫讓就職演說中的氣候承諾跳票。 應取消2.5萬噸免徵額及碳洩漏風險係數值,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林雨璇表示環境部日前公布的三子法條文設計複雜,給予廠商各種優惠,不僅徒增行政成本,變相補貼廠商,削弱碳費成效,更遑論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針對高碳洩漏風險產業,除優惠費率外,子法給予企業兩折折扣。換言之,企業可以得雙重折扣。令人不解的是,環境部未說明碳洩漏風險係數值第一、二、三期實施的具體年份為何,也未解釋0.2、0.4、0.6的數值如何計算而來,讓外界無從評估其合理性。而針對其他非高碳洩漏企業,則直接贈與2.5萬噸的免徵額,讓企業無需負擔相關成本,對此,環保團體及學者都已強烈表達反對意見,然而環境部顯然並未聽取,仍直接贈送企業免費排放量。 降低碳抵換扣減比例,勿開放先期專案及放大減量額度效益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林雨璇進一步指出在碳抵換機制的設計上,則給予企業10%~15%的碳權抵換,等於每間企業可以將自身10%~15%的減量義務轉嫁給其他人。此外,子法將國內減量額度的減碳效益擴大1.2倍,讓企業可以以較少的減量額度來抵減更多的排放量。同樣,環境部也未說明1.2這個數字如何得出。子法對於碳抵換的設計不僅破壞環境完整性,更讓企業得以轉嫁減碳責任。 ▴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研究員林雨璇,籲勿開放先期專案及放大減量額度效益。 環境部給予企業如此慷慨之措施,有損碳費作為政策工具的可信度。我們估算,若將鋼鐵、水泥、石化視為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將會導致約4千7百萬噸的排放量不需承擔任何成本,造成碳費235億的損失,而這些折扣所帶來的成本,最終將由全民共同承擔。 未說明碳費機制的預期減量成效,致面對經濟部門反彈毫無招架之力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認為,環境部不曾對外說明碳費政策想要達到的減量效益,導致面對經濟、產業部門時無力為自己的政策辯護,也導致碳費被當成出清特價商品一樣,無法對應污染者付費原則,及其作為減碳管制工具的功能。然而碳費的減量效益究竟佔2030年目標的多少比重?彭部長甫上任就強調了開放政府的重要方向,我們期待環境部盡快將內部評估減量效益的資料公開,否則如果最後訂出低於500元的超划算碳費,將無法促進企業投資減碳設施,因為「繳了碳費還比較划算」。 子法違反母法排放者責任之精神,侵害審議會決定優惠費率的權限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強調,即使讓企業達到一定減量目標後取得優惠費率,也至少應反映母法第29條立法理由所稱「排放者責任」、「外部成本內部化」的原則。但從子法的預告記者會可看出,環境部已完全放棄母法收取碳費的核心精神。碳費三子法另一個明顯的違法疑慮,是高洩漏風險的「二折再優惠」。既然費率審議會設置要點第二條明訂碳費優惠費率之決定是審議會的權責,氣候法也明訂企業是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後取得優惠費率,則疊床架屋的「二折再優惠費率」在法治架構內究竟如何理解?此「二折再優惠費率」不僅某程度架空費率審議會的權限、與審議會設置要點牴觸,母法也未授權環境部得於優惠費率外另訂「再優惠費率」。 ▴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律師呂冠輝,批評當前碳費子法違反母法排放者責任之精神。 自主減量計畫每年公開,未達成應設置追繳罰則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員沈宜臻表示,目前企業只要提自主減量計畫,即可取得優惠費率。然而企業若未達成自主減量計畫,不僅毫無罰則,也無需追繳衍生利息。這造成了企業只要提自主減量,即可在不用負擔其他成本的前提下保留現金流。沈宜臻專員呼籲,環境部應該設計追繳罰則等制度,以避免企業無視減碳責任。此外,受管制排放對象,未來應完整公開逐年自主減量計畫,供政府及全民進行監督。否則,在尚欠缺實質監督方法的現況下,只會造成企業浮濫提交漂亮的報告書,卻無實質減碳成績的亂象。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最近出版的《2024企業永續追蹤報告》顯示,一些獲得永續獎的企業,其實在環境保護方面表現不佳,這進一步突顯了透明度和問責制的重要性。只有通過公開和有效的監督機制,才能確保企業真正履行其環境責任,推動實質性的減碳行動。 ▴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沈宜臻,籲自主減量計畫未達成應設置追繳罰則。 企業應停止落伍經濟思維,碳費用途優先投入社會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鄭泰鈞直言,自空氣污染防制費徵收開始,國內企業早已明白汙染者付費的原則。然而,企業慣用的託辭,自始自終並未拋棄傳統經濟發展的卸責口吻,時空旅人般停留在20世紀的台灣社會,空、水、廢、土的汙染乃至如今的碳排放,均可以轉嫁給民間社會,而不需負擔任何成本。 ▴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鄭泰鈞,正告新政府落實汙染者付費原則。 如今,更以碳費不利經濟發展為由,屢屢遊說政府需索優惠,放話未來將造成「綠色通膨」,將自己應負的責任二次轉嫁,刻意引發社會恐慌。全球最大的工商組織,國際商會(ICC)的研究已指出,碳定價的實施並不會導致通膨危機。 我們更看到,已有部分立委提案修改《氣候變遷因應法》,推動碳費用途,投資於尚不具顯著減碳效益的碳捕捉技術。LSE針對台灣碳費研究的報告指出,碳費收入不應僅僅回歸到工業部門,更應同時提出促進社會效益的策略,氣候政策才有可能持久運作並被普遍接受。 ▴ 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蘇金勝主任,接受公民團體五大碳費訴求。 發起聯合聲明團體: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聲援團體: 荒野保護協會、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看守台灣、綠色和平、野薑花公民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聯合聲明】滿口環境保護,卻將山林開膛破肚?
發稿日期:2024年5月20日 訴求❶:永續發展不應淪為口號,應先完成政策環評及實質評估與討論對環境的衝擊 訴求❷:面對花東地震、脆弱地質與氣候變遷的衝擊及對生態破壞,應先有對策方案 訴求❸:照顧花東居民應以氣候調適為優先,避免新建設成為錢坑法案無實質效益 「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草案」、「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以及「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三項草案,雖然其目的是為提升花東地區居民的福祉,並兼顧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然而這些草案並未遵循應有程序進行討論與審查,且將對環境造成極大影響。 關於「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草案」,2020年交通部已重啟地質調查及踏勘研究,經由國內外專家評估後,結果指出該計畫「評估須穿越中央山脈,不確定因素甚多,除工程技術困難度極高,並具有造價高、工期長、環境衝擊巨大、行車安全及防救災疑慮」。基於這些考量,我們應該避免讓環境與生態面臨無法挽回的破壞、讓人民面臨可能的災變。相反地,我們應謹慎投入國家資源,避免將資金投入需頻繁重建且風險極高的建設中。 關於「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和「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兩項計畫,雖目的是為人民求福祉,但在花東地區多地震、多斷層的地質條件下,應首要考量現有道路的安全性,同時納入災害調適的策略。否則,這些建設勢必將瓜分原本用於維護花東基礎設施的國家預算,花東地區居民並無法直接受益,同時也會讓脆弱的地質與自然棲地面臨更大、更多的開發壓力。 面對任何重大的開發建設,都應該以「環境基本法」為前提,需詳細評估關係到住民生存與發展的各種天然資源影響,如同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的意義在於「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自身需求」之發展途徑。為此我們嚴正呼籲,立法院黨團應立即撤回「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以及「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草案」這三項草案,才是全民之福。 ✱ 聲明團體: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財團法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看守台灣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宜蘭縣環境保護聯盟、關懷生命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小組、惜根台灣協會、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花蓮分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台灣樹人會、台灣生態學會、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台灣青年綠人協會、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看守土城愛綠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財團法人海洋公民基金會、社團法人野薑花公民協會(陸續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