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塑海洋
無塑海洋。

臺灣四面環海,沿海居民也以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及便利的生活圈為傲。但近海漁業面臨枯竭、海漂垃圾汙染海域、海岸周邊生態系也遭到巨大變動,經數年淨灘資料統計,海洋廢棄物中,80%左右為生物無法分解的「一次性塑膠產品」,廢棄物中有漁業及水產養殖用具如保麗龍浮具、漁網、釣魚線、浮標、水產養殖的用具…,還有民生方面的塑膠袋、塑膠吸管、塑膠瓶罐、塑膠蓋,也有醫療廢棄物如塑膠針筒、軟管等。細細觀察海灘細沙,更可發現塑膠廢棄物經過日照與海水沖刷後,已裂解為難以分離及撿起的塑膠微粒。

根據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塑膠廢棄物及塑膠微粒可能已成為海洋生物覓食或誤食的對象,因此也成為海洋生物致死原因之一,要維持藍海清潔及海洋生物棲地健康,減少或全無塑膠垃圾進入海洋,是唯一而且必要的環境守護手段。推動減塑或無塑的生活、推動減塑或無塑的環保政策、推動減塑或無塑的包裝、推動塑膠製品的重複利用及循環再生等,為達到清淨藍海、無塑海洋的重要面向。或許每個人可以從減少生活中的塑膠製品做起、也可以在購買或利用時以可分解材質取代塑膠製品,更可以將塑膠製品好好的回收及再利用,以教育的面相推動從自身減塑做起,以政策面推動從減塑要求來推動,以行動方案推動淨灘及淨溪方式,讓海洋沒有新增的塑膠廢棄物,也將舊有堆積的塑膠廢棄物清除,期望終有一天能達到清淨藍海的樣貌。

無塑海洋

相關資訊
2018 / 02 / 12
參與跨國海廢研究計畫 受澳洲研究單位(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邀請,荒野保護協會與南韓、中國、越南、孟加拉、印尼、菲律賓、南非、美國等國合作,共同...
2017 / 12 / 13
環保海洋 文/謝舒涵〈臺中分會親子一團奔鹿團,自然名:獼猴〉、圖/張智富(臺中分會親子一團奔鹿團,自然名:藍鯨)     ...
2017 / 12 / 13
文/吳爾柔〈宜蘭分會解說教育志工,自然名:紅頭山雀〉、圖/楊欣惠〈棲地管理部專員,自然名:星星〉        今年荒野...
2017 / 11 / 23
圖、文/施盈枝〈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快樂魚〉             ...
2017 / 11 / 23
-2017年國際淨灘行動 海之荒市集- 文/陳乙萱〈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大翅鯨、温彥翔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黃魚鴞〉、 圖/莊燿鴻〈臺北分會編...
2017 / 11 / 23
  -2017年國際淨灘行動 荒野靜態展- 文/楊竣文〈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小辣椒〉、圖/蕭儒遠〈臺北分會志工入門志工,自然名:米蟲〉、陳嘉...
2017 / 08 / 11
圖、文、表/胡介申(棲地守護部海洋守護專員 自然名:螃蟹) 一、前言        海洋廢棄物(簡稱:海廢)或海洋塑...
2017 / 07 / 06
2009年起,荒野保護協會在每年9月份的國際淨灘日,於臺灣各地舉辦淨灘活動,邀請民眾利用「臺灣國際淨灘行動記錄表(International Coastal...
2017 / 07 / 03
眺望著蔚藍大海,可知道保特瓶正航向太平洋? 踏著沙灘踩著浪,要小心翼翼的避開免洗碗筷。 聽著海浪聲呢喃,海洋朋友正因誤食塑膠袋而悲鳴。 當你/妳...
2017 / 06 / 22
#9月無塑生活 一、活動說明: 9月是國際淨灘行動(ICC)的月份,許多單位團體都會在此時進行海洋廢棄物的監測。為了將淨灘的風潮與熱度延續到全民的日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