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臺灣雖然面積不大,但因層峰疊翠,高山不少,河流也常在高山起源,沿著山邊流動,將養分及調節因子隨著河流輸送入城市及海洋,山林裡,棲息著許多臺灣的珍奇寶貝,有各式動物、各式植物及其他小型的真菌及藻類等,每個生物都是這個島嶼的珍藏,也是世世代代臺灣人民的珍寶,守護島嶼上的每個珍寶,讓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能與這些生物共享這片土地,「永續」是重要的目標。臺灣生態多樣性高,從高山、城市到海洋,每一種生態系統都具有它的獨特與重要性,也是各式各樣生物的棲息地,守護自然環境,除了守護生物棲息的家園外,也具有調節氣候、淨化空氣及水源、涵養水源及防洪保水等重要作用。因此守護臺灣的自然環境及居住其間的動植物就是荒野保護協會重要的任務之一。環境守護是一個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認識臺灣及守護臺灣的珍寶,讓居住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團體都可以是環境保護的參與者,成為一個長期關心及實際守護臺灣的行動者。

支持高雄茄萣溼地成為國際級溼地

2016-10-07

文/荒野保護協會 茄萣溼地位於二仁溪南邊,屬於高雄市西北端的茄萣區,前身為「竹滬鹽田溼地」。1991年因興建興達遠洋漁港所以鹽田停曬,所挖取港區的沙土堆填在此,除雨季降雨外並無其他水源挹注,但仍全年維持有水的狀態。 興達港特定區的發展不如預期,這片閒置的土地經過多年未有人為干擾,而逐漸演變成現今茄萣溼地的樣貌。在不同季節時各類候鳥紛紛來訪,至今已紀錄到鳥種達166種,鳥種豐富度為全臺第三,其中更包含多種保育類候鳥,如黑面琵鷺。根據統計,2013年至2016年間,到茄萣溼地拜訪的黑面琵鷺數量每年皆超過150隻,2015年時曾多達285隻,今年則有173隻,佔全球數量5.1%,已達國際級溼地評選標準(一處溼地棲息有單一種水鳥全球1%以上的數量)。 然而已具備國際級溼地條件的茄萣溼地,仍依2002年的興達港特定區計畫進行道路開闢,2011年經1-1號道路將溼地分割成南北二區,而1-4號道路的開闢,將把北區的溼地再度切割成東西二塊;高雄市政府於今年8月31日通過1-4號道路開發環評審查。因溼地目前暫定為地方級,故環評審查僅在地方政府施行,未依已具備之國際級條件進行更加嚴謹的審查,且部份環評委員未循環評細則規定迴避,未來道路開發將造成溼地破碎化。 為保留完整溼地,請大家支持茄萣溼地成為國際級重要溼地,並請高雄市政府提出替代方案,避免開發道路造成珍貴溼地破碎。 時間 事件 2002年 高雄興達港特定區計畫通盤檢討,擬定1-1號(1840m)、1-4號(900m)、1-6號道路(594m)。 2011年9月 營建署將茄萣溼地列入國家重要溼地,面積171公頃。 2011年12月 1-1號、1-6號道路完工,總工程費用6億1千萬元。 2014年7月 1-4號道路開發環評有條件通過,條件為開路後每年封路半年供渡冬鳥類棲息。在地居民針對環評結果提出行政訴訟。 2015年2月2日 溼地保育法施行。 2016年1月 2014年通過的1-4號道路開發環評,因環評瑕疵,經在地居民提出行政訴訟,經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撒銷環評。 2016年4月 高雄市政府重啟1-4號道路開發專家小組環評初審,提出四項替代方案評比。其中替代方案四與1-4號道路僅有0.02分的差距。 2016年8月 高雄市環評大會,1-4號道路開發審查10:5通過環評。 環團聯合聲明稿〈強烈譴責!高雄市政府強行通過茄萣1-4 道路〉:https://www.sow.org.tw/info/news/20160901/4918 未開闢1-1號道路的茄萣溼地,粗線內為重要溼地範圍(攝於2009年4月)   1-1號、1-6號道路完工,茄萣溼地被一分為二(攝於2012年3月)   若開闢1-4號道路,則茄萣溼地被切割成3塊,棲地碎裂將影響在此棲息的生物,包含黑面琵鷺(攝於2016年2月)

夢田——荒野的綠獎計畫

2016-10-07

文/劉月梅(荒野保護協會第八屆理事長) 「植物之所以是綠色,因為葉綠素能行光合作用。『綠』代表著一種為生態產生正面的能量。綠獎,齊心凝聚綠色能量,將友善環境的傑出計劃和創意聚集,激發更大的能量。」──綠獎精神(摘錄自綠獎徵選網站) 由聯華電子主辦的綠獎徵選活動,提供總獎金100萬元台幣,給得獎的生態保育團體,藉以支持、鼓勵生態保育團體提出具體環境永續發展和具開創性的計畫,共同許下長期守護臺灣生態環境承諾,並希望藉由綠獎讓大眾更重視保育的重要。 五月底我與新竹分會主任秘書張靜珠一同參加綠獎徵件說明會,此時心中對綠獎還有些疑問,該如何提出?有哪些計畫可以提出?協會的哪些守護工作可以申請呢? 在徵件說明會上,主辦單位說明了徵件及甄選的時程(7月29日前報名、8月22日公布、9月2日上傳影音檔、9月15至30日網路投票、9月23日現場報告),一切的時程都決定在7月29日,將所有計畫書上傳至網頁完成報名手續,而7月29日能否上傳成功,則取決於6月至7月間是否能順利統籌相關相片及荒野守護的故事。 6月份忙著學校期末事務及荒野的年會、理事長選舉;7月份忙著學校暑期輔導課課表編排、國中生科學營隊、教學組業務交接及荒野部分業務的承接。在忙碌的日子中,腦中也趁著閒空的零碎時間思考、選擇及組合。 綠獎申請徵件中,有說明評選條件包含「沒有任何贊助計畫的守護工作」、「以增加環境生物多樣性為優先」等。根據這些條件,心裡盤算著,荒野在臺灣各地的友善耕作保育計畫或許可以組合成為一個徵選計畫,於是便著手書寫,腦中不停響起那一首民歌——《夢田》:每個人心裡一畝一畝田,每個人心裡一個一個夢……。荒野友善耕作有一畝田,用田來種什麼呢?種稻,種菜,還有可種養土中的許多生物,還有許多路上的昆蟲及鳥類,還有一群快樂的耕作者在田裡的笑聲及經驗;用田來種什麼?種出生物界的多樣性,種出屬於人與土地的情感,種出人與人之間的歡樂情誼,種出人尊重大地的情懷。 再唱一次《夢田》,再次感受荒野的綠獎計畫——夢田實現。

家鄉的想像

2016-10-07

文、圖/王俊智(荒野新竹分會鄉土關懷組,自然名:白海豚) 家鄉,每個人總有不同的感受,已經長大成年的人,你對家鄉的感受是否已經截然不同了? 七、八零年代談論起我的家鄉「彰化」,一般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八卦山大佛。隨著時代的更替,大佛已然悄悄消失在熱門景點的行列中,取而代之的是九把刀亦或者是他所喜愛的熱門美食彰化肉圓;而鐵道迷與文史熱愛者則對於扇形車庫與鐵路醫院高賓閣有著深刻的印象;鐵馬愛好者應該對於騎乘八卦山脈裡高低起伏的山路有著深厚的情感。 對於故鄉的印象,是在離開之後才逐漸意識到這件事情,以往只在朋友問起你是哪裡人的時候才會提起故鄉,加入荒野之後開始才慢慢回想起故鄉的點點滴滴。小時候爺爺家前面的小小溪流,曾經是沒有電玩的我遊憩的地方,看著小魚小蝦優游在其中,偶爾忍不住用雙手捕抓,看著他們在手掌中依舊來回游動。遺憾的是,雖然我仍舊會去爺爺家,但小溪早已乾枯,溪中的生物們也不知去向,而在爺爺家旁有百年歷史的母校小學門口前的溪流,也被封阻加蓋失去了蹤影,失去的不只是溪水,也是我的童年記憶,一段曾經無憂無慮可以玩耍的自然記憶。 那是一段曾經有過的美好回憶,但現實不可能永遠都是美好的,有時它反而是最殘酷的。生活在彰化基督教醫院附近的我,童年時住家前面的窄巷就是我們的歡樂天堂,跳繩、紅綠燈、新電舊電、跳房子、羽球……各種遊樂都發生在此,即便偶爾會有車輛經過,小孩們仍是樂此不疲。直到年長些,除了一同遊玩的鄰居之外,居住在巷弄外同學的加入,才將生活圈往外拓展,印象最深的是有次騎著鐵馬在同學的陪同下來到彰化高工、彰化師範大學附近,之所以印象深刻不是因為初次到來,而是因為遠遠的就聞到一股酸臭味,當時只覺得刺鼻難受,年幼的我不知道甚麼是環保,也不知道這刺鼻的味道居然已經存在數十年,更不知道濃濃刺鼻味持續地影響著彰化人的健康,味道的來源就是坐落於兩校旁的台化彰化廠。曾經它是餵養超過一萬人的大型化學工廠,如今依隨著台化的布局縮減至千人左右,昔日的刺鼻味如今已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燃燒生炭造成的空氣汙染,但不變的是依舊影響著彰化人的健康。 也許在過往的日子,我們只懂得「拚經濟」,不懂得珍惜大自然所賜予的美好,如今,經濟也許差了些但仍還過得去,悲慘的是,那曾經的自然生態卻已經消失無蹤。也許以往我們只懂得遵從政府政策,相信上位者的帶領,如今,我們也得學習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從而要求政府制定相關法令,或是監督政府所作所為。 今年9 月18 日,彰化人在一群在地團體的發起下,一同走上街頭,呼籲彰化縣政府停止硫氧化物排放量展延許可,這是一場屬於在地人的呼喊與奮鬥,期許能夠免除惡劣空氣的危害,希望能生活在乾淨的環境中。 如果加入荒野是偶然,走在環境守護的路上則是必然;如果一個人走路會累,就找一群人來一起走,一同探險,共同開創。 來到新竹十多年的我,如今已是他鄉變家鄉,看著近年新竹在許多報章雜誌的美食與旅遊評比上往往倒數落後,生活在此的我們豈能默默不語,今年度荒野新竹鄉土關懷環境守護培力工作坊的十一期課程,在課程的設計上以食品安全為主軸,從而探討環境與生活之間的關聯,課程的尾聲邀請學員們共同一起來製作「藝」術創作、「綠」色環保、生「活」人文——形成「藝綠活」地圖,以及與新竹在地團體共同舉辦「今年中秋不烤肉活動」作為參與公共議題的起點。關心公共議題,創造宜人居住的綠生活環境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如果一個人的聲音很微弱,我相信一群人的聲音勢必可以讓更多人聽見。家鄉是甚麼樣的面貌,是由居住在當地的人們共同創造,你的想像是甚麼呢?期待我們能夠一同來塑造屬於荒野人的都市生活空間,守護孩子們在自然環境中探索的笑容。

「護蛙護棲地!拒絕除草劑!」行動紀實

2016-09-10

文/許天麟(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海茄苳) 緣起 自2009 年起,新竹分會號召志工在新竹大山背「幫青蛙過馬路」,護蛙團隊就經常出現在大山背鄉道。除了十月份夜間的護蛙行動,白天也勘查找尋其他可行方案,並進行路死調查,調查是否其他生物也面臨同樣問題,2010年發現路邊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噴除草劑,於是拜訪豐鄉村林村長,溝通協調後林村長含糊答應。在2012 至2013 年鄉公所均以割草方式處理大山背區路邊綠帶。 但2014 年7 月時,又再度發現護蛙區被噴灑除草劑,向縣政府反應,縣府與鄉公所協調,護蛙區改為割草,但鄉公所回應大山背鄉道因維護人力經費不足無法全面改為割草。 友善農耕 2013 年我們在大山背進行一年友善農耕,及2014 年開始的油羅田友善農耕,因為實際接觸土地,更了解除草劑對土地生態的嚴重傷害,不僅是地上的草,同時也嚴重影響土壤裡的生態系,影響土壤裡的菌落,使土壤變得貧瘠,土壤裡殘留的除草劑在雨水沖刷下,帶入溪流,毒殺魚蝦,而剛噴過藥的花粉花蜜被蜜蜂蝴蝶吸食後,造成誤食的蜜蜂大量死亡。 鄉道除草劑調查 2014年7月橫山鄉公所回覆大山背鄉道無法全面改為人工割草,我們想全面了解新竹縣各鄉鎮對鄉道路容的維護方式,於是招募志工,認養鄉道,定期調查,但受限於人力不足無法全面普查,僅對部分鄉道抽樣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地點 調查結果 寶山鄉、北埔鄉、關西鎮、竹北市 招募多元就業人員,定期割草,除部分小區段為附近居民自行噴藥外,並未發現大範圍噴藥 橫山鄉、新埔鎮、芎林鄉、湖口鄉 仍有大面積噴藥路段 尖石鄉梅花村 村長定期集合各鄰村民按責任區,同時動員割草 2015 年將調查結果函請縣政府建議各鄉鎮改用割草方式為護鄉道路容。 出席全國NGO 會議 2015 年及2016 年千里步道邀請參加「全國NGO 會議——環境美學組」,就除草劑議題提出建議,提出訂定除草劑使用條例,對於非農業土地如道路兩旁,水圳,公園、學校及停車場等應先禁止使用除草劑。至於農業土地,應嚴格執行生產履歷之登記,於生產之作物明顯標示使用過那些農藥,讓消費者有所選擇。 拒絕除草劑記者會 2016 年我們把目標鎖定在大山背地區21 公里鄉道,希望達成全區不噴除草劑。大山背橫跨頭前溪上游兩條主要支流(上坪溪及油羅溪),1997 年新竹分會成立時就在此成立定點觀察小組迄今,每年均有固定推廣活動;1999 年發現鄉道上入夜後有大量螢火蟲,與社區合辦賞螢推廣活動;2009 年起又發起幫青蛙過馬路活動,本區在生態上有指標意義。 2015 年6 月縣府函轉本會除草劑調查公文後,2016 年上半年均未噴灑除草劑,不料到6月間發現大範圍使用除草劑痕跡,連剛割過草的護蛙區都被噴灑,總共噴灑11.8 公里(見下表)。於是我們拍照蒐集資料,並請周江杰議員於縣議會聯絡縣府各相關局處,召開記者會。 編號 路段(公里) 噴藥路段(公里) 噴藥路段長度(公里) 竹35線 0~11 2~4及4.5~4.8 2.3 竹34線 0~3 0~3 3 竹35-1線 0~7.5 1~7.5 6.5   村民對除草劑因長久方便使用,已經不感覺它的毒性,只是原本常採集的野菜或草藥,變得不敢隨意在路邊摘採。長遠來看,要讓當地村民有感,我們計畫邀請當地社區認養一區段,由荒野協助辦理野菜採集料理活動,收入回饋社區作為認養路段維護基金;另外也讓村民維護的路段變成可食地景。 長久之計,仍是推動本地立法《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規定非農業土地不得使用除草劑,據查,本條例已經在宜蘭縣及臺北市通過執行。 延伸閱讀: 《民間護蛙護棲地,政府卻噴除草劑》:https://www.sow.org.tw/info/news/20160714/4808 《宜蘭縣除草劑使用管理自治條例》:https://www.sow.org.tw/sites/sow/files/attachment.doc

臺灣公民科學家與荒野棲地資料庫

2016-08-10

文/謝祥彥(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主任,自然名:雁子) 歷史上最早且持續至今的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活動,是在1900年由美國奧杜邦學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鳥類學家查普曼(Frank Chapman)所提出的聖誕節鳥類調查活動(Christmas Bird Count),希望民眾能以觀鳥記錄代替獵殺鳥類的活動,該計劃推出後持續吸引一般民眾加入,參與者於每年12月14日到次年1月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進行觀察,2014至2015年度的第115次的聖誕賞鳥活動中,共有72,653名志工在2,462個觀測點進行記錄,共計錄到68,753,007隻鳥類,2,106種鳥類。透過這些記錄,科學家可以了解鳥類歷年的遷徙變化及氣候變遷對鳥類的影響。 由奧杜邦學會與康乃爾鳥類學研究室(the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於2002年創建的eBird線上鳥類記錄平台(http://ebird.org/content/tw),則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公民科學計畫,至2015年底已有約3萬名使用者、超過2億6千萬筆鳥類記錄。會有那麼多的使用者及資料主要是該資料庫提供給參與者累積自己生涯調查記錄的功能,讓參與者除了貢獻自己的調查資料之外,還可以同時彙整累積自己的個人觀察資料,滿足蒐集的樂趣,另外可以提供特定地區、月份會出現的鳥類名單,也是十分好用的功能。 隨著智慧型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在臺灣公民科學活動持續的獲得更多的一般民眾參與,許多人因為對自然的愛好,開始投入參與貢獻。以下歸納公民科學家計畫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由科學家設定簡單的調查方式,讓一般民眾可以有系統的參與調查; 參與者能從中學習生態知識,彙整個人經歷,獲得個人的滿足; 蒐集的資訊經科學家有效的應用分析及公佈,讓參與者與有榮焉。 近年在臺灣也有許多研究團隊透過公民科學的方式進行各類群生物研究,如鳥類、兩棲類、蜘蛛、蛾類、蛇類、蝸牛,甚至是道路致死生物調查等等,吸引許多熱情的公民科學家們投入。荒野在發展棲地資料庫時亦多方參考各個計畫的成功經驗,本文介紹幾個值得荒野參考的成功案例。 東華大學楊懿如老師帶領的臺灣兩棲類調查,自2003年開始以公民科學的方式推動,是早期最成功的案例,志工們在接受調查訓練後,於各地成立調查小隊,進行固定樣區的調查,並將結果回傳至台灣兩棲類資源調查資訊網(http://tad.froghome.org)以建立資料庫。據統計2015年有55個團隊,超過400位志工於遍布全台灣的615個調查樣區參與調查。累積調查資料超過16萬筆,是監測臺灣兩棲類族群變化趨勢的重要資料庫。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外來入侵種斑腿樹蛙持續在西部平原區快速擴散,影響臺灣原生蛙類的生存,在發覺事態嚴重後,各地志工響應進行移除工作,希望能夠抑制斑腿樹蛙的入侵,該計畫可供荒野借鏡的是,志工小組化的運作方式及定期舉辦的志工凝聚活動。 特有生物中心林旭宏老師帶領的台灣蛾類調查,以Facebook社團「慕光之城——蛾類世界」(http://fb.com/groups/EnjoyMoths2/)為主要的資料蒐集介面,公民科學家們拍到蛾類後,登錄簡易時間、地點資訊及照片後即可上傳,資深蛾友及專家老師們會協助解答回復,並會將資料匯整至臺灣飛蛾資訊分享站(http://twmoth.tesri.gov.tw/),應用蒐集到的資訊除了建立蛾類輪廓簡易分類查詢介面供人自行查詢之外,並提供匯整個人上傳的蛾類資訊的功能,至今該FB社團共有近5,200位民眾加入,截至2016年7月已有107,503筆(已鑑定55科2,612種)資料。該計畫可供荒野借鏡的是調查資料蒐集後的呈現方式,分類查詢介面及每個參與者都可以知道自己的過往參與歷程。 特有生物中心林德恩老師帶領的道路致死生物調查,開始時以Facebook社團「四處爬爬走(路殺社,Reptile Road Mortality)」為主要的資料蒐集介面,之後開發了簡單易操作的APP軟體「臺灣野生動物路死觀察網應用程式-TaiRON APP」,至今已有社員10,700多位,共回報36,227隻次的路殺記錄,記錄到447種物種,除了拍照記錄回報之外,更有一部份志工亦願意協助撿拾動物屍體冷涷寄送的方式,協助更進一步的科學研究。2013年狂犬病的發現,就是許多志工共同努力的成果,感謝林德恩老師在荒野發展棲地資料庫上給與許多寶貴的意見及協助,該計畫可供荒野借鏡的是簡易的手機APP操作介面,完善的標本採集回送制度。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21年以來,全台關心的棲地超過70處,每個棲地都有特殊的生態特色,雖然在地長期有夥伴投入關心,但生態資源並沒有系統化的累積,往往存在於資深前輩的腦海或筆記中,遇到突發狀況可能無法佐證棲地的重要性。事實上持續累積保存的生態數據,即使只是物種名錄,就可做為棲地守護的重要佐證,阻擋可能的開發及破壞,並可做為解說資源、物種保育、棲地改善等用途。舉例來說,2004年荒野開始認養五股溼地,總面積達到177公頃,認養初期並不了解全區有什麼自然生態,透過老師帶領志工一同進行調查後,於2005年8月發現稀有的「四斑細蟌」、觀察到每年8月聚集的燕群、更有保育類黑面琵鷺、黑鳶、紅隼等等生物棲息,累積至今的生物數據曾經阻擋過風帆碼頭、高爾夫練習場、降低永安光雕橋的影響等開,並發展了四斑細蟌求生記、水鳥排排站的教案供戶外教學使用。 因此荒野於2014年起推動棲地資料庫計畫,希望從關心的棲地開始,結合解說員、棲地志工開始同步記錄生態資料,替棲地留下每一筆珍貴的資料,初期安排在每年4月的地球日進行全臺同步自然觀察活動,從第一年登錄1,802資料到去年2,860筆資料,成長到今年全台灣共有37個棲地265位伙伴參與,登錄了3,382筆物種資料,雖然年年的回報資料有持續增加,但目前遇到困難是因沒有資源,選用免費APP程式及網站造成回報的操作不易,降低使用興趣;各類群生物資料不易比對及調整,且缺少核心推動小組共同討論,故一直沒有對更多荒野的其它群組甚至一般民眾推廣,展望未來,我們將積極進行新棲地資料庫的規劃及開發,爭取企業支持,學習各個成功案例的經驗如設計簡單操作輸入介面、提供統合的個人觀察記錄資訊、設立未知物種辨識的交流討論區,強化志工參與機制等方面進行改善,希望能一步步的從關心棲地出發,到荒野各個群組加入,最後推廣至全民共同參與,朝向隨手做記錄、守護荒野棲地的目標邁進。

跟著五二呷米腳步,展開一段棲地守護的旅程

2016-08-10

文/溫郁琳(荒野保護協會企劃推廣部專員,自然名:溫帶雨林)、圖/荒野保護協會 守護一片棲地,可以有簡單、複雜、快速、緩慢等不同方式……。荒野選擇以生態、生產、生活三條交錯軸線鋪陳,花費更多時間經營,將五二呷米的理念扎根於土地中,期待孵育出荒野守護棲地的大夢。也許如此的經營方式步伐較慢,但必定踩得更穩,每年五二呷米是棲地守護的產出,也是荒野傳遞守護故事的媒介。今年,將帶領著文章前的您,一探五十二甲溼地的守護故事。期待藉由「吃飯守棲地」的理念,讓您口裡吃著健康,也協助我們傳遞給更多夥伴加入棲地守護的行列!   一片豐富生態的棲地,提供遠從西伯利亞過冬的候鳥們落腳之處;無農藥、無化肥的友善耕作,讓水田自成多樣性的生態環境;一年一期稻作的五二呷米,營造半年種米給人吃、半年留給鳥生活,串連起生態、人及土地的連結。 五二呷米自2014 年以友善農耕方式種植,不以撒農藥、施肥擠壓土地的養分,而是讓土地自行經營、產出。然而,今年二月插秧後遇到大雨、寒流來襲,以及稻熱病肆虐,不穩定的天候讓耕作過程加倍辛苦,產量也不如預期;儘管如此,為了傳遞「吃飯守棲地」理念給更多夥伴,荒野邀請去年團購五二呷米的團主們,實際觀摩米的製程、走一趟五十二甲溼地,更深入瞭解此地的守護故事……。 實地見證稻米的蛻變過程 每粒米的產出是經過許多道手續而生,當米成了碗中的一粒米飯,人們總容易忽視它的不簡單。從這趟旅程開始,我們帶著夥伴們一探從收割稻穗到白米的蛻變。 進入荒野契作的稻田,夥伴們全副武裝戴上斗笠、手持鐮刀,依序彎下腰割下一把把稻穗,再送入傳統打穀機。聽著經驗豐富的農人指揮,手腳並用地跟著滾筒的規律節奏打穀。幸運地,舒爽適宜的氣候,讓大夥盡情體驗這場收割儀式。收割的季節,反覆的割稻、打穀動作,逐漸拉近了人與土地的距離。當稻米剛脫離土地後,還需要其他工序成為白米,於是,大夥跟著碾米廠主人的介紹,認識讓五二呷米好吃、穩定品質的程序: 烘乾:新鮮稻米們仍帶著充足的水氣,將稻米烘乾到一定程度含水量,讓後續的保存品質更穩定。 低溫冷藏:當稻米們在最佳狀態之際,直送低溫的大冰箱維持在最可口的「鮮」米狀態。 碾製:無論白米或糙米,五二呷米都是收到訂單後,從大冰箱中取米進行碾製,讓每位支持我們夥伴都能吃到可口的鮮米們。 環環相扣的各式生產者 行程中特別安排第一線的夥伴,如:宜蘭分會的秘書、志工、碾米廠主人分享五二呷米對於他們的意義以及近年執行經驗,並看到五二呷米在宜蘭漸漸發展出生態、生產、生活的雛形。若沒有眾多夥伴的認購支持,荒野也無法推動五十二甲溼地的守護計畫。透過這趟旅程,讓夥伴們瞭解每一包五二呷米,背後集結多少夥伴的協力及心意,才得以誕生。而除了人之外,我們更仰賴土地的資源:土裡的蚯蚓、度冬的候鳥,都是共同孕育五二呷米的一員! 處處閃爍生機,值得守護的棲地 五十二甲溼地大部分範圍多在種植水稻,安排夏末時刻帶著夥伴,騎著腳踏車穿梭在溼地間,看著陣陣稻浪不時閃爍金黃光芒。五十二甲溼地的重要性,不僅提供每年遠從西伯利亞過冬候鳥們的棲息地;透過五二呷米的友善農耕方式,經營起一塊多樣性生態的水田環境。當遠方的鳥願意棲息,當地面上的螞蟻成群結隊,當草稍間的瓢蟲飛舞,五十二甲溼地就是一處如此生機盎然的棲地。除了收割前的稻穗、入夜穗花棋盤腳的盛開,更多驚喜之處點綴於溼地的各角落等著發掘,這就是荒野極力想守護的一片棲地! 認購五二呷米,加入荒野棲地守護的腳步 曾吃過或未吃過五二呷米的您,相信又多瞭解五十二甲溼地的守護故事一些。五二呷米在八月開始販售,荒野需要您透過「吃飯守棲地」的行動,不只吃著健康,更發揮自身影響力,多帶幾包米給親友,分享五十二甲溼地的守護故事,並邀請他們一同加入棲地守護的行列!   吃下五二呷米,許下對土地的承諾 售價:荒野有效會員280 元/ 包;非會員300 元/ 包;單次購買52 包以上260 元/ 包(以上價格不含運費) 訂購方式:荒野官網線上購買;荒野各地分會現場購買(請先來電確認庫存)

水泥叢林中的點點螢光——第一銀行木柵分行參與都市公園生態環境再造

2016-08-10

文、圖/鍾孟騰(荒野保護協會志工) 在第一銀行木柵分行服務已近8年了,當我知道這次的志工服務內容是要在木柵公園的萃湖裡營造螢火蟲的生態環境時,頓時覺得既疑惑又驚訝。一方面是因為在木柵這麼久了,還不知道木柵公園裡有個萃湖。再者是城市裡真的會有螢火蟲的生存空間嗎?抱持著這樣的疑問,一直到了5月28日當天,天氣未能如前一日氣象預報所預測的下起陣雨,還是一如以往的艷陽天,讓在集合點等待的同事們還沒開始今天的行程就已經個個汗流浹背了,對於已經習慣坐在辦公室的我們,不知道對於今天需要大量體力的勞動工作是否能夠勝任呢? 當同事們在余經理的帶領下抵達萃湖時,眼前所見並非想像中一片荒煙蔓草、蚊蟲孳生的環境。萃湖的下池已初具規模,水草豐滿、蟲鳴魚游,一副生意盎然的樣貌。現場已有荒野保護協會、文山社區大學的工作人員以及幾位熱心的當地里民在進行準備工作,我們抱持著服務不落人後的心態,趕緊上前協助將麻布袋、鏟子、水桶等器具分類擺放。接著在開始今天的志工服務前,荒野保護協會的陳德鴻老師除了說明今天的工作內容外,也特別為我們介紹了萃湖周遭的生態環境演變,我們才明白協會早在2012年就已經開始在進行萃湖的棲地改造,偕同社區大學、政府單位,配合媒體宣傳來招募志工、舉辦活動,從移除萃湖下池原有的水泥鋪面,回復原有的溼地樣貌,移除外來種的動植物,到目前堆築土堤改善螢火蟲棲息的環境,不僅是讓萃湖恢復原有的自然生態,更重要的是提供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環境教育的機會。 在陳老師詳盡的說明後,我們便正式進入了今天最重要的志工任務「螢火蟲棲地營造」工作內容主要是挖取萃湖中的淤泥置入麻布袋中,再將麻布袋綑綁運至湖岸兩旁堆疊,最後再以淤泥填滿麻布袋間的空隙,營造出淺緩的土堤以利螺貝類及藻類的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下,螢火蟲的幼蟲才能確保食物的來源,順利生長。雖然工作內容看似簡單,但是過程卻一點也不輕鬆。首先湖裡雖然已經事先放水,但因昨日的午後雷陣雨,淤泥又變得相當鬆軟,在淤泥間行走仍然是一件十分吃力的事情,而且混合了泥水的淤泥遠比想像的重,加以湖中沒有任何的遮蔭,在如此炙熱的陽光下,身著不透氣的青蛙裝勞動,加上時不時被蚊蟲叮咬,無論是身理或心理都容易讓人產生疲憊。然而同事們仍然認真的執行自己被分配的任務且互相合作,沒有人喊累也沒有人主動要求休息。我想對於環境保護,大家還是很有意願付出自己的一份心力,只是缺乏相關的資訊及動機去身體力行罷了。 時近中午,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雖然同事們的服務意願依然高漲,但是有些同事的體力已經無法負荷,大家只好先行休息用餐,雖然陽光依舊毒辣,但就著湖畔樹蔭,偶有微風吹拂,卻也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不知道是不是經歷過一場激烈的運動,總覺得便當飯菜咀嚼起來更有味道。當我們享用美味的午餐時,荒野保護協會及社區大學的夥伴們仍然還在協助進行收尾的工作,他們在此默默耕耘許久不求回報,這樣的精神令人感佩,也感謝分行讓我有機會來參與這次的綠色志工,讓我對木柵這方水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用完餐後,荒野保護協會的陳老師又再次分享了萃湖的生態現況,像是目前萃湖雖然復育工作小有成績,但民眾隨意的放生、棄養,仍然會使萃湖面臨外來種的動植物威脅,仍待民眾環保意識的提升及當地志工的宣傳維持。但也有讓人可喜的消息,像是臺灣原生種的動物逐漸現蹤以及企業有意願加入協助萃湖的生態復育等,而這次的活動就在我們帶著充實的心靈及疲倦的身軀合照後畫下完美的句點。

宜蘭五十二甲溼地保育計畫~2016五二呷米認購行動

2016-07-26

一人一箱米,支持追逐夢想、永不放棄的傻瓜們! 人與自然共存的理想需要您用吃飯來支持 吃出風光水土一期一會的滋味 撐出里山三生的夢土 一方風土一方人 這美好滋養了萬物也餵飽你我的身心 這是您的田 我們的溼地 也是牠的家 夢想力量大 吃飯守棲地 五二呷米 哇愛呷米   可愛的高蹺鴴們   今年荒野持續進行溼地保育工作,於五十二甲溼地承租兩塊水田(約四甲地)推行友善農耕,提供鳥類庇護與安全的覓食空間,是水鳥重要的棲息區域。   五十二甲溼地秋冬時成了水鳥天堂,聚集近千隻的高蹺鴴,還有全世界僅剩三千隻的黑面琵鷺現身於此。春天來臨,無毒栽種的秧苗努力向陽生長。長高茁壯的秧苗,必通過福壽螺、 雜草與病蟲害的考驗 , 才得以結成渾圓的稻穗,吸收了大地的養份,展現出自然能量累積成紮實、充滿香氣的稻米 , 這是大自然與農夫用心種植的成果 , 得來不易。 被福壽螺侵擾的田地   然而今年冬天氣候寒冷,連臺北都下起冰霰,原以為會是暖冬所以提早插秧的農田,就受到寒害的影響而長成空穗(俗稱空包彈);此外,也受到稻熱病的波及與福壽螺的侵擾,今年五二呷米的產量較原預估少了三成。荒野為了守護在此棲息的生物,留下大地無限的生命力,即便面臨天災蟲害,仍堅持實行自然農法,以傻瓜的精神推廣荒野的理念,不願在米價上反映實際成本。今年仍以誠摯的價格提供給支持溼地保育的您,讓您吃好米、吃下荒野守護土地的心意。   邀請各位夥伴一同加入,一人一箱米,支持荒野看顧水鳥的美麗家園。   【米況簡介】 品名 白米、糙米 品種 台梗11號 產地 宜蘭五十二甲溼地 期作別 105年一期稻作,7月2日收割 農務方式 無使用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 品質規格 等外(無機器篩選分級) 包裝規格 2公斤真空包裝 賞味期限 碾製包裝後一年(真空冷藏狀態) 農藥檢測報告 無農藥(1甲田區檢驗結果/3甲田區檢驗結果)     【訂購方式】 (1) 線上訂購 9包以內 [會員專屬] 280元/包+運費100元 [非會員] 300元/包+運費100元  10包~51包 [會員專屬] 280元/包,單一地址免運費 [非會員] 300元/包,單一地址免運費 52包以上 260元/包,單一地址免運費 (2) 親至荒野各分會購買(請先電詢分會貨況) (3) 填妥五二呷米 個人認購單、團體認購單,並傳真至(02)2307-2538  

溼地桃花源——五十二甲溼地

2016-07-07

文/王俊明、圖/荒野保護協會 宜蘭為沖積扇平原水多易氾濫成災,冬山河遇雨氾濫即是顯例,宜蘭因此湖、河、埤、塘、溪、圳、溝渠遍地都是,養成了溼地最佳環境,也沉澱了上游源源不絕的養分,造就了不同於其它地方的環境特色,而昔日蜿蜒曲折的冬山河,就在五十二甲留下肆虐的痕跡。 此處地勢低漥有天然滯洪的功能,更是風箱樹與穗花棋盤腳全臺最大的原生棲地,生物資源相當豐富。 溼地內廣大的水田每年二至七月耕種水稻,是宜蘭少數仍保有大片水田的地方。八月至隔年一月水田農民注水休耕,沼澤區域蘆葦、鹹草等隱密的草澤環境,成了冬候鳥過境渡冬最好的環境,豐富的魚蝦貝類吸引大批雁鴨科、鷸鴴科鳥類來此過冬,五十二甲得天獨厚的溼地環境成了賞鳥天堂。荒野保護協會長期於此推動保育、復育工作,提升溼地環境及增加鳥類多樣的棲地,讓五十二甲溼地成為水鳥永遠的安全棲地。 溼地範圍內九成為私有土地,其中七成種植水稻,面積約有150 公頃,全都用慣行農法種植,這對五十二甲溼地的整體環境與鳥類生態影響極大,在荒野契作的友善水田與慣行水田間鳥類、水棲昆蟲的監測中可看出差異。 水棲昆蟲可做為水質與環境的指標,根據觀察友善水田的水棲昆蟲量比鄰田慣行農法水田約多了四倍,顯示無農藥的環境對水棲昆蟲的生存有益,這會間接影響到鳥類覓食的環境,但在水質的檢測上並沒那麼容易看出,昆蟲的世代很短,或許此地的生物已有演化出自己的適應機能,可在這樣的條件下繼續的生存,在目前的生態特性下,應逐步的限制農藥與化肥的使用,必定可讓溼地的整體環境改善許多。 友善水田與鄰田兩者相互比較,友善水田的鳥類使用情況高於慣行的鄰田,友善水田未使用農藥,田裡有機質與微生物多,底棲生物、魚類也自然多,食物鏈的關係鳥類自然就多,環境對了物種自然就會回來。另一方面水鳥覓食會有記憶,會優先選擇利用過安全的環境,並呼朋引伴前來,如可以長期固定在一個區域營造安全食物豐富的環境,水鳥數量必定會逐年增加。 里山三生——生產、生活、生態 近年來宜蘭分會推動在地的友善耕作,並營造適合水鳥棲息的環境,將棲地保育與農業生產相結合。要增加水田的經濟效益,且對環境生態有幫助,「生態農業」與「生態旅遊」是最好的方式。自2014 年起荒野保護協會推出了「五二呷米」品牌,至今契作面積已有4 公頃,並推動在地的生態、人文旅遊,喚起大家對五十二甲溼地的重視,持續對不同的族群推廣環境保育的理念,邀請民眾親自與土地做互動與大自然對話。讓大眾了解水田不僅是人們糧食的來源,也是生態保育的重要區域,更是人們生活智慧的展現,希望今日的努力讓五十二甲溼地有更美好的未來,留給下一代一個桃花源。

守護臺北人的生命之河

2016-07-07

文、圖/唐炘炘(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自然名:天狼星) 「你家附近有河流經過嗎?」「ㄟ,好像有……」在一次淡水河的活動中,詢問了參加的夥伴,本以為是個簡單的問題,沒想到,許多人的回答都很不確定。再進一步詢問,「你家附近的河是哪一條?」「好像是……新店溪?」「不知道耶……」這才發現,原來大家對河流這麼陌生!。 然而,就臺北市而言,淡水河系幾乎包圍著整個盆地——西南有大漢溪、南邊有新店溪、東北有基隆河、西北有淡水河,臺北市民所喝的水、重要歷史街區的發展等,都和淡水河系脫離不了關係。但是,多數臺北人卻漠視淡水河的存在,以及河流和生活的關聯。 人類文明的搖籃 河流和我們的關聯非常之深,無論是中國、埃及、印度、美索不達米亞等古文明,都依傍河流興起;無論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等現代化主要城市都有一條大河流貫。為什麼?因為河流具有提供人類飲水、食物、耕作、運輸等重要功能,擁有一條河流,等於確保了人類的生存與文明的興起。 受傷嗚咽的河流 但是,人們卻也在不經意之間,傷害了河流。以淡水河為例,60 年代起,大量人口湧入大臺北地區,各種生活污水、垃圾、畜產、工業等廢水流入河中,淡水河遭到嚴重污染,變得又髒又臭,河裡的生物多數也因此絕跡,成為一條死氣沈沈的黑色臭水溝,令人難以想像,那真是我們賴以為生的母親之河嗎?而岸邊不斷興築的高大堤防,更將我們和淡水河隔絕,與之疏遠、遺忘。 我們能怎麼做 如果你也心痛變色嗚咽的淡水河、懷念鳥飛魚躍的親水時光,或希望臺北人的生活命脈能再現光華,那麼歡迎你一起加入「淡水河棲地志工」! 我們希望喚起更多人的覺醒,找回人與河流的連結,以長期巡守、監測,以及動手復育棲地的方式,回復淡水河曾有的清淨,讓黑鳶、香魚等眾多住民,重回河水的懷抱。期盼有一天臺北可以像許多大都會,成為景觀優美、生態豐富的水岸城市,讓淡水河不只蜿蜒在城市裡,也能流經我們的心上,繼續滋養我們的生命與生活。   想要投身淡水河守護行動,請立刻加入: 「荒野臺北第四期棲地守護志工—生態淡水河」,招生網頁 https://goo.gl/s3cj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