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臺灣雖然面積不大,但因層峰疊翠,高山不少,河流也常在高山起源,沿著山邊流動,將養分及調節因子隨著河流輸送入城市及海洋,山林裡,棲息著許多臺灣的珍奇寶貝,有各式動物、各式植物及其他小型的真菌及藻類等,每個生物都是這個島嶼的珍藏,也是世世代代臺灣人民的珍寶,守護島嶼上的每個珍寶,讓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能與這些生物共享這片土地,「永續」是重要的目標。臺灣生態多樣性高,從高山、城市到海洋,每一種生態系統都具有它的獨特與重要性,也是各式各樣生物的棲息地,守護自然環境,除了守護生物棲息的家園外,也具有調節氣候、淨化空氣及水源、涵養水源及防洪保水等重要作用。因此守護臺灣的自然環境及居住其間的動植物就是荒野保護協會重要的任務之一。環境守護是一個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認識臺灣及守護臺灣的珍寶,讓居住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團體都可以是環境保護的參與者,成為一個長期關心及實際守護臺灣的行動者。

四斑細蟌十年磨一劍——志工分享交流

2016-12-10

文、圖/余雅倩(荒野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青苔) 水池是許多生物賴以為生的家,而五股溼地位處淡、鹹水混合之處,自2005年在五股溼地蘆葦叢裡發現稀有物種「四斑細蟌」,隔年起每年3月到10月便持續進行蜓調至今。今年的調查結束後,荒野保護協會與蜻蜓專家林斯正老師合作,為辛苦的志工們安排特生中心兩天一夜的分享之旅。 第一天到達特生中心,即開始在園區內自然觀察。此時的臺北依舊綿綿細雨,而南投的氣候即使到了秋末,仍是晴朗的好天氣,許多蜻蜓和豆娘追逐飛舞,蝴蝶們也忙碌地吸取花蜜,這個時節水岸邊的大安水蓑衣正開著紫色的小花。到了夜晚,我們一樣在園區進行夜觀,白天不常見到的昆蟲們,或是不肯乖乖停下來的小傢伙,全都安份地在樹枝上休憩,等著被我們發現。突然間,夥伴聽到一陣騷動,原來是蟋蟀在振翅求偶,而佳人遲遲不肯點頭,只好不停地展現誠意,經過一番努力終成佳偶。誰說戀愛有分季節呢?四季都是戀愛的季節啊! 在夜觀前瑞禮大哥分享十年來的四斑細蟌調查結果,針對五股溼地不同樣線比較,以及觀察到的雌、雄、未熟、交尾數量等。今年開始參加蜓調的我,看到十年來累積的資料和表格,深刻感受到真是十年磨一劍啊!從紀錄下來的資料中抽絲剝繭,剖析四斑細蟌在五股溼地面臨的生存考驗。真的慶幸有這麼多辛苦付出的志工長期參與及關心,每一次踏查都是很重要的行動,雖然當下會覺得調查很辛苦,尤其在酷熱的陽光下走在泥濘的蘆葦叢中,悶熱的涉水衣內汗水浸濕,加上如果穿到破掉的涉水衣,鞋子進水更是舉步維艱,時常覺得快要中暑了。 今年的調查結果,發現五股溼地的四斑細蟌數量遽降,生物數量的改變或許是因為棲地的改變與破壞,也可能是因為氣候環境的變異等,如果沒有持續進行調查,就不會發現棲息地改變而威脅到生物的生存。 白天的蜻蜓、豆娘總是忙碌的飛舞或稍有停歇,長期關心四斑細蟌的瑞禮大哥提起,有次在深夜進入五股溼地查看,發現睡夢中的四斑細蟌安穩地在樹枝上休息,就像是晚點名般,一動也不動的可以好好的數一下數量,這時便有許多夥伴吆喝相約一起去夜觀,想要一睹數十隻四斑細蟌聚集的盛況。反觀白天的調查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體長僅25 至30 公厘的四斑細蟌只憑肉眼非常難發現,尤其停棲在蘆葦叢中,保護色充分發揮作用,即使好不容易發現了,一溜煙就又躲藏起來。蜻蜓和豆娘的習性是來回飛翔,一段時間就會回到剛剛停駐的樹枝上,只要耐心守候,就有很大的機會再次相遇。 而此次的活動最後,就是規劃明年一整年的調查樣線與志工認養,其實,每次的調查,會將所有看到的蜻蜓、豆娘記錄下來,而蜻蜓、豆娘也如同溼地中許多生物一樣,族群量表示棲地當時的狀況,是重要的環境指標。希望藉由我們長期的關心與紀錄,以及更多人力參與調查,可以守護在這裡生活的生物們,讓更多棲地成為生物的避風港。  

2016年竹北蓮花寺溼地保護區現況及保護工作

2016-12-10

文、圖/沈競辰(蓮花寺溼地食蟲植物保育計畫執行人) 蓮花寺溼地位置 竹北蓮花寺溼地因緊鄰竹北蓮花寺而得名。位於竹北市與新豐鄉交界的鳳鼻尾山系內,沿台61 線西濱快速道路北上,過了南寮約7 公里處的鳳鼻隧道前右轉,順著蓮花路走到底即可到達蓮花寺,蓮花寺溼地位於寺廟的左側。此地位於湖口台地南緣,新竹平原的北端,位鳳山崎山系的最西緣。以臺灣種類最多的食蟲植物及稀有伴生植物的生態系而聞名,也是許多植物學者踏查的植物寶地。蓮花寺溼地保護區範圍位於軍方管制的區域內。大致可分為陷谷草澤區和停車場下砂地共約1.2 公頃的範圍,屬於為地方級重要溼地(暫訂)。 蓮花寺溼地內的稀有的食蟲植物 臺灣的食蟲植物約有10 餘種,以茅膏菜科(Droseraceae)茅膏菜屬(Drosera)及狸藻科(Lentibulariaceae)狸藻屬(Utricularia)兩大家族為主。食蟲植物多數生長在貧瘠的土壤、地下含水量豐富的區域。食蟲植物在生態體系上扮演複雜又特殊的角色,因有綠色葉片所以具備植物生產者的功能,同時具有捕食食餌肉食(carnivore)二級消費者的行為,過去普遍分布在金門、臺灣本島的食蟲植物,許多處的棲地皆因經濟發展及土地需求量增大和除草劑廣泛使用等人為因素陸陸續續消失,讓食蟲植物群落已面臨滅絕危機。 竹北蓮花寺溼地的食蟲植物包括有茅膏菜科的小毛氈苔(Drosera spathulata)、寬葉毛氈苔(D. burmanii) 和長葉茅膏菜(D. indica)及狸藻科的長距挖耳草(Utricularia caerulea)。本區為長葉茅膏菜台灣現知唯一穩定族群生育地,數量少於1000 棵,保育等級屬於瀕臨滅絕(Endangered)。另一種寬葉毛氈苔又稱金錢草,臺灣數量也相當稀少,保育等級屬於易受害(Vulnerable)等級。 保育計畫先挑選長葉茅膏菜、小毛氈苔、寬葉毛氈苔及長距挖耳草等四種食蟲植物,以及田蔥、桃園草(黃蔥)及點頭飄拂草三種稀有伴生植物,列為本棲地七種標的(keystone species)優先保育植物。其中最稀有也是臺灣最大型的食蟲植物——長葉茅膏菜,在荒野接手之初只剩下30 至40 棵,在接近20 年來荒野保護協會志工長期冒著烈日與酷寒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進行棲地保育的工作。終於能夠達到每年數百棵成熟開花株的穩定族群。 竹北蓮花寺溼地在生態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荒野在這塊保護區經營管理模式是將該溼地設定為種源庫,來維繫蓮花寺溼地內的標的保育植物族群能穩定存續。同時,與學術單位合作,對標的植物進行繁殖及學術研究,並將研究出的結果應用在棲地管理以及醫藥等用途。除此之外,透過志工假期、科學及環境教育,讓更多的民眾認識食蟲植物和棲地的生物多樣性。 荒野保護協會在保護區的維護管理主要工作如下: 將標的保育植物生育區域區劃樣區,標的保育植物利用竹籤及保力龍球標示以便計算族群數量及分布情形。 樣區內長葉茅膏菜生長季節定期以人工修剪抑制標的保育植物周遭伴生植物生長,以免生長過於茂盛將食蟲植物蓋死。 樣區外及走道定期以機械方式割除伴生草類並移除草葉。 長葉茅膏菜冬季枯萎死亡後進行大面積割草一次,並以翻土方式,促進長葉茅膏菜種子發芽。 蓮花寺溼地保護區現況 保育工作往往會遇到許多自然與人為的不確定因素。本保護區今年(2016)由於受到劇烈天候變化、暴雨、土石崩落及臺灣野豬進入覓食影響,原生食蟲植物植群受到很大的衝擊,七種標的物種植物數量皆有減少。但由於皆為自然因素,所以暫時不採取人為改變環境控制措施,仍以持續監測,觀察長期變化為主。 溼地於今年一月底連續遭受接近零度強烈寒流侵襲,造成十二月及一月份發芽的長葉茅膏菜幼苗全部凍死,在原分布區域補撒去年採收冷藏種子,以及一月份割草後,志工將草莖搬移,部分原有土中種子暴露在陽光下發芽,至二月份開始觀察到長葉茅膏菜新生幼苗,較正常狀態下延遲了一個月,植株數量也較稀疏。於5 月21 日進入維護時,發現一群臺灣野豬進入本溼地範圍內覓食,野豬以銳利的獠牙及口鼻在保護區內大面積的翻攪土壤,以禾草的根莖為主要覓食對象,挖掘深度可達20 公分以上,長葉茅膏菜雖不是其主要覓食的對象,但翻攪周遭禾草土壤造成長葉茅膏菜根系暴露、掩埋及覆蓋的效果,原有上百棵正在開花的長葉茅膏菜幾乎全毀。保護區是臺灣桃園草最集中的區域,數十棵桃園草植株也被破壞,只剩下少數幾株殘留。 臺灣野豬進入覓食為一長時間持續進行的過程,自五月發現後至十月都持續發現有進入覓食的食痕,覓食區域又會被重複翻攪,所以無法明確界定其覓食區域,但8 月份調查時發現部分野豬翻攪過後的土壤長出新的長葉茅膏菜幼苗。由於長葉茅膏菜為一陽性先驅植物,土壤的擾動有助於長葉茅膏菜的生育。野豬的覓食雖然暫時造成現生植群相當大的破壞,但自然演替就是生物不斷消長的過程。將持續觀察臺灣野豬覓食造成植群演替的過程,可供日後研究之參考。 保護區另一天然災害是遭到強烈暴雨,造成陷谷兩側崖壁土石鬆動大面積崩落,崖壁由於多為砂質,土層膠結力度低,遇到暴雨沖刷極易崩解,六月中旬保護區陷谷地最高處防砂壩南側邊坡大片土石崩落,造成保護區內數百棵小毛氈苔、數十棵寬葉毛氈苔,桃園草、點頭飄拂草、大葉穀精草、菲律賓穀精草族群完全被埋在厚厚泥沙下,泥流順斜坡傾洩而下,將整個陷谷區的草生地掩埋,只有陷谷南側一帶地勢較高,倖免於難。位於下方防砂壩地勢最低的一個區域,才被臺灣野豬翻攪啃食,剛剛扒平播下長葉茅膏菜種子就又被泥流填平實在頗為痛心。待地質穩定後,日後將優先以該區域優先復育區域。總體而言,今年溼地內保育植物數量都有減少之趨勢。 溼地內長葉茅膏菜僅分佈在一帶狀區域約150 平方公尺面積內,為臺灣現存最大的生育地,長葉茅膏菜的棲地非常侷限,現況岌岌可危。以往長葉茅膏菜在野外自然復育的情況皆不理想,去年臺大生命科學系高文媛教授指導研究生黃閎義先生將長葉茅膏菜的人工栽培條件順利解決,可以在人工環境下將長葉茅膏菜大量繁殖,保持其族群的存續。食蟲植物的特殊捕食方式具有科學教育價值,許多更具有醫療效用,值得持續研究,期望大家共同關注及參與保護這些稀有又神奇的植物。  

邁開守護的步伐

2016-12-10

文、圖/蔡佩君(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執行秘書) 香湖公園,位於嘉義市西區,東側與縱貫鐵路臨接,南側為博愛路(博愛陸橋),緊鄰埤仔頭植物園,西側為文化路,北側面臨世賢路,面積約25公頃,僅次於嘉義公園,為嘉義市第二大公園,是定位為林業文化主題公園,也是西區最大的公園。香湖公園在規劃工程時刻意保存原有生態性,保留部分原始林及竹林,園區內廣植各式喬木、灌木等,利用植栽設計做大區域種植,為營造春、夏、秋、冬不同季節景致的風韻。 嘉義分會蛙調小組於香湖公園開放之初即在公園中兩個區域的雜木林中發現許多臺灣特有蛙種,其中不乏保育類蛙種如諸羅樹蛙、史丹吉小雨蛙等,更有威脅本土的強勢外來種亞洲錦蛙。因此分會旋即進行蛙類調查與外來種的移除工作,並且著手與嘉義市政府建立良性的溝通橋梁,建議市府分區管理,避免棲地因民眾休閒、運動與過度的環境整理影響生態環境。在經過一整年的調查紀錄後發現,諸羅樹蛙的出現,會隨著雨季以及棲地內積水的程度有所增減,族群量甚是穩定;在今年的調查中更紀錄到特有種史丹吉小雨蛙的大發生,讓蛙調小組大為振奮!但相對的,棲地內的繁殖場越是穩定,外來種亞洲錦蛙繁殖量越高,估計明年的數量會提高不少,真令人憂心。 建立了第一年的調查紀錄後,嘉義分會正式向嘉義市政府提出三年的調查計畫。香湖公園位居嘉義市熱鬧的市中心,是僅有諸羅樹蛙棲息的公園,同時也有外來蛙種的入侵。蛙調小組計畫透過長期的監測以累積調查紀錄作為棲地守護的第一步,並且持續定期進行亞洲錦蛙的移除工作,避免外來入侵蛙種的族群擴大,危及在地原生蛙種的生存。希望這小小的一步能讓本土蛙種在此豐富又脆弱的自然生態系中生生不息!

搶救四斑細蟌大作戰──荒野棲地志工的守護行動

2016-12-10

文、圖/黃俊選(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生態淡水河棲地專職) 在廣大的地球上,多數生物如細沙般,跟我們一起生活著。但有些生物又比我們小,甚至不易察覺。如果牠們的棲息環境不是我們易到之處,其生存危機,或牠們在生態棲位(Niche)的重要性,就更不得而知。四斑細蟌(Mortonagrion hirosei (Asahina, 1972))就是這類昆蟲,它屬於小型的豆娘類(體長約2.4至2.8公分),且棲息環境受限。根據科學家對四斑細蟌之地理位置的記錄,僅發現日本本州東海岸、中國廣東、香港和臺灣大台北地區(五股、社子島、磺港溪口),以及韓國之河口與沿海交界的泥灘、溼地(如:蘆葦叢、紅樹林區等);因此,在國際自然保育組織的保育紅皮書中,已被列為近危物種(Near Threatened species)。這些地方必須著涉水衣等裝備,於高溫炎熱、植物比人高的荒野,才有機會發現牠們的存在。 荒野棲地志工如何搶救四斑細蟌 淡水河包括主流、基隆河、新店溪及大漢溪,為北臺灣最重要之河川之一,雖有重要的溼地生態環境,但因流域內居住超過臺灣四分之一人口,因此河川也承受被開發為休閒遊憩區域或人為景觀區等壓力。河川灘地為洪泛區,可分為尋常洪水不易溢淹之高灘地,以及常時潮汐可溢淹之低灘地。而淡水河之高灘地目前已大部分被開發為腳踏車道、球場、運動場、公園、人工植栽、堤外便道及人工景觀設施等;低灘地位處於潮間帶,生態資源豐富,除部分為自然保留區或保護區外,其餘區域受民眾及民意壓力,常依循現行傳統高灘地管理模式。在缺乏科學量化管理數據情況下,定期除草或施作設施,常破壞稀有或重要物種(例如四斑細蟌)之棲息環境,造成生態環境嚴重劣化。因此今年,荒野保護協會的棲地志工們,除了持續關注四斑細蟌於新北市五股溼地的棲息狀況,也對基隆河段與磺港溪口有發現其棲息之處,進行環境監測與個體記錄。 在守護行動之前,正面臨調查人力短缺,無新血加入;二重疏洪道出口堰在修復後,造成五股溼地內水位降低,棲地逐漸陸化,發現曾有四斑細蟌出現的棲地較去年少,且調查所得的總數量也減為個位數。同時,我們也擔心除了五股溼地之外,其他淡水河段的四斑細蟌棲息過得好嗎?是否也有一些棲地問題,影響其族群數量。所以從一月開始,我們擬訂目標,結合國內專家學者(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林斯正老師)等專業技術,並規劃今年度培訓之主軸,新加入的夥伴能學習調查方法,記錄不同蜻蜓種類及四斑細蟌個體、棲地狀況,而舊夥伴可以自我提升。 守護行動的成果 今年四月初,共有20位新血加入,多數是第一次參加調查,但是想為環境付出心力,以及投身四斑細蟌生態保育工作的夥伴。本次培訓,各學員需完成至少兩次的調查工作,建立對四斑細蟌及其他蜻蜓、豆娘類在五股溼地之基礎認知(物種辨識、生活習性,以及不同蜻蜓、豆娘偏好環境等)。同時,舊夥伴也可以對四斑細蟌以外的蜻蜓及豆娘有所認識。經過今年的努力之下,四斑細蟌調查在五股溼地共有111人次參加,總發現27隻;磺港溪口共有35人次,總發現75隻;該成果不管是人力和發現四斑細蟌的總數量,都較往年提升。 回顧2006年開始投入四斑細蟌調查至今,我們曾經於2012年記錄到最多(1229隻),但隨著棲地變遷和投入人力的改變,的確都帶給我們不少經驗累積。或許在投入十年的老前輩心裡,四斑細蟌就像是他們的孩子一樣,不斷地給予觀注及關愛,苛護著牠們,希望牠們可以在五股溼地及淡水河各處,找尋到自己安居之所。只是老前輩隨著時間也會變老,身體可能不如當年行動方便,又或者有其他事情,使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身為後輩及新加入的我們,有一部分也是深受他們的付出而感動。未來我們將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經驗,讓四斑細蟌生態保育工作可以持續進行。荒野棲地志工的守護行動不僅是在四斑細蟌,也有其他動植物,這一切只是希望做出對環境友善的付出。 荒野式四斑細蟌生態保育工作推動 我們是一群素人,單純想為環境付出友善的行動,但能做什麼?荒野保護協會的目標是要達到「棲地守護」,而它也可以說是一種生態保育工作。以四斑細蟌來說,從有人發現牠,到知道牠的稀有性,以及其棲地因人為開發所形成的受限性,以及思考牠能否成為指標物種(如作為低、高灘地之生物指標,降低沿岸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開始有夥伴在想如何解決問題,讓牠得以生存下去,對我們的環境更好。這就是一種荒野式四斑細蟌保育工作。但術業有專攻、經費有所限,素人能做的事情面臨許多挑戰;因此,也需要相關各行各業的相助。 有位關心生態的作家曾經說過一句話「牠們在自殺,是我們的死」。此隱喻在告訴我們,如果沒有發現比我們還要小的生物正在消失,也許就拯救不了我們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野生動植物跟我們一樣,棲息在這個地球,居住在河川、湖泊、溼地、森林,或你家隔壁的公園綠地,如同我們的鄰居般,雖然不易見到牠們,卻真實存在。荒野棲地志工認為付出雙手雙腳的操作,才能去守護我們美好的生態。某位印地安人酋長也曾說過「我們可以拿乾淨的水、空氣、土地去換大把鈔票,但無法用鈔票換回它們」。如果您願意加入我們,用實際行動守護金錢無法交換的生態,加入四斑細蟌保育工作,瞭解以下示意圖後,歡迎跟荒野台北分會棲地組連絡。   2017年四斑細蟌生態保育工作之項目 四斑細蟌成蟲及稚蟲數量、棲地附近植被及水質相關調查。 四斑細蟌野外族群消長與棲地因子變動分析。 四斑細蟌生態保育故事本之設計及製作。 提升志工對四斑細蟌生態保育工作的能力,以及招募新血。 於相關場域,持續與公部門溝通,以及增加對民眾推廣之軟性告示牌的規劃設計。

沙崙農場 VS 國際影城

2016-12-10

文、圖/陳格宗(荒野保護協會臺南分會分會長,自然名:野馬) 沙崙農場位在臺南高鐵站後方約近千公頃的台糖農耕地與造林地,農耕地有部分出租給農民種植鳳梨與瓜類農作及台糖種植的牧草區,有著平坦廣闊的視野,以往這裡就是喜歡賞鳥拍鳥夥伴的聖地。根據各環保團體的彙整資料的鳥類紀錄至少有60幾種,而能在這裡記錄到的猛禽就有游隼、紅隼、大冠鷲、花澤鵟、東方澤鵟、蜂鷹、黑鳶、短耳鴞,甚至瀕臨絕種的草鴞也有在此覓食的紀錄,以及喜歡在草原開闊地活動大家較為熟知的環頸雉,環頸雉在這裡有穩定的族群,時常可以聽到牠們的啼叫聲,而夏天的候鳥燕鴴也出現在這裡繁殖育雛,等等的保育類物種棲息其間。 「沙崙綠能科學城」是政府五大產業創新計畫之一,位於臺南高鐵站特定區,包括綠能科技聯合研究中心及綠能科技示範場域,共22.3公頃。雖然政府一再宣稱「沙崙綠能科學城」是位在已開闢完成的「產業專用區」,不會動到沙崙農場的區域。但最近因李安新片發表受到重視,政府卻又冒出一個國際影城的開發案要在沙崙農場且占地約200多公頃。一個臨時且沒有完整的計畫、沒有規畫前的生態環境評估、沒有民間環保團體溝通表達意見的管道,政府就這樣丟出一個對自然生態環境不注重、不尊重的開發案,確實令人失望也擔憂;各環保團體擔憂決策單位不清楚、不熟知沙崙農場珍貴鳥類的棲息條件,更擔心錯誤的開發規劃勢必造成沙崙農場的自然生態浩劫而無法挽回;如此不經正常行政程序的發佈開發消息,早已經引起南部關心自然生態的團體與民眾高度關注沙崙農場未來的命運。 11月6日行政院長林全上午到鄰近高鐵臺南站的交通大學臺南校區出席公開活動。荒野臺南希望讓更多民眾能多了解、認識沙崙農場的自然生態環境,當日上午在院長還沒抵達前,與幾個關心沙崙自然生態的環保組織,臨時加碼演出「沙崙快閃——沙崙不是甚麼都沒有,我們一直都在這裡」。荒野臺南邀請會員夥伴及親子團到臺南高鐵站前廣場,大家頭戴著沙崙農場的特色物種裝飾,手舉字卡喊出守護沙崙農場自然生態的心聲;我們與孩子的理性溫馨訴求:我們不是反商、反國際影城,我們只是期望開發決策單位能事前與環保團體建立溝通管道、經過環境生態評估、妥善完整規劃這片難得的田園樹林棲地,不要因開發而使自然物種在此消失。 沙崙快閃活動過後,野馬帶領著關心想了解沙崙生態的民眾與夥伴,經北沙崙到南沙崙賞鳥,在北沙崙一隻游隼從休耕田裡起飛在樹林邊消失,走訪南沙崙,天空兩隻黑翅鳶先後在空中翱翔讓夥伴們驚呼猛禽的氣宇不凡。續往南走,剛好遇上牧草已收割在曝曬階段,孩子們一看見如此遼闊的草堆,早已置身牧草與天地玩在一起。這樣的畫面,秘書黃德秀(自然名:甘蔗)形容的很棒:人與自然融合很簡單,我們不需要過多的建築、道路,我們真的需要有生命力的土地。

2016 國際溼地大會研討會參與心得

2016-11-08

文/謝祥彥(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主任,自然名:雁子) 圖/謝祥彥、黃振福(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環教基地主任)、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專員) 2016國際溼地大會研討會以「共生方舟——看見溼地新價值」為研討會主題,本會列為協辦單位,主要工作為規劃專家學者溼地參訪行程、事前主題籌備規劃、溼地創意嘉年華會之溼地講堂演講等工作,就本次參與及溼地守護相關資料整理與各位分享。 拉姆薩公約與臺灣的國際接軌於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薩簽訂的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全名為「特別針對水禽棲地之國際重要溼地公約」(Convention of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s),在1975年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支持,成為聯合國第一個保護溼地的公約,目前共有169個締約國,2,242個公約保護溼地,面積達215,247,833公頃。 臺灣雖然不是拉姆薩公約的締約國,但仍積極與世界接軌,透過評選及立法保護臺灣的重要溼地,於2006年10月內政部營建署邀集專家學者與相關NGO團體成立「國家重要溼地評選小組」,進行國家重要溼地評選。2007年12月遴選出七十五處「國家重要溼地」,並開始對重要生態關鍵地區加強保育與復育工作。至今共有「國際級」溼地二處、「國家級」溼地四十處、「地方級暫定重要溼地」溼地四十一處,約面積約47,267公頃。2015年2月2日正式施行的溼地保育法強調保育與明智利用並行,也是臺灣溼地保育的重要里程碑。 本次溼地大會研討會邀請世界各地共15位溼地相關專家學者進行專題演講,同時聚焦於「溼地在國土計畫中的定位與調適、河/海/溼地之水資源及防洪管理、里山倡議與溼地產業再生、人工溼地永續性操作與溼地環境教育、溼地NGO/NPO所扮演之角色與實務操作」等5個主題,廣邀臺灣溼地相關學者及社團投稿發表論文,是年度溼地經營管理的一大盛會。 溼地大會研討會的收穫與學習 本次溼地大會研討會約有500人參與,其中荒野建議增設「溼地NGO/NPO所扮演之角色與實務操作」主題,期望在學術研究發表之外,也能透過此一盛會讓臺灣各處溼地努力的NGO伙伴有分享交流的舞台,在此主題中邀請了日本沖繩名櫻大學新垣裕治教授及財團法人臺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邱銘源副執行長進行專題演講,另外還有關渡溼地、高美溼地、洲仔溼地、東源溼地的論文發表。 日本沖繩名櫻大學新垣裕治教授針對沖繩紅樹林溼地管理及其在生態旅遊的功能進行專題演講,與臺灣認知紅樹林已經過度擴散不適合再進行種植,應該考慮進行適度疏伐(淡水河沿岸)、皆伐恢復原始灘地(新竹香山溼地)不同,沖繩有著紅樹林種植、紅樹林獨木舟之旅的獨創旅遊活動,學校的校外教學、環保團體中也持續推廣種植紅樹林,這樣的發展造成某些區域紅樹林增長了141%(1965-2007),但當地也開始發現過多的紅樹林造成鳥類數量下降,現在沖繩也慢慢開始以管理紅樹林代替種植的活動,並防止外來種的入侵。 財團法人臺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邱銘源副執行長分享溼地民間組織之溼地在地經營,分享八煙水梯田、清水溼地小白鶴守護到推動金山倡議的過程,其中金山倡議宣言的願景以友善農業的推動為手段,以生活、生產、生態共生為目標,堅持農地農用,推動友善生產,建立產銷架構等願景值得參考與借鏡。 關渡自然公園由處長陳仕泓分享,台北巿野鳥協會如何在自負盈虧的壓力下,仍然能夠透過企業合作的方式得到經費支持,據統計2011年至2015年共有94家次企業支持佔其總收入38.07%,而政府專案補助及門票收入只有9.8%、8.2%,在現今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氛圍下,荒野也應該盤點自己的溼地經營的特點、提供更多合作機會增加企業合作的可能。 屏東東源溼地的保育案例由牡丹鄉公所農業觀光課課長蔡重仁分享,介紹當地如何由地方行政機關與在地原住民社區組織在學術單位的協助下,主動提出登錄為國家重要溼地,在普遍反對劃入國家重要溼地的現在是一個很特別的案例,顯示出鄉公所的用心經營,並分享東源溼地在社區參與、公私協力的原則下,六年來順利執行國家重要溼地保育行動計劃的歷程。 在兩天的研討後,大會提出2016國際溼地大會臺北國際溼地宣言,其中「推動以捐贈、長期租借、委託、環境信託等方式,將溼地委由在地有經驗之NGO/NPO團體管理,使溼地保留其自然功能,以達永續性之目的。」、「任何在溼地進行的公共建設,應遵循《拉姆薩公約》,若有物種種群1%棲息在此溼地,該建設應迴避衝擊生態系統或溼地破碎化。」這兩條是荒野持續關注的核心目標,我們也將持續努力守護溼地。 宜蘭參訪活動 9月16日大會安排國內外專家學者、政府官員至宜蘭荒野關注的雙連埤及五十二甲溼地參訪,原本擔心受到颱風的影響而要改期,當天卻意外碰到好天氣。在雙連埤由荒野簡報過往歷程及未來發展方向後,便帶領參訪者至湖邊實地觀察,說明未來我們希望透過湖畔的梯度復育、水生植物種源庇護等方式讓原生水草能逐漸回到湖區裡生長,專家們十分肯定我們的努力也讚嘆當地的美景,美中不足的是,導覽中外籍學者對植物十分有興趣,但受限於語言能力只能一直用手機查學名讓他們了解,未來在器材的部份可以準備平板電腦,並事先準備好物種名錄資料,讓參訪者易於了解,導覽也更順暢。 中午來到五十二甲溼地享用在地風味餐,美味的料理透過大廚梅阿姨的解說,讓大家讚不絕口。簡報後首先帶參訪者搭乘鴨母船遊五股圳,體驗古早交通工具,享受悠閒的水上時光,再帶至百年風箱樹、成興大小池等溼地內重要保育點踏查。最後來到今年荒野嘗試種植菱角的田區,說明操作概念並希望能夠持續與地主合作擴大種植面積,供水雉利用。希望未來五十二甲溼地能夠有多樣性的棲地環境,讓不同種類的水鳥都能安心棲息。 省思及後續操作方向 觀察本次溼地大會研討會內容,荒野本身也有許多的溼地經營管理經驗值得分享,如五股溼地的認養經驗、雙連埤從水草搶救延伸到剛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機構認證、新竹蓮花寺食蟲植物的守護、香山溼地及高美溼地移除入侵植物、馬太鞍溼地與地主共同經營的模式等等都值得經驗分享及交流,明年五月臺灣溼地大會及十一月在日本九州舉辦的亞洲溼地大會,我們將準備好展示我們的努力成果。  

溫柔的守護——荒野親子團北五團與嵩山社區共同守護百年梯田的故事

2016-11-08

文、圖/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專員) 網路爬文時偶然地瀏覽到親子教育前輩林耀國的文章,文中提及「荒野親子團的活動主要是邀請父母陪同孩子在各種環境中自主探索,學習對自己、對人、對自然萬物的欣賞與尊重,並在持續地成長與學習裡培養足夠的能力付諸行動守護大地,成為保護大自然的重要力量。」(摘自2012年6月親子教育委員會簡介) 仔細拜讀對於親子團的見解與期望,檢視著「付諸行動守護大地,成為保護大自然的重要力量」等文字,腦中想著荒野臺北親子團北五團積極參與嵩山社區共同守護梯田的行動,不僅僅只是關注而已,而是與社區互利合作且長期投入第一線生態調查與棲地守護的重大成就,所展現的不就是親子團設立的初衷嗎?因此忍不住想與所有荒野的夥伴們分享並請大家給予支持與鼓勵。 嵩山梯田的美麗與哀愁 嵩山社區位於新北市石門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部份區域屬「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由於先民勤勞地依山勢構築梯田並保留至今,社區擁有北臺灣百年的梯田景觀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眼子菜、榖精草、田螺、稜田螺、毛蟹、鱔魚、泥鰍等,社區也因而有「田螺故鄉」的美稱。現今居民仍善用豐沛又純淨的水資源優勢搭配市場需求,逐漸轉以種植有機蔬果稻米並有部分中藥種植,但因缺乏整體規劃,故大多仍以個人或家族經營為主。 雖然社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但同時也面臨臺灣偏鄉的共同困境,即人口老化、人口外移、耕地荒廢等問題,致使昔日綠意盎然的梯田景觀已不復見。所幸2012年在嵩山社區發展協會江理事長推動社區參與農村再生計畫進行農田復耕、引進日本越光米、遵古法秧苗培育、成立「千歲米」品牌打響知名度,恢復梯田景致也成為各界參訪的對象,甚至荒野志工夥伴也經常借用場地辦理活動,更於2014年9月成為新北市第七個完成農村再生的社區。而近年來居民更積極延續成果、種植花卉、結合景點,發展觀光產業,希望成為景觀與產業共榮的社區。 2016年5月時,臺北棲地志工在一次探勘中發現,梯田除了擁有許多珍稀的原生水生植物、蜻蜓及田螺外,居然也出現了外來種入侵的問題,經訪談詢問後得知,原來是這幾年不當的引進與疏忽,才讓福壽螺、大肚魚進入了這個美麗的聚落,但也使得這百年梯田內的原生物種面臨強大的競爭壓力,甚至有滅絕的可能。 社區面臨的問題與親子團進駐的難題 已知外來種問題造成農夫的困擾與作物的損失,通常面臨這樣處境的農村,尤其在人口少且高齡的聚落中,迫於無奈大多採以除蝸劑或其他藥物來解決問題,但也直接污染了大地及水源。而嵩山社區除了堅持採以無農藥、無化肥種植的「千歲米」梯田區外,其他區域確實有可能面臨這樣的處理方式。 北五團幹部得知這個消息後,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大夥趕緊邀請分會秘書及棲地守護部,召開多次會議後,設定了清楚又簡單的目標: 根絕梯田內的福壽螺、移除大肚魚,守護梯田生態。 避免福壽螺、大肚魚再次進入社區。 協助社區維護工作(修繕田埂、老屋、除草……)。 決定以一團之力協助阿公、阿嬤將惱人的福壽螺及大肚魚趕出社區,也間接降低化學藥物污染大地,但這樣的好意卻面臨了在地人的質疑與反對,包含擔心外地人的虎頭蛇尾、活動中農地、農作的損失或不想徒增困擾及臆測荒野人是否別有用心的對待,總算在幾次當面溝通說明及幹部的奔走下,使得江理事長、陳總幹事與地主釐清與認同了北五團願意協助社區守護梯田的美意並獲得了讚賞,於是親子團馬上著手進行後續的工作與活動安排。 親子團共識的凝聚與策略擬定 為了使團內所有的家長及孩子們了解協助社區守護梯田的意義,在共識凝聚期間,大人們討論起一系列如何凝聚共識的方法與棲地守護方式來進行內部宣傳與實際的社區協助工作,也嘗試與社區排定共同行事曆,便於雙方了解工作進度及後續工作的安排,相關工作包含: 一、凝聚共識與內部宣傳 為了讓眾人同心協力,因此進行了舞台劇編導以「嵩山社區保衛戰」來凸顯梯田的美麗與危機,設計「體驗式教案」藉由討論與了解農園生態食物鏈,來了解福壽螺對農園生態的影響,還編製了「幸福的守護」影片以俏皮可愛、卻又深入的節奏,逐步強化共識及帶領團員了解社區進而自發性的願意守護社區。 二、梯田守護策略 為了清楚福壽螺、大肚魚及其他稀有生物的分布範圍及到底有哪些生物種類?親子團預計以調查記錄表搭配相機,採親子組隊方式針對全區梯田進行資源調查與彙整,順便讓蜂、蟻及小鹿記錄梯田的四季變化。 而相關調查數據則委由棲地守護部的協助彙整與回饋資訊給北五團,藉以了解福壽螺、大肚魚的調查分布狀況與清除進度,每月再與社區協調確認工作區域及調整作戰策略或研發工具。如福壽螺或大肚魚移除完畢時,還可安排協助社區進行田埂、老屋維護等社區服務工作,將成為社區最歡迎的合作夥伴。 三、社區未來的產業合作策略 除了梯田調查與外來種移除工作外,親子團也討論起了梯田守護對策,將嘗試與在地農友進行合作,透過社區總幹事引介及多次拜訪接洽,預計向原先有意把水田闢建成玄天上帝宮停車場的地主,遊說與親子團合作契作的可能性,聘僱地主成為友善農耕的「田間管理人」,並計畫延伸將地主所生產的稻米建立品牌為「玄天上帝米」。如此不但保存了梯田內的珍稀物種、一方面也兼顧地主的權益與提供親子團無毒的稻米,就這樣在每次會議中,你一言、我一句、大家考慮再三或突發奇想的天馬行空下,北五團一步步的跨出棲地守護的初體驗,無論最終結果會如何?或將會遭遇怎樣的突發狀況?北五團所有成員都期望著,必定能藉由自己的雙手,親自將福壽螺與大肚魚趕出社區,保存嵩山梯田的百年風華。最重要的是守護了優良的百年梯田,也達成了前理事長李偉文與林耀國最初設定荒野親子團對於「棲地守護」的期許與實踐,可謂一舉多得。 守護期間大家依行事曆前來社區召開團集會及協助農友的守護工作,雖然感覺前去同一地點會感到無趣,但也省去每次集會時尋找新地點、大會勘、聯繫與安排交通路線等的大量作業時間,另外親子團集會方式總是大人(育成會)與小孩分開運作,也因為守護工作繁多,因此每次的團集會的進行流程,北五團已分工安排上午進行外來種分布狀況監測及外來種移除工作,下午也分工安排團集會與其社區工作。 想發動自己的棲地守護行動嗎? 看完了北五團即將開跑的守護行動您是否也蠢蠢欲動了呢?如果您想要更清楚了解狀況,或是仍不知該如何投入棲地守護行動,您可以聯繫總會棲地守護部討論方式或可以參考北五團的守護行動流程概要,選定好真的需要被守護的土地,一步步依循與擬定好策略,與夥伴們一起捲起袖子,展開一場屬於自己群組的棲地守護行動。   北五團守護行動流程概要 選定需要守護的棲地並了解狀況與需求。 複式團長邀請專職及次團幹部召開討論會進行說明與擬定行動構想。 討論制定出既清楚又能執行的目標及守護工作內容。 聯繫社區說明來意及取得合作同意。 討論內部共識凝聚方式、塑造情境來引導團員進入狀況。 依凝聚方式進行戲劇排演、開發情境教案遊戲、收集資料製作對內簡報。 安排時間於各團集會中,正式向所有團員述說社區故事與梯田危機。 引導團員進行社區如何守護及戰略的討論擬定,綜合大小朋友意見彙整出守護方式,成為團員的共識(調查、移除工作、協助社區)。 制定及確認簡單又清楚的調查、守護記錄方式(含影像記錄)。 再與社區討論工作內容及確認雙方行事曆。 依行事曆再與社區確認後執行活動及器材準備。 守護故事的發表與持續。

臺北榮星花園公園棲地維護紀實

2016-11-08

文、圖/許浩哲(荒野保護協會志工) 第一銀行松江分行本次參與荒野所舉辦的「守護榮星花園溼地活動」,於天氣晴朗的七月週六午後展開,每個人均帶著愉快愜意的心情參加,期許為這城市貢獻一己之力,守護這座復育螢火蟲的公園。 榮星花園位於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三段、建國北路、龍江路與五常街所圍繞之區域,面積共6.5公頃,1968年由鹿港辜家開闢經營,基於辜氏家族對辜顯榮的紀念,辜顯「榮」,字耀「星」,所以命名為「榮星」花園;近年來對生態的重視,持續進行生態調查及規劃環境改善方式,並在生態池復育螢火蟲,成為臺北市區內少有、能觀賞到螢火蟲的公園。 在分行大家長高寶元經理、陳素蓮資副及湯懋春資副帶領下,所有參與同仁都準時抵達榮星花園,首先由公關室黃淑美經理向大家分享總行持續推動志工活動的努力成果,隨後由荒野保護協會志工介紹目前榮星花園生態維護情形,解說中不時看見松鼠們穿梭於大樹之間,似乎是為我們的活動進行喝采。 講解完畢後,大家開始披上毛巾、穿上雨鞋、戴上手套、拿起鐮刀往園區內生態棲地前進,由於外來物種會造成土質劣化及影響河流含氧數量,進而影響螢火蟲復育成效,所以今天的任務就是修剪水池旁的外來物種,再將這些雜草曬乾後回鋪於裸露的泥土上,既可保護土壤水分流失,也可作為土壤的有機肥料。 平時慣於坐在冷氣房工作的我們,真是難敵當日38度C的酷熱考驗,不一會兒就汗流滿面,分行主管們不時叮嚀大家要多喝水補充水分,預防中暑,真是揪感心耶!由於高經理平日待人視如已出,分行擁有良好的團隊精神,每個人都自動自發、同心協力整理環境,短時間已堆積出數座雜草堆,努力成果立即可見。 稍晚,大家將曬乾的雜草陸續回鋪到水池旁的泥土地上,順利完成本次棲地維護任務。最後,每個人輪流發表今日參與活動的感想,除了有感於勞動工作的辛苦外,更對我們居住的土地有了更深切的體悟,未來無論何時、身處何地,都要盡一己之力維護居住環境,讓後代子孫也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感謝總行公關室同仁及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協助,本次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透過每個人小小的力量,不僅慢慢改善了我們生活的環境,也落實了第一銀行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企業責任。

大肚山守護夏日紫斑蝶活動

2016-10-07

文/郭秋幸(自然名:小白鷺) 圖/陳嘉瑞(自然名:蟲言蟲語)、蔡佳真(自然名:赤皮)   大肚山定觀點介紹 荒野臺中大肚山組從2015年11月起固定在臺中市瑞井社區進行定點觀察,瑞井社區雖然距離臺中市中心不到30分鐘車程,但仍保有傳統農村濃郁人情味和懷舊的土角厝。 大肚山台地降雨量低,由鵝卵石和紅土所組合的地質相當不保水,成為全臺最乾旱的草原生態系,瑞井社區三口井是早期山上自來水系統未普及前主要的飲用水來源,其水源來自於水井上方森林的滲透水,倘若森林遭受破壞斷絕水源,這三口井便會失去其功能。當然在現代化的基礎建設下,瑞井居民已經不需要前往三口井打水生活,而這三口井周邊的小徑便轉型成為社區營造中,居民休閒運動的步道。 荒野大肚山組夥伴在蔡志忠老師(自然名:大頭茶)的帶領之下,在三口井上方森林持續二個月的植物調查,經由老師分析的資料發現,森林裡調查的樹種因為氣候與土壤乾燥,所以生長特別緩慢,透過比對歷史資料發現,平均樹圍七年只有長胖0.49公分,所以森林裡的每一棵植物都彌足珍貴。 守護紫斑蝶活動源起 大肚山除了有其特殊的草原生態系植物,同時也是紫斑蝶遷徙的重要路徑,四、五月份定點觀察時,夥伴們發現,成群結隊的紫斑蝶不斷從我們身邊與頭頂上飛過,在這二個月期間,瑞井社區居民也紛紛捎來訊息,通知夥伴們紫斑蝶湧現的盛況。 持續半年的定觀活動也加深了夥伴們和瑞井社區居民的互動,透過多次交流對談中,瞭解居民對除草劑和除蟲劑的使用習慣與蚊蟲影響生活環境的困擾。基於對生態平衡的考量,夥伴們討論取得共識後,計畫舉辦第一場瑞井社區居民的推廣活動。 為了引起社區居民和小朋友能對瞭解周邊生態環境的興趣,大肚山組的夥伴透過會議討論決定以紫斑蝶為起點,透過社區內的推廣活動喚起居民對社區周邊自然環境的關懷與重視。 守護夏日紫斑蝶推廣活動過程 大肚山組成立時間短,夥伴人力不足,面對此推廣活動的策劃、安排與人力動員,難免感到惶恐和擔心。籌備過程中,不僅受臺中分會長游永滄(鵂鶹)和分會夥伴的支持,中部各定觀點夥伴紛紛提供支援(勝興組、霧峰組、大坑組、合歡山組和彰化組),給大肚山組最大的鼓勵和實質的支持,並積極參與籌備規劃會議與活動預演。 活動開始前的一場大雨,讓大家心中忐忑不安,待活動開始時間接近,居民陸陸續續加入,心中那顆大石頭終於放下。各定觀點夥伴到場相挺,提供活動創意,且熱情活力投入,我們一起共同完成這場貼近社區居民和社區環境的推廣活動。並透過此推廣讓社區居民瞭解這塊土地的獨特性與生態的珍貴性。 結語 荒野臺中大肚山組選擇在一個農村社區作為定觀的起點,雖然曾為定觀點的選擇是否適當而徬徨過,但透過小組會議凝聚大家的共識,讓大肚山組走出和其他定觀點不一樣的風格與目標,以持續記錄的物種調查進行觀察,加入歷史文化層面的田野調查來瞭解這片土地。並透過與居民的互動傳達荒野對自然環境尊重和守護的理念,荒野臺中不僅走入荒野,也走入社區,希望這股愛護土地、尊重在地文化的力量,能透過持續的定點觀察活動不斷擴散、持續傳播。

守護環境,從1開始

2016-10-07

文/陸淑琴(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黑眶蟾蜍)、圖/荒野保護協會 自從318 學運以來,公部門比以往更積極地邀請公民參與政策制定與公共建設規畫的前期討論,如營建署針對國土計畫的公聽會、水利署針對南部水資源管理的工作坊等。雖然公告訊息的方式還稱不上友善便民,但獲得資訊的時間已提早了幾天;超過會議時間才收到公文,或是動工了才知道有工程施作的情形也少了一些。 推動公民參與,中央部會比地方政府還要開放許多,如環保署的環評會幾年前在環保運動前輩的努力下,除會議資料在會前於網路平台開放下載,記者也可進入會議中進行影音記錄、轉播,結論表決時記者仍可留在場內;民眾也只需現場換證即可進入會場旁聽及登記發言,如旁聽人數超過會場容量,便另闢空間提供會議現場影音轉播供旁聽。反觀高雄市政府在8 月31 日召開的環評大會,卻走了回頭路:除嚴格限制與會民眾人數外,會場中禁止錄音、錄影、拍照、轉播;當天開放民眾發言提問的人次共12 位,每位3 分鐘;發言加旁聽及記者(亦不得攝、錄)共20 位,其他有意旁聽的民眾僅能在場外守候。除此之外,會議中要求發言皆未獲得主席同意,若要取得旁聽或發言權,僅能於會前規定時間內下載報名表單填寫個人資料及發言內容並限傳真回覆,且由府方人員電話通知才算報名成功;會議前依報名清單換證,於入口處確認佩戴發言證或旁聽證者才得以入場,如此嚴格把關,頗有演唱會憑票入場意味(或憑良民證入場),不得讓人更好奇限制如此嚴格的背後原因。 在自然資源有限的臺灣,公共建設規畫及政策制定,皆與每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息息相關,如何達到平衡需要透過討論取得共識。公民參與讓決策者能獲取更多面向的資訊,避免依據片面資訊進行決策,讓環境永續經營,而非僅落實部份人的正義。 公聽會、審查會、說明會皆在平常週一至週五上班日進行,若要每場參與實在不容易,且讓人擔心,若不是自己的專業,該如何回應?換個角度想,為自己請一天假,把時間用在公民參與,不為任何團體,就為多瞭解自己生活的環境會遭遇什麼樣的未來;也許不是自己熟悉的領域,無法提供專業建議,但比起僅短期停留協助規畫的顧問公司,在地長期居住、生活的您,一定更瞭解實際狀況,甚至於未被專業人士察覺的問題;更可以透過會議裡,民意代表(議員、鄉長、立委)、審查委員的發言、專家學者的觀點或是在地居民的訴求,或從其他人提出來的問題了解彼此關注的焦點有何不同。除此之外,每個人都可成為資訊透明的推手,把您獲得的會議訊息傳遞出去,或在手機結合社群網站即可網路直播的現在,讓無法親自與會的人也可以透過轉播掌握會議即時動態。   「從1開始,守護環境」。 推薦給關心生活環境的您: 1年請假1天參與1場公聽會、環評會、說明會 1季踏查1次荒野分會守護的棲地 1個月參加1場環境講座 1週觀看1 集公視「我們的島」節目 1天關注1 則環境議題新聞 1餐包含1項友善環境的食物 1年捐出1%所得給環境守護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