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教育推廣

教育推廣

教育推廣

自然體驗活動是荒野進行環境教育的一種方式,解說員/志工在固定的觀察點持續進行著自然觀察,記錄其中的四季變化,並在定點舉辦各類型單日或過夜的戶外推廣活動。荒野每年在全台各地進行了上百場的戶外自然體驗活動,期望藉由荒野解說員的引領,帶領民眾走入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進而喜愛自然、珍惜自然,並做到關懷保護的行動。

我在嘉鹿二基學習與鹿同行

2023-07-04

圖、文/吳柏翰(嘉義分會親子一團,自然名:雲豹) 2023.07.10   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應該都有過一段不知所措、終日迷惘、衝突頂撞的時光,尤其在為人父母後,更是毫無頭緒,孩子的教養要照著我認為正確的方式嗎?可是我的認知不見得符合俗世的認知阿!這樣認知的岔路一次又一次地在我眼前出現,在成人建立的小世界裡,很難發現並承認自己的不足,在孩子的面前更是困難,因此,更需要參加基訓來突破自我。   今年由嘉義分會承辦的奔鹿團導引員基本訓練辦理在台南的水雲國小,因為是嘉義分會第二次承辦,故簡稱嘉鹿二基。奔鹿的階段是小六至國二,我們稱這階段的孩子為小鹿。不同小蟻(大班至小二)及炫蜂(小三至小五)的啟蒙及能力養成,奔鹿階段是將自主權交還給小鹿,導引員的任務是協助小鹿自主找到目標並逐步完成,如何引導比能教什麼重要,讓孩子在面臨認知岔路時,不會迷失了方向。   參加奔鹿團基訓前,聽到親子團夥伴們喊著鹿(路)要自己走的時候,對於是誰站在岔路處充滿了疑問,究竟是孩子?還是身為父母的自己?但在參加基訓後,接觸到了一系列的課程,彷彿漸漸找到方向了。   精采的課程如「與自然對話」、「自我覺察與身心照顧」、「我們與小鹿的距離–與青少年的對話」、「奔鹿技能養成」…等,除了荒野的相關理念、覺察環境以外,自我身心的照護也很重要,小鹿親子間的青春期課題更是重要。講師洪雀雅(毛西番蓮)及李月香(月亮)在環境教育上的創作體驗,延續一階「印象水雲」,二階「文繪水雲」也令我反思許久,在鏡頭的觀景窗裡,框繪出心裡的水雲國小,佐以文字將自我的啟發及感動,藉由網路傳遞出愈發蓬勃的自然感受與心境;講師黃美齡(單細胞)風趣的詮釋小鹿階段親子微妙關係,貼近實際;還有紅檜小隊導引員鍾明英(灰胸竹雞)隨隊解惑,基訓校長魯美伶(文竹)、嘉義分會長范貴玉(山泉)、南區總團長、全國總團長、荒野理事長、講師、工人們等,都在現場為夥伴們加油打氣。   為了讓自己持續成長,參加各階段基訓是出自於對孩子、對家庭的關懷。回到孩子的角度上,與父母一定會有許多認知上的衝突,這將會是一段漫長的學習旅程,同樣正在經歷這一段的夥伴們,一定也能夠理解吧!這些夥伴在哪裡呢?他們在每一個基訓裡等著你。無論如何,長路持續指向遠方,而眼前歲月的路牌告示著,大概還有一年半光陰的距離,我才會抵達。抵達後,是誰站在岔路處,是孩子還是自己,我內心的小鹿已經開始亂撞。  

枝與葉~談鷹鹿的行動教育與統合教育

2023-05-10

文/林其昌<高雄分會高三團翔鷹團99團長,自然名:海鸚鵡>、吳淑芳<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三團志工,小綠葉蟬> 圖/林其昌、應紅<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三團翔鷹團長,自然名:映山紅> 2023.05.10         踏入鷹鹿階段的青春期(小六到高二),是個讓人抓狂又無奈的狂暴階段,隨時一個眼神或語氣,都可能引發「情緒氣爆」。看似一般卻充滿著智慧的親子團教育目標內涵四大規律,正默默的陪伴及引導著家長或導引員往好大人的方向前進,以下就從三個方向來思考如何陪伴鷹鹿孩子們成長。   一. 改變教養觀         前親子團總團長鄭弘杰(巒大杉)提出親子教養動態方程式「教養從陪伴開始、陪伴從對話開始、對話從理解開始、理解從關愛開始、關愛從自己開始」,說明是一種大人學習理解孩子及練習親密陪伴的過程。跳脫固有教養經驗,學習觀察與嘗試新的教養模式,能更有機會培養新世代孩子們面對未來變遷的挑戰。 1. 找出體制學習過程中,鷹鹿孩子們被限制或忽略的學習情境         失去山林的孩子被抹滅了好奇心,壓抑了創造力,原本該從生活中的體驗與感受累積到觸動知識探尋,種種的自然學習都不再自然,所觸碰的都僅能從書本、網路資源或老師的口耳相傳而來,似乎少了那一份建構於真實自身生命的領略或發現。         鷹鹿階段的學習,大人應思考如何跳脫傳統教育框架,營造所欠缺的學習情境,重新燃起孩子愛智求知的渴望、好奇與自然探索的熱情,彌補曾經無法從自身出發對求取新知的失望。 2. 練習用新教養觀點陪青少年成長         跳脫原有體制框架侷限是108課綱的創新自主學習精神,參加荒野親子團無疑是一大助力。將學習主動權交回給孩子,父母或鷹鹿導引團隊對未來無法掌控的擔心是自己的,應該要自己消化,不是強迫孩子接受與轉彎,除非你能說服他。如何化解擔心孩子與不信任的心魔?請站在孩子的高度及立場就能發現他真正的需要,唯有成為「被信任」的大人夥伴才能在第一時間接住下墜中的孩子,同時可以跟著孩子的無限視角產生新跨域學習。         在溝通過程中,雖時而認同時而有衝突產生,在表明各自立場時,是彼此共學也是刺激成長,這個歷程讓我們跟青春期孩子練習換位思考與對話,進一步理解對方的為難與堅持,產生自覺後修正眼前作法,制定問題解決策略;陪著鷹鹿孩子跨步前進時,大人須提升個人新視界,才足以產生破框思考力及行動力。   二. 不如起而行         精學後還得要刻意練習,缺一不可,是知識內化成能力的要素。因此,知識學習貴在能夠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或自身專業工作裡,紙上談兵再多都只是空談。 1. 刻意練習,打下堅實的地基         刻意練習是為了創造新的大腦迴路,有明定目標、不盲從的跨出舒適圈、有意識全神觀注的行動,讓新的思考或行為產生內化效應,大腦或身體會自然而然的接收改變。親子團從蟻蜂階段的體驗感覺到感受感知,透過體驗教育帶入奔鹿階段的擬境及實境教育,最後再藉由行動教育和統合教育反思翔鷹階段的行動統整。 想要更深入了解台南地區養蚵產業問題,就要親自下海感受一下蚵農的日常 (高三翔鷹團長映山紅提供)           親子團教育內涵與四大規律,是進行環境教育共學時該有的思考。然而,行動教育與統合教育不只給孩子,父母或導引員也須一起進行,試著將親子團的核心教育目標化為實際行動,同時也因與原本習慣不同而更需刻意練習,才能成功達陣,畫一張新的鷹鹿教養藍圖。 2. 成效檢視,為達有效對話與真實陪伴         鷹鹿孩子的自主意識快速提升,透過不斷的向外刺激以探索世界,了解自己能活動或掌握的尺度。獨立自主是需要練習的,給予的空間越大,孩子探索範圍越廣;鼓勵的肯定越強,孩子的自信越高;而具體的讚美越多,孩子的正能量越滿溢。         孩子的內外行為表現是映射大人教養的一面鏡子,若設立可執行的規則與方向定錨正確,孩子會願意勇於嘗試並終身學習,大人實為檢視教養成效的最關鍵人物。 3. 修正再調整,重新擬定新策略         鷹鹿青少年的行動教育貴在驗證及反思過去的學習經驗,從中發現內化新能力,而接續的統合教育則重在擬定與執行新的學習方案或環境行動議題時,反覆練習及統整個人新舊能力並實踐於行動的過程中,個人會轉而成熟及傳承相關經驗給學弟妹。         即使有清楚的親子團教育目標,並在刻意練習的前提下,面對鷹鹿教養也難保順心如意,因為時代變遷快速到難以想像,孩子面對新世界所需要的能力已非單純上學就能培養,面對多元化的新能力需求,大人得設法跟著學習與再修正,甚至面對困難時更要如玩手遊般,不斷重新辨視敵人及關卡後再擬定新策略持續挑戰,才能有機會關關難過關關過。 行動指導員透過示範,引導孩子們利用3C進行氣候變遷對於高雄美濃地區的人文生態變遷探究 (高三團海鸚鵡提供)   三. 給孩子一個承諾-健康的鷹鹿期         坊間教導看見或讀懂孩子的書籍玲瑯滿目,每看完一本又多了一個新觀點,然而,看越多可能越困惑,原因或許都因「缺乏行動」或過於急躁改變。如果我們能以「嘗試新方法」替代「更加努力」,懷抱「我願意」嘗試改變和「我願意」身體力行,營造良好的互動關係、能傾聽孩子的聲音、尊重孩子的意願、無條件支持孩子的想法、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透過以人為本的教養觀回到參加親子團的原始初衷,溫柔而堅定的陪伴。         高二團畢業鷹廖淯晴(小白鷺)曾在高鷹五基的課程中,提醒大人應先思考如何照顧自己的身心,成為一個「好大人」,不急躁於一時成果,因為教養孩子不應看KPI,身心健康且獨立自信的孩子將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盼望,以終為始,有健康鷹鹿青少年,未來才有健康的成人,也將是成年幸福的關鍵。 畢業鷹廖淯晴(小白鷺)與林秉瑩(冰風暴)於高鷹五基課程中,提醒大人須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高三團海鸚鵡提供)  

《想飛》——台灣第一本霜毛蝠繪本

2022-08-05

文/孟琬瑜〈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工,自然書寫與教育工作者,自然名:玉山薄雪草〉 圖/陳理德、孟琬瑜 2022-08-10     《想飛》是作者陳亭瑀在國小五年級寒假創作給小朋友和大人閱聽,半真實半虛構的紙芝居故事,並由雪霸國家公園解說課編輯出版成國內第一本霜毛蝠繪本。 ▲《想飛》——台灣第一本霜毛蝠繪本     創作緣起是106年8月亭瑀和家人參加『看見 傳說中的霜毛蝠』工作坊,與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大煙囪和霜毛蝠初遇。     當時的工作坊講師之一―特生中心鄭錫奇組長展示一隻因為天生缺陷不能飛行的霜毛蝠,令亭瑀印象深刻:牠一離開飼養箱,就不時地轉動著頭部、朝著四周開闔著嘴發出超音波,探測周遭的環境,和正常蝙蝠起飛前的行為相同。雖然無法飛行、在飛行中覓食,但牠仍會本能地做出起飛的準備動作。 ▲工作坊中的那隻霜毛蝠     亭瑀相信牠一定也很想和其他霜毛蝠一樣翱翔於天空中,希望知道飛行是什麼感覺。而後,亭瑀在107年寒假參加雪霸國家公園的紙芝居兒童營時,便以這隻霜毛蝠構思創作了《想飛》。     《想飛》故事主角是一隻原應翱翔於天際的霜毛蝠―霜霜,因為天生的殘缺,使牠陷入了落單的困境。     亭瑀曾在101年暑假在觀霧遇見研究蝙蝠的叔叔運用豎琴網進行蝙蝠調查,並在傍晚時將辨識測量完畢、上過標記的蝙蝠一隻一隻放飛。因此將《想飛》的故事場景安排在雪霸國家公園觀霧遊憩區,從一場蝙蝠調查展開序幕,並透過情節描繪了蝙蝠的遷徙、在大煙囪中繁衍,蝙蝠間的溝通,以及自然界的生存法則。     透過故事創作,亭瑀將原來真實世界的故事改編,幫助主角霜霜得到一個跳脫天生缺陷宿命的解方。     在完成紙芝居故事創作及展演後,編輯成繪本出版之前,為求蝙蝠知識的正確性,透過媽媽協助,請教了幾位研究蝙蝠的老師們提供建議,並參考收集到的資料及照片進行圖畫的修改,強調霜毛蝠特徵。為更貼近「想飛」的意涵,繪本封面也重新設計與繪製。     在實作上遇到的困難是,亭瑀當時最喜愛的畫畫媒材是色鉛筆,但紙芝居創作營提供的紙張是粗紋水彩紙,不是光面紙張,上色時會在紙張上出現許多顆粒。幸而,細心的繪本美編透過印刷紙張的精心挑選,讓讀者在翻閱繪本時,感受到視覺和觸覺經驗的一致性,也讓這本繪本顯得更具有質感。 ▲陳亭瑀帶著她創作的紙芝居「想飛」到霜毛蝠工作坊說故事  

卻顧所來徑——嘉義氣變青鳥團沒有青鳥

2022-06-10

文/龔冰蕾(嘉義分會氣候變遷小組組長,自然名:香青)、圖/嘉義分會氣候變遷小組 2022-06-10 緣起     還記得2018年底,時任氣候變遷委員會召集人劉峻儒(飛魚)風塵僕僕的來到嘉義,把我們嘉義氣候變遷第一期的志工夥伴們找來分會開會,說著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的專案,描繪著2019年要做的氣候變遷推廣確定要成團時,夥伴劉淑敏(杜英)建議我們可以叫做「嘉義氣變青鳥團」。當時對童話「青鳥」的故事內容已經很模糊,事後溫習了故事,感受也不多。在三年多後的今天坐在案前,仔細回想三年半來夥伴們一路同行的風景,才深深覺得要好好感謝淑敏(杜英),這個團名真是太貼切啦! ▲2018年嘉義氣候變遷小組聚會成團   青鳥的故事     「青鳥」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對貧窮的小兄妹,他們用一顆助人的心出發去尋找能救人的青鳥,經歷了許多波折,最終帶回的青鳥竟然在家門前變成紅色,只收穫了艱辛又精采的冒險。故事最後,聖誕節清晨醒過來的小兄妹,驚喜的發現家中原本飼養的小鳥竟然變成青色的,送給隔壁婆婆生病的女兒,病真的好了。   培養默契、建立工作模式的2019     成團後的我們,也是抱著一份助人的心情,希望透過氣候變遷需要節能減碳的宣導,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這件事,願意為這件事,由內而外的、自發性的,做點什麼。於是2019年我們先花了半年的時間在阿里山的「最高學府」香林國小,做了4場推廣以及一天驗收學習成果的夏令營。香林國小的孩子們在這段時間裡寫下的「愛地球日記」,在當年節能成果展時得到不少肯定和讚賞。 ▲2019年香林國小一日夏令營   ▲2019年香林國小-地球守護者證書       每次上山的成員雖然不同,但我們總是約著「順便」去走走附近的水山巨木、特富野步道,在台18線上一起喝好喝的咖啡,晚一點下山在茶園裡看螢火蟲,認真工作之餘,也好好享受生活裡簡單的幸福。 這半年,我們建立起團隊的默契和良好的工作模式,累積了一些教案的設計和國小推廣的經驗。接下來我們開始主動接洽國小,在嘉大附小、竹崎國小進班做相隔一個月的2次推廣,是縮小版的香林模式。在2019年底藉由劉峻儒(飛魚)的大力協助,辦理氣候變遷2期「樹調+節能」的工作坊。   薪火相傳、潛能大爆發的2020     第2期的新夥伴結訓之後,迎來了嘉義親子團半小時的推廣邀約,我們嘗試用三段新聞改編的演出戲劇來開場,說明台灣氣變的現況,介紹因應之道,我們可以做點什麼。意外發現大家的「戲胞」都非常好!之後用這個戲劇開場模式,配合「衛福部零錢捐」的專案,設計了2套和7-11媒合店合作的推廣教案,可惜遇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延期之後媒合不成功而胎死腹中。     2020年4月青鳥團資深環境教育講師許銘坤(馬唐),開放一場社區節能推廣的現場,讓所有對進社區做推廣感到猶豫卻步的夥伴自由到場觀摩。當時的戰友們非常踴躍參與,也認真學習並和許銘坤(馬唐)透過提問交流。感謝許銘坤(馬唐)開放的心胸,無私的傳承了他的經驗,促使夥伴開始走出校園,勇敢嘗試社區節能推廣的挑戰。 ▲民雄菁埔社區節能推廣講師 許銘坤(馬唐)          這一年,我們接下嘉義市政府,在暑假為中小學開辦的大型科普園遊會-「科學168」的10場推廣,也陸續接下一些夏令營、機構內部的氣變節能推廣場次。彷彿青鳥故事中冒險的歷程裡,隱約發現了「青鳥」的身影。,渾然不覺新的挑戰,正在2021年初不遠的前方~等著我們!   獨當一面、各自蛻變成長的2021     2021年開春,收到故宮南院的邀請,在「樹-從信仰到抒情」的特展期間想和荒野合作:2-5月每月一次,在週末做2小時特展導覽後的延伸活動,以氣候變遷和樹木調查為主題的推廣,對象可以是成人、孩子或親子。消息傳來,大家都覺得烏雲罩頂,雖然2期上過現任氣候變遷委員會召集人林君蘭(二葉松)帶的樹木調查實作,但自己做都手忙腳亂的情況下,要接案子真是讓人頭皮發麻、裹足不前。 ▲故宮南院樹調推廣講師 林君蘭(二葉松)          然而,就像青鳥故事中一路守護小兄妹的光明仙子一樣,召集人林君蘭(二葉松)出現了!她評估這個案子可以接,也願意為我們跑一趟嘉義,帶著她發展的活動教案,親自為我們示範可以如何帶領和操作。夥伴們吃下定心丸,內心也強大了起來:只要複製二葉松的「模版」依樣畫葫蘆,我們應該可以吧!       由於樹木調查操作分5組,每組都需要一位操作步驟熟練的夥伴,大家開始認真記步驟、研究數學公式。連續4場需要出勤的人次不少,排起班來總是剛好湊齊需要的人數,甚至有遠從台中來支援的夥伴郭恕(輕風、青楓)。我忍不住想:難道書上說的都是真的?當你真心誠意要完成一件看見意義、值得努力的任務;全宇宙都會來協助和促成!       之後雖然4、5月的活動配合故宮南院的需求,無法繼續依樣畫葫蘆,也發生一些意外的插曲讓人傻眼,都順利被我們自己消化和解決。就像小兄妹尋找青鳥的路途上,我們也開始可以有更多自己的思考、更好的判斷力,並且把自己照顧好。       隨著2021年5月之後的疫情緊繃到9月的逐漸穩定,我們的推廣邀約也從9月開始大爆發:多半是嘉義縣市中小學為了及時消化年度相關經費,或者教育局處的要求,在年底前十幾場的邀約,讓所有的夥伴們「總動員」了起來。       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時間,幾乎都接了不止一場的推廣,很多人都突破了「有伴一起出動」的舒適圈,開始跑「獨挑大樑」的場次。大家各自要突破的難點各自不同:丁慕玉(玉)在垂楊國小的節電要上3節課,她發展了每節課帶不同的操作型活動;水上國小的推廣還要兼及「外來種」的介紹,劉淑敏(杜英)包辦了3場;內向害羞的蕭明昇(阿勃勒)在大家都排不出時間時挺身認領了灣潭國小的推廣;許銘坤(馬唐)更是十項全能,我們最大的靠山,只要勻得出時間支援,從國小、國中到高中他都能「大小通吃」。 ▲嘉義縣環保志工工作坊講師 丁慕玉(玉)          寫到這裡,內心的澎湃和感動依然溫熱。我們不經常聊天,也極少辦聚餐之類聯繫感情的活動,但只要有人揮棒(表示任務來了),青鳥團從不會輕易漏接任何一球。我衷心感謝每一位夥伴;也深深以自己是青鳥團的一員為榮!   增能擴編、多變未知的2022     2021的年底到2022的年初,我們自發性的在嘉義分會秘書蔡佩君的協助下,依總會後來擬的課程標準,得力於台北「餐桌」夥伴們的大力協助下,順利的辦完嘉義氣候變遷第三期「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不但完成了荒野氣變3個主題的培訓,也迎來更多關注議題的生力軍。       意外的是,年後又一波推廣場次,除了蘭潭國小,甚至接了嘉義縣環保局為志工開辦的課程。延續我們特有的動能,順利完成每一個場次之後,藉由各分會地球倡議的場次,三期夥伴莊富琪(幸運草)、涂玉仙也已順利完成各自第一場的餐桌推廣。走筆至此,我彷彿看見了青鳥在手,我們歡快的走上冒險的歸途了。 ▲嘉義縣環保志工工作坊講師 莊富琪(幸運草)         接下來的挑戰,讓我發現帶回的青鳥竟然「真的」在家門前變成紅色了。這是一場週末被改成線上的雲林海線社區大學節電推廣,我們第一次要在線上獨立作業,只有遠端一位開好google meet 會議室的陌生人會給予我們協助。       對於電腦網路不熟又沒有信任感的我,有很多想像「萬一」而來的焦慮,即使提早一週演練準備,還有對系統比較熟悉的夥伴莊富琪(幸運草)一同上線分擔了大部分的推廣內容,我還是帶著過去遭遇過的陰影,非常忐忑!隨著時間分分秒秒過去,我順利交棒給富琪(幸運草),接著見證她純熟的操作、豐富流暢的內容,準時、順利完成講座。       那個當下,我終於理解到:嘉義氣變青鳥團沒有青鳥,這是一個以「助人」起心動念出發的旅程,我們每個人都在路途上作伴(互相理解也相互支持)、成長(不斷學習更加強壯);能救人的青鳥是我們心中的一個渴望或者夢想,不知道會在哪一個清晨一覺醒來,發現原來追尋的青鳥就在身邊,牠真的救治了需要被救治的人。   我們只需要不斷上路去探險,把青鳥放在心上,相信牠~不要停下腳步!   後記:謹以此文,感謝三年半來同行的青鳥夥伴、光明仙子林君蘭(二葉松),以及一路上給我們支持與協助的大家;也給現在、未來,我們還要繼續同行的夥伴,看一看「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的風景。  

雙連埤與我:記憶拼圖

2021-11-09

 

線上迎新,奇招併出

2021-10-10

2021-10-10  

台東海岸走讀趣

2021-10-10

文/楊繡鳳<台東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曙光>、圖/台東分會資料庫、台東永安國小師生 2021-10-10     當三個荒野人在學校相遇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一個老師--盧慶文、一個背後的推手--黃正擁、另一打雜的家長楊繡鳳,在一個花東縱谷的小學校永安國小;就因為一個想帶孩子們去看海的想法,就趕緊跟校長、孩子們、家長溝通,接著跟荒野的夥伴籌資買設備,就此就展開了一段192公里的海岸旅行。       套句孩子們在海灘留下來的一句話「一直走就對了」,從第一次啟航後,到第三次結束後我心中已產生了很多疑問,忍不住開口跟酷酷的鋼鐵人盧慶文(台灣烏鴉鳳蝶)提問「那個海岸的路那麼難走,你這麼忙,你是甚麼時候去探勘啊!?」「我沒有去探勘啊!」………..聽到這樣的答案,讓我心跳不由得加速再加速,腦海中顯現出我們卡在那沒有人煙的海岸,上不去、下不來,等待直升機救援的那個畫面,吞了口口水再次弱弱的問「那~如果走不回來了怎麼辦?」,哈哈哈!這個不用給解答,光從後續持續走了15個月完成192里路就知道答案了。       我們的走讀隊伍偶爾會有其他夥伴一起來陪伴走走,大多都是一起走得很開心的、很佩服我們的螞蟻小孩精神的那種(因為一路上還要撿拾各種不同的海廢及搬運);唯獨有一次應該是被嚇壞的一位台東縣成功鎮三民國小的老師,出發面對海岸時就質疑的問了一句「啊~路在哪裡?」時,就把我逗笑了,從成功漁港到北麒麟海岸,沿岸布滿了不規則的消波塊,這段讓我們無不戰戰兢兢,恨不得自己像章魚般有八隻腳,且有吸附牆壁的特殊能力,因為在歪歪斜斜的消波塊上,還覆上一層細砂,一腳踩在上頭若沒撐住,就是一路滑入海裡,有個孩子滿臉大汗忍不住的跟我說:「我好怕啊!」我說:「我也好怕啊!」。           一路上各種奇怪的、美麗的、有趣的、可怕的、冰冷的路我們都親身體驗過,展覽也辦過、記者也來訪問過,一路上拍了近10萬張的照片,就算聽我們說上三天三夜還是說不完;最近台東打算來開走台東海岸走讀2.0版,這次我們不僅要走,還想記錄垃圾熱點及海岸的種種問題,台東海岸不僅有土地的問題,更有許多生態的感人故事,這樣的事物需要透過當地達人的分享及自己的親身感受才能獲得,要一起來嗎?準備好你的行囊,讓我們一起看雲戲水聽濤去。       有太多的故事來不及分享,最後只能附上永安海岸走讀期間孩子們紀錄的點點滴滴讓你們看圖自己想;趁這個機會讓我又回頭去掏寶,打開雲端的種種紀錄,看的心裡都熱血翻騰、眼眶泛紅,欣賞自己曾經這樣瘋狂的走過。   我們的走讀剪輯影片,請點入: 航向偉大的航道  

海岸走讀孩子的改變

2021-10-08

文/楊繡鳳〈台東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曙光〉、圖/台東分會資料庫、台東永安國小師生 2021-10-10 走讀行列中,撿拾最特別的海廢---輪胎           每個參加走讀的孩子都要自訂一個撿拾海廢的標的,各自的出點也都不同,有的孩子說要撿「寶特瓶」,因為海邊的寶特瓶最多;有的說要撿「瓶蓋」,因為瓶蓋很輕,方便攜帶;有的撿「塑膠袋」、「繩子」、「漁業浮球」、「吸管」……各有各的想法。走讀的時間已經進行了15個月了,如果你問孩子們撿拾的心得,無非都是跟你說好累喔!他後悔當初設定這個目標。       這邊要講的是一個撿拾廢輪胎的孩子-----八哥(本名:黃翊軒,當時體重應該不足35公斤)。     記得第一次走讀後回家的路上,我問他為何選這個目標時,還記得他是滿臉的驕傲與狡詰的表情(沾沾自喜),因為他認為這海邊一定沒有甚麼輪胎,畢竟車子不會開到海裡去,更不會在海邊遺留下輪胎這種東西,果然第一次的成果非常令他滿意,只有兩個小小的小孩腳踏車輪胎和小玩具汽車輪胎而反觀其他的同學,無不哀鴻遍野一個個的海廢量都是爆表的狀態。       第二次走讀果然下海灘不久就發現輪胎了(機車輪胎)不是太沉重、體積又不大,只好就抱著,可是畢竟是有重量的、又需要一直抱著,手自然靈活度就是不好,漸漸的起了嫌棄的心態,有時就會出現「不小心忘了輪胎」的遺棄的它,可惜「它」實在是太顯眼了,時不時就會有人提醒他「輪胎呢? 」,弄得八哥是既糗又賴不掉的表情重複不停地在上演,更糟的是輪胎不是只有一個,繼而陸續地發現一般轎車、休旅車……。         其實第二次走讀完馬上就後悔了,想要更改標的物,可是偏偏盧老師很堅定的告訴他,一旦選了就不能改,要一直做到176公里走完為止,我的老天爺啊!(看他的表情無非想去撞牆,這是甚麼情況啊!)雖然並非每次都是撿了輪胎後就要從一而終走完6~8公里才放下,而是只要撿拾到一定的垃圾量,且剛好靠近路邊有路可以上岸就可以集中放置,但是有時就是會遇到要搬(推很遠的情況);有一次就遇到一個帶著輪框的休旅車輪胎(17公斤),從輕鬆自在走在第一個滾著輪胎,在一個個同學經過他身邊時會因好奇地幫忙推一下,到一個個同學都離他遠去,到最後跟墊底的媽媽併排,媽媽說:「加油,你的好朋友呢?」八哥苦著臉說:「他們都走了」媽媽說:「他們都沒幫你嗎? 」八哥說:「全部都幫過了,但是到最後大家都棄他而去,因為輪胎太重了,沙子又很軟推不動,所以@#$%^&**(都快哭了,因為好餓喔!這段推了將近2公里) 」         後面經過一個個月不同的考驗,從偷機取巧→逃避→拒絕→面對→接受→想辦法克服→欣然接受→發現不同→出現感受與想法(例如:台灣的漁港邊坡防護為什麼一定要用大卡車的廢輪胎?那麼容易脫落,好嗎?)       恰好今年初去北海道旅遊(發現日本港口與台灣漁港的邊坡防護的不同,自己歸列優缺點),這過程雖然有需多的辛苦,但是越是接近尾聲,孩子們的感受越是明顯,除了肢體更靈活俐落外,對環境(很冷、太陽很大很熱的感受不同的解讀與耐受)對於台東海岸更是有許多不同的想法。       孩子們在走讀行列中,面對困難的事也會找到童趣,或許有人會質疑,這麼小的孩子(當時小二)一天走6~8公里的海岸(體力承受的了嗎?)又會有甚麼反應呢?走不下去了怎麼辦?孩子越小,面對事物的反應就愈大,有一次走在沙灘上(這片海灘特別多垃圾),走著走著也沒太大的反應,突然看到沙灘上沿著高海潮線上有一段段藍藍白白紅紅黃黃的塑膠微粒帶,看完後竟然如大夢初醒般拿起一個大垃圾袋的拼命撿,哪怕那垃圾是半埋在土裡的都想把他挖出來,因為垃圾如果不撿走就會化成無數的塑膠微粒。       小地瓜(本名:黃唯恩)也是個很感性的小孩,有一次走在消波塊區(消波塊已經沉入砂中1/4)浪又打到消波塊區,所以我們為了避免鞋子弄濕,就要數著浪潮,等著浪較小且退去時才一小段一小段的前進,遇到浪來時就會躲到消波塊裡,所以,小地瓜就說這好像在和海浪玩躲貓貓,很有趣!       在海灘上走著走著,小地瓜撿到一顆外表不平整且較小的玻璃彈珠,他說:玻璃珠是大海的糖果,把它丟入大海ㄍㄨ ㄌㄨ ㄍㄨ ㄌㄨ就變小了。突然一聲怒吼:吼!原來是媽媽說:你不能吃太多糖果!(小地瓜是個非常愛吃糖果的小孩,這個小片段無非就是平常和媽媽為了吃糖上演的拉鋸戰。)       最後想要分享一段和孩子的小對話     有一次的連續兩天的走讀中第二天的早上,小靜(本名:黃宥靜)走的很慢,靠在我身邊開始一段抱怨 小靜:「我很討厭我們老師ㄟ,為什麼每個月都要來走讀,這麼累又要撿垃圾,又熱得要死,別人放假都在家裡吹冷氣、喝飲料、打電動,我們卻要來這裡,真的很煩⌟我說:「ㄟ~!你不喜歡嗎?⌟小靜:「噢!很討厭好不好⌟我說:「我今年46歲,你今年12歲,如果你再過35年到了我的年紀了,你覺得還看得到美麗的台東海灘嗎? ⌟小靜:「嗯~,應該看不到了,因為有海岸退縮的問題。⌟我說:「嗯,而且再過35年,可能我、校長、盧老師、主任可能也上天堂了,走完176公里的海岸,你覺得容易嗎?以後會不會很少人來走?而且是把它全程走完的。⌟小靜:「嗯~,不容易,應該很難有人做得到。⌟我說:「嗯,沒錯,所以你們是一群很厲害的強者,一群歷史的見證者,因為有你們現在這麼努力地走著記錄著,未來才能有人可以告訴別人台東海岸曾經有多美麗⌟       說完,孩子就沒講話的走了,至今已經超過半年了,沒人再來抱怨為什麼他們要來走海岸,因為他們是在做一件偉大的事。        

黑暗中的一盞光_螢火蟲

2021-09-10

圖、文/呂俊緯<螢火蟲生態研究者>   2021-09-10     每到春季,夜裡螢舞紛飛的畫面,總是能讓許多大小朋友們讚嘆 ! 這小小的昆蟲竟然能發出閃耀的光。即使黑暗會使我們感到恐懼,但有螢火蟲的作伴,似乎不再害怕,反而更沉浸在這片夢幻的螢光之中。   神秘的光     大家都好奇螢火蟲怎麼發光? 螢火蟲的發光位置是在腹部末端的白色發光器,而發光器裡含有發光素與發光酵素,需經過一連串很複雜的生化反應,最終就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當螢火蟲飛向我們身旁時,是不是覺得很奇妙,光竟然不會燙人,原因是牠們的發光效率極高,絕大部分的能量都用來發光,我們稱之為冷光。       在欣賞螢火蟲的同時,可以仔細觀察螢火蟲成蟲的發光顏色與頻率,不同種類都有自己特定的發光模式,因此在螢海茫茫之中,牠們還是找得到彼此的伴侶,完成終身大事。換言之,成蟲發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求偶溝通。綜觀來看,發光的顏色有綠色、黃綠色、黃色、橙黃色及橙色。閃爍頻率有的偏快,有的則偏慢,甚至有一部分類群會發出持續光。 ▲春季黑翅螢-閃爍光   ▲冬季神木螢-持續光。   水生螢火蟲     我們依照幼蟲的棲息環境去區分,可分為陸生螢火蟲、水生螢火蟲及半水生螢火蟲。臺灣絕大部分都是陸生螢火蟲,水生螢火蟲僅有黃緣螢(Aquatica ficta)、黃胸黑翅螢(Aquatica hydrophila)及條背螢(Sclerotia substriata)等3種,因此顯得相當的珍貴。這些水棲的幼蟲主要捕食淡水的螺類、貝類及蜷類,待準備化蛹時,會爬上岸邊濕潤的土壤中化蛹,最後羽化為成蟲,並於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行,所以水生螢火蟲成蟲不會在飛回去水裡。       3種水生螢火蟲分布的棲地也不太一樣。黃緣螢分布於水田與濕地等靜水域環境;黃胸黑翅螢分布於小溪、山溝及山澗等流動水域環境;條背螢分布於濕地與池塘等。通常成蟲都是環水域周圍飛行,所以越靠近水域邊就越容易觀察,即便非成蟲期,仍可觀察水域中幼蟲所發出的小光點。戶外賞螢時,不妨留意一下是否有類似的棲息環境,或許可以發現這些珍貴的水生螢火蟲,同時也不要捕捉或干擾牠們,請善待這些可愛的小精靈。   ▲水生螢火蟲-黃緣螢   為地球留下那一點綠     螢火蟲是環境的優良指標生物,對環境很敏感,只要棲地遭到破壞、農藥的使用、溪流或灌溉溝渠水泥化,以及人工光源衝擊等等,其實都會影響牠們的生存。因此,我們必需減少對螢火蟲的干擾與破壞,讓牠們擁有一片綠地,事實上,保護螢火蟲的同時,也是保護自然中其他的生物。近年來,臺灣生態旅遊正夯,我們在探訪大自然時,也需尊重與善待每一位生物。   更多螢火蟲相關請點入Insatgram「野境螢光」    

溪流教育,你我同行

2021-09-10

圖、文/劉曜寬<溪流計畫專案人員,自然名:綠川> 2021-09-10 位於台中盆地西側的筏子溪是台中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條溪。 ▲2021.06.18 筏子溪中游 「從開始居住南屯後,時常開車經過知高橋、虹揚橋,偶爾搭公車時也會經過東海橋。來回通過橋上,筏子溪是再熟悉不過的名字。每每經過橋上,總也透過車窗,看見筏子溪。這樣的「看見」,以為的懂得,其實並不瞭解。」---錢妙秋(台中親子三團 自然名:梧桐)   「筏子溪!筏子溪!很常聽到這條溪名,卻從來不知道原來近在咫尺啊!因緣際會下與她相遇,原來是一條充滿生命力的河流。走在河川裡,溪水是清澈的,可看到許多小魚游來游去,兩旁孕育植被,感受到大自然就在我身邊。原本以為這是一條奄奄一息,堆積許多垃圾並發著臭味的溪,真是誤會它了。」 ---黃瓅瑩〈台中親子二團 自然名:西瓜皮〉   「如果能在孩子心中盡早埋下與大自然連結的情感,有一天他成為一位有能力的決策者時,這顆覺醒的種子或許會帶領他做出有智慧的決定,相信這座飛越現在與未來時空交會的橋,便會真正縮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黃瓊瑤〈台中親子三團 自然名:銀樺樹〉   我們常唱的那一首兒歌: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河溪離我們的生活就是這麼近,但我們並沒有給這個美麗的自然景觀應該得到的重視,將它視為理所當然,為了城市美觀,築起了河堤,以水泥建造破壞了它原有的樣貌。 ▲2021.06.18 筏子溪下游 為了喚醒大眾與自然的連結,荒野以行動守護環境,推廣自然生態保育觀念。自2018年台中分會建立「荒野筏子溪平台」起,便以筏子溪(烏溪支流)作為溪流教育的場域,透過淨溪活動帶領民眾走入溪流。至今3年的淨溪行動,讓我們累積了許多淨溪民眾、公部門與在地居民互動的經驗,以及棲地營造的案例。 ▲輕旅行現地認識溪流 ▲水水筏子溪推廣 今年為了讓溪流教育推廣擴大到全國,我們在其他分會辦理溪流守護志工培訓課程,邀請關心溪流的民眾與志工一同參與,透過辦理溪流教育推廣演講,期望透過全國各分會培養關心溪流的民眾、學子持續投入,讓各縣市都能透過荒野的力量去開拓溪流教育,讓更多人關注家鄉的溪流。 ▲筏子溪講座推廣 ▲ICC表格練習 雖然疫情的關係打亂了步調,但降級之後我們再出發,持續以線上方式到分會培訓,也一併用線上與實體並進的方式辦理溪流教育的推廣,溪流教育,你我同行,一起守護溪流吧!   2021溪流教育 -推廣志工培訓x推廣講座申請 ➤ https://www.sow.org.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