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教育推廣

教育推廣

教育推廣

自然體驗活動是荒野進行環境教育的一種方式,解說員/志工在固定的觀察點持續進行著自然觀察,記錄其中的四季變化,並在定點舉辦各類型單日或過夜的戶外推廣活動。荒野每年在全台各地進行了上百場的戶外自然體驗活動,期望藉由荒野解說員的引領,帶領民眾走入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進而喜愛自然、珍惜自然,並做到關懷保護的行動。

與我們同行~護蛙中的企業參與

2021-08-10

文/鄧雲棟〈新竹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木東〉 圖/鄧雲棟、羅玉芳〈新竹分會兩棲類調查志工〉 2021-08-10 近年來全世界在環境議題上不斷提出警告,漸漸社會在市場上的選擇不再只專注於價格,而越加重視企業對於環境永續的責任。   企業與大眾息息相關,身為共同營造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期待企業認同「取之於環境, 也應回饋於環境」的經營理念。近年來對於企業競爭力的評鑑,也加入了以永續經營為目標的ESG ( 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指標。  十餘年的護蛙行動,讓許多世界知名的企業意識到我們關懷弱勢生命及棲地守護的行動、同時亦符合ESG的理念,因此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參與此環境守護議題。   從2014年起,聯華電子啟動為期三年的「Eco-echo生態保育希望工程」與荒野合作執行「梭德氏赤蛙棲地保育行動」,提供經費與志工參與認養護蛙區的棲地。2016到2018年間,美商英特爾公司(Intel)重視社群關懷,長期投入偏鄉小學服務,亦特別計畫「陪青蛙過馬路」活動,讓學校小朋友認識自己的家園、愛護環境。2017年,輝達公司(NVIDIA)認領了三場梭德氏赤蛙棲地維護工作,參與員工計120人次;辦理多年「工安環保月」的台灣應用材料公司(Apply Material)在2018年開始與荒野合辦「幫青蛙過馬路」活動,讓新竹科學園區員工帶領眷屬體驗環境教育;星巴克則於2019年與荒野保護協會合辦了一系列的環保倡議咖啡講座;2020年台灣中油公司以「社區友善動物計畫」讓不同地方的民眾參與環境教育,以此回饋社區。 ▲聯華電子與荒野合作執行「梭德氏赤蛙棲地保育行動」 ▲英特爾都計劃特別的「陪青蛙過馬路」活動 ▲星巴克環保倡議咖啡講座 ▲中油公司社區友善動物計畫「幫青蛙過馬路」活動 荒野持續與企業團體合作,除了在活動中傳達理念,也因此有了更多資源維持每年的志工訓練、活動保險、棲地維護基本設備材料等等重要開銷。環境教育、棲地守護需要全民參與,也期待更多企業投入環境永續的行動。只要我們持續且認真,就能讓更多人加入,這便是我們荒野致力於環境守護的最佳寫照。  

引一條溪,流進孩子的童年

2021-06-10

圖/台中親子一團炫蜂團攝影組〈自然名:九重葛、赤狐、青蛙、落羽松〉 文/趙永楠〈台中分會親子一團、推廣講師、解說員,自然名 : 青剛櫟〉 前言 記得小時候,總能在鹿港老家的圳溝裡抓到泥鰍和鱔魚,在田裡也有無數的螃蟹與青蛙棲息其間,那些與兒時玩伴流連在水圳溪流裡的悠然歲月,伴我走過醇厚且美好的童年時光。而現在,有多少孩子可以自在徜徉地親近溪流河畔? 每一座城市總會有幾條溪流經過,但常年來因為廢水與垃圾的污染,導致社會大眾對荒廢的溪流更加陌生與疏離,人們漸漸漠視住家附近的溪流的存在,忘記原本的溪流應該有甚麼樣的盎然生命? 從105年開始帶著孩子參與台中分會辦理的淨灘,到108年4月也開始參與筏子溪淨溪活動,中一親子團也將12月的團集會主題設定在「城市溪流」,希望透過河川環境教育的教案設計,引領孩子們來親近筏子溪,拉近孩子們與溪流的距離。 教案一:打造一條溪 自從確定負責這次炫蜂團(小三生~小五生)的團集會活動設計,自己便開始進行多次場勘,從上中下游河段到附近校園環境,多所探尋,期能找到適合的室內外活動場域。最後規劃先借用惠文國小進行溪流繪本的導讀,讓孩子們對溪流樣貌有初步認識,而後參考柯內爾心流學習法「打造一棵樹」,改編設計成「打造一條溪」的生態遊戲,喚起小蜂對溪流主題的熱情。 遊戲開始先請孩子們抽籤扮演河岸、土壤、石頭以及筏子溪的現地動植物(如翠鳥、小白鷺、魚蝦、水丁香、青葙等),引領他們逗趣地模擬各自角色的行為特色。然後出情境題,模擬豐枯水文變化現象、大雨沖刷、土砂淤積、食物鏈的互動、取水用水、廢水排放、垃圾亂丟等情境設定,引導孩子們在遊戲中體驗溪河的環境變動,並以有趣的方式進行生物與非生物間的互動,在遊戲之餘,理解溪流的組成元素、生態概念與環境衝擊。 教案二:認識溪流居民 溪流是城市的藍帶,也是生態綠帶,是都市的腎與肺,也是都會區的生態緩衝區,也應該是蘊藏無限生機的一處生態樂園,值得大家走入溪床好好觀察。但可惜的是,很多大人小孩都不曾走近溪畔去聽聽水聲、看看溪流樣貌,只能在車上、在橋上遙遙一瞥。本教案希望孩子們跟著導引員,爬上去堤防,走下去溪床,蹲下來貼近溪流居民(土石與動植物),透過現地的自然物玩遊戲,同時學習生物觀察與紀錄,並帶些生態棲地的概念。 在剛進入溪床時,先由團長大甲藺草帶領大家圍圈朗誦一段敬溪禱詞,感謝溪流讓我們走入它的懷抱,作為我們親近溪流的開端。而後我們讓小蜂們就地取材玩遊戲。其中「左右不分」的傳石小遊戲,在左右忙亂的趣味裡,帶入左岸與右岸的介紹,也引導大家抬頭欣賞筏子溪左右兩岸的景觀,加深對附近水環境的印象。「玩石創作」則讓各小隊發揮想像力,以溪床礫石玩起創意的疊疊樂遊戲。   接著以3人混齡編組方式,應用以前團集會學習的五覺觀察,進行溪流生物資源觀察及紀錄。這部分也搭配小三教過的葉形、葉序觀察,著重時節的生物特徵,如開花、果實等紀錄以及中尺度的溪流環境紀錄。最後進行小隊觀察成果統計,希望各隊分享多樣性的觀察成果。     教案三:發現溪畔的美麗與生命力 自古以來,人們聚集在河邊就近取水、捕食魚蝦,也利用濱河植物製作生活用品,如編織、染料、生活器具等。溪流與濕地所孕育的動植物是人們賴以維生的重要天然資源。同時也因為使用自然物品,各種物質能維持循環,包括碳氮循環與能量循環,使得過去百萬年來的生態系統能維持平衡。 但近代以石化產業加工的塑膠製品和人工化合物大量取代自然物,一旦被棄置與分解後,流佈土壤、溪流與海洋,成為萬年垃圾與環境賀爾蒙,打亂了物質循環系統,破壞了生態平衡。 教案三進行濕地土壤觀察,引領小蜂探索濕地的秘密,去發現不起眼的土壤所負載的生命力。「大家知道土壤有什麼祕密嗎?」、「土壤為什麼會長出植物?」...話說達爾文曾經做了一個簡單但驚人的實驗,他在沼澤區挖取泥巴帶回家觀察,發現一小撮的土壤裡居然可以長出百來株植物苗,很難想像吧,小蜂們會不會好奇呢?於是我們也來重作這個一百多年前的觀察實驗,順便把達爾文介紹給小蜂。 最後則是利用河濱植物作為葉拓材料,限量採樣攜回進行手作收納袋的葉拓DIY,把這些造型各異的葉子拓印到袋子上,將濱河植物之美帶上身。在學習欣賞植物葉形變化的同時,去看見所謂的雜草也有美麗的一面。 結語 雖然行前曾進行多次的場勘,但後來發現,秋冬之際河灘地的植被演替相當迅速,原擇定的土壤樣點與動線被象草與銀合歡等強勢植物攻佔而影響實驗的進行,這是在自然野地進行活動的一大變數。 雖然如此,為了多保留時間在溪畔駐足與探索,我們把當天的午餐安排在筏子溪橋邊高灘地野餐,以行動糧佐溪畔冬陽,同時進行垃圾減量不落地。希望孩子們悠遊在筏子溪的水聲與光影之際,將家鄉的溪流印象烙進童年的記憶裡。 珍古德博士曾說:「唯有瞭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會有希望」。若人們從來不曾走近野地溪流,就不易發現它的存在與美好。人與自然環境需要連結,有了某些互動或感動,個人生命才會與那個場域產生鏈結,進而有了情感與關懷的可能。也因此,希望有更多的學校或親子活動,透過溪流環境教育的規劃,讓孩子們欣然地親近溪流,感受自然水域的陽光恣綠、生命力與多樣性之美。 每個人的住家附近,總有那麼一條河流、一條圳溝,默默陪著我們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風景。請試著親近它,或帶著孩子了解它,或許,河流的水畔風華將滋育著孩子們悠悠成長,也或許那將在孩子們的生命中,醞釀出溫潤綿密的鄉情,孕育出泱泱長河的夢想。

棲地守護與土地開發孰輕孰重?-苗栗通宵大田鱉田與石虎棲地的故事

2021-06-10

圖、文/陳慧諼〈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玉山杜鵑〉 你理想的家想要在甚麼環境?如果這個家也是許多生物的棲地,又即將面臨被整地開發的命運,那會是怎樣的故事?在4/22世界地球日時,特別想分享長年從事保育工作的李璟泓老師,與土地和石虎的故事。 「我在苗栗通霄,找到了一個地方跟2008年在日本看到的一樣,有稻田、樹林和丘陵地,這個小山谷已經有農家住了50年,採自然農法不噴藥,像個隱居的桃花源。」上週四荒野週週見講座,邀請目前在台中定居的李璟泓老師,跟我們分享如何利用影像展現綠色影響力。而李老師本身就是最佳的詮釋者,因為這二百張照片就是他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和土地的故事,而這個桃花源的地景,就是他不時往返心繫的第二個家,也是孩子的快樂天堂,更是許多物種包括石虎等的重要棲地。           然而這樣原始天然的棲地能獲得保存與維護,都要歸功於大田鱉水生昆蟲,以及田鱉阿伯長年來的用心耕耘,老師也說明了他如何與這塊土地結緣。「這裡每年有4~5萬隻灰面鵟鷹來此過冬,據說100年前數量是6~10倍。2012年朋友告知在苗栗有塊不錯的地,第一次來讓我坐了二小時觀察大田鱉等許多水生昆蟲,最讓我著迷的是吃到阿伯種的胡蘿蔔,這裡給自己很多美好的想像。」唸昆蟲系的老師發現這裡的土壤及無水泥的天然溝渠,十分適合大田鱉的生長,也因為這隻蟲,讓田熱絡起來有了田鱉米的產物與名聲。2014年實施穀東制,號召許多親子家庭以5000元認養田地並從事插秧採筍等農作。 而最後落實買地的想望,是女兒的要求,因為女兒說這裡跟龍貓森林很像。「長年做保育工作常感灰心,有了孩子後覺得要為下一代盡責任。擁有一片土地並照顧好,就能種出美好的食物。」老師帶著使命感的描述讓人動容。有了阿伯的典範、體會過土地生產食物的鮮甜,女兒的要求與內心想做的事吻合,加上正好阿伯親戚賣田的因緣際會,就借錢買下了地。但如何將一座生於蔓草中缺一半屋頂的頹圮房舍整地清理,如何適應整晚蚊子入侵、白鼻心打架、昆蟲不時出現在任一角落或器皿,以及動物腳印排遺或屍體散落各處的情境,真的非一般常人能忍受共存,然而這裡卻是絕佳觀察生物的好地方!     老師分享許多這七年間用類單眼捕捉的許多照片,有自然生態及地景照,也有住民在其中與土地融合動人的生活風景。例如在灌溉用蓄水池與小鷿鷈共游的畫面,有阿伯在滂沱大雨積水及腰的田地裡調整田鱉竹枝架高度的身影。此外也分享許多透過架設在各處的自動照相機,所拍攝到各種動物行為的珍貴影像,不時讓我們會心一笑。例如發現石虎斑紋的不同、白鼻心在月光下奔跑的身影、茶改場裡準時上下班的鼬獾,以及大湖草莓園裡多達18種保育類的野生動物。老師也指出目前林務局有針對野生動物的國土綠網補助計劃,並分享一個透過黑翅鳶猛禽,讓5甲變60甲不使用農藥的合作田成功案例。深感有心於土地就有辦法,只是看要不要去付諸行動。 然而好景似乎不長,阿伯在去年過世,將消失近50年的生機與風景再重新找回來並穩定之餘,政商開發的腳步卻已經踏進這塊生物的桃花源。除了之前道路拓寬的爭議,每年被路殺的石虎約10~15隻,現今則面對光電業開發又將面臨殺機,光二公頃以下的申請案就多達240件。「基於長期跑户外對自然環境與野生動物的情感,很想將土地全買下來做信託基金,但保證金門檻高顯得奢侈,募款買地又太慢。」老師也舉日本龍貓森林基金會為例,募到九億日幣買下54塊土地變成永續森林,並指出有大部分金援是來自國中國小學生的捐款。 「也許下次跟大家分享時,再也看不到這些棲地。」老師沉重地感慨,並表示這週二將與技師公會簽約,到時又有協調硬戰要打。全球環境議題的熱度不減反增,是因為地球人已經感受到不便與不適而必需採取行動。以台灣來說,面對旱象不是只因為老天不下雨,而是我們沒有好好保護水的源頭森林,並且珍惜水資源。就如同這片孕育多樣生物的苗栗淺山環境,毀掉容易重建難,後續的負面連鎖效應更是全民承擔。難道自以為萬物之靈欲望無窮的人類,能做的只有摧毀? 這場講座是在松菸園區裡的一座圖書館,是古蹟再利用很舒適的空間,好奇的我到處亂晃,看到一本介紹台灣户外專題深度報導的日文雜誌。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海資源,生物的多樣性更是具世界級的價值,自清朝起就是國外學者來台採集與研究的天堂,可惜很少台灣人有認知。台灣人自己如何守護珍惜這塊沃土,全世界也都在看也受影響。地球資源持續因人類開發而耗竭,如何善盡世界公民之責維護只有一個的地球,我想就是世界地球日帶給我們的意義與省思!

德昌工作假期:移除外來種

2021-06-10

圖/台中分會大肚山解說組志工 張寶華〈自然名 : 小辮鴴〉、詹司蒂〈自然名 : 濕地〉 文/張寶華〈自然名 : 小辮鴴〉 一早飄下絲絲的雨滴,雖然雨下的少且短,但已足夠為久旱的大肚山添上一層涼意,今天是德昌營造公司的工作假期活動,我們大肚山組的解說員早早就來瑞安宮做活動行前準備,請參加活動的德昌伙伴們掛上用大肚山森林裡的竹葉做成的名牌,今天移除外來種的工作假期正式展開。     首先前進到紫斑蝶公園,第一個要移除的植物是銀膠菊,由解說員刺葉桂櫻負責講解介紹。幼株長得像艾草,開花時又如滿天星的銀膠菊有「國際毒草」之稱,它除了對生態造成破壞外,還會威脅人體健康,容易造成人體過敏。所以大家全副武裝、戴好口罩及手套,一起來清除銀膠菊,同心齊力的將這個惡名昭彰的植物趕出紫斑蝶公園。 瑞井社區因為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來這裡取景,而成為觀光景點,社區裡仍保留著許多利用大肚山特殊紅土製作出來的土角蓋成的土角厝。解說員Hinoki在古厝前介紹了前人如何就地取材製作土角,並結合在地植物刺竹、芒草來做厝頂,讓參加活動的伙伴們感受到農村樸實的面貌,也藉由這些斷垣殘壁的土角厝,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在進入大肚山森林之前,我們舉行了一個小小的敬山神儀式,所有參與今天活動的伙伴們承諾,除了盡情享受森林中大自然的美好外,不干擾、不侵犯這裡的一切,並且一起來保護森林。 我們沿著步道階梯走下森林,德昌的伙伴們馬上就發現階梯兩旁的坡地竟是光禿禿的一片紅土,森林呢?樹木呢?原本是綠油油的一片森林,卻因為公共工程的關係被砍伐殆盡,真是令人無言、痛心。 大肚山也是紫斑蝶遷徙的重要廊道,我們在第三口井附近看到成群的紫斑蝶圍著台灣刺楠的花翩翩飛舞、採食花蜜,大家全都驚呼連連。解說員肚肚鳥馬上拿起捕蝶網小心翼翼的捕捉紫斑蝶,並仔細的解說四種紫斑蝶的特色。她把假死的紫斑蝶輕輕的放進小朋友手掌裡,讓他們能做近距離的觀察,小朋友們因能和美麗的紫斑蝶做親密的接觸興奮不已。觀察完,手一動,紫斑蝶翩翩振翅,飛向花叢…… 台中市郊區就能欣賞到這群美麗的貴客,真是何其幸運啊!愛牠,就是要能守護牠,在賞蝶的同時,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去復育蝴蝶的棲地、保護自然環境。 沿途荒野解說員介紹了刺竹、血桐、象草……等植物,終於看到了今天的大主角-小花蔓澤蘭。葉子長得像卡通狐狸倒三角形臉,底部尖尖的,左右兩邊還有耳朵,便是小花蔓澤蘭的外型特色,解說員濕地說明了為什麼小花蔓澤蘭對森林造成危害的原因以及如何做有效的移除後,大家便手拿著鐮刀,展開移除的工作。為了要讓森林中的樹木能行光合作用,就要先把攀爬纒繞在樹上的小花蔓澤蘭拉扯下來,並拔除它的殘根,一個多小時的移除活動,大家汗流浹背,只希望還給森林中的植物一個原本的生活空間。 在午餐休憩區,我們替參與的伙伴準備了森林中的廁所,廁所的位置可以選擇在腐植質多的土壤或枯枝落葉多的地方,用鏟子挖洞後,搭設廁所帳,離開時,再將洞口掩埋,不在森林中留下衛生紙及任何垃圾。 這次活動最享受的便是在森林中用餐,我們午餐吃的是鐵盒便當,不用一次性餐具,雖然要辛苦的請伙伴到土地公廟扛便當下來,但環保愛地球的理念,絕對是要堅持的。 午餐過後,大家一起放鬆躺下,眼睛閉起,享用我們特別為德昌伙伴們送來的森林大餐~讓心靜下來,感受大肚山的風,深吸大肚山的香,咀嚼大肚山的味,聆聽大自然帶來的交響曲,享受森林帶來的舒適感。 隨著「快樂天堂」歌聲的響起,大家慢慢的醒來,解說員二葉松用吉他和歌聲帶領大家一同穿梭在森林中,音符如同甘露般滋潤了我們的心靈,原來大自然是這麼美好。最後大家一起唱和著「大肚山之歌」,我感動了,大家都感動了。 去年9月,荒野的伙伴們發現大肚山南華路附近有多花油柑的地方,外來的小花蔓澤蘭和香澤蘭就少很多,所以開始在森林裡種植多花油柑,用原生蔓來抑制外來蔓。這次工作假期我們也把這個想法帶入活動中,我們要復育的是大肚山原生種植物~羊角藤。 大家先選好地方挖洞,一起將羊角藤的幼苗植入洞中,覆土後,用小石頭圍圈做標記,再到三口井取水,連同多花油柑一起澆水,期待這兩種蔓藤類植物能一起長大。其實羊角藤還是斯氏紫斑蝶重要的食草呢!它不只是紫斑蝶幼蟲的食物,還能保護紫斑蝶幼蟲不被天敵攻擊,所以復育羊角藤,也可以增加紫斑蝶繁衍的機會,期待著未來在大肚山能再見蝶飛起舞的盛況! 瑞井的舊名叫「井仔頭」,村子裡的這三口「井仔」,水質優良,可供終年使用,就算是缺水的今天,「井仔」的滲流水依舊是流著不停,而在這三口井仔排隊取水的歲月點滴,可說是早期居民、耆老的重要回憶。為了要體會早年先民排隊取水的的生活,解說員斗笠拿著刺竹扁擔和水桶,請德昌的大小朋友一起來挑水,首先用水桶將水從井底打上來,接著倒進水桶中,用扁擔挑水,再走上坡的石階,才一小段路程,大家便氣喘吁吁,直呼不輕鬆!      「種錯樹比不種樹更糟糕」,陰香是最好的例子,二十多年前林務局錯誤的引進,錯把外來種陰香當成台灣土肉桂去做推廣種植,而今這些陰香已蔚然成林,不只排擠其他樹種及花草生長,也會讓台灣多樣化的森林,變成單一的陰香林。大家一起移除步道旁陰香的小苗,見一棵拔一棵,立志要讓台灣的多樣化森林可以永續。 今天活動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用菅芒綁掃把,我們邀請到瑞井的耆老來教我們,高齡已經80多歲的阿嬤一邊教我們綁掃帚,一邊說著小時候的故事;阿嬤說小時候看長輩綁掃帚,看著看著就學會了,自己的掃帚都是自己親手做的,阿嬤教學每一個步驟都很紮實,而且用盡全力,那是一股做就做到最好的職人精神。已經漸漸被遺忘的好手藝,我們盡量學習,期待未來我們也能接續傳承。 做完掃把,今天的工作假期就接近尾聲,很謝謝德昌伙伴們的全程參與,也感謝荒野所有解說員的支援,大家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是最快樂的,我們都是守護自然環境的一份子,共同珍惜自然資源,生活才會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農家的堆窯與竹筒槍

2021-05-11

圖、文/張窈慈(新竹分會竹三親子團,火鶴) 2021年的第二個週末,竹三親子團的小蟻們聚集在新竹縣峨眉鄉的「無負擔農場」進行團集會。第一次堆窯的小蟻們,前一天下午與大蟻們先進行砍竹子和搬竹子的前置作業,雖逢寒流來襲期間,小蟻們來來回回地搬運大小不一的竹子,歷時數個鐘頭,仍樂此不疲,開心地與大蟻們一同幹活。 新竹縣峨眉鄉位於新竹縣的南邊,東臨北埔鄉,北毗鄰寶山鄉,西側及西南與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南庄鄉等鄉鎮接壤,以丘陵為主要地形,盛產水稻、茶葉與柑橘,桶柑年產5600公噸,佔全台年產量10%,為全國最大產區。 1月10 日上午,農場主人為大夥兒解說搭窯、圓形鐵架的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項後,第一階段,各組便依序使用圓鍬進行挖土,圓形土坑的範圍勿大於圓形鐵架的直徑,如此土塊才能由下而上,逐一堆疊。再來,堆窯的側面再鋪上香蕉葉,便於土塊能有所依附,免於隨意掉落土坑,最後,僅留下最上方的排氣煙囪圓形孔,以及側面下方的生火處,經噴燈的點火後,選用較為乾燥灰黑的竹子作為柴火,持續燃燒約二個小時,讓土塊升溫發紅。第二階段,將所有的地瓜和雞蛋,裹上鋁箔紙後,依序平放入土窯中;再將鐵架以竹棍架高移開土窯,讓上方的土塊掩埋在食材上方即可。歷時數個鐘頭後,下午三點,開窯取出食材,再處理過地瓜與雞蛋上方的黃土與鋁箔紙後,便能開始享用這道天然的美食,完成了今日的硿窯活動。大小蟻們無不為本日的硿窯成功,歡欣鼓舞。   等待土窯燃燒升溫的期間,我則遍覽了這邊的好山好水,此處有著農家常見的鄉間小路,高聳的竹林,石子路旁的扁柏,休耕的大塊農田,以及叢林間的雨傘節。尚且,農場還提倡「稻鴨共生」,故能見到數隻的大白鵝、鴨子、公雞母雞的出沒,另栽植著蓊鬱的青蔥,寧靜的魚池魚塭,再遠眺獅頭山風景區的大山,盡收眼底。這裡的景緻,正如同作曲家楊兆禎先生(A.D.1929-2004)的〈農家好〉、〈農村四季〉、〈插秧〉及〈台灣農家謠〉四首描寫著台灣農村早期農忙的景致那般。 楊氏的作品,尤以〈農家好〉和〈農村四季〉二首最廣為流傳。楊氏筆名阿禎、吟恩,祖籍廣東梅縣,為民族音樂學家、音樂教育家、聲樂家、作曲家,1929年7月2日出生於新竹芎林,2004 年12月10日逝世於南投埔里。畢生致力於歌曲創作、音樂教育與客家民謠的推廣,首位將創作教學法引進國內的先驅。1992年時,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創辦音樂系。 楊氏、陳志堅作詞的〈農家好(一)〉,收錄於《新選歌謠月刊》,歌詞二段如下:「農家好,農家好,綠水青山四面繞,你種田我拔草,大家忘辛勞,秋天忙過冬天到,米榖糶出農事了,農家好,農家好,衣暖菜飯飽。」「農家好,農家好,綠水青山四面繞,你種田我拔草,大家忘辛勞,秋天忙過冬天到,米穀糶出農事了,農家好,農家好,大家樂陶陶。」另有二部合唱,由呂泉生先生(A.D.1916-2008)和聲,師生一齊創作。此曲曾膺選為台灣省音樂比賽指定曲,以及〈農家好〉電影主題曲,電影背景為1955年代的台灣農村,黑白電影、閩南語發音、中文字幕。 另外,楊氏作曲、盧雲生先生(A.D.1913-1968)作詞的〈農村四季〉(齊唱),收錄於《新選歌謠月刊》第21期,也寫出早期台灣四季的農事,歌詞為:「春天裡,和風吹,園裡蔗苗青,田裡菜花黃;夏天裡,農事忙,早榖才收割,晚稻又下秧;秋天裡,穀登場,新榖滿稻場,大家喜洋洋;冬天裡,趕製糖,新糖好價錢,快樂過新年。」另有二部輪唱和合唱的創作。前述二首皆曾編入台灣國民小學的音樂課本中,旋律與歌詞音韻的搭配,音韻諧和,琅琅上口。 下午,品嘗烤過的蛇麵和棉花糖後,再讓小蟻們試著把玩竹筒槍,賞玩早年農業社會留下的童玩遺產。竹筒槍中的圓筒,必須保持中空,另一根直棍方能在竹筒中穿梭,將揉溼的紙團,打出他方。今日,農家的堆窯與竹筒槍活動,讓大小蟻們一同回顧了早期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實在是難能可貴的經驗,值得一提。

擁抱食蟲:愛它就要保育它

2021-04-08

文/李志芬〈自然名:衣魚> 圖/食蟲植物公民科學家 小時候沈迷大航海時代的冒險故事,書房牆上貼著大大的世界地圖,總是跟著主角在未知的新大陸發現各式新奇人事物。那時大不列顛帝國的冒險家們有不少是博物學家,他們將發現到的動植物標本寄回大英帝國。而植物學家最早發現的肉食性植物-捕蠅草,就是18世紀中葉在美洲殖民地北卡羅來納州發現的。當時的植物學家就對這個植物進行了精細的觀察及描述:「……這植物的葉部有如器械,可捕獲食物;葉部中央有誘餌,以獵食不走運的昆蟲。有許多紅色腺體覆蓋內層表面,也許能釋放甜味液體,吸引倒霉的昆蟲前來一嚐。要是昆蟲的腳刺激了這些細嫩部位,葉片雙瓣便會即刻升起,把它牢牢抓住,而一排排尖刺會閉緊而將其擠斃。再者,為免獵物奮力求生造成掙脫,腺體之間近葉瓣中心處,還挺立著三根小刺,能有效讓一切掙扎畫下句點。」 然而,人們對「肉食性植物」的認識還是太少,即使世界上已經有600多種食蟲植物被發現,普遍對它們認識也只停留在毛氈苔和豬籠草。 月梅理事長上任之後,她從20多年前就開始從事新竹蓮花寺棲地食蟲植物的研究與保育,才知道原以為食蟲植物是異國的奇花異草,沒想到台灣也有,而且還是特有種!當我第一次食蟲植物野外初體驗,就是與理事長一起到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勘察寬葉毛氈苔棲地。它湯匙形的葉片呈放射排列,像花朵似的貼在地上靜靜埋伏,捕捉路過的昆蟲來飽餐一頓.....當我從手機60倍顯微放大鏡頭下看到,宛如小水滴一般的捕蟲葉柄,再搭配上那細細長長的紅色腺毛,真的很可愛呢!即使是黏到小飛蛾和螞蟻的命案現場,看起來也像躺在充滿水珠的小蓮花一般,有光輝燦爛儀式感!當協會執行花蓮林區管理處保育計畫開始啟動,我就成為其中一員。課程內容如:認識食蟲植物及其捕蟲方式、台灣的食蟲植物及其分布、熱帶雨林的食蟲植物簡介、手機放大鏡的使用方法、食蟲植物棲地管理經驗分享、觀察食蟲植物及現地觀察等。對於我們這些想了解食蟲植物或有意願擔任守護工作的民眾,老師們很貼心的將課程設計,從「愛它」、欣賞物種特色開始,讓我們學員在欣賞它們的奇特與美麗之餘,同時了解其面臨的生存壓力,不再只以園藝植物的角度看待,而是引發動機、關心加入保育工作的推動。 後續又辦理了「食蟲植物公民科學家培訓課程」,招募志工進行花蓮地區食蟲植物分布盤點及保育工作。課程重點則放在實際監測工作如何進行、模擬,並遠征台北、宜蘭實地走訪不同的棲地,引領學員並印證上課所學到的知識,也在與夥伴相偕分組做踏查的過程裡,互動熟識、建立情誼,在未來的保育之路上成為彼此互相扶持的同伴。 最有趣的是,夥伴在私人出遊行程時,因為受過課程訓練,看到相似的棲地環境,馬上有敏感度去進行搜尋,看看有沒有食蟲植物存在? 在群組裡面傳來好消息,又在某某地方發現了新的點位,夥伴們開心的心情好像中樂透一樣! 我和夥伴也進行了一次從天祥到太魯閣口的健行,沿路都在搜尋是不是有食蟲植物的身影。少年的時候中橫健行可是當時救國團熱門的行程,以前沒有機會參加,現在年過半百,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路說說笑笑,看山看水聽風辨識植物,好不快意! 一起在九曲洞燕子口當觀光客,吃飯糰、拍網美照,原來當志工做調查工作也可以這麼有趣。光復的夥伴更厲害,從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食蟲植物分佈,推測可能的種源基因庫,號召夥伴從草地到河川地進行搜尋測繪。 重點食蟲植物棲地的定期監測工作,今年初也陸續展開,我們食蟲植物公民科學家們分成四組,每兩週進行一次定點調查工作,無論是頂著海風、還是大太陽,不管腰痠還是眼花,持續規律的進行著,希望我們這群公民科學家記錄下來的資料,能夠在食蟲植物棲地保育工作上有所貢獻。 接下來還要招募訓練一批食蟲植物教育推廣講師,進到校園、社區中演講,期待更多人認識食蟲植物與棲地保育的重要性。你也心動了嗎?想知道花蓮有幾種食蟲植物嗎?一起來加入食蟲植物保育志工的行列吧!  

從繁殖度冬遷徙認識斑頭雁

2021-03-16

圖、文/陳瑞禮 <五股濕地棲地組四斑細蟌志工> 習慣性睡前看一些訊息,昨晚上同樣打開手機,在鳥類群組裡看見鳥友貼上斑頭雁的照片,地點在礁溪!照片的場景也非常熟悉!心裡面也知道會是在哪個點,畢竟是經常去的賞鳥點。「斑頭雁」這個名稱吸引著我一定要前往至礁溪一探究竟,最近的冷天氣、教案、復健種種不能走出戶外的原因,讓我快要發霉了。心裡盤算著,明天一定要出去走走,透透氣曬曬太陽也好。 早上起來告知內人要去宜蘭,內人貼心地接下早上要載孫女上課的任務,讓我提早上路往宜蘭追鳥。到了塭底(塭底,是台灣宜蘭縣礁溪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時間接近八點,繞過塭底往十三股大排,就看見至少20幾台車,人潮也在田間走動,這種情況讓我感覺不對!打聽之下才知道七點半左右,斑頭雁已經飛離!在小失望之餘,只好看看他們停棲地環境。看鳥賞鳥拍鳥本來機會與運氣常常結合一起。宜蘭塭底大福地區大部分的農地都已經翻耕放水,鳥況雖然不錯,但沒有吸引我,因為今天的目標鳥就是「斑頭雁」,繞完大福再回到十三股大排,人車還未散,拍鳥人的耐心有時是值得敬佩。我繼續轉往塭底路時,忽然!斑頭雁出現望眼鏡裡,就在天空島上的小木屋那條路上,車子慢慢開近在車內架起相機,斑頭雁分別在兩塊田的田埂中覓食及休息,數一數共有八隻,而且每一隻都有記錄到。不一會兒,整條路已經停滿了車子,人群蜂擁而上!想必是2021年轟動的大迷雁。 回到家點開維基百科,了解斑頭雁是怎麼一回事?雁形目、雁鴨科、雁屬、斑頭雁(ANSER INDICUS),為何會飛來台灣?看見了分佈地、繁殖地由北而南是蒙古、新疆、青海、克什米爾及西藏等地,越冬地則有雲南、貴州、印度及緬甸。斑頭雁的活動範圍在中國大陸及中國大陸南邊鄰近國家,最特別莫過於斑頭雁飛行高度,在遷徙時會飛越喜馬拉雅山!而克什米爾繁殖地就在喜馬拉雅山脈之末端,是不是屬高山型鳥種非常值得後續探討!從各繁殖地到越冬地少說也要約一千二百公里起跳,最遠遷徙距離長達約三千三百多公里,斑頭雁的生活環境真的不容易啊!     斑頭雁來到台灣若是從繁殖地迷航,離台灣最西邊算起克什米爾、新疆、西藏、青海、蒙古等,最遠克什米爾距離達到約四千三百多公里!最近青海也有約二千五百多公里。若是從越冬地(動物過冬的地方)迷航,離台灣最西邊的則是印度、緬甸、雲南等,最遠印度距離約四千多公里,最近的雲南也要約一千九百公里。數據模擬而來,斑頭雁迷航是事實,不管從那裡飛行到台灣,迷程是非常艱辛的,期望能善待遠道而來稀客-斑頭雁。(斑頭雁2021年01月在台灣宜蘭首次記錄)  

竹三親子團入團儀典 

2020-12-09

文/張窈慈<新竹分會竹三親子團,自然名:火鶴> 圖/莊曜誠<新竹分會竹三親子團,自然名:純種馬> 每位學員皆手持一盞「明燈」,點燈後的燭台逐一交付給團長,象徵小心翼翼地照亮自己的同時也守護著我們的地球。 入團儀典的環境佈置,彷彿是個古老神秘又神聖傳奇的靜謐傳說,特別安排在離人群數公里遠之處。沿著環湖步道,由燈火通明的街道轉為灰黑昏暗的環境,必須靠著手持手電筒才能夠看清眼前的路徑與事物。 每位學員歷經三次的團集會後,團長在此個別了解加入學員的意願,再鼓勵日後得應自律管理以及參與活動。活動中,點燈的「地球儀」,恰是新加入學員未來「共同愛護地球」的目標,也是親子團員的共識。每位學員皆手持一盞「明燈」,點燈後的燭台逐一交付給團長,象徵小心翼翼地照亮自己的同時也守護著我們的地球。 這讓我耳邊憶起,張蔚乾及黃慧音製作《童心菩提心》專輯內〈點燈的孩子〉主題歌詞:「點燈的孩子,高舉你的燈,點燈的孩子,舉起明亮燈。」再來的歌詞,可改寫為「歌頌地球,愛護家園,歌頌海洋,珍惜資源……」語意恰與原專輯製作音樂的宗旨「溫柔、平靜、有力量」,不謀而合。 這夜,我們一群人住在新竹縣峨眉鄉峨眉湖邊的小木屋,時而傳來呼嘯而過的風聲,好幾度都以為外面下起雷陣雨。待在這讓我不禁與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某間別墅比較,在這裡的住宿環境與住宿環境,截然不同。不過眼前住宿場景,與歷經2011年311地震引發大海嘯前的日本東北宮城縣「松島」有幾分相似,「峨眉湖」為內陸湖,中有一「吾家峨眉島」座落,「松島」則島嶼零星分佈且通往外海。 此處的峨眉湖腹地廣大,凌晨丑時過後,不時傳來雞啼聲,彷彿逐步催促著黎明的到來。這裡的植物群眾多,包含鳳凰木、阿勃勒、美人蕉、檳榔樹、竹柏、薜荔、油桐、椰榆、榕樹、水黃皮、杜英樹、樟樹、相思樹,以及朱槿花。 能在這湖光山色的舉行入團儀典,是一值得珍藏的回憶。    

蟹天蟹地,護蟹有你

2020-12-09

文/林育輝 <紅樹林生態教育館駐館人員> 圖/紅樹林生態教育館 淡水河口蘊含特殊的紅樹林生態系,是許多生物的家,也是提供防洪、過濾水質等功能的重要自然資源。因此林務局於1986年時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成立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並於1997年設置紅樹林生態教育館來守護這片棲地。自2019年2月起,荒野保護協會受羅東林管處委託管理紅樹林館,積極讓民眾更了解紅樹林,也喚起對淡水河的關懷,使紅樹林館成為駐守在淡水河口、串聯「生態淡水河」的重要據點。 不起眼的陸蟹 在自然保留區的滿潮線以上不易受潮水影響,土壤較乾燥,這裡有一些和招潮蟹看起來不同的螃蟹,再仔細點找,在自行車道上竟然也有牠們的蹤影!原來牠們是陸蟹──高度適應陸地生活的螃蟹。陸蟹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牠們主要以腐植質、落葉、枯枝、種子為食,能促進能量流動進入貧瘠的海岸林生態,也是控制林相變化的關鍵角色。 在紅樹林捷運站周圍棲息大量陸蟹,與人類活動範圍非常貼近,卻總是被人們忽略。過去紅樹林館重視自然保留區內的生態,卻鮮少關注外圍的陸蟹。荒野駐館期間注意到,梅雨季後大量陸蟹出現在捷運站、停車場、自行車道,甚至教育館內。令人心碎的是,許多陸蟹遭到路殺。人為開發造成陸蟹棲地破碎化,覓食或夜間降海釋幼的過程中,容易誤闖自行車道與建築物,生命及繁殖行為岌岌可危! 要怎麼幫助陸蟹呢? 為了有效守護陸蟹,了解物種、分布位置以及棲地類型是重要基礎。然而淡水河口的陸蟹研究資料甚少,推動陸蟹保育有所困難。因此荒野與紅樹林館首次共同舉辦「蟹天蟹地~護蟹有你!」淡水河口守護陸蟹行動,於2020年6月至8月期間招募29位一般民眾及14位荒野志工組成護蟹團隊,經過專業培訓後在紅樹林站旁的自行車道及停車場調查陸蟹生態與路殺情形,希望藉由公民科學的力量對此處的陸蟹了解更多,也讓在地人認識這些常被忽略的小生命。 陸蟹生態與路殺調查 夜幕低垂,愈來愈多陸蟹傾巢而出。我們在每週五晚間沿著自行車道尋覓陸蟹的身影,並在每週日早上進行路殺調查。「這裡有一隻!」每當發現陸蟹,總是興高采烈地對夥伴呼喊著。興奮之餘,必須要辨識物種、判斷性別、測量體型、記錄時間與棲地類型,儘量留下最完整的調查資料。工作內容複雜且辛苦。所幸護蟹團隊眼明手快,每次皆能順利完成調查。 經過17次的調查,我們看見了陸蟹的美麗與哀愁。在紅樹林站附近最常見的陸蟹有兩種:紅螯螳臂蟹(Chiromantes haematocheir)與漢氏無齒螳臂蟹(Chiromantes dehaani),牠們常於下雨天出現在道路上,平時偏好棲息在潮溼的環境,主要是自行車道旁的溝渠(66.2%)、草地(19.4%)和溪流(6.96%);外型有頭胸甲寬達3公分、色彩鮮艷的成熟個體,也有僅0.3公分、色彩黯淡的幼蟹;夜間調查時,我們更記錄到7隻抱卵母蟹,顯示此處是降海釋幼的重要路徑。路殺調查的結果顯示,總共記錄到283隻死亡陸蟹,死亡率約24%。在自行車道的路殺熱點都有許多陸蟹出沒,且位於下坡、交叉口處,人車數量多、速度快,因此容易發生路殺。除自行車道外,停車場內也發現大量死亡個體,其中大部分的身體完整,很可能是因缺水而死。 守護陸蟹的未來 經過2020年在紅樹林的護蟹行動,我們對淡水河口的陸蟹了解更深,也更明白牠們的困境。2021年荒野保護協會將在淡水河口繼續推動大規模的護蟹行動,舉辦保育講座向在地居民宣導陸蟹議題,並招募護蟹志工;基礎的調查也將持續進行,並建立iNaturalist專案,讓所有人都能隨時提供陸蟹資訊。我們也會讓公部門看見成果,希望藉此促使規劃警示牌、生態廊道等設施,幫助陸蟹平安回家。期盼大家密切關注最新消息,共同加入守護陸蟹的行列!

不只好喝更要環保

2020-11-12

圖、文/游東岷  <景文科大服務學習同學>                  以目前台灣來說,為了響應環保政策,各店家都逐漸減少使用塑膠吸管和提供塑膠袋,因此降低了許多有關塑膠類的廢棄物。 不過,為了減少了塑膠汙染並使用環保吸管或杯袋,是否也會因無人控管而成為另類新汙染源呢?這問題可能是未來要多加思考才能得到的答案。舉例來說,汽油車在今年開始不再是市場焦點,而是轉變成電動車為主,因此在未來上可以確定汽油車帶來的污染會逐漸消失,但不代表減少石油使用就能讓環境馬上變好,甚至可能變得更加嚴重,因為電動車的動力來源來自於鋰電池,而鋰電池的製造,也同樣是環境污染的兇手之一。如果生產量因為電動車的關係而提升好幾倍,其汙染量同樣不可小看,所以在未來的環保政策上應該要限制,並加以規範其生產量和製造公司。 現今許多飲料店業者也陸續改用玻璃吸管、玻璃杯、紙吸管、環保袋、等環保產品,未來重複性環保杯子勢必也會陸續推出,但是要研發出具有完整環保概念的杯子卻難以實現,因為飲料不像其他固態類食物可長時間不被其他物質吸收或密閉。而且店家成本上也會考量使用的容器成本或回收是否容易等問題,也就無法真正落實環保。所以目前市面上使用一次性杯子的店家仍非常多,就算政府今天提倡民眾攜帶環保杯裝飲料可折抵的優惠等機制也難以控管。 不過,正因為業者看見了環保政策所帶來的產值,有些店家轉變成使用店內推出的環保杯,即可折抵優惠或是限定聯名環保杯等行銷手法,除了可以幫助業績成長外,還可以落實環保政策增加企業優良形象。 現在,台灣從一開始的一次性餐具到後來的禁止與推出可重複性餐具等作法,其帶來的環保觀念與效益都在逐漸成長,舉例來說,近年來因為政府在環保上開始有所重視並且不斷推行政策,結果對於環保本身就有關注的人們及團體就有更多的想法可以實現,如青瓢租借式環保杯子,他們看到了許多餐飲店的餐具在外帶時都是使用一次性餐具,雖然低成本店家用的開心,但對於環境來說卻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所以將餐具的使用方式制定了一系列流程,讓循環利用能完整實現。 當然,隨著環保政策不斷推行,雖能幫助環境,但仍能看出些許不確定因素,譬如中間所說 「提倡民眾攜帶環保杯裝飲料可折抵優惠」 的政策,出發點雖好,但實際操作後,實現的店家與使用狀況並不理想,許多顧客都是直接在現場直接購買一次餐具並帶走。另外消費者攜帶的環保杯大小不一,同樣也造成店家的不便。這些都是隨著政策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如果未來政府能針對這些因素做出改變,便能使環保政策推動更加完善。假設未來政府開始限制重複性杯子尺寸,跟民間業者合作制定出一系列標準流程,從運送、使用、回收、清洗、送出等,衛生方面做好完整把關,就可以讓環保與便利生活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