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的最後一哩路
文/吳珈綾 〈台北分會氣候變遷節能講師,自然名:水流〉 圖/氣變小組 2025.04.10 一個冰山的移動代表數個被影響的生物棲息地 曾經有攝影師,每年拍攝冰山的退卻狀況,集結成數十年的冰山演變調查,用攝影鏡頭記錄下再也看不到的冰山珍貴畫面留給後世。一個冰山的移動,代表多個生物的棲息地被影響。 地球上最大的冰山——南極洲的A23a(約15個台北市,高度達400公尺),因海溫升高導致冰山縮小,在洋流與季風影響下,正在飄移中,根據科學家預期,將對島上海豹、企鵝與海鳥的覓食路徑造成影響,提醒我們海平面上升面臨多大的風險。 巨大的冰山航行在彰化平原的夢可能是真實的未來? 一開始踏入荒野,其實源自於一個夢境。幾年前我曾經做了一個夢:數個巨大的冰山航行在彰化平原林間,融化的冰水在平原泛濫成一大片河。後來去找資料發現,假設台灣西部,面對積存了數十年後的冰山融化,確實會讓台灣的彰化平原淹沒一部分。 這讓我很驚訝,原來人的意識力量確實不容小覷。根據榮格心理學所提出,或許這也是隱藏在人們意識層面中的思維伏流——全人類對地球未來命運的潛在關注,於是我提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大哉問,就是,地球怎麼了? 前往校園扎根節能的小小種子 在氣候變遷節能培訓及前往學校出講的過程中,一開始深深感受自己的能力不足,擔心自己的表達無法給予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畢竟要精準的銓釋這些氣候變遷資訊並不容易,後來發現許多學校都已經開始教導氣候變遷,所以當我走入國小講座時,台下這群三到六年級小學生平常都已意識到地球暖化,有小朋友說:「地球發燒了,好不舒服,要幫忙地球退燒。」問他們:「可以怎麼做幫地球退燒呢?」小朋友眼中充滿熱情,回答:隨手關燈、節能減碳、常常去爬山,減少在室內吹冷氣……等。原來這學校有不少孩子都平常很愛約爬山。這些日子以來,我很感謝有機會和許多人分享氣候變遷與節能的重要。 節能的最後一哩路,看似困難,走起來彷彿既費力又難以短期見效。但其實,行動的力量往往只差一個堅定的「Yes」,只要踏出這一步,就有成功的機會! \一起加入我們吧!第九期氣候變遷【節能講師】培訓啟動,熱情招募中!/
哇,節能怎這麼好玩!
文/陳惠芳〈台北分會氣候變遷節能講師,自然名:薰衣草〉 圖/氣變小組 2025.04.10 2025節能志工增能訓 非常開心能參加2025節能志工增能訓。這是荒野氣候變遷委員會於3/8-3/9號舉辦的兩天一夜活動,來自全台各地的節能志工共聚桃園,活動豐富又多元,其中幾個環節令人印象深刻,讓人有「哇,節能怎這麼好玩!」的驚喜感! 低碳尋寶大作戰 首先,最讓人驚艷的,是觀摩中壢中山里由社區民眾打造的「低碳幸福社區」。過去,社區導覽通常由里長帶隊解說,但這次變成超好玩的「尋寶遊戲」,大家一路猜謎、解題、上下奔波找各種低碳寶藏,玩的不亦樂乎。透過互動體驗,大家深刻理解了中山里社區如何落實節能減碳,包括太陽能發電、燈具汰換、剩食分享、循環再利用及綠屋頂等,感受到節能行動的的無限可能! 節能推廣大補帖 接著,夥伴的經驗交流是一場極具啟發性的對話。來自荒野及社區節能志工分享在推廣節能過程遭遇的挑戰、挫折及克服方法,引發高度共鳴,大家頻頻點頭、熱烈討論。有夥伴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讓彼此能從不同地區、不同受眾的反饋中學習。這場交流對於我們這些剛踏上節能推廣之路的「一年級生」來說,無疑是一劑強效補血,瞬間提升了實戰能力。 AI×節能科技,打開未來新視野! 第二天的工研院節能技術講座,為我們帶來最新的節能趨勢與數據,並解析AI在能源管理與效率提升上的應用。這些專業資訊不僅強化了我們的知識基礎,更成為節能推廣的有力論據,幫助我們更有說服力地傳遞節能價值。 社區節能健檢—讓家省電又安全! 最後,社區節能健檢案例分享 帶來了更深層的省思。資深學長分享了進入節能關懷戶的經驗,讓我們看到現實的一面:對某些經濟較吃緊的家庭來說,生活困境讓許多人對節能概念十分陌生,也往往忽略了用電安全,電線破損、銅絲裸露、電線亂接等,情況比比皆是,不禁讓人捏把冷汗。這讓我們感受到,節能推廣不只是幫助地球降溫,還能真正影響需要幫助的人。這份責任感,讓我們更加堅定要繼續走下去! 用節能行動翻轉氣候變遷 感謝氣變委員會精心籌辦這場增能訓,不僅讓我們收穫專業知識,更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深刻體會到節能推廣之路,我們並不孤單。未來,讓我們攜手同行,用節能行動翻轉氣候變遷!節能,我能,你也能! \一起加入我們吧!第九期氣候變遷【節能講師】培訓啟動,熱情招募中!/
竹一蟻三畢業旅行
文/黃楷捷〈竹一團小蟻,自然名:咸豐草〉 圖/張舒喬 〈咸豐草媽媽、小蟻團導引員,自然名:極光〉 2025.04.10 荒野親子團的孩子分為小蟻團、炫蜂團、奔鹿團、翔鷹團,共四個階段, 這次竹一團長為即將升蜂的蟻三們辦了一場畢業旅行, 回家後,咸豐草把這三天兩夜的行程都寫進了週記中, 對於一個小二生能感受到土地的美好及荒野帶給他的感動,是件不容易的事, 原來讓一個孩子打開五感,能感受到這麼多,這也是親子團的無形價值! 2/28~3/2 天氣晴 我是荒野親子團裡的蟻三,自然名是「咸豐草」。因為蟻三都會升小蜂,所以蟻三的家庭都會去畢業旅行。這次要去的地點是苗栗三義,我們特別搭乘火車去苗栗。第一站是「造橋」,我們去看了日式車站。傳統屋瓦是紅色,但日本屋瓦卻是黑色,它的黑色不是顏料,而是用煙燻的。 這幾天我們去了非常多地方,我們去了木雕工場,老闆說:「三義木雕是奇木巧雕,其它地方大部分都是用樹幹,而三義是用樹根,所以才會奇形怪狀。」我們做了可愛的木雕帶回家。還去了茅香炭坊親手做了防蚊液,老闆說他們家以前是做燒炭的,三義除了木雕有名之外,精油和炭產業也很有名。他們為了生活,會從三義走又遠又長的挑炭古道去苗栗賣錢。挑炭古道是一條不好走的石頭山路,這座山名字是「枕頭山」,因為整條路是用很多石頭鋪的,就好像一顆顆枕頭躺在山路上,所以名為枕頭山。 另外,我們去了苗栗最有名的景點龍騰斷橋,我們坐著鐵道自行車欣賞壯麗的山景,沿途中經過一座又一座的山、高大的鐵橋、進入七彩繽紛的山洞、寬闊的水庫,及最有歷史價值的龍騰斷橋。這些風景像一張張照片迴盪在我的腦海中。 這次旅行,我和一群好朋友一起經歷美好的時光,我們一起看風景、看戲、玩鬼抓人,玩累了就在一起吃點心、坐在一起吃聊天。其中我最喜歡我的好朋友穿山甲,我們這幾天都黏在一起,還到我的房間玩枕頭大戰。晚上導引員們還準備畢業晚會,大人們播放出蟻一到蟻三團集會的成長照片,媽媽在影片中稱讚和祝福我。 這三天的活動讓我感到既感動又感恩,我的心像一顆幸福的暖陽被愛包圍。結束前,我們感謝天、感謝地、感謝三義的好場地、感謝導引員、感謝爸媽、感謝自己努力得玩,我真的超喜歡荒野和朋友們,期待下次團集會。
守護東方環頸鴴繁殖棲地
文/陳瑞禮〈台北分會棲地志工,自然名:雲豹〉 2025.04.10 三月的到來,驚蟄已過、春雷也響起,乍暖還寒的時序,東方環頸鴴悄悄地在台北港北堤沙灘下蛋了!繁殖的種種戲碼在沙灘上演著,讓台北港北堤沙灘開始熱鬧起來。 ▲ 2025年東方環頸鴴第一巢蛋 (攝影/棲地志工 鬼蝠魟) 台北港北堤沙灘是一處開放性的沙灘,民眾的活動有釣魚、開吉普車、玩遙控飛機。因地理位置,也有軍人利用場地訓練等,有那麼多活動在沙灘上進行,讓這裡好像成了綜合沙灘遊憩區。而目前則有淡江大橋興建及台北港道路的拓寬工程進行中,這些人類的活動都會影響東方環頸鴴的繁殖,除此之外,在天氣上,有時雨水淹、風沙埋;又有天敵流浪狗、沙蟹、喜鵲等咬食等行為,都會侵害到東方環頸鴴的繁殖。 ▲ 超萌的長腿東方環頸鴴 (攝影/五股專職 李梓萱) 東方環頸鴴繁殖期間,從每年的三月初開始到七月底,長達四五個月的時間,東方環頸鴴必須面對許許多多干擾。既然天氣及天敵無法去克服,那就在人為上選擇著手守護,幫助東方環頸鴴安穩成功度過繁殖期。荒野保護協會夥伴們從2021年開啟了護生圍欄實際行動,規劃出重點區域來守護東方環頸鴴繁殖棲地。這兩年來關心區域調查分析,孵化率逐漸上升,最重要的人為孵化失敗數,從67件下降為24件,總孵化率也向上提升。 ▲ 2024年調查分析,B區為被關心區域(東方調查小組紀錄/陳瑞禮製圖) 今年護生圍欄在去年年底啟動,在1月中旬媒合到新北市立新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因老師碰巧也是荒野夥伴,更熱情邀請荒野夥伴到學校幫同學解說,從賞鳥基本功說明開始,到賞鳥的標準配備、賞鳥五三辨識要領:「體、翼、嘴、尾、爪」、「飛、行、停」;還有冬夏侯鳥停留時間與棲地差異性等等。當然主角東方環頸鴴也不能錯過,從公鳥、母鳥、幼鳥的區別,到鳥蛋的顏色都一 一介紹,而東方環頸鴴最大的特點是擬傷行為,使用照片及影片讓老師教官同學們分享,讓大家不禁感嘆:「哇!鳥爸媽們真偉大啊!」最後的護生圍欄流程說明,利用圖片從土槍引孔、釘樁、棉繩雙套結綁樁、寫標示布條綁定、釘反光條等流程。課堂中最接近現場的模擬雙套結綁柱子,同學與教官們完成一排,並舉牌大合照後結束。 ▲ 進校推廣與演練課程(台北分會副主任 許元俊 提供) 到了護生圍欄施作日子,天氣非常不穩定,來到現場雨一陣一陣的,打雷聲也瞬間讓心糾結起來,當下猶豫是否就取消施作,畢竟安全是最重要的。然而在一邊招呼同學們先在61高架橋下寫布條,一邊讓志工夥伴們穿上雨衣在雨中進行施作時,陣雨稍歇,志工夥伴也已經施作了約三分之二長度,於是讓老師、專職們帶著同學們進場。同學們分配四組,由夥伴們帶領,第1組看巢蛋、第2組雙套結棉繩定位、第3組引孔釘樁,第4組標示布條綁固定,四組每個工序輪流讓每組同學親身體驗。老天爺疼惜我們,護生圍欄完成後,天氣逐漸轉晴了,讓老師同學夥伴們有時間盡情享受護生圍欄成果,在大合照後結束施作圍欄,守護東方環頸鴴的活動暫告一段落。 ▲ 分工協力進行圍籬的施作 感謝夥伴們從媒合同學到實際施作一路相挺支持,有東方環頸鴴調查小組、棲地夥伴、桃園步道組長、桃園小燕鷗調查夥伴,荒野保護協會也出動大批人馬,從總會秘書處、行銷部、台北分會主副任秘書及五股專職、淡水河流域組長,族繁不及備載!龐大的守護團隊熱情繼續燃燒下去,要一直宣傳、推廣下去,讓台北港北堤成為東方環頸鴴重要的繁殖濕地。 ▲ 施作完成,天氣也放晴了! \ 圍籬施作全紀錄影片 /
兄弟鬩牆——巴德爾之死
文/吳際〈北五親子團小蜂,本次飾演巴德爾,自然名:宇宙〉 2024.03.10 這次在南海劇場演出《巴德爾之死》非常順利,而且演完後非常有成就感,因為我們在演出前都很認真的排練。這部戲劇其實是我的老師——意弘老師的遺作,他生前已經改編諸神黃昏,想要讓我們班演這齣戲。但是老師不幸先離開了,離開地球到另外一個世界去旅行。我們為了達成他的心願,於是開始計劃要怎麼樣演這齣戲。後來雖然在學校沒有辦法演諸神黃昏,卻有機會能在荒野三十周年參與,因為這樣,所以演完後讓我非常的開心。 在巴德爾之死原作中,原本殺死巴德爾的是藤蔓,但是我們想到菸蒂的危害是多麼的嚴重,所以才讓菸蒂融入這個故事,也要提醒大家不要忽視菸蒂這個小小的東西,其實是可以引發諸神的黃昏,造成全人類的危害。 文/吳昊翰〈北五親子團小鹿,本次飾演火神、雙石火雞〉 《諸神的黃昏》透過不同分團的荒野夥伴們,自行構思每一幕的劇本,因此一齣戲劇卻是不同的分團演出,而這樣的方式也讓整個戲劇更加的多變有趣。 我們北五團這一次演出的戲劇叫做《巴德爾之死》,我演的是「火神」跟「雙石火雞」。這一幕主就是說諸神的黃昏,也就是末日的開始。 由於我參與的菸蒂行動,先前有跟加拿大的藝術家Yasmin交流分享菸蒂行動。她做行動的方式就是把一首首的知名歌曲改編成菸蒂的倡議。這樣的方法很有趣味,大眾的接納度也會比較高。Yasmin還採用邊跳舞邊撿菸蒂,看起來很好玩的樣子,讓加拿大民眾也有意願可以一起撿菸蒂。我對這樣的倡議行動印象深刻,所以這一次巴德爾之死雖然是在講菸蒂會造成的危害,但我們就用令人覺得好笑的方式來演出。 ▲ 兄弟黨,雙石火雞與巴德爾的對手戲 其中我最喜歡的劇情就是「斧頭幫」。這是來自電影《功夫》的一個幫派。這部電影很有名,年紀比較資深的大人們應該都知道,所以我們融入了這一個主題,還有另外一個笑點就是「好折凳」,一樣取自周星馳的電影,所以這一幕也變成笑點最多的,我們也很開心可以讓大家歡笑。 最後,我想要跟在我們身邊支持我們的家長們說聲:「謝謝」,一直以來都幫助我們,不論是幫我們訂餐或者是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出手幫忙或指導。我也很感謝我的夥伴們,從在新竹的會外會讀本、在三重高中排練、在鷺江國中彩排,一路走來大家都用心投入,相互提醒與幫助,才有這次美好的演出。 ▲ 表演後的小演員採訪 荒野30週年是一個很值得慶祝的日子,我覺得荒野這個團體非常的有意義,在這一個環境被大肆破壞的時代,真的需要有一群人挺身而出,保護我們的地球。而且透過年會,我也終於知道原來荒野在其他國家也有分團,這讓我感到很驚訝,原來荒野的格局是這麼大的,很高興我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台北分團成立中!招潮蟹的呼喚
圖、文/ 郭勇志〈北五蟻團導引員、台北分會生態回聲劇團分團長(成立中),自然名: 潮汐 〉 2025.03.10 站在《諸神黃昏》的舞台上,我深深感受到這不僅僅是一場戲,而是一場歷史與現實交織的呼喚。 我參與的是第三幕「巨人與光精靈」這場戲改編自「大城溼地,國光石化案」,講述了當年一群孩子寫信給馬政府,希望能夠守護這片珍貴的生態樂土。當初在劇本改編時,我們思考該如何讓觀眾不只是觀看,而是能夠參與其中,體驗當時人們奮力守護環境的心情。 於是,我們設計了一個沈浸式體驗——當舞台上的光精靈說出:「看哪,滿天的光芒,精靈們正在回應我們!」觀眾受邀拿出手機,點亮手電筒,象徵他們也成為這場守護行動的一部分。 我曾想像過這個畫面,但當我真正站上舞台,望向台下時,那片滿天星光般的燈光讓我震撼不已。我彷彿回到當年,那些為了守護濕地而奮鬥的孩子與前輩們,他們手中的一封封信,化為閃爍的光點,在歷史的洪流中依然閃耀。 而這份守護環境的信念,對我來說不僅僅停留在舞台上。 現實中,我是一名身心障礙機構的院長,每天為院生們爭取更好的生活與權益。而在荒野,我發現,除了人之外,還有另一群無聲的存在——那些不會為自己發聲的生態與動物。我意識到,環境保護與社會關懷有著相似的核心:我們願意為那些需要幫助的存在挺身而出嗎? 因此,我加入了劇團,希望透過戲劇的力量,讓更多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變遷,聆聽環境的訴求。我希望,當觀眾看完這場戲,他們能夠帶走一份思考:在這個世界裡,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願意成為那一束光,為環境發聲嗎? 如果這場演出能讓人產生這樣的共鳴,那麼,我們的努力就值得了。
以綠色地圖向荒野人致敬
文、圖/沈秀娟(台北分會綠色生活地圖志工,宇宙) 2025.03.10 台灣的這77個荒野場域你去過幾個?我算了算,去過33個。 這些環境場域是荒野全國88個志工群組在30年一路一步步走出來的,有五股濕地、觀新藻礁、十八尖山、筏子溪、十八彎古道、二崙自然步道、蘭潭後山、三崁店、大社區觀音山、五十二甲濕地、佐倉步道、都蘭山等……。 ▲ 77個荒野關注的全國場域 在2025年我用1個多月線上走完荒野30年上述的77個荒野足跡和認識87種各地特殊動植物,如西部的四斑細蟌、黃花狸藻、海埔姜、小毛氈苔、長距挖耳草、高山沙參、鳳蝶、黃花龍膽、飛龍掌血、圓葉布勒德藤、菱形奴草、蔓莖山珊瑚、台灣爺禪、灰斑鴴、鸕鶿…,及東部的太田樹蛙、高蹺鴴、文信左旋栗蝸牛、禾草芋蘭、圓葉挖耳草、臺灣狐蝠、白水木、環頸雉、鬼傘、鳳尾苔等…等,超級豐盛的動植物。 ▲ 台東分會-小燕鷗幼鳥,蘇俊榮拍攝 ▲ 宜蘭分會雙連埤-黃花狸藻,高蹺鴴拍攝 每一處足跡都蘊含著荒野志工們的汗水與熱情,承載了30年來無數動植物保育與環境教育的成果。 從蒐集的資訊,我看見的不只是自然之美,更是人與自然共處的感動。每個場域的保護與修復,背後都有荒野志工的默默奉獻。這樣的步伐,讓我深深體悟到守護自然的重要性。 ▲ 台北分會-思源啞口,獵戶座拍攝 今年是荒野30週年,綠活圖期待在晴詠30的活動中也能盡一份心力,於是月光(莊麗華,綠活圖總召集人)與我在11月就展開一連串的討論,3個多月後創想出12張海報,以這個設計送給全國11個分會和一個籌備處。希望各分會能透過一張海報能言簡意該在對外推廣時可以簡介各分會的資訊,包括主要推廣與正在進行的環境維護地點、保育類動植物、志工群等。 ▲ 《諸神的黃昏》三十週年活動,民眾餘場外查看這十二張海報 接獲這個任務的過程就像回到就讀研究所進行撰寫論文的過程一樣,從荒野官網,到各分會的粉絲頁與網站不斷來回N次搜尋、蒐集和統整,將全國一個個環保場域從google地圖上找出位置,透過手繪各分會的縣市範圍,再將這些環保場域放在其相對應位置上。最後在各分會的迅速協助校稿與提供珍貴的照片下,統整出全國現有88組志工團隊、77個環保餐與場域及87種關注動植物案例,著實上了一堂在台灣的豐盛大自然課程。 我思考著,1995年是個什麼樣的時空?那時在國際環保政策的推動、社會運動的影響、經濟與工業化的副作用,以及地方環境問題的凸顯,如: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與全球環保共識的形成、1992年通過的《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強調保護全球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的必要性、1995年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京都議定書》談判的關鍵時期,這項協議為溫室氣體減排設定了具體目標,成為後來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基石等…共同促進了當時環境相關非營利組織的大量誕生與發展。這些組織透過教育、倡導與行動,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保護做出了長期而深遠的貢獻,而荒野保護協會也在那個時代誕生了。 能夠走過30年這麼長的歲月,相信荒野保護協會在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領域的深厚根基,我想包括有幾項因素:明確的使命與願景以「推動自然保育、環境教育,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為核心使命;長期耕耘環境教育、志工體系的穩健發展、政策與社會環境的助力、社區參與與在地連結、多元的資源與募款策略、環保議題的倡議與行動力、與國際接軌的環保理念等等。在全球環境挑戰加劇的當下,荒野保護協會的努力與堅持對台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正面影響引領未來的環境保育行動。 ▲ 台中分會-大坑,陳達成拍攝 這30年的荒野足跡,是一部不斷探索與成長的自然保育史詩。從無數的保育場域、動植物到社區的參與,荒野保護協會讓人們看到了守護自然的無限可能。我很慶幸能成為這段旅程的一部分及荒野人,來荒野一年多,參與了桃園氣候變遷和台北的綠色生活地圖講師培訓,正逢協會30周年,以169個綠活圖icon為底的海報向荒野人致敬。 |荒野30-全國綠色地圖線上版|
山里隧道的暗夜精靈
圖、文/楊繡鳳〈台東分會長,自然名:曙光〉 2025.03.10 某一次,為了躲避台東夏日彷彿會咬人的烈陽,促成一樁最美麗的邂逅。 2022年的夏日南區團會長會議在台東,大家正絞盡腦汁找尋讓來參加會議的夥伴們最佳的棲地導覽去處時,突然想起幾年前和夥伴們曾去探訪過的神祕隧道,那裡不用吹冷氣也涼,既符合荒野夥伴們的探訪需求,更能擺脫那會把人曬到冒煙的烈日。 長達5公里的廢棄舊隧道,除了提供了乘涼的好去處,更是許多動物的庇護所。因為裡面的居民太特別也太可愛,所以我們的夥伴們各個發揮所長,有的拍照錄影、有的數數量,意外的和生多所的林德恩老師聯繫上,為了保育這裡的居民而展開了荒野台東分會的探究這暗夜精靈的旅程。 ▲ 無意間發現的山里隧道 蝙蝠對一般人一直是非常神秘的生物,白天看不到,夜裡就算看到也很難窺得清楚,所幸恰好正好有衛福部的經費可以申請,很快的林德恩老師幫我們找到了最合適的台師大的黃俊嘉老師,便展開了兩年的志工培訓及調查計畫。 ▲ 無尾葉鼻蝠母抱子 2023年我們是邊跑邊學的狀態,從第一次2月份進洞,當時俊嘉老師帶著他的研究團隊一大群人帶著我們進洞探訪,看著吊掛在主隧道及一旁的避車小側邊隧道中,一隻隻黑黑的蝙蝠時,只能像鴨子聽雷般傻傻的搞不清楚,甚麼台灣葉鼻蝠、台灣無尾葉鼻蝠、臺灣小蹄鼻蝠、東亞摺翅蝠,資質駑鈍的我只能分辨大隻和小隻。經過同年四月兩天一夜的培訓課後,大夥兒們越發對蝙蝠這生物感到興趣,2023年我們在2、4、7、8、10、12月跟著來自台師大的研究團隊,展開了第一次在傍晚帶著豎琴網及紅外線攝影設備進駐隧道做捕捉的行動,可惜我們放了幾次的豎琴網運氣都不太好,「摃龜」,但是我還是很喜歡和團隊夥伴們一起來做夜調。 ▲ 頭盔、頭燈、口罩、雨鞋、相機偵測器、記錄版是調查的基本配備 蝙蝠是對環境及天候非常敏感的哺乳類,由於蝙蝠沒有像鳥禽可避雨的羽毛,一旦淋了雨很容易失溫,所以每到天色微暗時,蝙蝠的先發探子便會飛出洞口探查是否適合外出覓食,畢竟這群大胃王每天需要捕食至少體重的50%的昆蟲才能滿足自身的需求,在懷孕期及育幼期更需更是高達80%至100%,若是遇到雨天就只能放棄今天的大餐了。7、8月正值當年剛出生的小蝙蝠脫離蝠媽懷抱單飛在天際翱翔的季節,在昏暗的天色中看著一隻隻的蝙蝠從洞口飛出,大多的蝙蝠飛起來是輕巧無聲的,可是此時耳邊卻傳來一陣一陣猶如大鳥飛過過的鬨鬨振翅聲,讓原本舒適地躺在碎石草皮上的我眼睛瞪得大大的,原本懶散的耳朵也豎了起來,找尋著是否有猛禽掠過的蹤影,頓時之間夥伴們各個眼睛相覷,無不在找尋著那奇妙的聲音來源。隨著蝙蝠從洞口爭相出洞及不斷的聲音傳來,應該可以確認這應該是飛行技術尚不成熟的葉鼻蝠青少年啦! ▲ 黃昏的隧道口蝙蝠一隻隻飛奔覓食去 蝙蝠的作息可稱是非常的正常,時間一到猶如下課鈴一響的學生們,當天完全暗下來後,我們收拾好錄影器材再穿越隧道離開時,原本熱鬧的隧道中空無一蝠,可愛的蝙蝠們和小麻雀一樣,在下午三四點就會醒來,吱吱喳喳的彷彿在討論著待會要去哪裡吃好料或是話家常,夜裡的隧道真正進入寧靜。夜裡蝙蝠們除了穿梭在林間找尋他們的目標昆蟲菜色,更會在卑南溪中飲用水,今年終於有機會可以來夜觀卑南溪瞧瞧這些暗夜精靈如何喝水了。 蝙蝠調查日的第二天就是數蝙蝠,沒錯,數蝙蝠。我們沒有特殊的神奇儀器,只能手持著超音波偵測器,一方面盯著手機螢幕上的音頻來判定物種,有的夥伴張開火眼金星一隻一隻認真的數。同行的夥伴們並肩而行,手持著包著紅色玻璃紙的手電筒快速而仔細的數,數著數著,要嘛是數完了、不然就是眼花了,當大家核對的數字相差太大時,就是再來一次。有時數量真的太大了,最怕是育幼期的小蹄鼻蝠,是否有抱小蝠?裡面是否有間諜——東亞摺翅蝠?那數百隻擠成一團的小蹄還搗蛋的吊在主隧道的天花板上,真是折煞這群擁有老花加近視的老人眼,此時真是恨不得自己是千里眼、孫悟空,偏偏我們就是凡夫俗子無法變身。不過,經過兩年的歷練,我們已經能夠練就,腳穿雨鞋踩在充滿碎渣石的隧道裡沒甚麼腳步聲,在混亂的蝙蝠群中找出偶而穿插其中的他種間諜,在龐大的數量中數出相當的相近數字,在隧道中克服長時間仰頭數數而不會落頸或中風,在這幸福的安樂窩中,已經有6,000多隻的蝙蝠了。 ▲ 頭盔頭燈口罩雨鞋相機偵測器記錄版是調查的基本配備 經過2024年秋季的強烈颱風與冬季一波又一波的冷氣團後,真的覺得住在此隧道中的蝙蝠是幸福的,2024年我們已經對隧道內單純的四種蝙蝠有成熟的辨別能力了,所以這年我們盡量將冬季調查作縮減,利用3、5、6、8、10月進洞去調查,因為怕在冬眠期間的蝙蝠受到不當的干擾,而從天花板掉下來造成傷亡折損,畢竟在冬眠期蝙蝠長時間不吃不喝,原本就虛弱的身體無法再受到其他的因素衝擊。 ▲ 珍貴的無尾葉鼻蝠大軍們 隨著這兩年的調查期間,我們渡過了開發的危機,排除了某些人士不當的干擾,包括有人在隧道中燒廢五金,以及有人進洞不當的擾動。在伙伴們找尋台東林保署及警察局的協助後,一 一排除問題,慶幸我們能夠有緣認識這裡守護這裡,誠如台東林保署分署長吳昌佑分署長所期待的,未來我們能將這個棲地推向成為一個OECM的場域,讓這裡的蝙蝠有一個安全溫暖的家,也讓更多的人認識這超級英雄 —— 神奇的蝙蝠們。
導演的話——關於諸神的黃昏
文/吳成夫〈生態回聲劇團團長/諸神的黃昏導演,自然名:小花〉 圖/莊耀鴻、沈競辰、謝維安、簡紹鈞等攝影群 2025.03.10 其實剛開始夥伴跟我提要在30週年年會演出的時候,我,基於種種原因婉拒了這個邀約,因為忙完濕地藝術節時能量已經耗盡,加上目前當時夥伴都有工作,以我們這種志工團體要再來一場演出絕對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荒野,就是沒有不可能。總召台北樹蛙(童瑞華)積極熱情的邀約,也許是因為過往劇團幾次重要的演出她都有來現場參與,知道劇團演出環境議題所展現的強大力量,所以不只三顧茅廬的邀請,我也跟她分析了幾個現實的狀況後,答應了這一場邀約。 由於荒野這30年來發展出20幾個志工群組,全國超過了60,000名志工,所做的守護環境差異,包含上天下海、氣候變遷等多重議題,要在30週年展現出來簡直難如登天,但劇團成立這幾年,發展出了一套特別的工作模式。透過工作坊,我導引大家說出只屬於自己的故事,然後在極短的時間內把這些故事發展成一個小品! 之後就是長達三個月的線上排演,這是一個極度痛苦且漫長的過程,故事一直在發展就像變形蟲一樣,每次排練總是有演員會缺席,這些演員不只是社會各界的菁英,也都是荒野各個群組團體的幹部,大家忙碌的程度真的是無法形容。這些夥伴身上的生命故事都極其有趣且強大的能量,所以在演員從來沒有到齊過的狀況之下,我們發展出了七個完全看似不相干的小品故事,加上有六個歷任理事長上台短講,以及五個音樂表演,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元素,要透過北歐神話及其龐大複雜的故事背景將其全部串連起來,這一點我就得要老王賣瓜一下,這這樣的整合真的是大不易! 因為太辛苦,所以我在演出中好幾個場景就感動的眼角泛淚,演出結束見到可愛的獅子與獅子魚來獻花,以及河豚、水鹿(荒野夥伴們)慰問,激動的噴出眼淚來。 這一次的演出,我們融入了眾多的環境議題,包括穿山甲的保育、筏子溪的整治、海廢與川廢問題、國光石化開發案與白海豚保育、以及一次性塑膠禁用、海洋塑膠污染、過度捕撈、石虎保育以及金門的鱟搬遷、公園綠樹亂種、都市開發以及很小卻很多的煙蒂問題等各式環境議題。 數十個環境議題揉合成七個戲劇小品,將近100位的夥伴一起合作,將北歐奇幻的故事搬上舞台!我知道這一場戲不會是最後一場,但他絕對是唯一 一場錯過不會再有的精彩演出。 劇碼介紹 《巴德爾(Balder)之死》 一開始,諸神的黃昏(Ragnarok)其實只有六個小品,因為是大家發想出來的故事,其實跟北歐神話故事,諸神的黃昏以及各國之間的爭端,沒有任何關聯,而整場戲最重要的是世界毁滅的場景,更是缺乏合理的理由。就在我絞盡腦汁的兩個多月靈感枯竭之時,兒子宇宙某天在車上跟我閒聊,說了他的老師說過的一段故事:奧丁之子光明之神巴爾德,巴爾德做了惡夢,夢裡死亡陰影纏身,擔憂的母親芙麗嘉女神前往海爾女王的死者國度黑爾海姆,用法術召喚出一名死去的女先知。 女先知預言:「死亡之國之將迎接巴德爾的到來,而殺死巴德爾的將是他的攣生兄弟霍德爾(Hoder),巴德爾(Balder)之死也將成為諸神的黃昏導火線。」 因巴德爾深受眾人喜愛,芙麗嘉不相信有人會厭惡憎恨他,便遊走世界各地,要求每一個人、事、物發誓不會傷害巴德爾。火焰不會燒傷他、水不會淹死他、石頭與刀槍金屬都無法在他身上造成傷口,於是眾神就常常拿斧頭弓箭丟他,而怎麼樣都不會死的巴德爾最後竟然因為洛基的詭計,而死於不起眼的「煙蒂」。 這個故事太有趣,於是我邀請了北五團的小鹿,「不落蒂」行動的組織者,來參與演出,由宇宙出演主角巴德爾,並且由他們來發展演出最重要的導火線: 巴德爾(Balder)之死這一場戲。 而這一群孩子自然的演出,讓整個晚會進入最高潮的諸神的黃昏(Ragnarok),巴德爾因為煙蒂而死亡,進而引發世界的毀滅! ▲ 紅布覆蓋住觀眾席,象徵燃燒世界的大火 燈光設計 在荒野30週年的這場大戲當中,超過100人的夥伴,工作都是請志工自己扛起來,其中燈光設計完全沒人可以協助,我只好順水推舟自己來過過做燈光設計的癮! 完全沒有相關軟體的經驗,事前也沒有辦法先做燈光Q(表) ,連現場能用到什麼器材都不清楚,只能等進劇場舞台裝好之後,簡短的用三個小時把所有的燈光Q做出來!雖然在這麼艱困的前提之下工作,但很多畫面早就已經反覆在腦袋中刻劃思量,於是一個個經典的畫面還是成功地營造出來! 說書人的角色 「洛基」這一個橫跨神族與巨人族的不安定因子,亦正亦邪,時而正經時而瘋癲,在各個國度中傳說中帶著神秘的色彩,但因為整個北歐神話的故事結構裡,洛基是貫穿所有故事的靈魂角色之一,所以我選擇用各種方式刻劃這個角色,從不會在同樣的地點出場,台上、台口、觀眾席等,洛基不經意地出現在觀眾意想不到的角落,水藍色的頂光將落基的一些個性表現出來,簡短的說書卻帶領觀眾穿越整個廣大無邊的北歐神話中! ▲ 導演小花飾演的洛基出奇不意地出現在各處 最後的晚餐 原本沒有預期有這場戲,因為北二團的夥伴在演出前一週正在準備另外一場「海有魚網」的演出,但強大的北二團夥伴們決心力挺年會演出,用了兩倍的時間準備兩個演出。 故事在幾次發展後,腦海蹦出了靈光,巧妙結合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的構圖,透過夥伴們幽默風趣帶著警醒,提醒我們過度的使用一次性塑膠造成塑膠循環,已經到了食物鏈的循環頂端的我們人類自己的嘴裡!! 使用帶點藍白色溫的燈光背光與頂光,將最後晚餐中的人物形體刻劃出來,位於正在耶穌的C位的鮪魚,提醒人類注意環境的意識,正如當年達文西透過這幅畫,傳達耶穌為我們釘十字架前的最後晚餐,給門徒的各種提醒! 光之精靈與霜巨人 這一場的燈光設計也很出色,夥伴們想要展現當年國光石化案,白海豚會轉彎的事件,後來夥伴發動小孩們寫明信片給黨時的總統,努力不懈力挽狂瀾的擋下的國光石化開發案,但是在舞台上要展現很多人寫明信片的這個做法很困難,於是我們將明信片轉換成光精靈的光,於是有了這一幕,現場說服觀眾打開手機照霜巨人,讓南海劇場1秒變成演唱會現場! ▲ 觀眾一起打開手電筒,讓觀眾席變成點點星海 另外一個我很喜歡的設計,就是龍源溪的森林場景,小櫻小桃跟他們的姐姐紅櫻桃,三個仙女在世外桃源嬉戲的場景,配上藍色泉水燈光與噴霧,展現森林雲霧繚繞的景色,能將自然景色搬上台真的不容易! 諸神的黃昏(Ragnarok)之一 漫長的大寒冬(Fimbulwinter)來臨,失去巴德爾後的世界陷入黑暗。使用大量濃煙與深藍的光,營造大寒冬來臨,正如現在世界各地面臨的極地風暴! 深藍的光蔓延到觀眾席,就如北歐神話中諸神的黃昏降臨。寒冬來倒導致,人間開始引爆饑荒和戰亂,父子與手足之間開始彼此相殘,世界失去秩序與規律,法則被打破,使得所有魔法與詛咒都失靈。北五團不落蒂的黑洞、宇宙、松子、虎鯨、小西實櫟、晨曦與小雨娃在這一場戲當中營造故事的重要轉折點,並且在風暴來臨時帶領觀眾走入死亡國度。 ▲ 貫穿全劇的巴德爾之死 之二〈巨蟒耶夢加得大戰雷神索爾〉 巨蟒耶夢加得從海底醒來,足以環繞中庭世界米德嘉的長尾掀起巨浪淹沒了人類的家園;專業舞者陳福榮扮演著巨蟒耶夢加得,拖著長達數十米的巨大身軀,穿梭在海洋與觀眾席之間,同時,索爾手持雷神之鎚與死對頭巨蟒耶夢加得奮戰。雷槌砸碎了耶夢加得的腦袋,但耶夢加得噴吐出的毒液也使索爾氣絕身亡。詭異的深綠燈光,用一種極度不舒服的綠色燈光,掃射觀眾席,展現洛基家族的綠色氣場,讓世界逐步走向毁滅的不安定氣氛,感染所有在場的觀眾。 ▲ 專業舞者陳福榮飾演狂野邪惡的巨蛇耶夢加得 小花分享了導演的心路歷程及如何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以及精采劇碼的花絮, 本場演出絕無僅有,錯過現場演出或想回味的夥伴, 敬請密切關注日後荒野的消息!
你不必很厲害才開始
文/陳信源〈台北分會氣候變遷節能講師,自然名:凪(Nagi)〉 圖/氣候變遷委員會 加入荒野 2023年底,我隨公司進入校園進行能源講座分享。當時發現荒野保護協會開設了氣候變遷節能講師培訓班,我想藉此了解環境團體的培訓方式與體制。原以為名額已滿,幸運的是協會加開了名額,我便立即報名參加。我是凪(Nagi),加入荒野先來取一個自然名吧。凪是日文漢字,在中文輸入法中沒有這個字。「凪」的意思可從造字看出。這個會意字由「止」、「風」構成,意為「風平浪靜」。選擇這個自然名是希望氣候變遷造成的危機,終有一天能夠風平浪靜。如果你也喜歡動漫《鬼滅之刃》,相信對這個字不會陌生——角色富岡義勇的水之呼吸拾壹之型就是「凪」。 你不必很厲害才開始 荒野保護協會的氣候變遷節能講師培訓涵蓋全面,從氣候危機下我們該做的事,到淨零交通、智慧電網與節能省電,是一套完整的教學。每位講師都充滿熱情,分享的不僅是專業知識和經驗,還有對環境保護的熱忱。我們學習了許多實用的節能技巧,如調整空調溫度以節省能源,選用LED燈具來降低能耗等。最重要的是,省電能保護地球,保護我們居住的土地。 我們不需要成為顧問或教授才能開始推廣氣候議題。當開始分享與行動,你就是最厲害的那一位。 培訓完成後,我們代表荒野保護協會外出演講,對象大多是一般民眾或學童。當你站上台向學童分享這些議題時,你會發現他們的專注與好奇心是如此純粹。這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正向力量的擴散。每一場講座都是一次影響力的傳遞,每一位聽眾的改變,無論大小,都是我們共同為地球盡一份力的見證。 一起來省荷包 薪水不漲怎麼辦?靠自己!成為「荒野省電俠」,讓我從日常生活中找到節省的妙招,省下家中不必要的電費,這些不是麻煩的任務與行動,而是隨手可做的生活智慧!歡迎申請【輕鬆來做省電俠】講座。 歡迎參加【氣候變遷講師】培訓,日後舉辦培訓時我們將email通知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