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年會竹竿舞的奇妙旅程
文/傅國升〈台南分會親子四團志工,自然名:貓熊〉 2024.12.10 從小時候到現在,跳舞都不在我的人生規劃中,頂多就是跳跳親子團中搭配小蟻之歌或是炫蜂之歌的簡單舞蹈,今年在親子團不小心接下了炫蜂團長的職位,沒想到第一個月總召就熱情邀請我們團會長在七月相見歡開場時表演竹竿舞。而經過一個月的訓練後,總算進步到可以上場獻醜一下。 在歡樂的團集會結束後,本以為已經本年度的跳舞額度都用完了,殊不知八月的某個早上,手機跳出了好夥伴的訊息,「嗨嗨嗨,大家早安。」我彷彿從訊息中聽到夥伴酢醬草一如往常有精神的問候聲,「今年荒野年會要在台南舉辦,所以呢,我們要準備一個節目,酢醬草想邀請大家一起來跳竹——竿——舞!」積極的她馬上就拉了群組,開始規劃起粉紅軍團竹竿舞保證班的上課日期,緊接著,她又用十分有活力的語氣告訴大家:「我們這次可是要在五百人前面表演喔」,一開始我們這群大人夥伴們都心生膽怯,反而是小蟻小蜂們都躍躍欲試,此時回想我們當初帶小孩來到荒野親子團的初衷,不就是希望和小孩一起玩在荒野裡,一起學習不熟悉的事物嗎?鼓勵他們踏出舒適圈的同時,我們大人是不是也要以身作則給他們看呢。於是乎,我們這群年齡不一、背景各異的大小夥伴就開始了這次竹竿舞的奇幻旅程。 九月開始的每個週六晚上,南四神秘的粉紅軍團夥伴就會聚在一起練習,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到逐漸能夠跟上節奏,過程中充滿了笑聲與成就感。夥伴蜜獾更是大方的提供他們的社區讓我們練習,練習時連社區的人都跑出來觀看,小蟻小蜂們更是玩瘋了,偏偏今年遇上多雨的天氣,好幾次練習都遇上下雨,有時還得另尋其他適合的場地練習,有些夥伴甚至從新化、善化趕來東區蜜獾家練習,彼此的支持與陪伴,讓每一次的練習都格外的歡樂與充實;隨著練習次數增加,夥伴們的動作也越來越協調,默契也越來越好,酢醬草更是貼心為大家準備了蛋糕點心給大家補充熱量,最後一次練習時更是一次到位,夥伴們都很期待接下來的年會表演。 然而,真正站上年會舞台的那一刻,卻遇上了飄雨的天氣,舞台前擠滿了觀眾,望著台下期待的眼神,南四粉紅夥伴相視一眼,心中是既緊張又激動,也擔心雨勢會影響演出,隨著竹竿的拍擊聲響起,此時心中只有夥伴彼此的羈絆,一滴一滴的雨滴落在每個夥伴身上卻沒澆熄大家的熱情,當最後一個音停止時,大家擺出帥氣的pose,台下給予肯定的掌聲,這就是荒野人的熱情。接著當然也要跟台下一起歡樂一下,連台南分會長環頸雉都一起上台同樂,完成了這一次原以為不可能的任務。 這段旅程不只是對竹竿舞的挑戰,也是每個參與的夥伴對自我的超越,我們在台上跳出了南四親子團的默契,這一路走來的汗水與笑容。在表演結束時,台下掌聲響起的那一刻,我們都知道,這是最難忘也最值得的回憶。 文/傅芊樺〈台南分會親子四團小蜂,自然名:梅花鹿〉 天啊!爸爸告訴我了一個消息,我也要在荒野年會跳竹竿舞,讓我嚇了一跳。跳舞是我最不擅長的事了,手腳不靈活的我就像大象一樣笨拙,根本不適合跳舞,但也沒辦法了,我還是得硬著頭皮去跳竹竿舞。過了沒多久第一次練習就來了,原本覺得困難的竹竿舞卻異常的簡單,也許因為有夥伴的陪伴,我的心情也沒那麼緊張,經過更多次練習後,大家也更加熟悉那些舞步了;會被竹竿夾到的也漸漸不會被夾到了,在不斷的練習後,終於到了表演的時候,在表演的時我們都沒出錯,我們從舞痴變成能跳好竹竿舞的人了,從這些事情中,我學到如果你在某個方面非常不擅長,經過不斷的努力,還是會有成果的!
從溪而來-年會籌備活動心得
圖、文/李致慧〈荒野29週年年會台南分會活動籌備志工,自然名:山嵐〉 2024.12.10 人類活動的痕跡與地理水文交織出的故事,涓涓滴滴綿延成每一個我們。水與溪流,在人類活動區域、在都市中,卻成為一種必須被整治、被掩蓋的存在。 在台南400「從溪而來」的特展中,我看到穿越嘉南廣衾平原的六大溪流,以及流經舊府城內的德慶溪、福安坑溪等,這些身上刻劃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痕跡、大大小小的台南區母親之河,使我莫名想認識與親近祂們。而目前南區夥伴們以及社區大學吳老師近三年來持續關注的:在台南市區內僅存部分自然河道的「竹溪」,以及祂穿越而過,從荷蘭時期就存在的哈赫拿爾bosch;現在是自然演替的一片次生林。這是能夠在離住家不遠,讓夥伴們持續關注河流在工業化之下與人類文化演變中,可近性最好的一片棲地。 今年從八月底,接下分會長交付的任務,我與夥伴們前前後後探勘了十數次,因為此次的腳踏車走讀,不僅有交通上安全的問題,亦希望在短短三個小時的時間,能讓外地來或本地有興趣的荒野朋友們,因此能更認識竹溪並願意關注後續守護的活動。這對於在親子團畢業之後甚少主持活動的我,有了不同的挑戰。 當我們認識了在三百多年前明鄭、清領時期,於竹溪旁流域興建的台南四大古寺當中的佛寺:法華寺、竹溪禪寺,以及歷史記載的南湖競技(台灣龍舟活動最早的起源)、或是近代在溪流旁經營的牧場、日治時代尚留存月見溪河岸旁的臺榭、以及交流左右岸的橋墩,聽著文人們對著美景心有所觸發而生的詠歎曲時,我們還能夠有機會想像:不被高樓擋住的月圓夜色,映照在曾經緩緩流動的竹溪河面時,古人的感動嗎?我們能期待在未來,親近此段未加蓋的部分竹溪流域,能夠有更豐富的生態多樣性,不管是水鳥、魚蝦或是孩子們,在竹溪旁開心的親水玩耍,吟唱出屬於我們這年代的詩歌嗎? 此次活動,我們到訪了因為台南鐵路地下化,即將可能被拆除的鐵線橋、從民國年代就著名的「竹溪煙雨」美景、生態水環境計畫下,造景優美且新穎的月見橋,也更認識了礫間水質淨化廠對於恢復水域自然生態的重要性。而在今年十月中甫開放的哈赫拿爾森林園區,景觀平台能眺望竹溪的自然河道,在滯洪池整治與自然渠水道中的水生植物區,也能看到人們在復育消逝的濕地或自然水道的努力。竹溪目前的水質仍有汙染源注入,跟外來種的問題(此次參與夥伴親眼見到綠鬣蜥、流浪狗、泰國鱧與吳郭魚等帶來的環境負荷)。有夥伴在行程結束後分享,此次的腳踏車之旅,在愜意中能認識更多竹溪的美麗與哀愁,也願意後續的追蹤與支持。聽到這些,就是主辦人最開心的時刻了。 活動結束了,有優點也有一些考慮不甚周到的地方。首先,當日因為台南市區舉辦各式活動,原先跟ubike公司預約的腳踏車定點處數量不足,還好在夥伴支援下,馬上到下一個點借到足夠的腳踏車。另外,準備了許多資料,雖然使用google表單與現場夥伴互動,但我想,之後需多加強工作人員的共識與準備工作,才能介紹較為完整而不零碎。最後的回饋表單,也可以有更好的設計。優點方面,我們在活動開始之前,建立了一個社群,可以讓參與者互相交流,以及在活動後互相分享照片與資訊。也已經收到了願意後續追蹤關心竹溪的一些夥伴留下願意持續參與的訊息了。 希望水與人的生活,在這個被隔出了許多面向的漠然的社會,能夠持續的往親水與生物多樣性與本土性的方向前進與改善。也歡迎各位再次來台南認識竹溪與哈赫拿爾森林這片擁有悠久歷史與優美林相的水域環境!
新的視角,心的收穫:荒野特工坊實習側寫
文/李佳盈 〈台北分會特導員,自然名:花紋海豚〉 圖/蘇富美、蔡敏玲、曹廷墀〈台北分會特導員,自然名:牽牛花、木棉、小皮〉 2024.12.10 參加特工坊是在時間精力都極緊繃的狀態,明知不可為而為後的一份禮物。自己是個特寶媽,在親子團長老的介紹下參加了荒野特工坊的培訓。原本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特教知識協助自己的孩子,但是兩次特工坊的實習,卻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受訓的時候講師們有提到,其實帶特殊自然體驗,對象除了學員,很多時候受惠的是學員的家長,而最大的受惠者是特工自己,實習後發現的確如此。在大安森林公園的實習,親眼看到了學員們和家長的笑顏。腎蕨做的花冠戴在照顧學員的阿嬤頭上的那一剎那,彷彿阿嬤長年的辛勞有了大自然的加冕,笑靨如花。幫阿嬤照了一張美麗的特寫,心裡為她高興:她有多久沒有這樣讓自己放鬆地聽著大自然的故事,給自己編個花戒指,憶起除了是個身負重任的照顧者之外,也是個笑起來很美的女人呢? 在文山特殊教育學校的實習,有複雜的感觸。夥伴們友善地在實習時讓我帶著我們家的特寶弟弟和看護工姊姊一起出勤,我帶著學員,夥伴們讓我的孩子跟著他們的隊伍一起。我遠遠的看著我們家弟弟跟著極重度身障的學員那一小隊,他們被溫柔的夥伴們帶領。學員的特製輪椅是被推著的,跟著護士和看護工,我們家的弟弟跟著走在後頭,他們安靜的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聞著大自然的味道,用大自然的材料做作品,讓五感與大自然連結。 緣分很奇妙,這間學校原來是我們家弟弟可能會就讀的學校,這次實習遇見的是他本來可能會有的老師和學長姊,短暫的相遇,他們一起度過了美好的一個上午。即使動用雨天備案需要臨時更動改在室內,即使學員有著身體行動上的限制,夥伴們用許多的愛與智慧,讓學員可以參與活動。不只我們家弟弟,這應該是這個極重度身障的孩子此生第一次拿著槌子作葉拓,多麼美好珍貴的體驗,特工的夥伴們用創意把大自然送到學員的指尖,讓他擁有了從未有的經驗而笑開懷。 而我和夥伴負責的結束收尾這一部份,因為天氣臨時改室內場的關係需要當場應變調整出備案。夥伴海闊準備了很棒的小卡片,我們用自然物和麻繩布置了原本應該設置在竹林的卡片區,然後我請大家閉眼靜默,背誦了一首跟大自然有關的詩。加上夥伴椪憩的陶笛,我們在一個完全沒有大自然的水泥建築物中營造出了大自然的氣氛,讓學員和家長們在這樣的氛圍中唸出互贈的卡片,那是充滿了愛與祝福,難以言述、觸動人心的一刻。 荒野特工坊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我們以為服務了學員和家長們,但是收穫最多的是特工自己。或許,我們不過是讓大自然藉著我們的手,傳遞給它想觸及的族群。而藉著這樣的服務得到的體會,我們得到了新的視角,心的收穫。
巴克禮紀念公園的美麗與哀愁
文、圖/施昆泓〈台南分會解說組,自然名:昆蟲〉 2024.12.10 巴克禮紀念公園位於台南市東區崇明里,是一座以都市荒野、生活美學、觀察探險為主題的公園,民眾們總會利用時間到公園散步,感受生態之美,也成為許多親子活動之處。台南市政府工務局為主管單位。每個月,荒野台南分會巴克禮解說組夥伴都會到此定觀,觀察公園的生態以及辦理對外推廣活動。然而,在公園裡出現外來入侵種銀合歡,對公園的生態造成威脅,我們該怎麼做呢? 銀合歡會分泌含羞草素影響周圍的樹種生存,此外,過多的銀合歡使得低層的樹種無法施行光合作用,最後造成林向單一的現象,林業保育署有定期移除並收購的防治策略。有鑒於此,去年,荒野台南分會巴克禮定觀組與長榮大學國際珍古德根與芽生態教育中心一起合作,號召民眾共同移除銀合歡;今年,荒野台南分會持續辦理對外推廣活動。那麼,從去年到今年,移除的狀況如何呢? 去年,我們運用戲劇的方式展演銀合歡在台灣的故事,從荷治時期引進作為牛羊的飼料用,台灣人也將其作為燒材的木材。在供需平衡之下,彼此相安無事。隨著時代的演進,商人引進薩爾瓦多型銀合歡為製作紙漿的原料,無奈無法與進口紙漿競爭,最終放棄它了。而因為產業轉型,許多土地廢棄或休耕,讓銀合歡有更多生長的機會,加上本身的種子數量多與高發芽率,以及其會分泌銀合歡素,抑制周遭植物生長,才演變成現今的狀況。透過戲劇演出,讓民眾用輕鬆的心情面對嚴肅的課題,使得推廣活動變得更多元。 今年,我們先向民眾介紹巴克禮公園以及園內植物,例如:構樹、耳莢相思樹、血桐、九芎。讓民眾能更親近生態,感受生態的美好。隨後,再藉由林相的變化觀察,察覺銀合歡分布的狀況,了解成為外來種入侵種的原因。 移除過程是艱辛的,去年民眾們在陽光下汗流浹背,各司其職做著鋸樹、搬樹、剪果莢等工作。經過一段時間後,看到地上堆起滿滿的銀合歡,心中成就感油然而生。今年移除時則下著大雨,但大家仍然賣力移除,參與的民眾也與我們分享,公司鼓勵利用假日參與和環境友善的志工行為,例如:參加淨灘或移除外來種,就能享有一天的放假日,顯見企業對於愛護環境的議題日益重視,希望能形成一股風氣。 去年和今年我們做著相同的事,心境卻迥然不同。去年的我,滿懷熱情移除;今年的我,心中疑問叢生。環境生態處於一個動態的平衡, 人類為了經濟考量或個人利益,將物種引進而 來,適應環境後成為歸化種,一旦對 生態產生影響或危及當地物種生存, 就成為外來入侵種。是誰的錯呢 ? 這陣子,南部區域橫行無阻的綠鬣蜥,也成為大家心目中的痛。人類與大自然共存,我們以為掌握了自然,實際上,卻會被大自然的反撲侷限住。希望大家有空時在感受自然生態帶給人類的好之外,也更加珍惜這些美好的事物。
新竹柑橘園,步道維護初體驗!
文/胡志明、胡立軒〈新竹分會棲地志工,自然名:水獺、小水獺〉 圖/螃蟹、綠球藻、張匯聆 2024.11.08 2024年5月26日,天氣陰。召集了一群志工與民眾浩浩蕩蕩來到柑橘園,還有幾位元培大學的同學一起共襄盛舉,來了這麼多人,本以為今天應該會輕鬆度過,殊不知天算不如人算、千金難買早知道,到了現場,看到螃蟹大哥全副武裝地站在大家面前開始解說,原來今天不是生態池維護,也不是有烤地瓜環節的青蛙調查,而是柑橘園首次登場的步道維護工作假期!實際上應該算是第二次,不過第一次是台北分會的志工實作指導,我們只是站在旁邊默默地觀摩。看到連安全帽都戴上的螃蟹大哥,想必今天的工作假期一定十分地精實。 ▲ 螃蟹大哥聚精會神的跟所有參與的志工解說當日工作內容 柑橘園步道維護的工作範圍,主要分為兩個部分:水泥覆蓋的步道起頭,以及未被水泥覆蓋的泥土道路。水泥覆蓋的部分由小水獺與志工一起,清除水泥路面的青苔與附著的泥濘,因為遇到下雨或是潮濕的狀況,容易會有打滑跌倒的風險,原本螃蟹大哥有準備全新的鐵刷讓志工們動手清刷路面,無奈需清除面積過大,不得不使用工具加速清除的速度,以強力水柱+人力鐵刷,一時半刻將路面回到近期大人氣的色系「水泥灰」。 ▲ 夥伴們用加壓水柱與人工方式清除路面青苔與積泥 第二部分的重頭戲,藉由台北分會上回提供的寶貴秘笈傳授,以磚頭部分突起於路面的方式,讓行走時有支撐的護檔,減少因泥濘濕滑往後或是打滑跌倒的風險,果然看別人操作是最簡單的事,自己操作根本就不是這麼一回事。第一關大魔王是「間格距離」的量測,到底要以誰的步距來測量?最後完工的結論是,都21世紀了,還是帶把捲尺測量會比較準確。 ▲ 第一段完工後的樣貌,間距比預想的大了一點點 第二關大魔王,維護難度有點高,原本步道上有既有的石塊、磚頭等,經過長期沖刷覆蓋,以非常結實的樣貌呈現在我們腳下,向下挖掘,要將既有的障礙物移除,著實費了百年的功力。人力方式就是以小鐵鍬將上方覆土移除,再以桿槓的方式挖出;如果障礙物體積太大或是硬度太高,只好借用科技的力量,以大型電鑽的方式將障礙物破壞成小塊再行移除。實行流程簡述如下:向下挖深約15公分左右(含障礙物移除),以併攏的方式將兩塊磚頭垂直插入地面,再以小石塊等將磚頭四周固定於洞內,覆土填平後完成一階的步道。 ▲ 夥伴們齊心齊力挖洞、移除地面下石塊磚頭與埋磚的實況 施工前後的樣貌可以看見志工夥伴們一個下午流血流汗的成果,可能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進行步道維護的實作,外觀上還有改善的空間,相信熟能生巧,只要大家還有力氣做,願意做,今年一定有機會看到屬於柑橘園棲地,美觀且安全的步道。 ▲ 施工後步道維護的樣貌 小水獺個人感想 課業、工作、家庭為現代人的生活,人卻遺忘了一切的根源——大自然 參加棲地工作,為生活多一個選項。 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分年齡、性別,只要有一顆守護環境的心,一顆嚮往大自然的心, 我們就可以一起揮灑汗水,為這個地球盡一份心力!
荒野在哪裡?永昌里線上綠活圖!
文、圖/沈秀娟〈台北分會綠色生活地圖志工,宇宙〉 2024.11.08 詩可以不必在遠方,就在生活中。 你知道荒野在中正區詔安街的台北分會附近有什麼景點、美食、設施或有趣的故事嗎?每每聽到到台北分會上課的志工們會問這附近有哪些美食?或者有哪些景點?於是在「綠色生活地圖第十屆講師培訓」的作業裡,我們發想要創作一份屬於荒野台北分會的綠色生活地圖。 ▲ 荒野台北與永昌里線上綠活圖 繪製「綠色生活地圖GreenMap」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踏查。一出台北分會的門口,在正前方就發現永昌公園有幾棵特別的大樹,原來他們是台北市保護樹木「猢猻木」,樹齡已經超過50年,而永昌公園是以茂盛的樹蔭與磨石子溜滑梯聞名。從詔安街向左走有一個聖維雅納天主堂,此地原為情報局長葉翔之先生的住所;1961年購入此日式住宅暫作聖堂,由杜而未神父主持;1967年辛達謨神父出掌該堂,成立福嬰幼稚園,並向西德募集鉅資後將原有老房全部拆除興建5樓,於1972年落成。 再往前一點,從260巷進入走到12號,會看見右邊是一個歡喜菜園,原為菸酒公賣局的廢棄宿舍,面積約為86坪,陳玟如里長自民國99年起,整合市府及社區資源於100年先將其改建為「厝邊花園」,104年時,呼應台北市推動的「田園城市」政策,在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的指導協助下再度進行修整,終於成為現今的「歡喜菜園」。 就這樣走著、走著,找出30多個屬於荒野台北這個區域的故事,由於我不是本地人,於是在這次機會,想找在地里長一起合作,將綠活圖推廣到社區中,居然在「城南的那一味」活動遇到了新永昌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帶著歡喜菜園的志工們一起擺攤,聊著聊著關於永昌里的綠活圖,原來他們已有多年在地耆老與社區的景點紀錄,這是非常珍貴的內容,於是展開了這張荒野台北與永昌里的綠色生活地圖合作,由宇宙(筆者)製作地圖,協會提供已有的文字記錄。熟悉永昌里故事的他們,有些地點的故事在帶走讀或是體驗活動都還是用口述方式進行,並沒有完整的文字檔,因著這次的合作,協會的理事長特別將內容寫下文字提供給我們。 ▲ 荒野與新永昌里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起源 在永昌公園的另一邊,寧波西街上有一個日治時期馬場町戰時興建公共建築之代表「原馬場町區會講習堂與事務所」,協會為居民舉辦了一系列從認識老房子活動,課程中邀請了荒野綠活圖前往分享綠活圖的應用,他們很特別的畫了「未來」原馬場町區會講習堂與事務所的綠活圖。這是綠活圖與永昌里漸漸地展開了串聯的過程,他們也在中秋節邀請了我們去擺攤,也邀請我們要參加年度成果展,將彼此共創的【荒野台北與永昌里】線上綠活圖進行成果分享。 ▲ 社區孩子繪製永昌里綠色生活地圖 ▲ 社區居民創作永昌里綠色生活地圖 「綠色生活地圖GreenMap」的一個核心價值是運用地圖的力量將人們與社區中積極行動聯繫起來,它可以達到以下目的:增強社區環境意識、提供實用的環境資源信息、促進社區凝聚力、促進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強化社區治理與決策、促進教育與培訓、增加社區的旅遊吸引力、後續有機會推動全球與地方的聯繫。這次運用了彼此共創線上綠活圖,讓荒野台北分會的社區裡慢慢地串連起來,也是綠活組一直想要發展的方向。 ▲ 社區與綠活圖結合 在共創的【荒野台北與永昌里】線上綠活圖,可以看到這些地點和他們的故事: 荒野台北分會、以製作醬油起家的霖園集團故居福安兒童服務中心、以臺灣原住民族平埔族「龍匣社」命名的龍口市場、民國49年興建完成的漳州街警察新村、今年是200週年聖誕的永義宮、開在市場裡的定做甜點店——棉角、台灣第一家「藥局進行古風改造」的案例——豐仁藥局、賦予人與物再生的地下基地——一碼IMMA、美食必比登推薦的阿男麻油雞、艋舺甜不辣、南機場夜市、新東南海鮮餐廳汀洲店、王清塗紀念停車場、萬新綠地、原馬場町區會講習堂與事務所、王清塗紀念停車場...等。 ▲ 永昌里居民對未來綠活圖創作 點開這個網址,將他存入你的地圖,下次來荒野台北分會(總會)或中正區的永昌里,你可以慢慢步認識這個地方的風情。【荒野台北與永昌里】線上綠活圖。我們期待更多的社區創作綠色生活地圖,將綠色生活行動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
股東遊柑橘園活動花絮!
文/蔡旻娟〈新竹分會棲地志工,自然名:向日葵〉 圖/張匯聆、蔡旻娟、邱佩娟〈自然名:高蹺鴴〉 2024.11.08 柑橘園是目前新竹荒野執行生態經營之場域,以心田橘股東募款方式募集維護經費並安排股東遊園活動,實際接觸探訪以理解經營理念。 股東們帶著孩子實地走訪、親近大自然,繞一圈柑橘園,沿路觀察水池水生植物生態、聆聽蛙鳴此起彼落、蝴蝶食草建置與生態營造、柑橘園果樹天敵危害等解說介紹。 柑橘園結合荒野理念所達成的生態經營,能提供各式都市地區沒有的體驗,舉凡生火樂趣、水池生態、蛙鳴辨識、蝴蝶食草、果樹天敵...等多元生態觀察場域。 蜻蜓夥伴(賴明洲)是我們柑橘園的園丁,協助照顧園內生態維護,也是本次活動生態觀察的最強解說員。提到要生火燒柴,有股東爸爸自告奮勇幫忙,展現了回到大自然的無比童心,大夥兒則幫忙包裝番薯,送到窯中等待活動結束時分大快朵頤。接著進行園區導覽重頭戲,帶領群眾參訪水池、蝴蝶園與柑橘園種植的點滴和秘辛。 ▲ 柑橘園的重點活動,生火教學兼烤地瓜,讓人有學有吃有玩有體驗 金線蛙屬於荒野柑橘園的寶藏之一,貴為保育類物種,荒野承擔起保護棲地責任,考量金線蛙對於棲地的高忠誠度,在眾人努力與集資下盡可能維持該靜止水域的初始樣貌,不再受到開發或其他人為因素所破壞,留下這片越趨難得的濕地草澤,保留這群小嬌客的家園。金線蛙背部三條金黃色縱紋即為其特色,加上其生性隱密機警的特質,當天在水池邊搜尋許久才得以在一片碧綠的水生植物間,發現僅露出上半部的害羞身影。 來到柑橘園,大家殷殷期盼著年末可以有結實累累的收成,但在蜻蜓解說下,看著比比皆是的星天牛,而深感農務收成的得來不易,在期待生態保育之虞維持果樹產量很需要費心與費神的照護。白斑星天牛的成蟲主要以啃食樹木、嫩枝皮層或樹葉維生,但對於果樹主要的危害屬於幼蟲時期,雌蟲會在樹木根部等處咬出裂縫產卵其中,幼蟲孵化後啃食延伸到木質部而造成植物水分與養分傳輸中斷。聽聞星天牛對柑橘園的危害,出席的小朋友瞬間化做小尖兵,無不增大雙眼搜尋星天牛,讓柑橘保母予以清除做防治。很幸運現場找到另一個解說亮點:樹下出現莫名的木屑?沿線垂直向上可發現樹幹上被鑿出一個洞,成為星天牛幼蟲隱藏其中的證明,大自然又為我們上了一課。 ▲ 蜻蜓透過資料解說柑橘園的大小事 本日的手做課程由高蹺鴴帶領,貢獻蒐集許久的各類種子作為創作媒材,也用心結合柑橘園在地指標明星:金線蛙為成品吊飾之圖案,產生連結與記憶點。串珠過程,小朋友靜下心來穿針引線串種子是個可愛的畫面,難易度適中的活動,還有作品和種子可以帶回家,大人小孩都開心。剛好與會的成員多是小女生,蒐集手邊剪下的多於線段,把剩下的種子串成手鍊和項鍊,看著他們開心的臉龐,助教我也覺得好滿足! ▲ 利用各式種子作為天然素材,高蹺鴴教小朋友串起吊飾,完成個人作品。 ▲ 完成的作品高掛成吊飾果然增添許多美感 走訪柑橘園,聽著蜻蜓的導覽,見識到蟲蟲危機,深切感受到友善環境的果樹種植方式有其兩難與抉擇,但綜觀全局,其實自然界沒有絕對的害蟲,端看角度與立場之別,天牛之於果樹或許造成傷害,但啃咬的洞穴可作為甲蟲螞蟻等其他生物的棲身之地,進而吸引鳥類前來覓食,而對整體林相或許是一種新陳代謝,雖然對人類來說是果實的得來不易,但整體觀察也確實有其對自然界的貢獻,生物們本就是努力求生存而各自努力著。 本次股東遊園活動志工名單: 蜻蜓 (園區導覽、遊園解說、蟲害防治) 高蹺鴴 (蝴蝶園介紹、手作活動規劃與帶領) 向日葵 (手作助教、花絮)
步道維護工作假期起源
文/劉源双〈新竹分會棲地志工,自然名:螃蟹〉 圖/羅玉芳〈新竹分會棲地志工,自然名:山茶〉 2024.11.08 ▲ 三級保育類的金線蛙 新竹橫山柑橘園荒廢多年無人管理,地主陳先生於2021年7月交由荒野維護管理和發展生態環境教育;在發展生態環境教育方面,棲地與兩棲組志工一起規劃與營造生態池,期間也陸續種植台灣原生種水生植物。將近兩年時間的營造與維護,生態池的水生植物一片欣欣向榮與生機盎然,同時也提供了優質的生物棲息環境。其中多次拍攝到三級保育類的金線蛙在山溝邊活動,牠們看似歡快,但無時無刻承受著棲地開發及農業用藥的壓力,使得生存處境更為艱難。因此使得志工們更堅定地在此推廣友善農業和與野生生物們共存共榮的決心。 在打造生態環境教育基地的過程中,柑橘園也面臨些問題,如水源不穩定問題、步道濕滑、泥土沖刷、資材室電線老舊、停車場積水等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工作小組提出改善計畫,並在最少經費支出的條件下,規劃出一系列的工作假期活動;並藉由不同性質的工作假期模式,邀請相關專業的講師來指導志工和民眾,進行專業技能的解說和實際操作;並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學習到相關的專業技能,同時也解決和改善了柑橘園相關的問題。其中,在「做中學、學中做」的理念下,規劃了步道整修的工作假期,以期改善園區內步道濕滑問題;同時也讓參與的志工、民眾學習和體驗到手作步道的理念和技能;甚至藉由柑橘園步道整修的工作假期,可以讓更多的志工民眾加入手作步道的行列。 最後期待改善後的柑橘園生態環教基地,可以提供又舒適又安全的環境,讓更多的民眾走進來體驗和參與荒野的環境教育相關課程與活動。 工作內容 由於柑橘園屬於山坡地形,上下不同層的陡坡,因多年未整理,已多處損壞和坑洞;尤其,下雨過後更是濕滑泥濘,也造成活動時的危險性。因此安排台北與桃園手作步道小組講師到現場教學和實際操作,進一步改善柑橘園的步道及階梯,讓所有活動在柑橘園的人們更安全。 感言 謝謝參與的人員,解說組召集人番茉莉引薦台北與桃園步道小組到園指導,更要感謝台北與桃園步道小組的專家們,撥冗到橫山柑橘園介紹步道的理與精神以及現場指導新竹棲地志工進行步道之整修。
什麼?移除紅樹林!紅樹林對生態不好嗎?
在正聲電台午後兩點的人人做環保單元,主持人富哥今天要連線荒野保護協會雲林分會的會長廖梅雅,她的自然名是海豚,來跟我們分享紅樹林的問題。 2024.11.08 紅樹林帶來的危害是什麼? 富哥: 過去,我們對紅樹林的看法是:具有彈塗魚、招潮蟹等豐富的生態,因此也帶動其他產業,但聽說近年來推崇要移除?請海豚跟我們來說明一下,紅樹林是什麽樣的植物呢? 海豚: 早期會有這樣的觀念,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態調研的科技與現在有落差,所以我們沒辦法很全面在濕地做生態監測的真實數據,當時看到紅樹林在河口的外觀,具有防洪的功能,並且以前的觀念,我們總認為有樹就是美好的。但是這幾年做了很多監控,比方說做底棲類的調查(蝦蟹貝類),在科技呈現的真實數據下,會發現有紅樹林的地方,調查出來的底棲生物數據並不是我們想像地那麼的美好。 而有紅樹林的地方,根系都是盤根錯節,他會讓螃蟹沒辦法往下挖洞。所以有紅樹林的地方,螃蟹的數量就會降低,螃蟹的數量降低,就沒有海鳥會來吃螃蟹,因為鳥類有時候帶來的一些糞便, 化進土裡也會變成是營養鹽,就會循環到這些底棲類的生物,所以紅樹林間接影響,讓整個生態鏈在這個地方就斷掉了,會讓生態的多樣性降低。 富哥: 那生態多樣性降低到最後,生態就毀滅了嗎?聽說紅樹林也有造成垃圾污染的問題? 海豚: 多樣性降低,會造成生態單一化,一個正常的森林,應該是有各式各樣不同種類的植物,並且有高有低,接受陽光照射的範圍不一樣,這樣才是一個豐富的生態系,還可以讓更多生物在不同的高度,根據陽光照射的量,進而找到可以棲息的地方。而紅樹林的植物,以雲林最多的海茄冬為例,可以長到七八公尺高,單一化的純林,底下就會完全曬不到陽光,所以也沒辦法行光合作用,再加上地點在河口 ,會有漲退潮的問題,漲退潮就會帶來垃圾,垃圾卡在它的樹根或者是樹幹之間。 海水退掉之後,垃圾就會留在岸上。 並且茂盛的樹枝,讓底下照不到太陽,甚至它下面的泥土沒有比較底層的一些生態系去分解那些營養源的話,加上垃圾,久了以後就有惡臭,甚至會有一些病媒蚊的問題。河口小黑蚊的數量,跟紅樹林純林的面積是有一定關連的。 怎麼發現紅樹林有危害,並進一步有活動進行剷除的? 富哥: 你們是怎麽發現紅樹林的問題的?環保團體有沒有透過公聽會、或者是說跟政府相關部門 等其他管道來反映或者說建議要怎麽樣處理紅樹林的問題呢? 海豚: 因為現在有底棲類專業的專家學者做了很多研究、監測,可以對照有紅樹林、沒有紅樹林,哪方的生態狀況比較好,進而認定紅樹林造成的問題。另外,很多是地方居民自行發起的,目前彰化以濁水溪南北堤來說,北堤的情況比雲林更嚴重,因為有垃圾跟病媒蚊問題,導致附近的居民深受困擾,所以他們就會請里長去幫忙申請經費或協助做移除。我們也是因為看到彰化跟新竹出海口長成純林後的借鏡,希望雲林還可以來來得及阻止,讓他不要長到這種程度。 移除作業兩三事 富哥: 移除上面有遇到什麼困難嗎?是由荒野保護協會這邊提供人力、或專業技術來移除嗎? 還是說政府會提供經費,然後交給植物園藝的專家來做移除,還是說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呢? 海豚: 紅樹林在河口等於是沒有競爭對象,所以它的種子一飄,就以非常快的速度長出來。占據了整個水域之後,因為陽光透不過去,下面的藻類沒辦法行光合作用,最後就會變死水。 紅樹林根底落地長成的速度非常快,我們在移除上,都快要跟不上它的速度。 比較大株,沒有辦法用人力移除的那種,我們有跟台塑企業合作,他們有經費請工程公司用機具移除;至於比較在出海口一點,再更海邊交界的地方,大型機具過不去的,我們就在退潮點走進去,一株一株的用人工移除。手工移除也有一個好處唷!就是我們找的退潮點是安全的,也會申請海巡、報備給縣府,在海巡戒備的情況下,我們傾向帶著孩子們一起去,讓更多孩子可以走進去踩在這個濁水溪泥巴上去欣賞生態、螃蟹, 因為濁水溪口的螃蟹量還是很多的。讓孩子實際接觸來做環境教育,跟移除的效率相比,兩件事情其實是一樣重要的! 所以現在大型機具移除的部分,荒野就比較沒有干涉,主要是台塑跟麥寮在地的一些組織合作 ,申請經費去請機具移除。荒野主要著重在推廣,然而,人力移除推廣,也是有蠻厲害的數量的!除了移除都蠻有成效外,最終的目的還是帶著民眾跟孩子走進去,從小,你真的有機會把腳踩到泥巴上,你就會對它有感情。 富哥: 剷除的話,照理講應該是要連根移除嗎? 海豚: 中部紅樹林比較多的樹種是茄苳樹,海茄苳的根冒上來的地方有一段中空的呼吸根,有點像海綿的組織。因為底下的根泡在水裡,所以是冒出土的地方可以從空氣當中去吸取養分,趁還小株時,把冒出泥土的地方剪斷即可,等下一波漲潮後,根就會沒有辦法呼吸,那一株就沒辦法再長了。但如果是像淡水河的水筆仔就要連根挖起,工程會比較麻煩一點。 富哥: 是全省的紅樹林都有陸續做移除的動作嗎? 海豚: 應該是看紅樹林有沒有對在地的民眾產生影響。 例如彰化很多居民確實認為他們的生活品質受到影響。至於雲林,其實雲林南邊較靠近嘉義的北港西沿岸,紅樹林造成垃圾堵塞的狀況也非常嚴重,但因為附近比較沒有居民,所以相對的政府就不會優先去處理。 而我們在濁水溪南堤麥寮段,有發現很珍貴的台灣旱招潮蟹,不但是台灣特有種,且有接近90%都住在這塊土地上,所以相關單位比較積極介入,希望可以為台灣旱招潮蟹保留下最後一塊棲地。台灣旱招潮蟹是很喜歡向下挖洞的螃蟹,所以會被紅樹林影響,因為紅樹林的根系在底下太複雜,螃蟹往下挖到根挖不動。再者,植株長到變成樹,變成灌木叢後,讓土地陸化、乾掉,招潮蟹就不會來了。招潮蟹不來,鳥就會剩很少,可能會只剩下不以蟹為主食的白鷺類,多樣性就會下降。只要十年,就看不到任何招潮蟹跟彈塗魚了。 重建生態多樣性棲地 富哥: 如果要恢復成為很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棲地,大概要多久? 海豚: 可能會超過十年,但前提是這些紅樹林沒有再長回來!有一些在地的團體追蹤了某些定點很久,得出結論大概就是十年會長成一片像森林, 我們實際走進去看,真的就是只剩下垃圾跟病媒蚊,如果把它們都挖掉,棲地是有機會再回來的,只是說也是需要時間。 富哥: 了解,恢復的時間比破壞的時間,還要來得漫長呢!我們今天非常感謝海豚來介紹這樣的知識, 不講都不知道,一般人都以為紅樹林對環境是正面影響,我也是看到你們的分享後嚇一跳,想說,印象當中紅樹林不是其實蠻好的嗎? 沒想到竟然有對生物多樣性的危害,所以希望政府投入資源,大家合作讓生物多樣性變得越來越好。非常感謝海豚跟我們介紹,我們下次見!
專訪《浪漫巡山員》新書作者阿步
文、圖/陳慧諼〈悅讀荒野編採志工,自然名:玉山杜鵑 〉 2024.11.08 ▲ 玉山杜鵑與阿步採訪合影 台灣的山區占國土面積近70%,不親山就難以真正認識台灣的原色。但台灣山林裡的美麗與哀愁,有誰真正關心、認知並日夜守護著,那就是屬於林業署的森林護管員,舊稱為巡山員。他們也可謂身懷最多技術、經常身處險境,卻薪酬不相當的公務員。 本名張維純的阿步,目前是林業署暨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的森林護管員,曾經在第一線鞍馬山工作站服務三年,如今在山下豐原分署已服務六年。後者主管保安林、農地租地、山屋、建築廢棄物與沙石亂傾倒等業務項目,工作場域範圍更大包山包海,近十年工作資歷涵括淺山、中級山到高山。台灣主要生態廊道的環境議題,阿步不但需處理解決,更開設<浪漫巡山員>粉專與出版同名新書,主動與社會民眾溝通交流與教育推廣。這本新書的價值,不但揭示了台灣山林裡的獨特、美麗與哀愁,更可視為一本環境教育的討論題本。 「登山教育應該下放,知識不是為了考試,因此我利用粉專與書寫出來。」阿步進一步指出,其實許多與自然共處共榮的規範,小時候都被提點過,但為何長大都忘記了?自然課似乎都拿去考試了,因此不知怎麼跟自然生活,對土地沒有共情。阿步的分享,讓我想起《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中提及,如何拯救大自然缺失症的孩子。這現象也是我執行北橫山林行腳專案的初衷與動力,透過淨山與走讀,現地認識北橫公路沿線山域的環境問題,持續關注、思考並採取行動。 「自然環境被破壞大多為人為,人類未曾尊重土地過,在行動前沒想過做了甚麼?會產生甚麼後果?總以自己考量為主,私心開始一切破壞。」 阿步語重心長地說,看得出他是位極具正義感的山林守門員。也讓我想起每次山林行腳走到明池森林遊樂區,該區森林護管員伯書分享盜伐議題時,提及「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這句發人深省的話。阿步在書中所描述的山老鼠、誘拍鳥類、森林大火,以及山林開放後,山區垃圾與山域救援等諸多環境議題,均值得我們思考可以做甚麼?守護山林不只是巡山員的工作與責任,多些同理心少些私心私慾,我們也能幫上許多忙,減輕他們的負擔! 在阿步眼中,何謂合格的登山者呢?除了在書中分享十項對自己登山安全負責的清單,阿步請大家上山隨身攜帶塑膠袋撿垃圾。他認為維護山域環境不是小事,自己就可宣導無痕山林並以身作則,一起淨山舉手之勞。山林能療癒治癒我們,我們如何能回饋,讓山林更加美麗與乾淨?阿步認為我們將尊重山林放在心上,山林教育應該納入課綱從小就能做起。